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文化建设现状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90978572 上传时间:2022-05-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82.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调查报告---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文化建设现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调查报告---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文化建设现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调查报告---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文化建设现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 .一背景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开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XX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生产开展,是新农村建立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根底。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立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根本尺度。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表达农村精神文明建立的要求。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开展的必然要求。管理XX,是新农村建立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重大的历史任务,事关全国广阔的农民的亲身幸福和国家的稳定开展。而文化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长期以来,农村开展明显滞后于城市,这既表现在经济开展水平上,也表现在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开展上。城乡开展不平衡,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开展,制约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立全局。为改变这种状况,党中央明确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开展。统筹城乡开展,既要统筹城乡经济开展,又要统筹城乡社会开展;既要统筹城乡物质文明建立,又要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立。只有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个建立一起抓、两个成果一起要,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立,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才能使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与城市居民一样,不但共享改革开展成果,而且共享精神文明建立成果。作为都是来自小乡村的我们在校大学生,有责任为农村开展尽自己的一份力。希望通过这次的调查能更深入的了解农村文化建立及村民的对新农村文化建立的满意度及观点。在这次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在小组成员的家乡进展了这次的调研。二调查目的(1) 了解当前农村文化建立现状及开展(2) 了解村民面临当前现状持有的看法和希望得到改良的地方(3) 通过此次调查。提出改善农村文化建立的方法。(4) 培养组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践中锻炼我们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三调查方法调查方法主要是通过发放150份的问卷调查及数人的走访调查及通过对村干部的问卷调查了解当地的现状。四调查结果通过对各村不同年龄层不同文化程度的村民150份的问卷调查中1农村文化娱乐生活方式单一,设施缺乏虽然各个农村的现状开展不平衡,但农村文化娱乐生活单一和设施缺乏却是很普遍的现象。农民绝大局部信息来源于电视和与人的交谈,而且大局部农村的电视频道单一,农村的信息来源渠道窄,从而导致不良的娱乐方式慢慢的侵入农村的文化娱乐市场,特别是冬闲时节,茶馆、卡拉OK厅、麻将馆作为文化娱乐的主要方式,赌博风气有所增长。既破坏村风又影响家庭团结,特别给下一代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没有适当的文化和体育设施为村民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娱乐条件,从而导致村民文化的偏离.图一村文化设施2对封建迷信现象和邪教传播的需求有所增长许多农村开场兴起编家谱和建庙宇之风,但凡重大的事情根本上都要烧香拜佛,预测凶吉甚至有些老年人有病不去医院而是依赖封建迷信。邪教近来更加有组织有纪律进展地下活动,也乘机通过各种手段来蒙骗群众,非法到达各种政治目的或者到达聚敛财物的目的。给新农村文化建立一定的阻力,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了很大隐患。图二村中某些现象的状况3农村科技的缺乏和民间艺术的退化农村科技和农业科技组织缺乏历来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中,也是我国的根本的政策,但也是历来都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在新农村建立中又呈现的更加突出,严重的滞后了新农村建立。