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鉴别诊断

上传人:dus****log 文档编号:66913953 上传时间:2022-03-29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1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疾病的鉴别诊断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疾病的鉴别诊断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疾病的鉴别诊断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疾病的鉴别诊断 症状,是病人自觉有各种异常的痛苦感觉、或通过医生诊察而得知的病态改变。如头痛、眩晕等。它是机体发生疾病后的表现,是医生诊察疾病、判断疾病的客观标志。 症状与证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证候,简称为“证”,是病因病机、病位、症状、舌诊、和脉诊的综合与概括。如表实证、阴虚证等。它反映了疾病的本质,是临床诊断疾病的结论。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机理,它即是联系证候与症状的纽带,也是证候的核心组成部分。病机决定了疾病的性质。由同一病机联系着的许多症状就构成了证候。 在临床上,疾病是千变万化的,症状表现也是错综复杂的。只有认真研究各种常见症状、证候和病机,才能对不同病证而出现的相同症状加以鉴别。症状鉴别是从相类似的症状中,研究疾病不同的病因病机,以探求疾病的本质,这是正确进行辨证论治的关键步骤。因此,症状的鉴别,是疾病与证候诊断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辨证 辨证,就是辨别症状,根据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以判断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为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证”与“症”应该严格区分,“症”是一个一个的症状,而“证”是证候,是辨证所得到的结果。 “证”与“病”的概念是不同的。清代医家徐灵胎说:“病之总者为之病,而一病总有数证”。也就是说,病可以概括证。辨病名,必先辨证。诊断先从辨证再进一步辨病,辨病之后又再进一步辨证。因此,辨证论治并不是说中医不讲究辨病,强调辨证已包括辨病于其中了。 辨证的方法很多,都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的,如病因辨证、经络辨证、与等。其中病因辨证着重从病因角度去辨别证候,可以看成是外感病辨证的基础。六经辨证是外感病中“伤寒”病的辨证法;卫气营血辨证是外感病中“温病”的辨证法。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及脏腑辨证适应于杂病各科辨证。但脏腑辨证是杂病辨证的重点辨证法,经络辨证与气血津液辨证可以看作是脏腑辨证互为补充的辨证方法。三焦辨证 自清代医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以上、中、下三焦论述温病的证治以来,三焦辨证就成为温病辨证的方法之一。这是依据内经关于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在伤寒论及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结合温病传变规律的特点而总结出来的,着重阐述了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特点及其传变的规律。 三焦辨证是在阐述上、中、下三焦所属脏腑病理变化及其证候的基础上,同时也说明了温病初、中、末三个不同的阶段。三焦辨证认为:温病一般始于上焦手太阴肺,然后传入中焦脾胃,最后终于下焦肝肾。但是,由于温病有风温、春温、暑温、湿温、秋燥、伏暑、瘟疫等不同种类。因此,它们的发病和传变规律不尽相同。如暑温初起,即可表现为中焦病证。此外,三焦病证亦可以相兼互见。如湿温初起,多上、中二焦同时发病。 在三焦辨证中,邪在主要表现为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变。病在则表现为脾胃功能障碍的证候。邪入,主要反映出足厥阴肝和足少阴肾的病变。上、中二焦病变,多属实证。下焦病变,多为虚证。 上焦病证 风热袭表证:指风热邪气,侵袭肌表,影响肺卫功能所形成的证候。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脉浮数。 热邪壅肺证:指热邪壅滞于内,肺气闭郁所形成的证候,症见发热汗出,咳嗽气喘,口渴,苔黄脉数。 邪陷心包证:指温热痰浊病邪,内陷心包,蒙闭心窍,扰乱心神所致的证候。症见发热,神昏谵语,舌蹇肢厥,舌质红绛,苔黄或黄腻,脉滑而数。 中焦病证 胃经热织症:指胃经火热,弥漫充斥,耗气灼津所表现的症候。症见壮热不恶寒,反恶热,面赤气粗,汗出口渴,舌苔黄燥,脉象洪大。 肠道热结证:指火热邪气与肠道积滞相互搏结,以致肠道腑气不通所表现的证候,叫做肠道热结证。症见发热,日脯尤甚,甚则神昏谵妄,腹胀便秘,小便短赤,苔黄黑焦燥,脉沉而有力。 