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教育志(甘沟卷2003版)

上传人:dfg****19 文档编号:77034426 上传时间:2022-04-19 格式:DOC 页数:123 大小:1.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宁教育志(甘沟卷2003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23页
会宁教育志(甘沟卷2003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23页
会宁教育志(甘沟卷2003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会宁教育志(甘沟卷)甘沟驿乡教委二00三年十一月会宁教育志(甘沟卷)目录甘沟驿乡教育概述(第1页)大 事 记(第4页)第一章 教育制度 (第17页)第二章 教育管理 (第23页)第三章 教育法规 (第28页)第四章 学前教育 (第29页)第五章 小学教育 (第31页)第六章 中学教育 (第45页)第七章 中等专业、职业技术教育(略) (第55页)第八章 中等师范教育(略) (第55页)第九章 高等教育(略)(第55页)第十章 成人教育 (第55页) 第十一章 少数民族教育(略) (第61页)第十二章 学生及招生 (第61页)第十三章 教师队伍 (第66页)第十四章 教育教学研究 (第8 3页)第十五章 电教设备及电化教育 (第91页)第十六章 教育督导 (第97页)第十七章 教育经费勤工俭学 (第98页)第十八章 教育人物(第108页)甘沟驿乡教育概述 甘沟驿乡位于会宁县中北部,东接韩集、四房,南连柴门,北与河畔镇接壤,此地交通便利,先秦时车马驰道直至祖厉,又为唐朝丝绸之路要冲,明清时设驿站驿道,置急递铺,新中国成立后又开靖天公路、国道309线。此处地域东西宽l 4公里,南北长32公里,流域面积336.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38万亩,其中川地2万亩,山地7.38万亩。1980年引黄入川,发展水浇地1.88万亩,全乡共辖14个行政村,99个生产合作社。现有人口23770人,农业人口21126人,其中回民63人。辖区内有行政事业单位50余家,个体工商户93家,流动摊点203处。 一、教育的萌芽与发展 (一)明清时期的甘沟教育概况 明朝时期无从考证,至清末,甘沟驿乡有三家私塾,一家为本地河西坡村锦鸡屲人,同治癸酉科“邑庠生”王安舒先生光绪六年在六十年铺创办的私塾,前后有学生七十人,取得功名(学位)者四十九人,其中有贡生两人,分别为和献壁、郭青岚,此二人后为县令;第二家为光绪年间设在甘沟驿旧城脚下的“三官庙”私塾,塾师为郭、董二先生(具体名字不详),学生有罗焕云、田增广、张义鼎等,罗焕云后考上了秀才。另一家为清末时的文庠生、沈作霖在马连村创办的私塾,先生亲自执教,有学生10余人。 (二)民国时期的甘沟教育 1、私塾教育 民国12年(1923年)六十铺人王建邦、沈显如、王蕴馆三先生继王安舒之后在本村杨家店兴办的私塾。民国27年(1938年)六十铺杨家店私塾迁入王志端家,王时仲任先生。民国31年又迁至本地方神庙,张定方任校董,王志端、王治邦任先生,学生有郭成祖(曾任青海省报社总编辑兼翻译)等。到1949年六十铺私塾改为四年制村学为止,前后有学生52人。 民国26年(1937年),大窑村开明人士何贵宗在硝沟坪开办私塾,聘请王少儒(本乡河西坡人)为先生,到1945年改为官办小学,先后有三位先生任教。同年王蕴国(本地人)创办河西坡私塾,学堂设在关帝庙。 民国28年(1939年)春,袁岸村人王理亭(兰州中山大学毕业生,曾做过蒋云台的秘书),回村办起一家私塾,学生有张仲孝(曾任会宁县水电局局长)等10余人,同时还有清末落第秀才孙子洲(1890一1964)创办的姚家岘私塾,有学生12人。同年秋天,东岔富绅王庭壁,自筹资金创办下庙私塾,聘请先生1人,有学生20余人。 民国37年(1948年),东岔村的卢德贤创办狼儿私塾,田岔村的王克勤、马占祥创办田岔私塾,各有学生1 O余人。 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前甘沟驿乡先后创办私塾7所,接受私塾教育的人数不下200人。 2、官立学校 民国22年(1933年),甘沟驿的三官庙私塾迁至甘沟旧街,并改名为“甘沟驿国民初级学校”,孙子范任校长,教师有汪德天、庞锦华2人,学生1 0余人。1946年,学校又改名为“甘沟驿国民小学”,有教师8人,学生30人。此为甘沟驿乡第一所官办小学。第二所官办小学是1943年吉酉村创办的四年制初小。 3、民办学校 1945年,当地政府组织校董会,硝沟坪、六十铺两家私塾分别改办为民办村学。硝沟坪为二年制,六十铺为初小。 三、“共和国”成立后的甘沟教育 解放初期,党和政府除对原有的4所官办与民办学校,7所私塾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之外,又创建了五十铺、钟岔、什字等三所四年制初小,到1957年底,全乡共有全日制初小14所,在校学生132O人同时又在硝沟、六十铺等地办起耕读学校、夜校。 1958年,“反右”运动开始,学生随群众“大战华家岭”,部分学校开始停课,高年级学生大多时间参加社队劳动,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一定影响。 三年困难时期,学生流失严重,个别学校逼迫停办。6 0年代初期,教育格局开始调整,1 961年9月县上撤并韩集、大沟两所初中,在甘沟驿兴办会宁三中,设5个班,学生多达200人,生源覆盖7个公社。