发挥审美情感功能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99311663 上传时间:2022-05-3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挥审美情感功能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发挥审美情感功能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发挥审美情感功能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8页 共8页发挥审美情感功能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审美情感功能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课题研究报告一、语文审美情感功能研究的意义(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素质教育要求语文教学承担起促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双重任务,而现实情况是“长期以来,人们关注的往往是教学中的认知因素,而对情感因素则缺乏应有的重视”,其缺陷是十分明显的,如学习热情低下,学习效果不好,个性品质的发展也不够完善等等。笔者自80年代末起一直在语文教学中尝试学法指导、学习策略、元认知等方面的研究,也稍有些成果,对此深有体会。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由此可见,注重情感因素,尤其是注重审美情感因素,对于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即使仅仅着眼于智力发展也是如此。就语文教学而言,审美情感因素显得更为重要。首先,中学语文教学本身就有这方面的要求。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2000年试用修订版),在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其次,注重审美情感因素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有材料表明,充分利用审美情感这座“桥梁”,以美启智,以情促知,强化教学过程的审美要求,把教学活动和审美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一种整体效应,可以使学生在一种积极、亢奋的精神姿态中顺利地完成接受知识传递的过程,从而使学业水平有很快的提高。正因为此,优秀的语文教师一般都比较重视情感教学,有学者进行专门调查证明了这一点。 其中也包括审美情感,典型代表如于漪、斯霞等“情感派”教师。于漪老师不仅身体力行,而且语重心长的告诫年轻教师,“千万不要小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功能”,她还说,“语文教学中如果忽视或抽掉美的熏陶,将会苍白无力,失去育人的作用。” 再次,实际上,语文教学也不可能不涉及审美情感。且不说文学鉴赏和文学创作本身就是审美和创造美,其中必然会涉及审美情感,就是其它文体的阅读和写作同样离不开审美情感。科技说明文会涉及科学美,议论文会涉及社会美,记叙文会涉及人情美,所有的文体都会涉及语言美(准确、得体、生动就是美),有美就不可能脱离审美情感。总之,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审美情感因素。审美情感如此重要,但涉及面太大,为此,我们选择了题为审美情感功能在语文教学中意义的课题研究,其基本观点是,中学语文教学发挥审美情感功能,有利于提高学业成绩和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习能力和习惯,有利于完善个性品质。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两个:1、提高教学质量,其中包括学生学业成绩和学习效率,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个性品质;2、为语文审美教学研究开辟新的研究途径。(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课题研究把学术界已有的有关审美心理学和情感教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嫁接,主要是邱明正先生审美心理学关于审美情感的理论和卢家楣先生情感教学心理学关于情感教学功能的理论。在研究中我们碰到的困难主要有两个方面:1、目前,学术界对审美情感研究比较深,对其功能的研究却不多;对一般的情感教学功能研究相当透彻,如卢家楣先生详尽地论述了情感在教学中的九大功能,邱明正先生清楚地论述了审美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十大作用,但对审美情感及在语文教学中的功能却很少论及。2、审美情感功能理论的实际应用,语文教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一个空白,因而可供参考的资料比较少。所有这些,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困难,但也给我们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提供了机会,它以极大的诱惑力,诱导我们去开发这个新的领域。在上述两位先生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成果,深入探索了审美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筛选、益智、动力、交流、积淀、创新六大功能,这应该说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本课题着力揭示这些功能的特征、用途及其效果,同时还提出了相关的具体实施途径和方法,譬如提出了挖掘审美因素、创设阅读情景、夯实文化底蕴、留意生活中的美、指导文学鉴赏研究等六个方面的途径和方法,因而在实践上可操作性比较强,为语文教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语文审美教学和审美教学研究的参考。