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67524165 上传时间:2022-03-31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3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重点建设专业名称: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项目负责人:李荣兵(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技术学院,院长,副教授)孙建忠(徐工集团副总裁兼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王晓东(徐州锻压机床厂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项目组学院成员:王敏、许大华、徐恳、杜文忠、刘娟、史书林、唐昌松、陆英、余心明、孙金海、黎少辉、顾广辉、罗太景、丁海港、任海东、詹国兵项目组企业成员:史先信(徐工集团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毕可顺(徐工集团徐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李 靖(徐工集团基础工程机械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朱荣华(徐工集团随车起重机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赵 光(徐工集团挖掘机械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杨茂银 (徐州锻压机床厂集团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建设周期: 三 年(2011年-2013年)一、建设背景与基础(一)建设背景1产业背景装备制造业是江苏省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在2009年颁布的江苏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中,装备制造业名列产业关键技术与重点项目的第2位。2010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40903.3亿元,其中高新技术及先进制造业实现产值30354.8亿元,全省装备制造业产值占全国1/4。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全面提升主导产业,加快提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发展水平,全面推进实现高端化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装备制造业以机械、汽车、船舶为重点,着力打造工程机械、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船舶制造、新型电力装备、机床等产业链。2011年,江苏省装备制造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3.8万亿元,继续保持产业规模居全国首位。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和东陇海线制造产业带的中心城市,拥有徐工集团、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徐州罗特艾德回转支承有限公司、徐州锻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等规模以上企业2000余家,营业收入超亿元的达到400余家,形成了以装备制造业为支柱,食品、能源、化工、建材、冶金等为基础,光伏光电、信息电子、生物医药等蓬勃发展的产业体系。2009年徐州市装备制造业企业736户,占制造业企业户数的比重达26,以工程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产值首超千亿元大关,达1083.4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0.1。2010年徐州市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取得明显成效,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主导产业培育成效显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66.93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增速居江苏省第一位其中,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1656.74亿元,增长50%。徐工集团位居世界工程机械行业前3强,中国500强企业第125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55位,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规模最大、产品品种与系列最齐全、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2010年营业收入660亿元,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位居首位。2011年1月28日,徐工集团投资119亿元的重卡项目,在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签约,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年产整车10万台、车桥30万根、变速箱10万台、大功率发动机5万台,实现年销售收入348亿元,税收40亿元,为徐州装备制造产业再升级奠定坚实基础,进一步稳固徐工集团在多种工程机械及配套产品、煤矿机械产品的生产龙头地位,急需大量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数控设备维护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人才。2专业人才需求 江苏省着力提高先进制造业的竞争力、大力发展以汽车、船舶、工程机械、数控机床、仪器仪表等成套设备和专用设备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和以电子产品、信息产品、轻工产品等消费品为主的产品制造业。当前,机械行业内的技工短缺现象不仅仅是在华东等地区,已经遍及全国,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的局面普遍存在,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具体体现在:(1)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调查结果显示,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4%,而企业需求的比例是14%以上,供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调查还发现,企业当前最急需人才的前3位人才依次是:营销、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比例达到319%。(2)各技术等级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技师和高级技师严重短缺。企业对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和初级工的需求人数与求职应聘人数之比分别是24:1、21:1、18:1、15:1和15:1,目前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比已经大于对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比。