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陈七生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66948117 上传时间:2022-03-29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陈七生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陈七生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陈七生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资兴党校副校长 陈七生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尽管十七大报告已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但把它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高度,在党代会报告中专辟一章来讲,还是令人耳目一新。可见,生态文明已成为奏响中国经济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时代强音。一、 十八大报告的“生态文明”靓点生态现在通常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生态”也即指自然界诸系统之间的交错复杂关系。生态,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人们对生命的态度、对生存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开化状态,与“野蛮”一词相对立。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明境界和社会形态。它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积极推动、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十八大”报告中有29次提到生态,12次提到生态文明(十七大报告分别只有12处和两处),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并提出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目标。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总依据、“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社会现代化、民族大复兴”的总任务,以及“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体现了开拓、适应、反馈、整合的生态控制论机制。 从十六大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到十七大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到十八大把生态文明深深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去的“五位一体”,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升华,复合生态系统的整合,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化。其中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建设也不是平行的,生态文明是神态,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是形态,前者是纲,后者是常。“十八大”报告特别勾出了推进新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蓝图。指出我们要改革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和机制,实现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与城乡关系,农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生态现代化建设必须在工业化主导下去系统推进。“十八大”报告把生态的内涵从过去只注意生物生态、污染生态上升到科学前沿的人类生态、社会生态,上升到生产关系、消费行为、体制机制、上层建筑和思想意识的高度,上升到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穿针引线、合纵连横的高度。报告运用生态的、系统的、文化的视野和方法,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发展循环经济产业、保育区域生态环境、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四方面部署生态建设方略,体现了“环境为体,经济为用、生态为纲、文化为常”的整体论思想。报告提出了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功能上解决环境问题,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体现了竞生、自生、共生、再生的生态控制论思想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育方略。报告首次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以及“美好世界”、“美好未来”的生态建设目标, 体现中国人民的生活已从基本物质需求,走向精神生活和生态真善美的追求,彰显了中国人类生态的进步和对建设富强、健康、文明美好未来的强烈愿望。报告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大目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产业生态建设目标、人民民主不断扩大的政治生态建设目标,文化实力显著增强的文化生态建设目标,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社会生态建设目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自然生态建设目标。报告特别强调了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深深融入和全面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报告还首次提出了全球生态安全,有八处提到全球问题,体现了中国以世界安全为己任的大国风范。当今世界,人类面临以气候变化、经济振荡和社会冲突为标志的全球生态安全问题;以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胁迫为特征的区域生态服务问题;以及以环境病加剧、适应力降低、人口超集聚为诱因的人群生态健康问题等三大生态风险。“大敌”当前,传统农耕文明封闭保守、无能为力,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工业文明更是回天无术、望洋兴叹。 市场经济依靠竞生,社会主义强调共生,小农经济依赖再生,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自生。但任何单一的运行机制都解决不了复杂的人类生态问题,唯有四生合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把生态文明建设深深融入和全面贯穿于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才有希望挑起全球生态安全的大梁。但要真正把生态文明“深深融入” 和“全面贯穿”到四大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中去,我们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全党全民都来融贯生态文明、锐意绿色发展、凝炼中国特色、推进小康建设。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十八大报告不仅仅是一份政治宣言,也是一份生态文明宣言,将对未来中国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1、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十八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就是天蓝、地绿、水净、山青。要赢得真正的富裕文明,必须守住绿水青山。要把绿水青山当作永续利用的GDP。“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存在矛盾,又相互依存,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只有正确处理快速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关系,在生机盎然的绿水青山中持续地追求并享有幸福,才能真正拥有“金山银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纠正生态文明建设会阻碍经济发展、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就不能发展工业、推进生态建设主要是绿化美化环境等认识误区。