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标准

上传人:dc****87 文档编号:77033685 上传时间:2022-04-19 格式:DOC 页数:78 大小:1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临床技术操作规-放射医学检查技术分册临床技术操作规-放射医学检查技术分册2004年5月由人民军医出版主编燕树林主任技师首都医科大学医院副主编贾绍田副主任技师煤炭部总医院王鸣鹏副主任技师华东医院章伟敏副主任技师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余建明副主任技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维昌主任技师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石明国教授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编委按姓氏笔画排列王鸣鹏副主任技师华东医院保全主任技师*肺科医院石明国教授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白桦副主任技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医院晶主任技师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院璐主管技师煤炭部总医院萌高级讲师省卫生学校余建明副主任技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宋学堃副主任技师解放军总医院苗英副主任技师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柴春华主管技师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章伟敏副主任技师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维昌主任技师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贾绍田副主任技师煤炭部总医院黄齐好副主任技师市第一人民医院黄林副主任技师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振军副主任技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萱副主任技师*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燕树林主任技师首都医科大学医院容提要放射医学检查技术分册是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组织编写的临床技术操作规的一个分册。本书共分七章,系统地阐述了*线摄影检查技术、*线造影检查技术、*线特殊摄影检查技术、血管造影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MR检查技术等六项放射医学检查技术的操作规以及具有共性的总论局部。全书突出了放射医学检查的常规性以及全国可操作性的特点,并力求科学、谨严,具有指导性。作为全国临床技术操作规的一局部,放射医学检查技术分册是全国放射医学技术人员规技术操作的重要依据和执行手册,同时也是放射与临床医师、医学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广阔就医人员的参考读本。前言中华医学会受卫生部的委托组织编写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其中临床技术操作规放射医学检查技术分册由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学分会承担。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学分会组成以常委委员为主的编辑委员会,同时吸纳了具有不同专业特长的专家。编辑委员会充分意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在编写临床技术操作规放射医学检查技术分册过程中,力求贯彻中华医学会的指导精神,强调其权威性、全国性、指令性和时限性。力争以责任感、使命感和谨严的科学态度贯彻始终。临床技术操作规放射医学检查技术分册共分为七章,函盖了常规放射、CT、MRI、DSA等技术操作规。由于这是第一部国家级的放射医学技术操作规,在编写中我们充分考虑了规具有的谨严性和科学性,力求概念清晰、容简洁、程序明确。同时,我们也考虑到了地区的差异性,希望能到达统一认识、统一规,以提高医疗水平和效劳水平。但是,医学影像技术学的开展日新月异,设备不断更新,临床技术操作规放射医学检查技术分册难以同步。且各地区医学影像设备和医疗水平参差不齐,可以想象短时间求得全国规的统一可能会有一定困难的。因此,临床技术操作规放射医学检查技术分册尚需在全国实践中加以验证,以便再版时修正。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学会主任委员燕树林200302第一章总论医学影像学函盖了影像诊断学和介入放射学。影像诊断学是说明利用影像表现的特点为临床提供诊断的一门学科。影像诊断是通过临床选择的一种或一系列影像学检查来完成的。临床技术操作规放射医学检查技术分册涉及的是影像诊断学中的*线摄影检查技术、*线造影检查技术、*线特殊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磁共振检查技术等。而影像诊断检查中的超声成像技术、核医学成像技术则另辟分册论述。