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谈读书三案合一 鲁人版必修1

上传人:zhan****gclb 文档编号:91352099 上传时间:2022-05-1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谈读书三案合一 鲁人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 谈读书三案合一 鲁人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 谈读书三案合一 鲁人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谈读书三案合一(鲁人版必修1)课标解读课标要求学习目标1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2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的含义。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3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学策略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2理解本文运用正反对比、喻证等各种论证方法的写作特点。3品味文章中含义丰富的语句,揣摩作者严谨、条理的语言特色。聚焦重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教学建议概括要点是本文主要的训练点。1在引导学生熟读文章的基础上,总结出作者的读书观的具体内涵,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出来。2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看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的。3揣摩朱光潜议论文“浅中蕴深”的语言特色:用语简洁易懂,说理透彻严谨。自主梳理1正字音淹没( ) 抹煞( )累赘( ) 皓首穷年( )咀嚼( ) 譬如( )要塞( ) 藉口( )畸形( ) 蒙昧( )轻轻告诉你:m / m sh/ li/ ho/ ju/ p/ si/ ji/ j/ mi2辨字形账zhng 蔽 b 帐zhng 弊 b 胀zhng 敝 b 伥chng 撩 lio 眩 xun 僚 lio 炫 xun 潦 lio 泫 xun 缭 lio 轻轻告诉你:账 账本 蔽 遮蔽 帐 帐幕 弊 流弊 胀 膨胀 敝 凋敝 伥 为虎作伥 撩 撩拨 眩 晕眩 僚 官僚 炫 炫耀 潦 潦草 泫 泫然泪下 缭 缭乱 3释词义皓首穷年:钻研经文一直到老。耳食肤受:同“道听耳食”,对传闻之辞不加去取,盲目轻信。耽搁:耽误,搁置。座右铭: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泛指激励、警醒自己的格言。涵泳优游:仔细琢磨,慢慢品味,以领会诗文的要点和精神。“优游”原指生活悠闲,这里指慢慢品味,咀嚼鉴赏的意思。藉口:同“借口”,以某事为理由(多指不正当的理由)。问津:探询渡口,比喻探问价格或情况等(多用于否定式)。动辄:动不动。不求甚解: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意谓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刻意在字句上花工夫。今多谓对待学习、工作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条理井然:整齐不乱,次序分明,有条理的样子。4辨析词语必需:一定要有,不可少。必须: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 例:(1)虽然这些是生活动 品,但在上战场时 丢掉,否则将为其所累。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 例:(2)汉字是我们祖先给我们 下来的文化的种子,我们要保存好,使用好。 (3)英雄的事迹代代 ,英雄的精神处处显现。淹没:(大水)漫过,盖过。湮没:埋没。 例:(4)洪水 了大片农田,使这几个村的农民失去了生活保障。 (5)随着时光的流逝,他的名声渐渐 时间的长河里。收集:使聚集在一块。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在一起,侧重于寻找。例:(6)为了研究这种现象,他跑遍了附近的十里八乡, 到了十分重要的材料。 (7)他将同学们平时随手丢掉饮料瓶 起来,最后把它们换成了自己心爱的书。轻轻告诉你:(1)必需/必须 (2)留传(3)流传(4)淹没(5)湮没(6)搜集(7)收集5名句名段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究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6文学常识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8),西方古代大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和教育家。柏拉图哲学的本体论被称为“ ”。他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著有 法律篇等。轻轻告诉你:客观唯心主义/理想国 7认识作者朱光潜(18971986),中国美学家。