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艺体生备考语文三轮冲刺提升复习讲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77175573 上传时间:2022-04-19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1.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高考艺体生备考语文三轮冲刺提升复习讲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2014年高考艺体生备考语文三轮冲刺提升复习讲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2014年高考艺体生备考语文三轮冲刺提升复习讲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4年高考艺体生备考语文三轮冲刺提升复习讲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基础回顾一、我会读内疚(ji) 窈窕(tio) 诡谲(ju) 模(m)样攻讦(ji) 偎依(wi) 坍塌(tn) 歼灭(jin)混淆(xio) 骄横(hng) 牵强(qing) 场院(chng)碑帖(ti) 廖廓(ku) 岿然(ku) 拓片(t)稽(q)首 晕车(yn) 缫丝(so) 答(d)应二、我会写(括号内为正确写法)忽然开朗(豁) 祸国秧民(殃) 击浊扬清(激) 嫉恶如仇(疾) 急言厉色(疾) 集液成裘(腋) 挤挤一堂(济) 计日成功(程) 肆无忌殚(惮) 既往开来(继) 佳言懿行(嘉) 艰壁清野(坚) 艰不可摧(坚) 坚忍不拔() 历尽坚辛(艰) 坚难困苦(艰) 矫糅造作(揉) 接长补短(截) 可资借戒(鉴) 弱不经风(禁) 金榜提名(题) 金壁辉煌(碧) 金刚努目(怒) 金钢钻头(刚) 决无仅有(绝) 三、我能背(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开头即表达了归隐的坚定决心:“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2)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3)外无积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4)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王实甫长亭送别)(5)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6)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6)单车被问边,属国过居延。(1)征蓬出汉塞,(2)归雁入胡天。(3)大漠孤烟直,(4)长河落日圆。(5)萧关逢候骑,(6)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技能培训营1而(1)连词 1表并列 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2表修饰 今译为:着、地。 。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3表顺承 今译为:就、才。 。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4表假设 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5表转折 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6表因果 今译为:因而、所以。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劝学7表方位 今译为:以。例释: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 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2)音节助词 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3)语气词 用在句尾 今译为:啊、吧。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4)比况词今译为:如、像、似。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5)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例释: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史记?高祖本纪 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2近指 今译为:此、这样。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6)通“能” 今译为:能够、才能。例释:行柔而刚,用弱而强 淮南子?原道训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2何(1)疑问代词 今译为:1什么 。例释: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2谁、哪一个。例释:何事非君,何使非民?孟子?万章下 景王问于苌弘曰:“今兹诸侯,何时吉”?何时凶?左传3何处、哪里。例释:阁中帝子今何在?滕王阁序 丞相祠堂何处寻?蜀相(2)疑问副词(作状语)今译为:1怎么、怎么样。例释: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2何故、为什么。例释:夫子何哂由也。 论语?先进3多么(参见P3) 。例释:作计何不量。 孔雀东南飞 入门两眼何悲凉。贫士叹(3)附动词(通“呵”) 今译为:喝斥、谴责。例释:(王琚)至廷中,徐行高视,侍卫何止曰:“太子在!” 新唐书?王琚传3乎(1)语气词 1表疑问、反问今译为:吗、呢 。例释: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2表赞美、感叹今译为:啊、呀 。例释: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3表推测 今译为:吧、呢 。例释: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4表祈使 今译为:吧 。例释: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战国策5表商榷 今译为:呢 。