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课改史

上传人:泽*** 文档编号:76508558 上传时间:2022-04-1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个人的课改史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一个人的课改史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一个人的课改史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个 50 后的教师,一个半百的老头。30 年实践探索, 20 年潜心研究,琢磨出“本色语文”的一点真味;于是扛着“本色语文”的大旗到处鼓吹。半疯半傻,人以为痴。头衔有着一串,职务挂着“助理” ,而用心全在语文。编语文教材,有语文专著,写语文文章,乐此不疲。获奖数十,然并不在意;惟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获特等奖,颇为自喜。常在各地上课,可人不经看,课也平常,普通话不准,短于煽情,除自我陶醉,实无长处;应邀各地讲座,言词间难藏机锋,得意处常自忘形。然学生甚是喜欢,同行亦多鼓励。于是洋洋自得,天真之态可掬。人民教育及多家语文杂志,或作专栏介绍,或做封面人物。然临文自嘲: “广告做得多,大多不是好东西。 ”深愧形象有碍观瞻。生命之树的十片叶子黄厚江生命是一棵树。在生命之树画满五十圈年轮之后,我从这棵树上摘下十片叶子,放在嘴里咀嚼, 品味1980:我成了一个中学语文教师1980 年 8 月 28 日,我来到当时的盐城县郭孟公社中学报到上班,开始成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关于这个学校,我一些文章中写到过。说是公社中学,其实就是一所乡村中学。公社的所在地在一个叫刘垛的村庄上。这个村庄比我的家乡的村庄大不了多少。学校有28 亩地,有28 个教职工。校长是一个老革命,说话慢条斯理,文绉绉的,倒也有些书生气。总务主任是一个退伍的连长,据说去过越南战场,火爆脾气。两个人开会,经常要顶牛。那时候政治学习很正常,也很正式。校长读一通报纸,讲一通话,最后总务主任总要“我再说一句” ,一句说完,还要“强调一点” ,然后再“补充一个问题” ,最后再“交代一下” 。所以,他讲话的时间常常比校长还长。弄得校长很不开心,但大家高兴因为他讲话好玩,而且能把校长正儿八经讲话的严肃气氛全部消解掉。那时没有电视,不开会也是唠嗑。打牌还要费灯油,而且煤油要计划,没有关系买不到的。学生都是农村的孩子。学习基础不是很好,但很勤奋,尤其单纯,和老师的关系特别亲。抢着替老师干活,从家里带来一点好吃的给老师,犯错误拍一下屁股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家长也特别淳朴,那时也从不开家长会,偶尔有家长来, 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孩子不听话,老师你就打。不要紧的,不打不成人!我们家从不护短的。 ”我从来是不打孩子的,但绝大多数老师会打。但从没有产生矛盾,也没有发生意外。走上讲台的第一个晚上,我立了一个志向:一定要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多少年之后,一位全国有影响的教育名家,拿我和一位名气大得不得了的我的同龄人比较时说:“厚江,要排一排全国的语文名师,你算一个;要排一排全国的教育家,你就算不上,而某某算一个。 ” 我承认他的话是对的,而且他也是鼓励我要志向再远大一些,但老老实实说,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做一个“家” 。我现在也不知道我这样没有出息的志向是否制约了我的发展,但我肯定地说,我这样一个朴素的愿望,对我几十年的教师生活是至关重要的。也许因为我有这样的追求,也许因为我是学校里不是很多的“科班”出身的语文老师,也许因为我工作还特别有热情,上课特别有激情,也许因为我和孩子们私下里的关系特别好,反正学生非常非常喜欢我的语文课。也许因为我本是一个特别调皮的孩子,所以我的班主任做得也特别受学生欢迎。1我知道,学生喜欢我喜欢我的语文课,还由于我的普通话好说得准确一点,是由于我用普通话教学,因为这所学校里没有一个老师是用普通话上课的。说来这还有一个故事。当年,我和一个同班同学一起分到这所中学,我们本来就是好朋友。就像所有年轻人一样,总想能拿来一点新鲜的东西,所以我们俩约定,一定要用普通话上课。其实,在进师范学校之前,我都不知道什么叫汉语拼音。而我这位同学是城镇上人,上过幼儿园,从小就会说普通话。但既然约定了,从第一节课开始,我就用“普通话”上课了。就我现在这普通话,大家可以想象我当时的普通话是什么样水平。等到一学期快结束,班上同学很自豪地告诉我,全校就我一人用普通话教学,其他班级的学生都羡慕我们班级的同学。我这才知道,我那位同学开学不久就不再用普通话教学了。我想我既然已坚持一学期了,就不愿意再放弃,而且班级的同学也坚决不让我改说真的,这时候让我再用方言教学我都不习惯了。很快,我的普通话在全公社也就有了名气。记得公社的广播站还请我做过几次讲座,公社团委也请我为朗诵比赛做评委。现在想起来,很脸红,但也为自己的敢于坚持而自豪。我想,如果我一直是用方言教学,我一定不是今天的我。1981:我第一次被听课在我才工作的那会儿,还没有什么教研活动。每周一次的晚上的教研组活动,主要是两件事,一是政治学习读报,一是评救济金救济粮,难得一次调资,就投票加给谁。这些事常常闹得不可开交。但反正轮不到我们小青年,我们就在一旁看热闹。投票就凭自己的感觉做人情。大概是 1981 年的秋天吧。开学不久,听说局里领导要下来检查工作,并且听说教研室的人也要来。那时也不知道什么叫教研室,更不知道教研室的人是干什么的。但是大家都很紧张,平时不备课的老师拼命补抄备课笔记。但谁也没有想到,带队的领导说不仅要检查备课笔记,还要听课。