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_lmm985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92744578 上传时间:2022-05-19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1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_lmm985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云南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_lmm985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云南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_lmm985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 .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省旅游局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组二0 0五年十二月前 言十五时期是旅游业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实施政府主导发展战略,凝聚全社会力量,在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条件下,取得了旅游总收入比九五超一番、旅游创汇位居西部首位并名列全国前列、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名列西部前茅的成绩。旅游业已经基本建设成为省的一大支柱产业,在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构建以及国际交往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成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容。十一五时期是实现旅游业的新跨越、为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实现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一五时期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的战略任务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对于我省旅游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规划的编制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旅游经济强省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五个统筹的要求,深入分析我省的旅游资源、客源市场、产业基础、发展形势,依据中国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旅游发展倍增计划200420XX,结合各州市旅游发展的新情况,提出了我省十一五时期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凝聚了各方面的智慧,是今后五年我省旅游业发展的蓝图。要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动员全省旅游行业和社会各界力量,为落实规划提出的任务、实现规划提出的目标而努力,为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目 录第一章 十五旅游业发展回顾47一、十五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47二、十五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经验48三、十五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49第二章 十一五旅游发展形势分析50一、十一五旅游发展的机遇和挑战50二、十一五旅游发展的优势51三、十一五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53第三章 十一五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53一、十一五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方针53二、十一五旅游发展的目标55三、旅游发展的远景目标55四、十一五旅游发展战略55第四章 十一五旅游发展的主要任务56一、优化旅游发展格局56二、壮大旅游产业基础64三、加大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力度74四、加强旅游市场开发76五、构建和谐旅游79第五章实施十一五旅游规划的保证措施82一、深化认识、加强领导,切实发挥政府引导规划实施的力度82二、明确职责,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十一五规划的落实83三、制定并实施加快旅游发展的支持政策84四、多渠道筹措旅游建设资金85五、切实推进旅游建设项目的实施86六、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86附表1 省十五旅游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43附表2 省十五与九五旅游主要经济指标比较表43附表3 200520XX全省旅游主要经济指标预测一览表44附表4 2010、2015、2020年全省旅游主要经济指标预测一览表44第一章 十五旅游业发展回顾一、十五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十五期间,旅游抓住中国入世、西部大开发、培育旅游消费热点等机遇,克服了非典型肺炎、禽流感、伊拉克战事等突发事件的影响,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目标,呈现出以下发展特点。一旅游经济持续增长十五时期,旅游快速发展,主要旅游经济指标持续增长。200120XX,全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从100.1万人次增加到150.28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从3.39亿美元增加到5.28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8.47%和9.27%;接待国游客从3841万人次增加到6860.74万人次,国旅游收入从183亿元增加到38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2.3%和16.1%;旅游总收入从211亿元增加到430亿元,年均增长15.3%。旅游总产出增长速度高于全省经济年均增长速度7.7个百分点。详见附表1。 十五时期,全省累计接待海外旅游者603.88万人次,比九五时期增长38.55 % ;旅游外汇收入达20.77亿美元,比九五时期增长43.14% ;接待国旅游者2.77亿人次,比九五时期增长88.44% ;国旅游收入达1479.54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36.29 % ;旅游总收入达1652.98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21.94 %详见附表2。二旅游产业更加壮大旅游业经过十五时期的发展,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全省旅游产业拥有固定资产452.7亿元,总资产规模超过600亿元。共有19526户旅游基本单位,其中旅游行政管理机构78家,旅行社43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40家,旅游住宿设施14234家其中旅游星级饭店747家、社会旅馆4048家、个体旅馆9439,旅游景区景点230家其中国家A级以上景区点111家,旅游车船公司16家,高中等旅游院校系18所,其他类型的旅游企业69家,此外尚有旅游购物企业300多家及上千家各种类型的旅游餐馆企业,基本形成了包括饭店旅馆业、旅行社业、旅游交通业、旅游餐饮业、旅游娱乐业、旅游景观业、旅游商品购物和旅游教育等在的比较完整的综合产业体系。