湿热困脾证:指湿热之邪侵袭,气机郁阻,脾胃功能障碍所致的证候。症见身热不扬,不为汗解,缠绵难愈,胸闷脘痞,呕恶欲吐,身重肢倦,苔腻脉濡。 下焦病证 热耗肾阴证:指温病后期,热邪久留,耗损肾阴所表现的证候。症见发热,夜热早凉,或午后热甚,颧红,口干咽燥,精神倦怠,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舌质光红,舌体瘦小,脉沉细数。 阴虚动风证:指温病后期,阴血大伤,水不涵木,虚风内动的证候。症见手足蠕动或抽动,神情倦怠,心悸,舌红绛枯痿,或见舌体瘦小颤动,脉沉细弱。 此外,温病其它许多证候亦都可以归纳入三焦病证的范围之内,如温热犯卫证、燥热犯卫证、痰热壅肺证、燥热伤肺证、热郁胸膈证等等,均属于上焦病范畴。热郁胆经证、暑伤气津证等,属于中焦病之列。气热动风证、营热动风证、热入营分证、血热动血证、血热动风证等,属于下焦病的范畴。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是外感温热病的辨证纲领,也是外感温热病证候分类的一种方法。是清代叶桂在内经的理论指导下,总结前人及自己的经验而创立的一种辨证方法,他把温病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划分为、和四个阶段,用来说明温病证候浅深轻重和传变规律。 一般来说,卫气营血辨证中,邪在卫分、气分者病情轻浅;邪入营分、血分者,病情深重。温病的传变有顺传和逆传两种,由卫分到气分,进而发展到营分、血分者,为顺传。卫分证直接陷入营分证者,为逆传。 由于温病病情复杂多变,卫、气、营、血四个阶段并非截然分开。因此,在临床上往往有不同阶段的证候相互交织错杂的表现,如卫气同病、气血两燔等等。 脏腑经络是卫气营血辨证的物质基础。卫分证病变多涉及肺卫皮毛,气分证病变多影响胸膈、肺肠、脾胃、胆等脏腑组织,营分证候多关系到心与心包络,血分证病变多耗损肝肾阴血。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病因、八纲、气血津液等理论,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病因病机,判断疾病的部位、性质、邪正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是中医辨证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五脏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脏腑之间也存在着表里相合关系。因此,腑腑病证之间具有相互传变、交叉错杂的特点,从而可以形成各种各样的脏腑同病、数脏合病的证候。 脏腑辨证具体来讲,可以从、和几方面探讨。 心与小肠病辨证 心位居胸中,与小肠相表里,心主神明,主血脉,主汗液,主火,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声为舌。其心病常见证型如下: 心气虚、心阳虚 症状:二者共同脉症为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脉细弱或结代。兼见面色苍白、神疲体倦、自汗少气、舌淡苔白等症者,为心气虚;若见畏寒、肢冷不温、面色滞暗、胸闷痛、舌淡、紫暗而胖嫩者为心阳虚。若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神志模糊甚至昏迷者,为心阳虚脱之危症。 病因病机:多由久病体虚,或年老脏气衰弱,或汗下太过,或暴病伤阳耗气,或禀赋不足等所致。 心血虚、心阴虚 症状:二者共同症状为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若兼眩晕、面色不华、唇舌色淡、脉细弱,则为心血虚;若兼五心烦热、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则为心阴虚。 病因病机:多由于生化之源不足,或发于失血之后,或热病伤阴,或七情内伤,阴血暗耗等所致。 心火亢盛、小肠实热 症状:心中烦热或失眠、口渴饮冷、尿黄赤、舌尖红、舌体糜烂、脉数。小肠实热还可见尿血、尿道灼热疼痛等。 病因病机:本证多因情志刺激,或六淫郁而化火,或过食辛辣、温补之品等所致。 心脉痹阻 症状:心前区或胸骨后刺痛或憋闷、心悸,甚则面青、唇紫、四肢发凉、舌质暗红或见瘀斑、脉细涩或结代。 病因病机:本病多继发于心气或心阳亏虚之后,往往由劳倦感寒,或精神刺激,或痰浊凝聚等诱发。 痰火扰心 症状:轻者心烦不寐,面红,口渴,胡言乱语,哭笑无常;重者神志错乱,狂躁乱动,打人骂人。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因病机:此由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炼液成痰,或痰浊日久化热化火,或外感火邪灼津成痰等而致痰火犯扰心神。 痰迷心窍 症状:神识痴呆,或意识朦胧,喃喃独语,或神昏不语,喉中痰鸣,苔腻脉滑。 病因病机:病由精神抑郁,气郁不舒,或感受湿浊邪气,气郁阻遏,痰浊凝聚,蒙蔽心窍所致。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居胸中,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司呼吸,知嗅觉,发声音,主皮毛,主治节,主宣发肃降。肺能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肺开窍于鼻,涕为肺之液。