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县第十二五计划规划纲要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87469344 上传时间:2022-05-09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1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济阳县第十二五计划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济阳县第十二五计划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济阳县第十二五计划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济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年至2015年)规划纲要(草案),根据中共中央、中共山东省委、中共济南市委和中共济阳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县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五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各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成就。这五年,是济阳有史以来发展最快、变化最大、人民群众获得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的发展,我县经济和社会跃上了新的历史平台,迈上了新的起点。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预计2010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81亿元,年均增长18%,完成计划的10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3000元,折合5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24亿元,年均增长22%,完成计划的108%;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5亿元,年均增长26%,完成计划的1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618元,年均增长13%,完成计划的10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60元,年均增长14%,完成计划的114%。“十一五”规划各项主要指标均超额完成。农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制定实施了“四个一”农民收入倍增计划,“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一是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县标准化种植基地面积达到40万亩,2010年粮食总产达到52万吨,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5个、绿色食品18个、有机食品2个、全省著名商标4个,大棚总数达到10万个,“徒河黑猪”等3个农产品品牌成功注册地理标志。先后荣获“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推广监管示范县”、“农业部首批蔬菜标准园创建示范县”等称号。奶牛存栏量达2万头,奶牛规模养殖场20处,规模饲养率达80%以上,润达奶牛养殖小区被评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新造防护林面积达7.4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2.1%。二是农业投入进一步加大。先后申请农村饮水安全、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等中央扩大内需农业农村项目14个。争取农机补贴资金3302万元,受益农户3000余户,农机装备水平显著提升,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86%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三是农业产业化链条不断延伸。全县建成产地专业批发市场14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410家,连接农户2.91万户。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82公里,建成太平、崔寨、曲堤等5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全县自来水通村率达到99%,入户率达到82%。实施新市镇9万亩现代化灌排渠系建设和太平镇0.7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新建、改造渠系建筑物366座,被评为“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全部完成全县9处敬老院的建设任务,均达到省一级敬老院标准,被评为“全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先进单位”。工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实力不断增强。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制定实施了工业经济三年翻番计划,加速推进产业集聚和骨干膨胀,工业经济实现快速发展。预计2010年全县工业完成增加值9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60亿元,实现利税42亿元,分别年均增长21%、26%和20%,全县工业占GDP的比重达到52.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87家,比2005年底净增145家,是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增加个数最多的县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8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6%。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万元GDP能耗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分别下降22%、25.77%和20%。济北经济开发区作为全县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已初步形成了食品饮料、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四大主导产业,目前区内企业达38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3家,完成工业增加值34亿元,实现利税15亿元。五年来通过加强软硬环境建设,在全省145个省级开发区中综合排名大幅前移,由“十一五”初的27位前移到2009年的18位,2010年成功入选山东最佳投资园区。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全县经济工作的生命线,调整招商策略,加大工作力度,实现了从“引资”向“选资”的转变,招商引资和外经外贸工作取得新进展。一是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五年累计引进各类项目902个,合同投资额932亿元,实际完成投资283.7亿元,年均增长32.3%。其中过亿元的项目105个,过5亿元的项目24个。盖世物流、安达刹车片、帝华电梯、瑞成纺织、界龙电子等一批投资大、前景好的项目先后落户我县。二是对台招商成效显著。全县台资企业由“十一五”初的23家发展到目前的45家,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台湾工业园,实际利用台资超过2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两倍多,被评为“2010年度中国最具台资企业投资价值园区”,成为全省对台招商的样板。三是外经外贸持续增长。预计2010年,全县自营出口实现6000万美元;五年全县合同利用外资3.56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2.15亿美元。三产服务业日趋繁荣,结构明显优化。坚持工业主导、服务业跟进,三产服务业有了较快发展。