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十二五产业调整规划

上传人:微*** 文档编号:96319334 上传时间:2022-05-2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89.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十二五产业调整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陕西省十二五产业调整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陕西省十二五产业调整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十二五”产业结构调整规划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内部的构成和相互关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对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最终胜利的根本途径,是长时期内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特编制本规划。一、 产业结构现状及面临环境“十一五 ” 以来,全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通过优先发展农业,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能源重化工业、先进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等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全省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并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快速持续发展。(一) “十一五”主要成就1、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全省经济总量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进入快速发展的历史新时期。全省生产总值由 2005 年的 3772.69亿元增加到 2010 年的 10123.48 亿元, 年均增长 14.9%。 根据三大区域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已基本形成了以“关中先进制造、陕北能源化工、陕南绿色产业”为主导的区域产业格局。三次产业结构不断改善,三次产业增加值在经济总量中的比例,一产继续下降,三产基本保持稳定,二产继续大幅上升,已初步构建与陕西处于工业化中期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一员”主要产品产量(产能)产品名称单位2005 年2010 年五年增加量粮食万吨1139.51164.925.4蔬菜万吨869.91384514.1苹果万吨560.1856295.9奶类万吨141.7177.435.7原煤万吨10810.736115.525304.8天然原油万吨1778.23017.281239.1原油加工量万吨11381980842天然气亿立方米80.59223.47142.88电力装机万千瓦109323211228其中:新能源发电装机万千瓦157.8271113.2太阳能光伏电池片兆瓦10001000甲醇万吨5114998钢材万吨337995658水泥万吨19725463.793491.79十种有色金属万吨30.3112.7482.44数控机床台3594131669572汽车万辆4.2665.9761.71变压器万千伏安3682119458263污水处理能力万吨/日57.5287.2229.7铁路营业里程公里36964300604高速公路公里130034582158农村公路万公里4.413.79.3客货运输周转量亿吨公里1547.63004.821457.22、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全省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强农惠农各项政策,围绕促进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发展这条主 线,粮食生产连续丰收,苹果面积产量稳居全国首位;设施蔬菜 面积成为西北最大的省份,果业、畜牧业、设施蔬菜等产业成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新的支撑点;坚持 稳粮、优果、兴牧、扩菜”的发展思路,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43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88.45 亿元,年均增速7%,比 十五”加快了 1.2个百分点,十一五”成为农业发展形势最好,农村面貌变化最大,农村得到实惠最多的 时期之一。3、工业优势产业不断提升。第二产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增强,增加值由2005年的1951.3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5446.1亿元,年均增长 15.8%。在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工 业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267.18亿元增力口至U 2010年的4159.51亿元,年均增长16.7%。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缴税金 904.12亿元,占财政收入的 50% 以上。特别是2009年,全省工业的发展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装备2010年全省支柱产业工业生产总值占比制造业发展速度和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能源化工业 五”以来,全省关停小火电 122.8万千瓦,完成国家下达计划的111.5%;水泥淘汰1619万吨,超额3倍完成国家下达我省淘汰400万吨计划;炼钢行业淘汰 88万吨,焦化行业淘汰 2628万吨,电石、铁合金、造纸等行业也都超额完成淘汰任务。淘汰这些落后产能后,年可节能1553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硫24.5万吨。1992-2010年陕西省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增速4、第三产业服务能力增强。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发挥着十分重 要的作用。第三产业增加值由 2005年的1546.59亿元增加到2010 年的3688.93亿元。从第三产业发展来看,2006年至2010年年均增长15%,虽然比第二产业增长速度低,但仍处在较快的发展阶 段,且呈现逐步加快的良好态势,是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支 柱产业,对稳定和促进全省经济的发展做由了重要贡献,20062010年三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6%,年均拉动经济增长4.2个百分点,保障和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大为增强。40003500 3000 厂_2500 n2000 n1500 m1000口一口一n一 一 一 一 500 0 一 一 一 一 一 / / / / / #年 / / / /2001-2010年陕西省服务业增加值5、非公经济比重大幅度增加。 