也要纠正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肆意开发,加剧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对自然造成伤害,削弱可持续发展能力。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用科学态度和方法,解决发展中粗放式、不可持续性、污染排放过多、能源消耗过大等问题,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恰恰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因素。建设生态文明直接目的在于应对生态危机,但其深层目的却着眼于避免人类的生存危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克服生态危机就是克服人类自身的生存危机。进而可以说,为了克服生态危机而提出的生态文明,其深层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人类自身的生存危机。从“求温饱”到“盼环保”、从“谋生计”到“要生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生存健康的关注越来越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生态环境、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在实现我们这一代发展的同时,也要顾及后代的生存发展,这样才能保障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永续发展下去。说到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生态环境、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同时,无论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还是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都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生产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换言之,建设生态文明是以人为本的,是依赖于人的主体性的发挥而进行的。我国30多年的经济增长得比较快,但相比较而言,和经济相关的包括文化的、生态的、社会的其它方面相对来说有些滞后。生态文明的建设实际上是求得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在这里,健康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持存无疑被视作科学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2建设生态文明,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近代以来,西方现代化看起来颇为成功,以致现代化也就常被理解为西方化。一些民族、国家不断在器物、制度和观念上,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模仿西方。但是西方的现代化其实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消耗了比其人口比例高得多的不可再生的能源和资源,占据了比其人口比例高得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这种发展方式,实质上是少数人剥夺多数人,是造子孙孽断子孙路。现在,全球的生态危机,本质上就是这种不能重复、不可复制的资本主义发展方式的危机,它宣告了西方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排放的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它预示着人类发展模式必须转向自觉、自律。各个方面、各条战线,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不能不经历一番刻骨铭心、脱胎换骨的根本性变革。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中国在环境和资源上遇到的瓶颈之所以无法得到化解,原因在于以往的生产方式效率低下,在消费模式的选择上,人们倾向于发达国家那种高消费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种情况下,提升和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非常重大,这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生产方式上,要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使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生产方式的改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原来的线性(原材料、生产过程、产品、肥料)的生产方式转变成循环利用的生产方式,循环利用即从原材料到生产再到产品,中间没有废料产出,原料又可以进入到新的生产过程;将之前粗放的生产方式变成高效、低污染、低排放的精细生产方式。二是将寻求产品的质量和永久利用。工业文明不断地更新技术创新,很多产品定期被淘汰,而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注重从设计到生产再到利用,都有很高的质量保证,可以使产品有较高的生命周期,使用周期长了,对产品的消耗自然就少了,污染和排放也就少了。在生活方式上,要改变对物质财富的过度追求和享受,过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生活。生活方式的改变首先要倡导从量到质的改变。工业文明时代人们追求的是量,不管质量,吃饭、穿衣、住房都追求数量。生态文明是提倡人们放弃对数量的追捧。如此,对环境的压力就变小了,资源的浪费也少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关键取决于我们的思想认识,取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彻底转变过时的发展思路、发展模式。3.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选择,体现了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我国虽地大物博,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快速、持续增长,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人口众多,环境容量有限,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阶段,面临资源枯竭、复合型环境污染、大范围生态退化的压力。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我国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分别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14%、33%和25%。改革开放后,由于我们延续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时,已成为世界第一煤炭消费大国和第二石油、电力消费大国。我们还消耗了占世界当年总量近50%的水泥、35%的铁矿石、20%的氧化铝和铜,但我们创造的GDP只占世界总量4%多一点。而盘点一下资源家底,我国石油人均可采储量仅为世界1/7;种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一半;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是全球个贫水国之一。按理论计算,我们的自然资源只能承载亿人,可我们现在已经13亿了。过度开发导致环境污染。10年前,只有30%的河水、湖水能够喝,近岸海水超过一半受到污染。所以胡锦涛总书记说:“如果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无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也无法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由此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果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意味着要用50年时间走过发达国家150年的工业化历程。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污染排放、资源消耗具有较高的强度。因此,我国所面临的资源压力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环境治理难度很大,加之欠帐太多,这的确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重要难题。