三旅游产业作用不断提高20XX与1999年比较,全省旅游业增加值占当年全省GDP的比重由5.1 % 上升到20XX的5.9 % ;旅游业提供的税收由10.1亿元增加到25.8亿元,占当年全省财政收入的比重由5.9 % 增加到9.8 % 。20XX旅游外汇收入占全省出口创汇收入的18.8 % ;旅游产业直接和间接就业人员170万人,占全省劳动就业总人数的7.2 % 。旅游业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旅游业的外向型经济特征日益显现,旅游业已成为全省吸纳社会就业人员的重要行业之一,旅游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外开发和国际交往、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四在全国旅游格局中的地位日益稳固200120XX,入境旅游接待人数居全国9位,西部第1位;旅游外汇收入居全国第9位,西部第1位;国旅游接待人数居全国第14位,西部第2位;国旅游收入居全国第15位,西部第2位;旅游总收入居全国第13位,西部第2位。旅游在全国旅游大格局中的重要地位日益稳固,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二、十五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经验政府主导建设旅游支柱产业。九五和十五时期,明确将旅游业列为全省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来重点培育。在基本建成旅游大省的基础上,20XX,又适时作出了全面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战略决策。依托资源培育旅游精品。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精心确定了一批精品旅游景区景点和重点景区建设项目,努力培育精品旅游景区景点和名牌旅游产品,、已成为欧洲旅客最喜爱的中国旅游城市。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先行。为了发展旅游业,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航空、公路、铁路、通信、电力、城市建设、景区建设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根本的改善。创造热点强化市场促销。为了大力开拓国外旅游客源市场,确定了创造热点,强化促销、招揽客源的市场开拓战略,通过举办大型会展、节庆活动,不断推出旅游新亮点,创造新热点,提高了旅游知名度和对海外旅游者的吸引力。聚集社会力量全民办旅游。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在政府加大旅游业公益性项目投资的同时,采取各种鼓励政策和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投资开发旅游资源,经营旅游项目,成效显著。依法治旅规市场。在运用国家法律法规进行旅游市场管理的同时,结合实际,初步建立了全省旅游法规体系,全面依法加强旅游市场的治理整顿。同时,建立和加强了旅游行政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强业固本培育人才。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了高中初级旅游教育及旅游继续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在全省旅游行业推动学历文凭与职业书并重的双证上岗制度,运用法规和制度保证了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三、十五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旅游产品创新滞后于旅游需求。十五时期,旅游产品在总体上仍然以观光为主导,不适应旅游市场需求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的需要。旅游开发与经营还比较粗放,旅游产品创新不足,精品名牌旅游产品不多,优质产品供给不足,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的力度有待加大。旅游客源市场结构不够合理。旅游接待人数虽然逐年增长,但长期以来,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占全省游客接待总量的比重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高端游客比重较小,且十五时期海外游客增速较慢,与旅游发达省区和国际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省旅行社多为地接社,在外部市场的组织与拓展中长期处于终端环节的弱势地位,主动拓展外地客源市场的能力较低。旅游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还不够清晰,过渡性双重转轨体制特征明显。在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小、散、弱现象突出,一些体制性障碍及区域壁垒仍然制约着旅游企业的发展,使企业发育成长缺乏足够动力和活力。旅游基础设施仍然薄弱。由于地理和经济的原因,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仍是制约旅游业进一步加快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许多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仍处于待开发状态,已开发的一些景区点也因交通条件限制,通达条件较差,严重制约了进一步发展。旅游人才素质急需提升。旅游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人才结构不够合理,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本土人才合理使用和外来人才有效引进的机制均不顺畅,旅游人才要素市场不健全,制约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第二章 十一五旅游发展形势分析一、十一五旅游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一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国际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日益紧密,为旅游更快更深地融入国外旅游经济发展、加快旅游产业的国际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我国已经加入WTO,对外全面开放旅游服务市场已是大势所趋,我省旅游业在现行的旅游管理体制和机制、国外旅游市场竞争等方面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我国人均GDP将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消费市场、消费结构、产业结构都将发生显著变化,旅游将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消费需求将大幅度提升,为旅游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成为推动我省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个时期同时也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我国日趋成熟和理性的国旅游消费市场对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更高要求,也对我省的旅游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三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鼓励西部省区市着力发展有自己特色的产业。