例释: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容乎,失之宰予。韩非子?显学6表呼告 今译为:啊 。例释:叁乎!吾道一贯之。 论语7表肯定 今译为:也 。例释:此非汝所及乎,顾谓颜回纪之。列子 (2)助词 用在形容词后今译为:地 。例释:凌清风,飘摇乎高翔。 战国策(3)介词 相当“于” 今译为:在、对 。例释:生乎吾前,其文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德隆乎三皇,功羡于五帝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4乃(1)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你们 。例释: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指示代词 今译为:如此、这样。例释:子无乃称庄子真长性至峭,何足乃重。世说新语(2)副词 1表肯定今译为:是、就是、原来是 。例释: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范围 今译为:仅仅、只 。例释: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3表时间衔接今译为:就。例释:良乃入,具告沛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4表两事顺承今译为:才。例释:设九傧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5表意外今译为:却、反而、竟然 。例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话源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触龙说赵太后不改过自新,乃益骄恣。汉书?吴王刘濞传(3)连词1表顺承 今译为:于是、便 。例释: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入西关见卫将军。王夫偃列传2表他转 今译为:至于 。例释: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4)助词无义不译 。例释: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 尚书5其(1)代词 1第三人称 今译为:他(它)、他们。例释:成以其小,劣之。促织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2第三人称表领属 今译为:他的、他们的 。例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3表其中的。例释: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4表指示今译为:那、那些。例释:即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朱熹?中庸集注5活用为第一人称 今译为:我的、自己的 。例释: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游褒禅山记(2)副词 1表推测 估计 今译为:大概、或许。例释: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2表祈使今译为:可要、当。例释:子其勉之左传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3表反诘今译为:岂、难道。例释:国无主,其能久乎左传其孰能讥之乎石钟山记4表未来今译为:将、将要。例释: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尚书(3)连词 1表假设今译为:如果。例释:汤其无涠,武其无岐,贤虽十全,不能成功。 吕氏春秋 2表选择今译为:或者、还是。例释:呜呼!其信然耶,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耶?祭十二郎文3表让步今译为:尚且。例释:天其弗识,人胡能觉列子?力命(4)助词 1 附在代词“彼”“何”后,不译。 。例释:赐!汝来何其晚也 。孔子世家何其毒也2用在单音节形容词前,加强形容的状态 今译为:有多么,非常 。例释:羊肉其鲜乎。北风其凉,雨雪其滂png。天下春秋 6且(1)副词 作状语 1表将发生的动作 今译为:将要。例释: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战国策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表动作的暂时今译为:姑且、暂且 。例释:民劳,未可,且待之。伍子胥列传吾今且报府,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3表时间、数量的接近 今译为:几、近。例释:三年,大疾疫,死者且半,乃各散引去。后汉书?刘玄传4表事物的唯一性今译为:只、但。例释: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杜甫?送高三十五书记(2)连词 1表并列 今译为:又、与、及。例释:河水清且涟漪诗经一边一边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居一二日,萧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淮阴侯列传2表递进今译为:而且、况且。例释: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3表选择今译为:还是 。例释: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史记?魏世家4表让步今译为:尚且、还、即使、纵然。例释: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狂风横雨且相饶,又恐有彩云迎去。杜安世?胡捣练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例释:且静郭君听辨(人名)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吕氏春秋6表转折今译为:却。例释:王公直虽无杀人之事,且有坑蚕之咎,法或可恕,情在难容,王公直(3)助词 用在句首同“夫”,不译 。例释:且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史记?魏世家 7若(1)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你的。