预计2010年三产实现增加值38亿元,年均增长19%。一是三产服务业设施水平不断提升。济南市第七人民医院、汽车总站、六福商业街、乡镇卫生院等均建成投入使用,全面完成了新济阳精品街、新济阳服装街、新济阳农贸市场、新济阳美食街、经一路商业街、苟王家具城等特色街区提升改造任务,全县各类市场达到85个,其中专业市场7个、综合市场1个、集贸市场77个,年市场交易额达到30亿元。二是销售网络不断完善。实施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村级农家店852个,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县、镇、村三级流通网络初步形成。推进“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工作,促进了社会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全县预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亿元,是2005年的2.29倍。三是新型业态发展迅速。全县规模以上商贸企业达到52家,较大超市13家,各类连锁、加盟、特许经营店205家,知名品牌直销店39家,石油、钢材、煤炭、汽车等大宗产品基本实现全额代理。金融、拍卖、家政服务、企业管理、法律服务、会计咨询、信息服务等新型业态竞相发展,三产服务业内部结构明显优化。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城乡面貌逐步改善。坚持“三高”原则,加快城市化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发展进入了规模扩张和功能提升共同推进的新阶段。一是城市框架进一步拓展。基本形成了“七纵七横”的城市发展框架,建成区面积扩大了30%,达到17平方公里。二是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济阳黄河公路大桥、济南黄河三桥、济南北绕城高速及青银高速建成通车,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影响济阳发展的交通瓶颈。国道104线、220线,省道248线、249线等交通干道提升改造全面完成,覆盖城乡的公路网络体系进一步健全。建成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客运汽车总站,开通1路、2路、K901、K905城市公交,城区通行条件明显提高。加强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建成污水处理厂、垃圾转运站等配套设施,城市供水、供热、天然气和污水管网覆盖率分别达到100%、75%、30%和60%,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2%和80%,人民群众居住舒适度和满意度不断提高。三是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大力实施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建设了济北公园、澄波湖公园及环城景观水系工程,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6.5%。安装路灯2500余盏,确保了亮灯率在98%以上。启动了“四城联创”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城市夜景更加亮丽,城市品位显著提升。四是城乡面貌得到改善。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借助政策,加大投入,所有乡镇全部进行了改造提升,城镇面貌明显改观。全县所有农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城乡面貌大为改观。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各项工作整体推进。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县累计申请专利1060件,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02件,获省、市科技成果奖15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完成济北小学扩建、英才学院、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设工程,高考本科录取率和一榜上线率连续数年位居全市前列。实施农村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实现提升,县职业中专顺利通过国家重点职业中等学校验收,垛石、孙耿新农村大学堂被评为“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单位”,已初步形成济阳教育品牌,教育事业成为全县亮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顺利完成了8个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建成农村文化大院260多个,鼓子秧歌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7处乡镇卫生院提升改造和425处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部完成,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9%,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不断完善,应急反应能力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年提高到3360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年提高到1320元。在全市率先对城乡孤儿每人每年发放7200元福利保障金,被评为全省双拥模范县,社会福利和双拥优抚工作开创了新局面。城乡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县人力资源市场被评为“省级示范人力资源市场”。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居民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群团工作积极有效,广大职工、妇女儿童和各类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加强,土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安全生产、通信广电、气象消防、防震减灾、档案史志、外事侨务、民族宗教、老龄、残疾人、慈善救助、红十字等各项事业都有了新的发展。过去的五年,是我县小康社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的五年;是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五年。回顾过去五年,济阳发展之所以比较快,一是在于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发展第一要务,紧紧依靠54万济阳人民,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抢抓机遇推动经济社会不断迈上新台阶。二是在于探索并坚持被实践证明正确的发展思路不动摇,坚持以“工业强县”为核心,以招商引资为主战略,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发展重点,狠抓工作落实,提高发展实效。三是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积极探索符合济阳县情的发展新路,开创了发展新局面。四是在于坚持“富民强县”,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在加快工业化的同时,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五是在于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实现崛起的基础工程常抓不懈。这些理念和经验有助于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坚持和完善。第二节 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时期,我县将进入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城市建设跨越提升、社会事业全面突破的关键时期。面临的重要机遇。国际方面,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进入恢复性增长的后危机时代,全球产业调整转移速度明显加快。