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公墓可行性报告第一章:总 论一、项目名称:公墓二、可行性报告编制的依据1、申请设立公墓的请示函及鹤壁市领导及相关部门批示。2、鹤壁市中长期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及国家、鹤壁市对公墓的产业政策。3、投资机会研究比选及公墓市场的调研与市场前景、市场份额分析。三、项目提出的理由 随着工业占地的加剧、城市死亡人数的增长,城市公墓建设的不合理问题已非常尖锐,使得城市可用土地面积和人均绿地减少。因此,在我国实施城市生态园林公墓建设已迫在眉睫。工业文明时代从开始到现在的短短两百多年间,由于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剧增、人口老龄化,从而导致死亡人口数量迅速增加,加上中国人“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使得一些城市出现死人与活人争“生存环境”的尴尬局面,城市可用土地面积及人均绿地匮乏。对于以及注重生也注重死、注重阴阳宅风水传统文化的中国人来说,顺利推进我国现代殡葬改革,使殡葬完全推行火葬,对骨灰盒的处置做到既不占用土地面积,又能开辟新的风景区及旅游景点,重塑城市的绿色氛围,推进城市生态园林化建设,同时达到生者对死者寄予哀思,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在我国推行城市生态园林公墓区建设对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它也将对城市经济、社会效益起到一定推动作用。第二章 建设公墓的意义一、公墓是社会公共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墓是社会公共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建设的组成部分。如果把医院的产房比作生命的起点,把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视为,生命之旅的各个驿站,那么陵园和墓地则是人生的终点站和归宿。其存在本身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公墓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搞好公墓建设正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 公墓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公墓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丧葬消费是一种精神消费,由于其相对稳定性和传承性,它易与封建迷信的风俗习惯连在一起,产生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如哭、闹,烧纸,冥钱等,这就需要政府去引导,用先进、科学、文明的丧葬理念取代愚昧、落后、迷信的丧葬观念。所以现代公墓建设是精神文明发展的需要。 三、 公墓建设是殡葬改革的需要公墓建设是殡葬改革的需要。公墓是党和国家推进殡葬改革的重要载体,可以规范人们的丧葬消费。建国以来,殡葬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人们基本上树立了正确、文叨的丧葬观,丧葬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本身具有很多落后的东西,一旦条件允可,很可能死灰复燃,因此,加强公墓建设与管理,提供多元化的骨灰处理方式,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的需求,可以起到引导殡葬消费的作用。 四、公墓建设是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的需要 公墓建设是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的需要。陵园建设的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象征着现代城市的文明与进步。综观其他城市的公墓陵园,无不以其优美的环境、独奇的艺术形态、浓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城市历史、人文的景观。公墓是城市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人文景观,更应成为重要的人文纪念公园,而不是一堆人为的垃圾。因此,一个城市应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搞好公墓陵园建设,提高公墓陵园的文化含量。 五、城市生态园林公墓建设的生态经济学意义城市生态园林公墓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城市景观的完整性以及城市的生态环境的优劣。当前我国各城市正在实施城市生态园林工程建设,它的成功与否与城市生态园林公墓建设的好坏休戚相关。公墓园林建设对城市的生态经济学意义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城市生态园林是一类以人工生态为主体的景观,如花园、公园、街头绿地等。