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1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押题密卷4注意:图片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大小卷面总分:61分答题时间:240分钟试卷题量:61题练习次数:2次 单选题 (共35题,共35分)1.根据适当过度学习原则,如果一个学生学10次刚好记住一个材料,那么他的实际学习次数应该是()。 A.5次 B.10次 C.15次 D.20次 正确答案: C 本题解析: 过度学习是达到一定程度后,仍然继续学习的一种现象,适当过度学习达到50时,效果最好。根据题意可知,一个学生学10次刚好记住一个材料,那么他的实际学习次数应该是15次。 2.把无意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心理学流派是()。 A.精神分析学派 B.行为主义学派 C.认知心理学 D.人本主义心理学 正确答案: A 本题解析: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弗洛伊德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他还重视人格的研究和心理应用。 3.下列属于学校物质文化的是()。 A.学校建筑 B.学校传统 C.学校仪式 D.学校规章 正确答案: A 本题解析: 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空间物质形态,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是学校环境文化,包括学校的总体结构和布局、校园绿化和美化、具有教育含义的教育教学场所以及校园环境卫生等;二是设施文化,包括教学仪器、图书、实验设备、办公设备和后勤保障设施等。 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下列属于教师义务的是()。 A.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B.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C.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思想提出意见和建议 D.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正确答案: B 本题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规定,“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5.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是()。 A.命题网络 B.产生式系统 C.图式 D.认知结构 正确答案: B 本题解析: 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是产生式系统。 6.幼儿知道“冬天很冷,最好不要到户外去”。这反映了幼儿()。 A.感觉的概括性 B.知觉的概括性 C.思维的概括性 D.记忆的概括性 正确答案: C 本题解析: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人认知的高级阶段。思维和感知觉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是,感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时所产生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它不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题干中的幼儿对冬天的印象是间接的、概括性的,属于思维的概括性。 7.我国用“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故事劝诫人们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这是()的具体表现。 A.生物起源说 B.心理起源说 C.劳动起源说 D.教育起源说 正确答案: A 本题解析: 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故事是生物起源说的具体表现。 8.教育与社会诸多因素有密切联系,决定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的是()。 A.政治与经济制度 B.生产力水平 C.科技水平 D.文化传统 正确答案: A 本题解析: 教育的领导权由谁来掌握,这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决定的。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9.新课程改革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 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正确答案: B 本题解析: 基础教育课程的最根本的价值就在于注重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因此,体现鲜明时代特征,洋溢浓郁人文精神,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与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价值取向,促进学科、知识、个人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应该成为新课程观的必然指向。 10.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持这种观点的教育家是()。 A.孟子 B.荀子 C.格赛尔 D.威尔逊 正确答案: B 本题解析: 荀子是性恶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生来就是恶的,需要外在力量加以调教。孟子、格赛尔、威尔逊是内发论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人的发展依靠人的本性和内在力量。 11.学习动机能够促使个体产生学习行为,表明学习动机具有()。 A.引发功能 B.指向功能 C.维持功能 D.调节功能 正确答案: A 本题解析: 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作用:引发功能。当学生对于某些知识或技能产生迫切的学习需要时就可能会引发学习内驱力,唤起内部状态,最终激起一定的学习行为。指向功能。学习动机以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为出发点,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初始状态时就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并推动学生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努力学习。维持功能。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能够维持学习的行为,良好的学习动机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持之以恒。调节功能。