第一节 *线检查一*线检查的特点与临床应用1*线检查的特点*线检查是一种临床广泛应用的、无创伤的了解人体部器官、病变的诊断方法。它具有以下特点:1可直视人体组织器官和病灶。*线检查不仅可以看到诸如心、肺、骨骼、消化道等体组织器官,还可以看到病变形态特点、位置、大小、形状、毗邻关系等。2无创伤的观察活体器官的功能。*线检查能在不改变或破坏机体完整的情况下,对活体器官的形态与功能进展观察,对其解剖和临床生理进展研究。如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消化道系统、胆道系统等的*线造影检查。近年来,CT、CR、DR等数字*线检查的开展,更加拓展了*线检查的临床意义。*线检查影像的全面数字化,将为医院的医学信息进入PACS系统(图像管理与通讯传输系统)及远程会诊的实现做出奉献。3*线检查同时是一种有辐射损伤的检查方法。因此,*线检查必须遵循放射实践的正当化和辐射防护的最优化。2*线检查的应用围*线检查可以应用于人体的各个系统。但其选择应考虑以下原则:1受检查部位应具有比照条件。2检查必须平安,不危及病人生命,不发生严重后果。3根据病情、临床需要及适应症选择最恰当的检查方法,采取最优首选检查制。3*线检查的限度1病变密度的限制。如脓胸、血胸在*线检查中无法定性鉴别,密度一致。2病变反响时间的限制。*些疾病病症早于*线征象的出现。如大叶肺炎、急性骨髓炎等。3病变部位的限制。多数位于体表部位或一般视诊所及的部位,如皮肤、外耳等,临床检查优于*线检查。4发育方面的限制。人体*些部位的检查与年龄发育有关。如副鼻窦在新生儿尚未发育,无*线检查价值。4*线检查方法*线检查方法分三大类,普通*线检查(透视与摄影)、*线造影检查和*线特殊检查。1*线透视检查优点:可转动病人体位,改变方向观察;了解器官的动态变化;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费用低;可立即得出结论。缺点:影像比照度、清晰度差,难以分辨密度或厚度差异较小的器官,以及密度或厚度较大的部位;缺乏客观记录也是重要缺点。同时,透视检查的辐射剂量远大于同一部位的摄影检查。2*线摄影检查优点:成像清晰,比照度良好;密度、厚度差异较大或密度、厚度差异较小的部位能得到显示;有客观记录。缺点:每一幅照片只是一幅相对的影像,要建立立体概念需要相互垂直的两个方法摄影;对功能观察不及透视;费用高。3*线造影检查人体组织有相当局部只依靠自身的密度、厚度、原子序数的差异不能在普通摄影检查中显示。此时,可将原子序数高于或低于该组织构造的物质引入器官或周围间隙,使之产生比照影像,此即造影检查。引入的物质称为比照剂。造影检查方式有直接引入和间接引入两种方法。直接引入法包括口服法、灌注法、穿刺注入法。间接引入法有吸收法(如淋巴管造影)与排泄性(静脉肾盂造影)两种。4*线特殊检查在普通检查的根底上,利用特殊的检查装置,使受检部位显示出普通检查不能获得的影像,此称特殊检查。由于CT、MR、DSA、CR、DR等成像系统的开发,特殊检查的应用在减少。目前仍使用的特殊检查方法有体层摄影、钼靶软组织摄影、放大摄影等。二*线检查技术操作规的一般原则1*线摄影体位1体位与*线影像*线影像是*线诊断的依据。然而,*线影像是人体三维立体构造的平面显示,它们相互重叠、干扰。为了对被照体形态的变化及其性质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建立一个立体的概念,在*线摄影中就必须采取不同的体位和变换不同的特殊方向。体位选择的价值在于被检部位或病变的显示。病变的发现与显示取决于两点:具有使病变显示出来的比照度。具有显示病变的适当体位。什么是显示病变的最正确体位遵循*线摄影的常规体位,中心角度和投射方向。这些是最标准、最易发现和显示病变的体位。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常规体位能使病变充分显示出来。当病变部位与常规体位不一致时,可利用荧光透视转动不同体位,找出其病变显示的特异征象。对处于边缘部位的病变,只有采取切线位才能显示。2*线摄影体位与方向解剖学的基准线垂直线:与人体水平线垂直的线。水平线:人体直立下,与地面平行的线。正中线(或正中矢状线):将人体左右等分的线。矢状线:与水平线相交,与正中线平行的线。前额线(冠状线):与矢状面垂直相交,将人体前后分开的线。*线摄影学的基准线人类学的基准线(ABL):眶下缘与外耳孔上缘的连线,也即听眶线。听眦线(OMBL):外耳孔中点与外眦连线。听鼻线:鼻前棘与外耳孔中点连线。听眉线(SML):外耳孔中点与眶上缘(或眉间)连线。耳垂直线(ARL)通过外耳孔中点与听眦线垂直的线。眼窝中央线(眶间线)(IPL):从正面看左右眼窝中点的连线。眼窝下缘线(眶下线)(IOL):从正面看左右眼眶下缘连线。摄影体位立位:人体直立姿势。坐位:人体坐立姿势。半坐位:在坐位下,背后倾斜45姿势。仰卧位:背部向下的卧位姿势。俯卧位:腹部向下的卧位姿势。左侧卧位:人体左侧向下的卧位姿势。右侧卧位:人体右侧向下的卧位姿势。右前斜位(RAO第一斜位):人体右侧面向前靠近胶片倾斜的体位姿势。左前斜位(LAO第二斜位):人体左侧面向前靠近胶片倾斜的体位姿势。左后斜位(LPO第三斜位):人体左侧背向后靠近胶片倾斜的体位姿势。右后斜位(RPO第四斜位):人体右侧背向后靠近胶片倾斜的体位姿势。外展位(ABD):手或足沿冠状面运动,远离体轴向外侧(左或右)展开的肢体位。收位(ADD):手或足沿冠状面向体轴方向移动的肢体位。外旋位:以手或足的纵轴(中轴)为中心,向外旋转的肢体位。旋位:以手或足的纵轴(中轴)为轴心,向旋转的肢体位。屈曲位:形成关节的两块骨骼之间,作减小角度的屈曲运动的肢体位。伸展位:形成关节的两块骨骼之间,作增大角度的伸展运动的肢体位。摄影方向矢状方向:前后向(AP)、后前向(PA)、腹背向(VD)、背腹向(DV)侧方向:左右向(LR)、右左向(RL)斜方向:背腹第一斜方向(DV:RAO)、背腹第二斜方向(DV:LAO)腹腹第一斜方向(VD:LPO)、腹背第二斜方向(VD:RPO)颈部摄影方向:枕额向(PA)、额枕向(AP)、颌顶向、顶颌向、枕颌向四肢部摄影方向:胫腓向(从胫骨向腓骨)、腓胫向(从腓骨向胫骨)桡尺向(从桡骨向尺骨)、尺桡向(从尺骨向桡骨)2体表定位1颈部颈部的边界:颈部上方以下颌下缘、乳突至枕外粗隆连线与头面局部界。