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海绵城建设概况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94506036 上传时间:2022-05-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外海绵城建设概况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国外海绵城建设概况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国外海绵城建设概况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 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 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海绵城市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建设理念,追求城市人水和谐,已经成为各国城市建设的重要选择。国外海绵城市建设经验及现状分析城市不同,特点和优势也不尽相同。因此打造“海绵城市”不能生硬照搬他人的经验做 法,而应在科学的规划下,因地制宜采取符合自身特点的措施,才能真正发挥出海绵作用, 从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英国:源头入手一举两用近年来,英国政府愈发重视国内水资源短缺问题。 英国环境署预测, 英国人均降雨量远 低于地中海等地区。 随着人口压力的不断上升和气候变化带来的降水分布变化,英国将面临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压力,英格兰东南部地区甚至将不再适宜农业耕种。此外,2014年初的洪水也对当前英国各地的市政排水系统和防洪应对措施提出了挑战。为解决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和提升伦敦等大城市的市政排水能力,英国政府积极鼓励在居民家中、社区和商业建筑设立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以从根源上解决上述两大问题。英国雨水再利用管理协会最新数据显示,近年来,随着水价不断攀升, 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使用雨水收集系统。 一般房屋雨水收集系统的造价在1500英镑至3000英镑之间。当前英国家庭用雨水收集系统多用于满足家庭灌溉、洗衣等非饮用水需要。家庭用雨水收集系统多在家中设置1000升至7500升的储水罐,雨水直接从屋顶收集, 并通过导水管简单过滤或 者更为复杂的自净过滤系统后导入地下储水罐储存。一直以来,英国政府都在采取立法手段,通过住房建筑管理规定等法律规定,间接 促进家庭雨水回收系统的普及。在2006年至2015年间,英国政府针对新建房屋设立1到6级的评估体系,要求所有的新建房屋至少达到3级以上的可持续利用标准才能获得开工许可,而其中最重要的提升等级方式之一就是建立雨水回收系统。2015年之后,英国政府为更有针对性控制水资源利用效率,直接要求单一住房单元的居民每天设计用水量不超过125升才能获得开工许可。这一规定也要求开发商和居民更加积极地在家中建立雨水回收系统。在重视家庭雨水回收利用的同时, 英国也在大力推动大型市政建筑和商业建筑的雨水利 用。当前大伦敦区最为典型的就是伦敦奥林匹克公园。园内主体建筑和林地在建设过程中建立了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统。 通过回收雨水和废水再利用等方式,这一占地225公顷的公园灌溉用水完全来自于雨水和经过处理的中水。此外,公园还将回收的雨水和中水供给周边居民,使周边街区用水量较其他类似街区下降了40%。公园周边居民的每天人均用水量也下降至105升,远低于伦敦地区的平均水平144升。英国政府和雨水再利用管理协会调研认为,英国利用雨水回收系统在提升水资源利用率方面仍有巨大的潜力。 数据显示,以当前伦敦地区典型住房计算,在伦敦地区年均600毫米降水量情况下,每所房屋(屋顶面积100平方米)每年可回收5.4万升雨水。