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数上册第8单元第2课时先学后教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95353889 上传时间:2022-05-2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数上册第8单元第2课时先学后教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三数上册第8单元第2课时先学后教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三数上册第8单元第2课时先学后教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数学学科教案第八单元 课题: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第 1 教时 总第 个教案执教者:石卫娟教学内容 :课本868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的操作、观察、比较,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的,初步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判断观察者的位置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2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体会空间与平面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像能力,促进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观察物体的兴趣,形成良好的探究学习的情感与态度。教学重点:通过实际观察,正确辨认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初步体会到不管从哪个角度观察,最多只能同时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教学难点:能同时观察到物体的两个面或三个面,能正确辨认简单的组合图形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课前准备:课件 长方体一个,正方体两个,学生用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若干个。教学过程:思考与调整:一、先学后教:认真看课本8687的例题,看图、看文字,并填写。观察思考:坐在自己的位置看教室里的电视柜,能看到柜子的几个面?那个面是什么样子的?二、交流共享:学情预判:1.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接触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形状。本节课对于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的概念介绍,学生很容易接受,教学的关键是教孩子学会观察,选择好合适的视角,正确地看。例如,看一个长方体,怎样看只能看到一个面?眼睛要正对着要看的面,眼神要平视。2.要让孩子充分地看,充分地感受看到的结果。例如,从哪个角度能看到一个长方体物体的三个面?随意变换观察的角度,能看到四个面吗?最多能看到几个面?要给学生提供合适的观察物体,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观察中认识观察的结果后教预设:一、复习旧知 1认识小朋友的正面、侧面和背面。2过度:我们一起认识了小朋友的正面、侧面和背面,教室里的物体也有好多的面。现在我们以这个图书柜为例,一起来做个调查好不好?二、思索探究 1谈话说明要求:你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图书柜,能看到图书柜的几个面?注意:观察的时候人要坐端正,头不能移动。思考与调整:2学生观察后互相交流。介绍自己看到的是图书柜的那个面是什么样的?指名学生上来指一指。3猜测:你知道老师站在这儿观察到了哪几个面吗?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说说依据。4让学生依次轮流离开座位,在图书柜旁自由走动,从不同位置观察图书柜,验证自己猜得怎么样。5(出示两幅图书柜图)提问:这两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各看到了哪几个面?学生判断,并说说理由。6问:为什么观察的是同一个图书柜,我们每个人看到的是不一样的呢?为什么老师能看到图书柜的上面,而小女孩不行呢?学生讨论并交流。7小结:观察者站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物体的面也会不同。老师个子高,她站的位置可以看到图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而学生个子矮,她只能看到图书柜的正面和侧面,看不到图书柜的上面。8请你在教室中任选一件物体,说说你站在这个位置,看到它的什么面?是怎样的?9(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老师以铅笔盒为例,将铅笔盒放在桌上,让学生从任何不同的位置观察,说说你能看到几个面?10小结:我们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面的个数是不同的,但请看这些数据,最大是几?说明了什么?(不管从哪个角度观察,最多只能同时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三、检测完善 巩固新知 1做“想想做做”第1题。问:你能指出洗衣机和冰箱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同桌相互指一指,说一说。2做“想想做做”第3、4题。问:什么位置只能看到一个面?什么位置能同时看到两个面?什么位置同时能看到三个面?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学生讨论并交流。看着长方体、正方体,你能说说它们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各是什么图形,颜色分别是什么?(学生相互说,然后指名交流)你能不看正方体,说说正方形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各是什么图形吗?拿出正方体验证,观察并说说为什么他判断的依据。3做“想想做做”第5题。指名读题,说出题目要求。各自摆,说说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是什么图形。指名口答书中的问题。四、回顾总结 课外延伸这节课我们一起观察了物体,你有什么收获?老师介绍一首古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古诗是什么意思呢?联系我们今天的数学课想一想,也可以请教别人。三年级数学学科教案第八单元 课题:观察由三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第 1 教时 总第 个教案执教者:石卫娟教学内容:课本8889页。 