(3)我国对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日益强劲的势头。据测算,到“十一五”末,我国技能劳动者需求总量将增长20%-25%,其中,高级以上技能劳动者所占比例预计增长1520个百分点,特别是技师、高级技师的需求将翻一番。高素质的机械、汽车营销人员将有更大的需求,机械行业的高级技术工人正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缺口。如:徐工集团现有15000名员工中,本科以上学历者2800人,大专学历3400人,中职人员8800人。2011年至2013年计划每年引进人员数2500人,其中数控专业500人,机械装配人才1500人、电气人才500人。(二)建设基础学校自1990年开设机械类专业,2004年开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三年制大专,随后又与加拿大罗伊思特学院开展合作办学。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龙头、以数控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为特色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现有: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过程装备与自动化等六个专业学生2000余人。1拥有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7人,兼职教师师13人。专任教师中,副高职称8人,中级职称9人,高级职称比例占47% ;双师型教师14人,占82% ; 35岁以下青年教师7人,其中硕士5人,占71% ;青蓝工程培养对象1人、博士1人。双师教师素质、职称结构合理、年龄分布适宜。见表4-1-1。2拥有满足“工学结合”要求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设施先进,机电实训中心现有实训资产1300余万元, 2006年11月经徐州市科技局批准,依托机械系成立了“徐州市先进制造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9年2月由江苏省机械工业联合会授予“江苏省现代制造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作(“653工程”)继续教育项目培训基地”, 2009年6月徐州市教育局在机械工程系设立“徐州市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2009年6月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以机电工程技术学院机电实训中心为基础建设“江苏省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表4-1-1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专任教师结构情况一览表双师素质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等级人数比例%职称人数比例%学历/学位人数比例%年龄人数比例%高级847副高847博士1640953中级953中级953硕士9534150847其中从企业引进952助级本科74751双师素质教师1482合计17100合计17100合计17100机电学院与徐工集团、徐州锻压机床厂集团有限公司、徐州罗特艾德回转支承有限公司、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圣美精密工业(昆山)有限公司、常州海杰冶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30余家省内外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与这些单位在学生实习、就业、职工培训、产品加工、技术改造等方面进行了合作,为学生实习与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毕业生竞争力强、深受企业欢迎雄厚的师资力量、精良的教学科研装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设置、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得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2010年,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当年100%就业,协议就业率97.5%。深厚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出色的创新能力,使得我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在徐工集团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徐州锻压机床厂集团有限公司、徐州罗特艾德回转支承有限公司、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徐州阿卡控制阀门有限公司、徐州洛华模具厂、江苏多棱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常州华威亚克模具有限公司、圣美精密工业(昆山)有限公司等就业实习基地,给予了很高评价,毕业生在这些企业深受欢迎。自2006年以来分别与圣美精密机械(昆山)有限公司、常州海杰冶金机械有限公司、徐州锻压机床厂集团有限公司、徐州罗特艾德回转支承有限公司、华东输油管理局管道二公司等单位签订了人才“订单培养协议”,分别组建了“圣美模具班”、“海杰数控班”、“徐锻机械班”、“罗特艾德数控班”、 “管道二公司无损探伤检测班”等订单班,校企合作、共育英才。(三)建设优势通过多年的建设,尤其是近年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改革,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形成了下列明显优势: 1形成了“双能并重、三元融入、四层递进、产学互动” 人才培养模式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在构建课程体系时,把关键能力和机械制造专业能力培养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将企业元素、行业元素和国际元素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在人才培养进程中,按照能力增长的规律,采用认知训练、仿真训练、真实演练、创新实践逐层递进的方式,由简单到综合逐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在专业教学方式上,依托依托徐州市先进制造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徐州精益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机电实训中心及校外实训基地,将生产与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参与到实际生产中,做到产、学、研、训一体化,在校内外真实生产过程中滚动训练专业技能,在产品研制过程中培养创新人才创业素质,在产品销售经营管理过程中开展就业指导,形成了“双能并重、三元融入、四层递进、产学互动” 人才培养模式。2构建了基于重大装备制造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学院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宗旨,始终围绕行业办专业。