英国政府预计,如果所有新建住宅都设置雨水收集装置,未来英格兰地区年均回收雨水量将达到2.8亿立方米;如果新建商业用地也设置类似的装置,则回收数量能够翻倍。与此同时,英国政府也高度看重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对于提升城市排水能力和应对突发强 降雨的效用。英国雨水利用管理协会数据显示,当前建立的家庭雨水收集系统,能够使单一家庭应对突发降雨能力提升至一年一遇的水平。与此同时,大型设施和社区建立自身规模的雨水收集系统后,社区应对突发降水的能力有可能提升至30年一遇的水平。在此基础上,水务公司在大伦敦区周边建立的30个左右的大型蓄水湖,其应对能力则有可能提升至百年一遇,大伦敦区的主排水河道泰晤士河的应对能力也会相应大幅上升。法国:形态不一提升循环位于欧洲大陆西端的法国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明显,全年降雨量较为充沛。 法国作为现代城市雏形起源国之一,其境内不少主要城市的排水、防涝以及雨水循环处理的设计思路各具 特色,形态不一。这些不同的地表水处理体系如同海绵一般,既使得城市免受了内涝之苦, 还提升了水循环利用率。巴黎作为法国首都,其水循环系统堪称世界范围内大都市中的典范。1852年,著名设计师奥斯曼主持改造了被法国人誉为“最无争议”并基本沿用至今的水循环系统。奥斯曼的设计灵感源自于人体内部的水循环。他认为,城市的排水管道如同人体的血管,应潜埋在都市地表以下的各处,以便及时吸收地表渗水。 城市的排污系统则如同人体排毒,应当沿管道排出城镇,而不是直接倾泻于巴黎的塞纳河内。奥斯曼的这一设计理念避免了巴黎市在暴雨时的地表径流量大幅增加,缓解了瞬时某一地域的排水压力。目前,法国正逐步施行雄心勃勃、拟投资额高达1000亿欧元的“大巴黎改造计划”。巴黎市政府工作人员介绍,在这项宏 大的计划中,巴黎会进一步完善维护既有的城市水循环系统,同时还将在巴黎市的多个地点增添蓄水、净水处理中心,提高整个城市对雨水的收集与再利用。如果说巴黎市的城市水循环设计思路源自人体, 那么另一座法国著名城市里昂的水循环 处理则是因地制宜, 充分借助了自然的力量。 相比于巴黎,里昂的城市水循环并不过分突出 地下排水管的作用,城市中的数个社区区域内各有低洼地面, 其雨水收集充分借助了地面走 势的特点,让雨水通过精密设计的水渠流入这些低洼地域。里昂市中心的中央公园便建立在一片低洼地中。当地建筑设计师在建造该公园时,特意留出了一个容量为 870立方米的储水池。雨天时,公园周边建筑上流下的雨水会被引水渠集 中引入这个储水池内。 储水池内不仅安装了现代化的雨水净化系统,还种植了许多水生植被以辅助净化。随后,经过净化后的水被重新引入到城市绿化区中灌溉植被。里昂市位于法国的索恩河与罗纳河交汇处,虽然水资源较为丰富,但里昂的水务管理者仍不愿放弃对雨水的利用,并为此做出了极其细致的工作。首先,里昂市区内各个社区收集的雨水被纳入到了城市一体化的水循环体系中,由当地政府负责对水质进行统一监测与管 控;其次,里昂政府将本市各处的道路规模、土壤类别与地型走势等信息进行了统一梳理并公示,任何市区内新的建筑项目均需要考虑到这些基本信息,将雨水管理纳入设计规划中, 并接受当地政府的查验考核。凭借着这种精细化的城市水循环监管体系,里昂市近年来多次获得国际城市水务管理领域的评比冠军。实际上,在法国诸多具备良好城市水循环系统的城市中,巴黎与里昂仅仅是代表之一。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 法国在对一些小型城镇进行水循环规划与管理时,应用了更多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与技术。负责设计规划法国莱佩尔勒市“海绵城市概念的BASE建筑事务所工作人员认为,弱化城市与水界限的设计规划思路未来或将成为业界潮流,让冰冷的混凝土河堤与水电站被设计精妙的植被与大片绿化带代替,既有利于城市内水的自然循 环,也有助于环保,说到底,是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韩国首尔:提高渗透性重塑水环境韩国首都首尔市在过去 60年间经历了急速的城市化进程,在跨入国际一流大都市行列 的同时,也染上了区域性水循环恶化等都市病。在这一时期,首尔地区的地表不透水率增长了 6倍,降水排水越来越多地依赖人工排水设施,削弱了自然水循环能力。 为改变这种局面,首尔市政府制定了建设健康的水循环城市综合发展规划,从提高地表的渗透性入手,提升土地自身的蓄水能力,将首尔市打造成“让水可以呼吸的绿色城市”。