例释: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指示代词 今译为:如此、这样、这个、这些。例释: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南宫追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2)连词 1表选择 今译为:或、或者。例释: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记2表假设 今译为:如果、假如 。例释: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隐:怜恤)齐桓晋文之事3表他转今译为:至于。例释: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若臣,则不可入矣。左传(3)副词 作状语 今译为: 乃、才 。例释: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国语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老子(4)附动词 表比况今译为:像、如同。例释: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齐桓晋文之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战国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8所(1)特指代词 1所+动词,组今译为:所的人。例释:彼所将中国人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成名词性结构所的事衣食所安,必以分人。曹刿论战2所+介+动,表今译为:的地方。例释:是吾剑之所从坠察今处所、工具、方法 的原因。例释: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原因、对象。用来的。例释: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近臣礼,所以报也。左传?成公三年师者,所以传道受也解惑也3为所 今译为:被(表被动)。例释: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项羽本纪(2)附名词处所、位置 今译为:地方 。例释: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为人子者,患不孝不患无所左传(3)附数词表约数今译为:许。例释:从弟子女十人所。滑稽列传彗星出天市,长二尺所后汉书9为(1)介词 1表对象今译为:替、给、对。例释:为君翻作琵琶行。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史记?鸿门宴” 2表原因今译为:因为、因此 。例释: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3表目的今译为:为了。例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货殖列传序4表被动今译为:被 。例释: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2)助词 语助、提宾无实义不译 。例释: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球之为听。孟子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3)连词 表假设今译为:如、如果。例释:秦为知之,必不救也。战国策?秦策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战国策?楚策四(4)附动词 作谓语 今译为:1做、作。例释: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2治、治理。例释: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国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3担任、充当。例释: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董卓自为太师后汉书4变为、变作。例释: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逍遥游5当作、作为 。例释: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墨子?公输6算作、算是。例释: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公孙丑下7叫做、称为。例释: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逍遥游8是。例释: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为善,斯不善矣。老子?二章9有 。例释: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小人焉。孟子10参与。例释: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11认为。例释: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10焉(1)代词 1作宾语相当“之”今译为:它 。例释: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表疑问今译为:哪里、怎么。例释: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2)兼词 兼“于之” (前面的动词没有宾语或需要有介宾短语做状语而没有时)今译为:于是、于此 。例释:晋国天下莫强焉孟子?梁惠王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3)助词 1表语气今译为:了、呢、啊 。例释: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故钱塘之人日日候焉。柳毅传2a词尾 今译为:地、的样子 。例释:穆穆焉,皇皇焉,济济焉,信天下之壮观也。东京赋 盘盘焉,囷囷焉(的样子)阿房宫赋11也 助词 句中表句读句尾表判断。例释:有梦也难寻觅长亭送别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也”前是名词,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12以(1)介词 1表原因今译为:因为。