簸箕沟金矿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

上传人:zhan****gclb 文档编号:73193410 上传时间:2022-04-11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8.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簸箕沟金矿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簸箕沟金矿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簸箕沟金矿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静宁县鞍子山石料厂建筑用石料矿矿山闭坑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静宁县鞍子山石料厂二一六年十二月静宁县鞍子山石料厂建筑用石料矿矿山闭坑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项目负责:薛成军编 写:王新春 薛成军 报告审核:丁晓莉总工程师:安琛琦 院 长:金治鹏提交单位:静宁县鞍子山石料厂编制单位:甘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提交时间:二一六年十二月目 录前 言1一、任务由来1二、方案编制的依据1三、完成的主要工作量及其质量评述2四、方案的适用年限3第一章 矿山基本情况4一、矿山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概况4二、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6三、矿山开采情况6第二章 矿山地质环境背景8一、自然地理8二、地形地貌9三、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9四、水文地质条件11五、工程地质条件11六、矿体(层)地质特征12七、矿山及周边人类工程活动情况13第三章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14一、评估范围和级别14二、评估工作方法与分级标准16三、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17第四章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23一、分区原则及方法23二、分区评述23第五章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原则、目标和任务25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原则25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目标和任务26三、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部署27第六章 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28一、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28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31第七章 经费估算与进度安排32一、经费估算32二、进度安排35第八章 保障措施与效益分析36一、保障措施36二、效益分析37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39一、结论39二、建议40附图:1、静宁县鞍子山石料厂建筑用石料矿矿山地质环境图 (1:5000)2、静宁县鞍子山石料厂建筑用石料矿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图(1:5000)3、静宁县鞍子山石料厂建筑用石料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布署图 (1:5000)前 言一、任务由来为了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最大限度的消除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或破坏,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发布的甘肃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及“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合理规划,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地质环境,把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限度,根据国土资源部44号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静宁县鞍子山石料厂委托甘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编制静宁县鞍子山石料厂建筑用石料矿矿山闭坑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科学指导该矿闭坑阶段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的实施,以达到矿山开采形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问题得到根本治理的目标。主要任务:1、查明矿区内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发育的各类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分布、规模、活动特征等,主要引发因素和形成机制,对矿山环境影响进行现状评估。2、在矿山环境影响现状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评估。