国内方面,随着国家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海内外资本与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的态势日渐明晰,项目和资本聚集我县的态势正逐步显现,政策、体制与资本的叠加效应将逐步释放出来,为我县发挥比较优势,在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中积极承接国内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全面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就自身而言,我县具备了加快发展的较为优越的条件。一是发展氛围浓厚。我县已经形成了坚持“工业强县”,突出招商引资,服务经济建设的良好发展环境。全县上下人心思上、政通人和,形成了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二是区位优势明显。我县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地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经济区与内陆地区的结合部,是省会济南的近郊县,交通发达,区位优势明显。三是内在动力显著。“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受工业强劲拉动,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内在动力十分显著。受其影响,“十二五”期间,我县经济活力将进一步释放,总体上工业发展继续主导经济增长。四是项目储备丰厚。目前,已初步达成协议的落地项目较多,帝华电梯、上好佳食品、澄波湖休闲娱乐度假区、义乌小商品城、瀚迪物流园等一批投资规模较大的项目,将会在“十二五”期间发挥效益。五是人力资源充足。近年来,我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了一支作风扎实、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和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群众创业群体。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再上新台阶。面对的主要挑战。必须清醒的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逐步从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从过度依赖外需向扩大内需方向转型,内陆地区加快发展内需型经济的竞争势头更加明显,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等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使我县开拓市场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随着经济增长的环境资源制约加剧,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压力的不断增大,使我县实现赶超跨越,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任务更加艰巨。与先进县(区)相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县域经济总量不大,GDP、财政收入不高,县域综合实力还不够强。二是产业集中度和配套能力较弱,链条不够紧密。三是高新技术产业水平较低,产业组织创新缓慢。四是农产品深加工能力较弱,龙头带动作用不强。五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升。六是交通运输方式较单一,运输成本相对较高。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县的发展条件,“十二五”期间,我县将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面对矛盾和困难的战略竞争期,挑战和机遇并存,总体上有利条件大于不利因素。全县上下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把握机遇、攻坚克难,在更高起点上开创富民强县新局面,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性跨越。第二章 发展前景第一节指导思想“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富而美的新济阳的奋斗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突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两大重点,大力实施工业强县、三产兴县、民生优先三大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市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努力建设实力济阳、活力济阳、生态济阳、文明济阳、和谐济阳,奋力开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第二节 发展目标立足济阳实际,赶超跨越发展,倾力打造济南新型工业基地、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和现代物流基地,建成宜居、宜业、宜商的济南北部新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自营出口六个翻番。“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365亿元,年均增长1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67万元(约1万美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3亿元,年均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9亿元,年均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1120亿元,年均增长18%。-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第三产业繁荣发展,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到2015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2:62:26;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4.2亿美元,年均增长16%;自营出口1.26亿美元,年均增长16%。-城市功能跨越提升。新老城区建设全面推进,水景园林特色更加鲜明,城镇功能日趋完善,承载和集聚能力不断增强。2015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42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2万人;城镇总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总人口达到14万人,城市化率提高到60%以上,建成宜居、宜业、宜商的济南北部新城区。-生态环境优美宜居。节能减排继续推进,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进一步下降。生态建设继续加强,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建成全国生态县建设先进县。-社会发展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富裕,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4630元和13660元,年均增长分别为11%和12%。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市民综合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第三节 发展战略工业强县战略。坚持集群发展、规模扩张、量质并举,着力建设重大项目,加快壮大核心企业,培育大型产业集群;坚持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努力实现低投入、高产出,低能耗、高效益的发展方式,走又好又快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实现工业发展新跨越。三产兴县战略。