下方自胸骨上窝、锁骨、肩峰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为界。以上与胸部、上肢、背局部界。颈部体表标志:颈部体表标志因年龄、性别和个体而异,儿童和妇女呈圆形,成人男性骨性标志突出。舌骨:位于颈中线最上方,相当第四颈椎水平。甲状软骨:成人男性在上缘处构成高突的喉结,其前方正对第五颈椎。环状软骨:位于甲状软骨下方。临床上常在此处作急救气官切开或用粗针头穿入,以挽救窒息。它的前方对第六颈椎,它是喉与气管、咽与食道的分界点。胸骨颈静脉切迹:相当于第二、三颈椎水平;锁骨上窝位于锁骨中13分界处上方。2胸部边界:胸部的上界是由胸骨颈静脉切迹,沿锁骨到肩锁关节,再从此连线往后到第七颈椎棘突。胸部下界相当胸廓的下口,胸部和上肢的界限是三角肌的前缘。形状:胸部外形与骨骼、肌肉和脏发育状况有关。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宽短型和狭长型。宽短型胸部特点是胸骨下角较大(最大到120),肋骨近于水平;胸骨较宽,胸骨上凹不明显;胸围较大。狭长型胸部特点是胸骨角较小(90100),肋骨倾斜角较大;胸骨狭长,胸骨上凹明显,胸围较小。不同类型的胸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脏器官的形状。如狭长型胸廓的人,膈穹隆较低,而心脏近于垂直。一般胸廓呈锥形,基底较大,其形状与年龄及性别有关。婴儿胸廓矢状与横径相等。此后横径逐渐增长,胸廓横断面呈肾形。老年人的骨骼和肌肉萎缩,肋骨倾斜角增大,胸廓相对变长,胸骨下角变小。到性成熟期,男女胸廓有明显区别,女性胸廓短而圆。胸廓也因发育不良造成先天性畸形或病理性变形。如佝偻病可引起胸骨前突(鸡胸),肋骨与肋软骨相连处形成珠状突起(串珠胸)。脊柱的病理性弯曲,如脊柱侧突也可造成胸部变形,胸椎结核可形成驼背,胸膜或肺病变可使胸廓变形,严重肺结核胸廓扁平,肺气肿胸廓呈圆桶状,慢性脓胸、胸膜渗出病变致使胸廓运动受限呈扁平状。这些体表外形的变化,在*线摄影的体位设计、摄影条件选择时,是常要考虑的因素。体表标志:胸骨柄与胸骨体处形成向前突的胸骨角,两侧连接着第二肋骨,可作为计数肋骨的标志。胸骨角相当于第四、五胸椎水平,前方对着气管分叉处。胸骨柄中分处相当于主动脉弓的最高点。剑胸关节相当于第九胸椎水平,剑胸关节可表示胸膜正中线的分界,也可作为心下缘膈肌和肝上面的前分界限。锁骨外13处下方为锁骨上窝,窝可触及喙尖。肩关节做曲伸运动时,可感到喙突在移动。锁骨下方自第二肋骨开场可摸到各肋。由胸锁关节到第十肋软骨角稍后划一线,即可标出肋骨与肋软骨的交点。第二、三肋骨呈水平,往下各肋骨逐渐斜行,第二前肋间最宽,第五、六肋骨最狭。肋骨的最低点相当于第三腰椎水平。男性乳头对第四肋骨,相当第七、八胸椎水平。女性乳头位置低,个体差异较大,不宜做体表定位点。在左侧第五肋骨间锁骨中线侧约2cm处,可见心尖搏动点。当左侧卧位时,心尖位置移往左侧,仰卧位心尖搏动点可升高一肋。肩胛骨根部对第三胸椎棘突,下角对第七胸椎。有关胸部的径线:前正中线:通过胸骨两外侧缘中点的垂线;肋骨线:通过胸骨两侧最宽处的两条垂线;锁骨中线:通过锁骨中点的垂线;腋前线:通过腋窝前缘的垂线;腋中线:通过腋窝中点的垂线;腋后线:通过腋窝后缘的垂线;肩胛线:当两臂下垂,通过肩胛下角的垂线;脊柱旁线:相当于各椎体横突尖端的连线;后正中线:相当于各棘突的连线。3腹部边界:腹部包括腹壁、腹腔及其脏器官。上界从前向后为胸骨剑突、肋弓、第十一肋前端与第十二胸椎。下界从前向后为耻骨联合下缘、耻骨结节、腹股沟韧带、髂嵴与第五腰椎下缘。腹壁在前方为脊柱的腰部。前外侧壁均为扁平肌构成。个体差异:腹部外形与腹腔器官的位置,随年龄、体型、性别以及肌肉、脂肪发育程度而异。矮胖型的人,腹部上宽下狭。膈、肝、盲肠与阑尾等位置较高。胃趋于横位、瘦长型的人则与此相反。小儿因各系统发育不平衡,膈位置较高,肝比成人比例大,骨盆在比例上小于成人,因此腹部外形比例较成人大。老年人因肌肉乏力,韧带松驰,故脏下垂,位置低下,下腹部呈明显隆凸状。体位改变对腹腔器官位置的影响也很明显。卧位器官上移、膈上升。直立时,则相反。体表标志:骨性标志有,剑突、肋弓、第十一肋前端。在下方有耻骨联合、坐骨结节、髂前上棘、髂嵴。脐的位置不恒定,约相当第三、四腰椎之间。三*线摄影检查的技术要点在这里,我们只把作为*线摄影检查的最主要工程的四肢*线摄影、胸部*线摄影的摄影原则、摄影条件选择、摄影体位选择重点加以介绍。其它部位只介绍摄影体位选择。另外,可以说*线摄影检查的根本上没有禁忌征。所以,我们在的第二章中除特别交待外,将不再列出禁忌征。1四肢*线摄影1四肢*线摄影原则病人体位要舒适。骨外伤摄影,要注意轻动病人的受伤肢体,防止产生新的创伤;常规为正侧位,放于同照片上,便于比较;长骨摄影,至少包括一个关节,便于诊断与整复中参考。并使正、侧位关节显示在同一水平面上。指、趾骨摄影,应包括邻近指(趾)骨,便于在诊断时比较,或在技术上左右肢体的鉴别审定。骨折后如欲观察骨痂形成情况,应尽量取掉夹板或石膏后摄影;骨病摄影,胶片使用面积应适当加大,以包括病变的全部区域;对于儿童的骨关节摄影,一般需要两侧同时摄影,以便于鉴别诊断。如髋关节;异物摄影,应将被照部位皮肤外表包括在照片,以便确定异物深度的定位诊断,为出异取物提供依据;四肢摄影一般不用滤线器;骨肿瘤、慢性骨髓炎要使用滤线器。股骨上端因部位较厚,一般也使用滤线器摄影;摄影距离无特殊规定,一般100厘米。2骨骼*线摄影条件的选择对于骨骼系统来说,摄影条件选择必须保证影像的锐利度,能识别骨纹理细微构造的变化。为此,应注意以下几点:选用小焦点,以求得最小的几何模糊。尽可能使摄影部位密着胶片。同一部位不同厚度,采用固定管电流量(mAs)和摄影距离100cm,而调整管电压的方法。厚度超过10cm,散射线对照片影像质量的影响就不能无视了,应使用滤线栅,特别是头颅、脊椎、髋关节等厚部位,必须选用栅比6或8的滤线栅。