3、针对矿区内已发生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以及破坏的形式及其危害特征,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二、方案编制的依据(一)政策法规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86年3月);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法(2004年12月);6、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241号,1998年2月);7、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2003年11月);8、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源部第44号令,2009年4月);9、甘肃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2004年修正(2004年6月4日);10、甘肃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2007年11月)(二)主要技术标准依据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基本要求(试行)(甘肃省国土资源厅,2013年7月);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以下简称“编制规范”;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甘肃省地方标准DB62/T17922009)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6-2015,国土资源部2015年);5、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1991);6、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1993);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8、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TD/T1031.1.42011)9、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01331994);1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 10122000)。(三)技术资料依据1、矿山地质环境野外实地调查成果; 2、1:20万秦安幅区域地质图说明书,甘肃省地质局第二区域地质测量队,1970年;3、其它有关的矿区环境地质、工程地质、自然地理、经济社会的资料。三、完成的主要工作量及其质量评述本次评估项目时间紧,任务急,我院接到任务后立即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奔赴现场,于2016年12月5日至6日进行野外调查工作,为期2天。完成地质环境调查面积0.325km2。现场调查对评估区范围内矿山工程、弃渣堆放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2016年12月7日起进行室内综合研究与报告编写工作,2016年12月29日提交本报告。本次评估工作是在收集并分析已有成果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调查,对评估区地质灾害类型、矿山工程、弃渣等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野外调查采用重点调查与一般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点为主、点线结合、全面控制。对矿山工程影响范围内进行了重点详细调查,并对工程区外围区域进行了适当控制。本次工作所完成的工作量(表01)和采用的工作方法,完全按照“编制规范”进行,满足评估工作要求。表01 完成工作量统计表项 目单 位数 量地质环境调查km20.325固体废弃物堆处1收集资料套2实际调查照片张20四、方案的适用年限根据实地调查,该矿山已闭坑停采本方案仅针对矿山闭坑恢复治理编制,使用年限1年,即2017年1月2017年12月。3 第一章 矿山基本情况一、矿山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概况(一)地理位置矿区位于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207方位,直距27.5km,行政划属静宁县治平乡所辖,静宁县至治平乡县乡公路从采矿区东侧经过,交通较方便(见交通位置见图)。采矿证由静宁县国土资源局核发,采矿证信系如下:1、采矿证号:C62082620101271301045942、采矿权人:静宁县鞍子山石料厂3、矿山名称:静宁县鞍子山石料厂4、开采矿种:建筑用石料矿(凝灰岩)5、生产规模:2万吨/年6、有效期限:三年,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1月1日7、发证日期:2014年1月1日8、矿区面积:0.0043km2。矿权范围由下列四个拐点坐标(表1-1)组成,开采标高为1630m1563m。表11 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表拐点号1980西安坐标系xy13910480.1035552681.7023910489.1035552729.6033910383.0035552707.2043910380.0035552668.90开采标高自1630m1563m标高图1-1 矿区交通位置图(二)社会及经济概况静宁县治平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 56公里,东与雷大乡、双岘乡相邻;南与李店乡相邻;西与深沟乡相邻;北与新店乡接壤。总面积7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87万亩。辖12个行政村,80个村民小组,1.4万人。境内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纪故城遗址和庙儿坪西汉墓葬群等,考古、旅游潜力巨大。全乡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适宜于瓜果蔬菜的种植。近年来,立足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大力发展支柱产业。相继建成了雷沟村胡家塬村、杜家坪、阴坡村 3处苹果示范园,全乡果园面积达到1.1万亩,所产红富士苹果香甜脆嫩,耐贮藏,产品远销深圳、广州等地,深受广大顾客的好评。在大力发展果园建设的同时,积极推广应用温室技术,目前,日光温室蔬菜面积已达到70 亩,年收入可达30多万元。二、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静宁县鞍子山石料厂建筑用石料矿已开采多年,一直实施露天开采至2016年11月底,由于资源枯竭,采矿掌子面偏高,且采矿证面临到期,于2016年11月底停采,计划实施闭坑恢复治理工作。三、矿山开采情况(一)总平面布置开采区位于南河(矿区段称为治平河)右岸基岩出露较好的近南北走向的岸坡地带。矿山生活办公区及破碎筛分车间布置在开采区南部的河流拐弯处,自开采区至破碎筛分车间以下约300m的漫滩区为排土场(附图1)。(二)矿山开采静宁县鞍子山石料厂建筑用石料矿已开采多年。矿山开采最原始的人工爆破方式,依地形条件,自坡脚向前推进开采,爆破垮落放矿,在开采区形成一坡到顶的高陡边坡,且地表未实施剥离,上部覆土、强风化岩石整体垮落,机械挑选可利用岩石进入破碎筛分车间,不能利用部分及破碎车间产生的岩粉就近在南河右岸漫滩、阶地堆放(照片1-1)。