把服务业的发展摆到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放活政策、强化措施、着力推进,大力实施三产兴县战略;进一步加大三产投入,充分发挥大项目的支撑带动作用,力争在物流、商贸流通、旅游产业发展上有较大突破,实现三产服务业跳跃式发展。民生优先战略。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民生优先,扩大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体现在富民、惠民、安民上,实现富民和强县的有机统一。第四节 发展布局着眼于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打造“一城、三区”的经济发展布局。“一城”即济阳中心城区,以县城城区以及济阳街道、回河镇部分为主体。本区域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县二、三产业发展的主要承载地,是济南“北跨”战略的主要承接地。本区域以突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加快城市建设,全面推进新城开发,加快实施旧城改造,构筑中央商务区、行政中心区、滨河片区基本框架,建设现代化水景园林城市,提高城市品位。整合开发区、济阳街道、回河镇工业园区要素功能,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形成四大主导产业、四大新兴产业为依托的济南新型工业基地。大力推动三产服务业发展,突出市场、房地产、商务接待、金融、旅游等方面的建设,全面提高城区承载力、综合竞争力和集聚辐射力。力争到2015年,建成区人口达到22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42平方公里。“三区”即南部新型工业区、中部城市功能拓展区、北部现代农业区。南部新型工业区,以崔寨镇、孙耿镇为主。在积极推进该区域农业、三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发挥济南“北跨”桥头堡优势,积极承接市区产业转移,努力建成在全市有影响的中心城镇。崔寨片区争取纳入济南市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核心区规划建设,加快新兴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物流项目的规划建设,努力建成济南重要的现代物流产业园区。孙耿镇加大食品工业园区的建设,抓好济南达利食品的扩建工程及相关企业的引进,积极引进市区腾笼换业项目,加快打造现代化食品饮料加工生产重镇。力争到2015年,南部新型工业区的城镇人口达到6万人,城镇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中部城市功能拓展区,以太平镇以及济阳街道、回河镇部分区域为主,作为主城的递延拓展区和辅助功能区。发挥靠近主城区,连接南、北两大片区的优势,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统筹协作的城市格局。济阳街道、回河镇要加强与中心城区的经济社会联系,承接主城区产业转移,发展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拓展发展空间,提升承载能力,力争到2015年基本融入城区。太平镇要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强化中心城区物流集散地功能,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商贸市场建设;培植壮大“太平宝”等瓜菜品牌,打造大棚蔬菜、畜禽养殖等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力争到2015年,城镇人口达到2万人,城镇面积达到3平方公里。北部现代农业区,以曲堤镇、仁风镇、垛石镇、新市镇为主。在坚持工业强镇、三产富镇的基础上,强化特色农业发展,在设施农业和品牌产品上下功夫,打造现代农业亮点。着力培育蔬菜、畜牧、林业等主导产业,做大做强黄瓜、西瓜、西红柿等知名品牌,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全面推动“工业强镇”战略,立足实际,走错位化发展、差异化竞争的道路,加大农业龙头企业的引进力度,积极抓好东部地区及市区产业转移企业的引进工作,充分发挥化工园、棉花、木材加工园等园区的作用,提升镇域经济实力。力争到2015年,北部现代农业区的城镇人口达到6万人,城镇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第三章 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坚持农业现代化战略,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改善农村面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建成济南市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第一节 发展现代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为目标,坚持科技兴农,培植农业品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坚持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面向市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实施瓜菜、林果、畜牧产业振兴工程,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农业结构效益。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抓住国家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项目的机遇,加快仁风、垛石两个粮食基地建设,确保粮食年总产达到52万吨以上。实施瓜菜产业振兴工程,做大做强蔬菜业。重点建设“两园八基地”(即:济阳现代农业示范园、国家蔬菜标准园和仁风富硒西瓜基地、曲堤黄瓜基地、垛石、回河西红柿基地、太平瓜菜基地、济阳食用菌基地、新市辣椒基地、崔寨香瓜基地、孙耿芸豆基地)。到“十二五”末,全县新增大棚2万个,蔬菜面积达到40万亩,年产量达21亿公斤,建成鲁北最大的设施瓜菜种植基地。实施林果产业振兴工程,积极发展林业经济。重点发展速生丰产林、以及薄皮核桃、苹果、梨等经济林业,充分利用林下空间,积极发展林下大棚食用菌生产。到“十二五”末,实现新增10万亩造林面积的目标,森林覆盖率达30%以上。实施畜牧产业振兴工程,大力发展畜牧业。以发展奶牛养殖业为重点,生猪、家禽等优势产业齐头并进,推进畜牧养殖小区标准化建设。发展壮大“徒河黑猪”等优质畜产品品牌,建设特色畜产品基地。力争“十二五”期间新增奶牛2万头,奶类总产14万吨,全县标准化养殖小区达到50个。通过五年努力,基本建成以粮食为基础,肉、蛋、奶、蔬菜、瓜果、食用菌等品种丰富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加快改变农业经营方式。按照树立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推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要求,坚持用品牌的理念、市场的意识、科技的支撑、产业的思路培育发展一批享誉省内外的农业品牌,扩大济阳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抓精细种植,实施瓜菜种植提升工程,不断提高农产品品质。树立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五彩果蔬之乡、休闲生态济阳”的品牌农业发展理念,统一主打“济阳瓜菜”品牌,扩大特色农业品牌基地规模,培植中国驰名商标、争创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品牌,推动全县农业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抓市场建设,搞活农产品市场。结合农产品品牌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黄瓜、西瓜、西红柿等特色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加快农业良种推广普及,农业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其中蔬菜达到100%。加强农民培训工作,培育农业科技人才,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科学种植、市场经营的能力,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70%。到2015年,农田节水灌溉率达到98%以上,90%的农田实现旱涝保收。大力推进农业机械现代化,全县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以上。