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文献资料概览(一)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本课题假设,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伴随认知教学的同时,自觉地实施审美情感教学,通过审美情感功能的发挥,可以有效地完善个性品质,促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能力,提高学业成绩和学习效率。其中的自变量是审美情感教学和发挥审美情感功能,因变量是完善个性品质,促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能力,提高学业成绩和学习效率。上面提到,本课题立论的根据主要源自卢家楣先生的情感教学心理学和邱明正先生的审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其基本理论框架是:情感在教学中具有强大的功能,审美情感在审美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中应该伴随着许多审美活动,因此,加强审美情感教学,发挥审美情感功能,可以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下面对课题研究所涉及的主要概念作一些说明:情感情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情感,包括情感、情绪和情操,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生理和心理需要的体验和态度;狭义的情感则与情绪不同,主要指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比较稳定而复杂的体验和态度。本课题研究中所涉及的“情感”未加特别说明的均指广义的情感。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它是人在审美状态中对审美客体的特征是否符合自己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主观体验和态度。审美情感只能发生在审美状态中,离开了审美状态就不是审美情感了,如审美愉悦它只能发生和保持于审美状态之中。它和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有关,但它并不直接来自这些需要,生理和心理需要只是一种中介,如创造或欣赏色香味俱佳的菜肴,肯定和人的食欲有关,但人们在欣赏一个食雕而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的时候,就决不是因为它能满足食欲那么简单了;同样创造或欣赏文学作品,肯定和人的精神需要有关,但人们在欣赏红楼梦惊叹于刻划王熙凤两面三刀之深刻而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体验的时候,就决不是满足一般性的精神需要那么简单了。由此可见,审美情感是一种复杂的多元素、多维度的复合体,常给人一种变幻莫测的感觉,难以定量、定性的分析。这给我们的实验研究带来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对实验效果只能作一些间接,侧面的描述,无法作直接的说明。情感功能和审美情感功能功能是一个系统所具有的对其他系统施予影响的一种属性,实质上它也是事物的一种特性,即功能性特性。情感功能就是情感对一个人的行为活动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的效能。所谓审美情感功能,就是指审美情感在审美活动中对一个人的行为活动产生影响的效能,实质上它也是审美情感的功能性特性,和普通情感不同的是审美情感没有消极的影响。我们研究的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审美情感的功能,利用它的积极影响,借以提高中学语文的效果。审美情感教学审美情感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审美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来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就语文教学而言,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语文教学大纲为依据,一方面充分重视目标、内容、手段中的认知因素,任何矫枉过正、忽视认知教学的做法都是不能接受的;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目标、内容和手段中审美情感因素的作用,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如充分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用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从而达到两个目的,其一是完善教学目标,按照教学大纲,语文教学有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任务;其二是增强教学效果,这是通过发挥审美情感强大的功能来完成的。(二)主要文献资料的检索和评价1、审美心理学(邱明正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版)全书除绪论外,分上下两篇,上篇论述审美心理结构,下篇论述审美心理过程。著作在下篇中专门用了两章共72页近6万字论述审美情感,分“审美情感(一)”和“审美情感(二)”,前一章主要论述了审美情感、情绪的动因和特征,后一章主要论述了审美情感、情绪的功能,审美中的距离和移情以及审美中的共鸣和逆反。