近年来,陕西非公经济得到了 逐步的发展壮大,尤其是第三产业,非公经济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区域经济所有制结构得到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 总值比重为49.5%,较2005年提高6.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 业增加值中非公有制经济占29.8%;第二产业增加值中非公有制经济占47.8%;第三产业增加值中非公有制经济占57.5%,分别提升0.1、10.2和3.1个百分点。6、科技创新对产业贡献稳步提升。发展动力不断加强,创新环境明显改善,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 框架;财政科技投入明显增加,全省财政科技投入累计 86.08亿元, 年平均增长35.72% ,组织实施省级各类科技计划 8578项,总经费 19.2亿元;科研创新能力增强,获得重要科技成果2475项,共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24项,获省级科技奖励 861项。认定高新技 术企业1021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7.42%。全省大中型企业从事科技活动人员6.5万人,占企业从业人员的5.2% ,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2 个,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5 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66 个,开发重点新产品 540 项。(二)存在问题总体上看, “十一五”以来,全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支柱产业逐步发展壮大。但由于目前陕西产业结构仍处在工业化中期较低层次,产业结构的“二元化”特征短期内仍将难以改变,支柱产业规模相对比较小,集中度不高,产业的竞争优势还不明显,区域之间产业协作配套能力较低。一是产业发展层次较低。 2010 年我省 GDP 列全国第 17 位、西部第 3 位,全省 GDP 仅占全国的 2.5% ,人均 GDP 较全国平均水平低8.3% 。产业层次较低,第一产业仍然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体;第二产业中能源资源开采比重较高;第三产业仍以批发零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相对滞后。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 总体上看,三大区域产业发展差异巨大,关中的三次产业比例为 10.1: 49.0: 40.8,陕北的三次产业比例为 6.9: 79.5: 13.6,陕南的三次产业比例为25.8: 36.8: 37.4。与全省的平均水平相比,关中工业基础良好,产业体系完备,以绝对的优势引领全省经济的发展,关中的第一产业比例较低,但第三产业比例高于全省约 3 个百分点;陕北的第一、第三产业比例明显较低, 但第二产业比例高于全省23 个百分点; 陕南的第一、第三产业比例明显高于全省, 但第二产业比例低于全省近20 个百分点。三是体制机制滞后。 陕西 “二元经济 ”特征明显,国有企业改革相对滞后,民营经济比重远低于沿海发达省份。加快以国有企业改革、壮大非公经济为主要任务的体制改革,突破体制瓶颈制 约,已经成为配置优势资源,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做强做 大支柱产业的关键环节。四是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低。陕西是科技资源大省,但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不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关键技术装备产品不多,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进程仍然比较缓 慢。科技人才的整体素质和结构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尤其是高端 科技研发和高级管理人才短缺。(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省经过多年努力,已成功探索生了一条具有陕西特色的发 展路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蓄积了巨大的发展潜能,完全 能够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陕西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人才素 质高、劳动力成本较低、自然资源丰富以及完整的工业体系,为 开展国内外经济合作、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是经济全球化和产业梯度转移加快。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规模不断扩大,国际资本加快 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西部大开发持续深入推进、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全面实施,为我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提供 了难得机遇。 二是我国进入工业化加速期。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加快发展时期,要实现以经济质量为基础的增长方式的转变,必 须启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这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了广 阔的空间。三是基础设施与环境明显改善。西部大开发实施十余年来,以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 和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西部大开发 目前已经进入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并重的新阶段,为三次产业的 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此同时,我省产业结构调整还面临以下挑战:一是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进入了调整和低 速增长时期,世界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各国贸易摩擦增大, 国际市场需求减小加剧了国内产品过剩和产业间的市场竞争,尤 其不利于西部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健康发展。二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压力加大。 世界经济新格局正在形成,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发 展实体经济,提由了 “再工业化”、“低碳经济”、“智慧地球”等 新的理念,加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环保、生命科学等 领域发展,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这从客观上对我省 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三是资源环境约束凸显。优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依然存在,水资源短缺、土地供应偏 紧对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构成威胁,环境承载能力不足,加大了产 业开发成本,影响产业投资与要素流入。