基于徐州地区作为全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基地、国家高速数控冲床制造基地这一特点,深入调查研究,贯穿以应用能力为主线,素质教育为核心,素质与能力并重,企业全程参与的专业建设思路,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按岗位要求开设课程,紧贴一线抓好实训课程建设,形成了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以工程机械制造作为专业的切入点,培养适合于工程机械及其它机械产品设计制造的高技能机械制造人才。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调研,提炼职业能力;对职业能力分解和细化,针对不同工作任务采用最佳学习情境,根据技术领域共性能力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集理论教学、基于行动导向的技术核心课程教学、综合实训、科技创新活动等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专业教学与国家职业资格培养相融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对核心课程进行课程综合化改革,基于专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推进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进一步改革,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专业核心学习领域主要有:机械图样的识读与绘制、机械传动装置的分析与设计、零件的精度设计与检测、机械制造工艺文件的识读与编制、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Pro/E 、机床夹具设计、机电传动与控制、电气控气与PLC、液压与气动技术。结合徐州地区以装备制造为龙头的制造产业特色以及企业的需求,对课程知识点进行了有机的序化,使课程内容“贴近地区、贴近工艺、贴近生产”,从而构建了课程设置链路清晰、课程定位具有区域产业特色、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系统化课程体系。近3年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教师教材建设成果显著,主参编出版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有:机械制图(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9月),机械制图习题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9月),机械设计基础(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09年11月),机械制造技术(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09年11月),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操作工技能鉴定培训教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3月),数控车床技能鉴定培训教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1月),AutoCAD2008基础与实训教程(北京出版社 2008年7月),机械基础教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年6月),机械基础习题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年6月),见表4-1-2。团队教师自编 “车工技能训练”、“钳工技能训练”“电加工技能训练”等校本教材。表4-1-2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师近3年出版的主要教材一览表序号教材名称主编出版社出版年月备注1机械制图陆英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9月“十一五”规划2机械制图习题集陆英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9月“十一五”规划3机械设计基础李荣兵北京出版社2009年11月“十一五”规划4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操作工技能鉴定培训教程李荣兵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3月“十一五”规划5AutoCAD2008基础与实训教程李荣兵北京出版社 2008年7月“十一五”规划3根据课程特点进行教学方法创新,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在理论及实践课程中,根据课程特点,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贯彻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思想,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积极吸纳企业关于人才培养方面的有益意见和建议,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及内容,以期达到毕业生与社会要求零距离。 如 “机械设计基础”、 “机械加工技能训练”、 “模具拆装技能训练”等课程均采用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制造”、“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制造”等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中“机械制图”、 “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Pro/E”、“UG”、等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设计体现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整工作过程,教学方法强调边做边学,强调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训练的能力,在实训室布局上采用教学区和实训区合一。这些课程通常采用布置任务制定项目计划实施方案检查项目拓展项目等到阶段进行。以专业职业岗位能力为培养目标,选择项目构建合适的学习载体,项目源于典型岗位工作任务,教学目标定位为阶段性单项(单元)能力养成基础之上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教学设计体现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整清晰的技术路径和教学实施途径,教学环境为真实或仿真的职场环境,施教主体为专兼职教师团队,教学系统体现企业化管理。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项目设计,提炼递进式综合实训项目。“学做合一、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点:项目具有完整性、独立性项目之间从内涵、工作度上实现递进关系教学环境为真实或仿真的职场环境施教主体专兼职教师团队教学管理体现企业化管理4学生创新及设计、动手能力强,参加各级竞赛成绩优异雄厚的师资力量、精良的教学科研装备,结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了特色鲜明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类竞赛连获佳绩。