照片1-1 鞍子山石料厂开采区全景 7第二章 矿山地质环境背景一、自然地理(一)气象据甘肃省气候区划,评估区地处甘肃省东部,位于六盘山西麓,气候属于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其气候特点是干燥寒冷,冬季长,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据静宁县气象资料统计(19582007年),多年年平均气温为7.4;年最大降水量634.7mm(1961年),年最小降水量286.3mm(1995年),多年平均降水量447.8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512mm,是降水量的3.37倍;区内历年最大冻土深度为91cm。降雨量在年内分配极不平衡,主要集中于510月,其中7、8、9三个月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之和占全年降水量80%以上(图21)。瞬时降水强度较大,两小时降雨量达95mm,日最大降雨量65.3mm(1999年),小时最大降雨量27.9mm(1981年)。图21 静宁县年降水量年内分配图 (二)水文静宁县鞍子山石料厂处于南河(本段称为治平河)中游鞍子山峡谷区,南河为葫芦河一级支流。南河发源于会宁县党家岘乡上吊岔、魏家湾一带向南流经通渭县义刚川镇、寺子川镇、陇川乡,进入静宁县新店乡以上称为金牛河。自鞍子山峡以下称为治平河,流经治平乡、李店乡、仁大乡,于仁大乡刘川村汇入葫芦河。南河流量较小,为常年流水河,干旱季节偶尔出现断流现象。(三)土地类型矿区属黄土丘陵区,依据静宁县土地利用现状图,评估区内土地类型均为自然保留地(荒地)。二、地形地貌评估区位于静宁县西南部的黄土丘陵区,地势相对北高南低,海拔高程17061525m,最大相对高差181m。区内地形起伏较大,依地形条件进一步分为堆积侵蚀丘陵地貌及侵蚀堆积峡谷地貌两种次级地貌单元。堆积侵蚀丘陵地貌区分布于评估区西部的南河右岸区域,丘陵顶部覆盖马兰黄土,山顶呈浑圆状,临河一侧岸坡下部(海拔1600m以下)基岩裸露,地形坡度较陡,多在30以上,上部地形相对平缓,坡度小于20,矿山开采区分布于该地貌单元。侵蚀堆积峡谷区为南河鞍子山峡所处的河谷区,评估区内上下游相对高差约5m,谷宽40100m,自上游向下游逐渐变宽,局部发育一级阶地,河曲发育。矿山生活办公区、破碎筛分车间及排土场分布于该区域河床右岸,并对河床形成压占。三、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一)地层岩性评估区内地层较为简单,出露地层主要为中上志留统泉脑沟山组(Sq)新近系甘肃群(Ngn)及第四系(Q)。根据岩性特征, 现简述如下:1、中上志留统泉脑沟山组(Sq)该组为一套火山碎屑岩-碎屑岩建造,岩石类型有:砾岩、砂岩、凝灰岩、千枚岩、板岩、火山熔岩、凝灰质砂岩、粉砂岩、结晶灰岩等。下部层位以火山岩建造为主,主要为巨厚的中酸性火山岩层,包括英安凝灰岩、安山凝灰岩、玄武岩类,其间夹有少量薄层结晶灰岩及正常沉积碎屑岩;上部层位以沉积岩建造为主,包括砾岩、砂岩、粉砂岩、板岩等,其中砾岩中砾石成分为石英质及大理岩,层序不明显,韵律较差,板岩与粉砂岩多以互层形式相间出现,上部正常碎屑沉积岩中亦夹有变安山岩、安山质火山角砾凝灰岩及蚀变碳酸盐岩化蚀变安山岩等火山碎屑岩。岩石出露较为连续,但岩性间无韵律,层序较为混乱,该组岩石亦遭受了较普遍的蚀变作用。矿山开采范围内主要岩性有:英安凝灰岩、安山凝灰岩,分布于评估区南河两岸岸坡地带。2、新近系甘肃群(Ngn)评估区内出露于露天开采掌子面上部及筛分车间以南的南河右岸岸坡地带,角度不整合于志留系之上,本群以浅棕黄、浅灰棕、桔黄、棕红色泥岩、粉砂岩为主。发育有砖红色粉砂质泥岩岩与钙质泥岩岩组成的韵律型沉积。3、第四系(Q)1)上更新统风积物(Q3eol)主要为一套浅灰黄色的风积黄土,主要分布在评估区西侧丘陵梁峁地带,披覆于中上志留统泉脑沟山组及新近系甘肃群之上。2)全新统冲积物(Q4al)分布于南河河谷地带,岩性为疏松砂砾夹亚砂土,主要是现代河流冲积形成。3)全新统人工堆积物(Q4al)分布于南河右岸漫滩及阶地区,为采矿弃渣及破碎筛分车间排放的废弃岩粉,呈不规则带状展布。(二)地质构造及地震评估区内主要为中上志留统统泉脑沟山组(Sq)火山岩及火山熔岩建造组成的复式单斜构造,无明显的褶皱构造,构造简单。矿区断裂构造不发育,未见断裂构造存在。但矿区内裂隙、节理较发育。裂隙一般延伸不远,几米至数十米之内即消失。评估区地处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的脊柱贺兰褶带南端西侧与陇西旋卷构造体系六盘山旋回褶带的复合部位,并且属于活动构造带。评估区及其外围地区历史上都发生过多次中强地震,每次地震对调查区影响较大。据文献记载自1920年以来,本区邻近地区发生5级以上地震达10余次,大部分发生在西海固地区,其次在庄浪一带,其中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地震,造成区内万余人死亡。海原大地震是六盘山东麓大断裂的西端强烈左旋扭动引起的,等震线与该断裂走向基本一致。据文献记载: 1620年庄浪发生6级地震,“城垣民舍多倾圯,山崩地裂,地大震凡十四昼夜。”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源8.5级地震,“东六盘山地区村镇埋没,地面或成高陵,或陷深谷,山崩地裂,黑水横流”。庄浪“倒塌房屋十分之四,死1000余人,畜500余头。”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B62/T25-3055-2011甘肃省地方标准),矿区一带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地震基本加速度值为0.2g,属第三组。四、水文地质条件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将区内地下水划分为种类型:(一)第四系潜水1、河(沟)谷砂卵砾石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南河河谷地段及区内主干沟谷,该类水的补给源为大气降水垂直渗入补给、地表水渗漏及沟谷潜水侧向补给、灌溉回归水的补给,而排泄途径主要通过地下迳流、蒸发及沿河谷中下段的岸边溢出。2、丘陵黄土层孔隙裂隙水:分布在黄土丘陵的掌形洼地及山麓地带,地下水埋藏在黄土状土孔隙、裂隙中。该类水唯一的补给源为大气降水,降水后一部分沿地表流失和蒸发,另一部分则顺着黄土节理裂隙、盲沟、陷穴等通道向下渗入补给,迳流途经较短,从补给到排泄区,一般不超过3km,以泉的形式渗出。二、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埋藏在岩石的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相对发育地带,含水性极不均匀,基岩裸露地带主要接受大气降水或通过上覆黄土潜水的渗漏及地表水的渗漏补给,在地形切割的沟谷以下降泉的形式排泄。区内基岩裂隙水由于顶部有新近系泥岩组成的隔水层覆盖,富水性极弱,采矿断面未见地下水出露。五、工程地质条件(一)岩体类型根据评估区处露的岩土层成因、物理力学性质,矿区内岩体可以分为:层状软弱砂泥岩岩组(N)、块状较坚硬火山岩岩组(S)2个岩体类型。1、层状软弱砂泥岩组(N)该岩组岩性为新近系粉砂质泥岩,岩性稳定。该岩组分布稳定,总厚度变化较小,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干容重1.802.30 g/cm3。饱和抗压强度1225Mpa,粘聚力26-48kPa,摩擦系数0.310.44。2、块状较坚硬火山岩岩组(S)该岩组包括英安凝灰岩、安山凝灰岩等。该岩组岩石较完整,属较坚硬岩石,但该岩组顶部为古风化壳,相对松散,见水分解、崩裂。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干容重2.102.70 g/cm3。