学习动机能够调节学习行为的强度、时间和方向。如果行为活动未达到既定目标,动机还将驱使学生转换行为活动方向以达到既定目标。 12.人们欣赏名画蒙娜丽莎时,陶醉在“永恒的微笑中”,感到身心非常愉悦。这种情绪是()。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自豪感 正确答案: C 本题解析: 美感是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13.在德育过程中,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一般称为()。 A.道德情感 B.道德意志 C.道德观念 D.道德行为 正确答案: B 本题解析: 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在德育过程中,则称为道德意志。 14.学生赵某因考试作弊受到学校记过处分,赵某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依照教育法的规定,他有权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提出()。 A.申请 B.控告 C.申诉 D.诉讼 正确答案: C 本题解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学生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可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 15.人们吃完糖后再吃橘子会感觉橘子是酸的,这是()。 A.先后对比现象 B.同时对比现象 C.联觉现象 D.错觉现象 正确答案: A 本题解析: 先后对比现象也称为继时对比,是指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官而产生的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变化。例如,吃完糖后再吃药就会觉得药特别苦,吃完药后再吃糖就会觉得糖特别甜。 16.早上起来,推开窗子发现地面全都湿了,小明推断昨天夜里一定下雨了。这体现了思维的()。 A.概括性 B.间接性 C.直观性 D.整体性 正确答案: B 本题解析: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不是直接通过感觉器官而是通过其他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题干中小明早上起来,推开窗子发现地面是湿的,便推想昨天夜里下过雨。“昨天夜里下过雨”这件事并未被直接感知,但却可以根据下雨的有关知识经验推论出来。 17.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不同,遗忘的情况也不一样。一般排列在()的材料容易记忆,不易遗忘;排列在()的材料则容易遗忘。 A.首位和中间、末位 B.中间和末位、首位 C.首位和末位、中间 D.中间、首位和末位 正确答案: C 本题解析: 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不同,遗忘发生的情况也不一样。一般是材料的首尾内容容易记住,而中间部分则很容易遗忘。其原因是首位和末位材料受干摄抑制的干扰,而中间的材料由于受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双重干扰,较容易遗忘。 18.“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关心集体”是性格特征中的()。 A.态度特征 B.理智特征 C.情绪特征 D.意志特征 正确答案: A 本题解析: 性格的态度特征主要指的是一个人如何处理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的性格特征,即他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以及对待自己的态度的性格特征。“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关心集体”是性格特征中的态度特征。 19.进城务工的张某夫妇超计划生育一女孩,今年已满6岁。由于没有准生证,他们临时住所附近一所小学及当地教育局拒绝接受该孩子入学。学校和教育局的行为违背了()。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生育法 正确答案: B 本题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20.以前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的形式在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叫()。 A.记忆 B.保持 C.再认 D.回忆 正确答案: D 本题解析: 保持是指维持某种状态不消失或减弱的过程,再认是对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再度感知的时候,觉得熟悉,认得它是从前感知过的。回忆是指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们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21.课外教育、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的共同之处在于()。 A.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B.师生共同参与的 C.学生自愿选择的 D.受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范的 正确答案: A 本题解析: 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课内教育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 22.衡量心理测验或实验研究得到的数据是否具有一致性或可靠性的指标是()。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正确答案: A 本题解析: 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可靠程度。效度是指测验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即是否测出了它所要测出的东西。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23.小学生对乘法运算规则的掌握会有助于其更加熟练地掌握加减运算这种学习迁移属于()。 A.顺向正迁移 B.顺向负迁移 C.逆向正迁移 D.逆向逆迁移 正确答案: C 本题解析: 顺向迁移是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逆向迁移是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对于小学生来说,乘法运算的学习一般是在加减运算之后,所以这是一种逆向迁移;正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负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从“有助于”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正迁移。 24.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教育心理学一书的作者是()。 