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5自主赏析2 祭十二郎文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72706163 上传时间:2022-04-09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8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5自主赏析2 祭十二郎文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高中语文 5自主赏析2 祭十二郎文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高中语文 5自主赏析2 祭十二郎文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永遇乐明月如霜苏轼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简介】永遇乐,词牌名。此调有平仄两体。仄韵始于柳永,平韵始于陈方平。又名消息。双调,一百零四字,这首仄韵。【注解】清景:清光。曲港:曲曲折折的港湾。紞(dn)如:鼓声。鼓声沉闷的样子。铿然:金石般响亮。异时:他年。【故事】据白居易燕子楼诗序所说,唐代徐州故尚书张建封有爱姬叫盼盼,善歌舞,且雅多风态,尚书死后,她念旧爱而不嫁,居燕子楼中十余年才死。苏轼当年在徐州作知府时,出于诗人的雅兴,夜宿于燕子楼。大约感念盼盼的事迹,当晚梦见了她,而后写了这首词。明月皎洁如霜,好风凉爽似水,清凉的夜景美好无限。曲曲折折的港湾中,鱼儿不跳出水面;圆圆润润的荷叶上,流转着晶莹的露珠。夜色沉静,天地寂寞,悄无人影。沉闷的更鼓敲了三响,飘零一叶铿然落地,黯沉沉,梦里的倩影突被惊散。夜色茫茫无处重寻梦里的悲欢,醒来后我在小园中怅然走遍。作天涯游客我已厌倦,在山中一条归路上我翘望故园,望断了我的心儿和双眼。燕子楼早已空落落了,佳人如今何在?空锁了楼中梁上飞燕。古往今来都如同梦幻,人们何曾从梦中醒转,只因为旧欢新愁缠缠不断。他年后人对着我建造的黄楼夜景,也会像我对燕子楼一样的怅然,为我发出人生无常的浩然长叹!(2011湖北卷)(原文在六国论)13请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4分)译文:_(2)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3分)译文:_(3)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3分)译文:_【答案】(1)古代安葬,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盖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坟堆,不栽树木(作标记),后来的圣人改用棺椁。(得分点:“厚衣”、“封”,“厚衣之以薪”为介宾结构后置,“葬之中野”省略介词“于”)(2)后来,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到了始皇陵的洞穴,牧人手持火把找羊,失火烧了里面的葬椁。(得分点:“亡”、“凿”,句意)(3)孝文皇帝不起坟堆,实行薄葬,因为节俭而使灵魂安息,可以作为榜样。(得分点:“去坟”、“以”,“安”使动用法)1掌握文中若干文言词语。2领会本文在叙说家庭琐事中抒发真挚感情的特点。3品味本文平实自然、凄婉流传、边诉边泣、吞吐呜咽的语言特点。4古今异义(1)明年,丞相薨古义:第二年今义:下一年(2)将成家而致汝古义:安家今义:成立家庭(3)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古义:强健的人今义:强有力的人(4)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古义:多少(日子)今义:几何学的简称(5)吾与汝俱少年古义:指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今义:指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6)又可冀其成立邪古义:成长立业今义:形成,建立(7)志气日益微古义:精神今义: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要求做成某件事的气概(8)虽然,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5词类活用(1)恐旦暮死:旦暮,名词活用作状语,在早晚之间,语境义为过不了多久。(2)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夭,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早死。(3)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业,名词活用作动词,继承的事业。(4)长吾女与汝女: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长大。(5)东亦客也: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6)将成家而致汝: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7)毛血日益衰:日,时间名词活用作状语,一天天地。(8)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殒,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死亡。