肺在声为哭,在志为悲。其肺病证型如下: 肺气虚 症状:气短喘促,咳痰无力,自汗怕冷,面色苍白,痰多清稀,舌淡苔白,脉虚弱。 病因病机:本证多系久病喘咳,耗伤肺气,或禀赋不足,或其他脏腑病变影响等所致。 肺阴虚 症状: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稠,或痰中带血,午后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或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因病机:此病或由久咳伤肺,或由邪热恋肺,耗损肺阴,或因劳损等所致。 风寒束肺 症状:咳嗽声重有力,吐痰稀白,鼻塞流涕,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病因病机:此证由外感风寒,邪袭肺卫所致,肺合皮毛而主卫外,风寒外袭,则营卫不利。 风热犯肺 症状:咳嗽气粗,痰黄而稠,口渴,咽红疼痛,头痛,身热恶风,苔薄黄,脉浮数。 病因病机:此系外感风热之邪,侵犯肺卫所致。风热犯肺,肺失宣降。 痰热壅肺 症状:咳嗽喘促,呼吸气粗,发热胸痛,口渴,尿黄,便秘,甚则鼻翼煽动,咯痰黄稠,或咳唾脓血腥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因病机:本病多由风热犯肺,或寒郁化热,火热炼液成痰,热与痰结,壅阻于肺而成。 痰浊阻肺 症状:咳嗽气喘,痰多泡沫或白色而粘,易于咯出,胸闷,喉中痰鸣,甚则不能平卧,苔薄白,脉滑。 病因病机:此多因长期咳嗽,损伤肺气,肺不布津,聚液成痰。或由脾虚生湿,凝而生痰,上渍于肺所致。 燥邪犯肺 症状:干咳少痰,痰粘难咯,或喘咳唾白沫,鼻燥咽干,咳甚则胸痛,舌干苔薄而少津,脉细数,或兼有发热,恶风寒,头痛等表证。 病因病机:多由秋季感受燥邪,耗伤肺津所致,亦有因风温诸邪伤津化燥而成。 大肠湿热 症状:发热,腹痛,腹泻,肛门灼热,或大便脓血,里急后重,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病因病机:多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或饮食不洁,致暑湿热毒之邪侵及肠胃,湿热蕴结,下注大肠,损伤气血而成。 大肠津亏 症状:大便干结,甚如羊粪,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苔黄燥,脉细。 病因病机:多见于老年人或产妇,或由阴亏血虚,或由热病伤津耗液所致。 脾与胃病辨证 脾处中焦,与胃相表里。脾主运化,布津液,主肌肉和四肢,主升,统血。脾喜燥恶湿,开窍于口,其化在唇,涎为脾之液。脾在声为歌,在志为思。其脾病证型如下: 脾气虚、中气下陷 症状:食少纳呆,食后脘腹胀满,少气懒言,四肢倦怠,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缓弱。若中气下陷(亦称脾气下陷),则兼见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等,或小便频数等。 病因病机:病由劳倦伤脾,或饮食失节,或吐下太过,损伤脾气,或素体虚弱,久病虚损所致。 脾不统血 症状:便血,肌衄,或妇人月经过多,崩漏,以及其它出血症。同时兼可见脾气虚或脾阳虚的证候。 病因病机:此多因久病脾气虚弱,或劳损伤脾等所致。 脾阳虚 症状:纳减腹胀,大便溏薄,四肢不温,或脘腹隐痛,喜温喜按,或见面肢浮肿,小便不利,或妇人白带清稀而多,舌质淡嫩,苔白滑,脉沉细或迟弱。 病因病机:此证多由脾胃气虚发展而来,或久病伤脾,或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过用寒凉药物损伤脾阳所致。 寒湿困脾 症状:脘腹胀闷,不思饮食,泛恶欲吐,口粘不爽,腹痛溏泄,头重身困如肿,苔白腻或舌胖嫩,脉濡缓。 病因病机:多由贪凉饮冷,致寒湿停于中焦,或冒雨涉水,居住潮湿,寒湿内侵脾胃;或素体湿盛,脾阳受遏,以致寒湿中生。 脾胃湿热 症状:脘腹胀满,恶心欲吐,厌油腻,口粘而甜,肢体困重,大便溏泄不爽,小便短赤不利,或面目肌肤发黄,或有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苔黄腻,脉濡数。 病因病机:此证多因感受湿热之邪,或过食肥甘厚味,湿热内生,或饮食失节,损伤脾胃,湿郁化热所致。 胃寒证 症状:胃脘冷痛,轻则绵绵不已,重则拘急剧痛,遇寒则甚,得温则减,口淡不渴,口泛清水,或食后作吐,肠鸣漉漉,舌淡苔白滑,脉弦或迟。 病因病机:多因胃阳素虚,复受饮食寒凉之侵,或偏嗜生冷,或脘腹受寒而致寒凝于胃。 胃火炽盛 症状:胃脘灼热疼痛,渴善冷饮,消谷善肌、泛酸、食入则吐,口臭,牙龈肿痛,或溃疡出血,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病因病机:本证多由邪热犯胃,或情志不遂,肝火犯胃,或过食辛辣,胃火素盛等所致。 食积胃脘 症状:脘腹胀满或疼痛,嗳腐吞酸,厌食,呕吐,失气酸臭,大便秘结或泻泄,舌苔厚腻,脉滑。 病因病机:此证多由饮食不节,食入过多所致。食滞胃脘,胃失和降。 胃阴不足 症状:口舌干燥,饥不欲食,或干呕呃逆,胃痛嘈杂,或脘痞不适,大便干燥,舌红苔少或无苔少津,脉细数。 病因病机:病多因湿邪久羁,或肝火犯胃,内热伤阴等所致。 肝与胆病辨证 肝位于右胁,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性喜条达,主藏血,主筋,主风,开窍于目,其华在爪,泪为汗之液。