同时小学新增7个二年制教学点,部分二年制学校改为四年制,四年制改为六年制完小,耕读学校与夜校的数量又有所增加。 。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教育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教学活动倾向于革命化和政治化,贫下中农管理学校,部分教师被换下来,甚至接受批斗。学校取消考试制度。随着运动的深入,一度出现停课闹革命,69年以后,复课闹革命,学生半天上课半天劳动。 文革中,教育规格也有些大的变化。一是初中设办农中班,二是七年制学校的设立,从66年到76年,甘沟驿乡先后有五十铺、袁岸、大窑、什字、河西坡、东岔、六十铺7所五、六年制小学升级为戴帽七年制学校,学制的盲目改变,导致中小学比例失调,教师拔高使用,小学教师合格率普遍下降,教育教学质量受到极大影响,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7 0年代末。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教育秩序开始恢复。河西坡、什字、五十铺、东岔戴帽初中相续撤并,公派教师数量逐渐增加,1980年辞退了部分民办教师,同时增大民教转正的数量,1978年以后甘沟驿乡每年都有5名以上的民教转正,也有相当数量的民办教师考入师范28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极大提高。 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甘沟驿乡更着力于教育教学条件的改善,自l985年至2002年,全乡先后得到“贫三项目”、“义教工程”、“危改项目”、“希望工程一、“香港福幼基金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总后勤部、省、市、县、乡以及村校各类建设资金33272万元,先后改建、扩建和维修1 8所中小学校的校舍,新建田坪、张川、六十铺小学、等5所中小学,校舍建筑总面积9350平方米,新建甘沟中学、六十铺独中、甘沟驿乡中心小学教学及综合实验楼三幢,合计建设面积4l 438平方米。至2002年秋季,全乡小学校舍建筑总面积为11765平方米,生均3.12平方米;初中校舍建筑总面积为857O平方米,生均5.72平方米。全乡校舍基本达到“一无两有”,部分学校“六配套”设施齐全。六十铺小学、田坪福幼慈航小学及两所中学教学实验仪器达到国家III类标准,乡中心小学仪器配备达国家II类标准。17所小学配齐了“两箱三仪”。各校音:体、美器材基本齐全。小学“六室”、中学“八室”基本齐全。生均图书小学为6册,初中为l0.3册。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四率指标均达到省颁标准。1995年吉酉小学获全县统考村学组第二名,1997年5月,甘沟驿乡中心小学获全县毕业会考第七名,1 999至2000学年度六十铺中学初三会考直升率获全县第八名,2000至2001学年度六十铺中学初三会考直升率获全县第一名。 2002年秋季,全乡有各级各类学校30所,其中初级中学2所,九年制学校1所,村六年制完小12所,四年制初小7所,二年制教学点4个,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所,乡幼儿园1所,私立幼儿园2所,在校小学生4573,中学生1 361人,教职工215人,代课教师51人。一、明清时期明朝时期,无据可查。清光绪六年,本地河西坡村锦鸡面人吲治癸酉科“邑庠生”王安舒先生在六十铺创办私塾,前后有学生七十人,取得功名(学位)者四十九人,其中有贡生两人,分别为和献璧、郭青岚,此二人后为县令,为纪念先生办学之功德立碑以记之;第二家私塾为当地乡绅在甘沟驿旧城脚下创办的“三官庙”私塾,塾师:郭大先生、董先生(名字不详),学生有罗焕云等,罗焕云后为秀才。另有清末时期的文庠生沈作霖在马连村创办私塾,先生亲自执教,有学生10余人。 二、中华民国 民国12年(1923年)六十铺人王建邦、沈显如、王蕴馆三人继王安舒之后在本村杨家店办私塾,有学生12人。 民国18年(1929年)王蕴国(本地人)创办河西坡私塾。 同年,马连沈家私塾因闹灾荒停办。 民国22年(1933年)甘沟驿“三官庙”私塾迁址旧街,改名为“甘沟驿国民初级学校”。 民国26年(1937年)大窑村开明人士何贵宗在硝沟坪开办私塾,河西坡人王少儒为先生。 民国27年(1938年)六十铺杨家店私塾迁入王志端家,王时仲任先生,有学生20多人。 民国28年(1939年)春,兰州中山大学毕业生,曾做过蒋云台的秘书的王理亭(袁岸村人),辞官回村办起私塾,学生有张仲孝(曾任会宁县水电局局长)等1O余人。 同年清末落第秀才孙子洲(189O一1964)在姚家岘创办私塾,有学生12人。 是年秋天,东岔富绅王庭壁自筹资金创办下庙私塾,聘请先生1人,有学生20余人。民国31年(1942年)六十铺王家私塾迁至本地方神庙,张定方任校董,王志端、王治邦任先生,学生有郭诚祖(后任青海省报社总编兼翻译)等30人。 是年,袁岸私塾首届学生毕业。 民国32年(1943年)袁岸私塾有先生3人。吉酉村创立官办四年制初小。 民国34年(1945年)地方政府组织校董会,硝沟坪创办民办学校,实行分班教学,受甘沟驿国民初级学校管辖。 民国35年(1946年)甘沟驿国民初级学校更名为“甘沟驿国民小学”。 民国37年(1 948年),东岔村卢德贤创办狼儿私塾,田岔的王克勤、马占祥创办田岔私塾,各有学生10余人。 民国38年(1949年)六十铺私塾改为四年制民办村学,校长和贵,学生有师克剑(曾任白银市人民医院院长)、李生林(银川市开发公司总经理)等20多人。 是年,硝沟小学改为四年制,校长:董跃(靖远人),另有4名教师,学生50多人。 