骨结核、老年骨稀疏,摄影条件应减少20%25%mAs;慢性骨髓炎、梅毒、石骨等骨质增生病变,应增加管电压;湿石膏固定照片应增加管电压58kV。骨萎缩较正常条件要减少。单纯骨折后短期复查可做小幅度调整。6个月以上治愈后,照射量减少15%;多发骨折、重度骨折、骨手术后,3个月以上者应减少25%30%照射量。脊髓损伤,下肢截瘫者的下肢骨关节拍片,应视脊髓损伤水平的上下与负伤时间的长短而减少。骨骼系统中,脊椎的摄影条件选择难度较大。一方面要考虑不同管电压下,应选择的管电流量;另一方面还要考虑滤线栅的使用,以及高感度的屏胶组合,采用小焦点是必要的。3四肢*线摄影的体位选择我们在这里列出的四肢摄影的体位选择尽供参考,不作为操作规的硬性规定,其原则是结合临床,最大限度的把病变信息显示出来解决诊断需要。手与足的骨折与骨病:常规取正位和斜位。舟状骨骨折:取外展正位。钩状与头状骨关节病变:取展正位。豆骨与三角骨骨折:取外旋斜位。大多角骨与舟状骨关节病变:取旋斜位。前臂骨折:取前臂全长功能位。前臂骨病:取一端邻近关节的前臂解剖位。鹰嘴病变或骨折:常规正侧位外,加肘关节轴位。肱骨外科颈骨折:正位,加照穿胸侧位(加滤线栅)。肩周炎:常规正位。肩胛骨骨折:前后正位和侧位。扁平足:取负重下的水平侧位,双侧对照。拇外翻:正位加轴位。第一掌骨或第一蹠骨骨折:取正位及外斜位。副舟骨:取正位加照翻斜位,双侧对照。髌骨骨折:取侧位及轴位。膝翻、外翻畸形:取正位、双侧立位对照。膝关节上下应包括12骨端。膝关节副韧带损伤:取双膝强力外展位,一次曝光。胫骨结节骨软骨炎:双侧胫骨结节侧位对照。小儿髋关节脱位:取双髋正位。大骨节病:取手、踝正侧位。痛风:取手、足正位。股骨颈骨折:髋关节正位、水平侧位(加静止滤线栅)2胸部*线摄影1胸部*线摄影的难点及质量改进的焦点胸部*线照片的难点在同一胸部*线照片,人们希望显示出密度不同的各组织构造,从相对*线透过率高的含气肺组织,到*线透过率低的心脏、大血管,直至很难穿透的骨骼组织。这些组织对*线的衰减程有一个极广泛的围。穿透肺组织的射线大于穿透纵隔的几千倍,在一胸片中准确地反映存在如此广泛密度差异的信息量是极其困难的。胸部照片质量改进的焦点压缩肺组织与纵隔的*线透过比,使被记录的组织密度差异减小,而信息量增加。对心后区、横膈后的肺组织,以及纵隔,脊柱部都给予恰当的显示,增加胸片整体的诊断信息;为使细微病变能被显示,又需要在肺野保持一个适当的比照度;减弱肋骨的比照,有助于更加突出显示与其相重叠的肺野病变。2胸部*线摄影的技术要点取后前立位立位能正确反映胸部脏器确实切形态;立位能观察产生气液面的病理改变;后前向心脏放大率小,肺野相对被遮盖少;后前向后肋间隙增宽,肺野展现宽广;后前向肩胛骨易投影于肺野之外。呼吸方式:取腹式深吸气后屏息摄影。*线中心线:取第六胸推高度。摄影距离:180cm。准直器:选用多叶复合式,光野与照射野要保持一致性。管电压:胸部摄影的管电压应采用高电压(100125kVp推荐值),理由是:可以减少纵隔、横膈与肺组织对*线的吸收差异。8090kVp,其*线透过比率为1:2000以上;120kVp,其*线透过比率为1:400;140kVp,其*线透过比率为1:300。可增加与心脏、纵隔、横膈重叠的肺组织影像的显示能力。据测定正位胸片26%的肺容量、43%的肺面积重叠于心脏、纵隔和横膈之后。可抑制肋骨与肺野的比照,使肺纹理能从肺门到末梢连续追踪,突出与肋骨相重叠的肺部病变。有助于均衡于胸部照片中各组织之间的密度差异,在不破坏肺野影像的同时,能看穿致密的纵隔、心影、横膈后的肺纹理信息,呈现一种概观摄影的效果。滤线栅:随着管电压的升高,散射线增加,散射角减少,至使一不使用滤线栅的胸片90%心后区的*线被散射,甚至在使用12:1滤线栅下,仍有通过肺组织的27%和通过纵隔的68%的*线被散射。因此,在不同*线发生器类型(单相或三相)下,根据管电压数值选择适当比值的滤线栅,是胸部高电压摄影应用的前题条件。自动曝光控制(AEC)最短响应时间的把握:自动曝光控制(AEC)在高电压摄影使用中,必须建立AEC最短响应时间的概念。它被定义为,AEC能做出反响的最短时间限制(Minimum respon*e time-MRT)。在没有病人(被照体)的情况下,曝光一胶片,AEC就会突然切断*线。则,这一时间限制即称AEC的最短响应时间。如果,一位瘦小的病人,采用的又是高电压摄影,在曝光时间最短的情况下,照片依然过黑。此时,即使调整密度控制旋钮,仍然不能产生比最短响应时间更短的曝光,则重复拍片同样会产生一样程度的曝光过度。如果,降低管电压会改变照片影像的整体面貌,比照度增加,肋骨影像突出,肺纹理追踪受到影响。此时,唯一正确的选择是降低管电流(mA)值。这一实例说明了AEC最短响应时间管理的意义。建议使用大宽容度屏片体系的选择:结合胸部高电摄影的特点,应选择大宽容度的,相对感度在400。3胸部*线摄影条件的选择推荐容管电压选择:在散射线有效的消除下高电压摄影技术有其更大的优越性。诊断细节的可见度增大。摄影条件的宽容度增大,易于掌握。容易连续追踪气管、支气管影像,以及末梢肺纹理。照射量减少,可使用小焦点,短时间曝光。可提高影像锐利度,减少病人承受的辐射剂量。当然,对于具体医院的设备有可能达不到120kV的管电压的要求,可考虑使用90100kV准高电压摄影注意也要使用滤线栅。摄影距离的选择:一般取150cm或180cm,以减小放大率。摄影距离前后要保持一致。摄影时间的选择:因为,胸部组织器官中,心搏动是不随意运动,摄影时间就要根据心搏动的幅度与速度来确定。摄影时间选择0.01sec以下,影像的移动半影才能控制在0.2mm以下。如果,胸部摄影以观察肺野为重点,摄影时间选择0.05sec以下是必要的。胸部组织构成比率胸型对摄影条件选择的影响:*线照片影像形成的实质,是人体构成组织对*线吸收的差异。作为胸部*线吸收差异,随其构成组织皮肤,肌肉和肺组织的比率变化而改变。胸部构成比率又随胸型而异。因此,胸型对胸部摄影条件的选择是很重要的,人体的胸型大体可分为四型:肥胖型、一般型、筒状型及小儿型。同等厚度下肥胖型要比一般型吸收*线要多2025%,且比照度低下,筒状胸要比同厚度下的一般胸型低2030%mAs。