A.赫尔巴特 B.乌申斯基 C.桑代克 D.卡普捷列夫 正确答案: D 本题解析: 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25.小学生张某因多次偷窃,被所在学校申请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对于这一申请,具有审批权的机构是()。 A.公安部门 B.教育行政部门 C.检察机关 D.司法机关 正确答案: B 本题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对未成年人实施本法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的,应当及时予以制止。对有本法规定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相互配合,采取措施严加管教,也可以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对未成年人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应当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或者原所在学校提出申请,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26.“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这句话反映出古代教育的典型特点是()。 A.严格的等级性 B.教育目标明确 C.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 D.鲜明的阶级性 正确答案: C 本题解析: 这句话充分反映了受教育者和生产实践者的对立。 27.“一题多解,演绎推理”是()。 A.再现思维 B.求同思维 C.辐合思维 D.发散思维 正确答案: D 本题解析: 求同思维又称辐合思维、聚合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如数学中的“一题多解”。再现思维是依靠过去的记忆而进行的思维,如把已经学过的知识原封不动地照搬套用。 28.身处教学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 正确答案: D 本题解析: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文献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教育行动研究法是指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 29.小贝通过设置学习目标、自我控制、复查等方式来促进学习。他使用的学习策略是()。 A.组织策略 B.资源管理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认知策略 正确答案: C 本题解析: 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30.学校在抗战纪念日组织学生开展参观历史博物馆,走访抗日老战士等活动。这些活动体现的德育途径是()。 A.思想品德课教学 B.课外与校外活动 C.其他学科教学 D.情境陶冶 正确答案: B 本题解析: 参观历史博物馆属于课外校外活动。 31.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反映了调控优化课堂教学环境需注意()。 A.科学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 C.实用性原则 D.多样性原则 正确答案: B 本题解析: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反映了调控优化课堂教学环境需注意教育性原则。 32.下列我们日常生产生活所需的产品中,不属于发酵工程产品的是()。 A.农民自酿的米醋 B.绝大多数农用抗生素 C.味精 D.维生素B2 正确答案: D 本题解析: 维生素B2又叫核黄素,自然存在于胡萝卜、奶类、动物肝脏等食物中,不是发酵产品。 33.成语“百折不挠”体现的意志品质主要是()。 A.自制性 B.果断性 C.坚韧性 D.自觉性 正确答案: C 本题解析: 意志的坚韧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从而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故本题应选C。 34.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的教育学家是()。 A.裴斯泰洛齐 B.康德 C.杜威 D.夸美纽斯 正确答案: A 本题解析: 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全面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 3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话反映的情绪状况是()。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焦虑 正确答案: A 本题解析: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心境没有特定的指向性,不指某一特定对象,而是使人们的整个生活都染上某种情绪色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体现了心境的弥散性的特点。 多选题 (共10题,共10分)36.下列关于我国行政区划说法正确的有()。 A.我国共有32个省级行政区 B.海南是我国唯一全部在北回归线以南的省级行政区 C.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D.现行的行政区划分为省、县、乡三级 正确答案: 、C、D 本题解析: 目前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北回归线穿过我国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台湾省四省区,在北回归线以南的省级行政区有香港、澳门、海南省。 37.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其他教育机构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在于()。 A.以人为直接对象 B.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 C.由专门的机构和专门的教职人员承担教育义务 D.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系统的教育活动 正确答案: 、C、D 本题解析: 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在专门的机构,进行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8.德育对智育、体育、美育的促进功能就其共性来看主要有()。 A.动机作用 B.方向作用 C.提升智慧 D.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 正确答案: A、B、D 本题解析: 德育对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其作用包含动机作用、方向作用及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三方面。 