是年,姚家岘的孙子洲私塾改为段岔二年制小学,校址:蛟龙庙。 三、新中国成立 1950年 袁岸私塾由生产大队接管,改为民办四年制学校,王理亭辞职,学校由梁启祥负责,有学生40多名。 是年,康新贵(翟所人)任吉酉小学校长,在校学生60多人。 是年,刘振琪任甘沟小学校长。 1951年 狼儿私塾改为民办四年制小学,学生有李映春、刘振祥、王效忠(此三人都考入高等院校)等。 是年,五十铺、田岔两所四年制小学开始招生。 1952年 六十铺由四年制改为五年制,和贵调回县城,吴泰任校长。 是年,姚廷杰任五十铺四年制小学校长。 1953年 河西坡改私塾为村办二年制小学。负责人:王德英,有学生2O多人。 是年3月,钟岔、什字、马连四年制小学创办并招生。 1955年 粱启祥调离,任启祥(甘沟人)担任袁岸小学校长,学校推行于凯洛夫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 是年,当地政府拨款扩建六十铺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是年,狼儿村民捐款建校并自制课桌凳15套。 1956年 冯振义(靖远人)任东岔四年制学校校长,发动群众新建校舍,学校改为五年制,有教师3人,学生由40人增加到6 O人。 是年,王明党(河畔人)任甘沟小学校长。 是年,钟岔小学由四年制改为五年制。 是年3月,沈兆书任五十铺小学校长。 是年8月,张川四年制小学招生,孙启任校长。 1957年 元月,钟岔小学首届毕业生李旭东(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青海军区政委,转业后曾任青海省卫生厅副厅长)等毕业。 元月,狼儿小学校长陈士伟调往云台小学任教。 1958年 3月,吴泰调离,姚廷杰担任六十铺小学校长,学校由四年制变为六年制,学生25O余人,张元(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司司长)小学毕业。3月,硝沟五年制小学迂往大窑社,一年后又迂回。 3月,袁岸小学改为五年制,王绪任校长。 8月,甘沟小学附设初一班,初一学生半天劳动半天读书。 是年,受“大闹华家岭”影响,学生多时停课参加社队劳动。 1959年 3月,河西坡二年制小学改为四年制。甘沟小学变四年制为六年制,王永让任校长。 3月,白崖三年制、辽坡四年制小学开始招生。 1960年 3月,王绪离职,罗善仰担任袁岸小学校长。 。 9月,会宁在甘沟办三中,开始二次招生。 三年困难时期,学生流失严重,狼儿小学停办。 1961年 3月,罗善仰调离,邵养林担任袁岸小学校长。3月,狼儿小学复课。9月,县上撤并韩集、大沟两所初中在甘沟小学设五个初中班,在校学生达200人,生源覆盖七个公社,校长:张万祥。 1962年 3月,张山、尹坪分别设二年制教学点。 3月,曹克慧任什字四年制学校校长。 1963年 3月,郭堡村创办二年制教学点,负责人:郭凯。 l964年 3月,田坪创办耕读小学,负责人:田建中。 3月,路克勤参加农村路线教育运动。1965年 3月,谢岔设二年制教学点,后发展为五年制,教师7人,学生5O人。 3月,康彦芳创办康庄二年制小学,同时社队办起二、三年制农民夜校,韩述修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帮村民识字。 3月,山坪塬二年制开始招生,郭堡、张山两所二年制改为四年制。 8月,田坪“耕读小学”获“会宁县教育先进单位奖”。 1966年 3月,段岔改二年制为四年制,负责人:牛生乾。 3月,甘沟小学办农中班,高中毕业生陈利任教,有中学生44人。 8月,会宁县的“80天白色恐怖”开始,全体教师上县开会,部分教师挨批斗,学校推迟开学。在此期间,供销社占用甘沟小学2400平方米的活动及后勤用地。 1967年 3月,和宝豫任吉酉小学校长,康新贵调离。 3月,田坪耕读小学改为四年制初小,路克勤任校长。 8月,路克勤调甘沟小学任教。 “文革”开始,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大部分教师下队劳动,取消考试制度,推荐升学,教育秩序出现混乱,六十铺小学校长姚廷杰因不堪侮辱,自尽于县城东山梁上。 1968年 元月,六十铺小学改为七年制,政府拨款3000元扩建教室6问,此时有教师18人,在校学生400余人。 3月,生产队长孙柏林创办土门三年制学校并招生。 9月,甘沟小学与农中合并为七年制,徐树堂任革委会主任,路克勤任革命领导小组组长,申学义调入农中。9月,东岔村党支部书记师义仁等迁东岔小学于柴湾半山腰,并设为七年制。 由于变“文革”冲击,辽坡校长李俊春停职一年,学校成为“讲用会、批斗会”场所,部分学校的校舍被毁坏,部分学生失学。 l969年 3月,河西坡、郭堡、张川三所四年制学校改为五年制,袁岸小学改为六年制,粟建洲(县城人)接替焦克武任校长。 3月,何永让任五十铺小学校长。 1970年 3月,李岔三年制小学招生,校长:苏得胜。商岔耕读班招生,校长:王守忠。 3月,田岔学校改六年制为七年制,有学生170人,校长:郭世福。 1971年 3月,林庭俊调离,张元成接任六十铺学校校长。 3月,孙柏林积极奔走,修缮校舍。土门小学三年制改建为五年制,学生数由4 0名增加到86名。 1972年 3月,徐树堂调离,张静任甘中革委会主任;粟建洲调离,李严任袁岸学校校长,年底学制由六年制改为七年制。 3月,张山、田坪四年制改为五年制。 1973年 3月,商岔耕读班改为五年制,东岔七年制撤并为五年制。 3月,王怀绪(靖远人,后任会宁县教育局局长)调甘沟农中。 8月,徐伟任五十铺小学校长,县教育局拨款5000元,群众投工献料修建标准教室5间,并购置部分教学设备。 1974年3月,修岔村新增白条岔二年制教学点。 3月,郭世福调离,李敬忠任田岔七年制学校校长。 此年,各校大搞“批林批孔”运动,学生不时下队搞宣传或参加批判会。