例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也。廉蔺列传2表处所今译为:从、在、于。例释:田单以即墨攻破燕军。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3表时间今译为:在时候 。例释: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报任安书4表处置今译为:把、拿、用 。例释: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韩非子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5表手段今译为:凭、凭着 。例释:亚夫以中尉为太尉。绛侯周勃世家6表依据今译为:按照、根据。例释: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梁惠王上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2)连词 1表并列今译为:并且、而且 。例释: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2表目的今译为:来、用来。例释: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左传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3表结果今译为:因而、以致 。例释:孝公德商君,地以广,兵以强。韩非子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修饰今译为:地 。例释: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上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例释: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3)助词 表时间、方位相当“之” 。例释:殷夏以上,后妃之制,其文略矣。后汉书2句中句末语气不译 。例释:欢欣踊跃,以歌以舞韩愈?贺册尊号表君王之事因是以。战国策3通“已”今译为:停止、已经、 。例释:无以则王乎!孟子?梁惠王上五国以破齐秦,必南图楚。后汉书太 、甚四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孟子?滕文公下(4)附动词 作谓语今译为:1认为。例释:自以寿不得长史记?屈原贾生列传2用、使用。例释:贤俊失在岩穴,大臣怨于不以。汉书3率领、带。例释:宫之奇以其族行。左传4连及。例释:余一人有罪,无以万夫。国语5有 。例释:农民以鬻子者。管子(5)附名词 作宾语 今译为:原因 。例释: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良:的确)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13因(1)介词 1表依据今译为:按照、利用。例释:更延英俊,因才授爵。刘玄传 善战者因势而利导之。孙子吴起列传2表条件今译为:趁、趁着 。例释:因其无备,卒然击之三国志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3表原因今译为:因为、由于。例释: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伺者因此觉之。张衡传4表由来今译为:由、从、通过 。例释:如因荣木变为枯木。灭神论 西倾因桓是来。尚书?禹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蔺列传 5表凭借今译为:依靠、凭借。例释: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后汉书?邓寇(2)副词 连接强调今译为:于是、就。例释:项羽即日因留沛公饮。鸿门宴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廉蔺列传(3)附动词 作谓语今译为:沿袭、顺着。例释: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批大郤,导大髋 ,因其固然庖丁解牛今译为: 如同、犹。例释:蔡灵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战国策(4)附名词 作宾语今译为:机会、机缘。例释: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14于(1)介词 1 表处所今译为:在、从、到 在方面。例释: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鱼跃于渊 。诗经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蔺列传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2表方向、对象 今译为:向、对、对于。例释: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3表比较 今译为:比 。例释: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4表被动 今译为:被 。例释: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蔺列传5表原因 今译为:由于。例释: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2)助词 句末表疑问 相当“乎”。例释: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于。”吕氏春秋句中凑音节 不译 。例释: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15与(1)介词 1表介进对象 今译为:跟、和、同、替、为 。例释:微斯人,吾与谁归。岳阳楼记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去时里正与裹头兵车行陈涉少时,尝与人庸耕陈涉世家2表方向对象、 今译为:向、对、。例释: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孟子?公孙丑下3表比较今译为:跟相比。例释: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六国论4表处所今译为:于、在。例释:将渡江于中流,要离力微,坐与上风吴越春秋?