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至第八单元》复习重点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78347984 上传时间:2022-04-2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至第八单元》复习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至第八单元》复习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至第八单元》复习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至第八单元复习重点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标解读】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衣、食、住等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2.了解近代以来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丧嫁娶习俗和人们社交礼仪变化的史实。 3.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衣:西服、中山装、学生装、改良的旗袍、裙子食:西餐进入中国住:西方建筑风格的房子在通商口岸出现习俗: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在大城市,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社交礼仪: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礼节,同志、先生等称呼代替大人、老爷等称呼。但在广大农村,传统的风俗习惯仍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改革开放前衣、食等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变化很大。到1987年,中国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发动“菜篮子”“工程。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3、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课标解读】1.了解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更新的过程和突出表现。2.认识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对民众生活的影响。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交通:水运: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首次打破列强垄断,标志着中国近代水上交通运输业的开端。铁路: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公路: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2、通讯:19世纪70年代,丹麦未经清政府同意,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电报机房。随后,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还用互联网发送文件。【课标解读】1.了解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2.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3.了解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4.感受大众传播媒体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认识到传媒的力量。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一、报刊: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2、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二、电影:1、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 2、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3、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获奖得影片。 三、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的诞生。 四、互联网: 1、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风靡全球,被称之为“第四媒介”( 报纸、广播、电视为另三大媒介)。2、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课标解读】1.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2. 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3.树立关注人类命运的责任感和面对灾难的坚强意志。第17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直接原因:供需矛盾尖锐,贫富分化加剧,股票投机过度,信贷消费过度。(2)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极强。(3)影响:造成经济危机: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造成社会危机:大量工人失业,社会矛盾激化。造成政治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这场经济危机走上了不同的政治发展轨道。2、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危机反而恶化 【课标解读】1.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2.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3.探讨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4.感受罗斯福不怕困难、勇于改革的胆识和创新的品质。 第18课 罗斯福新政1、背景:1929-1933经济危机爆发后,总统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中获胜,1933年上任后实行新政。 2、罗斯福新政的起止时间:19331939 3、新政的内容:包括复兴、救济、改革三个方面,具体措施有:(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2)调整农业政策(3)复兴工业:蓝鹰行动(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以工代赈 4、罗斯福新政的意义:(1)使美国走出了经济大危机(2)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避免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3)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5、特点(实质):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6、影响: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课标解读】1.列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西欧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和特征。2.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西欧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地区经济政策的新变化。3.感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努力吸收其它民族和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的精神。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1)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最重要的变化)。(2)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3)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和“新经济的出现”。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原因:大危机的警示、罗斯福新政的示范、二战的破坏、凯恩斯主义的盛行(2)转折:70年代“滞胀”的出现,资本主义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美英等国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3、建立“福利国家”(1)目的、实质:目的是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2)转折:80年代以后,福利制度导致资本主义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各国缩小了“福利国家”的规模。4、第三产业和“新经济”的出现(1)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生产力发展,公众生活水平提高及消费需求多样化。(2)第三产业的繁荣的作用:促进了、拓展了、增加了、扩大了、改善了、缓和了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3)“新经济”的定义: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标解读】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2.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3.体会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勇气和创造精神。4.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5.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6.体会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开创性精神。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1)背景:十月革命后进入国内战争、外国武装干涉、物质匮乏(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内容:(见下表)(4)结果:使苏维埃取得了国内战争(1918-1920)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但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新经济政策(1921-1928)1921年俄共第十次全国人大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标志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弊端日益显现,领导人却希望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引起人民不满。国内隐藏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喀琅施塔得兵变) (2)内容:(见下表)(3)结果:促进经济迅速恢复,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 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它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但因后来的领导人对其认识不足而被过早的终止。 (4)新政策的特点:A、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B、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政策余粮收集制粮食税工业政策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一定程度上解除国有化贸易政策取消自由贸易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分配制度实行配给制废除实行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3、“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现:(1)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1)农业:农业集体化运动;(3)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经验教训:(1)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国民经济平衡和持续发展;(2)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排斥价值规律作用(3)阻碍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4)牺牲广大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课标解读】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2.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3. 体会改革的艰难曲折,培养勇于革新和自强不息、自我完善的精神和意志。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面。农业: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中央一部分权利下放到地方,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2、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方面,与美国争霸,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3、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后果 经济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后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4、苏联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 B.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课标解读】1.知道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主要史实及其它的构成。2. 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3.增强中华民族要领世界之潮流的领袖意识。第22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2)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它们都是国际金融机构,美国从中取得了决定性的控制权。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即“布雷顿森林体系”。(3)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4)“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 积极: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同意的标准和基础;扩大了世界贸易;扩大了世界购买力;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 消极: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 1947年签定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形成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影响: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包括世界货币体系和世界贸易体系)形成。【课标解读】1.知道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与发展的主要史实。2. 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3. 增强振兴中国经济的使命感,感受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多样性与融合性。 第23课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欧盟:(1)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签订;(2)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签订(即罗马条约);(3)1967年,三各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4)1992年欧共体12国正式签署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生效,欧盟正式建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5)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问世。 2、北美自由贸易区:(1)1992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正式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2)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立。 1991年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同年,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 【课标解读】1.知道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2.认识世界贸易组织(WTO)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3.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4.认识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影响和作用。5.确立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开放心态和国际视野。 第24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经济向全球化发展1、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1)新航路开辟使世界经济联系逐渐增多 (2)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2、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3、两极格局对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4、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5、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1)对于发达国家:最大受益者 (2)对于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A、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B、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1、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世贸组织的前身是: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把多边贸易组织改名为世贸组织。 2、世贸组织的目的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3、世贸组织的作用:(1)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促使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贸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时间:2001年12月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机遇:(1)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2)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3)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有利于直接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维护合法权益 (5)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6)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挑战: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