作者认为,审美情感是“人对客体审美特征是否符合自己生理、心理需要而产生的独特的、带有本质性、恒常性又有变易性的主观体验和态度。其中包括客体情感对主体的感染,主体对客体的情感和主体通过内省对自己心理、言行的情感态度,是人的总体情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情感虽然是由客体激发的,但它并不是对事物特性的直接反映,也不直接来自生理和或心理的需要,而是以对象为激活因素,以需要为中介,是对需要满足与否的的主观体验和态度。审美情感是由客体的审美特性和满足需要的实践主体相互作用的效果所激活的。作者把审美情感和审美情绪作了这样的区分:审美情感是人的审美心理素质的常态系统,而审美情绪则是审美情感在特定情境下的具体表现;审美情感更具恒常性、深刻性、本质性,是人的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审美情绪则具有境遇性、现象性、暂时性、不确定性,是人在特定环境下受特定对象的刺激而唤起的特殊感受、体验和态度。在论述审美情感的特征的时候,作者用了12000多字具体地论述了诸如“客观制约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矛盾统一”、“机体情感、知觉情感与社会情感的统一”等审美情感特征中的十对矛盾对立统一的双重性因素。审美情感是一系列矛盾双方的有机统一体,既是受动的,又是主动的,具有能动性;既有生理运动,又有心理运动;既有个性特征,又有社会普遍性;既有感性的因素,又能理性的成分;既可以是确定的,又经常是模糊的;既又有稳定性,又有发展性;既可以是自发的,又可以自控,并且可以进行自觉的塑造,充分说明了审美情感、情绪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多元素、多维度的复合体,具有多层次的两重性。作者进一步指出,这还“只是举其要者,实际情况还要复杂得多。它是人对特定对象、环境系统和自己心理系统作出评估以后所激活的全人格、全灵魂、全身心的震撼、激荡和兴奋,既庞杂又细微,而且变幻莫测,难以定量、定性的分析,又难以用内省的方法加以精确的测度。”这些论述对于我们的实验研究是很有启发的,由于审美情感的这种复杂性,在实验的实施过程中,在检验实验效果的时候,我们没有必要去硬性寻求正面的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尤其是定量分析,至少在目前是不可能做到的,因而我们作了一些侧面的描述性的说明,如实验效果,我们用的是行动研究法,主要目的在于改进现实的语文教学工作。论述“审美情感功能”约四五千字,主要论述了审美情感是审美心理网络结构的网结点和审美情感是审美和创造美的内驱力两个命题。关于第一个命题,作者认为,审美心理结构和其它非审美心理结构的区别在于,由知、情、意系统和各种心理形式整合而成的审美心理结构网络中,情感处于中心地位,审美情感不仅渗透、沉淀到心理内容和心理形式之中,贯穿审美心理活动的全过程,而且起到协同和沟通作用,成为联结各种心理内容和心理形式的网结点和聚合点。所以说,任何审美创造美的行为活动,没有审美情感的参与是不可能的,语文教学要承担起美育任务就不能不研究审美情感的功能问题。关于第二个命题,作者认为,审美情感功能还“表现在对诸心理要素和行为的制导作用、驱动作用上”。“它是审美动机的内核,是审美的出发点,是策动审美由认识、接受到创造行为的内驱力。”接着,作者具体地论述了核定、筛选、动力、顺应调节、宣泄、净化、交流、弥散、升华创新、积淀等作为内驱力的十大作用。核定作用。它包含两层含义:1、是核定审美对象同自己的效应关系、价值关系,2、是核定各种心理内容和心理形式是审美的还是非审美的。筛选作用。审美情感直接制导主体选择适应需要的对象,创造能表现自己情感态度的意象和形象,并舍弃、否定或改造不适合自己需要的对象。动力作用。它指的是审美情感具有作为内在动机驱策审美认知活动、创造活动向纵深发展的作用。顺应调节作用。它指的是审美唤起的情感具有对审美认识的能动作用和改变原先的认识,调整原来的情感结构,在自我调节中顺应对象的作用。宣泄作用。即通过某种方式宣泄情感,从而获得轻松感和愉悦感。有两种状况:1、是以对象自居,凭借对象的情感表现,宣泄自己的情感;2、通过语言动作使情感外化,在外化中宣泄情感。净化作用。被美所唤起的情感具有净化情感、情趣、情愫和情操,乃至推动净化整个心灵的作用。交流作用。人对美的感受、体验具有共享性、分享性和同对象之间情感的互渗互透性,所以审美情感具有促进交流的作用。弥散作用。审美情感被激活以后,会向外弥散、扩张,使对象烙上自己的情绪印记。升华、创新作用。审美情感被激活以后,会产生一种创造欲望和功能,使原先接受式的认知活动迅即通过情感中介向创造思维和创新性意志行为升华。正因为如此,所以罗丹、托尔斯泰等艺术家和美学家才把艺术与情感几乎视为同义词。积淀作用。审美情感和审美认知形成的形象记忆和观念记忆溶在一起就会深深嵌入脑际,成为心灵深处的沉淀物,久久不能忘怀。最后作者指出:“没有情感的策动、制导,便没有审美,没有美感,更没有美的创造!”再次强调审美情感的重要性。以上这些功能虽然都是作用于审美和创造美的,但我们认为大部分也可以作用于语文教学,这是因为:语文教学活动本身就包含许多审美活动,文学鉴赏的本质就是审美;学科教学都有美育的任务,语文学科更应如此。有些文体似乎与审美不相干,但仔细研究也是富有艺术含义的,如科技说明文,其中也有审美内容,如行文的准确、干净、达意就是语言美,其内容含有科学美;审美情感也是一种情感,所以审美情感功能和普通情感功能必然有许多关联之处。所以,本著作的理论是应该可以借鉴的,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立论依据之一,也是引发研究的主要线索之一。2、情感教学心理学(卢家楣,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该著作以情感心理学为基础,从学校教学活动中认知和情感两条回路交互的背景上,系统阐述了利用情感因素优化教学的心理学原理,倡导转变教学观念,以情促知,以知憎情,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全书共九章,第二章第五节对情感、情绪和情操进行了界定。作者认为,情感(affection)是个大概念,它包括情绪(emotion)、情感(feeling)和情操(sentiment)。