根据首尔市的统计数据,1962年首尔市的地表不透水率仅为7.8%,而到了 2010年,这一比率已经高达 47.7%。与之对应的是,首尔市 1962年降水总量中通过地表排出的比例 仅为10.6%,而2010年这一数值已经增长到 51.9%。地表排水比例的提升使下水管道等城 市排水系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还带来了包括地表水蒸发减少、城市热岛化、地下水水位下降、河川干涸、气候变化引发的干旱或洪水等许多复杂问题。城市水循环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问题的不断升级迫使首尔市政府下决心从制度上保障 城市水循环的改善,并于 2013年10月底发布了建设健康的水循环城市综合发展规划,提出到2050年大气降水地表直接排出比例下降21.9%,地下基底排出增长 2.2倍,使年平均降水量的40%成为地下水的推进目标。该规划的实质就是发挥土壤如海绵似的吸水、储 水作用。为此,首尔市提出了 5方面的解决方案:一是以政府机关为先导,改善地表透水状况。 首先在沥青、花岗岩覆盖的道路两侧修建绿化带,同时使道路地形便于雨水的自然渗入,分阶段地将路边人行道和停车场的不透水地砖更换为透水地砖。特别是从2015年开始,首尔市将确保人行道等设施的透水性列为义务性措施。二是引导城市拆迁改造工程优先考虑水循环恢复。首尔市规定,未来针对老旧小区的拆迁改造工程在设计审核阶段,主管部门必须首先和水循环管理部门对方案进行事先商议,有效降低城市开发对自然水循环的影响。三是扩大雨水利用设施的普及率。首尔市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积极通过媒体宣传雨水的利用价值,引导市民提高水循环意识,提高雨水在城市农业和景观中的使用率。四是引导市民积极参与水循环城市建设。首尔市选定几个生活小区进行水循环改造,包括铺设透水地砖、建造雨水花坛、设置雨水收储设施。五是加强水循环技术研究和制度建设。包括水循环的实地监测体系、水循环技术和改造模型的研究。首尔市的相关负责人表示, 虽然复原首尔的水循环系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市民共同努力参与,首尔市就有信心重塑健康的水环境,让市民享受更高质量的生活。日本东京:建设储水池增强再利用7月24日傍晚时分,梅雨季节的东京又一次迎来暴雨。由于时值晚高峰,东京交通枢 纽之一的涩谷车站附近的多条街道“水漫金山”,一条半地下的车站站台进水,多个进口闸机被迫关闭,车站工作人员全员出动清理积水。涩谷车站不仅是东京的交通枢纽,也是年轻人购物娱乐的中心区,这里 3条地铁线路与2条轻轨铁路会合,但是这里的“水害”多年未解,不过日本媒体在报道此次水害时附加了一句,2年之后将看不到这样的事情。因为从今年年初开始,涩谷车站周边地区开始了整体开发工程。包括车站工程在内的4个开发区块将新建 9栋大楼,车站大楼将建成地上 47层的综合商业大楼。但更吸引人的是 在地下25米深处,将建造一个4000吨的地下储水池, 相当于8个标准游泳池的储水量。 这 种储水池一池多用,当降雨量超过每小时50毫米时,它可以把周边一带的雨水集中储存,解决附近瞬间排水能力的不足,同时与东京庞大的地下排水系统相连,在大雨高峰过后再陆续把雨水排放。更重要的是该储水池能起到调节池的作用,平时池中储存一定量的雨水,雨季过后在地面缺水时随时可以抽出来供地面浇花、除尘、消防等使用,甚至可以净化后供市民生活使用。这一工程反映了日本对处理雨水的思路从单纯排放到排放与利用有效结合的变 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修改了建筑法,要求大型建筑物和大型建筑群必须建设地 下雨水储存池和再利用系统。刚落成不久的日本最高塔东京天空树也建有一个可回收利 用的排蓄水系统。蓄水池能储存7000吨雨水,可供其所在的东京墨田区23万人使用一天,主要用作灾害发生时的生活用水或消防用水。东京的排水系统工程浩大, 东京实行雨水和生活污水分流处理,地下的各种排水管道延长总计达1.58万公里。地面上江户川、荒川、隅田川、神田川多条河流纵横,这些水系在 美化城市、提供城市水源的同时,发挥着排涝、泄洪的重要作用。上世纪 90年代,东京大 兴土木,建设了巨型分洪工程一一“首都圈外郭放水路”。该工程的主题项目是一条位于地下50米处,全长6.3公里、直径10.6米的隧道。