很多老师被听了,我也被听了。不少被听的老师下课以后,涨红了脸,神色极为不安。也许是初生牛犊吧,我还是和往常一样哼着小曲进了办公室。那天上的什么课,已不记得了。只见教室后边坐了几个人。开始上多少有些紧张,很快也就比较正常了,按照自己准备的上完了课。记得中间还幽默了几下,逗得听课的老师和学生都笑了。中午,大家都说县教研员对我的课赞不绝口。那位老革命出身的校长还当面夸了我几句。部队退伍的总务主任,居然也知道了这消息,用普通话(他是学校里说普通话的第二个人)对我说: “小黄,这一仗打得漂亮。好好干! ”这一次听课,是我第一次接触所谓教研,第一次知道听课评课是怎么回事。我觉得很新鲜,也很有意思。后来,很长时间,再也没有人来听课,就觉得有些失落。这一次听课,最大的收获是结识了我语文教学的启蒙老师丁如愚先生。我在很多文章中写过他,他是我语文教学的引路人。可以说,无论是我的语文教学,还是语文教学研究,都是在丁先生的搀扶下开始的。那天下午临走前,他特地找了我,评析了我的课堂,肯定了许多优点,也指出了很多问题,对我说了很多鼓励的话。自从那以后,我和先生的联系就渐渐多了起来。我也在他的指导下开始了我语文教学的寻真之路。1982:我真的考上了大学在我的乡邻眼里,我1978 就是“大学生”了,但从学历的角度说,1982 年我才真的考上了大学。工作后发现,自己肚子里的货实在太少,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过当时渴望学习的心情。每天晚自习,我都自己点一盏油灯和学生一起学习。不是看书,就是写作。学校离家有十几公里。不回家的周末,就在宿舍看书。春2秋之际,天气不冷不热,我常常带着书到田野里去背诵唐诗宋词。有时候,天下着细雨,撑着一柄黑色的布伞,行走在乡间的田埂上,手执一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的唐诗选本、宋词选本或者楚辞选本,边走边读,自吟自唱,悠然自得的情景,至今仍是十分怀念。但是毕竟手边的书很少很少,学校也没有图书馆。没有老师指导,很多问题也得不到解决。后来,听说山西青年杂志,搞了个刊授大学,也不管有没有文凭,也不管到最后有没有什么作用,就寄了钱报了名,读了起来。尽管现在看来,那并不是一个正规的“学校” ,但的确也弥补了我师范毕业的不足,拓宽了我的知识视野,什么文学理论,古代汉语,逻辑知识,尤其是写作理论,还真是学了不少东西。那时候,我的作家梦还没有破,边写边接受这样的辅导,还是很有长进。不久,考上了扬州师范学院的本科函授,才真正开始了我的正规的本科课程的学习。说起来报考扬州师范学院的本科函授,也是偶然。本来,作为中师学历,尽管我们也是学的语文专科内容,但应该是没有资格直接报考本科函授的。结果我所在的那所学校,够条件的要么不想考,要么不敢考,于是没有一个人报名。学校教务主任偶然遇到我,带有一点挑衅地说:“平时看你蛮神气的,本科函授你报不报?”年轻气盛、自我感觉良好的我,接口就说:“只要给我报,我就报。 ”“你想报,就给你报。 ”于是就报名了。自己觉得复习还是认真的,因为同时报名的都是工农兵大学生和专科生,竞争还是很强的。大家都意想不到的是,我竟然真考上了。真的感谢上帝,我关键时刻的一些机会、运气真的都很好。三年本科函授,虽然不是非常正规的学习,但还是有了很大的长进。尽管很多东西的学习,不是很扎实很到位,但一个中文本科生的知识框架还是有了。现在看来,比之于今天四年的本科生,学的东西或许并不少。三年后毕业,正逢上工资改革,学历显得特别重要,而本科函授的文凭也一样承认。于是我的工资一下加了三级。要是没有这一张文凭,我后来的中级破格、高级破格,乃至特级评审、正高评审可能都会遇到困难。1983:我第一次参加语文学术会议自从认识丁如遇老师以后,我们的来往就渐渐多起来了。他只要到我们学校必定要找我,校长也因此对我高看一眼,似乎提高了我不小的身价。我只要进城,也必定要去看他,向他汇报,听取他的指导。有一次,丁先生来到我们学校听课评课以后,特地找到我,对我说:“市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要召开年会。我们县有几个代表名额,与会代表都要交一篇论文。你也写写看,写得好,我就让你参加这个会。 ”当时还很少听说过中学教师写论文。看那些刊物上的文章,都是些让我们崇敬的人物写的,真真是高山仰止!我也能写论文吗?但不知是不好意思回绝,还是好强心理的作用,反正我一口就答应了下来。我写了一篇作文教学方面的文章,题目好像是“妈妈教子女走路的启示”,观点大概是作文教学要“引而不牵,导而不扶”。后来我就带着这篇论文参加了市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年会这应该是我的第一篇论文。会议开了两三天。我们市里语文界的权威大家都来了,也请了一些名家作讲座。似乎我是会议代表中很小的一个。有些老师听说我的年龄和工作的学校,很惊诧地说:“这么年轻就来参加这个会议?”我的同学们、同行们都很羡慕我能参加这么高规格的会议。会议的具体内容已经不怎么记得了。但我想,这样的会议主题、会议氛围,对我的影响是很深远的。1984:我参加了课堂教学比赛那天教研活动,教研组长对大家说,公社要组织课堂教学比赛(后来才知道是省里组织,一层一级筛选) ,要大家报名。大家还是第一次听说上课比赛这样的新鲜事,可是报名的人并不多。因为我们是公社最好的学校,总不能没有人参加。最后大家都推举我去。现在想想,那时候真是特别单纯,既不想比好了能有什么好处,也不想比不好会丢什么面子。于是自己选了课文开始准备。课文是我的叔叔于勒 。那时学校刚刚有录音机,便想充分用用这现代化的设备。自己关起门来一遍又一遍地进行课文诵读的录音,一直到自己基本3满意为主。我的普通话之差,熟悉的人都知道。但那时候就有这样的勇气。可是上课的那一天,却出了问题。大概是我按错了键,后来进进退退怎么也找不到开头,于是我只能现场诵读。现在已经记不起课是怎么上的了。但听课的老师(那时也没有什么评委) ,都说我上得不错,尤其是普通话好 (真是脸红)。于是我也就被推荐到片里去比赛。 似乎自己也越来越老练,大家的评价也越来越高,一直上到县里。在县里这节课,效果似乎特别好。