饱和抗压强度3375MPa,粘聚力28-61kPa,摩擦系数0.420.57。(二)土体类型评估区土体根据其特征可分为粉土、砂卵石双层土体及碎石土2个土体类型。1、粉土、砂卵石双层土体该类土体主要分布于区内河谷漫滩、阶地区,具有二元结构,上部以粉土为主厚度12m,下部为砂砾卵石层厚度大于5m,力学性质稳定。稍密密实,稍湿湿,承载力特征值500kPa。2、碎石土由人工堆积的采矿弃渣、破碎筛分形成的废弃岩粉构成,成分变化大,松散,物理力学性质不稳定。六、矿体(层)地质特征(一)矿体特征区内根据矿山开采特征,矿床由1个矿体组成,其特征描述如下:矿体产出于中上志留统泉脑沟山组(Sq)中,矿山开采范围内,矿体总体走向近南北向,呈块状条带状展布。开采区范围内矿体长220m,宽度100m,矿体稳定,南北两端及东西两侧均延伸出采矿区之外。 矿体主要由英安凝灰岩构成,局部有凝灰质千枚岩构成的夹层,总体矿层为良好的建筑用砂石料矿体。矿体底板均为安山凝灰岩,与矿体呈连续沉积,产状与矿体一致。矿体顶板为新近系粉砂质泥岩。矿体内部结构较简单,产状稳定。(二)矿石特征英安凝灰岩:灰绿色、致密块状。主要由石英(15%)、斜长石(10%)、岩屑(30%)、绢云母(20%)、凝灰碎屑(25%)组成。岩屑为砂砾状结构。安山凝灰岩见于下部,与安山岩相伴出现,岩石由安山岩岩屑组成,具变余晶屑,岩屑砂状结构。(三)矿体(层)围岩与夹石特征矿体的顶板围岩主要为新近系饭砂质泥岩,与矿体呈不整合接触;底板围岩为安山质凝灰岩,与矿体产状基本一致。矿体夹石主要是凝灰质千枚岩,一般厚度不超过2m。七、矿山及周边人类工程活动情况矿区地处黄土丘陵区,土地类型均为荒地,周边无常住人口,矿山及周边人类工程活动主要是与采矿活动有关的工程建设。采矿证最后一期延续为2014年1月1日,发证机关为静宁县国土资源局。 矿山开采在区内形成一处露天掌子面,已构成不稳定斜坡,最大坡高95m,坡肩发育裂缝,局部形成溜土、崩塌。采矿弃渣随意堆放在南河漫滩区,挤占河道。综上所述,矿区以采矿为主的人类工程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严重。27第三章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一、评估范围和级别(一)评估范围根据“编制规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涉及的范围包括采矿登记范围和采矿活动可能影响的范围,根据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确定。依据此原则,确定本次矿山地质环境评估范围东以南河左岸的公路为界,西、北以采矿区邻近丘陵分水岭为界,南以最南侧弃渣堆外推150m为界,由此确定评估区面积0.325km2(见附图)。(二)评估级别的确定根据“编制规范”,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应根据评估区重要程度、矿山生产建设规模、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综合确定。1、评估区重要程度矿区地处静宁县西南部的黄土丘陵区,评估区及周边常住人口为矿山生产人员,本次调查中常住人口8人,周边不存在重要交通要道或建筑设施;矿区附近未设立各级自然保护区级旅游景区;无较重要水源地存在;破坏的土地类型属荒地。根据表3-1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表,确定评估区重要程度属一般区。表3-1 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表 重要区较重要区一般区1、分布有500人以上的居民集中居住区;1、分布有200500人的居民集中居住区;1、居民居住分散,居民集中居住区人口在200人以下;2、分布有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铁路、中型以上水利、电力工程或其他重要建筑设施;2、分布有二级公路、小型水利、电力工程或其他较重要建筑设施;2、无重要交通要道或建筑设施;3、矿区紧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含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或重要旅游景区(点);3、紧邻省级、县级自然保护区或较重要旅游景区(点);3、远离各级自然保护区及旅游景区(点);4、有重要水源地;4、有较重要水源地;4、无较重要水源地;5、破坏耕地、园地。5、破坏林地、草地。5、破坏其它类型土地。注: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确定采取按上一级别优先的原则,只要有一符合者即为该级别。2、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评估区地处黄土丘陵区,地势总体北高南低,海拔高程约15251706m。采场矿层(体)位于地下水位以上,采场汇水面积小,与区域含水层、地表水联系不密切,采场无地下水涌出;矿床围岩岩体结构以巨厚层状-块状整体结构为主,软弱结构面、不良工程地质层不发育,残坡积层、基岩风化破碎带厚度5m-10m、稳固性较差,采场边坡岩石风化较破碎,边坡存在外倾软弱结构面或危岩,局部可能产生边坡失稳;地质构造较简单;采场面积及采坑深度较大,边坡较不稳定,较易产生地质灾害。根据露天开采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表(表3-2),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表3-2 露天开采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表复 杂中 等简 单采场矿层(体)位于地下水位以下,采场汇水面积大,采场进水边界条件复杂,与区域含水层或地表水联系密切,地下水补给、径流条件好,采场正常涌水量大于10000m3/d;采矿活动和疏干排水容易导致区域主要含水层破坏采场矿层(体)局部位于地下水位以下,采场汇水面积较大,与区域含水层或地表水联系较密切,采场正常涌水量3000 m3/d -10000m3/d;采矿和疏干排水比较容易导致矿区周围主要含水层影响或破坏采场矿层(体)位于地下水位以上,采场汇水面积小,与区域含水层、或地表水联系不密切,采场正常涌水量小于3000m3/d;采矿和疏干排水不易导致矿区周围主要含水层的影响或破坏矿床围岩岩体结构以碎裂结构、散体结构为主,软弱结构面、不良工程地质层发育,存在饱水软弱岩层或松散软弱岩层,含水砂层多,分布广,残坡积层、基岩风化破碎带厚度大于10m、稳固性差,采场岩石边坡风化破碎或土层松软,边坡外倾软弱结构面或危岩发育,易导致边坡失稳矿床围岩岩体结构以薄到厚层状结构为主,软弱结构面、不良工程地质层发育中等,存在饱水软弱岩层和含水砂层,残坡积层、基岩风化破碎带厚度5m-10m、稳固性较差,采场边坡岩石风化较破碎,边坡存在外倾软弱结构面或危岩,局部可能产生边坡失稳矿床围岩岩体结构以巨厚层状-块状整体结构为主,软弱结构面、不良工程地质层不发育,残坡积层、基岩风化破碎带厚度小于5m、稳固性较好,采场边坡岩石较完整到完整,土层薄,边坡基本不存在外倾软弱结构面或危岩,边坡较稳定地质构造复杂。矿床围岩岩层产状变化大,断裂构造发育或有全新世活动断裂,导水断裂切割矿层(体)围岩、覆岩和主要含水层(带)或沟通地表水体,导水性强,对采场充水影响大地质构造较复杂。矿床围岩岩层产状变化较大,断裂构造较发育,切割矿层(体)围岩、覆岩和含水层(带),导水性差,对采场充水影响较大地质构造较简单。