近年来机电学院学生连续获得第二届全国三维数字建模大赛一等奖;江苏省第一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各一个,第二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一个、三等奖两个,第三届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两个、三等奖三个;江苏省第二届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三等奖,江苏省第三届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创新设计三等奖;2007年、2009“南化杯”全国化工检修钳工职业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2006年徐州市职业技能大赛数控铣第一名、维修电工第五和第九名,2008年徐州市职业技能大赛数控铣第一名、加工中心第一名、数控车第二名的好成绩。5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突出学校与200多家企业建立校企联盟,充分发挥校企联盟的平台作用,通过校企合作,在工学交替、技术服务、校企联合进行教材开发、员工培训、工程师兼课、教师培训、产品加工协作、项目联合申报、新技术新工艺信息共享等方面取得新进展,为社会服务,发挥社会效益。三年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共获发明专利两项、实用新型专利30项,为徐州锻压机床厂集团有限公司、徐州东杰造纸机械有限公司徐州阿卡控制阀门有限公司等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先后承办2004年徐州市数控技能大赛、2006年徐州市职业技能大赛、2008年徐州市职业技能大赛,2009年徐州市职业学校机电类骨干教师培训先进制造技术培训,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江苏省机电专业对口单招技能考试。二、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完善校企合作办专业机制,成立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完善并推广“双能并重、三元融入、四层递进、产学互动” 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开发优质核心课程、共建精品课程、合作编写教材;建立一支专兼结合、教学水平高、具有丰富的机械制造与设计经验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集专业教学、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于一体的校内综合性实训基地,完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足、服务于重大装备制造业的高技能人才,在全省乃至全国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中起示范和引领作用。(二)具体目标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利用校中厂“精益机电公司”和平山校区产教园平台、厂中校“徐工科技装备技术培训学校”,实现生产与教学的互动,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在项目实施中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在职业氛围中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学生实习、教师培养、技术服务等方面与企业开展密切合作,完善并推广“双能并重、三元融入、四层递进、产学互动” 的人才培养模式。紧扣现代装备制造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引入机械行业企业生产技术规范及企业文化,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完成机械传动装置的分析与设计机械制造工艺文件的识读与编制等5门专业课程的资源库建设。通过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成具有省内一流水平的示范专业,毕业生双证书率100%,就业率接近100%,专业对口率90%以上。2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校企人才互聘机制,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8名,使专任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比例达到90%以上;从装备制造企业再聘请技术骨干35名和能工巧匠10名,建成60名以上“兼职教师资源库”,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45%以上;创建专兼结合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推进校企在人才培养中紧密合作,形成人力资源、互认互聘,实训研发、设备共享,培训就业、任务共担,技术服务、有偿转让,互训授课、有偿兼职的院(系)级四合作运行机制。与徐工集团、徐州锻压机床厂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建本专业,成立专业共建委员会,加强“专业共建”机制建设,合作育人,共建共赢。完善“双主体”“柔性制造技术学院”办专业的的运行机制,完善“厂中校”引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机制。4教学实训条件建设完善机械加工平台、数控加工实训平台、设备维修实训平台仪器设备实训项目建设,新建柔性制造技术实训室,把重大装备制造技术实训中心建成集产学研训多功能一体的多功能实训中心。新增校外实训基地15家,形成生产实训和实习就业的双基地,充分满足学生生产实训、顶岗实习、就业和双师教研的需要。5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依托徐州经济开发区、徐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徐州市先进制造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主体,开展科技开发与服务、成果应用与转化,解决企业生产难题;加强企业员工培训;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江苏制造业,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三年内完成技术服务10项,申请专利10项,完成高技能新技术培训2000人次,对口支援1所西部学校的对口专业。6专业群建设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核心,带动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过程装备制造与自动化等专业群的建设,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建立4门优质核心课程资源库,完成重大装备制造中心建设。三、建设内容根据江苏省和徐州市经济转型及产业升级的要求,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基础向重大装备制造领域扩展;与徐工集团共建“柔性制造技术学院”,双主体办学、校企合作育人;与徐工集团共建“徐工科技装备技术培训学校”,推进厂中校建设;依托产教园、徐州精益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徐州市先进制造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省级研究中心,完善“双能并重、三元融入、四层递进、产学互动” 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具有国际视野并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徐州乃至为全省装备制造业培养高技能人才。