除了教研室的所有主任(其中有些不是教语文的,有些不是教中学的)都来了,县里的语文权威们也都来了,比赛的地点是当时的县中,听课的人很多。后来常常有人和我说起那两节课是如何轰动。 有人说,我是靠这节课改变命运的。 我的叔叔于勒,后来我到全县很多乡镇去汇报展示过。那对一个初出茅庐的农村中学的青年教师,该是多么大的荣誉和鼓励啊!1985:我发表了第一篇论文也许,说来现在的年轻老师都不可能理解。我们那时的青年语文教师,几乎都有一个文学情结,都有一个作家梦。我也是。在我家的车库里,至今有一个小木箱。满满一箱都是我的手稿,几乎都是没有发表的手稿。但那时只要一有时间,就是构思,就是写作。写小说,写散文,写诗歌。写短篇,写中篇,也写长篇。那时能订到的文学期刊,几乎每期每篇都看。我前面说过,晚自习,在教室里陪学生读书,我主要就是看文学刊物,或者进行文学作品创作。有一次,写到一个妇女队长自杀,眼泪婆娑,吓得我们班级的女同学不知如何是好。发过一篇几百字的短篇,简直是欣喜若狂。即使稿子不用,只要编辑能亲笔回复一封信(我至今收着好多封),也要高兴很多天。我想,如果不是那篇论文,也许我还要在文学的路上一直向前走下去,即使没有出路,看不到希望。记得也是一次听课(随着形势的变化,听课评课已经渐渐盛行起来)之后,一位老教师评课时说我的课堂提问很有特点,很有艺术性,他还举了几个具体的例子。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他的话触发了我自己的联想,我一下子想到了自己许多提问。后来脑子里经常跳出这个问题,我自己琢磨出一个概念叫“追问”(是不是在什么地方看过,我也不记得,反正当时是自己脑子里跳出来的) ,于是罗列几个例子,分类概括,加以分析,就写成了一篇论文。题目大概是“课堂教学中的追问” ,发表在一本叫中学文科教学的刊物上,应该是广西教育学院主办的,记得封面色彩很丰富。应该说,尽管是一篇小文章,也是一本很普通的杂志,但在那个年代,在我那个年纪,在那样一个学校,还是引人关注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我所发表的文章中,那篇文章实在不算什么,而且我现在已经无法找到它的原文和样刊,但这篇对于我来说,意义实在非同寻常。它使我慢慢从作家梦中走出来,慢慢把更多的阅读时间和和写作时间,尤其是把我的心思转移到语文教学上来,直至彻底告别了文学梦。说真的,那时候,写一篇论文,发表一篇论文,真的很不容易。刊物少,经济差,稿纸都舍不得买,一篇稿子,要一遍一遍地改,要一遍一遍地誊。我的字平时比较潦草,但是誊稿子我一点也不敢含糊,一笔一笔,工工整整。要不,编辑看不清楚,那不是白写了吗?自从第一篇论文发表以后,我的论文写作也渐渐勤奋起来,尽管很少发表,但写是不停的。值得一说的是,这一年我还在新华日报副刊发表了一篇杂文由阿Q 剪辫子想到的 ,是教学鲁迅的小说阿 Q 正传,联想到当时的政治背景写下的。我曾和杂文家吴非先生说过,要不是一个其他原因,说不定我很可能荣幸地成为他的另一个角色的同行。因为我家乡的大队书记看到了这篇文章,告诉了我远房的一个亲戚。而这位亲戚,是个不小的官员,他偶然回乡遇到我爸爸说: “叫你儿子把心思用在教书上,不能写的文章不要写!”他的告诫唤醒了我十四岁挨批斗的经验,于是赶紧洗手,从此绝不再写杂文。1986:我调进了省重点中学1984 年在县中(后来的盐城市第一中学)参加课堂教学比赛时,一位极有威望的前辈找4到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细致的评点,并对一句话的朗读进行指导。后来才知道,她是这所学校的副校长。不久后,她通过人带给我信息,说他们学校有意要调我,问我是否愿意。能到一所省重点中学工作,我当然是求之不得。但从一所最基层的乡村中学直接调进这样的学校谈何容易。一是学校之间隔着两个层次,差距很大;二是从农村一下子调进市里,这是多少人都想的好事啊。后来经过几年的努力,又加上其他一些因素发挥作用,我才调进了这所学校。就这样也够很多人羡慕的了。事实上,能进这所学校工作,对我的成长太重要了。这是一所学风教风极为严谨的学校。当时的语文教研组组长邵鸿翥老师就是一位学识厚实、治学严谨的人。我曾在厚颜言书中说到一位前辈指导我读史记。这位长者,就是他。每个周一晚上的集体备课,时间保证,内容实在。几位前辈都是十分较真的人,备课吵架是常有的事,但却从不为此伤感情。和以前的同事谈到当年的这些事,常常感叹不已。一是感叹自己于中得到的进步,一是感叹而今这样的备课已经很难见到了。记得我所在的备课组,还对全市进行过备课开放,后来我还应丁如愚老师的要求就集体备课做过讲座,拍过录像。而语文组中最受大家尊敬的是那位指导我朗读的林志芬老师。那时她已经是50 多了吧,大家都敬称她奶奶。她是五十年代的华师大高才生,为人极度正直,气度高雅端庄,治学极为严谨,堪称是一丝不苟,平时不苟言笑,评课绝不世故,更不媚俗,谁的问题(包括领导)都是当面直陈。一个学科,有核心权威,有称职的领导,有几位前辈的带头,有优秀的团队,必然有良好的教学研究风气。凡是在一中语文组呆过几年的人,如今聚到一起无不怀念当初的氛围,无不感念在一中得到的长进和收获。可以说,我教学的底子就是在一中的十几年打下的。1987:第一次职称评审我破格评为一级教师1986 年国家启动了教师职称评审,非常荣幸也非常自豪的是,我被破格评为中学一级教师。了解第一次职称评审背景的人,一定知道,这对于一个原初学历只有中师,年龄只有28岁,教龄只有6 年的年轻教师,直接破格评为中学一级是多么难得的事情。从我自身说,一是我的教学效果一直很好,考试成绩始终在全年级,甚至是全区全市都是领先,学生喜欢我,同行也喜欢听我的课。而且当时我已经在省级刊物发表了好几篇论文,这在当时也是很少见的。由于丁如愚老师不断给我机会,我在县市的教研活动中已经常常露面,公开课是每学期都要上的,还经常到各个学校去汇报展示。比较直接的因素是我刚好在省里比赛得了奖。调动到市一中之后,我又参加了市里的比赛,然后又代表市里到省里比赛。那时的比赛,是极为严格的。封闭备课,不许带指导老师,教学内容都是课外的文章。记得在市里上课是一篇关于母语健康的长篇社论,省里上课是一篇杂文 中国之最,没有任何参考资料,全能自己解读文本组织教学。