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1)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97172374 上传时间:2022-05-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1)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1)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1)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1页 共21页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实现我州经济“提速快跑、富民强州”的重要时期。根据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要求,特编制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一、“十五”期间全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回顾“十五”以来,全州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紧紧围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这一主线,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农业水利化、设施化、机械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0万亩,农用机械达到202万台套,机耕面积达到182万公顷。“十五”末期,随着各项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产量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全州粮食产量达到822万吨,创历史新高;肉类总产量达到85万吨,比2000年增长288,禽、蛋、奶、蔬菜等均有较快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二)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州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了具有延边特色的中药材、食用菌、山珍食品、畜牧业、经济动物、水果蔬菜、高效经济作物和绿色米业等八大主导产业,并向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十五”末期,全州高效经济作物发展到12万公顷、中药材31万公顷、食用菌26亿袋(椴)、黄牛80万头、蜂11万箱、鹿27万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98万人次,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45。(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明显加快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紧紧抓住产业化发展不放松,以农业产业化经营统领农村工作全局的指导思想已经形成。扶持培育和引进发展了延边特产实业、敦化鸿发食品、汪氏蜜蜂园等一批龙头企业,构建了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体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全州省级龙头企业已发展到9个,州级龙头企业60个,带动基地农户89万户,占全州农户总数的425。(四)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两免三补”等惠农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26元,比2000年增长732,年均递增116。(五)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深入积极稳妥地实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加大对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管力度,确保了乡村两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和农民负担的减轻;采取转包、互换等形式,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实现流转面积35万公顷;完善农村“四荒”拍卖机制,推动了“四荒”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林业企业通过实施股份制、国有资本退出和主辅分离改革,完成改制企业100户,盘活资金38亿元,利用天保工程政策,卸掉企业债务78亿元。推进了以乡(镇)机构、县(乡)财政体制、农村义务教育和合作医疗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乡(镇)总数由105个调整到66个,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正在稳步推进。(六)科教兴农工作成效显著通过加强同州内外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积极发挥科技的支撑带动作用。围绕优势主导产业,搞好科技培训和先进技术的推广普及,农民科技培训率达到85以上,农作物高产栽培、食用菌规范化生产、畜产品质量优良化等一批新技术得到推广。农机总动力达到97万千瓦,农用拖拉机保有量55万台,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65。突出发展高效经济作物、中药材、畜牧业等规范化科技园区建设,各类科技园区达到31个。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全州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总面积的65。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由无品牌向绿色有机品牌农业迈进,全州认证绿色食品37个,无公害农产品83个,创省级名牌农产品18个。全州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45。(七)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十五”期间,水利建设以防洪和抗旱为重点,完成了布尔哈通河等主要江河的治理、水利枢纽、人畜饮水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项目建设。以搞好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组织实施了牧草种子基地、天然草地恢复项目。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村“六小工程”全面启动。以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组织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全州防洪排涝体系初步形成,改善水田灌溉面积28万亩,解决农村饮水人口94万人,治理水土流失38平方公里,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八)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发展迅速“十五”期间,各类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股份合作农业等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得到创新和发展。到2005年末,全州股份合作农业组织发展到22万个,各类产业协会和新型经济组织发展到670多个,会员总数6万多人,产业经纪人2600多人,其中已获资格证书的经纪人1600人。发展订单农业面积13万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4。但是,全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为:农民就业、增收困难,破解“三农”问题还面临许多制度性、机制性、政策性障碍;城乡差别比较突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差距较大;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滞后;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设等需要进一步加强;龙头企业发展水平不高,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农业产业链短,转化增值能力低,缺乏知名品牌和拳头产品的支撑;资金短缺、农业科技人才匮乏、信息闭塞、服务脱节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二、“十一五”时期全州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的发展环境“十一五”期间,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我州农业和农村经济既迎来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一)面临的新机遇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各项惠农政策的支持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十五”以来,党和国家更加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支持农业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将进一步得到落实和完善,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外部环境。在2005年10月份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性任务,这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州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战略机遇。