矿床围岩岩层产状变化小,断裂构造较不发育,断裂未切割矿层(体)围岩、覆岩,对采场充水影响小现状条件下原生地质灾害发育,或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多、危害大现状条件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较多、危害较大现状条件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少、危害小采场面积及采坑深度大,边坡不稳定易产生地质灾害采场面积及采坑深度较大,边坡较不稳定,较易产生地质灾害采场面积及采坑深度小,边坡较稳定,不易产生地质灾害地貌单元类型多,微地貌形态复杂,地形起伏变化大,不利于自然排水,地形坡度一般大于35,相对高差大,高坡方向岩层倾向与采坑斜坡多为同向地貌单元类型较多,微地貌形态较复杂,地形起伏变化中等,自然排水条件一般,地形坡度一般20-35,相对高差较大,高坡方向岩层倾向与采坑斜坡多为斜交地貌单元类型单一,微地貌形态简单,地形较平缓,有利于自然排水,地形坡度一般小于20,相对高差较小,高坡方向岩层倾向与采坑斜坡多为反向坡注:采取就上原则。只要有一条满足某一级别,应定为该级别。3、矿山生产建设规模本矿区矿种为建筑用石料矿,矿山设计生产规模2104m3a,根据“编制规范”附录D(表33)之规定,本矿山生产建设规模为小型矿山。表33 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分类一览表 矿种类别计量单位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备注大型中型小型建筑石料万立方米1010-554、评估级别评估区重要程度为一般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矿山生产建设规模为小型,根据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精度分级表(表34),本次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精度分级确定为三级。表34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精度分级表 评估区重要程度矿山建设规模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复杂中等简单一般区大型一级二级二级中型一级二级三级小型二级三级三级二、评估工作方法与分级标准(一)评估工作方法1、首先按单点单要素的评估方法对每个形成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的点从地质灾害、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破坏四个方面进行评估,在评估图上取差表示,以便于评估图的分区。2、每个方面评估完成后根据取差原则给出其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的总体评估结论。土地资源破坏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的结论在破坏的各类土地面积累加后给出。3、地质灾害点的稳定性及发生的可能性按照“评估规程”给出的不同灾种的稳定性评价表及发生的可能性判别表进行评价。(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标准根据以上方法对影响矿山地质环境的四个方面进行评估后,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附录E“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表3-5)进行影响程度分级评价。35 矿山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 影响程度分级地质灾害含 水 层地形地貌景观土地资源严重1、地质灾害规模大,发生的可能性大;2、影响到城市、乡镇、重要行政村、重要交通干线、重要工程设施及各类保护区安全;3、造成或可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大于500万元;4、受威胁人数大于100人。1、矿床充水主要含水层结构破坏,产生导水通道;2、矿井正常涌水量大于10000m3/d;3、区域地下水水位下降;4、矿区周围主要含水层(带)水位大幅下降或呈疏干状态,地表水体漏失严重;5、不同含水层(组)串通水质恶化;6、影响集中水源地供水,矿区及周围生产、生活供水困难。1、对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大;2、对各类自然保护区、人文景观、风景旅游区、城市周围、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可视范围内地形地貌景观影响严重。1、占用破坏基本农田;2、占用破坏耕地大于2公顷;3、占用破坏林地或草地大于4公顷;4、占用破坏荒地或未开发利用土地大于20公顷。较严重1、地质灾害规模中等,发生的可能性较大;2、影响到村庄、居民聚居区、一般交通线、较重要工程设施安全;3、造成或可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500万元;4、受威胁人数10100人。1、矿井正常涌水量300010000m3/d;2、矿区及周围主要含水层(带)水位下降幅度较大,地下水呈半疏干状态;3、矿区及周围地表水体漏失较严重;不同含水层(组)串通水质恶化;4、影响矿区及周围部分生产生活供水。1、对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较大;2、对各类自然保护区、人文景观、风景旅游区、城市周围、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可视范围内地形地貌景观影响较重。1、占用破坏耕地小于等于2公顷;2、占用破坏林地或草地24公顷;3、占用破坏荒地或未开发利用土地1020公顷。较轻1、地质灾害规模小,发生的可能性小;2、影响到分散性居民、一般性小规模建筑及设施;3、造成或可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小于100万元;4、受威胁人数小于10人。1、矿井正常涌水量小于3000m3/d;2、矿区及周围主要含水层水位下降幅度小;3、矿区及周围地表水体未漏失;4、未影响到矿区及周围部分生产生活供水。1、对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小;2、对各类自然保护区、人文景观、风景旅游区、城市周围、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可视范围内地形地貌景观影响较轻。1、占用破坏林地或草地小于等于2公顷;2、占用破坏荒地或未开发利用土地小于等于10公顷。注:若综合评估,分级确定采取上一级别优先原则,只要有一项要素符合某一级别,就应定为该级别。三、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本矿山为闭坑矿山,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通过实地调查及对矿区地质环境的调查分析,矿区现状发育一处不稳定斜坡;矿山开采造成了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矿山开采形成的弃渣随意堆放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及土地资源占用、破坏情况。