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业科技创新视角的吉林省农村金融发展研究论文初稿

上传人:s**** 文档编号:92744600 上传时间:2022-05-19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7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农业科技创新视角的吉林省农村金融发展研究论文初稿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基于农业科技创新视角的吉林省农村金融发展研究论文初稿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基于农业科技创新视角的吉林省农村金融发展研究论文初稿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 . . . 第1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2012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九年聚焦“三农”问题,并首次全面重大部署农业科技,文件强调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地位,明确指出坚持走科教兴农、科技富农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技型新农村,走可持续稳健的农业发展道路,并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农业科技在农业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生增长。农业科技是否能转化为生产力,关键在于与时地把技术送到更广大农民手里。依靠科技发展现代农业,关键是把农业科技、现代金融和培养科技型农民结合起来,才能统筹兼顾走可持续稳健的科技富农战略,实现新农村建设的远大目标。 近五年来,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农业科技创新力度进一步加大,推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农村发展有了新突破、跃上新台阶。近年来,粮食生产连年稳步增产,农民收入有明显提升,农村繁荣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已经成为省继汽车、石化第三大产业支柱。但从长远看,省农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农业科技推广普与的深度和广度不高,科技含量较低。农业科技发展势必推进向现代农业转变,同时需要有与其相适应的农业金融体系作为支撑。在这过程中,农业金融在农业科技创新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省农村金融由于长期以来的制度约束和定位异化,导致农村金融未能实现“三农”发展目标,农村金融资源流失,给农村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并且在金融市场上,基本侧重于信贷资金的借贷,农村保险发展举步维艰,证券、信托和租赁等领域的开发缺位严重,金融服务方式容单一,尤其是边远乡镇金融服务缺失,农村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对农业科技创新投入资金严重不足,极制约了农业与农业科技的发展。如何尽快转变这种不利局面,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更高质量、高效率的金融服务,更好地满足农村多样化、差异化、多层次化的金融需求,扩大农村金融规模,是省农村金融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必须加快构建适应“三农”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系统。加快农业金融的发展,反哺农业科技推广,振兴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 此次通过对中央文件、地方政策、省农村现状的学习研究本研究,介于对国外农村金融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巨大推动作用,结合省的农业科技创新实际现状的研究分析,对比、借鉴。对省农村金融的滞后和金融体制、金融市场、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农业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匹配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索一条适合省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农村金融改革的新道路。整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增强金融工具创新、拓宽金融渠道、完善金融制度、构建金融体系,一方面立足于并满足农村金融的需要,充分地做到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另一方面,最大限度规避农村金融风险,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从而提高省作为农业大省的综合能力,让科技缔造生产力,让生产力转化成生动力。在此研究过程中,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省农业金融体系的发展更应该走金融资源整合、信息透明、服务全面、层次明晰、产品完备的综合金融“一站式”服务保障融资体系的道路。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和改革必然推动农业科技推广、农业协调发展、农民创富增收、农村欣欣向荣。基于省农业科技发展需求,针对不同主体的保障和融资需求构建有针对性、合理性、适应性强的模型是省农业金融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1.2研究现状国外针对农村金融的研究较多,相关文献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 1.2.1农村金融资源发展对农业科技创新推动作用,相关的理论支持:1)白钦先教授(1998)曾经这样阐述“金融是一种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是一国最根本的战略资源。”在社会发展中金融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为经济的腾飞注入持续的活力,所以资金的流动方向就注定了一个行业或一个企业的振兴和崛起。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一直处于基础地位,并且农业发展滞后,处于薄弱环节,城乡社会二元经济两极分化严重,资源配置显失公平,资金匮乏,所以农业科技创新更是缺少稀缺的战略性资源的流入,使之很难发展壮大。因此农村金融创新改革问题变的尤为重要和突出。 2)黄薇、于明霞(2007)认为,所谓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金融支持,是指政府在宏观调控和监管的指引下,透过市场机制直接配置资源,结合农业产业化自身特征,在保证金融机构自身最大利益化的基础上,满足农业产业化资金需工作核心,建立相应的金融支持体系和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对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的需求,从而实现金融产业和农业产业互动协调发展。 3)冉光和(2011)结合了世界各国的农村金融资源的发展状况和特点,大体把世界农村金融分成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如美国、德国以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为主,日本以农村合作金融为主,孟加拉等发展中国家以小额信贷为主。