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高考语文 第二部分 专题二 第2节 文化经典阅读 ①一、《论语》考点整合课件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77493644 上传时间:2022-04-20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6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高考语文 第二部分 专题二 第2节 文化经典阅读 ①一、《论语》考点整合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福建省高考语文 第二部分 专题二 第2节 文化经典阅读 ①一、《论语》考点整合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福建省高考语文 第二部分 专题二 第2节 文化经典阅读 ①一、《论语》考点整合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一、论语论语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若干弟子言论和行为的书。由他的弟子们(包括再传弟子)把他与弟子、时人的谈话记录加以整理而成此书。书中所记录的孔子、孔子弟子与人相答问、辩难的话语,都能循事物之理、得事物之宜,能恰当地解释和阐明事物的规律,故一开始就将此书取名为论语。传世论语计有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等二十篇。此书被尊为封建文化正统、儒家经典,更成为统治阶级治国平天下的利器,影响极深。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思想论语共分二十篇,每篇皆用首章两个字或三个字命名。积章成篇,章与章,篇与篇并无内在联系,前后个别有重复的章节。自学而篇至阳货篇,除乡党篇外,这十六篇皆无明确的中心,只有其余四篇有较为明显的中心,即乡党篇是集中记载孔子的日常生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为人;微子篇记载孔子及古代圣贤在仕途中的进退出处;子张篇记载孔子的几位著名弟子子张、子夏、子游、子贡等的言行;尧曰篇除最后三章记述孔子的言论外,皆是集中摘录古文之名言,以见儒家治国之道。1论语思想体系的核心“仁”。“仁”在论语思想体系中是最高的理论范畴,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其基本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点:(1)孔子认为“仁人”应当具备五种品德: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指出“仁”是为人的最高准则,仁人要勇于牺牲自己的利益,对别人无所要求。孔子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出发,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爱人”是“仁”的第一要义,是“仁”在实践中的理论基础。“爱人”就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为此,孔子还提出“克己复礼为仁”,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克制个人欲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当时的伦理道德规范,从而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2)从恢复和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的目的出发,提出行“仁”以“孝悌”为先。“孝”即是爱自己的父母,“悌”即是爱自己的兄弟和家族的同辈,然后广泛地爱其他一般的人,这是对“仁”作出的进一步补充,强调实行仁德必须从孝悌开始。(3)从道德修养着眼,提出“仁者安仁”。“仁者安仁”是说“仁”是一种高尚的道德,真正具有仁德的人,他的仁德要建立于内心信念的基础上。(4)从道德完成,坚持真理着眼,提出“杀身成仁”。作为仁者,必须勇敢地实践仁,坚持仁,要经得住考验,甚至不惜为此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2论语的哲学思想。(1)重人轻天。对鬼神“敬而远之”,对鬼神问题“存而不论”。对祭祀也不否定,但也不采取宗教的狂热态度;只是把工作重点放在人事,即“务民之义”。如,“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这种观点对我国后世人的信仰影响极大。(2)承认命定论,但在实际行动上,与命运抗争。孔子指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认为人的生死富贵都是由命运决定的。孔子承认命定论,又提出“知命”,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3论语的中庸思想。中庸思想,可以说是孔子“仁”的方法论,是其思想的最高层次,主要有:(1)“过犹不及”思想。所谓过犹不及,就是讲过头和“不及”一样有害,处理一切事情既要反对过大,也要反对“不及”。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政治上,提倡“居敬而行简”,但又反对“居简而行简”。经济上,提倡“惠而不费,劳而不怨”(尧曰)。文艺上,提倡“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道德伦理上,反对“以德报怨”,提倡“以直报怨”。教育上,提倡学思不可偏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和而不同思想。所谓和,就是矛盾对立面或各种不同因素的和谐结合。所谓同,就是人为地取消矛盾对立面的差异,或人为地去掉各种不同的因素,而强求简单的同一。这种思想,政治上,强调缓和矛盾,既要求人们不“犯上作乱”,又要求统治者克制私欲;强调君臣之间交换意见,臣子对君主要“勿欺也,而犯之”。经济上,强调“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文学艺术上,则强调善美结合,尽善尽美。4论语的政治思想。论语的政治思想,基本点是贯彻“仁者爱人”这个总的纲领的。其内容主要为:统治者要关心人民,减轻剥削,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统治者要以身作则,克制私欲,遵守国家法令和社会准则;要减轻刑罚,加强对人民的教育。(1)关于仁德政治思想。为政以德,关心人民。这主要表现在爱惜民力,减轻剥削,施惠于民。“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克己正身,以身作则。孔子强调国家统治集团,从君主到一般官吏,要克制私欲,恪守礼法,为人民作出榜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齐之以礼”,重在教育。孔子认为对待人民,教育为主,刑罚为辅。为政不能不用刑罚,但可以通过教育减少刑罚的使用。“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关于贤人政治思想。孔子不但强调仁德政治,而且认为仁德政治的实现还必须依靠贤人,即依靠德才兼备的人才。他提出:选拔贤能是“民服”的重要条件,强调为政必须选举贤能。“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他还提出,必须突破门第界限,选拔出身贫寒而又很有才德的人作政府官吏。(3)关于“正名”思想。孔子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孔子的“正名”,就是从原西周政治结构(亦即宗法等级结构)的观点出发,来纠正当时政治领域中天子、诸侯、大夫这一等级序列中名实不符的情况,以保持他所希望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稳定秩序。其目的是希望在保持旧的政治结构的前提下,在相对安定、和平的社会条件下,进行封建性的社会变革,从而达到天下的统一。这就是所谓的王道一统。5论语的伦理思想。(1)重视道德伦理的社会作用。孔子重视对现实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研究,而对一切与现实较远的自然宇宙或鬼神问题,则采取不加深究的办法。在孔子看来,要使政权巩固,要使统治者能得到人民大众的拥护,最根本的、最能长久起作用的办法,就是以德服人,以德治国。