建设生态文明显示出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反映出我们党不只是想着创造当代的政绩,还要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着想。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除了物质的丰富之外,还应包括拥有绿色家园、健康生活。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1)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落实美丽中国,实际上最重要的是落实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美丽中国”要有科学发展的格局之美。我国陆地国土空间面积广大,但山地多,平地少,约60%的陆地国土空间为山地和高原。适宜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面积有180余万平方公里,但扣除必须保护的耕地和已有建设用地,今后可用于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及其他方面建设的面积只有28万平方公里左右,约占全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3%。但是一些地区的国土开发方式仍以粗放式、无节制的过度开发为主。以往城市化过程中,曾出现城市建设“摊大饼”的现象,但也有很多城市因为容积率过高而出现交通负荷过重等“城市病”。 还有现在整个建设空间和人口空间不协调,整个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中心基本都在东部沿海地区高度集聚,人口向沿海地区集聚,资源承载力面临非常大的挑战。这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美丽中国”,让三个空间更好匹配,这是未来指导规划的核心。未来区域规划如何协调发展,不同规划之间如何衔接,这也成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从更高层面出台国土空间开发规划,统领不同部门、不同区域之间的规划,从而保障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2)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2010年底,国务院发布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其中将我国国土空间按开发方式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在优化开发区域,坚持环境优先,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在重点开发区域,坚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限制开发区域,坚持保护为主,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在禁止开发区域,坚持强制性保护。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引导人口和经济向适宜开发的区域集聚,保护农业和生态发展空间,促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对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部分城市化地区要优化开发。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化地区要重点开发。对影响全局生态安全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对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要禁止开发。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三大战略格局”: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3)建设海洋强国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因为我们的生态环境不仅是陆地,还有海洋,还有很多资源要开发,要利用。但是我们现在的海洋争端很多,特别是今年以来,在南海问题上跟菲律宾,跟越南不断发生争执。现在南海有50多个岛屿,其中越南占了29个,菲律宾占了9个马来西亚占了6个,中国仅占6个,连文莱这么小的国家(国土面积还没有我们资兴宽)也占了2个,讲是讲南海我们拥有主权,但实际控制权不在我们手上。我们是全球邻国最多的国家,拥有18000公里的海岸线,我们现在要开始实现一个转换,由传统陆地大国开始向海洋进发,开始意识到,我们不只是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还有300万的海洋国土,海洋国土是联合国海洋法规赋予的,是中国的海洋权利。在东海,与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摩擦不断,加剧了紧张的局势,美国还帮他们助威,与中国周边国家大搞军事同盟,不断进行军事演习向中国施加压力。美国参议院全体会议今年11月29日决定,明确规定钓鱼岛是日美安保条约第五条的适用对象。此举意在和奥巴马政府的立场保持一致,对主张拥有钓鱼岛主权的中国加以牵制。该补充条款指出“美国对钓鱼岛最终的主权归属不持特定立场,但认为其处于日本的管辖之下”。此外,该条款还反对以武力威胁或以武力方式解决东海的主权问题”。据日本媒体最近报道,日本海上保安厅计划组织一支船队,专门应对钓鱼岛周边情况以及中国海监船。船队预计两年后编成,配备12艘巡视船,当中10艘是最新型船只。为什么出现这种局面?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海军还不强大。我们还没有成为一个海洋强国。他们企图遏制中国的发展,怕中国崛起,因此,岛屿要封住,要我们中国海军出不了海,到不了远洋。甲午海战失败了,使小日本霸占了钓鱼岛,至今未还,所以他说是他的。这是强盗逻辑。美国人还支持,所以就有了争端。我们建设海洋强国,要进一步的开发海洋资源,维护好海洋生态,同时使我们国家进一步发展起来。要使中国富强,不成为海洋强国是富强不起来的。老被人家骑在头上拉屎拉尿是不行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新的决策,因此也获得了广大老百姓的拥护,因为它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意志。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开头提出“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报告中用了“全面”与“根本之策”,在往届报告关于资源节约的部分均没有出现过。这体现出政府对这部分重视度进一步提升。一是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推进能源多元清洁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国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书要求:到“十二五”末,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11.4%,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到30%。按发电量计算,中国目前的水电开发程度不到30%,仍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中国是世界上风电发展最快的国家,“十二五”时期,坚持集中开发与分散发展并举,优化风电开发布局。“十二五”时期,中国坚持集中开发与分布式利用相结合,推进太阳能多元化利用。中国坚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综合利用、有序发展”的原则,发展生物质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二是加强水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做好上下游、地表地下水调配,控制地下水开采。完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健全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国家初始水权分配制度和水权转让制度。三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法定权限审批土地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禁止非法压低地价招商。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修编的管理。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用途管制和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加强村镇建设用地管理,改革和完善宅基地审批制度。完善耕地保护责任考核体系,实行土地管理责任追究制。