6特殊句式(1)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句,“是”提宾,应为“惟依兄嫂”(2)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宾语前置句,应为“尤何”(3)吾佐董丞相于汴州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于汴州佐董丞相”(4)从嫂归葬河阳省略句,应为“从嫂归葬(于)河阳”7走近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因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文学家。曾任吏部侍郎,故又有韩吏部之称,卒赠礼部尚书,谥号“文”,又称韩文公。政治上既不赞成王叔文改革集团的主张,也反对藩镇割据。比较关心人民疾苦。文学主张继承秦、汉散文传统,提出“文以载道”和“文道合一”的观点。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领袖。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所作记叙文,注重形象的描绘;抒情散文亦能与叙事融合,情真意切;论说文则以简洁、透辟、严谨见长。师说进学解张中丞传后序柳子厚墓志铭祭十二郎文等,皆为名篇。诗亦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影响直至清代。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祭奠其侄韩老成而写。韩愈的父亲韩云卿生子三人,长韩会,次韩介,季韩愈。韩老成本是韩介的次子,出嗣给长兄韩会为子,他在族中排行第十二,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这里是以行第称韩老成。韩愈幼年丧父,由韩会夫妇抚养成长,他和老成生活在一起,经历患难,所以叔侄间的情感特别亲密。这篇祭文,韩愈叙写了幼年事情和生离死别的悲哀,于萦回中见深挚,于呜咽处见沉痛,融抒情于叙事之中。1试对本文的结构及层次大意进行简要分析。全文除开头一节为“引子”外,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记叙为主,通过韩氏家族中“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人丁不旺情状的描述,记录了叔侄俩三别三会的情景,抒写了叔侄之间的依依深情。第二部分以抒情为主,主要抒发作者听到十二郎亡故的噩耗后心中痛苦而复杂的思想怀感,感叹“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并对“神难明”、“理不可推,寿不可知”发出无奈的叹息和怨尤。第三部分以说明记叙为主,表达了祭奠亡灵、吊慰家属和为十二郎迁葬的打算,言辞间情意悠悠,表现出作者对仕途的厌倦和对人生现实的感喟,真可谓“言有尽而情不可终”。总之,本文把叙事与抒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密切联系家庭、身世和日常生活琐事, 反复抒写作者对亡侄十二郎的无限哀痛之情,字字是血,声声是泪,同时也显露出对自己浮沉于宦海的凄楚和沉重的人生感叹。2作者在课文中从哪些角度或侧面描述了叔侄间的交往与相处情状?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极力铺叙了叔侄之间的相处与交往,字里行间洋溢着哀痛、遗憾、后悔、愧疚之情。作者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叙写。“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这里作者从自己的身世写起,然后交代了十二郎的年龄等有关情况,“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后来“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作者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现实状况,他与十二郎年龄相若,或是稍长一点而已,且从小在一起生活,相处甚洽,并是韩氏家族中“硕果仅存”的两个男丁,“韩氏两世,惟此而已”,叔侄二人之间的情感之深笃不论从家庭的角度,还是从个人角度都是在情理之中,孤苦伶仃,相濡以沫,以维系韩氏一门的延续与发展,责任何其重,其情何其悲,其状又是何其哀?详写韩愈与十二郎之间成年后的三次相聚与别离,其中三次别离又有不同的描述和感受。十多年间,叔侄间仅有三次相聚,以第三次聚首一年为最长,另外两次相聚的时间都很短暂。“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作者痛感叔侄间聚首之时何其短,天人相隔,生死两茫茫,情何以堪,家门何以堪神明何在?情理何在?作者的怨尤之情凄婉动人,悔疚之语随心而发,“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作者在文中插叙了一段书信中的话,抒写了十二郎之死出乎自己意料的诧异和难以置信之情,“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未可以为信也!”长者、尊者祭奠晚辈,白发人送黑发人,其状可哀,其情堪悲,又怎能不使作者摧肝裂肺,哀痛不已。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不敢相信而不得不信,除了两鬓平添几缕白发以外,也只能喟叹命运,感慨人生的冷酷无情了。这样,三个层次依次铺写开来,写出了叔侄之间的悠悠深情,如杜鹃啼血,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3文章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抒写了怎样的感情?此文的最大特点是叙事中抒情。具体说来作者抒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感情。一是骨肉亲情。作者和十二郎,虽为叔侄而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孤苦伶仃,家族凋零,振兴无望。