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一)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竞争力 的总目标,构建以农业为基础,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撑,战略新兴 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传统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具有 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推进产业 融合和区域错位协调发展,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增 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节 约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二)基本原则我省处在全面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城镇化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既要立足省情和解决结构矛盾,更要着眼于更长时期的结构升级,应按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产业融合、扩大就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下原则:1、调整结构与科学发展相结合。 要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战略出发,谋划中长期的发展战略目标,明确产业近期目标、发展重点和长远发展方向,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通过及时的阶段性的调整,最终实现螺旋式上升的可持续发展过程。要紧紧围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核心环节,形成做强做大与持续、稳定、科学发展相统一的发展道路。2、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和调控管理,加强产业政策的合理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竞争,促进优胜劣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对发展速度、规模、结构比例等进行调节,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增长。3、增量引进为主与存量调整辅助相结合。 按照存量调结构腾空间、增量优结构扩空间的原则,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引进增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乡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努力扩大就业,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4、 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 积极培育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学习型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要巩固、发挥和提升现有的竞争优势,加快发展新产品和先进工艺技术。把增强自主创新和发展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培育原始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通过创新发展、淘汰落后技术,实现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三)调整目标我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刚突破4000 美元, 未来 5-10 年仍是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十二五” 期间, 应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巩固强化工业的主导地位,服务业的主要任务是在增强发展后劲的同时,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经济效率,充分发挥生活性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1、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整体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工业竞争力增强、总量不断增加;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明显上升。三次产业比例由 2010 年的9.2: 54.6: 36.2 调整为 8: 50: 42。到2015 年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分别达到 9000 和 8400 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3%和 15%。2、区域结构:我省三大地区在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中,陕北、陕南占全省的比重上升;陕北第三产业、陕南第二产业明显上升;关中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3、组织结构: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实力雄厚、主业突出,在国际国内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力争年销售收入超 100 亿元的企业达到 50 家以上, 其中 500 亿元企业达到 10家以上,发展一批“专、优、特、精”的中小企业,力争省内零部件协作配套率提升10个百分点。4、产品结构:加快建设创新体系,实施名牌战略,力争培育年销售额超10 亿元名优品牌产品 30 个, 超亿元名优品牌产品 100个;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竞争能力和影响力的名牌产品,争创30 个全国知名品牌, 300 个陕西名牌。5、科技创新能力:全省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保持较大幅度增长。全社会研发经费占 GDP 的2.5% 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5% 以上;工业装备技术水平达到国内中等以上水平;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显著提升;服务业整体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6、持续发展能力:全省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各类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0% ,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 ,重点培植 100 家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到 2020 年, 服务业总量超越工业并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科技创新水平明显提高,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产业布局更加协调,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空间格局;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达到全国先进水平;产业整体竞争力中西部领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三、优化调整区域产业布局要实现全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从三次产业和三大地区产业发展的现状出发,确定优化方向,选择升级重点,优化空间布局。