加强土地产权登记和土地资产管理。四是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统一规划管理, 严格矿产资源开发准入条件,强化资格认证和许可管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划开发。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体制,依法设置探矿权、采矿权,建立矿业权交易制度,健全矿产资源有偿占用制度和矿山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完善重要资源储备制度,加强国家重要矿产品储备,调整储备结构和布局。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一是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这里的生态修复工程主要包括土壤修复、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湖泊流域治理等内容,主要涉及生活与工业污水治理,大气污染治理,重金属治理和土壤修复行业。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重点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建设。如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湿地恢复、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等,建设好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改善荒漠生态系统和水生态系统,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实施好城乡绿化等。做好以上工作才能推进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二是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继续推进大江大河治理基础上,积极开展重要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增强城乡供水和防洪能力。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三是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环境保护既要为科学发展固本强基,又要为人民健康增添保障。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现在,水、大气、重金属污染等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还不少,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明显增多。要确保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集中力量优先解决重金属、化学品、危险废物、细颗粒物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我国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已经明确,我们必须乘势而上,有所作为,勇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和实践者。1坚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胡锦涛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尊重自然,就是强调自然与人处于对等的地位,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绝对化人的主体性,也不无限夸大人对自然的超越性。人是自然界的一分子,要把自身的活动限制在保证自然界生态系统稳定平衡的限度之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是要发动社会发展理念上的一场革命。生态文明强调的是必须把人看作与自然是平等的主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文明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主人与仆从之间的关系,而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成员之间平等的关系。人要尊重自身,但首先要尊重自然,不能再对自然肆意盘剥和掠夺,必须呵护并善待自然。(2)顺应自然,就是强调人类在活动中要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自然规律具有客观必然性。人应在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确定的工作重点、方向和各项措施只有符合客观规律才能成功。反之,脱离了客观实际,违背了客观规律,就难以取得成功。”生态规律是指生态运动过程中所内含的必然性或本质联系。生态规律包括:互生规律,即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的;共生规律,即相互补偿和相互协调;再生规律,即物质循环转化;协同进化规律相互适应与选择;平衡规律,即物质输入输出的等。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可以通过大规模的植树种草来治沙,结果“人进沙进”。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沙化主要是由于人为干扰产生的土地退化现象,局部治沙可能成功,但整体治理难以奏效。治沙应该充分发挥大自然的力量,在沙漠周边地区过渡带主要应控制人为活动,保护地表结皮、固沙植物等;在重点退化地区可适度生态移民,在一些地方可以“人退”实现“沙退”。建设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从人工建设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十八大提出以“自然恢复为主”意味着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要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几十年来,大量发展人工纯林的传统不但未有改观,反而愈演愈烈。以杨树为例,原来的“南方杉家浜,北方杨家将”,现已发展成了“东西南北中,全是杨家兵”。如今,杨树已经南下江南,接近了南岭。整个大西北、华北平原,甚至江南一些地区,也以杨树为主。高密度、单一树种的人工纯林对国土生态贻害无穷,单一树种形成的种群实质上是一种生物多样性极端下降的“绿色荒漠”。(3)保护自然,就是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保护的角度处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改造和利用自然,但是绝不能把自然当做随意改造的对象。自然的某些部分可以通过改造为人类所用,但另一些部分只能保持原貌,人类不能对其加以改造和破坏。2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把生态文明融入和贯穿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切入点。传统工业文明形成的产业基本上是链式产业,一个企业只要能从自然生态系统中获得资源,经过加工变成产品,排出废弃物、实现了利润,其生产过程就完成了。在这种产业生态关系中,每一个企业都设法获取最大的利润而不管资源的耗竭和环境的污染。但资源是有限的,环境容量也是有限的,结果是传统工业文明导致了很大的负面生态影响,特别是前面提及的三大生态危机。未来的生态文明要把传统的资源耗竭型工业变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新兴生态产业。这就要求我们从过程上、结构上、功能上去改变产业生态关系,促进增长方式的改变和经济结构的转型。 “十八大”提出的进一步推动经济改革,结构的改革和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用到生态学基本原理,比如说纵向闭合、横向联合、区域耦合、功能复合、软硬结合、人文亲和等等方法,有兴趣的听众可以参考产业生态的相关文献了解具体方法。比如说未来的产业结构,不再是农业就是农业,工业就是工业,服务业就是服务业,而是第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耦合。产业活动有两大链条,一是生物质产业链,二是矿物质产业链。生物质通过太阳能的光和作用,动物的转化作用以及人的加工、物流和消费,最终变成废弃物回到自然生态系统中去。这个过程中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有的变成废弃物污染环境、环境影响比较大。 产业生态文明就是要把种植业、加工业、物流业一直到最后的消费和废弃物再生以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闭合成一个生命周期全过程,进行统一规划、设计、经营和管理,使其生态经济效率最大化,生态足迹影响最小化。举一个例子,当前,农村和区域水体的面源污染严重,农作物的食品安全也堪忧,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排放了大量的磷、氮,如化肥农药的过量或不适宜的使用和垃圾污水的不适宜的管理。