旅游业作为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将随着国家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而获得更快发展。但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西部省市区特别是旅游资源富集的省份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培育,促使西部地区的旅游产品和较成熟的旅游目的地、新兴旅游地区迅速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旅游产品容、质量及服务水平提高等方面面临新的挑战。四区域经济合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滇川藏香格里拉旅游区域合作等国际、国区域合作,将为融入东南亚旅游圈、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圈、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圈、滇西北-川西南-藏东南旅游圈创造良好的机遇,为我省发展国际、国旅游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但是,随着国际、国区域旅游合作的加强、无障碍旅游区的发展,无论在客源争夺、经营管理等各方面,旅游业都将直接面临严峻的挑战。五国外旅游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旅游业是21世纪发展前景最好、持续快速发展的世界第一大产业。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成为世界旅游经济强国。世界旅游和中国旅游持续快速发展,为省旅游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和国环境。但是,旅游发展不够充分、发展实力相对不强,使旅游在新世纪国外旅游快速发展的大格局中,既有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六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十一五时期是经济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将全面推进全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再上新台阶,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省委、省政府也做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决策,提出了努力实现旅游业新跨越的要求,为实现旅游业的新跨越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大好机遇,也对旅游业如何实现更高要求提出了挑战。二、十一五旅游发展的优势一旅游资源比较优势我省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品质优良,特色突出。在中国排名世界前列的旅游资源类型中,有山岳、江河、峡谷、垂直气候、喀斯特、珍稀动植物景观和民族文化传统等项名列全国前茅或前列;在我国大西南旅游圈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国际旅游圈,我省高级别的自然景观、多民族以及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多样性、高级别人文与自然组合景观以及优越的气候条件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使的三江并流、古城等高级别旅游资源成为具有市场垄断性的世界级旅游资源,使可以在竞争激烈的国和国际旅游市场上独树一帜,成为最具特色的世界旅游目地之一。二旅游区位战略优势与东盟成员国中的老挝,越南和缅甸三国接壤,既是东南亚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南亚通道的关键环节,处于两个通道连接点上,是我国连接东南亚、南亚次大陆和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链环,是我国通向中南半岛的主要门户,是全国沿边最重要、最理想的通道之一,在我国大西南与东南亚、南亚次大陆发展区域经济合作中居于重要的中枢位置,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中印经济合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和我国建立外向性经济的大格局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区位优势。三旅游产业基础优势旅游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地位逐渐凸现,已经成为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目前在全省五大支柱产业中,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力仅次于烟草产业。同时,多年来积累了开发旅游产品、拓展旅游市场、举办节庆活动、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培养旅游人才、实施依法治旅等发展旅游的经验,为进一步加快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政府强势主导优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在基本建成旅游支柱的基础上,及时作出了进一步加快旅游发展,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省委、省政府下发了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省人大通过了省旅游条例、省政府下发了旅游发展倍增计划200420XX,明确提出实施大项目推动大开发的旅游发展战略,并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制定加快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旅游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统一加快旅游发展的思想认识,为切实推进旅游经济强省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和组织保障,为加快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全省各地加快旅游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全省上下形成了发展大旅游、大产业的态势。五社会广泛参与优势省通过多年努力,加大旅游业向民间资本开放的力度,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旅游开发建设,最广泛地动员全社会力量大力兴办旅游,基本形成了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和外资一起办旅游的格局,公众关注、关心旅游,形成了全社会发展大旅游的良好社会大环境。三、十一五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一经济基础薄弱制约我省与东部地区和西部经济发达地区比较,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全省贫困面大,大企业少且总体实力不强,投融资能力有限,旅游投入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在全省129个县区、市中有73个国家级贫困县和7个特困县。20XX,全省人均GDP居全国第29位、西部第10位;人均收入居全国第27位、西部第8位。20XX,我省虽然拥有9家中国500强企业,但营业额仅占500强营业总额的 0.85 %;拥有3家中国500强服务企业,营业额仅占500强营业总额的 0.19%。