城市生态园林是当代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它以保持生态平衡、美化城市环境为指导思想,主张充分利用空间资源,让各种各样的生物有机组合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人工群落。由于我国城市人口基数大,导致人均绿地面积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显得极为落后。因此,公墓生态园林作为城市生态园林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它的建设好坏直接关系到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成败。然而公墓由于其环境的特殊性,往往成为众多市民和政府部门所回避或忽视的对象。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城市公墓区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并建设好生态园林公墓区,才能进一步推进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2、有利于保护城市生物的多样性城市是包括自然和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尽管城市作为现代文明下高度人工化的环境,但自然环境仍然是城市生存的基本前提条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和人类盲目建设,城市中生物区系组成受到破坏,自然生物群落及物种减少,进而影响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协调发展。因此,生态园林公墓的建设有利于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促进城市生物的多样性保护,使现代市民重新找到回归自然的感觉。3、增加城市旅游景点,促进城市旅游业目前,我国城市人口过密化现象普遍较为严重,城市绿地面积小,因此人均绿地占有量就更小。同时我国城市中旅游休闲景点较单一,城市大气污染严重(我国不少城市大气污染指标已居世界前列),使得广大市民难以找到周末度假休闲的境地。然而,将城市公墓区建设成为生态园林公墓,科学合理地培植花草树木,以及合理布局墓穴墓碑,籍此将无人问津的“城市死角”开辟为新的城市休闲旅游景点。这样既达到缅怀祖先,又保护了城市生态环境,增加了市民娱乐的空间,同时旅游服务行业的发展还解决了城市公墓管理部门资金不足的问题。4、合理利用城市荒地陡坡,维持城市生态环境我国部分山区城市中本身由于自然地理条件恶劣,城市周围存在部分既不宜耕作、又不宜大型建筑开发的荒山陡坡。这些区域因“历史”原因其植被大多被砍伐破坏,从而成为水土流失及夏季泥石流灾害发生的高发区,这对这些城市的生存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和隐患。因此,城市新的公墓区规划中将这些区域纳入规划之中,将其建设成为爽心宜人而又别致的园林式公墓区,将这些荒山秃岭变为游人休闲娱乐向往的生态园林,既缓解了城市用地紧张、又解除了城市“天灾”的后患。六、综述公墓这种形式其实是很适合现代城市发展需要的,它分为碑葬、塔葬、树葬、廊葬几种形式,不多占用土地,同时又充分照顾人们对先辈的怀念之情,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 公墓是人们寄托感情的场所和国家推行殡葬改革的载体,是社会化服务中不可或缺的相对独立的行业。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公墓已有简单、单一的处理骨灰或遗体功能演变这、为多功能的集合体。充分认清公墓的价值与功能对于公墓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章:我国及鹤壁市的殡葬及公墓建设现状一、当代我国城市殡葬及公墓建设现状 1、城市公墓区布局不合理,导致城市景观破碎目前,我国公墓区大多利用历史沿袭下来的墓区,没有进行统一规划。而以往这些墓区有些在城市重要地段或黄金位置,加上传统风水思想的影响,个别死者亲属不惜重金为死者购买城区内“风水宝地”,随意选择墓穴位置,墓穴构造设计不统一,使得城市中这些公墓区域风景大煞,形成城市死角甚至视觉污染,引起市民及游人的不悦心理,更重要的是有损城市景观的完整性。另外一些落后的风水观使得一些地区殡葬过程中各占山头及市郊良田沃地,并人为地使其周围土地大片荒芜,导致墓区土地浪费严重。2、公墓区绿化设施落后我国城市公墓区大多存在资金不足、管理人员匮乏等问题。因此城市公墓区在绿化建设上普遍跟不上公墓整体建设。具体表现在绿化树种单一、树种配置、规划不合理;绿化覆盖面积相对较小;草坪保护不力等问题。公墓区除了死者亲属扫墓之时光顾外,其他时节几乎无人问津。由此可见,我国当前殡葬问题集中体现在滥用土地、浪费林木、挥霍钱财、损坏景观等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因此,实施城市公墓园林建设以及对殡葬及殡葬观进行改革已势在必行。二、鹤壁市殡葬及公墓建设现状 鹤壁市位于中国河南省北部,1957年因煤建市,总面积2182平方公里。