1975年 3月,李岔由三年制改为四年制小学、什字、狼儿改为五年制小学。 3月,徐伟调离,张笑春(县城人)任五十铺小学校长。 是年,部分中小学大张旗鼓开展“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学生办板报、办专栏,召开批判会,张贴大字报,正常的教学受到干扰。 1976年 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9日部分中小学举行纪念活动。 3月,东岔又恢复七年制,硝沟、五十铺改五年制为七年制。 河西坡小学由五年制改为七年制,小学又增设红幼班,在校学生多达160人,教师13人。 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9月18日,甘沟驿乡革命委员会在甘沟中学召开万人大会沉痛悼念毛泽东同志逝世,有1000余名中小学生参加。 1977年 3月,吉酉小学由五年制改为三年制,校长:张广立(现为靖远师范副校长),教师2人,学生40多名。 3月,什字小学设七年制,学生120余名,负责人:张国琮。 8月,张笑春调离,邵仰林担任五十铺七年制学校校长。 8月,甘沟农中基建竣工,中小学分校,王莉霞(县城人)任小学校长,王怀绪任中学校长。1978年3月,张元成调离,张作担任六十铺小学校长,在校学生350人,郭治中(北京总后勤部某部主任)在该校初中就读。 9月,王怀绪调任县教育局局长,王静山任甘沟中学校长。 10月,韩述修转为公办教师。 是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恢复高考制度,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学校秩序开始好转。 1979年 8月,河西坡改七年制为五年制。 11月,王绪民、王儒、王新民、王有彦、康爱苹5位同志转正。 1980年3月,赵连城任袁岸七年制学校校长,路克荣任田坪五年制学校校长。 1981年 8月,什字小学恢复五年制。 8月,路克勤任甘沟小学校长,赵宏斌考入靖远师范。 8月,张述武任辽坡小学校长。 1982年8月,段兆君考入靖远师范。8月,五十铺撤并七年制为五年制,校长:张国琮。 1983年 8月,张广立考入靖远师范。 8月,李映春任甘沟中学校长。 1984年 8月,赵连城调离,马友林任袁岸七年制学校校长。 张广立调立,牛生祥担任吉酉小学校长。 9月,康永珍、程雷、张柏林、郭锦玉、徐兆祥、陈尚宽转正。 9月,甘沟中学改为农业中学。 1985年 8月,张述秀调离,六十铺学校改为八年制,李敬忠任校长。 8月,田志德考入靖远师范。 9月,东岔学校由七年制变为五年制。 1986年 5月,国家教委主任何东昌、省委副书记刘冰来会宁,视察甘沟小学、田坪小学、责令封闭田坪小学的办公窑洞,之后,乡政府拨款3300元,群众投工献料修建校舍27O平方米。 8月,祁海森、姚青元考入靖远师范, 9月,联合国亚太地区教科文组织“JIP计划”在甘沟小学实施。 1987年 9月,李宗民任六十铺学校校长。路克勤任甘沟学区校长,同年被市教育局授予“白银市优秀教育管理工作者”称号。 9月,户国民、曹克慧、董玉俊、李俊春、王雄亚5人转正。 1988年8月,曹维国考入靖远师范。9月,董玉俊调任袁岸八年制学校校长,程雷担任教务主任。 1989年 9月,吉发荣任吉酉小学校长,乡政府拨款2000元,群众投工献料新建校舍115平方米。 王正德任河西坡小学校长,多方筹资1226万元,新建校舍316.3平方米,购置图书l360册,并添充了部分教学仪器。 9月,张山小学迁至杨圈,更为杨圈小学,县农建办投资4000元,社队集资500元,建起5间简易教室。 9月,路克勤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9月,张国琮任甘沟小学校长。 是年春夏之交,北京部分学校学生闹学潮,影响涉及全国。1990年 8月,王玉秀考入靖远师范。 9月,王治国担任大窑学校校长,上级拨款2.2万元,群众集资献料修建校舍12O平方米,王治国被评为市“园丁”。 9月,马友林调离,董玉俊任袁岸七年制学校校长。 1991年 4月,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成立。 8月,赵永平考入靖远师范。 1O月,乡校筹资5000元,修缮五十铺校舍。 1992年 3月,康雪、王志雄等5位民教转正。 6月,六十铺中小学分校办学,中学校长李宗民,小学校长程雷,经柴玉堂联系,省财政厅拨付六十铺小学建校资金3万元,用于“六配套”建设与教学仪器购置。8月,张玉焕考入靖远师范。8月,经县四大家考察后,决定撤销袁岸八年制学校初中部。原校长董玉俊调入六十铺小学任教,袁岸小学校长由王雄亚担任。 9月,马俊章调任大沟乡教委主任,朱联由甘沟中学调田岔任校长。 10月,甘沟小学被白银市政府命名为“市标准化学校”。 1993年 8月,郭志仪考入靖远师范。 9月,东岔小学被县政府命名为“标准化学校”,校长张富贵获甘肃省“园丁奖”。 9月,乡政府拨款3500元,群众资集2000元,搬迁重建段岔学校。 9月,郭效禹调郭城职中,金朗天任甘沟中学校长,甘沟农中保留高中建制停止高中招生。 11月,河西坡小学被县政府命名为“标准化学校”。 1994年7月,乡政府捐款3万元为甘沟小学修建教室110平方米。 8月,王润霞、王守礼、董克明、赵启聪考入靖远师范。 8月,孙亚军考入清华大学环卫系。 9月,东岔学校被评为“会宁县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甘沟小学被市政府命名为“示范化”学校。 1995年 3月,王效明、郭建忠等12位民教转正。 7月,吉酉小学获全县统考村学组第二名,杨圈小学获全县统考村学组第十二名。 8月,窦顺宽考入靖远师范。 1996年 3月,窦鸿斌、师明霞转正。 