肝在声为呼,在志为怒。其肝病常见证型如下: 肝气郁结 症状:精神抑郁,易怒,胸胁胀痛或窜痛,胸闷不舒,喜叹息,纳呆嗳气,脘腹胀满,或咽部有梗阻感,妇女月经失调,痛经或经前乳房胀痛,少腹胀痛,苔薄白,脉弦。 病因病机:此证多由情志不遂或精神刺激,郁怒伤肝所致。 肝火上炎 症状:头痛,眩晕,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口苦,或吐血,衄血,耳聋,耳鸣,舌红苔黄,脉弦数。 病因病机:病多由郁怒伤肝,肝郁化火所致。 肝阳上亢 症状:弦晕,耳鸣,头痛,目胀,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病因病机:本证多系素体阳盛,或七情内伤,或久病耗伤肝肾之阴所致。 肝阴虚、肝血虚 症状:二者共同症状为头昏目眩,视物模糊,面色无华,爪甲不荣,肢体麻木,筋脉拘挛,月经量少。若血虚还可见经闭,失眠,舌淡,脉细;阴虚者还兼有颧红,手足心热,耳鸣,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病因病机:此多因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肝血等所致。 肝风内动 临床出现抽搐、震颤、麻木等症状都属于肝风内动,常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血虚生风三种。 1.肝阳化风:多由素体阴虚,肝阳易亢,化火生风所致,症见眩晕欲仆,头痛如掣,肢体麻木,手足震颤,舌质红,脉弦细。若突然昏倒,舌强不语,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则为中风。 2.热极生风:多因热邪亢盛,燔灼肝经,热陷心包所致。症见高热,烦渴,抽搐,项强,两目上翻,甚则神志昏迷,角弓反张,舌红苔黄,脉弦数。 3.血虚生风:多由久病或失血等因素而致肝血亏虚,血虚而生风。症见头目眩晕,视物模糊,面色不华,肢体麻木或震颤,肌肉跳动或皮肤瘙痒,舌淡脉细。 寒凝肝脉 症状:少腹胀痛,牵引睾丸,遇寒则剧,得温则减,或睾丸坠胀,或阴囊收缩,常伴畏寒肢冷,舌苔白滑,脉弦迟。 病因病机:本病多由外感寒邪侵犯肝经,致气血凝滞而成。 肝胆湿热 症状:胁肋胀痛,口苦纳呆,呕恶腹胀,小便短赤,大便不调,舌苔黄腻,脉弦数。若见身目发黄,发热,或见阴囊湿疹,或见睾丸肿痛,外阴瘙痒,妇女带下黄赤腥臭等,则为肝经湿热证。 病因病机:此证多因外感湿热之邪,或嗜酒肥甘,湿热内生,蕴结肝胆,或湿热下注所致。 胆郁痰扰 症状:头晕目眩,口苦呕恶,烦躁不寐,惊悸不宁,胸满闷,善太息,舌苔黄腻,脉弦滑。 病因病机:此多由情志郁结,气郁痰生,痰热内扰,胆胃失和所致。 肾与膀胱病辨证 肾位于腰部两侧左右各一,与膀胱表里。肾藏精,主生殖,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肾司二阴,开窍于耳,其华在发。唾液为肾之液,在声为呻。其肾病证型如下: 肾阴虚 症状:头晕目眩,耳鸣,腰膝酸软无力,低热,颧红,口干,盗汗,手足心热,舌红,脉细数。 病因病机:本证多由房事不节,耗伤肾精,或因其他脏腑之阴虚导致肾阴亏虚。 肾阳虚 症状:畏寒肢冷,腰膝冷痛,男子阳萎,早泄,女子宫寒不孕,小便清长,夜尿多,或尿少浮肿,舌淡苔白,脉沉迟,尺部弱。 病因病机:此证多由禀赋不足,素体阳虚,或年老体弱,阳气虚衰,或房事过度,阴损及阳等所致。 肾气不固 症状:精神疲乏,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尿后余沥不尽,夜尿频多,甚或遗尿,小便失禁,或滑精,早泄,妇人白带清稀,胎动易滑,舌淡苔白,脉沉弱。 病因病机:此多由年老肾气衰弱,或幼年肾气未充,或久病劳损伤肾等致肾气亏耗,无力封藏,固摄所致。 肾不纳气 症状:气短喘促,呼多吸少,动则喘甚,声低气怯,咳逆汗出,腰膝酸软,四肢不温,面部虚浮,舌淡,脉虚。 病因病机:此证多由久咳伤肺,由肺及肾,或因房劳伤肾,气不归元,肾失摄纳所致。 膀胱湿热 症状:小便灼痛,尿频,尿急,或见血尿,或尿液浑浊,或有砂石,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病因病机:病多由外感湿热,蕴结膀胱,或饮食不节,湿热内生,下注膀胱所致。 膀胱虚寒 症状:小便频数而色清,或小便淋漓失禁,或周身浮肿而小便短少,舌淡苔白,脉虚弱。 病因病机:此证多由肾气虚而不固或肾阳虚而不化水所致。 脏腑兼病 凡两个以上脏器相继或同时发病的,称为脏腑兼病。 心脾两虚 症状: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饮食减少,腹胀便溏,面色萎黄,倦怠乏力,或皮下出血,妇人月经过多色淡,或经少经闭,舌淡,脉细弱。 病因病机:此多因病后失调,慢性出血,思虑过度,或饮食不节等所致。 心肾不交 症状:虚烦失眠,心悸健忘,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梦遗早泄,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因病机:此系久病劳伤,或恣情纵欲,或多思妄想,损伤心肾之阴而致。 心肾阳虚 症状:形寒肢冷,心悸怔肿,尿少身肿,唇甲青紫,舌质青紫暗淡,苔白滑,脉沉微。 病因病机:本证多因久病不愈,或劳倦内伤等而致。 心肺气虚 症状:心悸气短,咳喘少气,胸闷发憋,自汗乏力,动则愈甚,面色苍白或暗滞。甚则可见口唇青紫,舌质暗淡或见瘀斑,脉细弱。 病因病机:此多因劳倦过度,或久病咳喘,耗伤心肺之气所致。 