辖两县三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25个乡镇,人口约150余万。鹤壁因相传“仙鹤栖于南山峭壁”而得名,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秀美,人杰地灵,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独具特色。鹤壁新区迅速崛起,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框架已达到规划的3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6平方公里,绿地率38% ,绿化覆盖率达到40%。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河南省十佳开发区等。“钻石般晶莹、火焰般活力、田园般美丽”的城市形象更加鲜明,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正在成为特色鲜明、环境优美、适宜投资和居住的现代化城市。随着鹤壁的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鹤壁的殡葬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当前国家、省、市颁布了殡葬管理条例及节约用地的法规,对死亡人口作出了一律实行火化的规定。据统计,鹤壁年平均死亡人数在15000人左右,死亡率千分之六左右。鹤壁的火化率已经达到死亡率的100.目前鹤壁还没有真正意义的公墓,现在只是在鹤壁烈士陵园和鹤壁殡仪馆有少量的骨灰寄存格,绝大多数城市居民身故以后,亡者的亲人都是选择在农村寻找或者购买一块土地作为他们的安身之处,这对于本来耕地面积就很少的鹤壁来说,更加突出了死人和活人抢土地的问题,死亡其实本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受绵延已久的灵魂不灭观念的影响,大多数鹤壁人认为人死后多变成鬼,所以田野、林间山地出现的墓地,都给人以压抑感和恐惧感。殡葬是一个民族、一个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制约规范着人的行为,人们在祭、扫墓时,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夹杂着一些潜意识的、迷信落后的东西;严重地侵蚀了人的心灵,不利于社会的进步。现代公墓的出现较好地解决了乱埋乱葬这种有碍观瞻、大煞风景的行为。另外,现代公墓环境幽雅、庄严祥和,使祭扫者得到熏陶,心灵得以净化,行为受到约束,自觉告别不文明、不健康的消费、悼念方式,如送鲜花代替烧纸钱就是很好的例证,可以说,现代公墓对丧葬消费起着导向的作用。 第四章 城市生态园林公墓建设的改革与发展措施前述可见,我国城市公墓建设普遍存在布局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公墓绿化设施落后、公墓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建议在进行城市生态园林公墓建设时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统一布局、规划城市公墓区。通过统一布局、统一规划,将城市市区内及周围的荒山秃岭中拨出一定面积来建设城市园林公墓,主营生态园林,兼营收费性的殡葬安置和存放骨灰盒等殡葬业务。通过政府与民间相结合,将这些难利用、生态条件恶劣的区域建成为具有旅游休闲的花园式城市生态园林公墓。另外,公墓区可建立一定规模的烈士或历代名人的纪念碑、纪念塔等建筑物。这样既达到了教育后代缅怀先烈,又增加了公墓园林区的景观多样性,促进旅游业发展及增加公墓管理部门的资金收入。二、城市公墓区全部实行火葬,文化素质较高的城市区域提倡树葬。当前,在全国普遍推行火葬是殡葬改革中最迫切的问题,也是当前殡葬改革的第一步。火葬由于干净、卫生、占地面积小、费用低、环境后患小等诸多优点已基本被大多数人在心理和行动上所接受,因此火葬在全国推行已具有较为坚实的思想文化、心理和物质基础。在教育程度较高的社区和城市,殡葬改革的另一重要措施是提倡树葬。上千年的中国风水观念要求具有“孝道”文化传统的生者们能为亲人的遗体及骨灰找一块能够安息的“风水宝地”,希望逝者能在黄泉之下安息;同时也希望这片“风水宝地”能为生者带来福荫。中国这一传统思想正好与提倡“树葬”思想相吻合,值得提倡和发扬。随着人们对生死问题的科学理解,在自愿的基础上,提倡从葬骨灰盒到直接埋骨灰入土,这样既不会有环境后患,又达到了真正的“入土为安、返朴归真”。倡导家属在死者骨灰上植树一方面是对死者的凭吊,另一方面又是对生者的安慰。由此可见,这是火葬改革基础上又一重要有效的改革措施。实际上,树葬在我国早已有之。建国后我国的第一代领导人中有不少伟人为这一举措树立了楷模,如周恩来、邓小平等去世前就嘱托其亲属将骨灰抛向大海及他们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而有的领导人去世后要求将他们的骨灰撒在松柏等树根下,以便滋养万物、福荫后世。这实际上是我国树葬的开端。三、合理搭配城市公墓区绿化树种,满足生者对死者寄予的缅怀心理。作为城市生态园林的特殊组成部分,建设城市生态园林公墓在选择树种进行配置时不仅要遵循生态经济效益原则、地理气候原则、美化城市景观原则,更重要的是要能表达生者对先辈的深深缅怀之情的特殊心理需求。