6月,陈彦明、周尚禄等12人转正。 8月,郭维笃、党满仓考入靖远师范。 8月,刚直考入清华大学核物理系。 9月,路克荣获“甘肃省园丁奖” 9月,袁岸小学通过上级拨款5万元,群众集资678万元(其中苟学仁个人捐款1.5万元,孙礼捐款4000元),新建砖木结构校舍240平方米。 1997年 6月,王仰荣、张述武、路克荣等14位民教转正。 7月,上海贝尔公司与上海文联在会宁开展文化扶贫“教师暑期培训”,姚青元等人参加。 8月,蔺维学任大窑小学校长。 筹资7.5万元修建校舍。 8月,黎明考入靖远师范。 8月,全乡五年制小学改为六年制。9月,路克荣获国家教育委员会“优秀教师奖”。 1O月,河西坡小学被白银市政府命名为“市标准化学校”。 1O月,甘沟中学利用“贫三”项目贷款捐资22万元,地方政府配套376万元,建成教学大楼。 1998年 6月,焦伟义等7位民教转正。 8月,张文惠(钟岔人)考入河海大学土木工程湛察研究生班。 9月,六十铺中学接受“国贫”项目价值6万元的仪器及图书。 l0月,通过“义教项目”拨款20万元,县乡配套45万元,学校自筹1万元建成六十铺教学大楼。 1999年 8月,程雷调任张川小学校长,张映林调任六十铺小学校长。 9月,崔玺由头寨调任甘沟乡教委专职副主任。李宗民、田兴川、姚青元调甘沟乡教委工作。 9月,成立乡幼儿园,园长董淑兰。 1O月,乡政府拨付6.6万元扩建郭堡小学。 11月,通过和宝大,省财政厅拨款2万元为六十铺中学实施绿化建设。 12月,孙茂林等l0名民教转正。 2000年5月,香港福幼基金会捐款20万元,地方政府配套1965万元,搬迁新建田坪小学,同年9月落成,更名为“田坪福幼慈航小学”。9月,田志德任六十铺中学校长,陆广林任六十铺小学校长。 9月,张映林调甘沟驿乡中心小学。 9月,欧盟组织负责人伊利沙白女士来我乡考察。 2001年7月,北京军区总后希望工程预视员及省希望办负责人来六十铺小学考察。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捐款35万元建成“六十铺总后希望小学”、“张川总后希望小学”。 8月,谢志江等9名民教转正。 9月,乡政府拨款l3万元为钟岔学校新建校舍745平方米。 9月,段岔小学由四年制改为六年制,负责人:杨清忠。 2002年 9月,王雄亚辞去袁岸小学校长之职,焦伟义接任。 张汉贤调离五十铺小学,李刚接任校长。 9月,党满仓担任田坪福幼慈悲航小学校长。 10月,“二期义教项目”投资59万元,新建甘沟驿乡中心小学综合实验大楼。第一章 教育制度第一节清末以前的地方学制 一、地方学制在甘沟驿乡的实施(无据可查) 二、科举取士制度在甘沟驿乡的实施 清末时期甘沟驿有三人参加过科举考试:河西坡村锦鸡函人王安舒参加同治癸酉科考试,获取“邑庠生”;甘沟“三官庙”童生罗焕云,后考取秀才(具体时间不详);马连村童生沈作霖,考为庠生(具体时间不详);吉酉村姚家岘童生孙子洲秀才落弟。第二节清末学制清末,甘沟有义学三处,即光绪六年河西坡村锦鸡屲人王安舒在六十铺创办的学堂,光绪年间的甘沟村的“三官庙”学堂,宣统年间的马连村的沈家学堂。普通教育与实业教育无据可查。第三节 民国初期的教育制度 一、民国学制在今甘沟驿乡的实施 民国时期甘沟驿共有二年制小学4所,四年制初小4所,完全小学1所。 民国26年(1937年)王蕴国创办河西坡私塾。 民国28年(1939年)王理亭在袁岸办起四年制私立小学。同年王庭璧创办东岔下庙四年制私塾。 民国3O年(1941年)孙子范创办甘沟驿完全小学。 民国31年(1942年)六十铺杨家店私塾改为四年制私立小学。 民国32年(1943年)吉酉村创办四年制初小。 民国34年(1945年)硝沟成立校董会,创办二年制村学。 民国37年(1948年)卢德贤创办狼儿二年制小学,同年王克勤、马占祥创办田岔二年制小学。 民国38年(1949年)姚家岘私塾改为段岔二年制小学。 二、抗日战争对教育的影响(无据可查) 三、解放前夕甘沟乡的办学规模 解放前夕,甘沟驿乡辖区内有二年制私塾6所,四年制初小4所,完全小学1所,有教师23人,学生290名。(见下表)解放前夕甘沟地区小学教育情况统计表学校名称校址学制教师数学生数教师姓名私塾创办时间马连小学马连岔二112董彦吉宣统年间河西坡小学本社关帝庙二110王德英民国26年(1937年)硝沟小学硝沟二120徐兆吉民国26年(1937年)段岔小学姚家岘二112孙子洲民国27年(1938年)田岔小学阳山二116张信斋民国37年(1948年)狼儿小学阴屲二114马维奇民国37年(1948年)六十铺小学方神庙四426和 贵民国12年(1923年)东岔小学东岔下庙四120王庭璧民国28年(1939年)袁岸小学袁岸四570王理亭民国28年(1939年)吉酉小学吉酉四140王自成民国32年(1943年)甘沟驿国民小学甘沟街五650刘振琪民国22年(1933年)备注:二年制私塾6所,四年制小学4所,五年制1所,教师23人,学生290人一“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整顿、改造、完善 “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了原有的公私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较快,袁岸、狼儿、田岔、五十铺、马连等5所私立小学先后改办为初小;河西坡私塾改为二年制小学,六十铺由初小改为完小,到1954年新增钟岔、什字两所四年制初小。教师人数增加到40人,在校学生510人。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改革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办学条件逐步得以改善,教育规模逐年扩大,教师人数与在校学生数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1955年,狼儿村村民积极捐款捐物、修建学校并自制课桌凳15套。