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学案岳麓版必修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77379948 上传时间:2022-04-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学案岳麓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学案岳麓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学案岳麓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2.认识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一、铁路,更多的铁路1地位铁路是交通运输建设的重点,便于国计民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2出现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开平至胥各庄铁路建成通车。3发展(1)原因:一是甲午战争后列强激烈争夺在华的铁路修筑权。二是修路成为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2)成果: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民国以后,各条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4制约政潮迭起,军阀混战,社会经济凋敝,铁路建设始终未入正轨。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59课中思考题,思考:这些观点有道理吗?为什么?【提示】前两条理由是有道理的,修铁路通火车确实有“扰民”和“夺民生计”的问题:一旦大量的货物通过铁路运往外地,某个城市或地区依托传统运输线路靠卖脚力生活的船夫、苦力势必失业与挨饿;修铁路一定会占用农民的土地,而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根本的问题是修铁路会破坏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这是新旧生产力的斗争问题。所以反对也就有一定道理,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在新旧制度的斗争、更替中,阵痛是不可避免的。而后两点理由没有什么道理,是愚昧守旧、盲目排外的顽固心理在作怪。二、水运与航空1水运(1)1872年,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2)民间兴办的各种轮船航运公司,在列强排挤中艰难求生。2航空(1)起步:起步于1918年,附设在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研制水上飞机。(2)发展:同年,北洋政府在交通部下设“筹办航空事宜处”。(3)成果:此后十年间,航空事业获得较快发展。图解历史影响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三、从驿传到邮政1邮政(1)补办邮政:1896年成立“大清邮政局”,此后又设邮传部,邮传正式脱离了海关。(2)进一步发展:1913年北洋政府裁撤全部驿站;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2电讯(1)开端: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电报的开端。(2)特点:进程曲折,发展缓慢,20世纪30年代才发生变化。3影响(1)新式交通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2)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3)促进了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知识网络(教师用书独具)知识精要1.近代交通由传统的人力工具逐渐演变为机械动力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火车、汽车、电车、轮船、飞机出现。2.通讯工具由传统的邮政通信发展为先进的电讯工具,有线电报、电话、无线电报先后发明。3.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近代中国交通的发展史料一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疯狂掠夺铁路修筑权。到1911年,全国铁路总长9 292千米,其中半数以上由外国修筑并控制。史料解读史料一“掠夺铁路修筑权”属资本输出之一。(1)根据史料一,分析说明中国近代铁路兴建的特点,其后果是什么?【提示】特点:帝国主义疯狂掠夺中国铁路修筑权,在华修建的铁路长度超过了中国人自己修建的铁路。后果:一是帝国主义从中获取了巨额利润;二是控制了中国的交通命脉,便于它们进一步侵略中国。史料二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貌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史料解读史料二“有助于打破惰性”是列强侵华的客观意义。(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影响。【提示】活跃了闭塞地区的经济;推动了商业城镇的发展;带动了与铁路有关的行业的发展;有利于知识、信息的流通传播;但冲击了传统的交通运输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生活。史料三1894年,孙中山曾大声疾呼中国修建铁路,1912年2月,孙中山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后致力于发展中国铁路事业。史料解读史料中“致力于发展中国铁路事业”体现了孙中山对交通运输的重视。(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对修建铁路有何主张?其主张能否实现,为什么?【提示】主张:修建铁路,大力发展铁路事业,实现民富国强。不能实现。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由于列强的侵略,政局动荡、经济凋敝、资金和技术缺乏。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中国社会发展。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2)影响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消极影响: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1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发展变化的特征(1)动力:由人力、自然力向机械力发展。(2)技术:由从西方引进到中国自制自研。(3)地区发展差别:城市近代化进程显著,乡村缓慢。(4)对象:由权贵富绅向平民化、普及化发展。(5)进程:初期由于受到各种势力的阻挠,发展缓慢,后来进程日益加快。(6)种类:铁路、公路得到发展,海上和内河航运发展较快,航空事业有所进步。2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1)近代交通、通讯工具变化显著。在近代,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汽车、电报、电话,并传入中国,从而使中国的交通、通讯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彼此距离缩短,极大地促进了区域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3)新式交通、通讯方式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4)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它加强了中国同世界各国的交流,接触到西方在政治、经济乃至思想领域中的先进事物,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大大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当 堂 达 标固 双 基1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是()A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B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C马车及木船是人们出行的工具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B诗中反映的是诗人对别离的感慨,说到了近代新式的交通工具便利了人们的出行,人们离别的次数逐渐增多,别离的情绪使更多的人感受到了生活的变化,故选B项。219世纪70年代已经在中国出现的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 【导学号:05812103】A轮船 B飞机C汽车D马车A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蒸汽轮船,有可能在中国19世纪70年代出现,故A项正确;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马车是中国古代的交通工具,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3右图是吴淞道路公司于1876年发行的“铁路火轮车”招贴画。据记载,当“火轮车”通车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图文材料说明()A近代交通工具首现中国B国人观念发生彻底改变C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D广告公司广揽旅游业务C近代交通工具首现中国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人们纷纷乘坐火车,表明国人的观念发生变化,但不是彻底改变,故B项错误;人们纷纷乘坐火车,表明人们的生活方式有所改变,铁路火车影响了人们生活,故C项正确;广告公司广揽旅游业务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41881年12月25日申报有诗云:“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雁帛鱼书应共妒,声气相通快胜箭。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该诗赞颂的文明成果是() 【导学号:05812104】A电灯 B火车 C电报D电影C“雁帛鱼书应共妒,声气相通快胜箭”说明通讯方式发生变化,“地角天涯连一线”说明这种通讯方式是电报,故选C项。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改变。到1911年中国铁路的修筑简况:材料二火车民航客机(1)材料一反映了1911年前中国铁路的投资状况怎样?这种投资状况说明了什么问题?(2)根据材料二,三幅图分别反映了我国交通工具的哪些方面?交通工具的变迁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3)从上述材料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解析第(1)问的投资状况通过对比材料一中“中国人自己修筑铁路”与“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铁路”的比例以及中国人自己修筑铁路的长度与铁路总长进行分析;说明的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的交通工具根据材料二中的三幅图“火车”“外滩”“客机”判断即可,其积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的启示结合第(1)问说明的问题回答。答案(1)投资状况:以帝国主义直接投资和清政府贷款投资为主,中国人自筹自建铁路仅占很小比例。说明: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加强,中国铁路修筑权大量丧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2)工具:铁路、水运、航空。影响:推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3)启示:只有首先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近代化。教师用书备选习题6某记者回忆从业生涯时说,20世纪80年代他曾以“书信电报”的方式发送文稿。他先把整篇稿子逐字填写在电报纸上,邮局再逐字译成电报码,利用电流把“点点杠杠”符号传输,对方通过无线电接收机接收信号还原文稿。这种通信方式在中国最早出现于()A19世纪中期B19世纪末期C20世纪初期D20世纪中期C“对方通过无线电接收机接收信号还原文稿”说明题干材料涉及的是无线电报,我国无线电报出现的时间是20世纪初期,故选C项。719世纪70年代,中国第一条电报线架设于()A天津 B广东 C上海D台湾D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