中国是有五千年的历史、广阔的地域和多民族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造就了中国丰富的民间文化,但改革开放以来,民间文化在逐渐的丧失,民间文化继承得越来越少,许多的艺术家在不断的呼吁要保护民间艺术,但在市场经济下,这种现象也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在对不同的村干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大局部乡村中一些非物质文化几近没有,特色文化在经济的浪潮中淹没。4村民的集体意识弱化和制度性淡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由原来的集体经济转向农村分散经营机制,以及外出人员务工人员的增加,一些地方生产仅靠妇女和老人,出现了许多“留守儿童,村民之间的交流减少和集体参与意识弱化,相互沟通与交流的缺乏使农村人际关系存在不和谐的音符,家庭内部和宗族之间的矛盾很难调解。许多乡村精英政治意识淡化,拒绝参与政治系统,再加上基层组织松散,制度的有效的供应缺乏造成现有制度的缺失或冲突,这样使得制度权威弱化,乡村精英流失和文化水平和素质较低,使得基层制度意识淡化,从而导致了有些国家的政策“上传下达的脱节,农村公共效劳体系的不完善,农民政治权利需求的萎缩。村干部都普遍提出一个问题,在执行上级文化政策时的可行性不高及资金缺乏。大局部的村民离开家乡去城市打工,留守在村里的只是一局部老人和小孩,他们对文化建立的兴趣不高等原因造成文化建立开展的滞后。而在我们对村民的调查中村民那么显现出对文化建立的渴求,希望在业余生活能更加丰富。他们同时也表示,拥有和睦的家庭,良好的邻里关系,尊老爱幼的良好风气能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立的乡风文明。图三乡风文明最重要的是五调查结果的解决方案1在面对当前农村设施极度单一匮乏的问题我们也向一些村级干部了解了一番。承然在新农村的建立在如火如荼的进展的今天,国家有下拨经费用于各级乡村之间的建立。但近年来,国家对农民减负和农村基层经费的制约,无法对农村的公共文体设施建立提供足够的资金,导致了文化根底设施落后;三是组织不力,农村文化建立的长效的机制尚未建立起来,许多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存在较大困难,甚至处于停滞状态,根本无法使文化产品、文化效劳深入到农村和效劳农村,缺乏非赢利的社会组织的参与。因此我们认为应多方面的筹集经费用于新农村的建立,例如,可以制作完备的建立方案向非盈利型组织寻求赞助。同时在对村民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局部的村民对于在新农村文化建立自筹经费的问题上表示赞同或视情况而定,因此我们认为如果政府能对新农村文化建立提出完整的方案并对村民进展公开征集经费的方法也是可行的。图四对于新农村文化建立自筹经费的态度2对于不能很好的开展村文化建立的问题我们认为文化资源的匮乏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在现代技术高度兴旺的当今,在农村封建迷信思想仍旧村民思想的毒瘤。我们认为应在农村中多多开展科技普及及根本的医疗培训,让村民能多方位的获得新信息。同时村委会也应大力开展本村的特色文化建立。以我们所在的家乡为例,在三叉港镇中有特色的龙灯文化,但一直处于民间的自己组织,因此缺乏一定的宣传度。村政府只有顺应民意提供村民喜爱的活动并大力发扬才能更好地进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立。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当前村民对于农村文化的渴求,特别是对于一些根本公共设施的需求。有些村民表示在现在农村中几乎找不到一个可以让大家聚在一起的地方。诚然,乡村经费确有缺乏,但我们也不禁反问在新农村文化建立中村干部终究又做了多少。那些也不是一句上级命令难以执行的可以推脱的,我们觉得村中应该设立相应的监察机构,监察一定的村中方案。图五文化建立中村民期待政府解决的问题3在活动形式上,要处理好政府搭台与民间唱戏的关系。开展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政府组织是前提,民间自发参与是关键。政府要充当起农村文化建立领唱者的角色,每年有方案定期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文化节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农村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然而,农村文化建立的活力源泉是广阔农村群众,农村文化活动的主体还是广阔农村群众。没有广阔农村群众的参与,农村文化建立就没了活力。因此,要让农民做农村文化的主角,要走“政府搭台、民间唱戏的开放式农村文化开展模式,政府有关部门要在平安保障、场所安排、设备提供等方面给予支持,为农村群众自发性开展文化活动创造条件、搭好台。发挥农村文艺骨干的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和发动农村群众自编自导、自娱自乐、自主参与举办如广场文化、村落文化、节会文化等经常性文化活动中来,变农村文化活动由政府办为群众办。这样,农村文化活动才更加丰富,农村文化建立才更具活力,农村文化舞台才更加活泼。图六村民喜欢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六调查感受在本次社会实践中我们了解更多关于本村文化建立的现状,但有时也因村民的感慨而唏嘘不已。村民本身文化程度低,在当今开展的今天,信息量也仅仅局限于电视。对此我们也觉得很无奈。在本次调查中,有许多村民不大识字,需要我们的讲解调查才能进展。但我们在做的过程中也觉得很有意义,在与村干部的调查及走访中我们也表达了一些村民和我们自己的看法。在大多数贫困的乡村中,新农村的建立仍是停滞不前,我们希望通过政府与村民的共努力,能让村村都是新农村,新农村也能成为历史的话题。本次调查我们进展了150份的个人问卷及12份村级问卷,其中个人有效问卷121份,村级有效问卷6份。感谢每一位为我们填写问卷的村民,但由于问卷设置题目较多,导致填写时间较长,故无效问卷比例较大。但回收的问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村民文化建立存在的问题。七参考文献(1) ?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中的文化建立? 岳明龙(2) ?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立? 黄永庚X晓燕(3) 许华义.宗族观照下村民自治建立新探J.闽江学院学报,2006(1). (4) 李苓.媒介素养:考察农民与媒体关系的一种视野J.新闻界,2005(3). v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