同年,当地政府拨款扩建了六十铺小学。 1956年,东岔学校由四年制改为五年制,有教员3人,学生60名。 1958年,六十铺由四年制改为六年制,有教员6人,学生多达25O名。同年,袁岸小学改为五年制,有教员5人,学生70名。 1959年,白崖三年制小学,辽坡四年制小学创办,河西坡小学由二年制改为四年制,甘沟小学由四年制改为六年制。 1961年9月,县上撤并韩集、大沟两所初中,在甘沟创办会宁三中,设五个班,学生200多人,生源覆盖七个公社。 1962年至1963年,张山、尹坪、郭堡二年制学校招生,有学生42人。 1964年至1965年, 谢岔、康庄、山坪塬二年制招生、田坪耕读小学创办。截止“文革”前,甘沟驿乡共有初小14所,五年制小学2所,完小12所,同时又设初中五个班。在校学生1600人左右,教师8O余人,读完初小和完小的学生累计3000余人。 三、“文革”十年对教育制度的冲击 文化大革命对教育制度的冲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学校管理制度的变化。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教师被划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范畴,有的被打成了“阶级敌人”,剥夺了管理权与教育权,有些教师还要接受身体与心灵的双重革命,校长随时更换,教师调动十分频繁,长则一年,短则一学期,甚至中途换人的事常常发生。正常的教育秩序被打乱。 第二是教材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变化。在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年代,不准提抓教育质量,学校工作的重点是批判“封、资、修”,批林批孔,学黄帅反潮流、学张铁生、学朝阳、学中川、学生经常参加校内外劳动,一个时期以来,还提倡停课闹革命,教育教学变质为政治活动、思想革命和劳动教育,批判会,大字报充斥着整个校园。 第三是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的变化。受“极左”路线的干扰教育教学与评价制度极端化、片面化。取消考试制度,升级看表现、升学靠推荐,受教育者的灵魂被扭曲,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下滑到历史最低点。 第四是学校建制的变化。在“读小学不出生产队,读初中不出生产大队,读高中不出公社”政策引导下,各村社大办学校,盲目改变学制。自1966年至1976年,甘沟驿地区先后有张山、郭堡、段岔、田坪、河西坡、什字、狼儿等七所二(三)年制学校改为五年制。期间,五十铺、袁岸、什字、大窑、河西坡、六十铺、东岔等校又从五年制升格为戴帽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学率虽有了极大提高,但由于教育规模太大,教师水平赶不上,教育质量依旧很低。 四、拨乱反正,走向振兴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教育步入正轨。首先是合理地调整了办学规模。河西坡、什字、东岔七年制初中相继撤并,使中、小学校教师比例趋于合理;其次是教师队伍有所加强,1980年乡上辞退了部分能力不合格的民办教师,1978年之后,又增加了民教转正数量,同时积极鼓励民办教师考取的师范,(1982年至2002年我乡从师范毕业的民办教师有28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极大提高。再次是,学龄儿童特别是女童入学率逐年上升,到2002年底女童入学率达到99.7。 五、坚持改革开放,教育大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不仅促进了经济繁荣,也极大地带动了农村教育的飞速发展。 首先是办学规模趋于合理。1979年至1985年,河西坡(1979年撤)、什字(1981年撤)、五十铺(1982年撤)、大窑(1993年撤)、东岔(1985年撤)等五所七年制学校撤并为五年制。随后的1989年至1990年,白条岔、修岔、陈坪等6所二、三年制教学点也归并于村中心小学。其次是中学教育得到长足发展。1978年秋,甘沟驿完全中学有教师22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0人,在校学生数460人,高、初中各设4个班。到1983年改为农业中学时,已有教师35名,其中大专学历16人,本科2人,在校学生数648人,初中7个班,高中4个班。另外还有袁岸、六十铺、田岔四所戴帽初中,全乡初中在校学生保持在1100 1200人之间,教职工数在50人左右。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乡中学为国家输送大中专学生226人,其中大专生48人。再次是全乡各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自1978年至2002年甘沟驿乡动员各种力量,多渠道筹措学校建设资金33272万元,分别用于田坪、张川、六中等四所中小学的搬迁新建;田岔、大窑等13所中小学校舍的维修、扩建以及各校教学实验仪器、图书、课桌凳及其它配套设施的配置与完善。第二章教育管理第一节教育行政机构沿革一、清以前的教育机构(一)教育机构的产生(宋代),无据可查。(二)元朝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无据可查。