小儿胸部构成比率与成人不同,不能单纯以厚度的减少来推算摄影条件。乳幼儿胸前后胸壁脂肪多呈圆筒状,肋骨平行走行,心胸比率大于成人,肺含气量低,横膈位置高,淋巴组织旺盛,胸腺兴旺。这些因素均使小儿胸部照片比照度不如成人照片明显。而且,呼气位与吸气位照片密度、比照度相差很大,很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因此,在小儿胸部摄影条件选择上,应相对增加照射量,并取吸气位。厚度的测量:测量胸部厚度用以计算摄影条件时,一定要规化,其测量应以*线中心线通过的部位厚度为准(第六胸椎高度)。4 胸部*线摄影的体位选择我们在这里列出的胸部*线摄影的体位选择,尽供参考不作为操作规的硬性规定,其原则是结合临床,最大限度的把病变信息显示出来,解决诊断需要。肋骨结核:常见病,多发47肋软骨部,*线摄影难以显示。肋骨骨折:多发58肋,常伴有血、气胸,皮下气肿。骨折部位不明确时,取全部膈上肋骨的概观像(胸部后前立位)。后肋骨骨折取前后位,膈下肋骨骨折取仰卧正位加滤线栅,呼气位。膈上肋骨取立位的吸气位,腋中线附近肋骨骨折取切线位。一般常见的肺和支气管病变:取后前立位及侧位。中叶肺不:取后前位,加前弓位和侧位。下叶不及盘状肺不:应透视下旋转体位加照后斜位。胸腔游离积液:正位,加照患侧侧卧水平正位或斜位。包裹性积液:正位,加照切线位。肺下积液:立位、卧位或侧卧水平正位对照。胸膜间皮瘤:常规正位外,必须在透视下旋转体位找出其特异性征象,并取呼气吸气位对照。纵隔气肿:除常规正位外,必须照侧位。纵隔肿瘤:正侧位。横膈麻痹:取立位的呼气、吸气位对照。膈膨出:常规正位,必要时行钡餐造影检查。膈下脓肿:除常规正位外,侧位对鉴别诊断很有意义。采用高电压技术,以发现膈下出现的气液面。膈疝:取胃肠造影。3脊柱*线摄影的体位选择我们在这里列出的脊柱*线摄影的体位选择,尽供参考不作为操作规的硬性规定,其原则是结合临床,最大限度的把病变信息显示出来,解决诊断需要。颈椎脱位或骨折:骨折多发活动围较大的椎体(C1,C2,C5,C6)。颈1,2骨折多以枢椎齿突断裂或脱位为主,取开口位。颈5,6多以压缩骨折为主,取侧位、正位辅助。骶尾骨骨折:取侧位,必要时再考虑正位。骨盆骨折:取正位。多发性骨髓瘤:取骨盆正位,胸椎或腰椎正侧位。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取胸腰椎正侧位,骨盆正位。4颅骨*线摄影的体位选择我们在这里列出的头部*线摄影的体位选择,尽供参考不作为操作规的硬性规定,其原则是结合临床,最大限度的把病变信息显示出来,解决诊断需要。蝶鞍病变:取头颅侧位或蝶鞍侧位,必要时加汤氏位。颅底压迹:取头颅侧位,包括上部颈椎。肢端肥大症:取头颅侧位,手(含腕骨、尺桡骨远端)正位。颅外伤:常规正侧位,凹陷骨折取切线位,颅底骨折取CT检查。先天性耳道畸形:除常规许多、梅氏位外,加斯氏位、颅底位。中耳炎、胆脂瘤:常规取乳突侧位、轴位。听神经瘤:斯氏位(或汤氏位),加颅底位。多发性骨髓瘤:常规颅侧位。眼球异物:平片取眼眶正侧位,定位取巴尔金氏定位或缝圈定位,或缝圈薄骨定位。颧骨弓骨折:取颅底颧骨正位或切线位。骨性狮面:取副鼻窦互氏位和柯氏位。下颌骨骨折:取患侧下颌骨侧位和双侧下颌骨正位。四*线造影检查的技术要点1*线造影检查的目的在一般摄影(平片)不能形成*线影像的器官、组织,导入*线吸收差很大的比照剂,以产生强烈的比照影像为目的检查方法。2比照剂1比照剂应具备的条件无害、无刺激,在嗅觉、视觉、味觉上无特别感受;能集中检查目标的器官,导入迅速而容易;能在检查的时间,检目标器官蓄积有充分的浓度;检查完了能迅速排出体外;使用方便,本钱低。2比照剂种类与周边组织相比,*线减弱系数大的比照剂(*线吸收大),称为阳性比照剂。如硫酸钡、碘剂。与周边组织相比,*线减弱系数小的比照剂,称为阴性比照剂。如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硫酸钡浓度:上消化道用100120%,最近试用了140200%高浓度;下消化道用80100%。碘剂大体分为油酯类和水制剂两大类。油酯类有碘油和碘苯酯。碘油早年使用于支气管、子宫输卵管、脓腔和瘘道造影等。碘苯酯过去主要用于脊髓造影,现多为碘水制剂取代。碘水制剂系含碘的水溶性比照剂,可分为无机碘和有机碘。无机碘以碘化钠为代表。可用于逆行肾盂造影、膀胱造影和尿道造影等。现在也多为有机碘水溶性比照剂取代。有机碘水溶性比照剂多使用离子型和非离子型的分类。离子型以泛影葡胺为代表;非离子型以碘苯六醇欧乃派克、碘普罗胺优维显、碘异肽醇碘必乐为代表;非离子型双聚体比照剂以碘曲仑伊索显为代表。3离子型与非离子型比照剂的应用离子型比照剂在溶于水后要产生电离,渗透压高,人体对其产生的副反响较常见,与非离子型比照剂相比较严重。非离子型比照剂,由于生物平安性高,人体对其产生的副反响发生率低,且副反响较轻。但本钱较高,价格贵,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必要时使用。非离子型比照剂的使用,一般要考虑病人情况和造影的种类。根据病史与病情,属于高危因子的病人应使用非离子型比照剂。如过敏体质、糖尿病、心脏病、严重的肺与支气管疾病、肾功能衰竭、65岁以上,1岁一下病人。动脉注射、蛛网膜下腔和脑室注射均应使用非离子型比照剂。4比照剂的导入比照剂导入的方法有:服:经口法(消化道、胆囊等)。注射:主要用于血管。穿刺:用于经皮穿刺等造影。注入:直接注入管腔器官和体腔。上述四种导入方法可归纳成二种导入方式:直接导入(如硫酸钡比照剂经口服直接到消化道,经导尿管导入比照剂的逆行肾盂造影等)和生理排泄法(如静脉肾盂造影、口服胆囊造影等)。3.比照剂反响与对策1比照剂使用前的本卷须知由于比照剂的使用可能会引起比照剂反响,因此使用前应注意一下事项:了解过敏历史;必须在造影前进展作碘过敏试验,通过静脉试验来确认有否过敏反响;严格掌握禁忌征。对碘过敏、甲亢、心肾功能代偿部足应禁忌造影。应根据造影部位、方法的不同,选择适当的比照剂,并注意比照剂的浓度。剂量。2比照剂反响与对策比照剂反响指的是碘过敏症(注射用)。