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 期末考试重点 背诵记忆

上传人:j*** 文档编号:70530229 上传时间:2022-04-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基础 期末考试重点 背诵记忆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育学基础 期末考试重点 背诵记忆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育学基础 期末考试重点 背诵记忆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概述1。教育的含义(名词解释)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以及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2、教育的基本要素(填空)教育者(:教育者是教的主体 );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3、教育的基本形式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和其他年长者对新生一代或者其他家庭成员所进行的教育。特点:(1)启蒙性与长期性 (2)全面性与渗透性 (3)针对性和权威性。学校教育:是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后的教育发展的最高形态。特点:(1)职能的专门性 (2)组织的严密性 (3)内容的系统性社会教育:是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外的社区文化团体和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特点:(1)对象的开放性 (2)内容的多样性 (3)媒介的多元化4、 教育的历史演进1)原始形态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教育与生产、生活密切结合;教育的手段以言传身教为主。2)古代形态的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与等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3)现代形态的教育教育的公共性、生产性、普及性、法制化4)当代形态的教育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5、当代主要教育理念1)教育理念的含义:所谓教育理念,就是人们在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事物本身及其价值和价值实现途径的根本性判断与看法,是教育主体在教育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2)教育理念的作用:反思与概括、导向与激励、创新作用3)主要教育理念:(每个理念的含义、特征,可能考填空、名词解释)终身教育:指人们在一生中受到各种培养的总和,它始于人的生命之初,终于人的生命之末,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特点:终身性、整合性、民主性、灵活性全民教育:指人人都要受到教育,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学习需求,从普及初等教育、扫除成人文盲等方面进行教育改革,以消除教育上的不平等。特点:差别平等、普及化素质教育:指根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动地位和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的健全个性,促使学生身心各种因素生动活泼的发展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特点: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和最根本的要求); 全面性; 基础性; 发展性;主体性(真正的教育是形成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能力的直接动力是每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特点:超越性、全面性、主体性、实践性全纳教育:以人权观来批判现行的普通学校与特殊学校向隔离的状况,重申人所具有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反对任何学生被排斥在教学过程中以及学校生活之外,提倡普通学校要给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特点:平等性、合作性、差异性、持续性第二节 教育学概述7、教育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教育学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学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教育自觉性的提升教育学为反思型、研究型教师的成长奠定了基础第二章 教育的功能(上)第一节 教育功能概述1、 教育功能的含义:教育在与人及社会的相互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分类:作用对象 个体功能:教育对个体生存和发展的作用社会功能:教育对于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作用呈现形式 显性功能:主观目标与客观情况相符的情况隐性功能:结果既非事先筹划,也未被察觉到作用方向 正向功能:是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作用负向功能:是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作用第二节 人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加:教育学对“人”的理解 “人”的未特定化,这中为特定化赋予了人发展的巨大潜能。人具有能动性和受动性。能动性体现为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也具有选择性和创造性。受动性体现为人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具有现实性和历史性,人总是处于一定的时代、一定历史背景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受到一定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制约。人具有共性和个性,人具有作为人的一版本性与品质如语言思维意识劳动能力等,又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智力体力兴趣爱好性格气质。加:人的发展及其特点“人的发展”是人的主体在于周围环境中不断的积极作用下,通过主体的各种活动不断使个体的锅中潜在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过程,是人不断自我构建生成的过程。人的发展具有全面性.人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顺序性人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人的发展具有差异性2、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1)遗传因素作用:遗传因素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前提,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潜在的可能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与阶段遗传素质是造成人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正确认识遗传素质在人发展中的作用2)环境因素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同时也作出一定的限制;环境对人作用的大小与环境本身的性质变化相关,也与个体的发展水平有关;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在方向上有正反之分,大小环境的作用方向有多种组合的可能。3)教育(单独考,论述,考研)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是有明确目的的影响人发展的活动过程,它对人的发展方向起着制约作用。学校教育具有计划性和系统性学校教育对人发展的影响是有计划、全面、系统的,可以大大影响对人影响的效益。学校教育主要由专业人员实施学校教育影响的基础性和终身性4)活动因素人的生理活动是人作为有机体与环境发生交换的过程;心理活动尤其高级心理活动是每一个人作为人类所特有的、具有鲜明个体特征的生命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最高、也最富有综合性的活动。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1) 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影响人发展的活动过程,对人的发展方向起制约作用;2) 学校教育具有计划性和系统性,大大增强对人影响的效益性;3) 学校教育主要由专业人员实施,通过教师对个体发展施加影响;4) 学校教育影响的基础性和终身性,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第三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4、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功能个体社会化功能: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培养个体的主要意识和角色;帮助个人掌握生活所必需的技能。