各国通过政府补贴、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增加农业小额信贷额度和资金互助社等各种渠道,为农村融通资金,开展满足农业发展所需的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平台,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资金支持。这些发达国家的做法为我国的农村金融创新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4)徐希民、卞强善(2002)认为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方面存在主体缺位、角色错位、职能空位等问题。农业信贷融资供给主体可以通过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这两条渠道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都还不能适应生产性需求和消费性需求的变化,存在总体数量不足和结构断层问题,并且传统的存、贷、汇的单一需求无法满足农村金融对多元综合金融服务的需求,。 5)朱永德、乐柱(2003)认为,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时,要依赖各级政府、农业政策性银行,农村金融保障体系、民间信贷等来增加农业与农村的资金投入。但是政策性银行融资项目单一,支持的重点不在农业产业化上;农村信用社由于自身的力量薄弱,趋于商业化,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农业金融保障体系不完整,农业保险品种缺乏,无法做到全面保障;民间金融不满足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持。 1.2.2农村金融机构的构建,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关的论述:1)林毅夫(2003)提倡构建农村资金导入回流机制,建立资金回流农村的导向激励和调控机制。综合运用利息补贴、税收、担保等经济手段,引导和促进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和其他社会资金流向农村。 2)王娟,占华(2005)在金融体制改革中阐述了我国在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应该建立以政府财政投资为主导,以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银行为主体,以农业保险为保障,以农村合作资金互助为基础,以民间信贷和外资融资为补充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体系。3)徐希民,卞强善(2002)在文中指出推动农村金融机构构建:农业发展银行在扩大业务围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的运行机制;推进农业银行改革,确保农业商业金融机构定位不变,促进商业银行进军农村,反哺农村经济发展;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充分发挥邮政储蓄银行农村网点密集的优势拓展支农服务功能;鼓励与支持农村金融资源开发创新,积极发展农村银行、社区银行、信贷协会、小额信贷组织等一些地方性金融机构,大力推广信贷模式。对于农业金融机构的职能与定位,更有利于农村科技创新发展所需要的多元化的资金支持。1.2.3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农村金融改革启示:1)王家传(2012)农村金融各类机构应该扎根于农村经济,新形势下,农村金融在体制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针对新农村建设中金融需求的特点,探索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逐步确立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合作性金融机构与民营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合理、功能互补、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应稳步推进现有农村金融组织各项“存量”措施,充分调动其支农服务积极性;加快“增量”发展的进度,积极推进建设创新农村小型金融组织,激活农村金融市场。 2)伟(2012)指出在倒闭潮之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积极在推行设立金融改革试验区方案,一方面它从制度规角度重塑民间信用体系,引导民间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另一方面,可为中小企业打造多途径、快捷高效的融资渠道,从而支持企业的产业升级。此外,金融综合改革产生的作用还不仅局限于,将在多方面对推进全国的金融改革产生重要的示意义。 3)周小川(2012)认为,金融综合改革的重点在于“减少管制、支持创新、鼓励民营、服务基层、反哺实体经济、配套协调、安全稳健”。在实际操作中,一方面要加强组织领导,另一方面要充分施展基层主体的积极性,做到“依附市场、适应市场”。对于那些基本具备条件的改革义务,成熟一项,就启动一项。在把握好方向原则的同时,大胆探索。这次,面对着金融改革的春风刮遍了神州,从到,从到,无处不在进行着金融改革,而这无论对省还是对中国经济,都是一次刮骨疗伤的魄力之举。如果不能以此为契机,推动中国改革的进程,丧失转瞬即逝的改革良机,那么省农村金融尴尬的今天,很可能就是中国的明天。此次省农村金融改革建设挑战与机遇并存,从历次改革的经验中,我们清楚的认识到,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必须用真正的、更深层次的改革来解决,除此之外别无他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用于今后的改革中,我们有理由对农村金融改革有更高的期待。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本研究基于经济学、金融学、农村金融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以省农村金融改革为契机,以农村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为依托,拟采用以下方法:第一,文献调查法,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和理论著作,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关于农村金融创新的政策性和理论性资料。第二,比较分析法,通过对发达农业国家和国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农业科技、农村金融、农业科技融资情况进行比较,结合省农村金融自身的特点,借鉴其模式,找出省融资需求缺口产生的原因,从而找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推动农村综合金融“一站式”服务平台体系的构建与发展。第三,规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对农村金融的相关理论进行规的学理分析,提供研究的理论基础。同时,重点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省农业科技、农业科技融资状况、农村金融的特点,农村科技融资的需求分析的实例进行研究。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归纳和概括,运用了规分析的方法,提炼出构建农村金融创新体系推动金融工具创新策略,从而找到解决省农业融资困难的对策。第四,构建模型,根据不同融资的主体和不同保障、融资的需求,构建更有针对性的农业科技创新融资平台体系框架图。针对省推出金融可行性金融融资工具,结合保障、担保、融资三位一体,构建农业金融综合“一站式”服务融资平台,推动不同主体的融资贷款保障需求。1.4研究创新点第一,通过到相关部门搜集第一手的数据资料得到省农业需求缺口的现状,通过对省农村金融和农业科技创新融资的现状分析,得出省农村金融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其深层次的原因;第二,对省不同主体对资金、农业科技创新的需求特点构建农业科技融资平台体系的模型,使金融体系改革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本土化,达到整合资源,配置资源,优化资源的目的,做到城市反哺农村,科技振兴农村,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健康的农村发展之路。