(一)地质灾害评估区现状发育一处不稳定斜坡,由露天开采掌子面构成。1、不稳定斜坡发育特征X1不稳定斜坡分布在南河鞍子山峡右岸岸坡地带,为采矿形成的高陡边坡,总体坡向100,坡度65,坡高95m,坡宽220m。坡体岩性:坡肩由马兰黄土构成,厚度约20m,以下为新近系甘肃群粉砂质泥岩,厚度约10m,以下为中上志留统泉脑沟山组英安质凝灰岩、安山质凝灰岩为主的火山岩,与新近系接触面强风化层厚度58m。坡脚为人工堆积的岩粉、采矿弃渣混杂堆积层(图31、照片3-1)。根据实地调查,坡肩一带发育裂缝,一般宽度510cm,长度2040m之间,坡肩局部形成溜土、黄土崩塌。坡体基岩中发育一组顺向剪切节理构造,产状9075,可见平行发育2条,间距在5m左右,掌子面南部可见沿该节理面岩体崩落后残留的磨光面,可见沿走向长度30m,沿倾向长度20m。掌子面中段中下部采矿中残留岩体呈弧形突出,对坡体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2、不稳定斜坡形成条件分析1)地层岩性条件地层岩性是产生高陡斜坡的内在条件。X1不稳定斜坡主要发育在黄土丘陵下部坡麓地带,坡体由黄土、泥岩及火山岩构成。马兰黄土松散、发育垂直节理,具强烈中等湿陷性,新近系砂泥岩属软弱层状岩组,火山岩表面存在强风化层,在地震、强降雨等因素作用下,斜坡易变形形成崩塌、滑坡。照片3-1 X1不稳定斜坡全景 2)地形地貌条件地形地貌是控制斜坡变形失稳的主要因素。评估区不稳定斜坡主要分布于黄土丘陵区坡麓地带,地形上缓下陡,自然坡度一般在3040之间,人工开挖段平均坡度65,为斜坡失稳提供了有力的临空面条件。3)降水条件评估区降雨量较丰富,沟谷切割强烈,当降水沿地表裂缝下渗至土体结构面后,水对结构面可以起到三方面的力学效果:一是使土体中的结构面强度发生软化而显著降低;二是水对崩滑面起到润滑作用,降低抗滑阻力;三是增加土体重量,不利于斜坡稳定。4)人类工程活动X1不稳定斜坡为露天开采采矿掌子面构成的高陡边坡,采矿中不规范开挖坡体形成高陡边坡,破坏了原有斜坡的应力平衡,是X1不稳定斜坡形成的直接外营力因素,也是形成不稳定斜坡的直接因素。3、不稳定斜坡稳定性评估不稳定斜坡稳定性评价的依据主要视其所处地质环境条件,变形破坏的历史和现今变形破坏迹象及坡体裂隙的存在分布特征等。其评判依据参考“评估规程”中的斜坡稳定性野外判别依据(表36)。表3-6 斜坡稳定性野外判别依据表斜坡要素稳定性差稳定性较差稳定性好坡脚临空,坡度较陡且经常处于地表径流的冲刷之下,有发展趋势,并有季节性泉水出露,岩土潮湿、饱水临空,有间断性地表径流流经,岩土体较湿,斜坡坡度在1545之间斜坡较缓,临空高差小,无地表径流流经和继续变形的迹象,岩土体干燥坡体平均坡度40,坡面上有多条新发展的裂缝,其上建筑物、植被有新的变形迹象,裂隙发育或存在易滑软弱结构面平均坡度1540,坡面上局部有小的裂缝,其上建筑物、植被无新的变形迹象,裂隙较发育或存在软弱结构面平均坡度15,坡面上无裂缝发展,其上建筑物、植被无新的变形迹象,裂隙不发育,不存在软弱结构面坡肩可见裂缝或明显位移迹象,有积水或存在积水地形有小裂缝,无明显变形迹象,存在积水地形无位移迹象,无积水,也不存在积水地形根据X1不稳定斜坡发育特征,该不稳定斜坡坡脚临空,坡体平均坡度65,坡面发育顺向的剪切节理构造,坡肩可见裂缝,根据表36判定,稳定性差。根据斜坡组成岩土体特征分析,其变性特征表现为:坡肩地带火山岩强风化层以上易发生滑坡,下部火山岩易沿构造节理面发生基岩崩塌。4、不稳定斜坡发生变形的可能性评估评估区X1不稳定斜坡处于丘陵区,其发生的变形可能性按致灾地质体稳定性判定表(表37)判定。表37 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按致灾地质体稳定性判定 致灾地质体在不利工况下的稳定性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不稳定可能性大欠稳定可能性较大基本稳定可能性小稳定不可能X1不稳定斜坡现状稳定性差,致灾地质体在不利工况下不稳定,根据表37,X1不稳定斜坡发生的变形的可能性大。5、不稳定斜坡可能造成的损失评估X1不稳定斜坡为采矿形成的边坡,目前矿山已停采,由于矿山周边X1不稳定斜坡影响范围内无常住居民,无具体危害对象,主要是发生滑坡、崩塌破坏地质环境,并存在堵塞南河河道的风险。矿山恢复治理阶段对施工人员5人以内、价值约100万元的施工机械构成威胁。6、不稳定斜坡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根据不稳定斜坡发生的可能性、可能造成的损失,结合表35进行评估。X1不稳定斜坡规模较大,发生变形的可能性大,受威胁人数在5人以内,威胁财产价值约100万元,根据表35,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严重。(二)含水层破坏本矿山为露天开采,开挖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黄土、新近系甘肃群粉砂质泥岩、中上志留统泉脑沟山组火山岩。根据采场调查,采场范围内未见地下水出露,其中上部的风积黄土为透水不含水层,新近系泥岩为隔水层,志留系火山岩构成基岩裂隙水含水层,但地下水为位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以下,开采范围内不含水;区内主要含水层为分布于河谷地带的第四系砂、卵石层,矿山开采中在其上堆放了采选矿弃渣,未对其实施开挖破坏。综上所述,矿山开采未造成矿区及周围主要含水层水位下降及矿区及周围地表水体漏失,未影响到矿区及周围部分生产生活供水。根据表35,矿山开采造成的含水层破坏情况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轻。(三)地形地貌景观破坏评估区地形地貌类型属黄土丘陵,评估区西部的丘陵顶部有小范围稀疏林木,矿山开采区基岩裸露地带植被不发育,局部残坡积覆盖地段分布有草本植物。根据调查,矿山开采在开采区形成一处露天采坑,南北长约220m,东西宽约100m,造成开采区范围内原始山体被挖损,造成成与周边原始地貌不协调。矿山开采及破碎、筛分产生的大量弃渣沿南河右岸漫滩、阶地堆放,形成沿河床一侧堆放的不规则带状排土场,部分地段对河床形成了挤占。评估区分布的露天采坑、堆放地区弃渣对矿区原始地形地貌景观产生的破坏。评估区内及周边不存在各类自然保护区、人文景观、风景旅游区等,附近无主要交通干线,根据表35,矿山生产造成的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轻。(四)土地资源占用和破坏评估区地形地貌类型属黄土丘陵,土地类型为荒地(裸地)。矿山开采在开采区形成一处露天采坑,南北长约220m,东西宽最大约100m,面积1.76hm2。矿山生产弃渣沿南河右岸漫滩、阶地堆放,形成沿河床一侧堆放的不规则带状排土场,面积3.33hm2。矿山露天采坑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方式为挖损,挖损面积1.76hm2,矿山生产弃渣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方式为压占,面积3.30hm2(其中部分与露天采坑挖损区重叠0.83hm2),根据表35,露天采场、弃渣堆占用、破坏土地资源情况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轻。