(一)完善并推广“双能并重、三元融入、四层递进、产学互动” 人才培养模式依据职业核心能力与专业能力并重的宗旨,利用精益机电校中厂和平山校区产教园平台、将企业、企业和国际元素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到校企联合开发的项目中去。在学生实习、教师培养、技术服务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实现生产与教学的互动,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在项目实施中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在职业氛围中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发挥徐州精益机电设备制造公司和徐州市先进制造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优势,把高楼逃生装置、模具的生产制造作为徐州精益机电设备制造公司的主产品,以为卡特彼勒公司、徐重、徐锻产品的协作零件加工为辅助产品,使机械制造专业群的学生参与到实际生产中,在校内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得到锻炼。发挥机电产教园及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及营销过程,各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在联合进行的科研开发项目中得到锻炼。(二)建设基于装备制造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深化课程建设1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讨,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调研、总结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效果,进一步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并贯彻实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体现技术先进的专业特色。进一步加大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力度,以项目、校企合作为驱动,通过对市场人才需求、职业岗位的调查研究,确定合适的项目,以项目涵盖的核心技能作为专业的培养目标,以项目完成的流程为依据进行实训室的布局和建设,满足学生对项目核心技能训练的硬件要求,再依据核心技能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来构建课程体系,保证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根据课程的不同,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2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思路进行课程开发和建设按照课程体系建设框架,着重调整工学交替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条件改善的基础上,着重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进行改革,深化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充分应用紧密合作型企业的人才资源、装备资源和产品资源优势,结合学院的教学资源,共同开发课程体系,通过实践专家访谈工作任务分析课程体系构建创设教学情景制定课程标准评审反馈修改,开发基于装备制造、维修工作的工学结合课程5门、共同建设相应教材。3完善教学资源库建设依托学院校企联盟,联合相关职业院校和紧密合作企业共建专业教学资源库。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如机械传动装置的分析与设计、机械传动装置的分析与设计、机床夹具的设计制造与调试等,开展教学资源库建设。包括一体化课程的学习项目库、教案库、企业案例库、试题库、CAI课件库、教学改革研究信息库、课程教学指导与学习评价指标库等。学习项目库需要在教学改革中逐步丰富;教案库主要是收集、开发典型工作案例,以及各类教学参考、教学设计等;试题库主要包括试题、习题。CAI课件库采取开发、合作等方式。教改研究信息库建设主要针对专业课程的教研、教改资料。课程教学指导主要是教学大纲、教学指导文件、教学进程表等。将扩充性自主学习的教学信息资源,尝试用于网络教学,以满足教与学不同层面的需求。也可将机械装备的在线监测、故障诊断等设备维修新技术引入校园网络,使得同学具有更自由的学习空间。(三)互培共育,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队伍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是提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特色的保障。建设期内,全面推进学校实施的“三百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程,提升专兼双师团体的教学科研能力,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比例达90%以上。根据学院“互聘、互兼”的指导思想,与徐工集团、徐锻集团、徐州罗特艾德回转支承有限公司等企业密切合作,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兼任车间主任助理、项目助理,进行挂职锻炼;专业骨干教师与技术人员结对,兼任设计部技术人员、车间工艺人员、生产管理人员等进行挂职锻炼或做访问工程师项目,参加企业生产管理,进行技术攻关和技术革新,解决现场生产问题;继续实施青年教师“访问工程师”制度,实施“五个一”工程(专任教师联系一个企业,结成一个对子,解决一项企业课题,带好一批学生,建设一个岗位技能培训项目),提高实践能力和研发能力。在工作中完善师资队伍管理制度、考核制度、评估制度;注重从企业、产业、科研生产第一线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充实专职教师队伍;从生产第一线聘请一些既有实践经验又能胜任教学任务的兼职教师;采用派教师到生产第一线实际工作一段时间等方式,对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培养和实践锻炼,提高其业务能力。继续加强现有师资的对外交流与培训,有计划地派遣青年教师到国外访问和学习,更新思想观念,提高教学能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专业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8人以上。加强国际交流,拓宽教师国际视野。建成60名以上“兼职教师资源库”,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45%以上;创建专兼结合的优秀“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四)加强校企合作办专业的实践,促进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1成立“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为机制探索做好组织保障进一步与徐工集团、徐锻集团公司、罗特艾德回转支承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建设真实岗位 “机械制造实训基地”,成立“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保证人员、经费、场地到位,协调兼职教师聘任及教学组织形式,建立和执行工学结合管理制度,合作培养专兼职“双师”教师团队等;建立各层次的“互聘互任”,形成“校企合作、共建共管”长效机制。