隧道一头连接东京城市下水道,另一头连 接入海河流江户川,在发生暴雨时可以用大型抽水机把城市雨水抽入河流,使之排入大海。其实,东京每年遭遇台风级的大暴雨不过五六次,除这些雨水需要排洪外, 一般性的雨水并不造成危害。近年来日本更多考虑的是雨水的利用问题。除新建大楼配套建设雨水储存设施外,各公园、学校周围都建有储水池,所以记者常能看到路旁消防蓄水池的标志。日本注重地面的呼吸性能,很多马路用大粒石子和沥青铺就,便道也普遍使用透水砖,大大提高了其透水性。同时尽量减少地面硬化,多留泥土地面。日本的“绿地覆盖率”为 66%,东京的公园绿地就有地区公园、近邻公园、街区公园、 运动公园、广域公园、综合公园、特殊公园等等,数量达2795处,总面积1969公顷,人均绿地面积3平方米以上。为稳固这一成果,日本出台了一大批相关法规,形成了完整而长期的绿地保护体制。这些措施在净化空气的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地面涵养水分。德国:高效集水平衡生态得益于发达的地下管网系统、先进的雨水综合利用技术和规划合理的城市绿地建设,德国“海绵城市”建设颇有成效。德国城市都拥有现代化的德国城市地下管网的发达程度与排污能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排水设施,不仅能够高效排水排污,还能起到平衡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德国首都柏林为例,其地下水道长度总计约9646公里,其中一些有近 140年历史。分布在柏林市中心的管道多为混合管道系统,可以同时处理污水和雨水。其好处在于可以节省地下空间,不妨碍市内地铁及其他地下管线的运行。而在郊区,主要采用分离管道系统, 即污水和雨水分别在不同管道中进行处理。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提高水处理的针对性,提高效率。近年来,德国开始广泛推广“洼地一渗渠系统” ,使各个就地设置的洼地、渗渠等设施 与带有孔洞的排水管道相连,形成了分散的雨水处理系统。低洼的草地能短期储存下渗的雨 水,渗渠则能长期储存雨水,从而减轻城市排水管道的负担。德国的雨水利用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已日臻成熟,目前主要的城市雨水利用方式有3种:一是屋面雨水集蓄系统。收集的雨水经简单处理后,可用于家庭、公共场所和企业的非饮用 水;二是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道路雨洪通过下水道排入沿途大型蓄水池或通过渗透补充地 下水。德国城市街道雨洪管道口均设有截污挂篮,以拦截雨洪径流携带的污染物。城市地面使用可渗透地砖,以减小径流;三是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小区沿着排水道修建可渗透浅沟,表面植有草皮,供雨水径流时下渗。 超过渗透能力的雨水则进入雨洪池或人工湿地,作 为水景或继续下渗。专家认为,大面积的城市公园对调节城市局部气候、保持水土和地下水蓄积有重要作用。德国的许多城市市中心都有面积巨大的城市公园。例如,慕尼黑英国花园,面积约410公顷;柏林市中心的蒂尔加滕公园,面积约210公顷。此外,许多大型建筑物停用或废弃后,德国政府会考虑将其合理规划成城市绿地或公园。例如,滕伯尔霍夫机场停用后, 柏林市政府就将其规划成一座面积为 300多公顷的城市公园。鉴于柏林的城市热岛效应已经显现,专家们建议,更多的“绿色屋顶”不仅可以通过水分蒸发控制温度升高,而且“绿色屋顶”能吸收更多雨水,在强降雨情况下减轻城市管道的压力。目前,柏林市的部分议员正在考虑通过补贴措施鼓励柏林市民参与建设“绿色屋顶” c据了解,补贴的时间为5年,额度未定,柏林市政府将在今年夏休季后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专家评估认为,这项屋顶绿化工作如果能达到一定密度,未来至少可以留住60%的降雨。为了加强城市“绿色基础”建设,德国联邦环境部前不久刚出版了一份关于城市绿地建 设的绿皮书,旨在讨论德国未来城市绿地建设的远景规划。到2017年,德国政府还准备出台一部白皮书,详细介绍城市绿地建设的具体措施。