二基础设施滞后制约十五时期,省的航空、公路、铁路交通得到快速发展,但国际和地区航线以及航空运输仍然不足,铁路新线、复线建设滞后,公路结构和布局不完善、高等级公路里程不足、农村公路差、抗灾能力弱,河航运里程短;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体系不完善、规模小、结构不合理、旅游功能薄弱,城市化水平仅为28.1 %20XX,列全国倒数第三位;全省通讯、信息等相关配套基础设施不足等,严重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三客源市场区位制约地处我国西南边疆,远离欧美、日等主要国际经济发达地区旅游客源市场、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及港澳台等主要国旅游客源市场,旅游交通成本较高,对游客招徕和相关行业的经济发展都有较大的影响和制约。第三章 十一五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一、十一五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方针一十一五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十一五时期是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的关键时期,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以大项目推动大开发为重点,以旅游业创新发展为动力,优化旅游发展格局,壮大旅游产业基础,加快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加强旅游市场开拓,构建和谐旅游,实现旅游再上新台阶,推动旅游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把建设为国外著名的旅游胜地。二十一五旅游发展的方针为加快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统领旅游发展全局、坚持改革开放,增强旅游发展活力、坚持科教兴旅,提高旅游核心竞争力、坚持特色发展,提高旅游吸引力、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永续发展的旅游业五大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统领旅游发展全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本着旅游业依靠人、服务人的本质要求,一方面要以旅游者的消费价值为导向,把握旅游需求动态,完善旅游产品结构,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最大限度的满足国外旅游者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增加旅游人力投资,提高旅游人力资本,激发其活力,从而支撑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变。坚持改革开放,增强旅游发展活力。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我省对外对开放的先导作用和民间外交的特殊功能,积极推进区域旅游合作,进一步开放旅游市场,打破地区服务壁垒,简化游客出入境手续,积极探索与周边省份和周边国家或地区建立资源共享、市场互动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加快引进国外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进一步推进我省旅游业的国际化进程。坚持科教兴旅,提高旅游核心竞争力。高度重视现代科技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加快旅游产业各要素应用和推广现代科技的步伐,推进旅游信息化发展,完善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提升旅游生产力水平,提高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增强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坚持特色发展,提高旅游吸引力。牢固树立发展旅游经济就是发展特色经济的思想观念,从加快全省特色经济发展的高度出发,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把旅游资源开发与现代科技、体制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优势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进一步加快我省特色旅游发展的步伐,永葆旅游的吸引力。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永续发展的旅游。旅游业发展与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紧密相关,发展旅游将促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永续利用。要正确处理好开发、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开发服从保护的方针,在保护的前提下,有效整合和利用各类旅游资源。二、十一五旅游发展的目标十一五时期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在十五时期旅游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壮大、提升旅游支柱产业,进一步实现旅游的全面快速协调发展,加快旅游经济强省建设,把初步建设成为中国和亚洲地区重要的国际区域性旅游胜地和旅游目的地,把省建设为中国通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旅游集散中心。经济目标:保持旅游经济快速持续增长,十一五末期旅游总收入比十五末期翻一番。到20XX,实现接待海外游客300万人次,国游客1亿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2亿美元,国旅游收入700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800亿元,相当于当年全省GDP的17.8 % ,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8 %详见附表3。社会目标:以促进我省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为实现我省社会发展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通过加强乡村旅游开发,帮助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在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中,通过统筹城乡和区域旅游发展,促进城镇化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在民族文化建设中,加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紧密结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新时代文化的创造和提升;在实现我省对对外开发的重大突破中,充分发挥形象大使、沟通桥梁的的特殊作用;在建立城乡统筹的就业体制中,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劳动密集特点,到20XX,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人员达到250万人。环境目标: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我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独特作用,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切实加强对旅游资源的集约高效开发利用,全面推进资源保护型旅游开发方式、资源节约型旅游经营方式和环境友好型旅游消费方式,建立绿色产业体系,促进我省区域生态环境和城乡社区环境面貌的改善。