落实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的对接制度、学生在企业的实习管理制度、企业参与学院高职教育的激励制度。2完善“双主体”“柔性制造技术学院”办专业的的运行机制与徐工集团探索共建“柔性制造技术学院”、双主体办专业最佳运行机制,邀请徐工集团派员参加“徐工院校企合作理事会”任副理事长,邀请徐工集团派员担任徐工院机电学院“柔性制造”技术学院院长。根据徐工集团“十二五规划”用人需求,开办数控、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等专业“徐工班”,订单培养,实现长期人才培养合作;双方共同商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定向培养的要求开设工程机械相关课程,由学校教师、企业专家授课,校企共同育人,双主体办学,培养企业所需的数控机床操作、数控机床维修、普通机床操作、装配、质检、售后服务等方面人才。3 完善“厂中校”引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机制在徐工集团建立“厂中校”“徐工科技装备技术培训学校”,利用企业技术资源和学校的人力资源优势,共同完成学生职业素质与技能的培养、企业职工的技术培训和学历提升、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更好地发挥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和育人功能。在徐工集团相关公司以企业职工培训处为基础建立分校并建立“工程机械制造实训基地”,校企双方共同对“徐工班”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进行培养,并进行毕业生的回炉提高、企业职工的技术培训、学校教师的企业锻炼进修。建立多层次多渠道校企合作机制,保证校企合作的长效性和有效性。(五)建设并完善工学结合的校内外实训基地1建设集产学研功能为一体的重大装备制造技术实训中心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设置,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搭建机械类专业公共平台,建设成省内领先、集教学、科研、生产、社会培训多种功能于一体,对周边地区辐射作用较大的、开放型的“重大装备制造技术实训中心”。中心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模拟、仿真乃至真实的实习、实训环境,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完成上岗前的职业培训,完成学生向员工的实际能力转换。完善机械加工实训平台、数控加工实训平台、设备维修实训平台、机械设计基础平台建设。新建逆向工程实训室;柔性制造实训室。专业实训条件建设主要建设项目见下表4-1-3。表4-1-3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实训条件建设主要建设项目项目名称设备名称实训项目负责人参加人合作企业完成时间数控加工实训室计算机网络数控建设进行计算机网络数控建设,增建仿真编程室,建立无线数字化设计与网络制造教学平台 数控加工操作及仿真训练、无线数字化设计与网络制造技术训练李荣兵(学院)毕可顺(企业)陆英杜文忠黎少辉徐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扩建车削加工实训室增置CA61400普通车床20台车削加工技能训练李荣兵(学院)史先信(企业)王敏余心明孙金海徐州重型机械公司2012年铣刨加工实训室增置铣床,制齿机床铣削、刨削等加工训练李荣兵(学院)杨茂银(企业)许大华唐昌松罗太景徐锻集团公司2012年电火花加工实训室电火花成型机床电火花成型加工训练李荣兵(学院)朱荣华(企业)李明山余心明任海东徐工随车公司2012年扩建数控维修实训室增加SIEMENS数控系统数控维修实验台数控维修技能训练、理实一体化教学徐 恳(学院)赵光(企业)徐敏徐工挖机公司2013年数控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室配置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强电部分接线板及数控系统、伺服电机、电器件等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理实一体化教学徐 恳(学院)王晓东(企业)王建华徐锻集团公司2012年液压与气压传动实训室配置具有PLC控制功能的液压与气动实验台8台液压与气压传动理实一体化教学史书林(学院)孙建忠(企业)刘娟丁海港徐州重型机械公司2013年柔性制造实验室建设柔性制造线一套进行自动化生产线、柔性制造技术课程训练李荣兵(学院)毕可顺(企业)徐昆鹏詹国兵徐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实训内涵建设企业文化及管理制度建设徐 恳(学院)李 靖(企业)徐昆鹏余心明蔡艳秀徐工基础工程机械有限公司2011年生产性实训基地引进工程机械、模具、机电设备制造公司生产性实训李荣兵(学院)徐 恳(学院)黄 青(企业)李 健(企业)王敏许大华杜文忠徐州新世纪电加工模具厂徐州三原林康技术有限公司2011年校外实训基地机械加工、数控加工、机械装配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顾广辉(学院)孙建忠(企业)王晓东李荣兵王敏胡国庆杨宏楼徐工集团徐锻集团2011年2引企入校,建好校中厂,依托产教园,实现校企无缝对接与机电产教园现有徐州市世纪电加工模具厂、徐州三原林康技术有限公司、白鹭塑料公司等企业加强合作,企业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生产优势和设备资源等市场优势,学院充分发挥自己的办学优势、人才优势、智力优势、实训科研检测设备的优势,在技术服务、校企联合方面进行教材开发、员工培训、工程师兼课、教师培训、产品加工协作、项目联合申报、新技术新工艺信息共享等深入合作,推进专业建设。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及营销过程中,在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联合进行的科研开发项目中得到锻炼。在学生实习、老师锻炼、为企业技术提供技术服务方面开展密切合作,构建技术服务平台,实现校企紧密融合,把机电产教园办成引企入校、校企无缝对接的典范。3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现有紧密型合作企业实训基地建设,并新建15个校外顶实习基地,为保证学生对口就业率在90%以上奠定基础;为企业人员培训、装备技术改造等提供服务。积极实践校企共建实习基地、订单培养、工学交替,校企双主体办学、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的合作,选择技术先进、区域影响大、人才供需关系稳定的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探索、总结、完善运行机制,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锻炼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使他们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升华提高,培养适合于生产、技术、管理一线的高技能人才。 (六)加强科技开发和转化,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依托徐州金山桥经济开发区、铜山高新技术开发区,充分发挥“江苏省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江苏省现代制造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作(“653工程”)继续教育项目培训基地”与“徐州市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研究中心” 的优势,开展科技开发与服务、成果应用与转化,解决企业生产难题,加强企业员工培训;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找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最佳结合点,与企业形成互利共赢、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输送高技能人才。