(三)明朝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无据可查。(四)清代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无据可查。二、民国初期的教育行政机构(一)乡级教育行政机构,无据可查。(二)乡级教育行政机构的负责人,无据可查三、“共和国”成立后的教育行政机构乡镇教育行政机构 据“甘肃省志教育志载:1950年,县属区、乡(镇)政府设文教助理员1人。县内划分若干学区,各学区设教育委员1人。教育委员一般由各乡(镇)的高级小学校长担任。同时各乡都设立督学委员会。1956年,文教助理员改为文教干事。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文教工作由公社干部管理。1974年,各公社成立教育革命领导小组,配备教育专干1人。公社所在地中学校长任教育革命领导小组组长,教育专干为副组长。1976年,各公社设立学区,配校长、专干各1人,负责教育行政管理工作。1986年乡级管理七年制学校和小学。1989年撤销学区设立乡教育管理委员会。第二节教育行政机关的任务和职责 一、清末 (一)教育业务管理,无据可查。 (二)教育行政管理,无据可查。 二、民国初期乡级教育行政机构职责,无据可查。 三、“共和国”成立后 解放初期,乡级教育行政机构不健全,教育工作主要由乡政府分管教育的干事负责,把私塾转办为初小,并办起冬学,帮助农民冬闲时扫除文盲。1957年一1966年,辅导区协助县文教区,增办学校,管理民教,开展一些教学活动,但活动不规范。19661976年,乡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逐渐规范。其主要职权范围是:直接管理农村中小学,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协助乡政府调整学校布局;建议县教育局分派教师;向乡政府推荐任用和建议辞退民教;开展扫盲工作。19842002年,全乡教育行政管理走上正规化、学区(后改称乡教委),由2人以上专人组成,县上规定,学区是县教育局在乡级的派出单位,是乡政府的教育行政机构。主要职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全乡教育教学。组织听课、教学质量检测、检查作业教案等教学辅导工作。 2、成人教育。主要是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实用技术培训。 3、教师继续教育。组织教师参加学历补偿和学历提高培训;义教项目学校校长、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教材教法培训等。 4、教育督导检查,考核评估学校工作。 5、教师队伍的管理。包括公派教师的调动。职称评审与晋升、专业技术人员年终考核、推荐民教的聘任与辞退。 6、协助乡政府筹措教育经费,修建校舍,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2002年甘沟驿乡教育行政机构示意图(见下表)2002年甘沟驿乡教育行政机构示意图县教育局府乡人民政府乡教育管理委员会六十铺初级中学(副科级)专职副主任(副科级)甘沟中学(正科级)校长 副校长督导员校长 副校长校委会辅导员校委会教务处会 计教务处总务处出 纳总务处教 师专 干教 师九年制六年制小学四年制小学二年制教学点幼儿园乡 农 校田岔学校乡中心小学大窑小学田坪福幼慈航小学钟岔小学张川小学袁岸小学东岔小学马连小学五十铺小学六十铺总后希望小学河西坡小学段岔小学什字小学郭堡小学辽坡小学杨圈小学狼儿小学康庄小学李岔小学吉酉小学尹坪小学商岔小学白崖小学三坪塬小学乡幼儿园土门幼儿园校长校长校长校长校长校长校长校长校长校长校长校长校长校长校 长校 长校 长校 长校 长校 长校 长校 长校 长校 长校 长园 长园 长校 长副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教导主任教导主任教导主任教导主任教导主任教导主任教导主任教导主任教导主任教导主任教导主任教导主任教导主任教师教师教师教师教师教师教师教师教师教师教师教师教师教师教师教师教师教师教师教师教师教师教师教师教师教师教师教师第三节教育行政机构主要负责人县教育局 一、明代,无据可查。 二、清代,无据可查。 三、民国初期,无据可查。 四、“共和国”建立后甘沟驿乡教育行政机构主要负责人。因1974年前均未设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故负责人多为乡所在地学校校长兼任,前后有徐树堂、薛让礼、张静。1974年以后的教育行政机构负责人(见下表)年度机构名称负责人内部编制及工作人员1974.3-1979.8学区甘沟中学校长兼学区校长王怀绪专干1人 石应海1979.9-1982.2学区甘沟中学校长兼学区校长王静山专干1人 李敬忠1982.3-1983.8学区甘沟中学校长兼学区校长田永茂专干1人 李敬忠1983.9-1984.8学区甘沟中学校长兼学区校长李映春专干刘效谦(1983.9-1989.8) 王绪民(1984.9-1988.8)1984.9-1986.3学区学区校长田广川专干 王绪民1986.4-1988.2学区学区校长路克勤专干 王绪民1989.1-1999.8乡教委专职副主任路克勤辅导员 王绪民专干 王双平(1993.9-2001.91999.9-2002.12乡教委专职副主任崔玺督导员 路克勤 李宗明辅导员 王绪民 姚青元办公室专干 王双平(1993.9-2001.9)邵国栋(2001.9-2002)第三章教育法规 第一节清以前的教育法规,无据可查。 第二节民国初期的教育法规,无据可查。 