肝脾不调 症状:胁肋胀痛,胸闷叹息,烦躁易怒,饮食减少,腹胀肠鸣,大便溏薄,或腹痛即泻,妇人月经不调,经前乳房胀痛,苔白,脉弦缓。 病因病机:本证多是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脾,造成脾气虚弱。 肝胃不和 症状:胸胁闷胀,烦躁易怒,胃脘胀痛,痛引两胁,嗳气吞酸,苔薄黄,脉弦。 病因病机:此证多因情志不遂,气郁伤肝,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致。 肝火犯肺 症状:胸胁灼痛,急躁易怒,头晕目赤,烦热口苦,咳嗽阵作,甚则咳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病因病机:此系情志郁结,或邪热蕴结肝经,郁而化火,上灼于肺所致。 肝肾阴虚 症状:头晕目眩,耳鸣胁痛,腰膝酸软,咽干口燥,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男子遗精,女子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因病机:病多由久病阴血内耗,或房劳过度,肾精亏虚,或早婚多育,精血亏损等所致。 脾肺气虚 症状:短气乏力,咳喘痰多而稀,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甚则面足浮肿,舌淡苔白,脉细弱。 病因病机:病多由久病喘咳,肺气虚弱,损及于脾;或脾气久虚,精微不足,而肺气虚弱所致。 脾肾阳虚 症状: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腰膝或少腹冷痛,纳减便溏,或下利清谷,甚则五更泄泻,或小便不利,面肢浮肿,甚则水臌胀满,舌淡肿,脉沉弱。 病因病机:此证多因久病耗气伤阳,水邪久踞;或脾虚久泻,以致肾阳虚衰所致。 肺肾阴虚 症状:咳嗽痰少,或痰中带血,口燥咽干,或声音嘶哑,腰膝酸软,心烦少寐,骨蒸潮热,盗汗颧红,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因病机:本证多因久咳伤肺,肺虚不能布津滋肾;或房事、劳倦太过,肾阴虚竭,以致阴津不能上承,或虚火灼肺,而致肺肾阴虚。四诊 四诊是指、四种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古称“诊法”。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诊法何如?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可见诊法就是对人体进行全面诊察的方法,借以判断人的健康与疾病状态。 内经奠定了四诊方法的基础,难经则明确指出了四诊的基本概念。如六十一难将四诊概括为:“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四诊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十分丰富,举凡人体所表现的一切现象,与生命活动有关的社会和自然环境等等,统统在诊察之列。 四诊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的特点,在感官所及的范围内,直接地获取信息,医生即刻进行分析综合,及时作出判断。四诊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的基础上的,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的具体运用。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普遍联系,就是四诊原理的理论基础。 四诊是搜集临床资料的主要方法,而搜集临床资料则要求客观、准确、系统、全面、突出重点,这就必须“四诊并用”、“四诊并重”、“四诊合参”。难经所提出的神、圣、工、巧之论,并非将四诊的意义分成等级,而是强调其各自的重要性以及掌握这些技巧的难易程度。早在内经就明确了提出了切勿强调切诊的观点,素问征四失论说:“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世,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批语那种不能全面运用诊法的医生是“所谓窥管而已”。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指出,惟以切脉为能事的医生,不能得是通医道的人。只有将四衣,有机的结合起来,彼此参伍,才能全面、系统、真实地了解病情,作出正确的判断。望诊 中医望诊,主要是对病人从全身或局部的、以及排出物观察,诊断病情的方法,尤其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望神 中医认为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形神兼备是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它通过目光神态、面部表情、形体动作、语言气息、反应能力等表现出来。望神要分清得神与失神、假神。 1.得神:病人目光灵活、明亮有神、语言清晰、神志清楚、呼吸调均、肌肉润泽、大小便控制自如。说明病人脏腑功能不衰,即使有病也会预后良好。 2. 失神:病人目光迟钝、无光彩、瞳仁呆滞、面色晦暗、呼吸异常、肌肉消损、反应迟钝、甚至神志昏迷、或突然昏倒。