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将为我州农业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条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对外开放进程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日益呈现出市场化、工业化和国际化趋势,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更加活跃,特别是加入WTO后的几年来,国际和国内市场相互交融,这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州农业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一方面合理调整结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另一方面开阔视野,增强现代农业意识,更好地引进国外农业先进技术、优良品种等,加快我州农业现代化步伐。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将为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我州有较好的教育、科研基础,聚集了一批农业科研力量。在多年的农业实践中,研发、推广和储备了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农业科技已深入人心。“十一五”期间,随着全球农业新技术的蓬勃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食品加工技术等将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新科技成果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比较优势,在农业科技革命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我州农业科技进步和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二)面临的新挑战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农产品市场竞争压力加大。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农业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日趋密切,国家逐步减少对农产品出口补贴和国内保护,进一步放开市场,农产品的进口市场关税将继续下降。在全球范围内农产品需求不旺、市场疲软、库存增加、价格下降、生产过剩的情况下,我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将面临着国际国内市场的双重挑战。耕地和水资源日益紧缺,农业承受压力越来越大。一方面,耕地资源不断减少。“十一五”期间,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的耕地仍将被占用。随着生态环境的整治和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一些应还林还草的耕地也将逐步退下来。耕地资源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另一方面,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十一五”的发展,生活用水和重点工矿企业用水将大幅度增加,农业用水的比重将逐年下降,水资源短缺将成为制约我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我州农业生态环境依然比较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山区森林资源危机,半山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功能减弱,这种状况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农民增收难度越来越大。由于土地分散经营,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低,资本和物资的投入越来越大,不断推动生产成本上升。在农产品相对过剩、市场销售困难的情况下,农产品价格可能继续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农产品的生产对资本和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强,生产成本可能继续上升,导致农业的收益下降,影响农民的家庭经营收入的提高,为农民增收增加了难度。农村富余劳动力继续增加,就业压力不断加大。预测到2010年全州农村富余劳力将达到8万人左右。因此,解决农村富余劳力就业的问题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将对我州进一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产生重大影响。三、“十一五”时期全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战略性结构调整为主线,突出工业拉动,强化小城镇支撑,注重市场开拓,走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之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加速我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二)基本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努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政治保障和精神动力。坚持以人为本。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好、维护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着眼点,注重农民在政治、精神、文化等多方面需求的满足,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注重引入农业科学技术,新建改造一批农业基础设施和节水灌溉工程,完善创新农业科技体系、良种繁育体系、动植物防疫体系等,大力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促进农业现代化。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从我州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努力使农业发展、农村面貌、农民生活有质的提高,使农民群众享受农村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带来的成果和实惠。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保护水土资源、林草资源、乡村环境为目标,以造林绿化,治理水土流失、水域污染为重点,坚持开发建设与保护治理并重,兼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良性循环。(三)总体目标1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到2010年,一产增加值年均递增保持5以上,达到40亿元;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70万吨以上;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1万吨、28万吨和37万吨,年均递增7、5和20;农村三次产业结构比例16:30:54;畜牧业和特产业在农林牧渔总量所占比重达到60以上。2农村社会进步目标。到2010年,农村人均受教育水平达到10年,接受职业教育人数占农村劳动力比重达到60以上;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3岁;农村文盲率控制在2以下;每万人拥有医务人员30人;精神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社会安全度显著提高;信用制度和市场秩序逐步健全完善。3农村居民生活目标。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期达到5000元,年均增长7左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平方米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农村居民家庭互联网普及率达到10左右;安全饮用水普及率85;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755;农村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8;新型合作医疗覆盖全州农村。4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目标。到2010年,全州森林覆盖率达到821,活立木蓄积达到284亿立方米;州内主要江河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标准,城市段达到百年一遇标准,江河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四)主要任务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强化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拉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生态化的要求,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中药材、食用菌、山珍食品、畜牧业、高效经济作物、水果蔬菜、水产养殖、绿色食品等八大主导产业,依据不同的气候区和地形区,因地制宜构建高效优势产业带。加大特色高效示范基地建设力度,突出发展优势主导产业。