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编著有 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等,并翻译了歌德谈话录,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等。8熟悉背景著名的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早年曾给当时中学生们写过一本谈学习谈人生的书,书名叫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书曾给当时的青年很多的收益。本文是继其之后的又一篇“谈读书”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朱先生首先谈了做学问和读书的关系,提出了读书是做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的观点,然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说明读书愈来愈难的原因是书籍的浩瀚与驳杂,从而提出了读书需要选择的见解,进而指明选择书的重要性及读书的方法。特别是在读书的方法上,朱先生深入浅出地讲明了博与精、广与专、兴趣与中心的关系。文章内容详实而又条理井然,许多语句充满睿智,引人深思。七十多年后的今天,文中的很多见解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是我们读书、做学问的圭臬与指针。集思探究1解释文题本文是朱光潜先生写给青年的一封信。作者从做学问的角度谈到了读书应该注意的问题和读书应有的方法,告诫年轻人读书要慎重选择,要精读、读彻底,不能只求“专”,要注意常识与基础,要有一个中心等。是关于读书的经验之谈。提出问题读书的必要性正书多的流弊反分析问题精读的重要性正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读书与兴趣的关系正反解决问题读书要有中心读书要有系统组织读书要记笔记做卡片谈读书2分析结构3重点详解(1)文章题目是“谈读书”,可是作者在文章开头两段都大谈“书籍”问题,这样写有何用意?提示:文章第一段主要讲书籍是人类精神遗产的宝库,读书能把无数人辛苦获得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这是讲读书的重要性。第二段分析了书多的流弊,点明“读书在精不在多”的道理,为下文提出自己的观点做铺垫。可见开头二段是为下文分析张本的。 (2)文中出现了多处“十三郎注”,加上这种注释对文章表达有何好处? 提示:文中出现了三处“十三郎注”,第一处结合当前社会网络现象讲垃圾信息掌握太多不是好事,读书要“精”,不在“多”,把朱光潜先生的读书观与现代社会结合在一起,说明其现实意义。第二、三处都对朱先生的观点作了补充解释。例如第三处举了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例子来说明五柳先生是读书取乐,与作者讲的科学读书观是两码事,从而避免一些读者以此为例钻牛角尖。 (3)作者对凭兴趣读书这一读书法的具体看法怎样? 提示:文中作者虽然辩证分析了凭兴趣读书这一观点,对这一读书法也做了肯定。但作者认为“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有些有趣的书他须得牺牲,也有些初看很干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赞成读书要有吃苦精神,要有计划与系统性,要静下心来读。 (4)朱先生的“读书在精不在多”的见解与传统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否矛盾? 提示:不矛盾。朱先生提出“读书在精不在多”的见解,但在文中第四段对此又做了说明,“世间绝没有一科孤立绝缘的学问”“凡是在某一科学问上有大成就的人,都必定于许多它科学问有深广的基础”,这都说明朱先生并不反对“读书破万卷”,对“万卷书”都能读透,也是作者的追求。如果没有精力做到,要把自己该读的书读“精”。4难点突破(1)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这些论证方法具体有哪些?作用是什么?提示:本文运用了摆事实、讲道理、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文章第一段从正面讲了书籍的重要性,说明读书很有必要,第二段从反面揭示了“书多”的流弊,让读者意识到读书要有选择,也顺便提出“读书在精不在多”的读书观。 在文章的第二段,作者针对目前“书多”的事实,分析了其流弊,水到渠成地提出了“读书在精不在多”的见解文中许多段落都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它的好处就在;使论证的道理不再抽象晦涩,而变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易于理解,从而更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的问题时,作者把此问题比作饮食,形象地说明:问题。第三段中在批判滥读书装点门面的人时,把他们比作暴发户,生动形象地勾勒出这类人不学无术而又爱炫耀、自以为是的嘴脸。 在谈到读书凭兴趣的问题时,作者也从正反两方面作了辩证分析,通过分析,明确了作者的读书要有系统组织不能靠兴趣的主张。 总之,作者通过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深入浅出地表明了自己的的观点,使文章有很强的说服力。 (2)本文的语言具有鲜明的特色。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本文语言特色一: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文章中有不少地方采用了比喻论证。