第二节 改善农村面貌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村面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小城镇开发建设,推进农村社区合村并点工作,探讨完善社区管理,促进新农村建设规范健康发展。加快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产业链模式,逐步建立起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和物业化管理的新型农村能源服务体系。加快小型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好小农水重点县工程、大寺河治理项目、澄波湖、土马河水利风景区项目,将澄波湖打造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新建水库2座,作为县城备用水源和水库周围12万亩农田的灌溉用水。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强水源保护,完善供水水质保障体系。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加快14处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城镇社区服务向农村新社区延伸,逐步构建“设施完备、功能齐全、信息共享”的县、镇、社区三级网络,形成以便民利民服务、社会福利服务、卫生文化服务等为重点的农村生活服务圈。深入开展乡风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移风易俗,加快推进农村公益性祠堂建设,力争“十二五”末90%以上的村居建成公益性祠堂。持续实施城乡路网、电网、农村饮水安全等工程,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让广大农民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成果。第三节 增加农民收入严格落实国家各项惠农补贴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挖掘农业增收潜力,促进农业增效,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挖掘农业增收潜力。积极挖掘农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扩大绿色食品生产,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鼓励优势农产品出口,让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的收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扶持一批效益好、潜力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十二五”期间,新培植税收过5000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3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家,打造特色品牌基地12处,扶持市级以上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40家。继续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连锁经营、订单农业等现代营销方式,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机制,让农民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得到更多实惠。增加非农产业收入。按照“科学布局、集约发展”的要求,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近郊农村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与城市对接,主动承接城区经济辐射;量大面广的农村地区,要立足于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大米加工、棉花加工、木材加工等传统产业的发展,积极培育专业村、特色镇,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新型农村产业体系。积极有序引导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加大农业和农村投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完善公共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继续落实国家对农民的各项补贴政策,加大配套力度,完善补贴方式,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建立完善稳定的支农体系。第四章增强工业经济实力坚持“工业强县”战略,继续把工业放在长期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突出开发区建设壮大,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实现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济南市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到2015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226亿元,年均增长16%。第一节 做强主导产业以产业集群发展为目标,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上下游产品有机链接为纽带,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实现产业升级。食品饮料产业。坚持走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县域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走“企业+基地+农户”的路子,快速做大做强食品产业集群,打造全国重要的休闲食品及饮料生产基地。一是大力实施产业招商。加大对食品加工龙头的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规模效益好的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延伸食品产业链条。二是加快骨干企业膨胀。以旺旺食品、达利食品等骨干企业为主,不断做大做强雪饼、糖果、牛奶、优先乳等主打产品。三是加大扶持菌类、大米、小麦、玉米等农产品龙头企业发展的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机械装备产业。抓住国家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契机,着力提高机械制造业研发设计、加工制造、系统集成水平,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在注重提质的同时,更要扩量。继续规划建设一批有特色的机械加工园区,提高产品产量和市场占有率。一是以现有刹车片、拖车球等汽车零配件为主导产品,加大对名牌产品培育力度,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核心技术,不断拓展、扩大市场份额,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大液压升降台工业园的投资力度,引导企业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提高企业规模和技术水平。鼓励扶持液压升降平台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入园发展,建成高标准的全国最大的液压升降平台生产基地。三是依托万斯达、飞跃等钢结构制造企业,加大招商力度,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不断发展壮大钢结构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以电子元器件、印刷线路板、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为重点,打造济南市综合性国家高技术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一是切实加强山东(济北)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充分利用产业园这一品牌,大力发展电子元器件、印刷线路板、计算机外围设备等产品,抓住一些国内产业基础好、市场需求大的领域,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扶持力度,提高创新能力,促进我县电子元器件产业朝片式化、小型化、复合化、集成化方向发展。