三、旅游发展的远景目标到2015年,从总体上初步把建成为中国旅游经济强省,中国乃至世界的旅游胜地和旅游目的地,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旅游集散中心,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2015年,实现接待海外游客43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0亿美元;接待国游客1.3亿人次,国旅游收入1000亿元;旅游总收入1200亿元,预计相当于当年全省GDP的19.3 % ,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10 % 。到2020年,把建设成中国旅游经济强省,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和旅游目的地,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旅游集散中心。2020年,实现接待海外游客55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30亿美元;接待国游客1.5亿人次,国旅游收入1360亿元;旅游总收入1600亿元,预计超过当年全省GDP的20 % ,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12 %详见附表4。四、十一五旅游发展战略为实现十一五旅游的发展目标,必须始终坚持创新发展、精品名牌、市场多元化、项目带动四大战略。创新发展战略。要推动我省旅游产业由资源消耗、数量增长型发展方式向结构优化、集约高效型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创新我省旅游发展的模式和机制,使旅游发展观念创新、旅游体制和机制创新、旅游业态创新、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创新、旅游营销创新、旅游管理创新和旅游科教创新,成为推进我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精品名牌战略。要继续加强旅游精品名牌产品的开发和培育,在充分发挥和突出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优势的基础上,高起点、高水平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涵和科技含量,不断创造和发展旅游亮点,巩固和培育一批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精品名牌旅游产品,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市场多元化战略。大力发展周边国际、国客源市场,积极拓展国际、国中、远程市场,巩固提升省客源市场,重点开发特种旅游客源市场,形成多元化海外客源市场格局。项目带动战略。树立项目促发展、项目出质量、项目推动速度发展的思想,实施大项目推动大开发战略,建设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旅游项目,进一步激活旅游发展的潜力,促进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的转变,增强旅游发展的后劲。第四章 十一五旅游发展的主要任务十一五时期我省旅游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优化旅游发展格局,壮大旅游产业基础,加大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力度,加强旅游市场开发,构建和谐旅游。一、优化旅游发展格局一优化区域旅游布局优化我省区域旅游布局的目标是:加快省六大旅游区建设,加强跨区域旅游合作,加快旅游与城镇的融合发展,统筹城乡旅游,奠定支撑旅游强省的区域发展格局。1、加快省六大旅游区建设立足国外旅游大格局,以创新旅游区域体系为目标,进一步加快建设省六大旅游区,即巩固、提升面向世界的滇中大国际旅游区和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面向亚洲乃至世界的滇西南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旅游区;积极开发、建设完善滇西火山热海境界旅游区,面向全国乃至亚洲的滇东南喀斯特山水文化旅游区和面向全省及周边省市的滇东北红土高原旅游区。加快建立推进全省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协调机制,建设无障碍旅游区。滇中大国际旅游区。以为中心的市、市和州地区,要充分利用滇中良好的区位条件及旅游资源优势,以巩固发展生态旅游、民族风情旅游、乡村旅游为基础,大力开发度假休闲、康体娱乐、会展商务等旅游产品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休闲度假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加大以高尔夫球、自驾车、体育娱乐运动为主的康体娱乐设施的建设,不断提高和完善会展基础设施,提升节会赛事的组织水平和服务质量,把大国际旅游区建设成为中国西南著名的观光度假国际旅游胜地、高尔夫球运动和会展基地,我省联结海外客源市场、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国外旅游集散中心。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滇西北的州、市、迪庆州、怒江州地区,要紧紧抓住滇川藏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建设的机遇,进一步加快发展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为重点,历史文化名城和民族风情、自然景观为特色的旅游开发与建设,深度开发和提升融合少数民族风情的生态旅游精品,把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建成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中国香格里拉旅游区的核心区。把、迪庆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区和连接、的旅游集散中心。滇西南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旅游区。滇西南的西双版纳州、市、市地区,要抓住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的机遇,突出热带雨林、民族风情和边境旅游特色,深度开发生态旅游、跨国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精品,加强开发水电工业旅游产品,加快打造和推出澜沧江-湄公河黄金旅游线路,把滇西南建成我省面向东南亚大湄公河次区域的重要国际旅游区,把市建成为面向东南亚的重要国际旅游集散中心。滇西火山热海边境旅游区。滇西的市和德宏州地区,要充分发挥火山温泉、民族风情、边地文化和边境区位的优势,重点开发建设以温泉SPA度假、生态旅游为主的健康旅游产品和以民族风情、边地文化、珠宝购物、边境旅游为特色的跨境旅游产品,把滇西建设成为重要的康体度假和边境旅游区,我省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重要旅游门户,把腾冲火山热海及德宏边境旅游培育成为国外知名的旅游精品。滇东南喀斯特山水文化旅游区。滇东南的红河、两州以及、两市的部分邻近地区,要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务实推进、打造泛珠三角无障碍旅游区为契机,依托罗平、元阳梯田、彩色沙林、普者黑等旅游品牌,突出滇东南喀斯特山水景观、观光农业田园风光、中原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的复合人文历史特色,深度开发融合少数民族风情的喀斯特地貌旅游精品和面向越南的边境旅游产品。把滇东南建设成为我省面向越南和连接、的泛珠三角旅游区的重要门户。滇东北红土高原旅游区。滇东北的市以及、两市的部分邻近地区,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面向、和省客源市场,以红土高原革命遗址、温泉瀑布等优势旅游资源为依托、红色旅游为亮点,重点开发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温泉度假、夏季避暑、大江漂流和自驾车旅游产品,加快建设我省又一个新兴旅游区。