如“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这里作者把读书喻成饮食,过目万卷好像吃得多但消化的少,很形象地把“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这个问题说明白了。 本文语言特色二:语句条理精炼,简明扼要,富有哲理。文章在谈读书的态度和方法的过程中,很有条理,先谈到读书要精,再谈要处理与自己兴趣的关系,再谈到了要有一个中心,最后谈到了要记笔记做卡片等,形成知识系统。文章中很多句子,字数不多,但都意蕴丰富,引入思考。如“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作者很巧妙地阐明了随着历史的发展书籍和读书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下文论证“读书在精不在多”这个观点张本。5写作特色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的美学大家,他对读书的见解也独到深刻。这篇文章是他写给青年人的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文中没有使用大量的专业词汇和生僻艰涩的字句,许多语句采用取譬的方式、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诙谐幽默,但这诙谐幽默的语言却处处体现着作者的睿智,是方家之言,严肃之语。如作者在谈到读书要精读时有这样一段话:“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浮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以“饮食”喻“读书”,以“肠胃病”喻“浮浅虚骄的习气”,两者是多么的相似,“耳食肤受”一词,准确的表现了两者之间的相似点,可谓一语中的。这样绝妙的比喻在文中俯拾皆是,如在谈到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自身受用,变化气质时,作者顺势给一些目的不纯的人以批评:“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在读书上是要不得的,而这种“要不得”的读书方法,作者并没有直接指出,而是以“暴发户”作喻,真是婉而多讽,谐语多庄啊!在谈到做学问不能只求“专”时,作者说:“如果一个人对于这些相关学问未曾问津,入手就要专门习政治学,愈前进必愈感困难,如老鼠钻牛角,愈钻愈窄,寻不着出路。”老鼠钻牛角的比喻也着实高妙,委婉的告诫年轻人在做学问时不能鼠目寸光,要放宽眼界,打好“基础”。此外,大脑像储藏室的比喻也准确形象地阐明了要善于储存知识的道理。总之,朱先生文章,在语言上可谓字字珠玑,精美的语句、规范的遣词造句以及生动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咀嚼鉴赏。还是他的本家朱自清先生评价的好:“他像谈话似的一层层领着你走进高深和复杂里去。他这里给你一个比喻,那里给你一段故事,有时正经,有时诙谐,不知不觉地跟着他走,不知不觉地到了家。”多维链接谈读书(朱光潜)朋友: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的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的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成的。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你不看见现在许多叉麻雀抽鸦片的官僚们绅商们乃至教员们,不大半由学生出身么?你慢些鄙视他们,临到你来,再看看你的成就罢!但是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凡人都越老赵麻木,你现在已经不像三五岁的小孩子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达尔文在自传里曾经说过,他幼时颇好文学和音乐,壮时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都丢开了,到老来他再想拿诗歌来消遣,便寻不出趣味来了。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比方打网球,你在中学时喜欢打,你到老都喜欢打。假如你在中学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发展去学比登天还要难十倍。养成读书习惯也是这样。你也许说,你在学校里终日念讲义看课本不就是读书吗?讲义课本着意在平均发展基本知识。固亦不可不读。但是你如果以为念讲义看课本,便尽读书之能事,就是大错特错。第一,学校功课门类虽多,而范围究极窄狭。你的天才也许与学校所有功课都不相近,自己在课外研究,去发现自己性之所近的学问。再比方你对于某种功课不感兴趣,这也许并非由于性不相近,只是规定课本不合你的胃口。你如果能自己在课外发现好书籍,你对于那种功课的兴趣也许就因而浓厚起来了。第二,念讲义看课本,免不掉若干拘束,想借此培养兴趣,颇是难事。比方有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一读,用预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便不免索然寡味了。兴趣要逍遥自在地不受拘束地发展,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书是读不尽的,就算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你自己自然不会选择,须去就教于批评家和专门学者。