以更加务实的举措,加快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的引进和建设,推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二是大力推进济南市服务外包示范园建设,抓住全球软件研发与服务外包产业加速向环渤海地区转移的有利契机,引办先进软件与服务外包企业落户我县,重点推进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做大做强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纺织服装产业。以元首纺织工业园为依托,联合大鲁阁、瑞成、佳明等纺织企业,建立战略合作联盟,建设大型纺织服装生产基地。一是鼓励扶持棉花初加工企业采用先进工艺技术,提高生产率,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整合现有资源,在仁风规划建设全市最大的棉花加工基地。二是支持骨干企业与上下游产业配套发展,积极向产业链两端延伸。以建设纺织工业园为切入点,以引进终端服装产品自主品牌为突破口,培育在国内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服装品牌。形成从棉花加工到品牌服装完整的纺织服装行业产业链。三是主动接受江浙、苏南等地纺织服装企业的梯队转移,着力打造纺织服装产业承接基地。第二节 发展新兴产业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重点培植和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四大战略新兴产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高铬合金材料、复合墙体材料等新型材料产业。按照复合化、高性能化、多功能化、低成本化要求,进一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规模,逐步构建高新材料加工产业链和产业群。加快氟材料、新型摩擦材料等生产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力度,培植科技先导企业,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壮大产业规模,促进我县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培植新能源产业。以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为重点,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引进和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壮大生物产业。积极发展以生物农业和生物医药为主的生物产业,逐步形成有强大生命力的产业集群。加快推广具有明显增产和改善品质的良种选育与快繁技术,加强生物农药、生物制剂等高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以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疫苗、高效生物农药等产业化为重点,培育和引办一批特色突出的农业生物产品和企业。依托现有生物制药企业,鼓励加大高附加值终端产品的研制、开发力度,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配套齐全的新医药产业。构筑医药高科技创新平台,大力发展规模化生物制药企业,不断加强医药品牌建设。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国内外知名的刹车片、液压升降平台制造企业为龙头,联合万斯达、泽业、海达通、界龙、朗硕等一批具备一定科研实力的企业,组建装备制造业航母,强化科研开发力度,抢占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制高点,培植新的经济增长极。第三节 突出建设济北经济开发区坚持把济北经济开发区作为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科学发展水平,建成济南“北跨”战略的重要承载地,积极争创国家级新兴产业基地。科学规划发展布局。坚持用现代城市的理念,站在建设济南市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的高度,科学规划开发区布局,合理谋划功能定位、空间框架、产业布局、土地集约利用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与滨河片区、回河片区的对接融合,打造济南北部新城区,实现开发区的二次创业。培植支柱产业集群。以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目标,实施龙头带动和产业集聚战略,着力培植支柱产业集群。壮大以旺旺食品、东方哈亚、上好佳食品为龙头的食品饮料产业;加快以万斯达集团、帝华电梯、安达刹车片、济阳机械厂为龙头的机械装备产业发展;促进以界龙电子、易得电子、驰波信息工程等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做强以大鲁阁、元首、克莱特为龙头的纺织服装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紧紧抓住济南建设国家高技术综合产业基地这一机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使开发区成为全市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的聚集地、成长地、壮大地,努力将济北开发区建设成为国家级新兴产业基地。力争到2015年,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0家,高新技术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5%。推动进区项目建设。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念,实现开发区由引项目向选项目的转变。突出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等大项目、好项目的引进,加强对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项目的引进,实现项目建设的提质增效。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全方位搞好项目服务。实施重点项目服务责任制,进一步推动项目进度。努力改善软硬环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亲商、重商、安商”的良好氛围,为企业、客商营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第四节 壮大镇域工业经济全面实施“工业强镇”战略,实现以开发区为龙头,镇办工业园区为支撑的工业发展格局,发展壮大镇域经济,不断提高统筹城乡发展的水平。明确发展定位。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各镇要在积极依托济北开发区引办高、精、大、强项目的同时,按照有利于本地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推进,有利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有利于”标准,规划建设各类工业园区,引办骨干龙头企业,培植主导产业,实现镇办工业园区的“差异性”错位发展,提升镇域工业经济实力。实现总量扩张。加强镇办工业园区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适应和满足客商落户投资需求。统筹各自资源优势,积极承接济南市及济北开发区项目转移,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济阳街道、崔寨镇、孙耿镇、回河镇要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和自身传统产业优势,加快发展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煤炭化工等产业,实现率先发展,快速发展。太平镇、仁风镇、新市镇、垛石镇、曲堤镇要充分挖掘丰富的林木、畜牧等农产品资源优势,提高镇办工业园区基础建设水平,加大农业龙头企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民营经济发展,重点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医药化工等产业,实现工业发展突破,加快赶超步伐。