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目标,大力发展有机稻米、小粒黄豆、烟叶、苏子、蔬菜等高效作物基地和中药材、食用菌、山珍食品等特产品基地及牛、鹿、蜂等为重点的养殖基地,积极培育特色高效优势产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坚持走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路子,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形成以加工业拉动一、三产业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步伐,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努力推广各类农产品质量标准,积极做好有机、绿色农产品标志认证和特产品原产地申报工作。加快推进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快建立农产品监测检验体系,提高农产品监测检验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发展农村各类新型经济组织,推动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以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市场网络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民协会、专业协会等农村经济组织,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推广股份制农业,推进农业产业保险,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快构建科技支撑体系。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支持力度,完善良种繁育和推广体系,良种推广普及率力争在五年内达到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减少农业损失。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强动物疫情和生物预警监测体系建设,提高动物疫病和生物预警能力。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工程,改善林业生态环境。切实抓好坡耕地、生态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的退耕还林工作,严格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有效保护天然林资源。加快建立雁鸣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切实保护好敦化、珲春等湿地资源,恢复生态环境多样性,改善林业生态环境。以江河治理与枢纽工程为重点,初步建立现代化防洪减灾保障体系。加强图们江、布尔哈通河等主要江河治理,防洪标准提高到五十年一遇洪水标准,主要城市规划区达到一百年一遇洪水标准。抓好老龙口、四湖沟等水利枢纽建设,提高水资源调蓄和配置能力。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基本消除重点病险水库安全隐患。以旱涝保收田为重点,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和灌区改造,到2010年改善灌溉面积21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万亩。2强化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建设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重点抓好大石头、朝阳川等20个左右规模较大、基础条件较好、经济实力雄厚、幅射带动能力强的中心镇。推动工业集中,发展主导产业。走相对集中的农村工业发展道路,在小城镇办好各类工业园区、工业小区,引导乡镇企业合理聚集。充分利用我州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和特产品加工业,形成一批规模较大、带动能力强、品牌效应好、市场前景广阔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善市场化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小城镇服务业发展。从本地资源和区位优势出发,形成一批辐射带动强的专业批发市场。健全城镇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服务业转移。大力发展农村休闲旅游等新兴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加强道路、给(排)水、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市场理念经营小城镇,广泛开辟投融资渠道,积极鼓励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经营和管理。不断强化城镇功能,努力实现道路畅通、设施完善,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3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饮水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加强乡镇供水工程建设,村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在“村村通”工程的基础上,完善农村路网结构,提高村镇道路等级。搞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的后续建设。完善农村电网管理机制,减少电能消耗,积极发展小水电和沼气,推广清洁能源。4加强农村环境建设加强农村生活环境整治。开展以治理生活垃圾和污水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环境整治。通过发展清洁能源等措施推行资源的无害化利用和减量化排放。搞好农村改水改厕,减少生活用水污染。加快村庄绿化美化。结合林业建设推动农村植树造林、栽花种草,结合水利建设搞好村庄河道整治,绿化美农户周边环境。5加快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充分发掘现有广播电视网络优势,采取送戏下乡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巩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成果,农民家庭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免费教育,对贫困家庭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快发展农村卫生事业。重点加快建立农村疾病预防和医疗救治体系,推进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极探索对农村贫困家庭实行医疗救助的有效办法。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将失地农民、进城务工农民、小城镇农转非人员和农村计划生育对象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四、“十一五”时期全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布局依托我州资源优势,根据市场发展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标准化、规范化、区域化的总体要求构建发展山区“参林药”型、半山区“林牧特”型、河谷平原区“种养加”型和城郊区“农工贸”型等优势主导产业带。大力提升农机化发展水平,进一步培育壮大中药材、食用菌、山珍食品、高效经济作物、瓜果蔬菜、绿色食品等八大优势主导产业,推进标准化生产和基地园区建设,重点培育一批产值超百万元的农业产业化基地。(一)农业机械化基地布局。以敦化、安图、延吉、图们珲春为重点,建设20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示范基地规模达到3000公顷。(二)农业和特产业基地布局。以敦化、安图、珲春为重点,建设50个中药材产业基地,规模达到2万公顷,产值达到3亿元。以敦化、汪清、和龙、龙井为重点,建设60个食用菌产业基地,规模达到3亿袋,产值达到45亿元。以敦化、汪清、龙井、延吉为重点,建设35个高效经济作物产业基地,规模达到6万公顷,产值达到12亿元。以延吉、珲春、龙井为重点,建设50个瓜果蔬菜产业基地,规模达到15万公顷,产值达到3亿元。以和龙、珲春、龙井、安图为重点,建设20个绿色食品产业基地,规模达到公顷,产值达到亿元。(三)畜牧业基地布局大力实施优势特色产品基地、动物无规定疫病区、饲养方式创新、标准化生产等6大工程建设,突出抓好延边畜牧开发总公司、龙井华都集团、珲春飞奴乳鸽、安图汪氏蜜蜂园、安图九牛乳业、汪清鸿基皮革、延边前程鹅业等20户龙头企业,加快培育延边黄牛、奶牛、蜂、免、鹅、草、犬、鸽等12条牧业龙型经济。延边黄牛:以龙井、和龙、图们、珲春等沿图们江流域为保护开发区,以纯种繁育和开放性育种为主,形成高档肉牛用延边黄牛生产基地,其它地区为延边黄牛改良开发区,主要利用杂交优势建立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到2010年,延边黄牛发展到100万头,年出栏38万头,以延边畜牧开发总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年加工20万头。蜂:以安图、和龙、敦化为主,并以安图汪氏蜜蜂园、延边宝利祥蜂业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建立优质蜂产品基地。2010年养蜂发展到20万箱,年加工1万吨。兔:以汪清、珲春、敦化为主,充分发挥汪清鸿基皮革有限公司和珲春华威兔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带户能力,搞好配套基地建设,加快优质獭兔、肉兔生产加工基地建设。2010年养兔发展到150万只,年加工100万只。肉鹅:以敦化、和龙、龙井为主,以延边前程、敦化列才为龙头,建立肉鹅产业基地。2010年养鹅达到140万只。肉鸡:以延边华都农业为龙头,2010年达到年加工4000万只。肉鸽:以珲春飞奴乳鸽为龙头,2010年达到年加工1200万只。五、“十一五”时期全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与措施(一)加强农业资源保护,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保护耕地资源,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是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审批制度。二是加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实施力度,长期稳定并认真落实土地承包政策。