我不能告诉你必读的书,我能告诉你不必读的书。许多人曾抱定宗旨不读现代出版的新书。因为许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社会心理,实在毫无价值,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读一遍两遍以至于无数遍。我不敢劝你完全不读新书,我却希望你特别注意这一点,因为现代青年颇有非新书不读的风气。别的事都可以学时髦。我所指不必读的书,不是新书,是谈书的书,是值不得读第二遍的书。走进一个图书馆,你尽管看见千卷万卷的纸本子,其中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还难上十卷百卷。你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卷的书。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到正确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这些书才能松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其他像“文学大纲”、“科学大纲”以及杂志报章上的书评,实在都不能供你受用。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知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你也许要问我像我们中学生究竟应该读些什么书呢?这个问题可不易回答。你大约记得北平京报副刊曾征求“青年必读书十种”,结果有些人所举十种尽是几何代数,有些人所举十种尽是史记汉书。这在旁人看起来似近于滑稽,而应征的人却各抱有一番大道理。本来这种征求的本意,是以一个人的标准做一切人的标准,好像我只喜欢吃面,你就不能吃米,完全是一种错误见解。各人的天资、兴趣、环境、职业不同,你怎能定出万应灵丹似的十种书,供天下无数青年读之都能感觉同样趣味发生同样效力?我为了写这封信给你,特地去调查了几个英日公共图书馆。他们的青年读物部最流行的书可以分为四类:(一)冒险小说和游记;(二)神话和寓言;(三)生物故事;(四)名人传记和爱国小说。有些书在国外虽流行,给中国青年读,却不十分相宜。中国学生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学时代就喜欢像煞有介事的谈一点学理。他们你和我自然都在内不仅喜欢谈谈文学,还要研究社会问题,甚至于哲学问题。这既是一种自然倾向,也就不能漠视,我个人的见解也不防提起和你商量商量。十五六岁以后,教育宜注重发达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注重发达想象。所以初中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谈到这里,我还没有答复应读何书的问题。老实说,我没有能力答复,我自己便没曾读过几本“青年必读书”,老早就读些壮年必读书。所以我现在不敢答复你应该读何书的问题。你如果要知道,你应该去请教你所知的专门学者,请他们各就自己所学范围以内指定三两种青年可读的书。你如果请一个人替你面面俱到地设想,比方他是学文学的人,他也许明知青年必读书应含有社会问题科学常识等等,而自己又没有甚把握,姑且就他所知的一两种拉来凑数,你就像问道于盲了。同时,你要知道读书好比探险,也不能全靠别人指导,你自己也须得费些功夫去搜求。我从来没有听见有人按照别人替他定的“青年必读书十种”或“世界名著百种”读下去,便成就一个学者。别人只能介绍,抉择还要靠你自己。关于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了解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记着这两点,其他琐细方法便用不着说。各人天资习惯不同,你用哪种方法收效较大,我用哪种方法收效较大,不是一概而论的。你自己终久会找出你自己的方法,别人决不能给你一个单方,使你可以“依法炮制”。激发思维联想引申“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至“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阐释:这是文中语言精美、含意丰富的一个语段,许多语句堪称警策之语。这段话既是长者的谆谆告诫,也是治学者必须恪守的准则。是的,“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只有精读了才能陶冶情操,“变化气质”,才能把握精髓,求得学问。读书的目的是研究学问,求得真知,不是为了炫耀家私,装点门面。“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在这段话中,作者采用整散结合的句式、正反对比的手法、比喻对偶修辞格将读书中“多”与“少”、“博”与“专”的关系阐述的准确而透彻,既有对年轻人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的提醒,又有对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炫耀家私的批评。联想引申:据说,朱光潜从小就接受了父亲关于“做真正的人”的熏陶。那还是年幼的时候,父亲教给朱光潜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光潜很喜欢朱熹的这首诗歌,把它当作做人、做学问的座右铭,时时加以吟咏,以此激励自己。他小时候就认为,要保证学问上的常新,要保证修养上的进步,就必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别人请教。他曾经说:“有些人天资颇高而成就则平凡,他们好比有大本钱而没有做出大生意,也有些人天资并不特异而成就则斐然可观,他们好比拿小本钱而做大生意。