比照剂反响在临床上分为四类:一般反响:头疼、恶心、呕吐、发烧、痒、麻疹出现。一般为一过性,平卧休息即可恢复。轻度反响:出现喷嚏、结膜充血、面部红肿。须卧床休息、吸氧、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必要时肌肉或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或肌肉注射非那根25mg。中度反响:面色苍白、呕吐、出汗、气促、胸闷、眩晕、喉干痒。须立即静脉注射地塞米松20mg或静脉点滴氢化可的松50mg100mg,同时吸氧。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对症处理。重度反响:呼吸困难、意识不清、休克、心率不齐、心跳骤停。应立即测血压、脉搏、呼吸、瞳孔对光反响,并立即组织有关科室抢救。此外,放射科应事先准备好必要的急救药品、氧气吸入装置、吸引器、除颤器等。4*线造影检查方法*线造影检查方法很多,应用广泛。但是,由于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如超声、CT、MRI、DSA、EPCT等技术的应用广泛,是一些*线造影检查方法不再应用。因此,在这本分册*线造影检查规中,我们只列出了最常用的胆系造影、泌尿系统造影。而*线造影检查技术中的血管造影检查技术将另辟一章表达。1*线胆系造影的技术要点造影检查方法:包括口服胆囊胆管造影、静脉胆道造影、T管造影、术中胆道造影、静脉点滴胆道造影(DIC)、经皮穿刺胆道造影(PIC)、窥镜逆行胆道造影(ERCP)。在胆系造影检查的技术中,我们建议要在造影检查前进展胆囊平片摄影。胆囊平片摄影临床意义:胆囊平片摄影检查,不仅是造影前的初步检查方法,而且对一些胆囊疾患有特殊的意义。它可以观察到该区域的软组织肿块,显示异常的气体形态,肝的大小,特别是阳性结石及钙化阴影。胆道系统的阳性结石,约占各种结石的20%左右。这种含钙质的阳性结石,在造影片上反而容易漏掉。此外对Oaai氏括约肌松驰症,胆道结石穿孔合并肠梗阻等疾患,也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胆囊不显影的意义:胆囊造影对检查慢性的胆道系统的疾患,有一定价值,但对急性发作的病例则意义不大。胆囊不显影,说明比照剂无法进入胆囊或浓度极低,可因以下原因而造成。如技术上无问题,97%不显影的病例有胆囊病变。此外,还考虑以下因素:未服药,剂量缺乏或服后呕吐;比照剂未吸收。可因胃肠疾患如胃肠炎、腹泻、营养不良等。此时可改行静脉造影法;十二指肠病人,胆囊本身正常,因十二指肠酸度增高,而使Oaai氏括约肌松驰,比照剂直接排到肠,胆囊不充盈或充盈不佳;肝功能明显受损。如肝硬变,萎缩等不能排泄,造影往往失败。严重的慢性胆囊炎,胆囊壁增厚不能收缩,旧胆汁长期淤积不能排出,比照剂无法进入;长期素食忌脂肪者,胆囊为胆汁充盈,而比照剂无法进入;妊娠,腹压增高比照剂不易进入胆囊,哺乳期比照剂易排入乳汁;胆囊管因结石或肿瘤阻塞,严重糖尿病,先天无胆囊。2*线泌尿系统造影的技术要点*线检查的临床意义与方法:*线检查已成为泌尿系统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特别是*线机设备及造影技术的开展,为泌尿疾病的检查,开辟了更广阔的途径。*线检查对泌尿系的结石、结核、肿瘤及先天畸形的诊断有其特殊的价值。但对于炎性病(如肾盂肾炎)和功能性病变帮助不大。泌尿系的*线检查分,*线摄影检查平片和造影检查两种。*线摄影检查平片简便易行,病人无痛苦,但因其与周围组织缺乏比照,更多的诊断还是依靠造影。*线摄影检查平片最大的诊断价值,在于确定有否泌尿系阳性结石或病理性钙化。此外,在肠容及积气排除下,摄影条件掌握很好的立位及卧位对照的平片,还可以诊断肾下垂和先天畸形,这就可以免受造影的痛苦。泌尿系*线检查方法有:*线摄影检查(平片);造影检查:静脉肾盂造影、逆行造影、静脉点滴肾盂造影、肾穿刺造影、肾实质造影、腹膜后注气造影、膀胱造影、尿道造影、肾动脉造影等。本分册只收集了静脉肾盂造影、逆行造影和膀胱造影,其中静脉肾盂造影为技术规的重点。静脉肾盂造影的技术选择肥胖体或下腹部大肿块,无法施加腹压者:造影时的体位,可取头低30。5或8、10拍第一片,或者采用点滴静脉肾盂造影效果较好。导位肾:在照片质量好的平片上,可以做出诊断,明确诊断应做造影检查。造影检查的第一片,就应使用较大面积的胶片包括全尿路,以免漏掉异位的肾。为了与游走肾鉴别,应取立位和卧位对照。合并肾:最常见为马蹄肾。合并肾多有位置变移,其在下腹或骶骨水平。因此造影片的第一就应使用较大面积的胶片。游走肾(肾下垂):摄影应取卧位和立体对照。立体腹压要解除,以示肾的自然下垂位置。但要注意解除应是曝光前全部技术操作的最后一步,否则比照剂下溢很快,而立位下的肾盂显影不佳。双输尿管双肾盂畸形:以静脉肾盂造影最可靠,因逆行造影可因导管插入*一输尿管或肾盂而将另一个漏掉。解除腹压后的照片要设法使全尿路显影。关键是掌握好曝光的时机,一般以解除腹压30后曝光为宜。泌尿系结石:此病是泌尿系的常见病之一,形成结石的地方主要是肾盂和膀胱。输尿管和尿道的结石,是在其上器官形成后,进入这两局部的。90%以上结石,为可吸收*线的盐类组成,故*线检查对泌尿系结石的诊断具有极其重要价值。95%的阳性结石可以借平片诊断,它比造影更为有利。造影往往由于比照剂的重叠,而被漏掉。在右上腹出现结石或钙化阴影时,可取右侧位或多轴体位摄影,以与胆石鉴别。肾石一般不超出椎体前缘。肾盂、输尿管积水:尿路下端狭窄阻塞造成上端的积水,积水是病症不是病种。其原因可以是结石、结核、输尿管先天狭窄或扭曲瘢痕弯缩等。必须做造影检查,一般先做静脉肾盂造影,它可以测定肾功能,还可以与健侧比较。在摄影技术上,严重的积水可以不加腹压,因下端狭窄、阻塞本身就起到了压迫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找出积水的原因。因此,要求输尿管显影。可取俯卧位投照。