第三,省农村金融改革如何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如何将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如何将生产力转化成经济效益。1.5研究容与研究框架 本研究基于经济学、金融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以省农村金融改革为契机,以农村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为依托,大力推动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促进省的农业科技经济的发展,把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为省农业发展出谋划策。 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指出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对文章的创新点进行阐述。第二部分,对发达国家农村金融创新进行研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农村金融改革的经验,并进行可行性分析。第三部分,对省农业科技、农村科技融资需求缺口的现状、特点、不足进行研究,找出现在省存在问题和不足,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第四部分,针对省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不同构建的金融保障融资模型,找出农村金融和农业科技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和所需的金融环境,构建多层次综合金融“一站式”服务融资平台体系,通过保障、担保、融资“三位一体”推进农村金融系统全面升级,打造农村科技融资的“绿色通道”,并且找出合适省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的新模式,使农村金融创新和农村科技创新相结合,推动农业大省的崛起和腾飞。 第五部分,结论部分,对研究结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并且对提出的建议进行整理综述。本文结构框架图如下:图1.1 文章框架图第2章 金融服务于农业科技创新基本理论 农业根本的出路在于科技,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是一项带有战略性的重要使命和任务。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就在于农业科技的发展和推广。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柱和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稀缺和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进一步加快农业改革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的步伐,实现农业振兴、农民富裕、农村繁荣,走科技富农、科教兴农之路是最好的选择。而农业金融的发展对农业科技发挥了关键的支持作用,持续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确保“存量”、“增量”整体比重和总量皆有明显大幅度的倾斜和投入提高。一方面,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性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稳步增长。另一方面,发挥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加大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向农村的政策、资金、制度的投入,促进针对于农业科技发展的金融工具创新。本部分主要介绍三个方面的容,首先,基于其他学者对农业科技的研究,界定农业科技创新的明显界限和深刻涵的探究;其次,对农业科技创新主体进行分类的阐述,基于不同主体不同的自身特点,阐述其在农业科技创新中所担当的角色和在农业科技推广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最后,提出普遍意义上的农业金融支持的方式和分类,从不同的金融工具、不同的金融主体切入,提出农业金融的支持策略和手段,构建农村金融多层次、广覆盖、多渠道全面完善的农业金融保障融资平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与农业农村经济的融合。2.1 农业科技创新基本概念现代农业是一种集约化、市场化、信息化、数字化的农业,其基本点是依靠科学技术的支撑。科学技术的提升,渗透与引领,是实现农业飞跃的动力和基点。现代农业科技并非单纯的农业机械化生产这么单一的概念,大量农业生物技术、高产模式化栽培、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高效安全健康种养模式、工厂化农业生产技术、农林牧畜渔精深加工、智能农业生产技术、农用新材料技术、农业生态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扩展了农业科技现代化的领域和农业科技高效能发展道路。由此可见,农业科技创新的领域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充分利用可用资源,节约劳动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同时大幅度提高农业产出率和收益率,以确保我国农业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所以推广农业科技创新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势在必行,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成为农业科技创新重中之重。图2.1 农业科技创新转化成生产力过程 农业科技成果从研发、创新到推广是一个系统长期的过程,科学技术对生产力有巨大驱动作用,科学技术向现代实用型农业转化并不是一蹴而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从图2.1上看,可以得知农业科技创新转化成生产力是一个需要经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和推广研究并且还需要经过中间试验才能真正大规模投入生产、投入应用,最后才会投放市场,转化为市场效应。所以,农业科技创新是有产学研转化成供产销的过程,由农业科学研究院、各高等院校、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农业科技型企业共同推进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综合科技研究中心,通过农业龙头企业、亿万农户推广技术、研究成果达到增加产量、提高质量、促进安全、绿色、环保的可持续科技型农业发展方式。