2、加快旅游城镇建设结合我省十一五城镇化建设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旅游城市和旅游城镇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城市在旅游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旅游供需关系中的中心作用,建设一批支撑旅游强省的旅游城镇,提高全省旅游发展的整体水平。1旅游城市体系建设配合全省城市化建设,加强由吸引物、设施、服务等构成的城市旅游目的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的旅游功能。把建设为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现代化区域性国际旅游城市;通过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活动,争取把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市、市、市、瑞丽市、市中的23座城市提升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通过进一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争取把市、市、市、市、市等35座城市建设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把香格里拉、个旧等35座城市建设为特色旅游城市。2旅游城镇体系建设统筹城乡旅游发展,制定省旅游经济强县的考核标准和创建程序,推进石林、宜良、罗平、陆良、会泽、澄江、建水、宾川、鹤庆、剑川、勐腊、宁蒗、德钦、腾冲、蒙自、丘北、水富、元谋等一批旅游经济强县建设。通过推进旅游小镇的建设培育,提升城镇的旅游功能,使旅游小镇成为我省旅游发展的新载体,促进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建成2030座主题鲜明、交通便利、服务配套、环境优美、具有较强观光和休闲度假功能的优秀旅游名镇。3、加强跨区域旅游合作1加大国旅游区域合作力度以滇川藏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建设、泛珠三角地区旅游合作为重点,建设在国外市场具有较强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滇川藏、泛珠三角大旅游圈;加强西南六省区七方旅游合作与交流,建设滇黔桂喀斯特生态文化旅游区、滇渝川金三角旅游区;继续加强滇-港、滇-澳、滇-沪旅游合作,努力构建面向国重要客源市场、在中国乃至世界最具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及号召力的国区域旅游圈。2加快国际旅游区域合作步伐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新机遇,加快推进大湄公河次区域、中-印-缅-孟区域、滇-老-泰-缅金四角、-河黄金走廊和-老挝北经济合作区的旅游合作。要积极做好合作项目的储备、上报以及项目实施的准备工作,积极参与旅游合作宣传促销工作,多层次、多渠道加强与各国的联系与合作,努力构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区域旅游圈,促进边境旅游和跨国旅游的发展。二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十一五时期旅游产品开发的目标是:继续发挥观光旅游产品优势,进一步丰富游览容和文化涵,提高产品的娱乐性、观赏性、参与性和体验性,做强观光旅游产品系列;提高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针对性和开发层次,丰富适应大众休闲度假需求的产品,做大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系列;提高特色专项旅游产品的创意水平和规化、专业化程度,做精特色专项旅游产品系列,构建适合多样化市场需求的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1、做强观光体验旅游产品系列自然风光旅游产品:继续发挥我省自然生态、地质地貌及动植物资源优势,在加强保护,合理开发的基础上使之迅速转化为旅游产品,在市场上形成新的亮点。民族风情旅游产品:依托25个少数民族绚丽奇异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深度开发娱乐性、参与性、体验性民俗旅游产品,充分展示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生活习俗、喜庆节日、风味食品、竞技活动、生产劳动等民族风情文化。历史文化旅游产品:挖掘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风光相融合,推出一批有市场吸引力的历史文化产品,进一步提高全省旅游的文化涵。2、做大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系列度假区旅游产品:在滇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和有良好度假资源的其他地区,提高旅游度假设施和配套设施的档次,建设面向海外休闲度假市场的中高档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尤其要充分利用全省众多高原湖泊的资源优势,加强湖泊型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的建设,提升高原湖滨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档次和水平,将其建设为我省的重点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绿色健康旅游产品:是我国三热温泉密集区之一,要全力培育以温泉康复疗养为重点的理念创新、设计新颖、设施配套的温泉SPA旅游景区;要以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载体,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的优势,尽快建立一批天然氧吧、森林浴特色突出的森林康复疗养景区景点;挖掘开发我省民族中医中药神奇的医疗保健功能,与温泉、森林等健康旅游紧密结合,积极开发医疗保健旅游产品,打造亲近自然、体验文化、享受生活、关爱生命的绿色健康旅游天堂品牌。高原运动旅游产品:充分发挥我省得天独厚的高原体育运动环境和四季如春的气候优势,开发高原运动旅游产品和各种大型体育赛事,打造世界级高尔夫休闲度假旅游胜地、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和漂流、登山、攀岩、自驾车等户外运动天地,展现高原运动休闲度假的魅力。置业度假旅游产品:依托我省良好的气候、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优势,面对商务人士、社会名流等异地和本地置业度假旅游者的不同需求,开发第一居所、第二居所、产权酒店、分时度假、避暑避寒等不同形式的置业度假旅游产品,塑造最适合人居的地方形象,使成为中国置业度假旅游的首选目的地之一。环城游憩旅游产品:结合我省城市体系建设,加强环城游憩带的建设,在充分开发自然风景、挖掘当地文化涵的同时,更加关照市民出游休闲娱乐的需要,开辟一批高质量的郊区乡村旅游地和形式多样、能满足不同需要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3、做精特色专项旅游产品系列十一五时期,应大力提升具有特色的专项旅游产品的专业水平和整合程度。生态旅游产品:主要依托我省的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在对生态旅游资源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建立一批森林公园、热带雨林、高原湖泊、高山峡谷、草原风光、珍稀动植物、特有植被等多样性生态类型和生物类型的生态旅游精品。把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扶贫等工程结合起来,建立省级生态旅游示区和生态旅游扶贫试验区,使当地老百姓从中获益,脱贫致富。