39.教育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和制约,表现在()。 A.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发展动力 B.经济发展决定和制约教育目的 C.经济发展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重要制约作用 D.经济发展决定和制约学校课堂设置与内容 正确答案: A、B、C、D 本题解析: 教育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和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三)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目的。(四)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内容。(五)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40.内控型的学生相信凡事操之在己,将成功归于自己的努力,把失败归于自己的疏忽,以下属于内控型的学生的话语是()。 A.试卷太难了,所以我没有考好 B.是我自己粗心所以会做错 C.我说过我不行 D.这一个月以来,我的努力没有白费 正确答案: 、B、D 本题解析: 心理学的研究把人分为两种类型,即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常常这样描述自己:“我身上发生的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自己做出的决定和付出的努力。当我无法改变事情的时候,我仍然可以决定以何种方式来应对。”外控型的人经常会这样说:“我的快乐和痛苦不是我能决定的,这取决于别人或取决于命运。”换句话说,内控型的人相信自己,并会通过努力和负责的行动,改变自己的命运。外控型的人认为人是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与境遇的,因而他们是被他人、外界或命运摆布的弱者。B项把失败归于自己的疏忽,D项把成功归于自己的努力,都属于内控型学生的话语。 41.近几年,学校的安全事故频发,某县人民政府和学校认为及时消除事故隐患、预防事故发生是工作的重中之重,遂采取以下措施,其中正确的是()。 A.学校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 B.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管理 C.县政府定期对学校校舍安全进行检查 D.县政府对需要维修、改造的校舍,及时予以维修、改造 正确答案: A、B、C、D 本题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管理,及时消除隐患,预防发生事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定期对学校校舍安全进行检查;对需要维修、改造的,及时予以维修、改造。学校不得聘用曾经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或者其他不适合从事义务教育工作的人担任工作人员”。 42.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以下关于“关爱学生”正确的论述是()。 A.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B.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C.严慈相济.作学生的严师良友 D.循循善诱,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正确答案: A、B、C 本题解析: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对“关爱学生”的要求是: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循循善诱,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书育人中的要求。 43.下列属于有偿法律行为的有()。 A.买卖 B.租赁 C.承揽 D.赠与 正确答案: A、B、C 本题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八十五条规定,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赠与行为是无偿法律行为,D项不选。 44.关于我国传统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过分重视学科知识方面的目标,忽视学生的需要 B.过分重视学科知识的单一功能,未能体现出学科发展的整体目标 C.过分重视学生的现实社会生活,而忽视了未来生活的需要 D.过分注重了教程而忽视了学程 正确答案: A、B、D 本题解析: 我国传统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过分重视学科知识方面的目标,忽视学生的需要;过分重视学科知识的单一功能,未能体现出学科发展的整体目标;过于重视未来生活的需要,而忽视了学生的现实社会生活;过分注重了教程而忽视了学程。 45.元认知的组成成分有()。 A.元认知体验 B.元认知监控 C.元分析 D.元认知知识 正确答案: A、B、D 本题解析: 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监控、元认知体验。 填空题 (共10题,共10分)46.1904年清政府颁布_,标志着中国近代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 正确答案: 奏定学堂章程 本题解析: 暂无解析 47.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材(教科书)编写的直接依据是_。 正确答案: 课程标准 本题解析: 暂无解析 48.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我国的_。 正确答案: 学记 本题解析: 暂无解析 49._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才能产生学习迁移。 正确答案: 相同要素说 本题解析: 暂无解析 50.心智技能需要分阶段形成,具体包括原型定向、_和原型内化。 正确答案: 原型操作 本题解析: 暂无解析 51.皮亚杰认为,适应包括_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 正确答案: 同化 本题解析: 暂无解析 52.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可以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两种;根据识记的方法来分,可以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_。 正确答案: 意义识记 本题解析: 暂无解析 53._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正确答案: 激情 本题解析: 暂无解析 54.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三层次,即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认知、_和自我调节(或自我监控)三个子系统构成。 正确答案: 自我体验 本题解析: 暂无解析 55.