农民不知道哪些是合适的化肥和农药,而另一方面农村传统的秸秆、粪便、有机生活垃圾都没有充分用上,而化肥厂、农药厂生产的大量化肥和农药又堆在仓库卖不掉。所以,未来的农田保健产业,将把化肥厂、农药厂和农民、农田、农业、农村结合成一个复合生态经营体,农民可以把土地在联合体里入股,享受土地资产产生的效益,同时可以当农业工人拿取工资。由规模化龙头企业管理大面积的农田,测土施肥、对症下药、把垃圾、秸秆与适量无机肥结合制成有机无机复合肥料或纯有机肥,使环境尽可能被少污染,农民不再愁打药、施肥问题了,化肥厂也不愁肥料的销路了,这样一来,农业效益提高了,环境也好管理了。这就是通过以工带农、以城带乡、以公司带农户、以生产带生态,实现三产合一、合纵连横,真正把生态文明融入和贯穿到农业生产建设中去。去年北京的7.21雨洪灾害,来了一场不是特大的雨洪,由于排水不畅,很多地方被淹,有77条生命丧失了。究其原因,是市政基础设施的生态整合不够,生态基础设施不健全,特别是涵养、缓冲雨洪和净化雨污的湿地大面积消失。城市是文化的积淀,要经过长期天灾人祸的生态磨合才能形成可持续的生态文明。经历了600多年风雨考验的北海团城和紫禁城地下集雨排水系统就是生态基础设施的案例。 城市建设,楼很高,路很宽,车很多、街很亮、公园很绿只是形态建设,城市内在的生态品质、生态健康和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才是深层次的神态建设。当今中国,许多快速城市化地区湿地、耕地、生态服务用地被大量占用,地表被柏油水泥硬化,水回不到地下去,热岛效应强烈,城市的氮磷等营养物流失到郊区水体去,导致大面积的水华。这些都是湿地肾功能衰竭,绿地肺功能退化,地表皮呼吸功能失调,污染物排放口循环再生能力弱、交通拥堵造成的。把生态文明结合到城市生态建设中去,就要嵌入生态学的循环再生机制。传统市政基础设施,只能将垃圾清运到郊外,污水排放到区域水体就行了。以生态为纲的环境保护,需要形神合一、标本兼治,把末端污染防治、企业清洁生产、产业生态园区、政区生态管理、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多途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又如城市生活垃圾问题,当今这个,可以说还没有哪一个城市完全解决了生活垃圾问题。垃圾处理的途径有堆肥、填埋、焚烧,有政府、企业、社区居民的责任,但是光靠政府,光靠企业,光靠老百姓分类,或者光是焚烧,光是填埋,光是堆肥都解决不了问题。要开展适应性生态管理,比如说垃圾分类管理,多数居民现在还没有具备那样的生态意识,每家每户都自觉分类。这种情况下,只得请拾荒民工先简单分类,把生活垃圾分成干垃圾和湿垃圾,将湿垃圾中的塑料袋捡出来把水压掉后,进入社区堆肥池,或者家中备一个堆肥桶,24小时左右基本上变成肥料,让物业拿走。这样处理以后,垃圾减量化可达到60%左右。从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产业化、社会化,把这些结合起来,利用生态学的原理,可以综合社会、经济和环境管理的方法来解决生活垃圾问题。3.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探索和实践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新道路越主动、越深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就越明显、越持久。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政府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就是要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和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新要求,走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代价小”就是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效益好”就是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建设相统筹,寻求最佳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排放低”就是坚持污染预防与环境治理相结合,把经济社会活动对环境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可持续”就是坚持环境保护与长远发展相融合,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将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要求全面体现到国民经济体系的各个领域和社会组织体系的各个方面,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以环境改善倒逼发展方式转变,以生态建设再造环境优势,是有效减轻环境治理压力、扭转生态恶化趋势的治本之策。 4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1)节约优先节约优先就是要超越和摒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使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因此,必须将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资源放到国家发展全局考虑,通过开源节流、节约集约,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2)保护优先保护优先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前提,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开发建设活动的约束条件,严格环境准入,控制人为活动的不利影响。保护优先,既是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的现实需要,也是现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一直是各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难题。一些地区曾经不顾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肆意开发,导致水体或土壤严重污染,城市灰霾天气增多等。当前,急需贯彻保护优先的指导思想,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自然保护与合理利用及开发、生活和生态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等生态功能极为重要的敏感区域,必须加强保护,建立长效机制。(3)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为主就是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要把利用自然能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自然恢复为主意味着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要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很多地方对自然生态的索取大大超出了其承受能力,以致自然生态系统不堪重负、严重失衡。利用自然能力恢复是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做法。大自然具有很强的恢复能力,可以依靠自然本身力量恢复已退化的生态系统。休养生息是近几年来我国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其本质就是让生态系统自然修复。经过几年实践,许多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我们应该总结推广这一经验,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家园。5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这是三大发展理念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三个发展”思想是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重要内容。生态危机,是“危”,也是“机”。危险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共存。放眼世界,未来的世界发展,传统的发展模式必须摒弃,人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机遇。据联合国环境署预测:在农业方面,采用有利于生态的耕作方法,在不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条件下,可以在2050年供养90亿人口。在水资源、林业发展、制造业、废物利用、绿色旅游业、交通运输业方面,绿色经济也都大有可为且必将大显身手。