这中间的差别就在努力与不努力了。”朱先生的这些话对今天我们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独抒己见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自获得诺贝尔之后,受盛名之累,经常被官方、民间,包括电视广告商人等等拉去做这做那。文人难免天真,不善应酬,心慈面软,不会推托;做事又过于认真,不懂敷衍;于是陷入忙乱的俗事重围,不知如何解脱,终于自杀。报载,川端康成临终前,曾为筹措笔会经费而心力交瘁。心情十分低落,可能是促使他厌世自杀的原因之一。看来拒绝诱惑,学会放弃真的很重要。是的,生活中有太多推不开的东西,但是在这些负担之中,有许多是不必要的。许多人除了忙自己该忙的事情之外,还要忙一些自己本不该忙的事情忙着应酬,忙着赚钱,忙着奔走钻营,忙着哗众取宠,忙着赢得虚名,忙着满足虚荣,忙着帮助别人,最终却自己一事无成。人生精力有限,能够认清自己的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已不容易;更不容易的是抗拒潮流的冲击,因为这不仅需要魄力,更需要定力。所以说专一是一种全神贯注、锲而不舍的追求。书山有路一、基础达标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淹没(m) 累(li)赘 踟(zh)蹰 皓(ho)首穷年B抹煞(sh) 咀嚼(jio) 隽(jun)永 军事要塞(si)C 譬如(p) 刻薄(b) 谲(ju)诈 削(xio)足适履D藉口(j) 畸形(j) 蒙昧(mi) 愤(fn)发图强2下列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促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B目标太多了,掩埋了艰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路一脚,就成了“消耗战”。C读的书当分种类,一种是为获得现世界公民所必须的常识,一种是为做专门学问。D我们必须于脑以外令辟储藏室,把脑所储藏不尽的都移到那里去。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书籍是全人类分途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 ,就全靠有书籍记载流传下来。 (2)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 了。 (3)我的朋友中有专门读冷僻书籍, 正经正史从未过问的,他在文学上虽有造就,但不能算是专门学者。A湮没 耽搁 关于 B淹没 耽误 关于C湮没 耽误 对于 D淹没 耽搁 对于4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B常识课程总共不过十数种,每种选读要籍三、五种,总计应读的书也不过五十部左右。C许多学系所设的科目“专”到不近情理,在外国大学研究院里也不一定有。这好像逼吃奶的小孩去嚼肉骨,岂不是误人子弟?D这种储藏室在从前是笔记,在现代是卡片。记笔记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青少年近视趋于低龄化,近视率平均达40。照明协会专家指出光污染已经成为导致青少年视力下降的最主要因素,并提醒青少年一定要未雨绸缪。 B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和“山西紫禁城”的王家大院,不仅拥有庞大的建筑群,还保存了大量卓尔不群、璀璨夺目的“三雕”砖雕、木雕和石雕艺术精品。C中国传统水墨画因在材料和技法上的与众不同,在世界画坛独树一帜;然而,古人的巨大成就也成了挡在后辈面前的高峰。正因为如此,今人才另辟蹊径创造出了抽象性、实验性的水墨画。 D著名导演李安凭借一部断臂山获得78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配乐、最健改编剧本三项大奖。一个华人导演能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电影节上获此殊荣,真是匪夷所思。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 ,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多读如果彻底 少读如果彻底 多读而不求甚解 少读而不求甚解 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 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 A B C D 二、阅读提升(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9题。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赘,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浮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图书馆,其中真正绝对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十部甚至于数部。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者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一种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者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路一脚,就成了“消耗战”。