会展旅游产品:把会展旅游作为我省面向国外的重点都市旅游产品加以着力打造,努力提高旅游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和会展旅游的市场化程度,按照国际标准加强会展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展览与会议并重,大力开拓面向国外的会展旅游产品,使会议旅游成为我省城市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节庆旅游产品:要进一步加强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挖掘、整合我省地方民族文化资源,重点开发社会参与程度高、声势宏大、风情浓郁的民族节庆旅游产品尤其是国际性节庆旅游产品。要进一步规我省民族节庆旅游产品的容,提高档次和市场化水平,做大做强标志鲜明、特色突出的民族文化节庆旅游品牌。工农业旅游产品:充分发挥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烟草、水利、电力、花卉等工农业资源优势,努力开发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较强吸引力的工农业旅游产品,鼓励和规发展适应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度假需求的大众化乡村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旅游容。红色旅游产品:要抓住国家建设发展红色旅游的有利时机,加大红色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的整合力度,认真做好全省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努力在全省形成35个全省知名、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红色旅游品牌。修学旅游产品:充分发挥我省显著的自然环境和地区文化差异优势,以青少年为主要目标市场,开发主题多样化的修学旅游产品,规接待标准,建立修学旅游接待示基地,大力发展国修学旅游,积极开发入境修学旅游,适度发展出国修学旅游,引导修学旅游向健康、规的方向发展。科考旅游产品:充分利用丰富的动植物、矿藏、地质地貌、古生物化石及文物古迹等资源,重点开发建设三江并流生态文化、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禄丰恐龙、帽天山古生物化石、家山青铜文化、腾冲地热火山等精品科考旅游产品,并把科考旅游与探险旅游紧密结合起来。4、做响六条旅游精品线路突出我省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和主题鲜明的旅游产品组合优势,做响六条个性化区域精品旅游线路,即:滇中高原观光、度假、会展精品旅游线路;滇西北跨省区香格里拉生态文化精品旅游线路;滇西南热带雨林及多国精品旅游线路;滇西火山地热及跨境精品旅游线路;滇东南喀斯特地貌景观及跨境精品旅游线路;滇东北红色旅游与跨省区精品旅游线路。同时,依托这六条精品旅游主线,进一步开发省际、国际游线和各种特色旅游专线。三优化客源市场结构为了加快实现建设旅游强省的目标,十一五时期必须坚持海外市场以海外市场为主,国市场以省外为主的方针,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全面提升国旅游、规发展出境旅游,促进入境旅游、国旅游、出境旅游三大市场协调发展。1、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市场海外市场开发的战略重点是:巩固港澳台市场,稳定并大力拓展东南亚、日本、国等周边客源市场,积极拓展以西欧、北美、俄罗斯、澳大利亚等为重点的中、远程市场,逐步开拓非洲、拉美等其他客源市场。在提升传统观光旅游产品档次的基础上,重点创新和建设一批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和以商务会展、探险科考、生态、SPA、自驾车、高尔夫、体育等为主的特种专项旅游产品,树立独具民族特色,兼具文明色彩和国际流行元素的鲜明旅游形象,进一步提高旅游对海外客源市场的吸引力。2、全面提升国旅游市场国市场开发的战略重点是:进一步开发、等周边与省近程市场,加强开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区客源市场,使之成为稳定的客源市场;积极开发其他地区客源市场,形成全方位的国旅游市场。3、规发展出境旅游市场在十一五时期,应重视发展出境旅游市场,按照积极、稳妥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旅行社的组织作用,逐步将出境旅游引入到一个规模有控制、管理有手段、质量有保障的发展轨道。要加大对国外目的地的宣传,与国外航空公司等旅游企业积极配合推广国外旅游产品和线路,并采取促销措施吸引省游客规有序出游。通过发展跨境旅游,平衡出入境旅游的协调发展。4、大力开拓高端旅游市场十一五时期,以观光游览为主体的经济型旅游者在我省游客市场上仍将占有较大的份额,应在加强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巩固发展;应在提高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水平,调整、优化我省旅游产品结构的基础上,重点开拓潜力较大的休闲度假高端旅游市场,积极拓展以高尔夫、商务和会展、自然生态等旅游者为代表的高消费旅游者市场。同时,应重点开拓经济质量效益型游客细分市场,以适度规模的游客数量获得丰厚的经济收益。四优化旅游企业格局旅游企业是旅游产业市场的主体。要通过推进企业改革,培育发展综合性龙头旅游企业,做大区域性旅游集团,做强专业性旅游集团,做活中小旅游企业,形成以综合性龙头旅游企业和区域性旅游集团为支撑、专业性旅游集团和中小旅游企业为基础的旅游企业体系。培育发展综合性龙头旅游企业:以世博集团、云旅集团、云旅产业开发集团等大型企业为依托,通过以资产为纽带的紧密型重组,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组建旅游企业旗舰。做大区域性旅游集团:以、版纳等旅游经济发达地区为重点,依托资源优势,整合区域旅游企业,培育区域性旅游集团。做强专业性旅游集团:十一五时期,要通过建立旅行社批零体系,推进旅游饭店连锁化经营、旅游交通联合化经营、旅游景区景点区域化发展和旅游导游公司化发展。做活中小旅游企业:促进我省中小旅游企业向经营专业化、市场专门化、服务细微化的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建立与大型旅游企业的网络服务协作关系,提高旅游组织程度的社会化水平。五优化旅游行业管理体制推进旅游管理体制创新,加强旅游管理体制建设,构建政府负责,企业自律,行业促进,公众参与,制度保证的旅游行业管理体制,建立政府引导,行业规,企业自律的旅游行业管理运行机制。政府负责:根据政府职能,依法行政,运用国家法律和行业法规建立市场规则,协调与有关部门的关系,形成有利于旅游发展的社会环境,实行全方位的旅游行业管理。企业自律:必须强化企业自律意识,建立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企业自我约束机制,促进旅游企业诚信经营,营造和谐,诚信旅游的服务形象。行业促进:强化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组织行规行约的贯彻和实施,建立旅游行业协调和约束机制,创造公正、公平、公开的经营环境。公众参与:强化社会各界和新闻舆论对旅游行业的监督,开展旅游行风评议,提高公众参与旅游管理的能力。制度保证:进一步建立健全旅游行业管理制度,全面建设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旅游行业管理长效机制。二、壮大旅游产业基础十一五时期,我省旅游产业基础建设的战略目标是:通过加强旅游产品基地建设、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加大旅游接待设施和能力建设,优化旅游产业要素结构,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基础,增强旅游产品供给,以适应建设现代旅游产业的要求。一加强旅游产品基地建设1、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开发建设依托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和新开发的休闲度假地,分三个层次培育和建设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加快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抚仙湖省级旅游度假示区,阳宗海、玉龙雪山、西双版纳省级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将其进一步培育和提升为重点面向国际国休闲度假市场的旅游度假区。