着重解决产业布局趋同、产业规模偏小的问题,按照优势互补、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思路来进行产业聚集,加强各城市的有效交流合作,推动区域间的良性互动和优势互补,实现关中创新发展、陕北持续发展、陕南循环发展。(一)关中地区。 要抓住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启动实施契机,以西咸新区建设为突破口,依托西安综合性国家高 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宝鸡、杨凌国家级高新区(示范区)等建 设,以工业化、城镇化为先导,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 国家级产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制造业和 服务业的融合,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关中城市群建设,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进程,增强综合发展 实力,提高在全国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关中在全省经济总量扩张、 结构升级和质量效益提高上的率先带动作用,通过自身的结构优 化升级,延长产业链条,实现部分产业向陕北陕南辐射和转移。(二)陕北地区。按照“珍惜资源,深度转化”的总体要求, 以建设世界一流新型能源化工基地为目标,坚持三个转化的方针 不动摇,大力推进能源化工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统筹发展一体 化、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一体化;实现由资源开发为主向开发与 深度转化并重转移,同时积极发展非能源产业和以生产性服务业 为主的第三产业,逐步优化三次产业和工业内部结构,建成国内 一流、世界知名的能源化工基地,推进陕北跨越式发展。加强陕 北水资源勘查和环境综合评价,根据水资源总量、能源资源质量 和生态环境容量,搞好规划布局,协调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加 强基础设施综合配套,统筹工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为可持续发展 奠定扎实的基础。(三)陕南地区。 按照保护山水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实现 突破发展的总体思路,在汉中盆地、月河川道和商丹谷地集中建 设汉中、安康、商丹三大循环经济产业核心聚集区,着力打造有 色、钢铁、装备、能源、生物制药、非金属材料、油气化工、绿 色食品、蚕桑丝绸、旅游等十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发展优势新型材料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尽快 实现突破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加快汉江水力资源梯级开发, 把陕南建成西北地区重要的水电基地。依托大秦岭,整合优势资 源,打响“绿色品牌”,把陕南建成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和全省 新的经济增长热点地区。四、产业结构调整重点领域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坚持“稳一产、强二产、增三产” 的发展方针,推进产业融合和区域错位协调发展,实现产业结构 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 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继续巩固强化工业的主导地位,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升工业发展质量。以信息化带动工 业化,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水平,增强自主 创新能力。坚持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 承载,推动产业融合,实现 陕西配套”、陕西制造”向陕西创造 陕西服务”转变,着力构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结构。(一)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 求,优化布局,创新模式,搞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发 展现代农业。继续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壮大农业 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积极发 展农业专业合作社,提升农产品的效益和竞争力。加强以水利为 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 系。发挥杨凌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 用,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 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专栏1农业重点领域粮食。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实施土地整理复垦、中低产田改造、基本口粮田工程,大 力推进淤地坝建设,新修基本农田 300万亩,恢复改善和新增灌溉面积 580万亩。实施新增25 亿公斤粮食产能工程,重点扶持 32个粮食主产县,建设关中优质商品粮基地、陕南优质水稻 基地,挖掘陕北粮食生产潜力,建设陕西第二粮仓。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加大良种推广、 配方施肥,努力提高粮食单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总产超过130亿公斤。果业。以苹果为重点,围绕提质增效,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推进果畜结合,建设绿色果品 基地,打造知名品牌,培育多元化深加工生产体系,建成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际化大 产业。扩大冻猴桃、柑桔、樱桃等名优水果种植面积,推进核桃、红枣等干杂果基地建设。水 果种植面积达到2000万亩、总产量1400万吨,其中苹果1000万亩、1000万吨。畜牧业。以生猪、奶牛为重点,完善良种繁育体系,推广科学养殖模式,建设一批百万头 生猪大县、万头生猪示范村、 奶牛标准化示范县, 发展一批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形成关中奶畜、 陕北羊子、渭北和陕南生猪生产基地,促进畜牧业快速发展。蔬菜。以建设百万亩大棚设施为重点,构建各有特色、品种互补的三大区域蔬菜产业带, 形成一批集中连片设施蔬菜大县。