7作者为什么说“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赘,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答: 8根据课文意思和你的理解,简要说说读书上“消耗战”的含义是什么?答: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的精神遗产书籍愈丰富,这既是读者的幸运,也是读者的不幸。不幸的原因之一是繁芜丛杂的书籍容易造成读书不专的现象。B我国古代由于书籍少而难得,古人得到一本书就会深入的钻研下去,这样就是避免了读书不专的现象,也是我国古代出现许多大诗人、大作家的原因。C现在的年轻人常常以读书多为荣,其实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读得多必然消化理解的少,这样下去往往劳而无功,养成浮浅虚骄的习气。D从目前图书馆的藏书情况看,许多书籍都应该进行分析甄别,其中有一大部分书籍可以不必要,因为这些书籍的存在往往造成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013题。读书养气李建永 人究竟为什么读书?或者换一个角度设问,读书对人到底有什么作用? 童年时的读书,说不出个什么“为”来,无来由地爱书,喜欢读书。 生在穷乡僻壤,没有多少书可读,就愈觉得书之宝贵了。用“如饥似渴”来形容此时的读书,真是再确切不过了。半拉子的“小人书”,没头没尾的古今小说和话本,见着就读,反复地读。饥不择食,什么“三六九日王登殿,文武人臣摆两边,一旁闪出个白虎官。这白虎官,开了言:十八投唐二十三,保你唐主整五年”之类的破旧书,在今天的小朋友们看来,是些什么东西!然而在当时,它之于我,简直就是厅书美文、精神大餐了! 读书,使我贫穷的童年生活变得色彩斑斓。 书给了我闯荡世界的动力和勇气。 转眼年届不惑。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但是“野孩子”的脾性未改,喜欢读书的“积习”亦未改恐怕今生今世也改不掉了。只是在读书之余,脑子里不时地冒出“读书究竟有什么作用”之类的问题。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提高修养,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均无不可。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正气,可以养也;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亦可养也。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汲取气,汲取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收,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经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趣味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便是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言宜”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气”者,分为两个层面,先天为禀赋(本气),后天为学养(养气)。自身气弱的人,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故世上多有食书不化的“两脚书橱”。而自身气足的人,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也。正因如此,“野孩子”们的身上虽有侠气、野气和不驯之气,可是经过书卷气的浸染,其笔下之文,便多有杀气、霸气和蓬勃之气,别有手眼,异光灿烂,爽! 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半个时辰,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腿儿翻白眼儿,简直像个垂死挣扎的瘪三。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那手笔,真叫个: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摘自北京日报2001年7月29日有删节)10文章谈读书养气的道理,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的?请根据文意概括说明。答: 11文章最后一段中,作者引用庄子的逍遥游,有什么作用?“斯须九重真龙出”中的“九重真龙”是什么意思? 答: 12“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阳澜”这一句分别用潮水、大海、泉水、波澜四个形象来比喻韩愈、苏轼、柳宗元、欧阳修四位文学大家的散文中的文气或风格。试就其中的一位,结合曾学过的文章,简要谈谈你对这个作家的“文气”或风格的理解。答: 1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否定了“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提高修养,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的读书目的,确定了“读书养气”的中心观点。 