阖闾列传(2)连词 1连接名词结构表并列 今译为:和、同 。例释: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论语功与日月齐光兮后汉书 2表选择今译为:或者、还是。例释:正行则民遗,曲行则道废。正行而民遗乎,与持民而遗道乎?晏子春秋(3)助词 通“欤”今译为:吗、吧、啊。例释: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了吧) 季氏将伐颛臾(4)附动词 作谓语今译为 1亲附、跟随。例释:与赢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2给予 。例释:与之璧,使行。左传 与斗卮酒。鸿门宴3交往。例释: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吕氏春秋4对付。例释:一与一,谁能惧我。淮阴侯列传5允许、赞许 。例释: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论语6帮助。例释:君之谋过矣,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论语7等待。例释: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8参加、参与。例释:蹇叔之子与师。左传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正事汉书(咸与维新)9称誉。例释:朝过夕改,君子与之。汉书(5)附名词 作宾语 今译为:党羽、同盟者 。例释:约结以定,虽睹利败,不欺其与。荀子16则(1)连词 1表承接今译为:就、便、那么 。例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周也无力。庄子?逍遥游2对比并用 不译。例释:内则百姓疾之,外则诸侯叛之。荀子3表转折今译为:然而、反倒、却。例释:欲速则不达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4表让步今译为:倒是。例释:美则美矣,而未大也。庄子?天道 难则难矣,然而未人也。墨子?鲁问5表意外今译为:竟、却。例释: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公使阳处夫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6表假设今译为:假如 。例释: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史记?高祖本记(2)副词 1加强判断 今译为:就是 。例释: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子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2表范围今译为:仅、只。例释: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劝学(3)附动词: 作谓语 今译为:效法 。例释: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周本纪(4)附名词 作宾语今译为:准则、法则 。例释:合散消息,安有常则?汉书?贾谊传以身作则(5)附量词。例释:论语二则17者(1)特指代词1组成名词短语今译为:的、的人、的事 。例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2用在数词后今译为:个、样。例释:请君择于斯二者 孟子?梁惠王下3用在时间词后 今译为:的时候 。例释: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近士为务。报任安书4用在否定词后 今译为:的话 。例释:不者,若属且为所虏。鸿门宴5用在主谓短语之后表原因今译为:的原因 。例释:吾妻之美我者,私(偏爱)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助词1引出判断不译。例释: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蔺列传2定后标志不译 。例释: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蔺列传18之(1)代词1第三人称今译为:他、她、它。例释: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2第一人称今译为:我。例释: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蔺列传3表近指今译为:这。例释: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2)助词 1表结构今译为:的。例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韩非子2主谓之间取独 今译为:来、用来。例释: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三国志?诸葛亮传3宾前标志 不译。例释:宋何罪之有?公输(凡是何之均为前置) 4定后标志 不译。例释: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5调整音节 不译。例释:填然鼓之。孟子?梁惠王上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3)附动词 作谓语今译为:到、往 。例释:吾欲之南海为学行不知所之(到去)庄子马蹄 基础巩固练一、(14届湖南衡阳高三三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记棚民事清梅曾亮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大旨言与棚民相告讦者,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余览其说而是之。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汙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余亦闻其说而是之。嗟夫!