蔬菜面积达到80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 300万亩。支持发展陕北名优小杂粮,关中时令瓜果,陕南双低”油菜、蚕桑、茶叶、中药材、食用菌、富硒食品等区域特色产业。(二)调整优化工业结构,提升制造业整体竞争力1、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能源化工产业。加快转变能源工业发展方式,合理控制能源 消费总量,努力实现大资源、大布局、大转化、大产业。稳步增 加一次能源产能,大力推进煤电化一体化、油炼化一体化和能源 装备一体化,促进化工产业高端化、电源建设大型化、载能工业 特色化,实现资源深度转化和综合循环利用。优化能源产业布局, 积极建设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关中能源接续区和陕南绿色能源区,有序发展新能源,支持陕南适度发展能源化工下游产业,依托重 大项目建设下游配套增值产业园区。重点建设陕北大型煤炭示范、现代煤化工综合利用等十大基地:榆神煤化学工业区、渭南煤化工园区等 十大园区工 煤油气产能建设、新能源千万千瓦装机 等 十大工程煤炭、石油、天然气开发与转化,以陕北地区和 关中的渭北地区为主,水电开发以陕南汉江梯级电站为主;电力 开发除现有和在建的关中、陕北大型火电及榆林风电以外,创造 条件在商洛或安康建设大型火电机组和核电机组。专栏2能源化工重点领域煤炭。稳步提高煤炭开采水平和生产能力,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力度,按高效现代化矿 井标准建设大保当、小保当、小纪汗、西湾等一批大型矿井。做好渭北老矿区挖潜改造,推进 煤矿整顿关闭和资源整合,煤炭企业数量减少到120家。加强矿区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做好韩城等地煤层气抽采利用。建成一批千万吨级矿井,煤炭产能达到6亿吨。重点建设榆神矿区大保当、小保当、西湾、金鸡滩、杭来湾,榆横矿区小纪汗、魏墙、巴拉素、红石桥、 大海则,神府矿区郭家湾、青龙寺,府谷矿区段寨、西王寨,彬长矿区小庄、文家坡、孟村、 雅店、高家堡、杨家坪,永陇矿区麟游区郭家河、崔木、招贤、园子沟,渭北老矿区西卓、王 峰,吴堡矿区横沟等一批大型煤矿。电力。加快实施神木锦界、府谷庙沟门、彬长等外送电源项目,全面建成榆横、秦岭等骨 干电源工程,积极支持陕南电源项目建设,优先发展西安、咸阳、杨凌等城市热电联产,大力 推进铜川、黄陵、府谷等矿区煤研石综合利用发电,启动实施抽水蓄能电站和核电项目前期工 作。新增电力装机 3500万千瓦,总装机达到 6000万千瓦。重点建设神木锦界电厂三期、府谷 庙沟门二三期、府谷段寨煤电一体化项目、彬长新民塘电厂、永寿电厂、旬邑电厂和靖边、安 康火电基地等 陕电外送”电源项目,榆横电厂、延安电厂、宝鸡二电厂三期、铜川电厂二三期、 彬长马屋电厂二期、秦岭电厂扩建、商洛电厂、汉中电厂等骨干电源项目,西安、咸阳、宝鸡、 渭南、榆林、延安、铜川、商洛、杨凌等热电联产项目,彬长、榆横等煤肝石综合利用项目。油气。加快老旧油田改造,推广高效增产采油技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加大油气资源勘 探力度,在抓好原有区块扩边勘探的同时,努力开拓新的油气区块,实现子洲I、米脂和杏子川 的规模开发,实质性推进镇巴油气田勘探并及早开发利用,鼓励企业境外勘探开发,确保资源 有序接替。石油、天然气产能分别达到4700万吨和300亿立方米,油气当量达到 5000万吨,建成全国第一油气大省。重点建设长庆油田5000万吨、延长集团2000万吨油气当量勘探开发项目,建设榆林、延安和咸阳三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积极推进镇巴油气勘探开发。现代化工。发挥资源优势,运用先进技术,凝聚各方力量,扎实推进神华陶氏榆林煤炭综 合利用、延长延安靖边煤油气综合利用等一批重大资源转化项目。按照循环经济模式,树立低 碳环保理念,加快煤制甲醇制烯煌技术产业化,构建煤制油、煤制烯烧、煤制芳烧、煤制醋酸 四大产业链,支持地方发展配套产业,促进兰炭生产上规模、上水平,打造具有世界一流水平 的现代化工产业园区,占领行业发展制高点。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率达到50%以上,形成综合化工产能4000万吨以上。重点建设神华陶氏榆林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中煤榆横煤制烯燃、 华电榆林煤制芳煌、兖矿榆横煤化学工业区煤制油综合利用、大唐府谷甲醇制烯烧(MTP)、神华西湾煤炭综合利用、 徐矿宝鸡150万吨甲醇及深加工、延长集团延安靖边煤油气综合利用、 陕煤黄陵500万吨焦化及综合利用、延安 100万吨乙烯及下游产品深加工、子长 3X98万吨煤 焦化、陕煤渭北煤化工产业园煤制甲醇制烯燃技术(DMTO- n )技术示范等项目。投资总规模达到3000亿元,形成煤制烯烧700万吨、芳烧100万吨、煤制油300万吨、兰炭2000万吨、 煤焦油700万吨。新能源发电。重点建设陕北百万千瓦风电基地,靖边光伏发电园区,黄河北干流水电梯级 开发,汉江旬阳、白河、黄金峡梯级开发、镇安抽水蓄能等工程。积极推进核电项目前期。投 资总规模达到 500亿元,新增装机 400万千瓦。先进装备制造业。以装备制造业高端化、规模化和集群化为 目标,围绕国家重大工程需求,在数控机床、基础制造等重点领 域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推动重大装备自主化。豉励主机生产 企业由单机制造为主向系统集成为主转变,引导专业化零部件生 产企业向 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的产业格局。依托关中新型工业化示范园区,推进装备制造业产 业集群发展,建成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达到8%。以关中为集中布局区域,以汉中、榆林为次集中 布局区域,以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产业园区为集 中布局点,以交通干线为纽带,形成辐射全省、连接省外的产业 链条网络。集中力量打造航空、航天、输变电设备、汽车、机床 工具、冶金煤炭重型装备、工程机械、电子通信设备元器件、石 油开采装备、能源化工装备等10大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带动全省装备制造业做强做大。其中航空、汽车、高压输变电三个产业 集群,2015年工业总产值分别超过 2000亿元、1400亿元和1000 亿元。专栏3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输变电设备制造:适应国家特高压、超高压重点输电工程建设,以大功率晶闸管等核心技术为 支撑,重点发展1000千伏交流、龙00千伏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以重点园区为平台,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巩固提升高压输变电、低压配电等优势产品,增强成套和试验能力,促进产品智能化。加快西安高新区、西安经开区、宝鸡高新区、咸阳四大输变电制造产业园建设。重点实施西电特高 压超高压开关设备产业化、西电核心操作机构扩能、西电产业园变压器系列产品生产、西安电力电 子技术研究所大功率晶闸管、宝光真空灭弧断路器、国德电气高压开关核心组件生产、陕开智能化 低压电器基地、陕西合容串联电容器及交流融冰装置产业化等项目。汽车及零部件:发挥关中汽车产业集群龙头作用,重点发展重型商用车和轿车,大力发展客车、专用车、微型车,加快混合动力车产业化。加强产品研发和技术集成,推动整车升级换代,扩大发 动机、变速器、车桥、安全气囊等关键零部件生产规模,实现汽车电子产品系列化、多元化。加快 实施陕重汽重型商用车、陕汽技术中心、法士特重型汽车变速器、比亚迪第二工厂40万辆轿车及零部件、陕汽金鼎铸造、陕西东风车桥汽车传动系统零部件、北方动力微车发动机生产线等项目。机床工具:以数字化、大型化、高速化为重点,做强做精三轴以上加工中心、数控磨床、数控 镇铳床等整机产品,不断扩大功能部件、大型铸件、精密数控刀具等优势产品规模,积极实施高档 数控机床科技重大专项,开发柔性制造、精密成型、超精密微机械等先进适用技术,增强自我装备 能力,凸显集团优势。搞好宝鸡数控机床产业园、汉中机床工具制造基地、西安机床研发及制造中 心建设。