“绿色基础”建设将极大地改善未来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并带来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综合效益。瑞士:雨水工程民众参与瑞士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同时也可谓是世界上最节省的国家之一。瑞士并不缺水,境内湖泊众多,有 1484个,最大的日内瓦湖面积约 581平方公里。但瑞士政府一向提 倡节约用水,鼓励民众在下雨时吸水、蓄水、净水,使雨水得到循环利用。20世纪末开始,瑞士在全国大力推行“雨水工程”。这是一个花费小、成效高、实用性强的雨水利用计划。 通常来说,城市中的建筑物都建有从房顶连接地下的雨水管道,雨水经过管道直通地下水道, 然后排入江河湖泊。 瑞士则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在原有的房屋上动了 一点儿“小手术”:在墙上打个小洞,用水管将雨水引入室内的储水池,然后再用小水泵将 收集到的雨水送往房屋各处。瑞士以“花园之国”著称,风沙不多,冒烟的工业几乎没有, 因此雨水比较干净。各家在使用时,靠小水泵将沉淀过滤后的雨水打上来,用以冲洗厕所、 擦洗地板、浇花,甚至还可用来洗涤衣物、清洗蔬菜水果等。如今在瑞士,许多建筑物和住宅外部都装有专用雨水流通管道,内部建有蓄水池,雨水经过处理后使用。一般用户除饮用之外的其他生活用水,用这个雨水利用系统基本可以解决。瑞士政府还采用税收减免和补助津贴等政策鼓励民众建设这种节能型房屋,从而使雨水得到循环利用,节省了不少水资源。在瑞士的城市建设中, 最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完善的、 遍及全城的城市给排水管道和生活 污水处理厂。早在17世纪,瑞士就已经出现了结构简单、暴露在道路表面的排水管道,迄 今在日内瓦老城仍然能看到这些古老的排水道。从1860年开始,下水道已经被看做是公共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 瑞士的城市建设者开始按照当时的需要建造地下排水系统。瑞士今天的地下排水系统则主要修建于二战后。当时,瑞士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发展,诞生了很多卫星城市。在这一时期,瑞士制定了水使用和水处理法律,并开始落实下水管道系统建设规划。在瑞士,日常生活污水和雨水是通过不同的管道进行处理的。早在140年前,苏黎世就建立了污水净化设施。生活污水通过单独的管道流到污水处理站,进行净化处理,未经收集的雨水则通过简单的过滤处理后流入湖水或其他自然水体。污水和雨水流入不同的管道, 含有大量油污的厨房污水就不会流入雨水管道并堵塞管道,应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避免大规模降水时造成的城市洪涝现象。由于瑞士城市里下水口密布, 排水管道设置合理, 污水处理系统遍布全城, 再加上一些 古老的下水道至今仍能发挥作用, 因此瑞士的地下排水系统基本可以应对排水的需要,城市里很少发生洪涝现象。新加坡:疏导有方标准严格新加坡作为一个雨量充沛的热带岛国,其最高年降雨量在近30年间呈持续上升趋势,却鲜有城市内涝的情况发生。记者初到狮城时正逢雨季,每天都有数场“说来就来”的瓢泼大雨,但城市内均未出现明显的积水和内涝。这一切要归功于设计科学、分布合理的雨水收集和城市排水系统。首先,预先规划城市排水系统。新加坡通常在进行地面建筑的建设之前,会事先规划和设计好该建筑的地下和地面排水系统,因此每一栋建筑,包括人行道、马路周边都分布有一定数量的排水渠。这些排水渠与城市的主要排水系统相连,形成了遍布全岛的城市雨水收集、排放网络,保证了大量雨水能够及时、快速地排出。同时,建筑物本身的雨水收集和排放系 统也相当完善。以新加坡的政府组屋为例,楼顶、 走廊、楼梯间等重要部位均设有雨水收集 管。雨水可由此排至建筑外的排水沟渠,随后汇入城市主排水管道。在细节方面,新加坡的地面排水沟渠往往设有多个接入城市主排水管道的连接口,既确保了排水的通畅,也防止水沟过深。此外,在新加坡的地下主排水管道内均安装有电子监控系统,相关工作人员可实时监控管道内的情况,如管道内水位、流量,以及是否有垃圾阻塞问题等,以便及时处理。其次,加强雨水疏导,建立大型蓄水池。经由城市雨水收集系统收集到的雨水最终将汇 入新加坡城市周边的 17个大型蓄水池,而这些大型蓄水池也是新加坡解决雨水疏导和城市 内涝问题的关键所在。