省里上课是在省常中。从自己的感觉和现场效果,课是上得不错的,直接的评价似乎也很好。结果是得了二等奖,评委告诉我,是普通话实在太差。我心服口服。当时参与组织工作的省中语会会长王文逊先生是主要评委,去之前他也觉得我是一等奖的实力,已经和我说过得奖以后的工作问题。但他关心我但却并不徇私的品格令我极为敬重。大概因为此前还从没有全省的教学比赛(其他学科都在语文之后进行的),效果非常轰动。我一直认为,这节课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使我对课堂的理解,对课堂的追求,对语文教学研究的意识,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从根本上说,由此决定了我对语文一生的热爱。但最直接的是,促成了我在第一次职称评审就被破格评为中学一级。当时好多工作十多年的工农兵大学生和大专生都不能评上。我的同学连中学二级都不可能。从外在原因看,这要感谢当时的教育局领导的眼光和气度。除了丁先生竭力要树立我成为典型,各位其他学科的教研员也都支持我破格。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当时的教育局5局长张锡清先生。这是一位极有才华极有能力的局长(不知道他现在身体可好?)中文出身,出版过儿童文学作品,讲话极有煽动性,个子不高,先是坐着讲,然后就是站着讲,从不用稿子,逻辑清晰,文辞优美。由于丁先生的介绍,他很早就认识了我。我还在乡下中学教书时,就是很少能到他家做客的几个教师之一。我们谈文学,谈语文,也谈当时的教育问题。我们合作进行过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研究,一起完成了一万多字的论文。我也为他写过一些讲话,是他对着录音机先随口说,然后我再整理补充。记得常常是,我俩关门谈话,一些部门的干部找他请示汇报工作,他都会拒绝: “我和厚江在谈话,你们等一等。 ”以至当时很多人以为我是他的私党,甚至有人要调动要提拔都来找我。其实,我们的关系十分清白,我从没有给他送过礼,他也没有对我特别的偏私,就是我调动进城,他也是迫于其他因素才同意的,并不因为我们的私交。但我的职称破格,他是支持的。他说: “这不是因为我认识黄厚江,而是要给青年教师树一个榜样。 ”于是, 1987 年首批职称公布时,我是我们市最年轻的一级教师之一。1988:我的第一次专题讲座算起来,我在全国举行的语文教学专题讲座包括新教材培训大概已经有几百场了。但我对我的第一次讲座,至今仍然印象极为深刻。1988 年秋天开学不久,丁如愚先生找到我说他准备组织一次课堂教学的活动,既要上课评课,又要有专题讲座。课是让一个很有才气的年轻老师上的,他自己评课,讲座的任务交给我。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信任,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两个小时的讲座讲什么?我有这么多东西可讲吗?能讲好吗?这么多的问号,都是后来想到的。当时除了谢谢他的信任,我并没有说多少。任务接下来以后,我也不再去考虑很多,便开始精心准备。首先当然是确定话题,围绕课堂的话题当然很多,但基本的话题是:什么是好课?如何上好课?于是稍微加以修饰,就确定话题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 ,因为我读过巴班斯基关于“教学优化”的著作,但我的优化也并不完全是他的优化。接着,就开始搜集大量的案例,有名家的,也有自己的,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然后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分析。最后我归纳出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的和谐原则、适度原则、整体原则、节奏原则。讲座以案例为主,适当讲了一些课堂教学的理论。我自己都没有想到讲座能有那样好的效果。那些老资格的前辈,高学历的同行,资深的教研组长,看我的眼神,都是由衷的肯定。我为自己没有让丁老师失望而感到欣慰。后来这个讲座,成为我讲座的一个保留专题,最近这几年,我在省内外的一些学校还讲过。1989:我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的四项原则就在讲座后不久,丁老师说,你这个讲座内容很不错,丰富一下,加工一下,可以写成一组文章。丁老师自己很少写论文,但却经常提醒我们年轻教师多写论文。无疑,他的这一次提醒又是非常及时的。但要把一个讲座变成一组文章还要做大量工作。因为我做讲座,从不写成文稿,都是提纲。我觉得这样利于及时地创造和发挥,现场效果会更好一些。但要形成文章,就要再花很多时间了。我又花很多时间寻找更为典型的例子和理论依据,同时对四个原则分别进行细化,建构更为合理的逻辑框架。我记得第一部分完稿之后,在将第一篇和谐:语文课堂优化的重要原则投到江苏教育的同时,我将全文提纲投到东北的一个叫语文教学论坛的刊物,结果两家都发了。后来陆陆续续,四篇文章都发表了。而和谐:语文课堂优化的重要原则在首届师陶杯论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第一名。我常常和朋友们说:这个四项原则的提出,对我来说,是语文教学思想的一次升华。从功利角度说,它对我后来的中学高级破格和评为特级教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我后来形成6“用和谐的教育培养和谐发展的人”这样鲜明的教学追求,建构了比较系统的“语文本色教学”理论,起到了一个奠基的作用。生命是一棵树。从这棵树上的每一片叶子,都可以读出我们生命的基因。摘下自己生命之树的叶子,慢慢咀嚼,也是别有一番滋味。我由这些叶子,解读着生命的基因,解读着生命的历程,解读着生活的原味姓洪名超,字劬颉,人称洪劬颉。 1974 年 5 月 1 日出生。