重点实施秦川磨齿机、汉川数控机床制造、宝鸡机床组合车床产业化、汉江机床滚动功能 部件产业化、汉江工具数控高性能刀具扩能改造、渭河工模具数控硬质合金刀具等项目。能源化工装备:大力发展石油钻机、修井机、连续油管等产品,加快开发海洋平台钻井装备、 海洋用管、钻机电控系统、空气钻井装备。开发智能化千万吨级电牵引采煤机,实现可移动矿用救 生舱规模化生产,扩大掘进机、运输机和液压支架配套制造能力,建设大型煤炭综采设备生产基地。积极发展风电、光伏发电设备和核应急发电机组、核级压力容器等。以轴流压缩机、大型空分装置 以及大型非标设备为依托, 增强高压厚壁设备和特种材料设备的研发制造能力,加快发展加氢反应器、精储塔、闪储罐、真空蒸发结晶器等大型反应装置,实现大型能源化工非标设备本地化制造。重点实施宝鸡石油机械搬迁、咸阳钢管钢绳搬迁,宝鸡石油钢管连续管及套管生产线、西煤机搬迁 改造、煤科院投煤炭机械制造、西安船舶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陕柴重工风电设备配套、商洛太阳 能电池、宝钛榆林重型化工装备制造、航天四院化工装备及通用装置生产线等项目。工程机械及冶金装备:突出发展连铸设备、重型锻压及后处理设备、液压挖掘机、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摊铺机、非公路专用车、电动叉车等产品,积极开发板带冷热连轧、涂镀层加工、 高速线材精轧等大型冶金成套装备和多功能工程机械主机产品。延长产业链条,加快开发关键零 部件,提高配套生产能力。重点建设中钢西重整体搬迁、中冶陕压大型薄板冷热连轧设备、陕鼓 能量回收装置、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高精度带材轧制成套装备、中联重科土方机械渭南工业园、 中交西安筑路机械筑路设备生产基地、陕汽通力非公路用自卸车、宝鸡合力渭滨工厂大吨位叉车 等项目。轨道交通装备:加快掌握高速列车、新型地铁车辆等装备核心技术,重点发展适应高速重载要 求的铁路罐车、集装箱专用起重机、铁路铺架设备、道岔及转换系统、列车集中轴温报警器等高附 加值产品。完善时速 250-350公里高铁接触网和城轨供电刚性悬挂系统的开发制造,实现电气化产 品系列化。重点实施中铁宝桥机械产品扩能改造、西安铁路信号厂道岔转换设备制造中心技术改造、北车西安车辆厂高速铁路罐车罐体制造生产线关键设备技术改造等项目。轻工装备:集中发展新型纺织机械、光机电一体化和特种工业缝纫机、涡旋压缩机、机组式凹版印刷机、柔性版印刷机等产品,加快研发农副产品加工装备,扩大中高端轻工设备市场份额。重 点实施渭南科赛机电印刷机械套色控制及电子检测系统建设、西安造纸机械中轻机制浆装备产业 化、西安标准精密机械高速旋梭生产等项目。环保装备:重点发展水污染防治装备、大气污染防治装备、固体废弃物处理装备、环境监测仪 器仪表、节能与清洁生产装备、资源综合利用装备。依托现有重点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集聚,重点 培育十大环保产业园区。实施西矿环保转炉炼钢干法煤气除尘节能系统产业化、陕西兰环环保水处理装备研发制造基地、陕鼓动力纯低温余热能量回收系统产业化、海浪锅炉高效节能微排燃烧锅炉制造基地。2、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顺应技术发展趋势,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新一 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突破 激光、创新药物、信息通讯、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等一批关 键核心技术,适应市场需求,提高产业化水平。以西安为中心, 以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为重点,充分发挥西安高新区、西安 经开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宝鸡高新区、渭南高新 区、西咸新区等国家级开发区和产业基地的聚集和载体作用,有 选择地向陕北、陕南部分科技园区延伸。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 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15%以上。专栏4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航空航天。以国家大飞机项目为带动,依托西安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和五个园区,增强航空 发动机、关键零部件、机载设备配套能力,加快大型运输机、新舟和运八系列飞机、通用飞机产业 化,构建集研发、生产、试飞、检修、外包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围绕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卫 星导航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加快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航天运载动力、空间 飞行器有效载荷,重点培育民用卫星应用产业和特种技术产业,促进航天主导产业与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协调发展。新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结构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和新型功能材 料,构建钛及钛合金、高性能碳纤维、硅材料、金属铝锂、铝及铝合金、微量重金属吸附材料、杜 仲胶等产业链,积极开发稀土资源,建设宝鸡中国钛谷”和商洛 中国倒都”,打造西安、安康、汉中、商洛等新材料基地,形成 轴四极七园”的发展格局。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 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光伏发电、核电和生物质能,壮大新能源产业规模,形成太阳能电池材料、专用设备研发、电池组件生产的产业链条,构建以西安为龙头,商洛、 咸阳、渭南产业聚集区等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加快陕北百万千瓦风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基地建设, 推进陕南水力资源和关中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布局一批生物质能源项目。 研制开发电动汽车和码头牵引车,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化。新一代信息技术。 适应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变革,积极发展物联网、软件与集成电路、通信、半 导体照明、平板显示和激光等产业,着力突破嵌入式软件、感知芯片、导航芯片及高功率激光器等 关键技术,加快半导体、软件新城、通信、激光、物联网等示范园区建设,建设国内一流信息技术 产业高地。生物技术。实施创新药物、现代中药、生物医学和生物育种等产业工程,加速生物技术创新和 成果转化。组建生物医药研究院,加快建设陕南原料药种植加工基地和西安、杨凌生物技术研发生 产基地,努力打造全球生物医药研发和服务外包基地。节能环保。大力开发水污染防治、工业废弃物处置、除尘脱硫脱硝、环境质量在线监测、城市 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等技术与装备,培育环保技术、工程设计和运行管理等一体化服务型企业,建设 西安经开区大气污染防治、宝鸡高新区节能锅炉与固废综合利用、咸阳再生资源产业园、渭南经开 区环保设备等十大示范园。3、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有色、冶金、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 提高工艺装备水平,调整产品结构,进一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下大力气改善品种质量、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培育骨干企业和 优势产品,加快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推动产 业转型升级。