(2)重视统治者的道德修养。孔子在以德治国的基础上,提出了统治者必须以德修身。认为,作为统治者,道德修养的目的,不光是为自己,更重要的是为社会、为人民。他认为道德修养的根本目的就是修己以安百姓。(3)重视学习与实践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即人的道德、学问之所以出现差别,则是由于后天的环境、教育,特别是学习。不仅如此,孔子还特别强调道德修养中的主观能动性,认为道德修养必须有自觉性、坚持性,真正能自觉坚持下去,崇高的道德境界也并非高不可攀。(4)重义轻利的道德观。孔子的义,即是符合道义的行为规范,具体说是符合“仁”及他所提倡的其他道德规范。所谓“利”,就是指个人得利之利。就是说,当个人得到什么私利的时候,就要思考一下,得到这个东西是否符合义,如果不符合,那就不要这个东西。孔子的重义轻利,就是重道义,轻私利。他把义放在第一位,认为当个人私利与义相违背时,就应坚决抛弃这个私利。(5)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仁”,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总原则。它又是一种道德规范,首先是强调“信”,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其次是要遵从“温”、“良”、“恭”、“俭”、“让”的伦理原则。“仁”是孔子道德规范体系中起统帅作用的核心。其他道德规范,如“忠、孝、悌、智、勇”都是“仁”的思想在处理不同的伦理关系的具体体现。6论语的教育思想。(1)“有教无类”与“诲人不倦”。孔子认为人不分类别,不分阶级出身,都应有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实践中,孔子还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原则,即“学而不厌”、“诲人不倦”。(2)在德育第一的前提下,德、智、体全面发展。孔子在教育学生上提倡德育第一,认为自己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培养出“君子”,或者说“仁人”。在此基础上,孔子还提出不努力学习知识,就会有缺点,甚至犯错误;他经常讲到射箭和驾驭车马,要求学生学会这份本领;他经常向学生进行诗教,在大自然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3)联系实际,因材施教。联系学生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联系现实或历史上的实际事例进行教育,阐述自己的政治伦理与哲学观点。教育学生理论必须联系实际,也就是要做到言行一致。(4)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孔子在教学中,不使用灌注式,而充分使用启发式。孔子认识到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乐于学习。孔子特别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状态。特色论语作为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辑录,从文体形式上看,是“重在记言”的语录体。1论语的记叙体式特点。论语虽为语录,然而实际上包括语录和对话以及一些简短的记叙三种体式。前者记载孔子及其主要弟子的言论;后二者主要记叙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答之辞,同时也用一些形神兼备的小故事表现人物的举止行为。论语的语言艺术特色就是在这几种体式中得以体现的。论语基本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简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展开与论证,从而形成“质朴”的语言风格。然而“质朴”并非贫瘠枯燥。由于孔子生活及论语生成之时代,春秋诗性文化风韵犹存,加之孔子及孔门弟子良好的“诗学”修养,因此“文简”而“语长”,“质朴”而“含蓄”,造成了浓郁的“诗味”,给人以悠然神远之感。2论语的语言特色。由于孔子对现实人生有着深刻的体察,因此在论语中有许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与启示性的语句,以其思想的丰富深刻与表达的生动传神、韵致的含蓄隽永而受到推崇。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迂徐含蓄的风格,言简意赅,耐人寻味。这类语句虽然朴素无华,却能一下子打动人的心灵。其语言特色表现为:通俗平易而又精粹雅致的“口头语言”。灵活多变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从而“使得语言更加含蓄、形象、生动”。虚词运用纯熟自然,加强了语言的抒情性和音韵美感。因此论语的语言达到了贴切、通俗、精炼的境地,形成了它的字稳句妥、文笔流畅的特色。3人物形象塑造。论语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主要描写的是人物的言论,而在行动方面的描写却很简练;记述的主要是小事而不记大事;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语言、生活片断而不求系统。因而孔子的面貌虽不够完整,但却十分具体且细腻传神,在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风度气质方面已经绰绰有余了。通过对人物具体行为、语言等的描写,细微中见真情,更能使读者从细微之处体会、品味到孔子的生活态度、人格精神,并潜移默化地受到孔子人格上积极方面的影响。【例1】(2009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 曰 : “ 里仁 为 美 。 择 不 处 仁 , 焉 得知?”(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注】里:居。德:有德之人。邻:亲近。(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影响,要谨慎选择。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B. 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C. 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D.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他。【解析】本道试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C项,“选择与仁德为邻”与“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有误,第一处的“仁德”应为“有仁德的人”,第二处的说法不对,“焉得知”说的是“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而不是“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两处错误均考查在对选段中的重点词语的理解上,一处考查的是“仁”的含义,二处考查的是“知”的含义。【答案】C(2)孔子说:“无友者不如己者。”(学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分析。孔子交友思想,是建立在其“仁”的思想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在作答时,要先答出选段与选句之间的关系,即要指出“择友”与“择处(选择居住的地方)”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即与“仁德养成”之间的关系。其次要阐述孔子“择友”观的内涵,即指出孔子为什么会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孔子此句话从正面说是:要和比自己水平高、素养高的人交朋友。考生若能从此处入手,答题会更符合答案的要求。【答案】示例:“择友”和“择处”,都是选择有益于仁德养成的外部环境。与修养高于自己的人交友,以友辅仁,见贤思齐,可以取友之长、补己之短。(从其他角度解释,言之成理亦可)【参考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Loadin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