教学目标: 1观察3个同样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能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不同形状,并能画出看到的图形,能根据看到的形状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能根据从某一面看到的图形用3个正方体把物体摆出来。2经历观察物体的过程,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3培养学生观察物体的兴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探究学习的情感和态度。教学重点:在观察物体的过程进行直观的思考。教学难点:能根据从某一面看到的图形用3个正方体把物体摆出来。教学准备:1每人准备3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思考与调整:2每人自制与正方体的面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纸片7张。教学过程:一、先学后教:认真看课本8889的例题,看图、看文字,并填写。按照例题图的样子摆一摆,连一连。二、交流共享:学情预判:1.正确示范画视图。在例题中只要求学生把观察位置和相应的视图用线连一连,但到“试一试”环节时,就要求学生画出从侧面和上面看到的图形。为此教师应作了认真的示范,再让学生学着我的样子也认真地画了,挑选比较好的,在实物投影上作了展示,这样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无误的画出。2.提供学生充分动手的机会。 这节课从例题、“想想做做”的最后一题,都有动手操作。特别是第4题,符合要求的摆法有多种。先让学生摆出符合要求的一种物体,再启发他们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找出不同的摆法。在多次的摆物体中,加深学生对3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的认识。后教预设: 一、创设情景 1谈话:同学们喜欢搭积木吗?你能用3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拼搭搭吗?2同桌合作,全班交流汇总。(将各种可能以图片形式贴于黑板)3揭题:这节课我们将对这些物体进行观察。(板书:观察物体)思考与调整:二、思索探究 1教学例题。(1)出示图形。每人按照这幅图的样子先摆一摆,同桌之间相互检查。及时纠正,教师巡视。(2)谈话:请大家从正面观察这个物体,把看到的形状用纸片在桌上摆一摆。同桌相互说说每张纸片表示的是哪个正方体的哪个面。全班交流。(将学生摆放的图形贴于例题图下方)用刚才的方法,请你用纸片摆一摆侧面和上面的图形,同桌相互交流。全班交流。(将学生摆放的图形贴于例题图下方)提问:观察黑板上的两个图形,你们是用三个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为什么从正面看是三个,而从侧面和上面却只有两个呢?同桌讨论,然后交流。(3)请你自己完成书上要求的连一连,同桌检查。2教学“试一试”。(1)指名读题。提问:要求我们先做什么?再做什么?(2)学生先猜猜怎么摆的?然后摆一摆进行观察、验证。(3)根据自己摆好的样子,观察侧面和上面,分别画一画。(4)提问:你从侧面看的时候有什么感觉?从上面看呢?三、检测完善 巩固新知 1做“想想做做”第1题。(1)指名读题,说出题目要求。(2)学生各自按要求摆物体,并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3)在书上连线,同桌相互检查订正。2做“想想做做”第2题。(1)指名读题,说出题目要求。(2)学生各自按要求摆物体,摆好后,同桌相互检查。(3)出示图问:这幅图形是从哪一面看到的?(学生各自观察并回答)(4)出示图问:这幅图形是从哪一面看到的?(学生各自观察并回答)3做“想想做做”第3题。(1)默读题目,指名说出题目要求。(2)学生按照要求动手摆,摆好后,同桌相互检查。然后观察,说说从正面和上面看到的是怎样的形状?把看到的图形画下来。集体订正。4做“想想做做”第4题。(1)指名读题,说出题目要求。这道题与上面的几题有什么不同的要求?(要有不同的摆法)(2)学生尝试自己摆物体,然后依次交流。5做“想想做做”第5题。(1)自己先观察,然后数数由几个正方体摆成的?将答案写在每幅图的下方,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先摆一摆,再数一数。(2)交流你是怎样数的?重点讨论第三幅图里为什么是4个正方体。四、回顾总结 课外延伸今天我们观察的是什么样的物体?运用了哪些方法?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说。三年级数学学科教案第九单元 课题:统计与可能性 第 1 教时 总第 个教案执教者:石卫娟教学内容:课本9293页。 教学目标: 通过活动,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初步学会用条形图描述数据,能完成相应的统计图。通过积极参与猜想、实验、验证、分析的过程,培养思维能力,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团结合作意识以及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教学重点:初步学会用条形图描述数据,能完成相应的统计图。教学难点:通过活动,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教学准备:教师:小黑板 情境图 学生:无思考与调整:教学过程:一、先学后教:想一想:如果在布袋里放3个黄球,1个红球,摸10次,摸到哪种球的次数可能多一些?为什么?二、交流共享:学情预判:1.在进入本单元学习之前,学生也许只是对生活中某些事件发生的机会是相等的这样一种概念有个直观的认识,但这还不足以构成知识;所以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这种直观的认识,加以合适的引导。2.活动前,一定要让学生准备好活动的材料。在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数据说明问题,从而进一步体会从实验中收集数据研究问题的方法,加深对“可能性相等”和“可能性大小”的认识。活动结束时,要让学生充分交流活动体验,恰当评价自己和同。后教预设:一、情境导入:1谈话:老师想在这个布袋里放一些红球和黄球,你能出个注意,怎么放使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若干次,摸到红球和黄球的次数差不多?2学生交流并反馈。3小结:当布袋里放入同样多的红球和黄球时,摸到两种球的可能性是相等的。4谈话:如果布袋里放入的两种颜色的球的个数不一样多,摸到的结果又会怎么样呢?二、思考探索:1摸球活动 问:如果在布袋里放3个黄球,1个红球,摸10次,摸到哪种球的次数可能多一些?猜想同桌猜一猜。思考与调整:实验四人一组讨论分工、记录摸球结果的方法;小组活动。分析数据:统计的记过和你的估计差不多嘛?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分析一下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吗?如果我从这个布袋里任意摸一个球,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小?问:每次涂一个方块做记录的方法和每次涂一个方格做记录涂成一个条形图的方法哪一种更好?为什么?推测问:如果要使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怎么办?练习 如果老师在袋子里按下面的数量放球,你能很快判断摸球结果吗? 袋子里8个全是黄球。 4个红球,4个黄球。 7个红球,1个黄球。