通过 T大促进 关小”,确保水泥、焦化、钢铁等行 业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超计划完成,促进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健康 发展。依托县域经济和工业园区,积极支持技术含量高、协作配 套能力强的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构建大中小结合的产业组织体系,促进产业聚集,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 转型升级。专栏5传统产业重点领域有色冶金。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依托优势资源,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以铝、钛、铅锌、铝、钮等特色产品为载体的产业集群。合理开发利用省内矿山资源,加大境外资源开发力度,提高资源保障能力。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条件,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加大勘探力度,加强资源整 合,实现规模开发。采用先进工艺挖掘低品位矿、共伴生矿、难选冶矿潜力,提高尾矿、熔炼渣和 余热余压余气的综合利用水平。运用循环经济模式,形成铅锌-纳米氧化材料、煤-电-铝镁合金、硫铁矿-硫酸馍-馍材、锂矿石-氮化锂-锂电池等产业链条,推进铝电联产,加强黄金开采-选冶-精深加工一体化。推进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加快技术改造,提高优特钢产品比重。加快实施陕西有色榆林 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久盛矿业金岭金矿一期、金电目南露天矿开采、金电目电目金属工业园建设、金电目电目焙烧工艺技改、宝钛 5000吨/年钛熔铸技改、宝钛钛及钛合金残废料处理线技改、宝钛大吨位 自由锻生产线技改、八一锌业10万吨/年高纯锌冶炼和10万吨/年锌合金技改、煎茶岭馍业馍矿采选工程、铜川铝业 12万吨预焙阳极建设、安康锐钛磁铁项目、大西沟800万吨铁矿开发、杨家坝铁矿130万吨/年改扩建等项目。食品加工。加大投入力度,做好产业化项目筛选、储备、包装和推介,盘活现有存量资产,做 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建立企业与农户的互动利益机制,鼓励企业创建规模化的原料基地,重点抓 好绿色苹果、高酸苹果、奶牛、奶山羊、秦川牛、瘦肉型猪、优质专用小麦、优质大米、双低油菜等原料基地建设。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品牌聚合相关食品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以果蔬、 乳制品、肉制品加工和烟酒制造等产业为重点,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提高精深加工和终端产品比重,建设世界浓缩果汁基地、全国乳制品基地和西部肉制品基地。依托小杂粮、红枣、核桃、魔芋等发 展特色食品。加强食品安全能力建设,构建行业诚信自律体系。重点建设西凤酒扩建技改、太白酒 2万吨/年陈酒技改、丰益粮油深加工、汇源4万吨/年冻猴桃果浆生产线、银桥4万吨/年益生菌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雨润肉制品加工、财安肉制品深加工、西安米旗冷食生产、得利斯肉制品加工 二期、松茂餐饮农业食品科技中心、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等项目。纺织服装。重点发展高档面料、功能性面料、床上用品及家用装饰、服装等产品,提高印染和 后整理等配套能力,增加产品门类和附加价值,实现多元化、复合型发展。加快建设西安现代纺织 产业园,推动建设咸阳纺织服装、安康丝绸加工等产业基地,支持发展传统手工纺织产品,努力振 兴纺织业。实施西安纺织城整体搬迁工程,培育五环实业、金盾纺织、京泰纺织、越红纺织、际华 印染等一批企业集团做大做强,重点建设丰泰纺织1000头气流纺和400台布机生产线、鑫源纺织三期纱锭及布机、榆林羊毛绒生产加工基地等项目。建筑材料。继续加快淘汰落后水泥产能力度,加大对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高固 气比悬浮预热预分解技术等自主创新技术的产业化推广力度,积极发展商品混凝土、 大型水泥构件制品等下游产品,实现水泥行业由产能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推进氟化工、石英石、重晶石、石墨、页岩、陶土等非金属资源的深加工,搞好粉煤灰综合利用。建设铜川新型建材基地和宝鸡、 安康、神木陶瓷工业园,实现新型建筑陶瓷、卫生陶瓷、在线镀膜玻璃、玻璃深加工产品和复合环 保装饰材料规模化生产。重点建设陕煤集团石煤型锂矿石综合利用、特种玻璃建材制造加工、华电 热电联产粉煤灰综合利用、博桦陶瓷高档内墙釉面及抛光砖生产线、秦岭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铜 JI环新建材 30万方加气混凝土切块等项目。(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和水平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需求,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 业结构升级的战略重点,坚持服务发展与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 济增长点、扩大就业相结合,实现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 大力发展物流、金融、研发设计、科技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加 快培育保险、文化传媒、会展等现代服务业,运用高新技术和现 代经营方式改造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抓好国家级和省级服 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依托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区位优势,加快发 展总部经济,打造服务业新亮点,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功能明显增 强,生活性服务业不断提升,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有较大改善,特 色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全面提高服务业综合竞争力。1、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建设西安金融商务区,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落户,扶持地方金融 机构发展,打造西安区域性金融中心。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推 进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咸新区空港物流园、宝鸡陈仓物流园区和 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物流园区建设,建成全国重要物流集散地。