第五章开创招商引资新局面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主动力,创新招商方式,突出重点领域,强化载体建设,持之以恒加以推进,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规模和质量。第一节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适应经济发展形势,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把握招商引资新动向,努力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新机制,采取新举措,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注重招商选资。加快促进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引进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加强对落地项目的监督和管理,确保项目按照合同内容及进度实施。优先发展产业链延伸项目,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消耗低、占地少、产出高、带动性强的大项目。重点加强与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和产业龙头企业的接洽联系,寻求合作机会,企业的引进要重点在高、新、大、强上做文章。五年累计引进资金达850亿元,年均增长20%。突出产业链招商。围绕支柱产业发展和产业集群培育,着力引进龙头型、基地型、科技型大项目,积极推进本地企业与外资产业链的融合。将食品饮料、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纺织服装作为产业链招商重点,为主导产业的提升和发展提供全方位、高层次的服务。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引进,特别是对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的引进,培育新兴产业。创新招商机制。树立全县一盘棋的大引资观念,在重点抓好重点部门招商、专业招商的基础上,继续抓好全民招商,真正做到精心组织,工作落实。完善招商引资工作规章制度,健全调度考核评价机制、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形成全县上下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抓招商引资工作的良好氛围。形成项目储备、宣传机制。整合项目研究力量,认真研究策划项目,充实项目库,科学编制、储备、包装和推出一批招商引资项目,充分利用各种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以及各类经贸洽谈会等,广泛宣传推介。第二节 加强对台招商力度依托台湾工业园,把对台招商作为招商工作重点领域,形成全省最大的台资企业聚集发展区。促进现有企业膨胀。强化企业的招商引资主体地位,力促现有台资企业增资扩股,以商招商、以外引外。发挥旺旺集团、大鲁阁、界龙科技等一批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的台资龙头企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拉动食品、纺织、电子等产业的发展。加大主导产业上下游产业项目的策划包装,打包登门招商,实施产业链招商,形成上下游配套齐全,聚集度高的产业集群。扩大对台招商优势。把台湾工业园的产业优势、知名企业、名牌产品、空间扩张、技术力量及人力资源等优越条件进行梳理整合,形成新的招商推介亮点,进一步扩大和提升服务台资企业的层次和水平,以全方位的商务环境吸引客商投资。力争到“十二五”末使入园实体企业达到70家,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台资达到3亿美元以上,建成全省台资企业的高密集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高成长区、外商投资的高回报区和全县经济发展的高增长区。第三节 改善招商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软硬环境,努力提高公共服务功能,加强招商引资干部队伍建设,打造招商引资新优势。加强园区配套。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市政设施的改造和提升,全方位完善水、电、路、通讯、蒸汽、天然气等基本要素建设,努力提高公共配套和服务功能。加大对基础设施类项目的对外招商,拓展融资渠道,对一些公共设施建设实行市场化运作,吸引非公有制企业资金进区投资,保障基础设施先行,提升园区档次。济北开发区二次创业取得显著成效,乡镇工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改善投资软环境。坚持效能建设,严格依法行政,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外来企业投诉制度和企业对政府职能部门行风评议制度、大项目领导协调制度,继续实行“绿色通道”和“直通车”,切实解决好外来企业在引进、落地、建设和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充分发挥政府对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加大对民营经济和技术创新企业的扶持。坚持不懈地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管理规范、秩序井然的市场环境。强化招商队伍建设。适应招商引资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多渠道抓好招商人员的业务培训、素质提高。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育,把政治培训、业务培训、岗位培训、素质培训结合起来,丰富和完善干部职工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技能。拓宽用人视野,选拔一批适合发展外向型经济、善谈判的优秀青年干部充实到招商引资部门,为“大招商、招大商”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第六章加快发展三产服务业坚持“三产兴县”战略,突出政策支持力度,强化投入,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发展旅游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构建起与济南新型工业基地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与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相融合的消费性服务业体系,建设成为济南市重要的物流集散中心和区域性消费品批发中心。力争到2015年,三产增加值达到95亿元,年均增长20%。第一节 打造现代物流基地充分发挥我县的区位、交通和产业优势,着力打造服务济南城市圈的区域性综合物流中心,使现代物流业成为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产业动力。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瀚迪物流基地、济北物流基地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框架。 加快崔寨瀚迪物流基地建设。加快盖世物流、佳怡物流、弘力物流等知名物流企业的项目建设,建成服务于济南市区、南部新型工业区的综合性山东瀚迪物流园区。打造以工业产品、农副产品为核心,集公路运输、铁路运输、空港运输于一体,黄河北最大的现代物流基地。推进济北物流基地建设。依托济南国际机场,抢抓济乐高速建设机遇,在太平镇规划建设济北物流基地。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物流企业落户,建成服务于开发区及周边镇(街道)工业园区企业生产,带动辐射曲堤、垛石、太平、回河等镇农产品批发市场,以产品配送为主、现代仓储配套、多式联运为手段的现代物流基地。 第二节 积极发展旅游业深入挖掘旅游业发展潜力,培育和建设娱乐休闲旅游、观光农业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工业生产旅游、温泉度假旅游等五大旅游产品,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格局。打造澄波湖旅游亮点。着力打造澄波湖休闲娱乐度假区,在澄波湖片区规划范围内,以澄波湖水库为依托,开发和建设嘉年华娱乐区、水上娱乐区、温泉度假区和商务接待区。建成国内一流、济南周边地区档次最高、规模最大的休闲娱乐度假区。加快开展生态旅游。充分利用徒骇河、土马河湿地资源,规划建设湿地公园。加快推进黄河森林公园建设,引进一批集娱乐、运动、休闲、度假为内容的项目,融生态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打造沿黄生态旅游观光带,带动假日旅游的发展。