水乡泽国的通榆河注入血液中流淌的灵气,六朝古都的石城文化融入哲思里谨严的思辩。人生阅历简单,唯有读书求学。信奉“日知则智,心丰则慧” ,追求“内心充实而情感丰富”的教育之境。醉心中教,推真崇诚。教书立人,毫无含糊。学思相生,教研相长,知行相随。成功学生,成就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有“南京市青优”等虚名若干,被虚抬封面人物数次;省内外讲过学、上过课,迹遍十余省市。论文获“园丁杯”“师陶杯” “四方杯”等省级、国家级竞赛一等奖十余次,发表不知几百,成“智慧教育” 、“文本教读:以文学教育的名义” 、“智慧地表达自己的智慧” 、“新生代名师研究” 、“苏派教学研究”等几个系列,毁誉由人。一个人的课改史 2000 2010 年教育影像洪劬颉此时,我坐在市教育局的办公室里,张眼窗外的法国梧桐轻絮飞扬,阳光透过树叶,落下参差斑驳的影迹,回望过去十年的教育影像:历史就像一连串偶然事件组合成的一张虬龙盘结的网,根深枝繁,盘根错节,那些曾经推动历史进步和发展的重要节点看上去却不乏幸运的险胜;这十年,在中国社会转型的时代语境下,我们的教育走过怎样的改革之路?这十年间,互联网,地球村, 911,阿富汗战争,非典,高考之痛,汶川地震,五严我们是如何穿越这些风云变幻、波诡云谲的时代元素,令教育一步步走向生活,令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堂,令老师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令校园成为学生喜欢的校园?一2000 年春节过后,我的生活也随着气温升高而愈发忙乱起来。学校,正犹如一个巨大的工地,热火朝天,尘土飞扬,而一切又有条不紊地进行。篮球场、塑胶跑道、信息中心、网球场、世纪广场那根象征“南京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第一所完中”的门柱刚刚矗立在校门口,世纪雕塑已经屹立,而世纪宣言还在腹中。这一切必须在4 月 1 日之前完成。因为4 月 20 日,将接受江苏省教委专家组评估验收国7家级示范性高中。忘不了多少个黑夜枯灯相伴,在逼仄的九平方米的宿舍里苦思冥想、敲打键盘,多少个凌晨四点接到王占宝校长电话通知我到他家去取他写了一夜的稿子,在他家,吃着沈老师精心做的早饭,看着王校长布满血丝的眼,听着王校长说“小洪最近你辛苦了”的话,我的内心充满激情与灿烂。因为作为这所学校建设的见证人和参与者,我几乎参与了创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全过程,从办学历史的梳理到办学规划的论证,从校训的拟定到校歌的修改,这是一段阳光、激情而又很辛苦的岁月。我之所以很矫情地说到这一点,是因为我以这样一种方式度过了跨世纪的喧嚣。在跨世纪的喧嚣之中,仍要保持足够的心境来应对如此复杂琐碎的事务王占宝校长云: “我不管你几点睡觉,但你每天早晨八点一刻必须要到我办公室汇报工作”这样的经历令我完整参与了一所传统名校是如何融入现代元素从而焕发出时代色彩的。这令我到底坚定了做中学语文教师的志向。在2000 年举行的南京市中小学教师下水作文比赛上,我写了教育需要智慧的指引,便引朱光潜先生有志青年要做教师中的一句话“你有别的事可干,就干别的事;没有别事可干时,只得当教师”来明志。这句话就像一个巴掌掴在我的脸上,使我躁动不安的灵魂猛地苏醒,也许在这之前我还对于教师这个职业心存偏见,那么,那个夜晚,在朱光潜先生的引领下,一扫我思想上的阴霾,开始期望在教育教学上有所建树。也许是朱光潜先生触发了我,也许是在跟随王占宝校长建构学校办学体系过程中,慢慢加深了对教育的理解,令我更乐意更愿意去做一个教师。在没有当老师之前,我曾说打死我也不做教师,当了老师后,风吹雨打,退缩过,动摇过,却在冥冥中越发坚定了做教师,“做好”教师,做“好教师”。后来, 2004 年 9 月 9 日扬子晚报以谁是最可敬的老师为题纪念第二十个教师节,组织讨论“你心中的好教师”的标准,我以“农民的纯朴”“读书的文雅” “理想的现实”做答,完成了自己从教生涯中的一次华丽的转身,后来被朋友们“讽”为“完美的嬗变” 。更何况 2000 年,我在高三。高三(5)班。这也将是我从教生涯的第一届。还有什么比学生的前途重要呢?王占宝校长之所以要强调我每天早晨8: 15 准时到他办公室汇报工作,因为我几乎是每天都要上第一节课,第一节课下到他办公室。在高考前的最后一节课,我用很不标准的普通话为我的第一届学生朗诵了俄罗斯诗人巴尔蒙特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和我自己在高中时候写的诗歌生命的立意。这也成为了历届高三最后一节课的保留节目。二第一届带完,王占宝校长给我两条路选,一个是进“校办”担任行政工作,一个是留任高三。我选择了学校工作照做,不进办公室,回到高一,进行一次完整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教学实验。于是,学校给了我一个实验班高一(4)实验班。从担任这个班班主任的第一天起,我就和竞选出来的班委们进行宏观策划和细节设计。如把班会课分成四期:“人生规划” (由学生对人生、学年、学期、月度的规划设计)、“东方时空” (由学生或学生组合进行专题研究的展示)、“智慧论坛” (由家长和学生对全班学生开讲座)、“月底总结” (由学生自主进行一个月学习生活的小结) 。但还没有来得及总结呢,实验就遭受到了一次严重的打击。在9 月中旬的摸底考试中,语数外三门总分均分就比另一个实验班低整整12 分。家长一询问,便将满头的怒火撒向了这项实验上,再加上我又是年轻教师,家长的不信任便转化成给校长打电话、写信,甚至到校长室走访了,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洪老师下课,不能耽误了我们孩子的前途。学生尽管很喜欢班级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但谁也不会用自己的前途来做赌注。我甚至也怀疑我自己能不能坚持下去,能不能继续做这个实验班的班主任。