情绪着重体现情感现象的过程和状态,也包括性格中的主导心境和与生物性需要相联系的情感现象;情感(feeling)主要体现情感现象的内容方面,而且是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那部分情感现象;情操与情感(feeling)的区别在于它是和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情操与情感(feeling)的共同点是都比较含蓄、稳定,只是情操与情感(feeling)相比,这个特点更明显。但他同时声明,“以上划分是为了便于弄清各情感现象之间的区别”,他“大多使用所用的是总的情感术语,这样似乎更方便些,更切近教学实践的需要”。这一点,邱明正先生则重视情感、情绪、感情的界定,他认为,中国古代这“三者并没有明显的区别”,统称为“情”,近现代心理学开始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并介绍了几种有代表性的说法,但没有明确的下定义。他大体的倾向是: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和体验,机体的物质、精神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最简单的体验,情绪是情感在特定情景下的短暂的不稳定的表现形式,感情是情感、情绪的复合体,是情感、情绪的具体表现。实质上,上面两种界定并没有多大的差异,affection,一般的汉语译法就是“感情”。对情感的内涵揭示得更为简明的,和本课题研究也更为贴近的却是蔡正非美育心理学的定义,他说:“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情感与情绪大致相似,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体验和态度;狭义的情感则与情绪不同,主要指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比较稳定而复杂的体验和态度”。本课题研究在给“情感”下定义的时候以这个定义为基础,参考了邱卢两位先生的内容。第四章专门论述情感功能,共介绍了情感的动力、强化、调节、信号、感染、迁移、疏导、保健、协调等九大功能,并对它们一一进行了非常深入的论述。动力功能,指对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强化功能,指情感具有巩固或改变一个人行为的效能。调节功能,指情感对一个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组织和瓦解作用。信号功能,指一个人的情感能通过表情外显而具有信息传递的效能。感染功能,指一个人的情感具有对他人情感施予影响的效能。迁移功能,指一个人对某个对象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之有关的某个对象上去的效能。疏导功能,指情感能提高或降低一个人对他人言行的可接受性的效能。保健功能,情感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具有增进或损害的效能。协调功能,一个人的情感具有促进或阻碍人际关系的效能。本书尽管是就普通情感在教学中的功能而言的,也不是专门针对语文教学的,但对情感功能的论述和上述审美心理学相比显得更为详尽,和教学贴得更近,可操作性也更强,所以对本课题研究的影响比较大,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也是引发研究的主要线索之一。情感教学心理学和审美心理学这两本著作各自论述的侧重点不同,前者是就普通情感而言的,后者是就审美情感而言的。然而,尽管审美情感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审美情感的功能和普通情感的功能也会有所不同,但两者毕竟有许多相似点,这两本著作的论述中也有许多交叉点,这交叉点就是我们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线索和依据。我们考察了这两本著作的关于“功能(作用)”的表述后发现,除了联结、净化、升华创新和积淀这四个功能因审美的特殊性而有明显的差异之外,其它方面的差异并不很大。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选择了在语文教学中作用比较明显的几条,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经过重新组合,把一些在语文教学中差异不十分明显的功能进行了合并,着重研究了审美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六条功能。在理论上侧重研究了它们的内涵、特征和作用;在实践上,侧重探索了应用方法,操作模式和实验效果。审美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有哪些功能,如何利用审美情感功能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下文就此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一)审美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功能举要情感教学心理学中列举了情感的九大功能,如动力功能、强化功能、调节功能、信号功能、感染功能、迁移功能、疏导功能、保健功能、协调功能,并对它们一一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审美心理学中除了论述审美情感的联结功能之外,还列举了审美情感的十大作用,有核定作用、筛选作用、动力作用、顺应调节作用、宣泄作用、净化作用、交流作用、弥散作用、升华创新作用、积淀作用,其论述虽没有像卢先生那样展开,但概念还是十分清楚的。这两本著作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但毕竟有许多相似点和交叉点。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选择了在语文教学中作用比较明显的几条,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经过重新组合,把一些在语文教学中差异不十分明显的功能进行了合并,着重研究了审美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六条功能:1、审美情感的筛选功能。