个体个性化功能: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促进人的独特性形成;促进人的创造性的发展。5、个体社会化的含义:是个体在和社会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社会价值、规范,使自己逐步具有作为这一社会成员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和行为方式等。个体社会化包含三层含义:个体社会化是“生物人”到“社会人”转化的过程; 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过程;是双向转化的过程.6、个性化含义: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第三章 教育的功能(下)1、教育与经济1)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经济实力为教育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经济条件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2)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能够实现劳动力再生产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再生产和创新教育对经济运行具有直接调节作用2、教育与政治1)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决定教育的作用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政治制约着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2)教育的政治作用教育有利于实现社会政治目标教育有利于维护和发展社会政治关系教育有利于推动社会政治生活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3、教育于文化(很有可能出论述题)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文化影响教育目标文化影响教育内容文化影响着师生关系和教育教学方法2)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是文化保存和传递的主要手段教育有利于文化传播和交流教育有利于文化的选择和整理教育有利于文化的更新和创造4、教育与人口1)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人口质量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的结构和布局2)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有利于人口的控制教育有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教育有利于人口结构的调整教育有利于人口迁移第四章 教育目的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1、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教育目的: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及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名词解释)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指定的某一级或者某一类学校或者专业人才的培养具体要求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选择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第二节 教育目的确立加:教育目的确立的基本依据教育目的的制定反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社会需要是制定教育目的的外在依据个体需要是制定教育目的的内在依据。2、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或者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三种取向: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 走向统一与融合的教育目的论3、教育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是从社会需要而不是人的本性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标的唯一依据.社会本位论主张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没有社会需要就谈不上个人的教育和发展;教育除社会目的之外,没有其他目的;教育成果只能以社会功能来衡量.代表人:斯宾塞、涂尔干、孔德、孔子。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高度发展。起源于卢梭的自然教育学,从历史的脉络上来看,从裴斯洛齐到斯宾塞,卢梭的个人本位论说逐步被“社会化”了。代表人:卢梭 裴斯泰洛奇 斯宾塞 帕克 马斯洛。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4、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内容人的发展同社会发展相联系人的片面发展是由于旧的社会分工造成的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加:建国后我国教育目的的沿革“为新民主主义服务”的阶段“为无产阶级服务”的阶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阶段“为人民服务”阶段“让人民满意阶段5、建国后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趋势和基本精神演变趋势:关注中心的转移:政治挂帅经济率先育人为本培养对象规格的变化:几方面发展全方面发展培养对象的变化:劳动者人才建设者和接班人基本精神:社会主义方向性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的精神培养劳动者,突出劳动或实践的重要性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中心内容6、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 智育 体育 美育 劳动技术教育第五章教育制度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1、教育制度的含义: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及其组织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系统,以及保证其正常运转的各种管理规章制度的综合。加:教育制度的特征历史性与现实性外显型与内隐性统一性与多元性稳定性与发展性教育制度的结构非正式教育制度正式教育机构教育制度的实施机制2、教育制度的功能:提供价值导向、节约教育经费、规范教育行为、形成教育秩序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3、 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及其规则系统。它规定了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教育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就业方向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学制是制度化程度最高的教育形式。班级授课制是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核心。4、 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学制,又被称为“西欧型”或“欧洲型”学制;单轨学制,又被称为“美国型”学制;中间型学制又叫分支学制,以苏联为代表。加: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依据现代学制的产生和发展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现代学制的制定受一定社会制度的制约现代学制的制定受人口状况的影响个人的身心发展是确立现代学制的重要因素第三节 我国教育制度的变革5、 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 壬寅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第一个近代学制,也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制。学制未及实施便被 1903 年的癸(gui)卯(mao)学制所取代;癸卯学制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由政府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的学校教育制度; 壬子癸丑学制,以美国的学制为蓝图; 壬戌学制,又叫 1922 年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影响最深的学制.6、 当代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的趋势(简答或论述): 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更为密切; 学制的弹性化、开放性特征日趋明显;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 现代学制逐渐朝着终身化的方向发展。