园林绿化树种的选择配置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问,公墓园林树种配植因不同国家、不同城市、不同地理气候条件、不同文化心理习俗甚至不同宗教信仰等因素而有较大差别。从总体上看公墓园林区树种选择应以常绿的松、柏科树种为基调。这些树种要求树型优美、四季常青、高大挺拔等特点,如雪松、冷杉、柳杉、侧柏、水杉等,另外还可间植一些苏铁、银杏、珙桐、金钱松、日本花柏等其他名贵观赏树种。众所周知这些树种在中国老百姓文化传统思想中象征永恒和万古长青,这正好寄托了亡者生前的夙愿及生者对死者的怀恋和哀悼。同时根据不同季节、特殊地形、气候适当配置一些藤本植物和其他开花植物,这样给扫墓者及游客提高一个阴凉舒适的环境,比如紫藤、常春藤、葡萄、广玉兰、桂花、山茶、紫穗槐、兰花、牡丹等。另外还可种植一些高大果树以便在不同季节结出累累硕果,以此象征丰收吉祥,如柑、柚、石榴、枇杷等。这样既可促进生态经济效益,美化净化环境,又与扫墓者及游客的心理相吻合,改变了公墓园林区以往一片寂寞凄凉和伤感的情调。四、将风水观引入殡葬改革中,利用其“拆成”原理将荒山陡坡化为“风水宝地”。风水是我国古代人民本能的从选择与布局环境的实际中,从避凶趋吉的需要出发发展起来的景观经济文化系统。风水观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关于阴阳五行的理论基础之上,它的核心观点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具有“灵魂不死、祖宗崇拜”等信仰观念。亦即天、地、人、生系统的有机、和谐循环的观念,这种有机循环观念深刻地反映在“入土为安”以及老子的“返朴归真”的伦理观中。这些风水观思想已深深扎根于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民众之中。因此,发扬这些中国传统而淳朴的思想精华有利于将当代的殡葬改革推行到底。风水观的阴阳五行对我国的丧葬习俗有重大影响。风水观对墓穴的环境选择通常要求“有山有水”且地形土壤通气排水良好。这样的环境通常被认为“风水宝地”。在不具备上述条件的地理环境古人常使用风水观中的“拆成”术,即根据环境情况更好地组织空间,并有所布置,或者将不利的环境通过适当的时空重新组织和改造,使其人为地转变为新的意义上的“风水宝地”。五、将城市生态园林公墓建设艺术化。这里的艺术化既包括上述公墓园林合理布局、规划意义上的艺术化,绿化中各植物物种配植的艺术化,还包括墓穴墓碑制造、安放、设计上的艺术化。可以将公墓园林区内的墓穴墓碑统一安放,统一设计。这样可充分利用土地及空间,使公墓园林区更美观和艺术化。同时对墓区内所有墓碑的篆刻艺术化,比如聘请不同风格的书法家、篆刻家为死者刻写墓碑及碑记,这些墓碑文字字体的艺术化一方面美化了园林,保存了我国灿烂的书法艺术,另一方面这些艺术化的碑林将成为生态园林公墓中一道新的风景线。吸引众多的书法及文学爱好者,从而促进园林区的旅游业发展。第五章 公墓行业产业及市场分析一、 公墓行业产业分析1、行业生产规模及增长速度2、产业地区分布情况3、未来几年行业产量变化趋势二、公墓行业市场分析1、市场规模分析及增长速度2、区域市场分析3、公墓行业进出口分析 2006-2009年公墓出口及增长情况4、 主要海外市场分布情况2010年公墓前20位进口国地域分布(单位:美元)2010年公墓前10位进口国(单位:美元)5、进口分析6、公墓行业竞争分析第六章 公墓投资承建单位及公司简介1、公墓投资承建单位:河南华韵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2、公司简介:河南华韵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是以鹤壁市海韵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鹤壁市华韵新型建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鹤壁华韵贝赛尔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为投资主体组建而成的多元化股份制企业。公司创建于二00八年七月份,注册资金5000万元人民币。集团总部位于鹤壁市山城区春雷路南段,目前公司拥有固定资产达5亿元人民币,员工近600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0余人。主导产业为新型建材生产与房地产开发。集团控股公司有:鹤壁市海韵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鹤壁市华韵新型建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鹤壁华韵贝赛尔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鹤壁市海韵购物有限责任公司、鹤壁市恒韵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河南铭鑫市政工程有限公司;集团参股公司有:鹤壁金爵置业有限公司、鹤壁华信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公司秉承“诚信、负责、卓越、创新”的经营理念,致力于环保、节能产品开发,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和谐发展。