这是指审美情感具有直接制导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选择审美对象的效能。在语文教学的审美或创造美的过程中,师生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符合自己需要和价值取向的审美对象,创造符合自己需要和价值取向的意象和形象,同时舍弃、否定或改造不符合自己需要和价值取向的对象,用以调节认知的深广度和对象同自己的关系。在这过程中,起直接制导作用的是审美情感。例如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有不少同学非常喜欢写足球题材的文章,有些有相当深广度的作品,足以令专业工作者汗颜,然而不同的教师对这类题材作文的评价往往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师生间、教师间的差异有很大的成分是审美情感造成的。利用审美情感的这种功能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引导学生提高认知的深广度;二、引导学生把认知的力度指向语文教学目标。前者,如许多同学不喜欢科技说明文,我们可以通过挖掘文中的科学美、语言美、结构美等审美因素,让学生喜欢这种文体,对它进行深入研究,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目标的要求;后者如一般同学都比较喜欢小说,但注重故事情节的多,此时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通过挖掘相应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在需要的地方进行深入研究。前者比较容易理解,后者举个实例。譬如阅读古典小说,现在的学生对人物描写的内容往往一扫而过,少有耐心仔细琢磨。实践中,我们通过鉴赏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描写的艺术美,培养学生这方面的阅读能力和习惯。文中描写宝黛、三春和王熙凤各有几句肖像描写,着墨不多,却栩栩如生,入木三分。“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两句就把王熙凤美中藏刁的性格勾画出来了。再如语言描写,王熙凤夸林黛玉:“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此话黛玉听了高兴、贾母听了高兴、三春听了也高兴,真所谓一石三鸟,如此高超的拍马艺术,经指导学生读到这里会笑出声来,此中强烈的审美愉悦是非细看不能体验的。不断地体验这种审美愉悦,就会养成一种细读人物描写的能力和习惯,目标的达成也就在其中了。2、审美情感的益智功能。这是指审美情感具有一种提高学生阅读写作感知和理解能力的效能。这和审美心理结构有关。审美心理结构是由知、情、意系统和各种心理形式系统整合而成的,其中审美情感处于中心位置,这是和其它心理结构不同的地方。“情感不仅渗透、积淀到各种审美心理内容、心理形式之中,贯穿于审美心理活动的全过程,而且同它们协同活动,沟通它们的联系,成为审美心理结构网络中联结各种心理内容、心理形式的网结点、聚合点。” 优化审美情感,有利于优化审美心理结构;优化审美心理结构,有利于促进整体感知、理解学习对象和影响认知的深广度,这一点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为此,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功能帮助学生发展语文学习的智力。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例如,有利于提高判断力、记忆力等学习能力。审美状态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愉悦感,这种感觉有利于提高判断力和记忆力,从而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有材料证明,一个人情绪好的时候,记忆力特别好。 对此,卢家楣先生明确指出:“良好的正情绪使一个人变得敏锐、记忆获得增强、思维更加灵活,有助于内在潜能的充分展示。”(21) 这种感受我们常常会遇到,怀着浓厚的兴趣欣赏一篇充满人情美的记叙文或说理透彻入微的议论文时,沉浸在一种无比愉快的精神境界之中,此时,大脑皮层高度兴奋,脑子特别灵,学习效果也特别好,久后的印象也特别深。实例,如学习孔雀东南飞这篇课文,重点让学生寻找感受两个“美”:一个是兰芝的性格美,一个是诗歌的语言美。前者,要求学生找出相关的描写;后者,要求和刻划人物性格结合起来考虑。结果,学生的反应很快,对其中的描写性语言印象也特别深,如“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这段,学生记得特别牢,很佩服兰芝的美丽和坚强。再如,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创造力。这和人的心境有关,对此后文还将作进一步的展开。3、审美情感的动力功能。这是指审美情感对一个人的语文学习行为具有增力的效能。上述益智功能有些实质上和动力功能有点联系,这是因为引导认知活动的有一种内驱力,而审美情感有“放大”内驱力的作用。如涉江这篇课文,生词难词比较多,有许多学生不喜欢学,但由于考试的需要不得不学。这种“需要”就是内驱力,但它在审美价值取向上却是负值,因而很难持久,学生只觉得课业负担特重。这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诗人的人格美、楚辞诗体的音乐美、屈原诗歌想象奇特的意境美,由此激发出来的审美情感就会驱动学生更深入地去钻研课文,由此而来的“需要”,由于它在审美价值取向上是正值,因而学生会觉得乐在其中,也容易持久。再如一个人练书法,看到自己写的字越写越漂亮,充分体验到了其中的审美愉悦,在写或写好的时候,他总是沉浸在快乐之中,那么他就会坚持去写,一天不写也许就会感到不舒服,这和一般的兴趣不同,这已经成了习惯。这一功能在语文学习中有特殊的意义,因为语文学习不是一天两天可以见效,特别需要这种持之以恒的习惯。