加快腾冲、泸沽湖、普者黑等省级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将其培育成重点面向国和省休闲度假市场的旅游度假区。建设和培育一批以满足城市休闲、度假为特色,省休闲度假为重点的旅游休闲度假区。2、康体娱乐旅游基地开发建设针对人们对康体娱乐旅游的新需求,开发建设康体娱乐旅游基地,提升康体娱乐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高尔夫球场设施建设,推进高尔夫球俱乐部、高尔夫球协会的发展,培育有影响力的国际高尔夫赛事。把红塔体育基地和海埂、呈贡等体育训练基地培育成国际体育名队训练基地,大力吸引国外知名体育运动队前来训练,发展高原体育训练产业,培育体育竞赛市场,带动康体旅游的发展。加快以禄丰中国恐龙乐园、抚仙岸游乐城、嵩明国际赛车城等为重点的大型娱乐项目的规划和建设,改造、扩建和提升天龙八部影视城、玉龙湾影视城、翠山影视城、束河茶马古镇影视城、元谋影视基地、哀牢王宫影视拍摄基地等一批康体娱乐设施。策划和组织具有国际影响和大众参与性的康体娱乐旅游活动,培育和建设独具特色的康体娱乐旅游基地,不断开发和推出康体娱乐旅游新产品。3、会展商务旅游基地开发建设加快以、为重点的会展商务旅游基地的开发建设。加快会展商务基地建设。把建设为面向东南亚的国际会展商务基地,把、西双版纳、等建成次级会展商务基地,在重点旅游区和休闲度假地大力发展一批中小型会展中心。加大会展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国际会展中心的功能,在滇池度假区新建多功能国际会议中心,形成集展览、贸易、购物、住宿、餐饮、康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国际会展商务中心。打造国际知名会展品牌。继续打造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国际花卉展览会、中国国际名人高尔夫邀请赛、中国国际民族服装服饰博览会等国际知名会展品牌。培育会展企业和中介组织。借鉴国际会展商务管理经验,加快会展专门人才培养,不断提高会展商务组织管理水平。4、生态旅游基地开发建设依托独特的地质地貌、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及世界生物基因库的突出优势,培育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基地。依托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把滇西北开发建设成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基地。依托西双版纳、高黎贡山、南滚河、大围山等世界生物圈和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国外知名的热带雨林、森林和草场生态旅游基地。依托独特的地质地貌和种类齐全的喀斯特景观,开发建设以石林、溶洞、峰丛、沙林、土林、火山、泥石流等为重点的国外知名的地质科考科普生态旅游基地。充分发挥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优势,开发建设以版纳勐仑热带植物园和野象谷、野生动物园、维西萨马阁观滇金丝猴、大山包观黑颈鹤等为重点的国外知名的动植物生态旅游基地。5、民族文化旅游基地开发建设加强旅游产业发展与文化产业建设的紧密结合,以民族风情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小镇、民俗风情旅游园区和民族村寨为重点,开发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基地,大力推进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重点抓好以民族村、版纳傣族园、德宏景颇风情园和乡、团结镇、喜洲镇、沧源翁丁原生态民族文化村、新平大槟榔花腰傣民族生态园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民俗风情旅游园区和民族村寨的规划和建设。重点抓好、巍山、建水、瑞丽、香格里拉、沧源、西盟、腾冲、会泽等一批民族风情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通过对现有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和改造,重点保护提升一批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旅游小镇,开发建设一批已具备开发条件的旅游小镇,规划储备一批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明显的旅游小镇,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推动旅游新发展。重点抓好一批以民族风情、民族歌舞、地方文化为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和表演项目的规划和建设,加快对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发掘、保护和利用。加强对各种文化古城、文物古迹、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加快对各种文化、古迹、遗址博物馆的建设,不断提升旅游的文化涵。6、工农业旅游基地开发建设进一步提升市西山区团结镇、罗平县油菜花海、红河哈尼梯田箐口哈尼族民俗村、高原葡萄酒、蒙自县万亩石榴园、瑞丽市大等喊傣族自然村、弥勒县红河卷烟厂、罗平县鲁布革电站等全国工农业旅游示点,将其建设为我省工农业旅游的名牌精品,充分发挥对于全省的示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我省工农业优势,加强红塔烟草、澜沧江百里长湖水电工业、钢铁工业、个旧和矿业遗址、滇中花卉、西双版纳天然橡胶园、万亩茶园、漾濞万亩核桃林等工农业旅游基地建设,通过继续开展创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点活动,大力培育发展一大批工农业旅游新亮点。二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1、加快旅游交通建设以航空为先导、公路为主体、铁路为支撑,水路为延伸,加快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水陆空衔接协调、安全舒适、方便快捷的立体旅游交通网络,进一步增强旅游的可进入性。加强交通建设和旅游开发的结合,完善相应的旅游接待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在旅游交通干线沿线布置层次合理、规模适当、质量优良的旅游餐饮、旅游商店、汽车旅馆、旅游信息咨询等配套服务设施,提高旅游交通的通达性和舒适性。1航空建设重点项目加快形成以机场为枢纽,省支线机场、小型旅游机场合理布局的机场体系,增加国国际航线和航班密度,构建完善的空通网络。加快新机场、红河机场、机场和腾冲机场的建设,积极争取怒江机场的建设。加快发展以为枢纽的国际航线,增加通航城市和航班密度,把建成为我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空中门户枢纽。加大国际口岸机场的建设力度和、芒市、香格里拉等国际口岸机场的申报和建设力度,积极开辟省、国和国际航空旅游环线。全省各机场要设立完善游客咨询服务中心、外币兑换中心、旅游电子商务等旅游服务配套设施。2铁路建设重点项目全面提高贵昆、南昆、成昆、昆铁路主干线技术标准,大力拓展铁路路网规模。积极推进泛亚铁路段的建设。加快、蒙自铁路建设。尽快启动香格里拉铁路建设,并争取香格里拉德钦铁路的启动。加快贵昆、成昆复线建设。3公路建设重点项目重点建设水富、富源、罗村口、河口、墨憨、瑞丽、路线,形成连接州市的高速干线、通向东南亚国家和相邻省份的主要通道、连接重要旅游区的快速通道。加大各主要旅游城市、旅游集散地连接主要旅游景区景点的旅游公路建设,构筑快捷、舒适、安全的旅游公路交通网络。在建设好全省国家级、省级高速公路和省骨干联络线路网的同时,十一五时期,全省重点建设好由滇西北大环线、滇西和连接滇西南大环线、滇西南和连接滇东南大环线、滇中和连接滇西南、滇东南大环线、滇东北大环线构成的全省六大旅游片区旅游大环线和连接主要旅游景区公路建设项目,构建完善的旅游公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