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三年内完成技术服务10项,申请专利10项,完成高技能新技术培训2000人次,对口支援1所西部学校的对口专业。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成具有省内一流水平的示范专业,为创国家级示范专业奠定基础。(七)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建设1发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示范性建设与改革中的先进职教理念、“产学互动, 三业一体” 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的经验和做法等通过学习交流,扩展到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等专业群中,推动相关专业群的整体改革,带动专业群建设。2建设通用能力平台课程机械类各专业学生在今后的岗位工作中都需要机械方面通用的基本能力,因此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构建的机械通用能力平台课程适用于专业群各专业。对于机械通用能力平台课程,实行统一规划、集中建设、资源共享。主要是:机械图样的识读与绘制、机械传动装置的分析与设计、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机械加工技能训练、机械制造工艺文件的编制等。3加强专业群中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共享性研究和建设(1)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专业共建机械图样的识读与绘制、机械传动装置的分析与设计、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机械加工技能训练、机械制造工艺文件的编制等方面的课程,完成教学资源库建设,并共享成果。(2)与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专业共建机械通用能力平台课程,共享机加工教学车间实训资源。4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十二五”期间形成技能水平高、知识结构合理、能够承担较高水平技术研发的专业群师资队伍,双师素质教师85%以上。主要措施:(1)重点专业师资参与专业群的相关教学工作,推广重点专业建设的理念到各个教学环节,将优秀教学内容和方法带给师生,师资共享、经验共享。(2)对于多专业交叉共享课程,重点专业核心课程组要吸收其它专业的青年教师参与,提高其他专业教师的理实一体化的执教水平。(3)每年选送4名专业群中的专任教师到企业进行培养。(4)按1:1专业课时比例聘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四、经费预算、建设进度与预期效果(一)建设项目经费预算本专业建设经费总预算为1040万元。其中:省财政投入600万元(57.69%)、行业企业投入197万元(18.94 %)、学院自筹232万元(23.27%)。项目建设经费预算见表4-1-4。重点专业名称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建设内容资金来源省财政支持行业企业投入其他投入合计201120122013小计201120122013小计201120122013小计合 计1632651726006766672008179802401040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4040401207782244412154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1.培养模式的创新333933393339272.课程体系构建333933393339273.课程建设44122033393339384.教学资源库建设131313393339333957小 计232331771212123612121236149双师队伍建设1.专业带头人建设2114222655515252.骨干教师建设12121135222655515563.“双师型”队伍建设11121235222675517584.兼职教师队伍建设1112123522265551556小 计3637361098882422202062165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1.机械加工实训平台建设34554488723555151202.数控加工实训平台建设2444326661866618683.设备维修实训平台建设31535320966618888242514.机械设计基础平台建设2226223744412255.校外实训基地111332277772131小 计64165652942524247330303090457专业群建设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0000000044412122. 师资队伍建设0000000044513133.实训基地000000005551515小 计000000001313144040社会服务能力建设1.企业项目工作室0000555150000152.培训项目开发0000555150000153.社会服务平台建设000055515000015小 计000015151545000045表4-1-4机械制造专业及专业群建设经费预算(二)建设进度与预期效果表4-1 -5 专业项目建设进度和预期效果表重点专业名称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建设责任人李荣兵建设项目2012年6月(预期目标、验收要点)2012年12月(预期目标、验收要点)2013年8月(预期目标、验收要点)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1.完善“双能并重、三元融入、四层递进、产学互动”人才培养模式预期目标:建设“双能并重、三元融入、四层递进、产学互动”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内外真实生产过程中滚动训练专业技能在产品研制过程中培养创新人才创业素质;在产品销售经营管理过程中开展就业指导。验收要点:(1)企业调研资料(2)2012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资料预期目标:进一步分析装备制造技术岗位群及所需的职业能力,完善“双能并重、三元融入、四层递进、产学互动”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徐州精益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和徐州市先进制造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优势;发挥机电产教园及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及营销过程各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联合进行的科研开发项目中等到锻炼。验收要点:(1)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会议讨论修订意见、图片及相关资料,调研报告,毕业生调查反馈分析(2)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资料;预期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带动同类院校共同进步。验收要点:(1)人才方案推广借鉴情况及兄弟院校评价;(2企业、院校调研报告,毕业生调查反馈分析;(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资料;(4)毕业生就业率99%以上,专业对口率90%以上,“双证书”获取比例100%。