利用这种功能,增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对语文感兴趣,这在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的时候有特别的效果,最明显的就是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功能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经常让学生体验审美愉悦,从而达到语文学习减负增效的目的。4、审美情感的交流功能。这是指审美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促进感情交流,印证、强化审美体验的功能。邱明正先生指出,“人对美的感受、体验有共享性、分享性和同对象之间情感的互渗互返性。当人享受到美,便有同他人交流情感体验的愿望和言行。这种交流既使他人了解自己,使自己了解他人,又印证、强化了自己的情感体验。”(22)例如,我们欣赏艺术作品,体验到强烈的审美愉悦,并有一点独特的感受之后,往往会产生一种与人谈谈这种体会的欲望,这就是审美情感的交流功能。这个特点在语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是因为语文教学纯理性的思辨是不多的,绝大部分伴有情感交流,尤其是审美情感交流。目前,有的语文教学曲解“训练”的含义,用大量的冷冰冰的机械式的习题和测验来替代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实际上是一种“异化”现象,水平是很难真正提高的。语文是一门最需要交流的学科,甚至可以说唯有经常交流才能学好,因而应该充分发挥审美情感的这一功能促进交流,可以是“动口”的交流,也可以是“动笔”的交流。利用这种功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习交流的频度,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如学习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安排学生在课内自学,要求从审美的角度来读,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可以就这个文本来谈,也可以和现在某一篇或一类文学评论对比着来谈,话题比较宽松。结果,学生谈得很起劲。许多学生谈到,这篇文章的观点左的倾向比较严重,现在看来有些过时了,但文章写得很好,语言也很有水平,到底是大作家。平实的语言,表述却非常到位,既使人容易看懂,又很有深度,那么复杂的人物关系,给他理得这样清楚,不像现在流行的评论,什么“建构”、“互动”、“律动”看半天也不知道什么意思,仔细看看好象是东抄抄西抄抄没什么内容的。大家七嘴八舌地,也真谈出点东西。这种强烈的发表自己想法的欲望,就是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审美愉悦激发出来的。尽管他们的说法未必都正确,但这种谈论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这篇课文本来很容易上得枯燥无味,但是从审美的角度去研读,学生会觉得妙趣横生,通过发挥审美情感的交流功能促进学生“动口”,从而达成教学目标。除了上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之外,还有一种交流,那就是学生和审美对象之间的交流,即审美主体和客体的交流, 这种交流使主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使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产生强烈的共鸣,在主体的心灵深处发生猛烈的振动。所以,这种交流经常进行,对于优化审美心理结构具有巨大的作用,又因为审美心理结构是人整体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主体个性性格的完善产生巨大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要利用这种功能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情感的感受强度,提高对作品的感受力和理解力,从而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在实验中主要通过“沉浸式”阅读和写随笔两个途径来发挥这一功能。前者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一定要静下心来,设法沉浸到作品特定的情境中去,去想,去感受,甚至和作品中的形象直接对话;后者即要求学生经常写随笔,谈体会,作评论。5、审美情感的积淀功能。这是指审美情感具有积聚一个人在语文学习中的审美成果,优化自身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效能。皮亚杰的“建构说”认为,人的心理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通过对既有结构“图式”进行不断地复杂、完善(顺应、同化),形成新的结构“图式”。审美成果溶入了学生的情感因素,审美对象被核定了和学生的价值关系,即被认同以后,便会深深嵌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积聚多了就会使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得到改造,得到优化。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就是这个道理。譬如于漪老师上七根火柴这篇课文,抓住“眼睛模糊”和“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中“模糊”、“清晰”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进行推敲,使学生从悲壮的场景、语言的运用中受到审美感染。(23)这类成果由于情感的参与,在学生心灵中往往具有震撼作用,不断产生这种震撼,就会使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得到优化。