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选自咸丰刻本柏枧山房全集【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余览其说而是之 是:对的B今以斤斧童其山 童:用刀斧砍净山上的草木C及洼田竭 竭:干涸D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 习:熟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B其下水也缓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C高田犹受其浸溉 其无知,悲不几时D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B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C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D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分析了棚民开垦荒山的得与失,即尽收地利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B阻止棚民开荒的人,他们担心的是怕破坏分风水,还考虑水土流失的问题。C尾段“如董公之所忧”,“忧”的是不许开山种植辅助稻米的不足,容易惹出事故。D本文是一篇经世致用、现实性较强的论文,文字简洁,意蕴深厚,富有思辩性,其论题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小题5】把文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 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 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 【小题4】试题分析:阻止棚民开荒的人,没考虑水土流失的问题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5】试题分析:翻译句子,首先是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具体翻译时,要注意对句子的分析,明确句子的句式特点,把握句子中的关键的实词。如“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通之地”是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要调整语序:棚户农民能够在丛山峻岭,人迹不可到达的地方进行艰苦的劳动,吃粗而无味的食物。攻苦茹淡,进行艰苦的劳动,吃粗而无味的食物;是,这;病,作动词,损害。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译文】二、(9分,每小题3分)(14届九江七校高三上期中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鼻对方孝儒方子病鼻寒,鼻窒不通。踞炉而坐,火燎其裳。裳既及膝,始觉而惊,引而视之,煜煜然红,盖裳之火者半也。于是骂鼻曰:“夫十二官各有主司,维鼻何司?别臭察微。臭之不察,何以鼻为?今火帛之臭亦烈矣,而尔顽若不知,遽俾火毒烬裳及衣。雍蔽之祸,岂不大可悲乎?”久之,鼻忽有声,声与口同。曰:“我受命为子之鼻,今二十又二冬。兰茝椒桂,其气苾方,我闻我知,俾子佩藏。槁莸腐鲍,风腥气恶,我觉其秽,俾子避匿。子足不妄履而山不遇毒者,皆我之得职也。今子乃昧于治身,宜暖而寒,去裌就单,为风所加,外铄内郁,雍我鼻观,遂至火燎切肤,而不知其然,皆子之过也,于鼻何罪?假使服食以节,起处有常,顺阴燮阳,无所败伤,宁有不闻馨香乎?且古之志士,至于耄老,犹且居不求适,维道是奋。大雪皴肌,而炉不暇近,恐适意之致毒,知炎上之生灾,可不慎也?今子当始弱之时,有荼毒之祸。方当茹冰嚼雪,块枕草坐,愁思怵迫,冻饿摧挫,犹恐不可;而乃放不加思,恣意颓惰。当祁寒时,遽自溺于火,为身计者,良已左矣。不此之责,而反诮我为何哉!夫雍蔽之祸,厥有攸自:秦亥蛊昏,赵高乃弑;彼梁偏任,始有朱异;隋广淫酗,而世基以肆。木不虚中,虫何由萃?此三主者,苟以至公为嗜好,以众庶为耳鼻,上宣下畅,无所凝滞,虽有奸邪,何恶之遂?顾乃偏僻猜忌,执一遗二,以莸为薰,椒兰是弃,由是祸乱交兴,宗覆社圮。今子不务自尤,而维鼻是訾。一身之理且不达,况于政治也哉!”方子仰而嗟,俯而愧,屏火捐炉,凝神养气,既而鼻疾果愈。注:荼毒之祸,丧父之祸。【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遽俾火毒烬裳及衣 俾:让、使B假使服食以节 节:节制C臭之不察 察:察看D既而鼻疾果愈 既:不久【小题2】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 我觉其秽 B 臭之不察 则或咎其欲出者 句读之不知C何以鼻为 D 踞炉而坐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子靠在炉边烤火,火烧着了衣服,直烧至膝部才发觉,于是责怪鼻子不管用。B秦二世胡亥因为受到赵高的蒙蔽,所以最终杀了他;隋炀帝因为沉迷酒色,所以世基才敢放肆作恶。C鼻子反驳方子说:如果你生活有规律,衣食有节制,顺从阴阳,身体没受伤害,我怎么会闻不到气味呢?你应该责怪的是你自己。D本文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说明鼻道阻塞不通的危害,并以此说明治国也必须做到言路畅通,不偏听偏信,否则会招致祸乱。【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今火帛之臭亦烈矣,而尔顽若不知,遽俾火毒烬裳及衣。(4分)(2)当祁寒时,遽自溺于火,为身计者,良已左矣。(4分)(3)此三主者,苟以至公为嗜好,以众庶为耳鼻,上宣下畅,无所凝滞,虽有奸邪,何恶之遂?(4分)【答案】【小题1】C【小题2】A【小题3】B【小题4】1)现在烧帛的气味浓烈的了,但是你愚钝不知,就使火焰烧完下衣蔓延到上衣。(2)当大寒时,就自己沉迷在火炉旁,为自身考虑的话,实在已经错了。(3)这三个君主,如果把最大的公心作为嗜好,将百姓当作耳鼻,政情就能上下通达,没什么阻碍,即使有奸邪之人,又有什么罪恶能得逞呢? 译文:我鼻子受寒,鼻道阻塞不通。倚附炉而坐,炉火烧着我的下衣。下衣烧成灰烬又烧到膝部,方才察觉而大吃一惊,撩起下衣一看,火苗闪闪发红,原来被火烧毁的下衣已有一半了。我于是骂鼻说:“十二种器官各有主管的对象,鼻主管什么?无非是察别细微的气味。不能察别气味,还要鼻子做什么呢!现在烧帛的气味够浓烈的了,但是你愚钝不知,就使火焰烧完下衣而蔓延至上衣。蒙蔽的祸患,难道不是太可悲了吗?”过了好久,鼻忽然发出声音,声音同由嘴中出来的一样。说:“我接受命令作您的鼻子,到现在已有二十二年了。泽兰、蕲茝、椒聊、木犀,它们的气味芬芳,我能嗅闻得到,使您佩戴收藏。枯木、臭草、腐肉、鲍鱼,气味腥恶,我知道它们污浊,使您避藏。您脚不乱行、登山不遇毒物的原因,都是由于我称职啊。现在您竟然不晓养身,应当保暖却受寒,脱掉夹衣,穿上单衣,被风邪侵袭,体表高烧,体内郁滞,气机不畅,使我的嗅觉受阻,以至于火烧切身,却毫无察觉,这都是您的过失啊,对于鼻子来说有什么罪过呢?