然而,王占宝校长非常支持我的实验,并悉心指导我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树立起在新生(才8开学两个星期)面前的个人形象,如何迅速重塑班级的凝聚力。我斟酌再三,走进教室,在黑板上写下“高一( 4)班不相信眼泪” ,用一节课时间谈我的“三心教育”:对未来要充满信心,对成败要有耐心,对生活要有真心。尤其是真心,是认了“真”的“认真”。甚至还做了一个关于“玩得开心,学得开心”的多义理解的智力游戏。我们的改革依然在继续,然而,我更看到学生在学习时候是铆了一股子劲。班级活动活色生香,风生水起,学习生活是一丝不苟,有条不紊。很快一个月过去了。期中考试,五门学科总分均分超过另一个实验班27 分,几乎每一门功课都超过在5 分以上。紧接着的家长会我开得更不轻松,因为连我自己也没能总结出短短四十多天时间学生是如何能够反超这么多分的,我更不敢保证将来班级的发展是不是还能够继续超过,还能不能超过这么多。但我在家长会上,还在继续谈我们的改革:拿出一节课做“阅读课”,阅读我指定的二十本名著;将带领全班同学共同完成“名人与南京”的研究型学习课题南京是一个名人荟萃之都,自古即是。然而,我们要问南京文化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南京学生究竟有什么影响,我看几乎没有影响。如何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那就要改变一个人的态度;如何改变一个人的态度,那就要改变一个人的文化结构;如何改变一个人的文化结构,那就要令他融入到他身边生活中的文化氛围之中;如何融入到身边文化氛围之中,那就从一个个人物开始。于是,发动全班学生参加,群策群力,合作攻关,进行南京名人研究。为了使这一项研究唤醒学生的自豪感、使命感和庄严感,我决定首先要做一个声势浩大的开题报告会。评议的专家既有校长,又有语文的资深教师,还有热衷于亲子活动的家长(当然也是人文科学方面的专家),还有省教研室的语文研究专家。开题报告无疑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不仅仅是个人在搜集资料,思考策略,而且各子课题纷纷把研究方案迅速地拟写出来,利用周日去联系以院士、文化名人为主要对象的南京名人。我也参与其中,有时拎着一个摄像机跟随一个组去跟踪拍摄,记录他们的研究足迹。我曾跟随历史名人课题组去过红楼梦大观园,去过乌龙潭公园,去过颜鲁公祠,去过龚贤书院研究的资料可以用麻袋装。最后形成了一本研究论文集。尤其让同学们高兴的是,我们的论文集被江苏省教研室组织编写的研究性学习背景材料与示例收为第一篇,也就是说我们的研究报告成了江苏省全体高一学生使用的研究性学习教材。三我的改革还远远不止这些。当年我离开盐城到南京求学,我那本质文人却混迹机关的叔叔就跟我说:什么叫适者生存?当你自己感觉适应这个环境的时候尤其要提醒自己你还没有适应这个环境。似懂非懂的我至今也没有完全明白这凝聚了他一生经验的话语的深蕴,但我一直都在思考“适者生存”这个命题。那时候,我的认识只是停留于这样的一个层面:只有当一个人消除了对周遭环境的拘谨,才可能说基本上适应这个环境。那如何消除一个人的拘谨呢?那就是“表达” !大声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其实这跟我作文的理念也是吻合的智慧地表达自己的智慧。当我们离开学校进入社会,留给我们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不是数理化的知识,不是“语修逻文”的知识,不是解题做题的能力,而是“表达”。什么是表达?我当时用三句话来跟学生解释:第一句是口头表达(口头表达又要有语言、语气、语速、体态)重于书面表达,但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来自于思维表达;第二句是,既要能说三分钟的一段话,也要能够说三小时的话;更重要的是第三句话,既要能把三分钟扩充成三个小时,更要能把三个小时的话用三分钟表达出来。我首先是在每一堂课之前拿出五分钟进行即兴演讲。这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一个舞台。当然也有学生并不能、不愿更多的是不好意思即兴演讲。那我就让他在讲台上大声地喊自己的名字,而且要喊到大家哄堂大笑之后还要能发出声音。喊过自己的名字之后并不等于就可以不即兴演讲了。明天的语文课你还得继续来。一直到你可以很自然地在大家面前绘声绘色、9手舞足蹈地演讲。其次,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尝试“研读性导学”。针对一篇文本由学生提出问题,在课堂上就讨论两三个问题,每一个问题几乎都要每一个学生进行小组内交流,然后小组公开交流。大概三节课一个周期,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在语文课上发言过2-3 分钟。 在问题教学基础上进行专题教学。实验一年,撰写了一系列万字长文研读性导学:探索一种贴近学生心灵成长的学习策略、问题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对话在课堂实践中的误用例谈等等。2002 年 8月 28 日,南京市教研室举行首次新教材教师培训会,南京市教研员姜鸿翔先生邀请我去做主题报告 研读性导学: 探索一种贴近学生心灵成长的学习策略。姜鸿翔先生介绍我时说: “能够坐到这个讲台上的一般都是四十多岁功成名就的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但今天给我们做报告的洪劬颉洪老师才27 岁。他所取得的成绩令人刮目相看,令人敬畏。”时隔十六天,他又邀请我在南京市教研活动上做一个主题报告单元重新设计及教学策略。