邱明正先生在皮亚杰的“建构说”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他提出了“审美心理结构的双重双向建构”理论,即“内化中建构与外化中建构的统一”的双重建构和“主体与客体在互反、互进、互补、互溶中所实现的能动建构”的双向建构。他认为,这种建构“有自觉和非自觉之分,又有在受动接纳中建构与能动创造中建构之别”。(24)根据这一理论,非自觉和自觉,受动接纳和能动创造都能产生审美(创造美)的成果,都有某种积淀作用,但它们的情形是不完全一样的。人们的审美建构多半是不自觉的,受动接纳的,这就是所谓“内化”的方式,是“缓慢、渐进、缺乏理性内容和系统性、创新性”的,但尽管如此,在语文教学中,这种审美建构方式仍然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只有这种“内化”的建构方式是不够的,还需要另一种“外化”的建构方式,“即心理反施于外在对象,转化为创造性的心理行为和外化为实践创造的外在动作,凝结为审美经验、审美意象和物化新形象等创造成果,又将这种行为的方式、经验和自创的精神、物质的反馈、凝聚于心理结构之中,从而充实、改组原有审美心理结构。”(25)简言之,即在自觉能动的审美和创造美中优化审美心理结构。实践证明,语文教学中审美情感的积淀功能在这种“外化”的建构过程中表现得更加明显,这也许和它的积极、能动、创造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容易显现有关。实例之一如让学生演一碗阳春面课本剧。这是高二第一学期的课文,参加演出的同学在高三作文讨论谈到一种奋斗精神的时候,还会很激动地提到这个例子,而且不是一个人,和别的同学的反应构成显明对比。个中原因可能和参加演出的同学有更多的“外化”的建构过程有关。“外化”的审美心理建构有三个层次:1)选择性审美、2)美育和美学理论学习、3)能动的创造美。这三个层次的语文教学中都可以涉及,我们应该从这三个不同的层次入手,充分发挥审美情感的积淀功能,优化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提高语文学科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6、审美情感的创新功能。这是指审美情感具有激活一个人在语文学习中创造性的效能。前面在论述益智功能和积淀功能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论及创新问题。在语文教学的审美状态中,由于审美情感的驱动,创造力是非常活跃的,为此,试作一些证明。审美情感(尤其是其中的审美情绪)有利于发展创造力,这是高层次的益智功能。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创造力发展要满足“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两个心理条件。(26)这两个条件,在语文教学的审美状态中都是比较优越的。所以说,语文教学的审美状态满足发展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因而其中激发出来的审美情感对于发展创造力是有利的。审美情感的优化也需要创造。审美心理结构和普通心理结构不同,它的核心部分是审美情感。从上所述,审美心理建构是一个“双重双向”的过程,就是说,既有“内化”也有“外化”,在这个“外化”中创造性的审美实践往往有很大的份额,这也许可以用来解释:一般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比较高的人往往直接参与创造性的审美实践,如许多优秀的批评家同时也参与创作。审美情感对于创造具有直接的驱动作用。审美需要想象,创造美也需要想象。而这种想象的动力和中介却是“经过了深刻体验、细腻了解和不断沉思之后认识到的人类情感”。(27) 这是因为,创造思维的契机是自我实现,其心理活动的表现是审美意象的创造,而审美意象中处核心地位的却是情感。“正是情感的融入和驱策,才使审美意象成为具有创新性的再造物。”(28)此外,根据接受美学的理论,文学形象是作者、文本和读者三位一体共同完成的,因而审美肯定有一个创造过程,只不过自觉不自觉而已。综上所述,审美情感具有促进创新的功能,语文教学应该自觉地根据其中的客观规律在语文教学审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优化审美心理结构。如白居易琵琶行这篇课文的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时特别关注诗中的音乐描写,朗读后请想一想,这种美的效果是怎样产生的?看不见、摸不着的音乐是怎样用文字表现的?我能不能也来试着描写音乐?由此来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结果就有学生研究古代诗歌中音乐描写的特征之类的小课题(具体做法在后面介绍)。审美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功能还有许多,此系择其要者而言之。(二)语文教学中发挥审美情感功能的途径和方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穿插审美情感教学,从而通过审美情感功能的发挥,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对此,我们在实验研究中作了许多尝试。1、挖掘审美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挖掘、感知、理解教学内容中的审美因素,发挥审美情感功能,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在实践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挖掘审美因素,主要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指导学生进行审美感知和审美理解。下面是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挖掘审美要素分类举例表和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