第三节“共和国”成立后的有关教育管理文件 一、县委、县政府文件(精神)(略) 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内容摘要)(略) 三、乡教委规章制度 甘沟驿乡七十年代之前均无文字性的规章制度,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精神主要以会议形式贯彻,并在实践中执行,八十年代以后,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主要有 1、甘沟驿乡教委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暂行规定(试行稿)共九章39条 第一章总则(两条) 第二章学校管理及机构编制(三条) 第三章校长队伍建设(五条) 第四章师德培养与建设(五条) 第五章教师培训与培养(五条) 第六章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与考核(六条) 第七章奖励与处罚(五条) 第八章请假及离退休制度(五条) 第九章附则(两条) 2、甘沟驿乡教师队伍管理奖惩制度包括:考核奖惩制度、考查奖罚制度、惩罚制度。3、甘沟驿乡教师请假制度(共六条) 4、甘沟中学规章制度汇编(共50条,96页近4万字) 5、六十铺初级中学规章制度汇编(共10章39页,1万余字) 6、甘沟驿乡中小学教师量化考核手册共七项:师德修养、教研成果、教学成绩、教案书写、作业质量、出勤情况、学期总评价。 7、甘沟驿乡中心小学岗位职责规章制度汇编(共45条63页,1.8万字)。 8、六十铺总后希望小学文档材料汇编(共分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三类22章)。第四章学前教育第一节幼儿教育发展概况 一、“共和国”成立前,甘沟教育呈空白。 二、“共和国”成立后的幼儿教育 50年代后期,甘沟、硝沟、袁岸、东岔相继设立预备班,70年代中期,河西坡、甘沟、袁岸又增设红幼班,办班地点多在生产队,教员由生产队指派。1986年为实施“J1P”计划,甘沟驿乡中心小学率先招办学前班,到1992年,全乡32所各级各类小学有14所五年制小学附设学前班,学生总数367人。1999年,甘沟驿乡幼儿园建成并招生,同时也有了专职幼儿教师和统编教材,办学条件、师资水平与教学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幼儿教育步入正轨。2001年,全乡又有曙光、土门两所私立幼儿园同时开始招生。全乡幼儿教育事业情况统计表项目数量时间园数班数在园幼儿数在园职工情况合计幼儿园小学附设学前班合计幼儿园小学附设学前班其中文化程度园长教师保健员中师以上中师中师以下1978113838198814040198914040199014242199122878719921414367367199310103423421994101036236219951010373373199611115045041997111162862819981111709709199921531281412069413222000215312805105700132220013142127786071813222002314212579595201313第二节 园所管理及办园形式 幼儿园(包括私立幼儿园),由乡教委统一管理,实行园长负责制,教师任用以幼师毕业生为主,同时侧重于个人特长,以适应幼儿教育的需要。 办园形式,采用全日制四类简托,收费标准亦照此执行,同时鼓励私人和社会力量兴办幼儿教育。第三节 甘沟驿乡幼儿园简介 甘沟驿乡幼儿园建于1999年7月,占地面积为28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0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7个,在册幼儿60多人,教师4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人,中师3人。幼儿园活动器材基本齐全,现有大型游乐城一个,蹦床一个及各种大小型幼儿玩具,另有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图书170多册。 办园至今,甘沟驿乡幼儿园一直坚持“抓素质教育,创特色园所”的办园方向,坚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办园宗旨,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办园目标,积极开展科学教育、艺术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好评。第五章 小学教育第一节 发展概况一、民国初年甘沟驿乡小学发展概况1、私塾 民国时期甘沟驿、六十铺、河西坡、东岔、袁岸、段岔、狼儿、硝沟、田岔等9所私塾相继创办。每个私塾一般只有一位先生,除个别私塾分班讲学外,大部分私塾教学方式简单,偏重背诵,不善讲解,办学条件也极其落后。 2、初小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甘沟驿乡吉酉村办起初小。 3、完小 民国三十年(1941年)孙子范办起甘沟驿完全小学。 二、共和国成立后的发展概况 (一)整顿、改造阶段 1949年8月,会宁解放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甘沟驿公社把原有的六十铺、河西坡、东岔、袁岸、段岔、狼儿、硝沟、田岔等8所私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