加 快西安高新区软件园和西安经开区由口加工基地建设,将西安建 成具国际一流水平的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利用欧亚经济论坛、西 洽会、农高会、通用航空展等平台,积极打造西部会展之都专栏6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现代物流业:依托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咸新区空港物流园、陈仓现代物流园区、渭南物 流园、铜川果品物流中心等园区,抓好西安华南城、中陕国际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形成区 域性物流中心。依托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汉中褒河综合物流园、安康综合物流园、商洛农特 产品物流中心等,抓好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物流中心、 绥德物流园、延安物流中心、汉中茶城、 建兴粮油物流配送基地等项目建设,形成区域物流枢纽。金融业:抓好金融服务核心区、总部商务区、金融产业孵化基地等项目建设,完善综合 配套服务设施,创新金融业发展模式,打造西部区域性金融中心。科技信息服务业:依托西安高新区、经开区、阎良航空基地、长安航天基地、大学科技 园区等,抓好西安软件新城、 西安创业研发园、西安碑林动漫产业基地、 经济开发区创意园、 生产性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 依托杨凌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 建设杨凌现代农业科技服务聚集区。服务外包业;依托西安高新区软件园和西安经济开发区出口加工基地,大力发展BPO(业务流程)和ITO (信息技术)外包服务,推动西安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国际 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加快服务外包专业园区和支撑平台建设,大力培育服务外包骨干企业。会展业;依托西安国际展览中心、济潘国际会议中心、大唐西市、渭南通用航空产业园等,办好欧亚经济论坛、西洽会、国际通用航空展会,打造西部“会展之都”。2、优化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加快西安文艺路演艺基地、西部影视数字化制作基地、动漫创意基地等 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做大做强广电网络等一批龙头企业, 努力建设文化强省。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龙头企业 的培育,重点发展关中人文游、陕南山水游和延安红色旅游,建 成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开拓市场、扩大消费为主线,改造提 升商贸服务业,构建便利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 配送、电子商务、多式联运等新型服务业态。不断完善社区家政、 养老、安保、医疗、维修等基础服务设施,培育家庭社区服务市 场,引导家庭服务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发展。专栏7生活性服务业重点领域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等五个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加快西部 影视数字化制作基地等十大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打造陕西特色文化品牌, 促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做大做强曲江文化产业集团、广电网络等一批龙头企业,培育报业、演艺和出版等 骨干企业。加强秦商(陕商)文化开发。推动杨官寨遗址、周原遗址、周丰镐遗址、梁带村遗 址、秦雍城遗址、秦阿房宫遗址、汉唐帝王陵遗址、统万城、耀州窑遗址、汉长城遗址等大遗 址保护工程。旅游业:依托西安大雁塔、大唐芙蓉园、大明宫、大唐西市、西部影视城、咸阳汉唐帝陵 文化旅游区等景区,做大做强关中人文旅游产业;依托长青华阳景区、金丝峡、南宫山等景点, 重点建设临潼秦唐文化旅游、大华山休闲度假旅游、延安红色经典旅游、法门寺佛文化旅游、 汉中文化休闲旅游、榆林大漠风情旅游、关中民俗聚集区,打造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品牌。商贸流通业。推进大型专业市场和商品交易中心建设,增强区域辐射能力。深化“万村千 乡市场工程”和“农超对接工程”,为农民提供便利、安全的生产生活服务。大力发展连锁经 营、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等新型服务业态,提升酒店、餐饮接待能力和水平,积极发展具有地 方特色的名牌餐饮。依托实施“唐皇城复兴计划”,加快西安东大街、解放路、金康路,宝鸡国际商业广场、嘉隆国际商城,延安二道街综合商业街、汉中万邦时代广场等传统设施建设和改造步伐,抓好万达广场、中国原点新城、汉中茶城等一批影响大、功能全的大型商贸项目及 特色商业街建设,形成区域商贸中心,支持便利店、中小超市等社区商业发展。房地产业。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满足中低收入居民住房需求。调整商品房供给结构, 增加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比例, 稳步扩大住房建设规模, 积极培育发展县域城镇 房地产业。完善住房信息系统,加强一、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调控,规范物业管理,强化中介 服务,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家庭服务业。优化社区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不断完善社区生活服务、安全保障、医 疗保健服务、休闲娱乐健身等基础服务设施,重点发展社区养老托幼、家政服务障等便民服务。 发展互联网增值服务、网络电视、网上购物、远程医疗以及研发设计、创意、广告等新型服务 业态。五、产业结构调整重点任务(一)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抓住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按照市场导向、优势互补、生态环保、集中布局的原则, 通过招商引资嫁接改造传统产业,在承接转移中提升产业层次。 注重强化政策引导,豉励企业推进自主创新,引导企业培育自主 品牌,并将强化对重点用能企业的监管,敦促企业通过改进设备、 改进工艺、降低能耗,提高单位能耗的产生效率。科学编制承接 产业转移规划,积极与东中部地区共建产业园区,引导东中部地 区企业有序转移。充分发挥现有开发区作用,以示范区标准建设 开发区,抓好园区和基础建设,大力引进央企、世界 500强、大 型国企、高新科技等项目落户。加强与东中部县域的合作,通过 有形的合作洽谈会和虚拟的网络平台相结合、定期化和经常化相 结合等形式,促进县域经济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 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完善再生资 源回收利用体系。积极开发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 和产品,推进重点行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依法关闭破坏环境和 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调整降低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规模, 强化对水资源、土地、森林、草地等的生态保护。利用市场约束 和资源约束增强的 倒逼”机制,坚持产业政策引导、信贷政策支 持、财税政策调节,严格执行环保、安全、技术、土地和资源综 合利用等市场准入条件,引导市场投资方向,有序推进产能过剩 行业的结构调整,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