在新加坡17个大型蓄水池中,滨海蓄水池拥有新加坡全国最大,也是最具城市化的集水区,集水面积达1万公顷,相当于新加坡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滨海蓄水池由长350米的滨海堤坝与海水相隔而成。滨海堤坝设有9个冠形闸门。当大量雨水至蓄水池内水位较高而海水处于低潮时,闸门会降下,使过量的雨水倾泻入海。而当蓄水池内水位较高且海水处于涨潮状态时,亦可通过巨型排水泵将过量的雨水排入海洋。据介绍,当滨海堤坝的7个巨型排水泵同时启动,整个排水过程只需要 9秒钟。新加坡滨海堤坝有效减缓 了牛车水、驳船码头、惹兰勿刹及芽笼等城市低洼地区的局部内涝现象,这一工程曾在国际环境工程比赛中获奖。第三,建立严格的地面建筑排水标准。 为确保在雨量激增情况下, 能够将雨水及时排出, 新加坡公用事业局数次修订和提高地面建筑排水系统标准,要求所有新建筑物必须提高防水门槛的高度。其中,一般建筑(不含地下层)的最低平台高度必须比路面高出30厘米或高出最高淹水水位 60厘米。有地下层的商业或住宅项目,最低平台高度必须比路面高出60厘米或高出最高淹水水位 60厘米。所有通往地下设施(停车场、地道、地下层等)的进出 口都必须设最低路脊高度。特别是地下设施,如地铁站、大型商业或住宅项目,最低路脊高度必须比最低平台高度高出 30厘米。除此之外,还规定凡占地面积超过 2000平方米的建筑 项目,开发商必须建造容积为12立方米的地下储水池。开发商为建筑物安装的储水或“吸水设施须能困住 25%至35%的地面径流,以减少暴雨对建筑物造成的负担。目前,新加坡公用事业局正就在当地建造新的地下排水和蓄水综合系统进行调研。据悉,新系统将具备排水、 蓄水和发电3大功能,以更好地帮助新加坡在水源和能源供给方面达到 自给自足。美国洛杉矶:强化设计加快改建美国大多数城市秉承传统的水利设施设计理念:在郊外储存雨水,利用水渠送到市区, 污水通过地下沟渠排走。这种理念按照西方的说法始于古罗马时代,现在仍然大行其道。即使在非常缺水的加利福尼亚州,也是因循这一并不适合当地生态的城市水利与用水模式。多年以来,洛杉矶的雨水一直是流入河道,流向大海。在上个世纪40年代,洛杉矶河被改造成一个水泥砌就的沟槽,在雨季承担泄洪任务。它实际上已经徒有其名,不能算作一条河流,就像一个长达 51英里的浴缸,横卧在城市与大海之间。在没有被改造成泄洪水道 之前,它经常泛滥,淹没沿岸城镇。在这条河流砌上水泥之后,洪水的威胁没有了,沿岸也 被城市所占领。如今,情况发生很大变化,人们不再担心雨水泛滥成灾,而是纠结于雨水总 是 白白地流走。目前,美国的一些城市规划专家正在研究在干旱地区重新进行规划,打造海绵城市。在加州,80%的地方是极度干旱地区。当地的一些城市规划者在设想如何将倾盆大雨留下,变 成饮用水和灌溉用水,把城市打造成像海绵一样,可以有效吸收雨水。在洛杉矶埃尔默大道一带,当地政府正进行一个试点工程。该市用270万美元在街道上改建可渗透雨水的街道和可以抵抗干旱的园林绿地。当地居民对这种改建工作非常支持,但是担心市政部门无法承担大规模改造整个城市的成本。伍德伯里大学干旱土地研究所创办人哈德利阿诺德非常支持加州大大小小的城市尽快摆脱古罗马式的水利工程与城市规划设计理念,设法尽可能留下每一滴雨水。她对此间媒体表示,洛杉矶的许多社区,对规划者提出 的要求都是尽快将雨水排走,暴雨通过下水道直接流进大海。但是面对日益干旱的环境, 未来需要多次使用雨水,并且将水分级处理。埃尔默街区就是这样一个将雨水视为宝贵资源加 以吸收的“实验田”:人行道旁边就是生态湿地一一种植了抗旱植被的水沟;下雨的时候, 雨水流进这些水沟,渗透到下面的蓄水暗池中。实验区一年收集的雨水可供大约30个普通家庭使用。阿诺德和一些同道中人正在推广这一做法,协助周边地区的开发机构设计最佳集水、用水方案。这些专家认为,设计与改造工作面临很多挑战。例如埃尔默街区的尖顶房子多是应 对冰雪天气的设计,并不适用于沙漠干旱地区。房顶应该像一个大嘴面向天空张开,像一个杯子、一只碗,或者一把倒放的雨伞。这种新的房顶设计将会尽可能多地收集雨水。另外, 抽水马桶应该更加智能,不能用可以饮用的水去冲洗马桶。在这些设计者的想象中,经过改造的整个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海绵。 目前他们经常思考 的问题就是改造的速度能不能更快一些因为收集雨水的事, 在洛杉矶这样严重缺水的地 区实在是太紧迫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