因输尿管比肾盂解剖位置靠前,比照剂可以流入输尿管而显影,或者采取延迟照片方法,即病人可下床活动,推迟照片时间,以透视密切观察其显示情况,当阻塞上段的输尿管充盈时拍片。严重的积水,逆行插管困难,可做肾穿刺造影。肾结核:平片检查应做为常规,以观察有否结核性钙化阴影,而且也能显示不规则的肾外形及骨骼局部有否结核病变。肾轮廓的大面积散在钙化灶,可考虑为肾自截。对肾结核的造影检查,以静脉造影有利,它还可以了解肾功能情况。肾肿瘤:肾的肿瘤多为恶性或转移瘤。肾肿瘤的*线检查以造影为主。包括肾动脉造影。平片只是观察肾外形,位置、大小、腰大肌阴影的改变以及有无肿瘤的钙化阴影。静脉肾盂造影,可以推断肾功能,另外对一些肾盂显影良好的病例,可做出解剖诊断。逆行造影,在分析肾盂肾盏的改变等解剖诊断上,具有决定意义。肾动脉造影,对肾实质恶性肿瘤与囊肿有决定意义。摄影体位上可加照侧位、斜位。膀胱肿瘤,必须行膀胱造影。体位取正位及左右斜位对照。肾上腺肿瘤:20%的肾上腺肿瘤有钙化,因此可在平片上显示,但不能确诊,应作CT或MR进一步确诊。五*线特殊检查应当说在CT、MRI检查技术出现后,*线特殊检查技术的应用明显减少,其中高电压摄影已成为胸部*线摄影的常规,体层摄影也只在没有CT检查的地区应用。而乳腺摄影却成为*线特殊检查技术的重点容。1体层摄影1体层摄影的临床应用普通*线摄影获取的影像是人体组织构造在*线投影中影像重叠的总和。体层摄影则是通过特殊的影像设备和操作而获得人体*一选定层面上组织构造的影像,选定层面以外的组织构造则在投影中被模糊掉。体层摄影多用于了解病变部构造有无空洞、破坏或钙化;显示气管、支气管腔有无狭窄、堵塞或扩;配合造影检查以观察选定层面的构造与病变。2体层摄影检查的技术要点体层摄影检查的准备:详细阅读会诊单和相关的*线照片、确定体层部位、体位及中心定位层面、*线体层设备的准备、向病人做好必要的解释争取配合、做好必要的照片标记和体层层面的测量工作;体位的选择:应保持病人体位舒适,一般取仰卧正位。为保证病变最大径显示在同一层面上,该层面应保持同一水平面上。体层面的选择:层面的选择可通过一下方法中的一个:体层摄影检查前,病人必定有*线摄影的照片即所谓的平片。从侧位平片上可测出正位的体层面深度;从正位平片上可测出侧位的体层面深度;直接测量法:*些部位的体层面深度可用直尺在病人身上直接测量,如鼻窦、髋关节、耳道等;解剖学选层法:由人体解剖构造的大体固定位置来选层,如肺的上叶尖段,其体层深度一般距体表69作为体层面深度。体层摄影轨迹与照射角的选择:体层摄影轨迹与照射角选择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模糊选定层面以外的组织构造的影像。体层摄影轨迹与照射角选择的依据是被照组织构造或病变的形态和厚度。如中耳、乳突、蝶鞍、椎体等采用多轨迹方式或直线大角度照射;含气的管腔和较厚的病灶可采用小角度照射。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线管轨迹运动方向最好与被照体部位的长轴相垂直或最大角度的穿插。层间距的选择:为使层面上的病灶或组织构造尽可能全部显示,应根据病灶大小来选择层间距。2乳腺*线摄影1乳腺*线摄影的临床应用乳腺*线摄影的临床应用主要在于乳腺癌的普查和诊断。近期,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女性癌谱中仅次于肺癌列为第二,局部地区已列为第一。乳腺癌的死亡率列为女性全部恶生肿瘤死亡率的第六位。我们认为,要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推广自查和体检普查,在体检中发现可疑病变时,应立即进展B超或*线摄影检查。*线摄影检查的正确率可达8197%。年龄较大、大乳房或脂肪性乳房的*线摄影检查优于触诊,可发现临床触诊模不到的肿块。但是,对年龄较轻、小乳房或致密腺体型乳腺,相对较差。以上所述说明,乳腺*线摄影检查仍是当前乳腺癌早期诊断很重要的手段之一。因此,掌握、控制和规乳腺摄影的技术要点,并加以惯性运行的质量管理,是提高*线摄影在乳腺检查利用率的前题条件。2乳腺摄影体位选择统计说明,双侧乳腺同时对照,取侧斜位也称、外侧斜位(Medio-Lateral Oblique-MLO)和轴位也称头尾位(Cranio-Caudal-CC)可满足临床诊断者占93%,仅7%需要辅加另外体位或放大摄影。因此,MLO位与CC位可做为乳腺摄影的常规体位选择,其中MLO位是最有效的摄影体位,能更清楚地看到乳房上外侧1/4位置的组织,这个部位是乳癌最好发的位置。3乳腺摄影照片的标记乳腺摄影照片的标记是非常重要的临床资料。它必须有一个明确、统一、完整、规的标记。这些标记必须能使诊断医生清楚的读到。乳腺摄影照片上的必须标记为:每乳腺摄影照片上应有一长久的证明标记,其信息包括设备名称、病人、病人*线编号、检查日期,体位英文缩写、左、右侧标志。这些标记应放置在暗盒的顶部,以便医生和技术人员直接从上面读取。同时我们建议,乳腺摄影使用的增感屏也应用阿拉伯数字标明,以便于鉴别、确定增感屏的伪影或缺陷临床技术操作规-放射医学检查技术分册2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学会第3届委员会第二节 血管造影检查现行的血管造影大局部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下的检查技术。数字减影的方式、具体操作技术等主要是由医生来完成。因此,DSA的容将会在临床诊疗指南中加以表达和规。本分册第五章的血管造影检查技术仅就放射技术人员的操作技术加以规,而数字减影的容则在本章中作一集中介绍。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概述常规血管造影因血管与骨骼及其他软组织重叠,血管显示不清。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则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将骨骼及其他软组织减影的一种技术。