突破农业科技发展的瓶颈,大力支持农业基础性研究,在农业生物育种、农田资源高效、农林生态修复、生物安全和农产品安全、牧畜渔动物植物抗逆机理等基础理论和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应用研究在各大农业科研院校和重点实验室可以开展更加前沿的科技研究,例如农业生态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方面进行突破和研发;开发研究在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立足于市场与需求,着眼于农业科技直接服务于农民和大型企业,所以在其研究领域更加贴近实用技术成果,例如良种培育、节本降耗、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农药化肥、疫病防控、循环农业、海洋农业、农村民生等方面有着更多的侧重和投入;推广研究在于农业科技展示园和农村科技推广机构、科技互助组等形式把最新、最前沿、最实用的科技成果推广到龙头企业和亿万农户手里,科技示园直接接触到农民和企业,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地推广高效、绿色、环保、高产、优质、安全农业科技,共享科技资源,共建科技咨询平台,加强省市间、国家间的农业科技交流和合作,推动科技直接转化成生产力,帮助农户和龙头企业扩大再生产,扩大规模,推向市场,让农业科技与本地农业经济联系起来,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研究不能高屋建瓴,要立足于本土化、实际化,只有不剥离开农业科技发展和本地经济的科技研究与推广都是值得各地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科技示园、龙头企业、农户等各个主体积极参与集中,并且推广本地区的农业经济,推广优秀的科技,普与科技创新带来的成果。2.2 农业科技创新主体 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多样性、多元化不断推动农业经济的蓬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力度进一步加大,农业市场信息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在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体系不断构建中,逐渐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由龙头企业和农户等农业生产主体为基础,农业推广组织、农民科技互助社和农业科技示园等社会公益团体为传播载体,以科研院校、重点实验室、高等院校、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孵化器等为依托,以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纽带,以国家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打造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多样性、多元化的立体信息网络技术平台,逐步与市场嫁接和接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适应市场发展规律和科技经济全球化趋势。持续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系统的构建,打造“产学研、农科教、供产销”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实用农业,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明确创新的主体,积极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对龙头企业、科技型农业创新企业、科研院校、科技推广中心等进行资源重组,优化资源配置,进行资源共享,避免重复科研、资源浪费、信息缺位,建立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共享科技成果和科技优势,真正促进科技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与市场对接的有效、高效的科技创新成果服务于农民、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等,促进龙头企业和普通农户建立互利共赢的有效机制。 为了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需要农业科技示园作为对接的窗口,把最基础性、前沿性、实用性的农业科技创新送到亿万农民手中,这是解决科技推广最有效的途径和渠道,本文将把科技示园作为最重要的主体进行阐述和深刻的分析。农业科技示园区是以科技开发、示、辐射和推广为主线,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试验示和集中展示的平台,是农业新技术从试验阶段进入大面积推广应用,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桥梁和纽带。打破目前形式上单一的工厂化、大棚栽培模式,针对农业科技在不同生产主体间发挥作用,围绕主导产业、优势区域促进农民增收,提高了资源整体利用率、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业综合发展全面竞争优势。现代农业示园以产品、技术和服务为纽带,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推进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环节,突出体现农业科技的作用,形成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加工、营销、物流等各种形式的示园网络,发挥了为农业服务的整体服务功能。现代农业科技示园是现代农业的展示窗口;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是生态型安全食品的生产基地;是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品种的博览园;是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现代农业科技示园以环境优美、高效开放、技术领先、设施先进、品种优新为特点,代表现代和谐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工程。2.3 金融支持农业科技方式 农业资金来源在农业金融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金融资源,尤其对于科技型农业创新的企业、示园、农户在技术的开发、研制、推广的各个过程中都需要强大的金融资源作为支持,并且作为稀缺资源、战略资源的金融资源对于农业科技创新来说更是农村经济的“血液”。农业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构成农业实体性中金融资金流通,金融制度为资金配置和金融工具的流动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金导向,金融工具也承当带着资金运动的载体的职能,而资金的有效、合理配置必须凭借着中间环节各级财政、国家职能部门、金融机构、农业与农村保障机构、农村金融信贷共同起作用,金融整体的功效才得以实现,同时农业金融的创新也要结合金融制度、金融机构、金融工具“三位一体”,打造农业金融服务综合平台才能实现金融对农业科技创新全方位的支持和合理配置资金。图2.2 农业金融体系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构建对于农业科技创新金融资源投入的可持续性、有效开发,不但对于金融业在农村发展有着至关重要作用,同时推动了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构建完备的农业金融体系综合服务平台、多层次农业金融资源开发系统有着深远的影响。由图可知,农业金融资源配置可以通过完善政策性金融、引导商业金融、改造合作金融、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充分调动起各级财政、政策性金融监管部门、农村金融信贷、农村与农业保障机构共同推进农村金融健康稳健发展。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的中介作用,把分散的资金进行有效的组织,使农户对有限的资金能够充分利用,以资金为载体加强生产技术含量,按照市场的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聚合力,使农户从个体经营逐步扩展到经济互助体、各类合作组织,扩大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发展空间,促进农业科技化和现代化。