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省锡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词三首学案2新人教版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87897579 上传时间:2022-05-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省锡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词三首学案2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江苏省省锡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词三首学案2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江苏省省锡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词三首学案2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省锡中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词三首学案2课时 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从诗歌中的景语中体会情语。2、体会作者的创作情感。3、了解文学常识,背诵诗歌。学习重、难点:从诗歌中的景语中体会情语。课时:2课时提前自学:1、文学常识:韩愈,( )代( )家、( )家,字( )。作品有( ),被推为( )之首。辛弃疾,( )(朝代)著名爱国诗人,字( ),号( ),作品有( )。刘禹锡,字( ),( )代( )、( ),作品有( )。 2、根据书下注释梳理诗词大意,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诗歌。情景研讨: 一、导入二、诗歌赏析。(一)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2、作者写春,更准确的是写什么时候的春?从那些景物可以看出来?明确: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场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春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诗,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3、作者由写景转为议论,用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明确:对比,后两句写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4、背诵(二)西江月1、作者简介: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 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的一次夜行经历,比较容易读懂。词牌下原有小题:“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上饶西部。诗中描写农村夏夜的优美景象,抒发诗人的闲适心情。作者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同情民间疾苦,因而才写出了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词的妙处。 2、解题初读 (1)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说,如这首词的词牌名,黄沙道是哪里,整个题目的意思,对作者的了解等) (2)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3)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读,正音,齐读。 3、研读 下片:避雨。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学生自己表述上述内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2)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3)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明确:“蝉鸣”可见天酷热,所以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从天气的变可以看出: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又从诗人找避雨地可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 (4)“说丰年”的是谁? 明确: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是词人和他的同伴,沿途可能还有三三两两出来纳凉的农民在谈论今年的丰收,而另一种则认为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青蛙也为今年的丰收年景而高兴,在呱呱地谈论着呢!可引导学生自由谈论自己的见解,见仁见智,不必要求统一。 (5)“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夜行遇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表达了作者喜出望外之情。 教师分析全诗:先以惊鹊写明月,明月出来了,树枝上的鹊儿一见到光惊飞不定。次写鸣蝉,半夜还有蝉鸣,可见天热,为下片写雨伏笔。这两句点明了季节是在夏天,正是稻谷扬花的时候。稻花飘香,蛙声一片,又闹又静,乡土气息更浓厚了。词人为农家感到由衷的喜悦。在这作者把蛙拟人化了,写蛙懂得“说丰年”,既生动地渲染了连蛙也为之欢唱的丰年景象,使之更为突出鲜明,也映托出人逢丰年的喜悦。 上片写晴,下片写雨。这两句描写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的气象。词人写明星而不写乌云,只用七八个星星来暗示乌云布满天空。“两三点雨”说明雨点很大,不紧,疏朗,将骤雨的前奏写得逼真。 大雨将至,急忙避雨,本来很熟悉茅店的位置,一时竟找不到了,可见词人刚才是怎样的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意境之中怡然自得,路转了一转,嘿,茅店不就在眼前吗?“忽现”把夜行人急寻茅店不着而突然见到的惊喜神态全都表现出来了。 4、背诵(三)学习秋词1、作者作品介绍: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2、课文分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明确: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以前学过的山行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明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3)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明确:“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万里晴空展现出一幅开阔景象,更显出“一鹤”矫健凌厉、奋发向上的气势。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古人云: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就会奋斗不息,便不会感到寂寥。“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此可谓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3、小结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悲秋的传统,大多数诗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叹寂寥和凄凉,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三、背诵诗歌。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诗歌。四、探究练习:阅读刘禹锡的秋词之二,想想与课文所选秋词有何异同,请写下来。 秋词 刘禹锡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注:嗾(su)人狂:使人发狂。嗾:数,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