以上矿山工程总占地面积4.26hm2,综合评价,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轻。具体评估结果详见表38。表38 矿山工程土地资源占用和破坏情况一览表矿山工程土地类型破坏方式面积(hm2)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备注露天采坑荒地挖损1.76较轻包括弃渣场0.83hm2弃渣荒地压占3.30较轻包括矿山办公、生产场地合计1.89较轻(五)矿山地质环境分区评估通过矿山地质环境单点单要素评估结果,将矿山分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严重和较轻区两类区域:1、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严重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严重区为露天采坑分布区域,面积0.0176km2,占评估区总面积的5.42%。区内现状发育一处采矿引发的不稳定斜坡,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严重,矿山开采造成的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的占用和破坏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均较轻。综合评价该区域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严重。2、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轻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轻区为矿山生产弃渣堆放区域(不含露天采坑堆放区),面积0.025km2,占评估区总面积的7.69%。区内地质灾害不发育,矿山活动造成的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的占用和破坏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均较轻。综合评价该区域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较轻。评估区内其他大部分区域现状无矿山活动,矿山处于原始状态,对矿山地质环境无影响。第四章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一、分区原则及方法(一)分区原则1、符合矿山实际情况的原则在详细调查矿山地质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分析现状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结合矿山实际情况,根据矿山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对象,综合划定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分区。2、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紧密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对当地生态条件的影响,紧密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划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区。(二)分区方法根据静宁县鞍子山石料厂建筑用石料矿开采现状、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评估评估结果,以矿山环境评估为基础,分析预测矿山环境发展趋势,充分考虑矿山环境问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定性分析为主,根据表41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将评估区划分为次重点防治区及一般防治区两类区域(附图3)。 表4-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表 分区级别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现状评估预测评估重点防治区严 重严重次重点防治区较严重较严重一般防治区较 轻较 轻注:现状评估与预测评估结果不一致的采取就上原则进行分区。二、分区评述(一)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次重点防治区根据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评估结果,将矿山形成的露天采坑划分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次重点防治区,面积约0.0176km2,占评估区总面积的5.42%。该区域是矿山生产的开采区域,通过工程措施对形成的不稳定斜坡实施防治,疏通河道,工程施工阶段加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避免斜坡崩塌、滑坡危害施工人员、机械安全,并强制矿山企业按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执行,防止新的破坏环境行为的发生。(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一般防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一般防治区为弃渣堆放区域,面积0.025km2,占评估区面积的7.69%。该区域主要是对河道堆放的弃渣全部清运至露天采坑,用于露天采坑下部的回填。评估区内其他区域面0.2824km2,占评估区面积的86.89%。根据实地调查及矿山开发利用方案,现状基本维持原状,无矿山工程分布,对矿山地质环境无影响。第五章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原则、目标和任务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生态规律和循环经济理念,依靠科技进步,实施科学管理,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整体与局部、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现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固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矿山环境的观念。建立矿业循环经济、走资源节约型、生产清洁型的发展道路。