假如衣着饮食有节度,起居有规律,顺从阴阳,没有什么受伤,怎么会闻不到气味呢?再说古代的有志之士,到了老年,尚且生活不求舒适,只是奋求学问,大雪使皮肤皲裂,也不悠闲地烤火,唯恐适意会产生危害,知道向火能造成祸患,难道可以不谨慎吗?现在您正处在青年时期,就遭受丧父之祸。正应吃冰嚼雪,以土块为枕头,以草荐为坐席,忧思惊惧,冻饿挫折,还恐怕不能表达对父亲的孝心;您却恣纵无已,不多思虑,放肆无忌,颓废懒散。当大寒时,就自己沉迷在火炉旁,为自身考虑的话,实在已经错了。不责怪自己,却为什么反而责备我呢!蒙蔽的祸患,它是有所始的:秦二世胡亥昏惑,赵高才能弑杀他;梁武帝萧衍只信任逢迎之徒,方才有朱异弄权而致城破之患;隋炀帝杨广沉迷酒色,虞世基便放肆作恶。树木内部如不空虚,蚂蚁从哪里聚集呢?这三个君主,如果把最大的公心作为嗜好,将百姓当作耳鼻,政情就能上下通达,没有什么阻碍,即使有诈伪邪恶之人,又有什么罪恶能得逞呢?反而偏狭猜忌,偏信个别邪恶之徒,弃置众多忠义之士,把臭草当作香草,而抛弃芳香草木,从此祸乱不断产生,以致国家倾败。现在您不着力责备自己,却一味訾骂鼻子。自身的调理尚且不能明白,何况对于国事呢!”我仰面叹息,低头愧思,弃去炉火,聚精会神,调养正气,不久鼻疾果然痊愈。三、(14届浙江宁波重点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也。谭以父任为郎,好音律,善鼓琴。简易不修威仪,博学多通,能文章,有见地,不谄媚,而喜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哀、平间,位不过郎。傅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是时,高安侯董贤宠幸,女弟为昭仪,皇后日已疏,晏默默不得意。谭进说曰:“昔武帝欲立卫子夫,阴求陈皇后之过,而陈后终废,子夫竟立。今董贤至爱而女弟尤幸,殆将有子夫之变,可不忧哉!”晏惊动,曰:“然,为之奈何?”谭曰:“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夫士以才智要君,女以媚道求主。皇后年少,希更艰难,或驱使医巫,外求方技,此不可不备。又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宾客,必贻致讥议。不如谢遣门徒,务执廉悫,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也。”晏曰:“善。”遂罢遣常客,入白皇后,如谭所戒。后贤果风太医令真钦,使求傅氏罪过。遂逮后弟侍中喜,诏狱,无所得,乃解,故傅氏终全于哀帝之时。及董贤为大司马,闻谭名,欲与之交。谭先奏书于贤,说以辅国保身之术,贤不能用,遂不与通。世祖即位,征待诏。后大司空宋弘荐谭,拜议郎给事中,因上疏陈时政所宜,曰:“臣闻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书奏,不省。是时,帝方信谶,多以决定嫌疑。有诏会议灵台所处,帝谓谭曰:“吾欲以谶决之,何如?”谭默然良久,曰:“臣不读谶。”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帝大怒曰:“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出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乐,道病卒,时年七十余。初,谭著新论言当世行事,世祖善焉。琴道一篇未成,肃宗使班固续成之。元和中,肃宗行东巡狩,至沛,使使者祠谭家,乡里以为荣。(节选自后汉书桓谭传)注:卫子夫:汉武帝的皇后。悫:诚实、谨慎。谶:预言吉凶、得失的文字、图记。【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而陈后终废,子夫竟立。 竟:最终 B夫士以才智要君 要:要挟C傅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 善:交好 D不如谢遣门徒,务执廉悫 谢:谢绝【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3分)A女以媚道求主 乡里以为荣 B诏狱,无所得,乃解 良久乃得解C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也 说以辅国保身之术 D闻谭名,欲与之交。 贤不能用,遂不与通【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桓谭博学多才,著有新论琴道,但由于生活中不拘小节,不重仪表,好发表意见指责他人,所以常受排挤。B桓谭为人正直,劝诫傅皇后的父亲傅晏,遣散门客,廉洁谨慎,多加提防董贤。傅氏一家在哀帝时期终于能保全性命。C桓谭不善谄媚,在董贤结交他之前,他写信给董贤,陈述辅佐国家保全自身的办法,但董贤并未采纳他的意见,桓谭于是不与他往来。D桓谭敢于批评时政得失,因极力反对皇帝迷信谶语,险遭杀身之祸,经苦苦哀求才幸免于难,最后被贬出京城。【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臣 闻 国 之 废 兴 在 于 政 事 政 事 得 失 由 乎 辅 佐 辅 佐 贤 明 则 俊 士 充 朝 而 理 合 世 务 辅 佐 不 明 则 论 失 时 宜 而 举 多 过 事 夫 有 国 之 君 俱 欲 兴 化 建 善 然 而 政 道 未 理 者 其 所 谓 贤 者 异 也。【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3分) (2)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宾客,必贻致讥议。(4分) 【答案】【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A【小题4】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采取倒扣分形式,错一 “”或少一 “”均扣05分)【小题5】(1)刑罚不能施于无罪之人,邪恶不正直的人不能战胜正直之士。(2)君侯您凭借身为皇后父亲的尊贵而广泛结交宾客,一定会招致非议。【小题5】试题分析:第一句中“无罪”解释为“无罪之人”,“邪枉”解释为“邪恶不正直的人”;第二句中“以”解释为“凭借”,“通”解释为“结交”,“贻致”解释为“招致”。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桓谭字君山,沛国相县人。桓谭凭借父亲的关系担任郞官,喜好音律,善于弹琴。他不拘小节,不注重仪表,博学多才,擅长写文章,有独到见解,不讨好逢迎,而且喜欢批评那些庸俗的读书人,因此很受排挤。 哀帝、平帝时,他的职位没有超出郞官。傅皇后的父亲孔乡侯傅晏对桓谭很友好。这时候,高安侯董贤受到宠幸,他的妹妹是昭仪,皇后一天天被疏远,傅晏默默无语,很不得志。桓谭劝说道:“先前武帝要册立卫子夫做皇后,暗中寻求陈皇后的过错,而陈皇后最终被废黜,子夫最终被册立。