2.3.1 完善政策性金融 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是指政策性银行、政策性保险机构、政策性基金管理公司、政策性信托投资公司、政策性信贷担保机构等,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为导向,向农村不同层次、不同梯度保护、引导、投放资金,农村需要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扶植,尤其是在当代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时代浪潮中,政策金融机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扩大对农户、科技型企业、龙头企业、科技示园等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信用贷款力度、保险保障深度、信贷担保广度、信托投资渗透度、基金投放透明度,完善政策金融建立和推广势在必行。同时财政部门作为政策支持同时也应该在财政贴息、税收优惠、农业投资政策等其他财政政策配合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推出更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并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信贷政策紧密结合,共同支持农业规模类生产经营企业、高科技和农业实用科技公司、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等。2.3.2引导商业金融 商业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商业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担保公司、财务公司等机构。引导商业金融机构进入农村经济领域,商业金融机构是以盈利为导向,以利益为驱使、金融政策应该对其进行引导,采用各种激励手段,引导商业金融机构下设专业服务机构向农村、乡镇等地区辐射。中央银行联合银行监督委员会、证券监督委员会、保险监督委员会对商业金融机构进行向农村金融扩展金融业务,打破农业资金逆流、资金收缩过紧、资金缺失等现象。加大商业银行的信贷比例和资金投放力度;拓宽商业农业保险的承保围和补偿门槛;增加商业融资信用担保品种、形式多样性和信用评级透明度;提高证券公司、信托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对农业企业股权融资、债券融资、项目投资、专项基金投资的参与度。不断优化农业商业金融机构经营结构,提高经营层次和效率,切实保障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和生产主体的切身利益,减低风险、分散风险,逐渐形成功能完善、服务领先、实力雄厚、效益良好的“绿色通道”农业综合商业金融服务平台。集合保障型金融、担保型金融、融资金融“三位一体”的“一站式”农业服务金融体系。2.3.3改造合作金融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农业金融主要渠道在为农村、农民提供了最直接、力度最大的农业金融支持。农村信用合作社深深扎根于广大农民之间,扎根于农村社区、乡镇之中,扎根于农业田间地头、生产加工之。从农民的角度来看,真正体现为农民服务,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在盈利性与互助性间取得平衡,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对以互助性为主,对外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规律。把农业需求摆在第一位,提供更加高品质的金融服务。保持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合作金融组织,应该发挥其管理成本比较低的特点,进一步明晰产权、规运作、改善服务、降低成本、提高有限的资源的使用率,使得降低农民融资成本,提高优质服务,突出其农民自己的银行的优势。并且把民间的资金纳入其资金来源的正规渠道,扩大资金来源和放贷围,充分利用农村信用合作社提供的便利的金融服务,成为更广大农户、中小科技企业、小微企业发展的平台,发家致富的支撑。2.3.4 发展农业金融市场 城市有非常完善的金融市场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提供广阔的空间,为更多金融工具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各类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基金公司、财务公司等机构发展壮大,各种债权、股权、衍生品类的金融工具层出不穷,股票一、二级市场、债券市场、银行间拆借市场、国债市场、贵金属市场、期货市场、融资融券市场等为资金融通提供更加便捷的平台,资金具有逐利性会向着资金利润最大化的地方流动,如此强大的金融市场仅仅是在城市间高速运转,并没有辐射到农村。但是越是如此资金更是会向其发达的、富庶的地区,但是城镇化水平地、资金缺乏、经济资源贫乏的地区取无法获得自由的现金流,尤其是农村地区不具备健全的农业金融市场,导致融资、筹资层层受阻,基本的农业保障、融资、担保都无法实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城乡结构二元化不公平的发展,因此构建完备的配套的农业金融市场平台势在必行,打开农业金融市场极其不完善的尴尬局面。鉴于农村经济对金融需要的多样性、广泛性,农业金融市场更需要全面的、多功能、广覆盖的建立健全农业金融制度、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建立“城乡一体化”金融服务平台,引导更多的金融机构金融农村产业领域。第3章 国外农业金融现状 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农业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分为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商业金融、民间金融这几个类,各国各地区根据本国不同的国情采取了不同金融策略,主要以美国的政策性金融、日本的农村合作金融、孟加拉的小额贷款,与中国的农会信用部为典型代表。各国各地区通过政府政策补贴、发展专门化农业金融机构、增加农业贷款比例和增大贷款量和增加农业金融融资工具创新等手段和方式,为农村金融、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融通资金,开展满足不同层次农户、科技企业、龙头企业、小型企业等多样、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为农业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和保障,并为我国发展农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3.1国外农业金融现状3.1.1 美国的政策性农村金融美国作为发达的农业国家,在农业金融上采取多元复合式信用型模式,以专业的政策性农业金融组织和大型专业化农业金融机构作为引导,在组织架构上,合作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与商业性金融机构并存。对于农业科技发达的美国,更多的资金的投入是由国家政府对其进行政策性投入为主。美国农业之所以在农业方面有着惊人的爆发力,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依仗着美国不断改革、优化和高效的农业信贷系统的逐步完善和确立,为农业科技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了大量的资金和大量的政策倾斜,以农场主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的政策性金融在中间起到功不可没的作用,以为农场主提供多渠道、便捷、充足的金融服务宗旨,极推动了美国现代化高科技型农业发展。 美国的农业金融体系建立于20世纪初期,从最开始的农业信用管理局发展到现在的在农业信用管理局领导下相继成立了12个区联合土地银行、联邦中期信用银行、合作银行与农业生产信用公司等。如图所示,这四个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成为美国农业金融体系中的四个支柱。对中小农场主、独立经济个体、小企业、农业科技创新企业、小微企业都是一种保护和支持。