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开展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三是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严格区分经营性和公益性用地。要把为公益性项目而进行的征地与一般经营性征地严格分开,缩小公益性征地范围。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完善征地程序和征地补偿办法,坚持公开透明,确保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决策权,保证对农民的补偿及时、足额到位。(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坚持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多头并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以现有40户龙头骨干企业为重点,不断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强化带户功能,努力发挥龙头企业对农业产业化的强力拉动作用;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社会服务网络。要以乡镇各类站所改革为重点,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彻底转变职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搞好良种供应、农业科技、科学管理及市场信息、农业气象等服务;要积极扶持和大力发展农村各类经济组织和市场中介组织,鼓励城乡集体和个人发展产供销一体的股份经济和各种类型的合作经济,全面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要逐步发展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以人身、养老及各类灾害保险为重点,积极扩大保险领域,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保障。(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搞好农业基础研究和关键性开发和研究。在品种培育、植保防疫等领域搞好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用信息技术装备和改造现代农业,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在育种、浇灌、栽培等领域进行农业常规技术的效率革命和全面升级,提高投入产出效益。改革农业科研及推广体系,积极稳妥地将一般性技术推广和经营性服务分离出去,提高农业科技转化能力。积极鼓励延边大学、延边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科技推广部门和人员面向生产选课题,围绕重点搞攻关,着重解决低温冷害防治等关健性技术难题。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全面开展农产品认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积极发展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强化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和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知识的能力。(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一是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适当调整乡(镇)在经营管理上的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法制型政府。二是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进一步明确各县(市)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巩固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加快改革农村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调整和优化师资结构和教师队伍。三是进一步改革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提高自我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要在完善治理结构、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支农能力等方面取得成效,进一步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积极培育农村金融市场,探索建立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实行多种抵押担保形式。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试点范围,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按居住地登记的户籍管理制度,对已进城务工、经商且有稳定收入、稳定住所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及时办理城镇户口,并在就业、上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人口一视同仁。二是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继续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建立城乡统一、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努力解决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以及劳动条件恶劣、劳动安全和职业病防护没有保障等问题。(五)广辟融资渠道,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总体思路,不断增加各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在稳定现有各项农业投入的基础上,新增财政支出要切实向“三农”倾斜,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要把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的发展纳入公共财政范畴,新增的社会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优化财政性支农投资结构、方式和途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一是调整支农投资结构。从服务于生产性基础设施更多地转向支持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二是改革政府支农投资方式。从直接投资转向通过投资补助、贴息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领域。三是加强政府农业投资管理。稳步推进投资体制改革,整合政府支农投资,提高投资效率。深化项目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对使用政府投资的农林水利建设项目,可推行项目法人招标和建设项目代建制,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加强政府对建设全过程的监管。搞好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小(微)型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等水利设施,有条件地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经营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调动农民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改善投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在努力争取省和国家支持的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和经济合作,广泛吸引国内外企业和个人,以资金、技术、人才参与农村经济建设。加强宏观调控,提高投资效益。加强宏观调控,优化资金投向,集中财力和物力,重点扶持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大局的重点工程,培育骨干项目,建设主导产业,努力提高投资效益。(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政策法规,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培养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法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鼓励司法机构向农村提供法律援助,为化解农村矛盾提供法律诉讼渠道,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依据村民委员会自治法,提高村民自治水平,推进基层民主。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造“平安农村”,建立起打防结合的治安防控体系,有效打击农村流氓、抢劫、盗窃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农民利益不受侵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正确处理家庭邻里关系,建设和谐村镇,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陶冶情操,提高素质,为建设美好家园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第 21 页 共 2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