(1)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当今世界,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许多国家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突出绿色的理念和内涵。“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2010年6月7日,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对“绿色发展”的内涵作了明确阐述:“绿色发展,就是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绿色发展要求人类更主动把握自然的发动因素,增加更多绿色投资,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绿色发展是国内国际共同的责任、共同的义务、共同的使命。谁抢先占领绿色经济的制高点,谁就能在绿色发展的大势中赢得先机、把握主动。绿色发展,是指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单位、每一家公司、每一个政府部门都应该身体力行。中央是绿色发展的规划者,地方是绿色发展的实践者。既要集中优势打歼灭战,如主体功能区的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等,更需要打持久战,如推动节能减排、减碳等行动,持之以恒地爱护自然、保护自然。 (2)循环发展循环发展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也是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活动的总称。十八报指出: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一是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在农业、工业、建筑、商贸服务等重点领域推进清洁生产示范,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降低资源消耗。加强共伴生矿产及尾矿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进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和建筑、道路废弃物以及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按照循环经济要求规划、建设和改造各类产业园区,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构筑链接循环的产业体系。 二是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加快建设城市社区和乡村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回收网络,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加快完善再制造旧件回收体系,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建立健全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完善分类回收、密闭运输、集中处理体系,推进餐厨废弃物等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三是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推动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和节能省地型住宅,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限制过度包装,抑制不合理消费。推行政府绿色采购,逐步提高节能节水产品和再生利用产品比重。 四是强化政策和技术支撑。加强规划指导、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制订循环经济技术和产品名录,建立再生产品标识制度,建立完善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制度。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3)低碳发展低碳发展是一种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低碳发展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方案,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是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全球酷暑、干旱、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要求全球减排温室气体的呼声日渐增强,各国加强合作、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已是大势所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迅速增长,各方对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承担更大国际责任的要求和期待也不断上升。我国已不可能像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一样无约束地排放温室气体,而必须从全人类的长远利益出发,在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体现我国作为负责任发展中大国的态度。低碳发展的实质是以低碳技术为核心、低碳产业为支撑、低碳政策制度为保障,通过创新低碳管理模式和发展低碳文化实现社会发展低碳化的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发展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通过税收、融资等优惠,引导政府和企业增加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投入。必须创新低碳产业发展、能源环保产业发展、绿色金融发展等机制体制,制定和实施低碳产业发展规划和指南,走低碳型工业化道路,发展以生物质能、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节能装备、水电环保等为重点产业。十二五规划对我国未来五年内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目标提出了约束性指标新要求,“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合物排放分别减少10%。6、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抓试点示范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当好推进者。按照十八大要求,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行业,由点到面,启动生态文明示范村(社区)、园区、乡镇、学校、单位的建设。2012年11月23日,在资兴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深入推进城乡环境同治、冬季农业工作会议上,陈荣伟书记强调,要以十八大精神推动资兴生态文明建设,要力戒“等、靠、守”的行为。要实行“投、筹、引”的办法,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要“投”,即政府投资,要把财政资金的投放向生态文明建设倾斜,做好融资平台,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要“筹”,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要倡导全民参与,筹集民间资金,多渠道吸纳民间资本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要“引”。要大力招商引资,敢于拿出最好的资源、最好的项目来招商引资,引进投资者参与我市生态文明建设。要推行“看、比、超”的措施,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要看成绩、看差距;要比进度、比水平;要超别人、超自己。最后陈荣伟书记还强调: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我们资兴的责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我们资兴的义务。我们要义不容辞地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资兴科学发展的首要任务,作为城市永续发展的首要责任,为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城市而努力奋斗! 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来建设生态文明,一代伟人所描绘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美丽画面就一定会再度呈现在我们的眼前。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