加快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使其成为现代农业科技试验和展示、旅游基地。积极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沿崔寨镇南端邢家渡引黄干渠两侧向北,经西总干渠、姜集干渠、曲堤干渠、仁风干渠沿线区域,重点打造特色农业观光带。将崔寨香瓜、太平宝西瓜、垛石西红柿、仁风富硒西瓜及其他专业绿色瓜菜种植区连接起来,整合完善胜源梨园、垛石柿子等农业休闲观光点,建成集采摘、休闲、娱乐为一体、济南北部面积最大、标准最高的特色农业观光带。搞好民俗文化、工业与旅游的融合。挖掘发挥历史、文化、民俗优势,积极开拓民俗文化旅游。对重点工业项目,根据项目的历史渊源和工艺特点,建设参观通道,探索发展工业旅游。第三节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专业市场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银都商贸城、亚太建材城、义乌小商品城等大型批发市场,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成区域性消费品批发基地。围绕重点产业集聚,提升改造曲堤黄瓜批发市场,垛石、回河西红柿批发市场,仁风、太平西瓜批发市场,促进黄瓜、西红柿、西瓜等重点农业产业集聚发展。按照服务群众、方便生活的原则,规划和新建农贸市场。培育发展苟王家具市场,积极提升我县市场建设和管理水平。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加快中高档餐饮娱乐场所建设,培育一批餐饮休闲娱乐业的龙头企业,提升我县接待、消费、服务水平。结合老城改造和新城建设,积极引进和建设具有一定品牌的商贸企业,进一步完善提升城区商贸服务功能。结合小城镇建设,规划建设镇域商业贸易服务中心,提升城镇商贸承载能力。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完善农村日用消费品供应、农业生产资料供应、能源商品供应和再生资源回收的农村商贸服务网络。“十二五”末,形成城区“县级商业中心区域级商业中心社区级商业中心”的三级结构体系以及覆盖城乡、商品丰富、功能完善的商贸流通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优化住房供应结构,重点发展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和各类保障性住房,适度发展中高档商品房,形成各种价位档次住房供应的合理配置。完善住房供应和保障政策,重点促进帝华房地产、石羊房地产等大型房地产项目建设。逐步推进老城区和旧村改造,建设规划合理、配套完善、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管理规范的现代化文明社区。加强物业管理,促进物业的市场化、健康化发展。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认真研究新兴服务业,分析和探讨我县发展新兴服务业的优势,搭建载体,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力度,以驰波数据的建设为切入点,重点围绕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等方面,加大引办力度,力争使新兴服务业发展在全县三产服务业中率先实现突破。加快金融业、中介服务等服务业的发展,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第七章推动新型城市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和谐社会为方向,推进城市现代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市化;全面提升城市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功能完善、环境友好、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力争到201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60%以上。第一节 增强中心城区带动功能围绕打造济南北部新城,加快中心城区的规模扩张、集约高效和带动功能,加大三大片区建设,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力争到2015年基本完成42平方公里的框架内建设任务,城区人口达到22万人。优化提升中心城区。强化规划引导,加快西进、南扩的步伐,基本形成公用设施、居民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市布局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商务会展、行政办公、文化体育等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突出总部经济功能,完善居住、商业、市政交通等配套设施。稳妥有序推进老城区改造工程,建成一百货片区和二百货片区两个居住商业中心区,并启动新的片区改造,改善城区生活环境和质量,显著提升老城区形象。通过五年建设,打造成为黄河北先进制造业的聚集区和带动济阳经济发展的引擎。加快建设澄波湖片区。结合澄波湖项目的建设,对整个片区进行高起点规划,突出地域特色,统筹发展现代服务业、生态观光旅游、现代制造业和综合居住功能,打造形成融经济、社会、交通、景观、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市生态休闲娱乐度假区,增加城市魅力,为城市的建设及经济社会的全面繁荣注入生机和活力。推进开发滨河新区。依托交通和区位优势,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建设开发步伐,搞好黄河大街与龙海路、银河路、澄波湖路等道路节点的打造,结合黄河风貌带建设,突出生态建设,提升城市景观效果。充分利用紧靠机场的优势,重点发展软件开发、动漫设计等产业,建设写字楼、商务酒店、会展中心等设施,形成以高端三产业为主的聚集区,打造城市新名片。第二节 提升城市承载能力按照城乡互联、城乡共享的原则,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协调配套,高效安全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着力打造生态型宜居、宜业、宜商、宜学城市,为推进新型城市化提供支撑和保障。完善城市交通路网。打造济阳至济南快速公交与普通公交互补运营线,建成以县城为中心,接轨济南,连接中心镇的“三纵四横,快慢互补”的城乡一体化公交网络。加大与市区交通衔接的力度,加快推进轨道交通、黄河北铁路及其他重大公共设施的建设。完成澄波湖路、富阳街东延、黄河大街等开发区主、次干路和园区支路建设任务,完成新城区42平方公里内的道路框架体系。同时,加快经二路、经四路、龙海路等的改造提升。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济阳电厂项目、热电厂二期建设项目的前期运作,规划建设新的城区热源厂,提高城区服务保障功能。实施济北水厂、第二污水处理厂、垃圾转运站、济南市第二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等市政项目建设,提升城市承载功能,优化城乡生活环境。集水景特色与城市防汛功能于一体,建设新元大街、银河路、华阳路、澄波湖、黄河公园与大寺河连接贯通的城市大水系。积极开展城市污水管网改造、老城区改造、城市中轴线建设等工程,统筹城区发展,加快城市开发步伐。提升城市品味。按照建设水景园林城市的目标,加快实施“水、轴、路、园”绿化工程,打造“中轴带五园,两河连一环”的水景园林格局,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加快“中轴”即城市中轴线的建设;建设完成“五园”即济北公园、文体公园、澄波湖公园、黄河湿地公园、老城社区公园;改造提升“两河”即黄河、大寺河绿化风景带,建设完善黄河沿岸防护绿化带,完成大寺河城区段拓宽改造工程和绿化带景区建设;打造“一环”即新元大街、华阳路、银河路、开元大街及政务中心环城水系,全面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完成国道104线、220线和省道248线等道路两侧近郊可视绿化。力争到2015年,绿化覆盖率达到41%。提高城市亮化档次,重点做好路灯照明与景观效果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城市的绿化亮化美化水平。第三节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按照“四城联创”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建立高效运行机制,推进数字化、规范化管理,创建文明城市。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进一步理顺城管管理体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