再次,继续我的“智慧作文”探索,围绕智慧地表达自己的智慧这一课题,我展开一系列的写作教学的研究,先后发表了“认识智慧论”“情感智慧论” “体式智慧论” “言语智慧论”等一系列长篇论文,山西教育出版社赵学文先生听闻此事,拟用新作文新设的中学作文教学研究杂志为我做一次“智慧作文教学流派”研究,但我考虑到如果从一开始便被冠以流派研究,将会加速该流派的死亡而婉拒,最后以“新锐发布台”的形式大篇幅地发表智慧地表达自己的智慧中学智慧写作学研究论纲,这也就是我的“智慧作文宣言”,并在 2001 年作为我攻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进行广度、深度的研究。最终写就一部近 20 万字的硕士论文。导师陈书录先生认为: “选题来自中学教学第一线的切身感受,有针对性,又有前沿性,颇具价值。本文从认识智慧、情感智慧、言语智慧等方面,深入探讨中学作文教学,视野开阔,观点新颖,在教改中有闯劲,敢想敢说,有所解悟,有所创造,时有新人耳目之处。紧密联系当前中学作文和高考的实际,往往切中时弊,又试图开出自己的药方,在相关领域多有拓展。洪劬颉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有理想,有创造精神,学风踏实,颇有前途。”论文答辩得到了陆志平、朱晓进、张采民、朱崇才、高永年等专家的高度评价。研究的直接效果是使学生获得了写作上的改变和提高。2003 年 12 月,张抒获得江苏省高中生作文大赛一等奖第三名。2006 年 12 月,傅聪获得江苏省高中生作文大赛特等奖第三名。2009 年 12 月,罗天琦获得江苏省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还有近百位学生获得国家、省市作文竞赛一二三等奖,有近二百人曾经发表过自己的作品,当代少年文艺 美文中华文学选刊 新作文作文通讯等十多家报刊曾辟专栏刊登“智慧作文”专辑,有近十位学生被作为封面人物介绍过。而我也应邀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全国中学生文学社拉力赛总评委。 2004 年 4 月,我在北京大学参加由中语会、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大学中文系共同组织的首届“中华少年写作园”授牌仪式,在简短的发言之后,温儒敏先生欣然为我题下“智慧教育”四字,王蒙先生为我颁发“中华少年写作园”的匾牌。我作文教学成功吗?我自己没有想过。但我知道,学生期待“相约星期五”作文讲评课,周一学生周记本都不用我催促,课代表早早地就把两摞高高的周记本整整齐齐地堆放在我的办公桌上,学生主动来问我“洪sir,还看过我的作文了啊?”当然,不管学生发表了或得过什么样的奖,我都会开玩笑但还是一本正经地跟他说:“你要做好考试中只得 42 分(切入分)的心理准备。 ”学习要联系生活,要发现生活,要介入生活,要指导生活。离开了生活的学习,可能也有价值,但这种价值可能会陷入冥思。当“海归”成为“海龟”、“毕业”成为“待业”一度弥漫教育上空时,我曾让学生自己集资,立账户,进货,买货,分红等来了解“创业”之重要、之流程。通过这个活动,学生意识到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过度依赖”的现象,一个标榜个性、独立的大学生仍然还是指盼着能够进单位、为不能够进单位而苦恼而埋怨而愤怒本身就是不独立不自主的表现。在文明世界灾难的“911”事件之后,我针对学生的幸灾乐10祸而组织学生辩论: 我们该如何认识 “ 911”,令我们的孩子在应该具有的人文精神和人类意识方面往前迈进了一小步,但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以至于我的第二届学生后来不少出国,都还能在 e-mail 中回忆起那个下午的讨论。而 2001 年 9 月 12 日跟我很高兴说起“洪 sir,你知道吗,美国遭殃了”的陈凯硕后来更乐意于志愿者服务。我们都清楚地知道,我们的思考永远都不会有结论,但能够一堂一堂的课下来,孩子们的思维在课堂上激烈的碰撞,火花四溅,甚至下课后还要围到黑板前跟我争执,我知道这样的课堂设计是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哪怕这一节课不一定改变他什么,然而当若干日子之后,能够回忆起这个午后阳光的课后,他曾经与我就这个问题激烈地争论,从而获取当下的某一种生存智慧、处事策略,我想也不枉学习一回。四2005 年江苏省整体进入新课改。在进入新课改之前, 不得不说的还有 2004 年的“高考之痛” 。因为 2004 年的“高考之痛” ,令南京这座素以素质教育闻名的教育名城陷入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而争论的中心又在“县中模式”上,而争论中的“县中模式”矛头直指我所在的学校。我无意去评说这一场改革的功过是非。事实上,学校以其改革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和家长升学的现实需求。我能够做的是,在我的语文领域内,能够令学生开心地学,聪明地学,智慧地学。有人说,教育在理想和现实的夹缝中生存着,既不能完全地现实,也不能完全地理想。我对此的态度是,不能完全理想化,但坚决不能完全现实化,匍匐在现实化上,完全功利;教育必须要有理想,必须要找到一条指向理想、指引现实的路。我把我的道路定位在“智慧教育”上,具体到语文上,倡导智慧阅读和智慧作文。智慧阅读即智慧地读出自己的智慧,智慧作文即智慧地表达自己的智慧。智慧为何,智慧何为?智慧是简单的,是一种寻找到本源的方法。我一直跟学生寻找一种信心,这是一种心态,是将复杂变得简单,甚至是面对简单我们能够以简单之心对待,这也就是信心。最笨的方法也许是最好的方法。所以,就阅读而言,首先要求学生能够有信心读书。这是一个大问题,就跟写作一样,我们首先要写起来。能够保证不断地读,不断地写,这也就是一种教学的成功。读书总是好的,享受阅读着的快乐。我们的琅琅书声能够滋润我们的心灵,让心灵留给穿越时空的文字,感受古代与现代的交糅;我并不期望学生能够一下子读尽经典名著,但是能够对名著有一些接触,能够通过重现勾起对阅读愉悦感的回味以及在他们经典阅读中感受到对名著的期待,能够埋下一粒期待阅读的种子,我都感到高兴。