不仅如此,美国拥有完善的政策金融机构,如美国的政策保险保障机构-美国信合保险集团(CUNA MUTUAL GROUP)、美国的行业自律体系-全国信用行业协会(CUNA)、全国的监督体系-全国信用社管理局(NUCA)、组建了全国间的存款保护体制-全国信用社存款保险基金(NCUSIF)、并且还成立了资产清算体系-美国中央信用联社(US CENTRAL),美国就是在政策金融的体系完善下,更有利于农业金融的蓬勃发展,使得各类农户都可以解决其需求多元化、多样性的难题。图3.1 美国农村金融信贷合作系统3.1.2 日本农业合作金融日本的的农业金融是以农协金融为主的合作金融模式。由图可知,日本的农协金融是独立于金融体系之外的另外一套专门针对于农村完整的金融体系。它主要有四个层次,由基层的协同组合、都道府县的信用联合会、中央的农林中央金库和全国信联协会。 农协系统的三级别的金融机构,各种承担着不同层次、不同受众的融资贷款、保障保险。 基层农协会金融机构-综合农协是最基层的。包括农业协同组织、渔业协同组织和森林协同组织,综合型农协由市、町、村的农民、其他居民和团体入股组成。综合型农协主要从事信用贷款业务,并且还兼营购销、保险、医疗保健等业务,直接把资金融给农户、农民。一方面可以直接吸收农户的存款,另一方面,为资金缺乏的农户提供贷款。剩下资金原则上按存款比例上存“信农联”。 中层农协金融机构信用农业协同联合会(信农联),对于基本农协和中央金库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农业团体代表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构。“信农联”专门经办农业信贷业务,可以从农协团体会员那里吸收存款,以与为农协发放贷款,并且还办理票据贴现、债务保证业务以与农林渔业公库、农林中央金库办理贷款业务。一方面通过存贷来调节各基层农协之间的资金短缺和盈余,指导基层农协工作。另一方面,自身存款、放款业务的剩余资金又原则上上缴农林中央金库,同时可以向中央金库提出申请拆借入资金。 最高农协金融机构农林中央金库。入股的是各地农业、渔业信用联合会、森林组合联合会以与其他有关农林水产团体。主要办理存款、贷款、汇兑,并且有权力发放农林债券、吸收社会资金以与供给农林债券和中长期贷款业务使用,甚至批准经营外汇业务。还与农协系统金融机构与财政部、日本银行、民间金融机构等进行资金融通的媒介。 以农协为主体的日本合作金融在农业金融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参与了日本农业发展的各方各面,为促进日本农村繁荣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民富裕安定做出了决定性贡献。日本的农村合作金融模式被认为是世界合作金融最成功的案例,也是很成功的金融合作模型。图3.2 日本农业金融农村合作金融模式3.1.3孟加拉国的小额贷款模式 小额贷款是专门为贫困人口以与小型企业者提供的信贷服务。对于像孟加拉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小额信贷的创新之举,开辟了以市场经济方式为减轻贫困的新渠道,促进农业金融体系的均衡化,促进农村、农业的发展。对于很多贫困的农户来说,因为金融机构不能帮助他们拓宽他们的经济基础,没有任何正式的金融机构来满足穷人的贷款需要,只有有钱人才能合法的借到钱,而这种缺乏正式金融机构的贷款市场就由当地的放贷者接管了。最开始是由尤努斯教授创建的第一所穷人的银行格莱珉银行,格莱珉银行颠覆了所有传统银行的不贷款给穷人的局面,帮助穷人改变自身条件或周围环境,并且把资金贷款给急需贷款但自身经济状况极度窘迫的穷人,甚至是妇女,格莱珉银行也一直保持低于1%的坏账率。这逐渐促进规化金融体系的均衡发展。小额信贷向全面化的金融服务方向发展,新型的小额信贷对象仍然是低收入阶层,但是覆盖了所有城市和农村的低收入阶层,逐渐成立小额信贷商业银行。孟加拉有其独特的小额信贷体系,有两个专业性机构农村银行、孟加拉农村发展委员会;一个批发性机构农村就业支持基金会;三个兼营性非政府组织孟加拉农村进步委员会、社会进步协会和普罗西卡;两个基金项目政府小额信贷项目、国有商业银行小额贷款项目;一个托拉斯组织孟加拉乡村托拉斯等五大板块、九大部分组成了孟加拉独具特色的农业金融机构。各个组织之间协调发展推进了孟加拉“绿色农业金融革命”的进程,满足农业地区到目前为止受到忽视的那部分人的专门需要。图3.3孟加拉国的小额信贷体系3.2国农业金融现状 3.2.1 农业信用部体系省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主要有省合作金库、农业信用担保机构、农业部门和农渔会信用部四位一体的农业金融。省合作金库是农业合作金融中心的中央银行,最高的农业金融机构,通过农各合作之间发展和鼓励合作事业的发展壮大。省合作金库是主要业务是吸收各种存款,对各合作社与农会放贷。农业贷款包括了农业生产贷款、渔业贷款、农产品运销贷款、农产品加工贷款进入机构周转贷款以与农业低利贷等。农业信用保证基金作为为农林牧副渔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仓储等农业发展的个人、组织、机构提供担保。通过增加农民的受信能力来解决农民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提高农民的贷款比例和贷款额度、贷款围,从而提高农业经营效率,并且通过农业信用保证基金与银行间的合作,不但能为需要钱的农民获得更多的贷款资金,更是能帮助弄户争取到利率优惠和更多便利的条件。并且农民信用保证基金与农渔会进行签约,为农民的提供担保,由于农渔会是专款专用,专门为农民提供资金支持,所以对于资金充裕的农渔会来说,农民信用保证基金为农民增加受信,使得农民贷款更加便利。这种农业金库体制为的农业金融增加了新的活力,强化了资金运转效率、提升了金融信用绩效和受信品质,填补了农业金融体系的缺口,促进农业发展和农业金融体系长期稳定的发展。图3.4 农业信用部体系3.2.2 模式 让农业科技插上“金融之翼”,即老板跑路潮之后,国家对金融改革特别重视,国务院批准在成立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打造成为“科技新城”,对于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更是创造全国最高,这不但基于科技上的大力推广,更多的是金融方面对农业、科技型企业、小微企业的重点扶持。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成立,国务院发布了“国十二条”,帮助建立地方金融,模式从地方金融组织体系、金融服务体系、民间资本市场体系、金融风险防体系等方面进行金融深化改革,到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小额信贷合法合规化、村镇银行试点、开展民间资本管理服务公司试点、建立金融资产场外交易市场。并且针对于“三农”和科技型企业全面实施“1+8”地方金融改革创新战略,涉与到8个专项“一揽子”政策计划,创建民间资本管理服务公司、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股份投资、做强股权营运中心、创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银行发展规划、农村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创建地方金融监管中心,提出要打造资本集散的“资本之都”。并且涉与到农业金融方面,计划开展农房质押贷款业务,推进对农村住房和承包权、经营权抵押贷款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林权抵押贷款、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加快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发展新型金融组织,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并且流入正规金融机构,依法成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并且把一些小额贷款公司改制成为村镇银行。图3.5 金融模式第4章 省农业金融现状省为创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辅佐农村科技创新,为了发挥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不断进行农业金融改革,推进有省特色的农业产业金融构建。由九十年代的大型商业银行退出农村金融市场,政策性银行仅仅承担粮食收购的责任,邮政储蓄作为农村覆盖最广的金融机构也仅仅承担存款不放款的角色,唯有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独当一面,为广大农户、农村企业提供小额存款贷款服务。