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教学方法方面倡导_。 正确答案: 发现教学法 本题解析: 暂无解析 问答题 (共6题,共6分)56.在教”和学”这一主要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即教师的教是教学中的关键问题。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错误。在教”和学”这一主要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即学生的学是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教师的教应围绕学生的学展开。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其他任何人无法替代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学生唯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才能认识客观世界、认识社会,把课程、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纳入到自身的认知结构中去;学生唯有发挥主观积极性,才能在主动探究的学习中锻炼自己,发挥自己的才能;学生唯有经过自己的体验,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57.教学过程的功能就是教学功能。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错误。教学过程的功能主要包括教学功能、发展功能和教育功能,这三大功能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运动的过程,针对一个特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教学过程基本阶段的划分也各不相同。 5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八年级(2)班女生张某在课上玩手机,罗老师发现后强行收走了手机,并要求张某写检讨书。罗老师看完检讨书认为张某认错态度不够诚恳,立刻把她从课堂上叫到办公室。罗老师对张某说:“够新潮的嘛,比我一个月的工资还高,有钱你就任性啊还有,你到底还想不想学习,年纪轻轻的就想着谈恋爱”张某准备开口辩解,但是罗老师制止了她,气冲冲地训斥道:“别辩解了,我已经翻阅了你手机微信里的聊天记录”张某感到很委屈,跑回家找家长哭诉。张某的家长了解情况后,带着张某找到了校长。校长先安抚了张某,接着替罗老师诚恳地向家长道歉,还用充满慈爱的话语开导着张某。事后,校长又找到了罗老师,两人就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学生的问题做了充分地交流。(1)结合案例,分析校长如何践行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2)运用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分析案例中张某的行为。(3)运用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分析案例中罗老师的行为。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首先,校长践行了关爱学生的师德规范。案例中校长了解情况后,安抚了张某,代替罗老师向家长道歉,还用充满慈爱的话语开导着张某,这体现了关爱学生的师德规范。其次,校长践行了为人师表的师德规范。校长能做到举止文明、尊重同事、尊重家长。案例中校长面对家长反映的问题能够做到举止文明,了解情况后知道是教师的问题,所以诚恳地向家长道歉,这表明了校长做到了对家长的充分尊重。同时,校长能够找到罗老师,并充分跟罗老师进行交谈,这也体现了校长尊重同事的师德规范。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受教育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遵守法律、法规;(二)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四)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从材料中来看,第一,老师让写检讨书,张某写检讨书态度并不端正,没有做到尊敬师长。第二,张某在课堂上玩手机,没有遵守学生行为规范,也没有努力学习。第三,张某在初中谈恋爱,也违背了学校的管理制度。(3)第一,罗老师收走了学生的手机,侵犯了学生的财产权。第二,罗老师翻看学生的聊天记录,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第三,罗老师对学生的讽刺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5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某小学一年级的张老师发现班上有几个学生总是随便离开座位,不遵守课堂纪律。为了帮助这些学生,张老师专门购买了“红花”印章、“一级棒”印章和一些小卡通画。每当这几个学生上课能坐在座位上、遵守课堂纪律,她就在练习本上加盖一个小红花印章,连续得到三次小红花印章就加盖一个“一级棒”印章,并奖励一个小卡通画作为奖品。一段时间后,班级的课堂纪律有了很大的提升。结合斯金纳的儿童行为强化控制理论分析上述材料。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根据斯金纳的儿童行为强化控制理论,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销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儿童行为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类。正强化是指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之后,给予一个愉快刺激(如某种奖励、奖品等),从而增强其类似行为出现的概率。负强化是指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之后,令其摆脱厌恶刺激(如撤销惩罚),从而增强其类似行为出现的概率。 案例中,张老师针对部分学生随意离开座位、不遵守课堂纪律的行为,采取儿童行为强化控制理论中的正强化,即当学生能够坐在座位上、遵守课堂纪律时,加盖不同的印章,印章累积到一定数量,奖励给学生一个小卡通画。张老师通过正强化的方式,增加学生坐在座位、遵守课堂纪律的行为发生的概率。(2)儿童行为强化控制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常用方法是代币法。代币法是用真正奖励物的暂时替代物来强化行为的方式,在低年级学生行为塑造中效果显著。代币一般是小红花、计分、筹码等可以充当财产的东西,当学生表现出良好行为时,给予代币,代币积累可以最终换成真正奖励。张老师购买的“红花”印章、“一级棒”印章和一些小卡通画,就是塑造学生行为过程中采用的代币。 6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王老师班上的刘宇同学上课时常发出怪叫声,面对老师的批评和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刘宇反而非常得意开心,觉得自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后来王老师转变策略,在刘宇发出怪叫声后置若罔闻,并且提前告诉其他同学忽视刘宇的调皮行为。刘宇觉得自己的“演出”没有得到反馈,渐渐失去兴趣,从此不再发出怪叫声。