2.基于装备制造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及重课程建设预期目标:初步制订5门工学结合课程的项目化课程标准。验收要点:完善机械通用能力平台中5门项目课程的课程标准及初稿。预期目标: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制定9门工学结合课程标准。验收要点:(1)专业委员会会议讨论修订意见、图片及相关资料,调研报告,毕业生调查反馈分析,并融入到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中;(2)机械通用能力平台中5门工学结合课程的课程标准;(3)机械制造专业能力平台中4门工学结合课程的课程标准。预期目标:完成本专业其它课程标准的制定,完善本专业课程体系和工学结合课程标准。验收要点:(1)汇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标准;(2)课程体系推广使用情况总结;(3)修订课程体系,并融入到2014级人才培养方案中;(4)通过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中对课程体系建设的验收。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3.课程资源库建设预期目标:利用学校公共网络平台,完成1门优质核心专业课程资源库建设。验收要点:机械传动装置的分析与设计课程的课程标准、校本特色教材(讲义)、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习题及试题库、企业优秀案例等。预期目标:利用学校公共网络平台,完成3门优质核心专业课程资源库建设。验收要点:机械制造工艺文件的识读与编制、pro/E应用技术、机床夹具的设计制造与调试3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校本特色教材(讲义)、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习题及试题库、企业优秀案例等。预期目标:利用学校公共网络平台,完成1门优质核心专业课程资源库建设。验收要点: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课程的课程标准、校本特色教材(讲义)、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习题及试题库、企业优秀案例等。师资队伍建设 1.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预期目标:通过国内外培训,培养专业带头1名,培养骨干教师2名,提高其科研和实践教学能力,以及把握专业发展和改革方向的能力。验收要点:(1)聘请专业带头人聘书、文件;选派带头人学习的相关材料;专业带头人专业规划及论证材料(2)选派专业骨干教师4名到国内相关高校或科研院所学习,培养其教学和研发能力的相关材料;(3)专业带头人主持12教科研课题和帮带2名青年教师的相关材料。预期目标:通过国内外培训,培养院内专业带头1名、青年骨干教师4名,提高其科研和实践教学能力,以及把握专业发展和改革方向的能力。验收要点:(1)选派专业带头人1名赴国外进修、学习的相关材料;(2)选派专业骨干教师4名到密切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培养其实践、研发能力的相关材料;(3)专业带头人主持12项教科研课题和帮带2名青年教师的相关材料。预期目标:继续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骨干教师4名,提高其解决生产关键技术的能力,能够研发和推广新技术、新成果。验收要点:(1)通过国内外培训,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相关资料;(2)主持12项装备制造技术应用研究或重点专业建设研究课题结题的相关材料,帮带2名青年教师的相关材料。2.兼职教师队伍预期目标:聘请行业企业技术骨干30名和能工巧匠5名,指导学生的相关实践。验收要点:(1)企业行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的名单及聘任文件;(2)企业行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的职称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及成果资料;(3)参加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相关资料;(4)兼职教师名单;(5)工作情况及考核记录。预期目标:聘请企业行业技术骨干35名和能工巧匠5名,指导学生的相关实践。验收要点:(1)企业行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的名单及聘任文件;(2)企业行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的职称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及成果资料;(3)参加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相关资料;(4)兼职教师名单;(5)工作情况及考核记录。预期目标:聘请企业行业技术骨干35名和能工巧匠10名,建立不少于60人的兼职教师库。验收要点:(1)企业行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的名单及聘任文件;(2)企业行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的职称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及成果资料;(3)企业行业技术骨干主持科技项目的有关证明资料;(4)参加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相关资料;(5)兼职教师名单及相关佐证材料;(6)工作情况及考核记录。师资队伍建设3.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预期目标:通过选派教师到企业或相关部门锻炼、,以提高其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技术技能型教师3名。验收要点:(1)教师基层锻炼或进行技能培训的材料;(2)教师所获职业资格证书及参加培训的证明材料。预期目标:通过选派教师到企业或相关部门锻炼、参加专项技术培训,以提高其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技术技能型教师4名。验收要点:(1)教师基层锻炼或进行技能培训的材料;(2)教师所获职业资格证书及参加培训的证明材料。预期目标:通过选派教师到企业或相关部门锻炼、参加专项技术培训,以提高其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技术技能型教师3名。验收要点:(1)教师基层锻炼或进行技能培训的材料;(2)教师所获职业资格证书及参加培训的证明材料。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1.四合作运行机制预期目标:形成产业、行业、专业组合的院(系)校企合作机构,成立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等组织,推进校企在人才培养中紧密合作;形成人力资源、互认互聘,实训研发、设备共享,培训就业、任务共担,技术服务、有偿转让,互训授课、有偿兼职的院(系)级四合作运行机制。验收要点:(1)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成立文件及资料,参与专业建设资料;(2)与徐工集团共建“柔性制造技术学院”,组建“徐工班”实施“双主体”办学;(3)与徐工集团共建“徐工科技装备技术培训学校”,推动厂中校建设。(4)引企入校,建设机电产教园,实现校企无缝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