改善矿山环境,遏制矿山环境的恶化,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推进社会经济及矿业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的生态环境保护与防治工作,治防并举,重点预防,采取防范性措施,防止矿山环境问题的发生和恶化,努力作好开发与保护并重,对于不可避免的污染和破坏,采取切实有效的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各种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修复治理措施,达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之要求。2、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矿山的原则对生态地质环境问题作好监测、科学实验研究与监督管理工作,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应充分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积极采用规模化、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治理措施开展矿山环境治理。3、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矿山实际情况,制定与矿山实际相适应的治理方案,方案要切实可操作。对于矿山生产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结合矿山实际治理,将可能出现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形成新的环境问题,进而增大治理工程投资。4、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按照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发育现状,按照轻重缓急,将影响矿山地质环境的主要问题作为重点,实施防治。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目标和任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任务是矿山企业通过合理工程措施,有效遏制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其任务是通过工程措施对矿山开发引发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实施有效治理,从而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一)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目标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目标通过工程措施消除闭坑矿山不安全因素,恢复土地和地形地貌景观,改善地质环境,使之达到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率符合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的要求。(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任务1、地质灾害方面1)对不稳定斜坡坡肩的黄土、泥岩及火山岩强风化层分布地段通过坡率法削坡减载,消除斜坡失稳因素。2)利用采矿弃渣就近回填露天开采掌子面坡脚,降低矿山开采形成的不稳定斜坡临空高度,避免斜坡失稳。3)将评估区堆放的采矿弃渣全部回运至露天采坑,用于掌子面坡脚回填,消除弃渣堆放挤占河道因素。4)疏通矿区影响段河道,修筑防洪堤,避免河流侧蚀回填土,再次引发掌子面失稳。5)在治理后的边坡坡肩后缘设置防护围栏,并设置警示牌,避免人畜进入危险区域,造成不应有的损失。2、地形地貌景观方面1)在治理完成的边坡地段撒播适宜的草籽,恢复植被,尽可能做到与周边环境相协调。2)在采坑回填区坡脚与河道护堤之间的空地植树形成小范围人工林带,以达到既美化环境,又有效防止突发大洪水漫过河道护堤冲蚀采坑回填层的目标。3)弃渣回运中严格控制开挖量,避免过度超挖再次造成地质环境的破坏。4)拆除全部矿山建筑物。三、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部署(一)总体工作部署该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作,既要统筹兼顾全面部署,又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集中有限资金,采取科学、经济、合理的方法,分轻、重、缓、急地逐步完成。在时间布署上,首先对不稳定斜坡坡肩实施削坡减载,带削坡减载工程完成后再实施采坑回填,避免两项工程施工相互影响。弃渣回运前先拆除矿山破碎、筛分设施,矿山生活区作为恢复治理工程生活区,待恢复治理工程施工竣工后再实施拆除。(二)年度实施计划鉴于本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为闭坑恢复,计划恢复治理工程工期3个月,2017年1月份实施边坡削坡减载工程,2月份实施采坑回填工程,3月份完成河堤修筑及生物工程、最终拆除工程,施工结束后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检测至2017年年底,总工期一年。第六章 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一、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一)治理防治对象根据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分析可能引发的矿山环境问题及矿山环境影响预测评估结果,确定矿山环境需综合治理的重点对象为地质灾害问题。1、地质灾害主要指露天采矿掌子面。2、地形地貌景观及被破坏或占用的土地资源主要指矿山建构筑物、矿山成产废弃物造成的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及对土地资源的压占。(二)防治工程措施1、采矿掌子面的治理1)治理工程对于露天开采掌子面坡肩一带通过坡率法削坡减载,坡脚地带利用坡肩开挖土体、废弃尾渣进行回填支撑,总体降低坡率,消除掌子面不稳定因素。2)防护工程在治理后的边坡后缘设置安全防护围栏。在回填边坡前缘临河一侧修筑浆砌石护堤,防止洪水冲蚀回填坡体。2、采矿弃渣堆放在南河右岸漫滩、阶地的矿山弃渣全部回运至掌子面坡脚,作为坡脚回填料利用。3、建构筑物矿山生活区、破碎筛分设施全部拆出。(三)治理工程技术方法1、坡肩削坡减载坡肩自火山岩强风化层以上通过机械开挖削坡减载,开挖中自上而下分台阶施工,每层边坡高度6m,坡比1:1,台阶间留2m宽安全平台(图6-1)。2、坡脚回填技术方法利用矿山生产弃渣、坡肩开挖土体自下而上分层回填,碾压夯实,要求坡肩开挖形成的土体与废弃岩粉进行混合后回填,以加强回填层强度。自下而上每6m高为一个台阶,台阶间留3m宽安全平台,前缘坡率1:1,最终回填宽度不小于3m,总回填高度约35m(图6-1)。3、河流护堤施工技术方法首先清除掉前行形成的弃渣至原始地面,基础开挖深度0.5m,采用M10浆砌石修筑,胸坡比、背坡比均采用1:0.2,基础埋深0.5m,护堤高度2m,基础宽度1m,表面宽度0.8m,表面C20混凝土压顶(图6-2)。护堤建设完成后,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