2掷小正方体活动 问:一个小正方体,四个面写“1”,一个面写“2”,一个面写“3”,把小正方体抛30次,猜一猜哪个面朝上的次数多一些?哪两个面朝上的次数差不多? 猜想。实验验证。分析:在条形图里你发现了什么?3装铅笔活动(想想做做2) 出示课本图片,谈话:图中小朋友在干什么? 提出活动要求:玩两次,第一次的要求是装好后,从袋子里每次任意摸一枝,摸50次,摸到红铅笔的次数比蓝铅笔多。第二次装好后从袋子里每次任意摸一枝,摸50次,摸到红铅笔的次数比蓝铅笔少。 每次活动都按下面的程序进行:同桌进行操作;交流,说一说是怎么装的?怎么想的?三、活动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参加了哪些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四、作业:补充习题三年级数学学科教案第十单元 课题:认识几分之一 第 1 教时 总第 个教案 执教者:石卫娟教学内容:课本98100页。教学目标: 1能结合直观图示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教学重点: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教学难点: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教学准备:教师:实物投影仪、苹果、圆片、正方形纸、纸条教学过程:思考与调整:一、先学提纲。1、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你愿意帮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平均分)板书:平均分。2、 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你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吗?3、尝试完成想想做做1、2、3题。二、交流共享:学情预判:1.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2.在出示1/2时,让学生真正体验分数的产生以及分数的意义,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感悟,引导学生去理解、体验分数,比如结合图形让学生说说“1”、“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感受的意义。后教预设:一、自主探究。1.初步感知1/2(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入1/2。A:(学生中没有用1/2表示)谈话: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这个蛋糕的一半,说明你们都很有办法,不过,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而且科学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时,可以用1/2来表示。(演示)B:(学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谈话:“1/2是什么意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认识、强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见过二分之一?”(2)要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应该在什么位置切开?(中间的位置)交流:把什么东西平均分?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3)谈话:这一半蛋糕是这个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这个蛋糕的几思考与调整:分之几呢?(指名板书1/2)为什么也用1/2来表示?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些词语很重要?-平均 平均这两字能不能去掉?-每份 每份是其中的几份?-它的 它指的是谁?2.写1/2写这个分数的时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两份)2就写在横线的下面,这半个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写在横线的上面。一个分数由几部分组成的?(3部分)这3部分有自己的名称,中间这条短横叫什么吗?(分数线)(板书)分数线下面的数叫 “分母”, 上面的数叫 “分子”。3.折1/2下面自己动手做一个1/2。活动要求:拿出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涂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学生的作品贴在1/2下面。 “还有谁与他的折法不一样的?”提问:他是这样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的,涂上其中的一份表示1/2,可以吗?还有不一样的吗?(选择不同表示形式的作品也贴在1/2下面)这些折法都不同,为什么每份都可以用1/2表示师:虽然折法不同,但他们都把这张长方形平均分成了2份,所以每份都是它的1/2。4.判断1/2出示图形A 、老师带来了4个图形,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1/2表示?B、第二个图形分成了2份,为什么不能表示二分之一呢?那第四个图形每份分得同样多,平均分了,为什么也不能表示二分之一呢?那你觉得应该用哪个分数表示呢?为什么?板书1/3C、指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3份,所以涂色部分表示三分之一,那这一份呢?这一份呢?也就是说,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份都是它的三分之一。二、探索理解其他分数1.折“几分之一”思考与调整:A、小朋友们,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很多几分之一的分数了,你能折出一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吗?B、学生任选一张纸,折一折,涂一涂C、指名汇报D、出示图形老师用三张不同的纸折了一下,你们有没有发现,老师都折出了哪个分数?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表示四分之一呢?小结: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都是它的四分之一。三、直观体会,比较分数的大小1.猜一猜出示两张同样的纸,想折出1/2和1/4,先猜一猜这两个分数谁大?2.验证猜测大家动手来验证一下。拿出两张同样的圆形纸折一折,比一比,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发现。3.和八分之一比较。怎样折出1/8?你能说出四分之一和八分之一谁大?怎么看出来?4.刚才我们比较了这三个分数的大小,谁最大?谁最小?观察比较这三个分数和上面的三个图形,有什么发现?小结:这三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也就是说它们都表示其中的一份,二分之一表示把圆平均分成了2份,四分之一表示把圆平均分成了4份,八分之一表示把圆平均分成了8份,平均分得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所以二分之一最大,八分之一最小。 