根据企业发展战略,集团管理层确立以房地产开发和新型建材生产为主线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行地产开发、建材生产和建筑施工的配套经营模式,届时将形成房地产开发、建筑施工、新型建材生产、商业经营管理为一体的多元化企业集团,成为本地区骨干经营企业。第七章:建站选址一、鹤壁市现有墓地的数量鹤壁市现有墓地2家,筹建中 家。二、墓地的选址墓地地址应遵循以下几点:1、环境宽松,规模可扩的选址原则2、符合城市规划或工业区域规划;3、尽可能节约占地面积,少占或不占良田、耕地;4、交通运输条件比较方便、经济;5、不污染环境,不破坏文物古迹,不妨碍文化、旅游及其他精神文明建设;6、对拟建项目留有适当发展余地;7、地质条件较好,施工难度小,建设投资省;8、项目建成投产后,经济效益良好。9、有山、有水。初步选址:根据鹤壁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亩地选址在位于鹤壁市淇县(离鹤壁市淇滨区综合功能服务区10km,离老城区25km,离浚县高速路口13km)。项目建设规模:拟建墓地总占地面积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生态型公墓(单穴和双穴)、墓地绿化、墓地道路建设工程。第八章:建站规模与技术方案一、建站用地规模在考虑建站规模与产品方案时,充分考虑了场地的容量、场地的适应性和为今后发展留有发展空间的需要。1墓地规模应不小于50亩生态型公墓2整个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应良好,地基坚固耐久,没有断层、滑坡、淤泥软土等不良地质结构,整个场地应不受雨季冲刷等自然现象受到影响或增加成本。3整个墓地周边居民较少,这样墓地建设不受周边环境的制约,二、技术方案1、 墓地占地面积:单穴不得大于0.7平方米,双穴不得大于1平方米。2、 墓碑高度不得大于0.6米,宽度不得大于0.4平方米,墓碑安放平置或斜卧式,斜度不得大于30度。3.公墓设计,走进陵园,进园桥长116米、宽102米,古色古香的门楼高大而精致,高标准的停车场、围墙照壁,形成了气势宏伟的建筑群体。园内共设有28个区,建有各类不同档次的墓穴,四周绿树成荫,花卉争艳,湖中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规模和标准在豫北地区均属一流第九章:组织管理与资源配置一、管理规划墓地的管理将严格按照 公司的有关规定,设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管理机构。在总结和吸收鹤壁及其它区墓地先进管理经理的基础上,科学组织,严格规范各项管理。具体管理细则由董事会另行制定。二、墓地章程 由股东会商议决定。三、管理制度及人力资源配置管理制度由成立公司后的总经理负责起草,经董事会按议事规则通过后实施。机构设置及人力资源配置由董事会负责拟定规划。 第十章:建站实施计划一、现场准备办理建站用地的各项手续及施工准备工作。二、技术准备技术准备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做现场总体平面规划、总图及管线布置、建构筑物布置、道路改造的现场放样等。该墓地的建构筑物将以施工图做详细设计,技术工作将以图纸为依据实施。三、劳动力组织及管理成立墓地建设项目部,由项目部负责实施建设,先期由筹备组代表墓地全面协调管理,以后筹备组将各项工作移交董事会,经董事会审议后,由董事会另行安排。劳动力的组织由建站项目部负责组织,暂由筹备组代为审核把关,董事会成立后,移交董事会审核。五、建设工期及进度安排墓地建设进度计划工期(天)工程名称102030405060708090100110土建工程材料采购安装墓地总图与道路计划2010年 月 日开始三通一平,2010年 月日前三通一平完成。2010年 月 日正式开工建设, 月 日竣工, 月 日交付使用,保证工期的前提是资金到位。第十一章:投资预算一、投资组成及测算方法及依据1、水泥粉磨站投资的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所有投资由场地租赁费用、建筑及构筑物建造费用、设备及工器具构置费用及安装费用、流动资金、开办费、工程建设其它费用。因资金来源属 注资,建站工期短,按注资一资到位,在投资测算中只计算静态投资,不计算无形资产、基本预备费、涨价预备费、建设期利息及其它动态投资。2、投资费用测算的依据2.1、本次投资测算是在大量市场询价的基础上,结合墓地的建造工程量,依据鹤壁市现行人工、材料、机械的价格作到得学合理计算,计算费用的量价有充分的依据,测算的偏差较小。2.2、场地购置费:场地购置按鹤壁同期市场价。2.3、建、构筑物建造费用:根据墓地总平面布置及各建筑物、构筑物的初步设计计算工程量,结合鹤壁市预算定额及人工、材料、机械市场单价进行计价。2.4、设备、工器具购置费用及安装费用:设备工器具是在广泛市场询价并邀请供应商竞标报价的基础上取价,价格真实合理。2.5、流动资金:流动资金按分项估算法,周转次数按2个月计算,对风险因素进行了充分的计算考虑。2.6、开办费:开办费按前期墓地投入生产运营所必须的办公设施费用生产辅助生产设施费用。在以后生产中需逐步更新和逐步完善配备的设施费用未计。2.7、工程建设其它费用:工程建设其它费用按当地政府部门、电力部门等现行政策性收费进行计算。二、投资费用组成明细表序号投资项费用名称单位数量合价(万元)备注1234总投资估计 万元左右。三、水泥粉磨站总投资投入时间计划因水泥粉磨站的建站工期较短,绝对工期100天,110天交付使用,因此投入资金计划不必按月划分,按一次性投资到位考虑。