B“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一句揭示了做人、读书、作文三者之间的关系。三个“什么样的”在句中重复出现,有一种直贯而下的气势。 C作者主张“读书养气”,而这里的所谓“气”是后天“学养”积累的结果。 D文章引用了许多中国古代文学家的诗文来说明观点,这使得全文有了一种典雅的书卷气和文化味。 E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侠气、野气、不驯之气、杀气、霸气和蓬勃之气等在作者的批评之列。三、语言运用14仿照下面的格式,换一个陈述对象,写一组句子。时间是变化的财富。 时钟计量它, 却只显变化没有财富。 15我校对高一年级28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开设外国名著阅读选修课程”的问卷调查,有关数据统计如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从两方面概括图表的内容。(每条25字内)对开设外国名著阅读课程的态度人数比例阅读外国名著的情况和比例喜欢或比较喜欢22981.8%读过外国名著者占57.6% 、未读过外国名著者占42.4%不喜欢5l18.2%读过外国名著者占8.8%未读过外国名著者占91.2%答:(1) (2)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如果说,书本凝聚着古往今来的知识积累,那么,树木就压缩着一去不返的逝水流年。如果说,书本是用文字承载着人类的智慧,那么树木就是用 记录着地球的历史。因此,读书,让我们得以了解自己,了解人生;读树,让我们懂得把握现在,把握明天。所以,读树与读书一样,是大有益处的事情。(1)将文字中缺漏的词语填入的空格中。(2)就文中加点的两个词语能否互换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答: 四、直通高考给“书虫”当夫人“书虫”是我母亲送给我先生的雅号,他敬受不辞。说他是“书虫”,自然与书有缘。先生在高校从事教学与研究逾三十五载,家中藏书少说也有两万册。当我们还住在旧居时,已是书满为患,但先生视为珍宝,待若上宾,并且任其喧宾夺主,几乎占领了家庭所有领土,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好不容易盼到迁移新居,“分居”的书籍终于统一归置到顶天立地的大书架里了,我还特意给先生买了一张非常宽大的写字台,好让他有个宽松、舒适的读书写作之地。然而好景不长。不知不觉之间,写字台四周又摞满了书,形成高高矮矮的“书笋”,光洁的台面不久也被各种书稿覆盖,连喝水杯也没有容身之地。对此“惨”状,我实在目不忍睹。一日趁他外出,我花了两个小时整理写字台,自以为替他办成了一件好事。殊不知,我的整理反面打乱了他的秩序他按照自己的习惯去找东西,可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见此问题已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我从此不敢再替他整理写字台了。先生的藏书不仅耗尽了他大半生的积蓄,也耗去了他大半生的时间。从日出到日落,从周一到周七,从春夏到秋冬,只要他在家,除了吃饭、睡觉,便可以不挪窝儿地读他那些永远读不完也永远读不厌的书。母亲关于“书虫”的灵感大抵由此而来。即使是旅途中,他与书的关系也难以“离间”。记得有一次他与几位同道乘火车去外地开会,我特意买了一副扑克给他带上,供他们一路消遣。出差回来他连声向我道谢。原来他一上车,便把扑克送给别人玩,自己却借此抽身去读书了。我曾经问他:如今商海大潮汹涌澎湃,读书人是否知道钱多的好处、生活享受的乐处?他抬头望了望我,不无歉意的说:“知道,怎么不知道。可我们这一代起码被耽误了十年读书和研究的时间,只有全力拼命赶才行啊。”说完,仍埋头读书。从此,我也不好再用这样的问题为难他了。有时,看到一些商界朋友“妇唱夫随”,双双出入于各种消费与娱乐场所,我也不免有点失落。但有一点,我心里是笃的:我的这位仁兄决不会有外遇,只要他有书。为了节省一切时间来读书、研究,他甚至不愿装修新居,说是装修好了,就得打扫、维护,时间花得太不值,末了还引经据典道:“这就叫做不为物役。”我只好无可奈何地回他一句:“但为书痴。”先生读书破万卷,但自己的论著并不很多。与那些著作等身的学者相比,他不算高产。我有时嗔怪他动作太慢。可每当我看到他那些写得一丝不苟的手稿,读到那些像他的人品一样不容置疑的文字时,我不能不心悦诚服。说来,我的先生既不风流倜傥,也非有钱有势。当初吸引了我、使我心甘情愿以身相许的,正是他那些写得工整隽秀而又朴实无华的情书。现在我常常是他的文章的第一读者。他总是谦虚地说想听听我的意见,于是关于他的或者别人的作品的讨论便成了我们之间交流最多的内容。有时我也会不经意地把自己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说给他听,他总是聚精会神地听着,很少插嘴,只是在重要问题上才发表些意见。起初我奇怪他何以那样吝于言辞,后来才悟出他准是把我念叨的一切也当成书给“吃”了下去。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赢得了自信。(取材于肖融给“书虫”当夫人)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所谓“惨”状,是说写字台及其周围又被书籍和文稿占据了,显得又乱又挤。B“我从此不敢再替他整理写字台了”,说明妻子对丈夫有点畏惧。C妻子有时“不免有点失落”,这表明她希望丈夫也能和自己一起享受点生活的乐趣。D丈夫说“不为物役”妻子回他一句“但为书痴”。看来这对夫妇也存在着沟通障碍。E丈夫做事非常认真细心,不论是写论文还是写情书都一丝不苟。18解释词语并回答问题。(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本文里的特定含义。