四、反馈完善。1.交流想想做做1、2。小结:只有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 2.交流想想做做3。小结:同样长的纸条,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根据三张纸条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出这三个数的大小吗? 六、课堂尝试。五、想想做做5、6三年级数学学科教案第十单元 课题:认识几分之几 第 1 教时 总第 个教案 执教者:石卫娟教学内容:课本101102页。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平面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同分母的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了解分数产生和发展的大致历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教学重点: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教学难点:比较同分母的两个分数的大小。教学准备:教师:正方形纸,彩纸条 学生:无教学过程:思考与调整:一、先学后教:认真看课本101102页的例题,看图、看文字,并填写。二、交流共享:学情预判:四分之四,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之一,所以结合正方形,要引导学生思考,2个4表示的意思一样吗?通过同桌互相之间说一说,指一指,来理解四分之三和四分之四的含义。后教预设:一、情景导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你们还能用折纸、涂色的方法来表示其它的分数吗?二、思索探究 折一折 涂一涂1请大家每人拿一张正方形纸,折成同样大小的4份,再把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涂上颜色。2请一位涂1/4的学生到前面展示。 问:你涂了几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这一份为什么可以用1/4表示?3拿出一份涂3/4的正方形纸,问:涂色部分可以用分数表示吗?涂了几份?涂色部分有几个1/4?用哪个分数表示?(学生尝试回答) 讲述:把一张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3份是3个1/4,可以用3/4表示。(板书:3/4)4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你涂了4份中的几份?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5全班交流,把不同分法、涂色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并用分数表示。6教师选择部分学生作品展示、比较。思考与调整: 问:这几位同学的分法及涂色的方法都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2/4表示呢? 试一试1“想想做做”2 学生自己在书上涂色,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比一比 谈话:上节课我们比较过1/2和1/4的大小,还记得吗?那么你能想办法比较出3/5和2/5的大小吗? 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看哪个组想出的办法好。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不同方法的学生展示比较的过程和结果。三、检测完善 巩固新知1想想做做4。学生独立做题,在书上填写,全班共同订正。2想想做做1、5。独立完成,指名说出理由。3.读一读。谈话:分数是谁发明的呢?自由阅读P104“你知道吗?”四、回顾总结 课外延伸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三年级数学学科教案第十单元 课题: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第 1 教时 总第 个教案 执教者:石卫娟教学内容:课本105106页。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能在计算分数加、减和解决简单的分数司机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3能主动地参与有关的操作和探索活动,对分数与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感受。教学重点: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教学难点: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教师:西瓜图片,圆片,方格卡片 学生:无思考与调整:教学过程:一、先学提纲。1.预习105页例题,完成书本的要求。2.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3.你是怎样计算这两题的?二、交流共享:学情预判:1.要学生具体说想的过程时,可能只有少数学生能说清楚,多数学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要帮助学生明白算理。2.本节课的难点是计算“1减几分之几”的分数,解决此类习题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1”变成相应的“几分之几”。可专门设计了让学生变换“1”的填空题。如:1-1/3,1可以看成();1-4/10,1可以看成();这些习题的设计为突破难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后教预设:1.简单的分数加法 两次涂色部分一共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你是怎样算的?说说你这样算的理由。借助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是3个,是2个,3个加上2个就是5个,就是。(反例)借助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不能把分母相加。 2.简单的分数减法 观察你们涂好的长方形的红色部分和绿色部分,你能提出一个减法问题吗?你能思考与调整:解答这个问题吗? 引导学生借助示意图说明同分母分数减法的算理。三、反馈完善。1.想想做做1 指名说出题意。让学生一起列式并算出结果。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并列式解答。2.想想做做4 在小组内一人提出问题,其他人共同解答。3.P106思考题: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去填一填,再比一比,然后组织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不必揭示分数基本性质的名称及其抽象的内容。) 四、课堂测试。 1、完成想想做做2、3题。2、挑卡片组成加法或减法算式。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