第十二章:财务评价与盈利能力分析一、评价指标按财务评价的科学方法,在科学、客观真实地选择基础参数的基础上,主要评价墓地的投资利润率,投资回收期、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和盈亏平衡分析。二、评价基础数据的选取按投资一次性到位,一次性投资,墓地的有效运营期15年计算。三、经济效益总投资万,建墓穴 个,其中单穴 个,双穴 个。项目建成投产后,按墓穴单价 元计,销售收入 万元,年实现税金 万元,利润 万元,年利率 。投资回收期:固定投资 ,投资回报率 结论:第十三章:风险分析一、风险因素识别与评估对于贯穿于水泥粉磨站运营期的整个过程的风险因素,对风险因素的全面识别及评估如下:1、市场风险:从第二章市场调查与研究的结论和搅拌站可行性报告可得出如下结论未来十年内稳步上升阶段,水泥供需是从供不应求逐步过渡到供求平衡。2、资源风险鹤壁交通发达,生产水泥的资源供应比较正常,供应会保持持续较好的局面。3、技术风险水泥粉磨站水泥的生产技术已非常成熟,在未来15年内,市场对水泥的技术要求不可能飞速提高,水泥粉磨站不必在短时期内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开发水泥粉磨站新产品、新技术,现有的水泥粉磨生产管理技术可靠、适用,能够适应市场的发展要求,不存在技术风险。4、建筑行业的风险水泥作为商品混凝土的原料都消耗在建筑产品上,因此建筑行业的兴旺发达与我们息息相关,鹤壁基本建设的投资大,开发面广,建筑业持续发展的后劲强,是水泥粉磨站发展的有利时机。5、资金风险鹤壁市的水泥粉磨站已渡过不规范阶段,资金回收率连年来总体状况不错,粉磨站进入正常运营后,资金不会成为粉磨站营运的主要因素。6、政策风险水泥粉磨站属环保产业,符合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大趋势,从国家到鹤壁市政府都属鼓励发展行业。近年来,从建设部、鹤壁市先后出台若干政策推动水泥粉磨站的发展,采用熟料基地加粉磨站的模式实现水泥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为粉磨站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未来的年头内,政府部门会从政策上加大水泥粉磨站的应用力度。7、外部协作风险及社会风险鹤壁市社会环境稳定,不会发生大的动荡与变化,不会给水泥粉磨站带来意外的风险与损失。因此,水泥粉磨站的风险属一般风险,对正常营运及获利影响不大。二、风险防范对策从以上分析来看,在淇县建站生产水泥,从风险的等级上都为一般风险,不存在较大风险或严重风险。一般风险主要是受市场价格的风险及供求关系的风险。我们是新设水泥粉磨站,从设备、生产线的配置上有竞争优势,在管理上我们有先进成熟的管理优势,这些都会增加我们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增强的我们在市场中的抗风险能力。第十四章:研究结论与建议一、项目的论证结果1、市场调查全面、广泛、有深度,产品的市预测客观、公正,水泥市场前景广阔,可实现持续发展。2、资源条件评价资源供应可靠。3、建站规模与产品方案符合市场需求与项目自身发展的要求,基本做到追求最大的投资利润率,在建站规模及设备配备上做到经济节约,充分发挥效率。4、设备与工程方案充分考虑到了适用、适应性,既有较强的竞争力,又节约投资。5、原材料供应对市场摸底清楚,为水泥粉磨站将来正常运营及年度成本计划提供了可靠的依据。6、环境评价符合环保的总体要求,环保可行。7、总投资规模合理,符合当前行业水平及发展需要,资金筹措方式经济节约,但筹资来源及在限定时间内筹集到全部资金有一定风险。8、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评价:效益评价的基础数据选取客观公正,符合实际情况,评价的方法科学,项目的获利水平较高。9、水泥粉磨站的风险较小,市场稳定。可行性研究报告结论:投资水泥粉磨站市场前景广阔,技术可行,政策宽松,投资节约,投资利润率高,效益稳定,是投资者的理想选择。现在投资水泥粉磨站是一个绝好的时机,应尽快筹资建设,尽早抢占周边市场和辐射半径内的其它市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同志们:现在,我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此时此刻,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经过九十多年艰苦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我们对党和人民创造的历史伟业倍加自豪,对党和人民确立的理想信念倍加坚定,对党肩负的历史责任倍加清醒。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全党一定要牢记人民信任和重托,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五年,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五年。十七大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全面部署。为贯彻十七大精神,中央先后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制定“十二五”规划、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五年来,我们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二一一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四十七点三万亿元。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连年增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现代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财税、金融、价格、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事业单位等改革稳步推进。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就业持续扩大,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定增加,衣食住行用条件明显改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农村扶贫标准大幅提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持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基层民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成绩显著。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壮大。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创作生产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取得重大成就,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加强,军事斗争准备不断深化,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能力显著增强,出色完成一系列急难险重任务。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同内地交流合作提高到新水平。推动两岸关系实现重大转折,实现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签署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形成两岸全方位交往格局,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和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加强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为改革发展争取了有利国际环境。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继续推进,思想理论建设成效明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重要成果,党的建设改革创新迈出重要步伐。党内民主进一步扩大。干部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才工作开创新局面。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进行,基层党组织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过去五年的工作,是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年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十年,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前进过程中,我们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提出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二八年以后,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遭遇严重困难,我们科学判断、果断决策,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积累了有效应对外部经济风险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党和人民经受住严峻考验,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在这里,我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二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