在这注重门庭兴旺家道高贵的古代,不能不引起彻心切肤之痛。二是悔恨悲痛之情。作者与十二郎,几欲相见团聚,但由于种种原因,却未能遂心,这不能不引起作者的悔恨;“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遽去吾而殁”,不能不令作者悲痛至极;以至于老成(十二郎)之死,使作者顿生真邪梦邪的怀疑,悲痛之情达到了极点。三是愧疚遗憾之情。作者“生不能相养与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愧对神明,愧对父兄,也愧对十二郎,以至于痛极生悲,发出“彼苍者天”,“曷其有极”的呼喊,甚至“无意于人世”,只求“数顷之田”抚养子孙以待余年。四是表达自身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情。作者奔走仕途,求食求禄,因而别多聚少,以至于抱憾终生;作者年龄比老成大,身体比老成弱,但“少而强者不可保”,哀叹人生之无常,体现了痛切之情。总之,这篇祭文,“字字是血,字字是泪”,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4作者在文中是如何运用散文笔法自由抒情的?祭文偏重抒发悼念哀痛之情,一般都结合死者的功业德行展开,往往历叙生平,歌功颂德。而本文不拘常格,主要记叙家常琐事,诉说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无穷无尽难以抑制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摈弃了四言韵文或骈文的固定格式,采用了纯净的散文笔法,句子长短随感情的变化和事理叙述,不受祭文篇幅简短和四六句式的束缚,叙事详备,抒写尽致,感情波澜起伏,手法灵活多变,是祭文文体的革新,为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提供了条件。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为后世欧阳修陇冈阡表、归有光项脊轩志、袁枚祭妹文等开辟新径。清代古文家刘大櫆说:“文贵变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章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答案】A(B项,“不省所怙”的“怙”应读“h”;C项,“奴婢”的“婢”应读“b”;D项“万乘”的“乘”应读“shn”。)【答案】D(D项, 比:近来。戚:忧伤。)【答案】C(指示代词“那、那些”;人称代词“你的”;副词,表反问语气;假如;副词,表揣测语气;人称代词“他、他们”。)【答案】A(A项两个“与”字,都是介词,和;B项代词,代“遽去吾而殁”之事/语气词;C项把/用来;D项转折/修饰)5下面对文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子孙两代都只剩一个男丁,孤孤单单。嫂嫂曾经抚摸着你指着我说:“韩氏两代,就只有你们两个了!”嫂嫂的话,表现了对作者和十二郎的珍爱,语调虽平静,却内含深情。B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我还未到四十岁,而视力模糊,头发花白,牙齿松动。这几句为了说明自己身体的病弱,一连用了三个“而”字,不仅加重了语气,读起来铿锵有力,而且反衬并强调了本段末提出的问题:“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加强了作者的悲痛感。C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谁料想到年少的死了,而年长的却活着;身强的夭折,而病弱的却保全了生命?作者哀叹自己未老先衰本该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强,不该早死而竟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病弱的作者偏偏充当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角色,这是人生一大不幸。这一问深深表明了他心中的惊诧叹惋和无比痛惜,也会在读者心里激起强烈的震动。D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言语有穷尽之时,而哀痛之情却是无尽的,这些你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以问句作为文章的结束语,更进一步扩展和加深了作者的哀思。明知死后无知,还要如此提问,就使作者更加伤痛不已。千言万语,总有尽时,悲戚之情,永无绝期。无尽的思念,无尽的哀痛,留给读者去品味。【答案】A(嫂嫂的话主要的是内含凄楚和辛酸。)阅读课文12两个自然段,回答问题。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6古代传统的祭文,有一套固定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的称颂,形式则多为体;而韩愈这篇祭亡侄的文章,却写得别开生面、颇有创造性,其特色为:从内容的角度看,只有没有;(前限16格,后限10格)从形式的角度看,。(概括不超过22格)【答案】骈俪对身世、家常、生活遭际的朴素叙述对亡者的一句赞颂之辞不用骈俪韵文,而是句子长短错落,更贴近生活7悼念死者,却从自己的身世落笔,“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这样构思和写作,作者的目的可以归纳成两点,即:;(概括不超过14格)。(概括不超过15格)【答案】表现由亡侄引发的对兄嫂的怀念一往情深地表达他对亲人的痛惜之情8对文中所说“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从表达方式上来看,这里运用了和相结合的手法;(每格1字)从情感上来看,。(限6字)【答案】直接描述间接烘托突出一个“悲”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