说明病人脏腑功能衰败,病情重,预后不良。 3. 假神:病人突然精神转好,颧红、两眼突然有光,但眼球呆滞不灵活,食欲增加。这是垂危病人将要死亡的表现。 望面色 正常人的面色红润光泽,表现人体气血充盈、脏腑功能旺盛。病人的面色由于疾病的原因可使皮肤发生异常变化,称为“病色”,病色一般分为青、赤、黄、白、黑五种。 1.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证、小儿惊风和肝病。表明经脉瘀阻、气血不通。 2.红赤:主热证。是血液充盈于皮肤脉络的表现。当人体热盛时,血液运行加快,面红赤。满面通红者属实热证,慢性病中出现两颧嫩红,常有低热、自己感觉发热则属虚热证。久病病人,面色苍白时红时消,属真寒假热危重证。 3.黄色:主湿证、虚证。面色淡黄无光泽是脾胃气虚,气血不足所致。面色黄如桔皮,眼白发黄为湿证。面色黄而消瘦者,多见于胃病虚热;黄而色淡者属胃病虚寒。 4.白色:主虚寒证、血虚证。虚寒证面色白而浮肿。血虚证面白而消瘦。这是由于气血不足不能养荣机体的表现。面色突然苍白、出汗量多、四肢冷是阳气虚脱,或失血过多的急症。面部白斑或白点常见于肠道寄生虫的病人。 5.黑色:主肾虚证、寒证、痛证、瘀血证、水饮证。寒证、痛证、瘀血证由于肾阳虚衰,水饮不化,血行不畅,故面呈黑色。眼眶周围发黑为痰饮证。 望形态 形是形体,态是姿态。通过望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可知内脏、气血阴阳的盛衰,疾病的程度及预后。 1.望形体 1)强:身体强壮,皮肤润泽、肌肉结实、身强力壮、胸廓宽厚、骨骼粗大等均为气血旺盛,抗病能力强不易生病,病则易愈。 2)弱:身体瘦弱,皮肤枯燥、肌肉瘦削,瘦弱无力,胸廓狭窄,骨胳细小等均为气血不足,抗病能力低,容易生病,病则难愈。 3)胖:肥胖并非健壮。体型特点为头圆形、颈短粗、肩宽平、胸宽短圆、腹大、身体偏矮,多后仰。胖而能食,形盛有余;胖而食少,肌肉松弛,精神不振,多为脾胃虚。胖人形肥气虚,水湿难以循行,所以湿多,若郁滞生痰,则易患中风证。 4)瘦:是消瘦,体形特点为头长颈细、肩窄、胸窄平坦、腹部瘦瘪、身体偏高、多前屈,由于消瘦者体瘦血少,阴虚则火亢易伤肺,瘦人多劳嗽。 2.望姿态:望形体的动静姿态可判断疾病,从不同的动态可反映不同疾病。 1)行走姿态:行走时身体前倾,以手护腹多为腹痛;以手护腰、弯腰曲背,多为腰腿病;行时身体摇摆不定是筋骨受损;行时突然止步不前,以手护心为心痛。 2)坐姿:坐而仰首,为痰盛的肺实证;坐而俯首,气短懒言,多为肺虚或肾气不足,坐时常以手抱头为头痛。 3)卧姿:卧时身重不能转侧,喜加衣被者,多为虚证、寒证。坐卧不安烦躁,多为腹满胀痛。 4)站姿:站立不稳,多为眩晕,气血并走于上。不耐久站,属气血阴虚。站立时双手护心或腹,多为心、腹痛。 望舌 望舌是通过察看舌质和舌态的形态、色泽、润燥等方面的变化测知病情变化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诊法,在中医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正常舌象为淡红舌薄白苔。舌质(舌体)柔软、活动自如、舌色淡红。 1)望舌质:从舌质外观,测知脏腑病变。一般以舌尖诊心肺的病变,中诊脾胃的病变,舌的两边诊肝胆病变,舌根诊肾的病变。 舌色:主要分淡红、淡白、红绛、青紫四种。 淡红舌:舌质颜色淡红润泽白中透红。其形成是由于心血充足,阳气旺盛为健康人之舌色。 淡白舌:舌色较淡红舌质浅,红色较少而白色偏多。一般为气血亏损。 红绛舌:舌色较淡红舌质红。鲜红色者称为红舌;深红色者称为绛舌。多为热证。舌尖红者为心火太盛;舌边红者为肝胆火盛;舌中红者,为胃火太盛。 青紫舌:全舌呈均匀青色或紫色,或舌的局部见青紫色斑块、瘀点为青紫舌。一是热毒太盛,二是阴寒内盛,气血不畅。多为热证、寒证、瘀血证。舌绛紫而深,干枯少津液,多为热毒太盛。舌淡紫而润,多为阴寒内盛。舌色暗紫,舌青紫为血瘀较重;局部舌紫斑、瘀点为血瘀较轻。 2)望舌形:舌形多指舌的形状。正常舌体大小适中。异常舌分为老舌、嫩舌、胖大舌、瘦薄舌、裂纹舌、芒刺舌、齿痕舌。 老舌:舌质纹理粗糙、为苍老舌,热盛主实证。 娇嫩舌:纹理细致,多为气血运行不畅,内有水湿,多为虚证。 胖大舌:舌体较正常舌大,舌肌松弛,称胖大舌。胖大舌是由于脾肾阳虚所致,主水肿、痰饮。 肿胀舌:舌体肿大,舌肌呈现胀大状,甚者不能闭口,不能缩回,称肿胀舌。多因心脾热盛,或酒毒上攻中毒。多为实证。鲜红肿胀,为心脾热盛,舌青紫而肿胀,为酒毒攻心。 瘦薄舌:舌体较正常舌小而瘦薄者,称瘦薄舌。多见阴血耗伤、脾虚精亏、舌肌萎缩、舌体瘦薄,主阴虚血亏虚证。 裂纹舌:舌面有明显的裂痕、可呈现人、一、川字等不同形状。由精血亏虚所致,主血虚证(先天裂纹舌者除外)。 芒刺舌:舌体上有红色颗粒突起像刺,摸时感觉刺手,主邪热太盛,舌边芒刺为肝胆热盛,舌中有芒刺主胃肠热盛。 齿痕舌:舌体边缘有压迫痕迹,为齿痕舌。舌体肿大,出现齿痕。主脾阳虚衰,水湿内停。 3)望舌态:正常舌,舌体活动灵敏,伸缩自如。病理舌态有强硬、震颤、歪斜等重病的变化。 强硬舌:舌质红而强硬,多见于中风先兆,多因外感邪热,内伤痰湿内阻心窍,肝风夹痰上扰神志。 震颤舌:舌体不停颤动。多为肝病,舌质淡白而颤动者为血虚,舌红绛而颤动者为热极生风。 歪斜舌:舌体不正,伸舌时偏斜于一侧。多为中风或中风先兆。 短缩舌:舌体紧缩不能伸长,甚则不能抵齿。(天生舌短者除外)舌红绛而短缩者,属热病,多为昏迷病人。 吐弄舌:舌体反复地伸出口外,其中伸出时间较长,慢慢收回的为吐舌,稍微伸出立即收回,上下左右舐弄者为弄舌。多为小儿智力发育不良。 4)望舌苔:主要观察舌苔的薄厚、润燥、腐腻、剥落苔等的变化。 