现在董贤最受宠爱,而他的妹妹又特别受到宠幸,恐怕要有卫子夫替代皇后那样的变故,能不担忧吗!”傅晏很受触动,说:“是这样的,对此怎么办呢?”桓谭说:“刑罚不能施于无罪之人,邪恶不正直之徒不能战胜正直之士。读书人凭借才智求取君恩,女子凭借谄媚讨好的办法求取皇上恩宠。皇后年轻,求取恩宠更加艰难,有人驱使医巫,在外寻求占卜星象的方士,这不可不防备。另外,君侯您凭借皇后父亲的尊贵而广泛结交宾客,一定会授人以柄,招致非议,不如遣散门客,务必坚持廉洁谨慎,这是修身齐家躲避灾祸的办法。”傅晏说:“好。”于是遣散门客,入朝告诉皇后,如同桓谭所告诫的那样。后来董贤果然唆使太医令真钦,让他罗织傅氏的罪状。于是朝庭逮捕了皇后的弟弟侍中傅喜,奉诏立案,一无所获,才解除关押,所以傅氏在哀帝时期最终保全了性命。等到董贤做大司马,听到桓谭的名字,想和他结交。桓谭先呈递书信给董贤,用辅佐国家保全自身的办法来劝说他,董贤不能采纳,桓谭于是不与他往来。世祖即皇位,征召桓谭为待诏。后来大司空宋弘推荐桓谭,拜议郎给事中,因而上书陈述当时政事应注意事宜,说:“我听说国家的废兴,在于政事;而政事的得失,决定于辅佐是否得人。辅佐贤明,贤俊之士充满朝廷,而治理能与世务相吻合;辅佐不明,议论的事不合时宜,举措就多失误。作为国家的君主,都想兴教化建善政,然而政事不能治理好,是由于贤者意见不一。”奏章呈上后,皇上不看。这时,皇上正迷信图谶,常用来决定疑惑难明之事。皇上下诏令聚会商议,确定灵台的位置,皇上对桓谭说:“我想用图谶来决定此事,怎么样?”桓谭沉默好久,说:“我不读图谶。”皇上问他原因,桓谭又极力辩说图谶不合乎义理。皇上大怒道:“桓谭批评我无治国之正法,拉出去斩了他!”桓谭磕头磕得额头流血,哀求很久才得以赦免。后来被调出京城做六安郡郡丞,内心常感到闷闷不乐,在上任途中病死,死时七十多岁。起初,桓谭著书言当世行事二十九篇,取名为新论,上书献之朝廷,世祖称好。琴道一篇没有完成,肃宗令班固继续完成。 元和中,肃宗到东边巡狩,至沛,派使者祭祀桓谭墓冢,乡里引以为荣。四、(14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迁之所记,从汉元至武以绝,则其功也。至于采经摭传,分散百家之事,甚多疏略,不如其本,务欲以多闻广载为功,论议浅而不笃。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面贵俗功。此其大敞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诚令迁依五经之法言,同圣人之是非,意亦庶几矣。夫百家之书,犹可法也。若左氏国语 世本睦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书,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由观前,圣人之耳目也。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至主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基垒疏略,或有抵牾。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勘矣。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一,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呜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夫唯大雅“既明且哲,能保其身”,难矣哉!【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 序:记述B所以遇极刑之咎也 咎:过失C此其所蔽也 蔽:短处D质而不俚俚:鄙俗【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B斯以勤矣 余与四人拥火以人C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 不拘于时,学于余D既明且哲,能保其身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班彪看来,史记存在严重的问题,司马迁受极刑乃咎由自取。 B“诚令”三句,是班彪惋惜司马迁未能用“圣”的观点写史记。C班彪、班固父子对史记的评价基本相同,他们认为史记欠缺的要害为“是非颇缪于圣人”。D班固所见刘向、扬雄以来对史记的评价,并发表己见,但并未为此后的史学批评立下准则。【小题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B以迁之博物治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C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D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乏伦【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务欲以多闻广载为功,论议浅而不笃。(3分)译文: (2)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3分)译文: (3)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牾。(4分)译文: 【答案】【小题1】B【小题2】A【小题5】试题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1)务:致力,一心。载:记载。笃:深刻。(2)道:称道。贱:鄙视。贵:看重。(3)摭:采录、摘取。分散:分别。或:有的地方。抵牾:互相矛盾。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五、(14届广东十校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吾彦,字士则,吴郡吴人也。出自寒微,有文武才干。身长八尺,手格猛兽,旅力绝群。仕吴为通江吏。时将军薛珝杖节南征,军容甚盛,彦观之,慨然而叹。有善相者刘札谓之曰:“以君之相,后当至此,不足慕也。”初为小将,给吴大司马陆抗。抗奇其勇略,将拔用之,患众情不允,乃会诸将,密使人阳狂拔刀跳跃而来,坐上诸将皆惧而走,唯彦不动,举几御之,众服其勇,乃擢用焉。稍迁建平太守。时王濬将伐吴,造船于蜀,彦觉之,请增兵为备,皓不从彦乃辄为铁锁横断江路及师临境缘江诸城皆望风降附或见攻而拔唯彦坚守大众攻之不能克乃退舍礼之。武帝吴亡,彦始归降,武帝以为金城太守。帝尝从容问:“孙皓所以亡国者何也?”曰:“吴主英俊,宰辅贤明。”帝笑曰:“君明臣贤,何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