但是由于自身提供的金融服务的单一,农村金融服务的缺失导致了严重制约我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农业科技上的投入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针对农业金融不断出台了“一号文件”,针对农业金融、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到战略性全面部署的高度,我省也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全面调动各金融主体参与到农业科技创新中来,农村逐渐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金融体系,鼓励多种形式农村金融机构下设到村镇,积极开展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我省的农业金融市场开始活跃,资金供给量逐渐加大并且趋于满足多元化需求,专门针对不同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所提供的融资工具日渐完善,多角度全覆盖式的金融市场逐步形成。 4.1省农业现状分析自2008年至今,省关于新农村建设进行重大部署,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有了显著的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度提升,农业综合能力和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农业和农村的飞速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大力支持,科学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农业快速发展的有一个引擎,支撑着农业可持有高效发展,给省农业发展带来一个有一个的奇迹。坚持科学发展,突出特色,统筹推进新农村现代化、科技化、产业集群化建设,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和创新驱动战略,全省农业经济迈上一个新台阶,农业生产喜获双丰收,农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业科技应用得到广泛推广。 “三化”“三动”战略全面部署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大丰收,目前省粮食生产能力已经达到650亿斤的水平,预计到“十二五”期末要实现700亿斤的阶段性水平。2012年岁末,省粮食总产量达到亿斤,比上一年增长了亿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42.7公斤,位居全国第一。粮食单产达到斤亩,同比增加斤亩,持续保持全国第一的领先位置。年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同比增长左右,高于增速3%,超过城镇居民平均收入增幅1.5%,实现“十二连增”。年全省农民工资性收入达到元,占总收入的,将有效地改善收入渠道单一、增收乏力的状况。农村呈现出多业并举、提质增效、互促共进、良性发展的新格局。 注:数据来源于省统计局4.2 省农业科技创新现状 省调动全省各地积极推动“三动”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和创新驱动的实施,促进“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从的实际出发,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统筹推动“三化”、实施“三动”战略。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科技创新,也离不开农业的工程化、产业集群化。近五年来,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政策倾斜,以产业化推动现代农业结构性战略调整,推动科技创新转化成直接生产力,增加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面积,全面提升科技支撑与服务能力,为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提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加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为粮食“十二连增”、农业稳步发展和弄民刺血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 加快省农业科技创新步伐,2013年,全省整合农科资源,大力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大力推进重大增产技术,全面部署“科技兴农”,“技术富农”战略。全力打造科技创新,联合中科院等在市的科研院所高效,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打造先进制造、新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生物产业等5大创新集群。全力建设100万平方米孵化器,精心培养100多户省市指明科技型企业,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多户。2012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同比增长51.7%,高于全市增速31.6百分点。省34个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对全省60多个县镇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省里将继续加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和投入力度,全省实现主要粮食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常发区生物防螟全覆盖、农田统一灭鼠达到1700万亩,生物防治玉米螟、农区统一灭鼠两项重大技术推广成效显著,平均防效分别达到75%和90%以上,是防治面积最大、防治效果最好的一年。推广种子等离子处理800万亩,玉米覆膜栽培技术100万亩,同时我省推广的农作物高光效栽培技术,增产效果达到16%以上,“高光效”耕作技术200万亩。玉米和水稻机器收割达到40%和75%,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73%。省农业现代化最新的发展动态和方向,是在科技指引下的开展“三精”产业精细种植业、精品畜牧业、精深加工业,并且相继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农村信息化建设、百万亩棚膜蔬菜建设、人参产业发展等13项专门资金,年投资30多亿元,开展粮转肉工程、百万亩棚膜经济建设工程、农村人参产业振兴工程、高效特产业提质工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升工程等。在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和创新驱动下,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展现出可持续的动力和生命力。 4.3 省示园-农博园农业科技示园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作为科技与生产完美的结合体,示园承载着技术研发、传播科技、提高生产力、普与科研成果、降低风险、缩短距离等重任。由实验室农业向生产现实农业转化,更多的科技成果不单单是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通过示园把科技成果直接展现给广大农民、直接植入到农户家中,把农业科技与市场接轨,利用农业科技的可开发性和市场前景难以把握这点,农业示园通过示作用为农户消除疑虑,降低农户可操作性风险,减少科技开发的风险和资金重复投入、项目重复立项的风险,实实在在把科研成果直接送到千万百姓手中,使得更的农户可以直接享受到科技所带来的丰硕成果。 省积极推进农业科技示基地建设,重点抓了玉米高效生产技术、优质水稻安全高效配套技术、巢蜜生产技术、菜豆新品种新技术等12个农业科技示基地建设。