目前,在血管造影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已普遍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作为一种专门显示血管的技术包含了两局部涵,一是数字化,二是减影。首先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以提供给计算机处理;所谓减影就是通过计算机将两帧影像相反的信息相减,消除骨骼及其他软组织,以保存血管影像。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成像方式DSA的成像方式分静脉DSA(IVDSA)和动脉DSA(IADSA)。静脉DSA又分外周静脉法和中心静脉法。动脉DSA又分选择性动脉DSA和超选择性动脉DSA。随介入放射学的开展及广泛的临床应用,以选择性和超选择动脉DSA为主。1.静脉DSA(IVDSA)开展DSA最初的动机是希望从静脉注射方式显示动脉系统,因此,最早应用的DSA是采用外周静脉(如肘静脉)注射大量比照剂。但是,静脉团注的比照剂在到达兴趣动脉之前要经各心腔与循环系统稀释。这就是说,当比照剂从外周静脉到达动脉系统时,其原来的平均碘浓度已被稀释为1200。归纳起来,静脉DSA有以下缺点:静脉注射的比照剂到达兴趣动脉之前要经历约200倍的稀释;需要高浓度和大剂量的比照剂;显影血管像互重叠对小血管显示不满意;并非无损伤性,特别是中心静脉法DSA。2动脉DSA(IADSA)动脉DSA应用广泛,使用的比照剂浓度低,比照剂团块不需长时间的传输与涂布,并在注射参数的选择上有许多灵活性。同时影像重叠少,图像清晰,质量高,DSA成像受病人的影响减小,对病人的损伤也小。动脉DSA时,比照剂直接洲入兴趣动脉或接近兴趣动脉处,比照剂稀释要轻微得多,可明显改善小血管的显示。由于DSA对于比照剂的比照信号很敏感,当血管比照剂浓度太高时,重叠血管就不易观察。动脉DSA与血管造影像比,比照剂的用量将降低1314。综上所述, 动脉DSA临床实践说明有以下优点:比照剂用量少,浓度低;稀释的比照剂减少了病人不适,从而减少了移动性伪影;血管像互重叠少,明显改善了小血管的显示;灵活性大,便于介入治疗,无大的损伤。3动态DSA随着DSA技术的开展,对于运动部位的DSA成像,以及DSA成像过程中球管与检测器同步运动而得到的系列减影像已成为现实。所以,将DSA成像过程中,球管、人体和检测器的规律运动的情况下,而获得DSA图像的方式,称之为动态DSA。动态DSA涉及的成像技术有:数字电影减影(DCM)、旋转式心血管造影(旋转DSA)、步进式血管造影、遥控比照剂跟踪技术和自动最正确角度定位系统三各种造影方法的选择原则1对于主动脉及其主干疾患可首选静脉DSA。如有必要时,再行非选择动脉DSA。对于老年人或和心功能低下者,静脉DSA不能获得足够碘浓度的清晰影像,应首选非选择性动脉DSA。2上、下腔静脉疾患四肢静脉疾患、右心、肺动脉、肺静脉的先天性单发,复合或复杂的心血管畸形首选选择性静脉DSA。3造影前估计采用静脉DSA不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和其主干疾病人。如动脉导管未闭、主肺动脉间隔缺损和肾动脉分支狭窄等,应首选非选择性动脉DSA。对一些老年病人(多有动脉硬化所致血管迂曲)和屡次行导管灌注化疗肿瘤者(多伴有侧支形成),先行侦察性非选择性动脉DSA。往往有助于选择性动脉DSA的插管,节时并易获得成功。4各脏器的疾患和累及左心、冠状动脉的先天性和后天性疾患,首选为选择性动脉DSA。5在心脏大血管先天畸形的DSA诊断中,除上述原则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病人的血液动力学变化进展选择。如动脉导管未闭,无明显肺动脉高压,左向右分流为主时,应首选非选择性动脉DSA;而有明显肺动脉高压时,随右向左分流量不同,选择性静脉DSA(右室注射)。2*些复合或复杂畸形,如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缺如,仅选用一种DSA方法常不能显示其全部解剖畸形和血液动力学变化。3不管采用静脉DSA还是动脉DSA法,为能清晰显示解剖畸形,应尽量将导管先端置放于有利于造影剂流向的邻近病变区。如对无明显肺动脉高压的房缺行选择性静脉DSA时,将导管先端穿过缺损的房隔置入左房或肺静脉注射远比右房注射为佳。6术前详细分析病史与各项检查资料,针对不同病例和不同的受检部位或血管,慎重选择事宜的造影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四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操作要点1图像采集资料输入在病人进展DSA检查治疗前,应将有关资料输入计算机,以便检查后查询,同时也为图像拷贝或激光照像留下文字记录。确定DSA方式不同的DSA装置有不同的减影方式,确定该方式之前,操作者应对各种减影方式的特点,适应围等全面掌握,仔细复习病历资料,根据不同的病情需要及诊断要求,进展全面权衡、选择与造影部位和病人状态相适应的减影方式。采集时机及帧率采集时机及帧率选择原则,是使比照剂的最大浓度出现在所摄取的造影系列图像中,并尽可能减少病人的曝光量。采集时机:可经DSA键盘上输入计算机,然后按设定程序执行,也可在高压注射器上进展选择,即照片延迟或注射延迟。所谓照片延迟,就是先注射比照剂,后曝光采集图像。所谓注射迟延则先曝光采集图像,后注射造影机。延迟的选择取决于造影方法及导管顶端至造影部位的距离,在IV-DSA或导管顶端距兴趣区较远时,应选用照片延迟;IA-DSA特别是选择性和超选择性动脉造影时,应选用注射延迟。如延迟时间选择不当时,采像时要么比照剂先流走,图像上无碘信号;要么曝光时间很长,影像上出现的碘信号达不到要求。正常情况下,肺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