当许多高三学生浸泡在题海里被淹得皮肤发白时,我的学生还在读爱默生论成功 、钱穆人生十论而显得面色红润、营养充足,我能不感到高兴么?2005 年高三毕业回到高一继续我的教学实验。而且,由于前面积累下来的可怜的经验和一大堆的教训,所以此次的教学实验并不那么艰难。以至于不到一个月,学生就在网络上概括出喜欢“洪氏语文”的十大理由,前几条分别是:是生动有趣的;是既简单又复杂的,由简单指向深奥的;是培养人优雅的情趣的。课堂更从容,更挥洒,更灵活。而且我带领学生开展的活动也更丰富,更深入,更有趣。更喜欢与学生以聊天的方式上课,学生也更愿意来到我的办公室跟我聊天。甚至是其他班级其他年级的学生也喜欢来跟我探讨问题,时事的,读书的。教育环境的恶化,不是靠牢骚可以化解的。在艰难的现实面前,在理想和现实的夹缝中间,我们还是寻找一条可以前行的路! “朝前走,前方是天亮! ”所以,在我和石群英等老师倡议下,周六坚决不开新授课,而进行选修课,让我们多年的传统不因应试的泥淖而深陷下去。开设论孟选读 、中外戏剧名著欣赏等选修课。2008 年 6 月 18 日,南京十三中首届戏剧节在东南大学隆重上演,完全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经新华日报扬子晚报 、江苏卫视、江苏教育台报道,竟然引发社会各界和网络热议:南京一中学办戏剧节引热议,与高11考无关值不值?但我们全然不顾这些议论,继续朝前走。利用暑期补课,全年级开设红楼梦选修课,我把这门课分为十讲,以人物为中心,读红楼,看红楼 ,说红楼,有人填词有人和,几乎每个人都写了十多篇红楼人物论。所有的学习都是短暂的,所有的学习又都是无尽的;教师给学生打开一扇门,哪怕只是牙开一口,也会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而汶川512 特大地震,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缩短了生与死的距离。我在班上用沙哑的喉咙读网上流传的两首诗妈妈别哭、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鸦雀无声之中,多少人流泪,这个场景在我离开这一届孩子之后仍被孩子们想起,我组织孩子们捐款成立一个班级基金,与北川中学高一(4)班结对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学生们懂得了,应该珍惜生命、充实生命,使自己的生命留下一点灿烂。2008 年 5 月 27 日新华日报以地震:让生命演绎爱的伟大情的崇高为题进行报道。在 2008 年的最后一节语文课上,我们一起细数2008:2008,最感动你的时刻是哪一个时刻? 2008,最震撼你的事情是哪一件事情?2008,最令你牵挂的人是哪一个人?2008 ,你跟你的父母斗嘴了么? 2008 ,你有没有给你父母倒一杯水? 2008,你帮助过别人了么? 2008,对你帮助最大的人是谁?十多个问题下来,孩子们有骚动,有惊讶,然而,我不管他们的反应,或者说我看着他们的反应,不紧不慢地说,继续来撞击他们的思考。我不知道这样的一节总结课是不是会给他们留下印象,但是,我相信,哪怕风吹下一颗种子,也有生根发芽的机会。五人生的幸福在于没有抱怨,而不是在于没有缺憾。而人的至上幸福便在于能够在有缺憾的人生中寻找到一条可以继续向上、继续发现生活之美、创造生活精彩、永远充满阳光微笑面对生活的路来。回顾这十年走过的教育之路,我把我的青春和热血献给了孩子,献给了课堂,献给了学校,正如当年设计学校文化路标时,我以惠特曼的诗句“我将我自己赠给泥土,然后再从我所爱的草叶中生长出来”所说的一样,如西西弗斯手下的那块石头,一轮又一轮,周而复始,不仅将课程改革校本化、理论化、体系化,也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对教学的实践的轮廓慢慢浮现出来。 2006 年 9 月,新语文学习教师版主编华士龙先生约请我做一期“新生代名师”的关注栏目,我以成功学生,成就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为题,阐述了我从教十年所走过的路,所做出的探索。 2009 年初,总结自己语文教学,写成以文学教育的名义新课程视野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再探索一文,获江苏省第七届新世纪园丁论文大赛第三名, 2009 年 9 月 28 日江苏教育报辟专版进行介绍,王铁军教授点评“洪劬颉就是一位不跪着教书的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他耐得寂寞,勤于思考,积极探索,形成独树一帜的语文教学思想,这是难能可贵的。 ”而此文也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10 年第 1 期转载。而对“智慧语文”进行全面阐述的智慧语文:穿越词语密林的冒险一文也被评为第四届“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论文大赛一等奖。作为智慧作文研究系列也正整理为智慧的表达自己的智慧中学智慧写作学论稿、智慧作文辅导 、作文课等书稿,并于2009 年 9 月 19 日在华山饭店上了一堂省级写作指导课向课文学点语言路数,被与会者誉为“思想者的课”,“新颖独到而醒人耳目”;2010 年 2 月 4 日在金鹏饭店做一个省级报告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定位,全方面展示“智慧作文”理念与实践。2009 年 12 月,储晖以洪劬颉:倡导智慧语文教学为题对我进行了专题访谈,发表在北京教育校长参考 2009 年第 12 期上。2010 年 2 月 22 日,我离开我热爱的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