第六章 教育艺术第一节 教育艺术加:为什么说教育是一种艺术?教育具有艺术的内涵教育具有艺术的特征教师具有艺术家的素质加:教育艺术与教育科学的关系联系:教育科学是教育艺术的基础和依据教育艺术是教育科学的具体实施和体现教育科学和教育艺术具有相似的研究对象区别:教育科学和教育艺术的反应方式不同教育科学和教育艺术的研究范畴不同教育科学和教育艺术的研究方法不同1、教育艺术的含义:概括起来是指教育技艺、教育审美、教育表演、教育创造教育艺术是指教育工作者遵循教育规律和美的规律,综合灵活的运用各种教育手段、方式和技艺,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双重维度的一种创造性、感染力的艺术。第二节 教育遗书的内容和运用2、教育艺术的内容及运用(简答或论述)1)教育语言艺术指教师善于运用富有审美价值的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体态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进而丰富、陶冶学生语言美感的教育艺术。包括:口头语言艺术、书面语言艺术、肢体语言艺术注意(怎样运用):语言要言简意赅语言要形象生动语言要幽默含蓄2)教育情感艺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创造性的运用情感的鼓舞和感召力量,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情绪情感体验,唤起学生情感共鸣,使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中得到心灵陶冶和精神升华的创造性活动。包括:积极情感艺术、消极情感艺术注意(运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善用赞美,少用批评:例如“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等;换位思考,移情训练3)教育暗示艺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教育情景,利用眼神、表情、动作、体态以及其他符号形式,通过含蓄间接的手段,在学生无对抗,无抵制的状态下,促使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变化的一种艺术活动形式。包括:心理暗示的艺术、榜样暗示的艺术、环境暗示的艺术注意(运用):创设和营造和谐、愉悦的教育气氛;把暗示教育与直接传授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暗示艺术进行自我调节4)教育幽默艺术指教师运用诙谐、滑稽的语言、表情和动作等教育方式,营造一种情趣横生、含蓄隽永、引人发笑而又令人回味深长的艺术情境,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有效掌握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教育过程。包括:表情幽默的艺术、动作幽默的艺术、注意(运用):注意搜集教育幽默的素材;掌握运用教育幽默的适度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幽默感和幽默能力5)教育合作艺术指充分调动师生参与教育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积极互动的过程中,相互补充,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分享彼此的经验和体会,实现教育主体之间协同活动、共同提高的艺术活动过程。包括:师生合作的艺术、师师合作的艺术、生生合作的艺术注意(运用):激活合作意识,培养正确的合作理念;营造相互信任的教育氛围,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合作环境;贯彻兴趣与需要的原则,调动师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进行平等的对话,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与交往第三节教师的教育艺术风格4、教育艺术风格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认知、反思、探索、提炼与升华等社会艺术实践活动,形成与自己个性特征相符的特定教育理念、教育技艺、教育风格的稳定综合和综合表现.5、教育艺术风格的基本特点独特性 多样性 稳定性 发展性6、影响教育艺术风格的因素(知道)1)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环境、教育内容、教育对象2)个人主观因素:师德修养: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对教育艺术风格的形成具有显著的影响;业务能力:包括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两个方面。教育艺术风格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之上的。个性特征: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持久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7、 教育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论述)观察模仿阶段 移植借鉴阶段 自主创新阶段第七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第一节 班级组织概述加:班级 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将年龄相同,文化程度大体相当的学生按一定的人数规模建立起来的教育组织。加:班级组织的发育阶段孤立探索阶段群体分化阶段组织整合阶段1、班级组织的含义:班级组织是学校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教育与管理职能的正式群体.2、班级组织的结构:班级组织的群体结构班级组织的角色结构班级组织的信息沟通结构,信息沟通是班级组织的神经系统3、什么是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按照社会一定的法律、条例、规章制度建立起来的,执行一定社会职能的,由法定地位的一种有组织的群体。正式群体中形成人际关系的模式是群体交往人际关系。非正式群体又称自然群体,是由情投意合者自发形成的群体。非正式群体形成的人际关系模式是交往人际关系群体.4、班级组织的特点:班级组织中都有明确的目标班级组织中师生交往的直面性与多面性情感是班级组织中主体之间的纽带5、班级组织的功能:(考)(1)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职能教导社会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2)班级组织的个体化功能促进发展功能满足需求的功能诊断与矫正功能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内容6、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班级制度管理 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活动管理 班级生活指导:包括基本的生活指导、学习生活指导、身心健康教育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7、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8、班主任的工作职责(不敢说)做好中小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组织好办集体活动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好基层组织和协调工作9、班主任建设班集体的方法()1)创造性地设计班级目标班级目标的制定要切合班级的实际水平;班级目标的制定既要注重提高班级的整体发展水平,又要注重集体中每个成员的个性发展;2)合理地确定班级角色位置 科学地分析班集体人际关系现状; 重视班级骨干队伍建设; 丰富班级管理角色; 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3)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协调班集体内的各种组织成员的关系;协调与各任课教师及学校其他部门、其他班级的关系; 班主任要协调班集体与社会、家庭的关系。4)营造积极健康的班级环境 要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营造正确的舆论和班风;营造文化物质环境 营造社会化环境; 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10、优秀班主任的基本素质(不敢说)良好的人际交往倾向 良好的认知能力 良好的团队管理能力 丰富的知识经验 个性魅力第八章 教育评价1、教育评价的含义:(名词解释)它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一通过系统地搜集、分析、整理信息和资料,对教育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优化教育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励志创业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