而作为省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农博园,在科技推广、技术交流、成果转化等起到了示作用。农博园在2008年正式落成并投入使用,成为一流的展会举办地和农业推广教育基地。主要分为展馆区和展场区,展馆区分为现代农业室展区、农业机械与食品加工机械展示区、航天育苗科技展示区、君子兰组培展示区、珍奇植物展示区;展场区分为现代种植业展示区、水产品展示区、精品畜牧业展示区、农村新型能源展示区、优良动物展区、花鸟鱼展示区、美食文化展示区。农博园成为集技术研发、农业推广、科技交流、会展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博览园。在依托农业大学科研力量、中国科学院、农业部等科研院所,通过生产与展示结合,研发与推广结合,培训与贸易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示引导,以效益为中心,积极引进发展潜力大、市场前进好的名、特、优新品种。辐射示推广,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帮助农民卖,真正使农业科技示园成为科技与市场、农民相连接的桥梁。 从2000年起,至今12年没年都会召开农业博览会,而农博园不但在每年夏季举办农产品博览会,并且冬天还会有“冬季农业博览会”,为的是更好的为农民解决技术问题、科技推广、成果展示。作为省农业科技发展的窗口,农博园承载着自己的历史使命。它具备其他推广机构无法比拟的作用:一是,试验作用。通过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在园进行对新技术、新成果的试验和演示,探索从农业科技转化成农业生产力再转化成农业产成品面向市场的道路,找出新成果、新技术的缺陷和不足,避免由于技术自身问题最后找出农户损失的可能性。推出安全、绿色、稳定的新成果,切实为广大农户造福。二是,示推广作用,农业科技示园的新技术、新成果是需要在市场上得到检验,真得能带来巨大利益的时候,广大农户看到效益才愿意推广,才会采用,才能起到技术推广的作用。三是,培训教育作用,通过科技的展示,同时也是示、观摩、学习的过程,示园通过博览会的形式,组织专家与农户更广泛的交流,并且定期开展各类技术培训、疑难解答、科普座谈等活动,让农民对基本的现代科学技术有所掌握、并且了解市场的需求和动向,从而加速农业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四是,增收增效的作用,农业示园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惠农富农,服务“三农”,加快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繁荣富足、农民增产增收的步伐,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博园积极参与农业科技发展和农民技术推广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4.4 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发展中地位 分散经营的农民和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平衡的状况,促使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面向市场需求和技术要求,龙头企业代表着农业科技产业化的新生力量异军突起,不断壮大,利益共同体逐渐完善,形成了“示园-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新模式和价值链的形成,带动了企业-农户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省作为农业大省,全国粮食主产区,更是应该摒弃粗放式的单纯农业种植、养殖,向集约化农产品精加工产业化转变。这就需要由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积极参与,农业示园推波助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相互配合、互利共赢。推进资源共建优化资源配置,壮大龙头企业。截止到2012年底,全省销售收入超过10亿的龙头企业达到33家,超过百亿元的达到5家。目前,全省有60%的企业自建研发机构或科研院所联合,每年投入科研经费7亿多元,研发突破创新成果100多项。全省龙头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农产品等国家级品牌76个,龙头企业上市12家,占全省上市企业1/3。龙头企业队伍和经济实力不断壮大,成为推动农业科技发展的主体和新生力量,创新活力不断增加,加速了推进科技进步,逐步完善了现代农业发展产业链架构。 为了适应龙头企业产业化集群式发展,农业产业示园与龙头企业形成战略联盟,更多的农业科技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不断在龙头企业里推广拓展,不断被应用,在更高层次和更大围辐射带动着农户共同发展,利益共同体逐渐形成,推动着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国家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由龙头企业为主体,鼓励支持农户和农业龙头企业、科研单位、推广组织等发展供给、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价值链,通过与农户签单和组建企业等方式,形成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省也将在今后的几年要重点构建“四大特色农业区域”,大力发展以粮食、畜禽生产加工为重点的主导产业带;东部以参茸、菌蛙药生产加工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区;西部以杂粮杂豆、乳品、油料、辣椒等生产加工为重点的优势产业集群,城市郊区以瓜菜、花卉、休闲农业为重点的生态产业网。所以这些产业区域的形成离不开龙头企业作为主导,特色农业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科技示园为技术支持,以农户为生产原动力,打造特色、科技的农业科技致富之路。第5章 省农业科技融资需求分析5.1 省农业金融现状农村经济长足发展,一方面靠外生力量,另一方面,靠生理论。外生力量主要是以工补农、城市反哺农村的发展,导致城市涌现了大量的农民工,出现了一系列的时代问题,但是,外生力量只是事物发展的影响因素,而不是决定性因素,外因是通过因才能起作用。而真正的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建设的因是农业科技水平提升。以科技进步为基础的农业发展是少不了资金的支持的,所以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科技和资金,是驱动长远发展的直接动力。而科技约束和资金约束成为制约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农业转型的主要障碍。 省农村金融改革一步步向前推进,发展动力不断增加。从财政到政策性金融到商业金融机构到民间金融都做出了巨大的改革。财政直补担保贷款试点扩大到48个县镇,发放贷款89.9亿元,受益农户达到35万户惠与全省近两成农户。省中国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累计发放8.15 亿元。全省涉农贷款余额2610.7 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农户贷款余额575 亿元,惠与农户近400 万户。农业银行更是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农行涉农贷款余额30.02亿,比去年年初增加3.33亿,增速11.42%,农户小额贷款额度10.77亿元,在榆树市、农安县、德惠市、九台市与双阳区, 累计投放农户财政直补资金担保贷款3.18 亿元, 与76个乡镇、538个行政村展开农户财政直补资金担保贷款业务, 覆盖了2.1万农户。农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涉农放贷累计94亿,注册的合作社达到21331家,带动农户159万户,服务“三农”经济发展。农村金融改革进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