王老师及时当众表扬了刘宇的进步,刘宇从此更加遵守课堂纪律了。(1)请结合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分析王老师的教育举措。(2)谈谈如何做好课堂管理。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王老师主要运用了消退和正强化的原理。消退是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刘宇同学的恶作剧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哄堂大笑,对他来说,可以说是一种强化,满足了其被注意的心理,从而更加得意。而其后他再次做出同样行为,老师却没有批评他,也就是刘宇没有得到以往的“无条件刺激”,他开始对恶作剧的行为不感兴趣。因此其行为会慢慢消退。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刺激增强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在刘宇表现好的时候,王老师及时表扬他的进步,运用正强化的原理,增强其守纪律的行为。 (2)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有效利用时间、创造愉快和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少问题行为而采取的组织教学、设计学习环境、处理课堂行为等一系列活动与措施。首先,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中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课堂气氛,教师应该善于处理师生关系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以积极的课堂互动为前提的。课堂管理应重视建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有效地开展教学创造条件。其次,教师要做好对课堂群体的管理。群体是指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课堂里的每个学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他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各种群体,包括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其中都有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教师可以利用群体的动力关系,维护课堂秩序,维持班集体的凝聚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再次,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利于课堂师生互动。课堂气氛也会形成群体压力,从而导致学生的从众行为。教师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为了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建立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这是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第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第三,采用民主的领导方式;第四,给予学生合理的期望。最后,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良好的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条件,有助于维持课堂秩序,减少学习干扰,也有助于学生获得情绪上的安全感。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可以包括: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做好课堂监控;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6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林老师为了上好“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一课,精心制作了PPT,并准备了青蛙标本、三张挂图和视频材料。课前林老师将这些教具摆放、悬挂好后,马上吸引了许多学生围观。课上他先是播放了视频材料,接着他演示了青蛙标本,因标本过小,后面的同学伸长脖子也看不清;他不断翻着PPT,却没有适时做出讲解。下课铃响了,准备好的PPT还没翻完。课后学生们反映说:“我们忙着看这看那,老师讲什么没听清,而且有的PPT白色背景上浅色的字很模糊。”(1)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手段存在哪些问题(2)联系材料阐述教师应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正确答案: 本题解析: (1)林老师的直观教学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直观教具的选用不恰当。首先是直观教具的呈现时间不当,林老师在上课之前将教具摆放好后,就引起了学生的围观,容易在课堂当中使学生分心;其次,直观教具用时太长,整堂课都在翻PPT,没有从教学的需要来加以选用。 第二,直观教具的设计缺乏科学性。首先是标本太小,学生无法看清,实物直观的效果难以显现;其次,林老师在设置PPT时,没有考虑到字体颜色与背景颜色的差异律,致使对象与背景无法有效区分,导致字很模糊,学生看不清。第三,直观手段的运用缺乏与教师的讲解配合。在教学中使用直观教具,必须注意使言语和直观正确地结合起来。林老师上课的时候不断地翻着PPT,但是却没有配合讲解,使学生只看了热闹,没有学会新知识。(2)教师在教学中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必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教师要根据现场的情况,选取较为清晰、直观、简洁的直观方式。其次,直观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般在学生对教学内容比较生疏、理解遇到困难的时候才需要教师运用直观。材料中,教师过分强调直观的原则,忽视了上课的目的,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教师应适当减少直观的内容,将直观展示与学生互动、教师讲授相结合。再次,直观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教师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并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反映的问题及时调整直观与讲解的比例。最后,要在直观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高认识。直观的目的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因此教师要在直观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