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答: 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答: (2)结合以上两句话以及文中其他类似的语句,简要说明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答: 19本文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书虫”形象。你认为第一段和第二段对“书虫”的描写各有什么侧重?这两段的内容有什么关系?答: 20文章的结束句“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赢得了自信”,深化了作者给书虫“当夫人”的感受。联系最后一段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 五、激扬文字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段话。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为487%,首次低于50%。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青年人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与图书阅读率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1999年为37%,2003年为183%,为278%。对这种现象,你有怎样的看法?你能否试着为网上阅读的广大读者提出几条读书的建议或方法?参考答案书山有路1C(A项中“踟”读ch,B项中“嚼”读ju,D项“藉”读ji。)2A(A项都正确。B项“艰锐”应为“坚锐”,C项“必须”应为“必需”,D项“令辟”“另辟”。)3D(湮没:埋没。淹没:(大水)漫过,盖过。耽搁:耽误,搁置、停留。耽误:因拖延或错过时机而误事。对于:表对象。关于:表关涉。根据语境意思,应该选D项。)4C(A项要把“子自知”后的逗号移到引号外面。B项将“三、五”之间的顿号去掉,在此是表示约数,不用顿号。D项去掉书名号。)5C(A项,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此处不合语境。B项,卓尔不群:优秀卓越,超出常入。此处使用对象错误。D项,匪夷所思:指事物怪异或人的言行离奇,不是一般人按照常理所能。此处不适用。)6A(文段的中心意思是说读书少而精远胜过多而不求甚解。抓住了这一点,做这道题就很容易了。两个选项的区别在于,中有“许多人读书”,着眼点是读书这件事,中有“许多读书人”,着眼点是“读书人”,而“读书人”指知识分子,也有一些地方指学生。从上下文看,作者主要是对“以多为贵”的读书方法进行批评,所以选更符合上下文意。)7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8所谓读书上的“消耗战”,是指没有明确的读书目标,今天读这部书,明天读那部书,既不为某一问题而读书,也不是为求得某一学问而读书的散漫的读书现象。9A(正确的选项应该是A。B项“古人得到一本书就会深入的钻研下去”的说法不正确,C项理解错误,作者并不是反对多读,也并不是多读一定不好。D项“其中有一大部分书籍可以不必要”说法错误。片面理解了文意。)10(1)读什么书,养什么气(或“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读书是养气,是输入”)(2)养什么气,作什么文。(或“写作即是释放,是输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11引用庄子的话是为了更形象地说明“读书不足,就会养气不够,就难以写出好文章来” “九重真龙”比喻(因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的)好文章。12本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要结合具体作品,对四位作家中的某一位的文气或风格有基本准确的解释(潮气势宏大;海博大深沉;泉纯净明澈;澜起伏多变)。13B、D14(示例)蝙蝠是探测的精灵,雷达复制它,却只能探测难比精灵。(或:鲜花是美丽的仙子,绢花仿照它,却徒有美丽难称仙子。或:人类的说话是发出声音的智慧,鹦鹉学舌,却只有声音而没有智慧。)15喜欢开设外国名著阅读课程的学生比不喜欢的多(或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开设外国名著阅读课程)。(2)读过外国名著者比没有读过的更喜欢这门课程。16(1)答“年轮”“纹路”“纹理”“树轮”等。(2)不能互换。理由:“凝聚”与“压缩”、“承载”与“记录”相互对应;“压缩”与树木年轮的特征相符合,“承载”与“书本”、“文字”的特征相符合。17B D(B项“畏惧”说法错误,应为妻子不愿意打乱丈夫的书桌。D项“存在沟通的障碍”说法不当,这恰恰是夫妻之间理解的证明。)18(1)“有电而无视”将“电视”一词分拆开来使用,表现了家里虽有电视却常常不能看的尴尬。“意识先于存在”化用哲学术语,是说东西已经被挪动了位置,自己仍然按照先前的记忆去找,自然找不到了。(2)幽默(风趣、诙谐);富于书卷气(符合人物的修养和性格)。19第一段着重写“书虫”如何爱书,第二段着重写“书虫”怎样读书。两段之间的关系是从“书虫”爱书进一步写到他爱读书(研究书、写书),两段描写逐步深化,丰富了“书虫”的形象。20要点一:丈夫耐心听而少插嘴,使妻子感受到丈夫的关怀、理解与尊重。要点二:妻子在向丈夫的倾诉中,也加深了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我价值肯定。21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