薄厚苔:透过舌苔能见舌体为薄苔。透过舌苔不见舌体为厚苔。薄苔为疾病初起,厚苔为病情较重。 润燥苔:舌苔湿润适度为正常苔,苔干、粗糙为燥苔。苔的润燥程度表示体内津液的盈亏情况。若舌红绛而苔润为热盛,舌红而苔燥为湿阻遏制阳气。 腐腻苔:苔质疏松,颗粒较大,舌边、舌中厚,刮之如豆腐渣样为腐苔。苔质细密颗粒细腻。观察苔的腐腻可知阳气与内湿的程度。腐苔多为食积胃肠或痰浊。腻苔因阳气被遏阻,多见于湿浊、或痰饮证。 剥落苔:舌面本有苔但部分剥落,胃气或胃阴受损。若舌苔骤然退去,光洁如镜者为光剥苔,是胃阴胃气俱损的危重现象。 5)苔色: 苔的颜色分为白苔、黄苔、灰黑苔等的变化。 白苔:多主表证、寒证。苔薄白而干,舌尖红者为燥热肺火盛。厚白苔主痰湿。 黄苔:多为热证,从黄的程度辨别热的的轻重。 灰黑苔:苔色为浅黑色是灰苔,深者为黑苔。灰黑苔多为里热重证,越黑病情越重。如苔灰黑而润为阳虚寒、痰湿内阻,苔色灰黑而干为里热证。望诊 从见到病人开始,就应当仔细观察病人的精神、气色及形体姿态,并结合局部望诊及舌诊,以获取与辨证有关的资料。 然望诊所见只不过是疾病变化的外在现象,只能把这些现象作为诊断的向导,还必须结合其它诊法,找出疾病的本质以做出正确的诊断。望诊可分一般望诊及局部望诊。 一、一般望诊主要观察病人的神色和形态。 (一)精神:观察病人的精神,可概括得知正气的盛衰和疾病的轻重。如病人精神尚好,目光有神,言语清晰,声音宏亮,此为有神,表示正气未衰,病情较轻。 反之,精神萎靡,目光暗淡,言语无力,此为无神,表示正气已伤,病情较重。 (二)气色重点观察面部。中医认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注于面,故气血的盛衰往往从面部反映出来。正常人面色光泽红润,患病时常有下述变化: 面色苍白:多是虚寒证。胱白虚胖为气虚;苍白枯槁、唇淡为血虚。 面色红赤:多是热证。若两颧潮红,午后发热,多属阴虚火旺;而色嫩红带白,多为虚阳上越(指下焦虚寒而阳气浮越于上,出现下真寒而上假热的现象)。 面色萎黄:即黄而光泽,多是脾胃虚弱。而目鲜黄为湿热黄疸(阳黄),暗黄属寒湿黄疸(阴黄)。 面色青紫:多是血瘀、寒证或痛证。小儿面色青紫,多属肝风内动。 面色暗黑:多是寒重或血瘀,久病面黑多属肾虚。 (三)形态:即观察病人的形体姿态。如形体结实,表明正气充盛。形体虚胖,兼有饮食减少,多是气虚或痰湿较盛。形体瘦弱,多是阴虚。浮肿以面部为着,发展急速或兼恶寒怕风,多为风邪外袭,水湿内停(风水):下肢浮肿,面黄食少,腹胀便溏,多属脾虚水肿。 某些疾病常有特殊的姿态,如手按上腹,多是脾胃虚寒。四肢抽搐颤动多是风证。若突然抽搐,强劲有力,多属痰热生风,为实热证;抽动不已,微弱无力,多是虚风内动,为虚证。口眼歪斜兼有半身不遂(偏枝)者多属中风。 二、局部望诊以望舌最为重要。 (一)望舌:重点观察舌质与舌苔的变化。中医认为舌为心之苗。肝、脾、肾三经也与舌体相连。看舌质可辨脏腑的虚实,望舌苔可察病邪之深浅及胃气的强弱。一般认为,舌尖属心、肺,舌中属脾、胃,舌边属肝、胆,舌根属肾,以此作为诊察脏腑病变的参考。 . 舌质:法意其频色的变化。正常舌质淡红而润。 ()淡白:多为血虚或阳虚。淡白滑润为寒证或寒湿证。 淡白舌常与贫血及蛋白质代谢障碍或组织水肿有关,也可因内分泌紊乱,代谢降低而使末梢小血管收缩,舌粘膜表现淡白,加上组统水肿使舌质胖嫩,加重舌质淡白。 ()鲜红:多是实热证或阴虚火旺。实热证舌红而苔黄。虚热证舌红而无苔或舌裂苔剥。舌尖鲜红为心火上炎,舌边鲜红为肝胆热盛。 鲜红舌常与代谢增强,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有关。 ()红绛:舌色深红,是血热或热毒极盛之证。热性病时舌质红绛多为邪热已入营分,红绛起刺为营分热盛。 红绛舌除与发热,代谢增强及充血有关外,还与严重感染时毒素刺激,使大量毛细血管扩张有关。 ()紫暗:多为瘀血证。有时仅舌边见有紫斑瘀点,多为久病血瘀症。舌紫而滑润,为阴寒证;紫而干燥为毒热证。 紫暗舌多系瘀血或缺氧,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或缺氧后代偿性红细胞增多,使静脉呈较深的青紫色。传染中毒性高热时由于循环障碍血流瘀滞,血氧饱和度下降,静脉瘀血以及血液凝固机制改变等可出现紫干舌。 ()舌干枯、裂纹甚至出现芒刺,是津液亏耗或热盛伤阴之证。 舌干枯是唾液腺分泌减少或唾液水份不足,多属各种原因引起脱水的早期表现。有人认为舌干与交感神经紧张性增强,副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而使唾液腺之浆液分泌减少有关。临床上多见于脱水、高热及张口呼吸者。舌上裂纹与舌粘膜萎缩或舌乳头融合有关;芒刺的形成则是由于舌乳头明颢萎缩,角质脱落,蕈状乳头明显增多所致。 ()舌胖嫩而边缘有齿痕,为脾气虚或阳虚。 舌胖嫩与慢性营养障碍,血浆蛋白减少,舌组织水肿有关。还有人认为某些疾病时舌体淋巴回流障碍、结缔组织增生或内分泌功能低下,水代谢障碍均可造成舌胖。舌体胖大压迫齿缘因而形成齿痕。 . 舌苔:注意其颜色及厚薄。正常舌苔薄白而润。 ()无苔(苔净):多是胃气虚弱或胃阴不足。 舌苔的变化与舌体丝状乳头、蕈状乳头的机能结构有关,如胃肠功能紊乱,蛋白质、维生素乙缺乏或贫血等影响细胞代谢,可使舌粘膜丝状乳头消失,蕈状乳头萎缩,故苔净。 ()白苔:多属寒证。外感风寒初起苔见薄白而滑;里虚寒证舌苔也见薄白。白腻则是内有痰湿之象。 正常情况下,由于唾液及饮食的冲刷,使丝状乳头间的杂质层及角化上皮脱落清除,舌苔仅有薄白一层。白苔或白腻苔多是在患病时,饮食减少或唾液分泌不足加上咀嚼无力,降低对舌苔的机械清除作用,因而影响舌的白洁,故丝状乳头延长,苔垢堆积。 ()黄苔:黄苔多属热证,黄色愈深,其热愈重。表邪入里化热,初则舌苔浅黄,里热加重则舌苔深黄;热盛伤阴则苔黄而干;湿热内蕴或肠胃实热积滞则舌苔深黄而厚腻。 黄苔多由于炎症感染,发热及消化功能紊乱等引起丝状乳头增殖、角化、细胞浸润,以及细菌与霉菌附着生长产生所致。随着病情变化,口腔自洁作用愈差,舌苔愈厚腻。 ()黑苔:黑而润滑多是阳虚寒盛;黑而干裂多是热盛津枯。 黑苔多因重症感染、毒素刺激、高热脱水使口腔自洁作用严重障碍,或长期应用抗菌素、霉菌生长,均可引起丝状乳头的角质突起延长,出现黑色角化细胞及黑色霉菌繁殖,故见黑苔。 注意: . 舌苔愈厚腻,表示湿浊愈重。 . 应将饮食或服用某些药物之染苔除外。 . 临证时,必须把舌质与舌苔的变化结合起来进行观察,如苔黑而润,质淡红者多为寒证;苔黑而干,质鲜红者多属热盛伤津。一般说来,寒证必见质淡苔滑;热证必见质红苔黄而干。气虚则舌体胖嫩;实证则舌体多坚敛。表证苔多薄白而润;邪热渐重,则舌苔由白变黄,由薄变厚,由润变干。 (二)望斑疹:斑疹和白瘖是某些急性热病过程中的一种征象,它对疾病的诊治和了解预后有一定意义。斑呈片状、色红、不凸出皮肤表面;疹则形如粟米,略凸出皮肤。 斑疹红活为温热之邪入于营血之证;斑疹稠密,其色紫红或暗滞多为毒热积盛,血脉凝滞之象,多为病重。若斑疹突然隐没,神志不清者,则预后较差。白瘖呈晶白之粟粒状,多属湿郁热盛,汗出不彻,津液耗伤之征。问诊 问诊是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系统而有目的的询问。包括病人的体质、生活习惯、起病原因、发病及治疗经过、现在的症状及过去的病史、家族史等。具体来讲,可以包括、等。 问寒热 寒热的产生,主要决定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的阴阳盛衰,是机体正邪相交的表现。 但寒不热:病人感觉寒冷,而不发热。属于阳气不足的虚寒证。 但热不寒:病人发热,不感觉冷或反而怕热,为里热症。若高热伴见口渴喜冷饮,出汗、大便秘结为实热证。若午后低热,伴有手足心发热,夜间出汗,两颧发红者为里虚热证。 恶寒发热:病人自觉怕冷而体温升高。表示外感病的初起。 寒热往来:寒与热交替出现。寒热往来定时者,为疟疾。寒热往来不定时者,伴两胁胀痛、口苦为肝胆病。 问汗 汗出与阳气盛衰、津液盈亏相关。问诊是中医诊断方法中的重要一环。中医辨证论治,必须全面了解病人的主客观症状和体征,从而寻找病因,确定病位,一般在临症上都以发病过程和自觉症状为主要的问诊内容,依一定的程序,耐心细致地进行问诊。 问诊要抓住主诉和现病史这一主要方向,必要时还要询问既往的有关病史。从中医辨证的需要出发,问诊的重点可根据不同的病证参考十问。十问即: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饮食四问便,五问头身六胸腹,七聋八渴及睡眠,九问归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必问经带产,小儿当问麻疹斑。现分述如下: 一、问寒热:注意有无发热、恶寒(怕冷),及寒热的轻重。 (一)发热恶寒:表证发热,热重寒轻,口干咽痛,多为外感风热;反之寒重热轻,无汗身痛,多为外感风寒。突然寒战发热,头剧痛,病势急剧,多为急性热病。冷一阵,热一阵(往来寒热),或见胸满闷,口苦咽干,多是半表半里证。 (二)发热不恶寒:高热口渴,尿赤便秘,为里实热证;久病潮热,午后尤甚,颧红苔干,手足心热,盗汗,多为阴虚发热。 (三)恶寒不发热:经常怕冷,手足发凉,面色胱白,多为阳气不足。 二、问汗:注意汗之有无、多少及出汗时间。 (一)有汗、无汗:有汗而发热恶寒为表虚;无汗或汗出极少而恶寒发热为表实。 (二)自汗、盗汗:清醒时经常出汗称自汗,多属气虚、阳虚;睡中出汗,醒后汗止称盗汗,多属阴虚。 (三)手足汗出:手足心出汗,多属脾胃湿热郁蒸之候。但实热或阴虚阳亢之虚证,也可见手足汗出,辨证时应结合其它症状全面分析。 (四)战汗、绝汗:先见全身战栗而后汗出,称战汗,为正邪相争,病势转折之兆。汗出热退,脉静身凉,为邪去病退。若汗出烦躁不安脉大者,为正不胜邪。绝汗是额部出冷汗如珠如油,四肢厥冷,为阳气虚脱,见于休克等危重病证。 三、问饮食:注意食欲、食量、食后反应、口味及口干渴的情况。 . 食欲减退或为胃肠有滞或为胃气虚弱。能食而食后胀满,多为胃强脾弱。多食易饥,形体反瘦,多为胃有实火。 . 食后胃痛减轻,多属脾胃虚弱;食后疼痛加重,多为内有积滞或气滞血瘀。 . 呕吐多属胃气上逆。区吐酸腐或不消化的食物,多为胃有停滞。呕吐酸水,多为肝气犯胃、肝胃不和。呕吐清水,多为胃寒停饮。妇女停经而见呕恶,应考虑妊娠恶阻。 . 饮食喜热为脾胃虚寒;饮食喜冷为胃有实热;口渴引饮,为里热;口干不欲饮,多为脾虚湿盛;口干咽燥但饮水不多,多为阴虚虚热。 . 口淡无味为脾虚;口苦为肝胆或心经有热(火);口甜或粘腻为脾有湿热;口酸为伤食、消化不良;口粘为湿困脾胃。 四、问二便:注意大小便的形状、颜色、气味和次数。 . 大便秘结、干燥难解,多为实证、热证。久病、惠人或产妇大便困难,多为津亏血少或气虚。 . 大便稀溏,多为脾胃虚寒;黎明即泻(五更泻),为肾阳不足;水泻为湿重:泻下如喷射状,肛门灼热,为湿热泻。 . 大便色黑,为内有瘀血;便血鲜红,肛门肿痛,为血热;便血暗红,而黄乏力,为脾不统血。便下脓血,里急后重,为湿热下痢。赤痢多热,白痢多寒。 . 小便黄而少,为实热;黄赤混浊,尿流不畅或尿痛,为膀胱湿热。 . 小便清白,为虚寒;兼有频数不禁,多属气虚或肾气不固。 . 血尿骤发,尿道刺痛,多为下焦湿热;如伴有腰腹剧痛,应考虑结石。血尿频发,尿道无痛或微痛,腰酸痛,多属肾虚不固。 五、问头身:注意疼痛部位,性质及发作时间。 (一)头痛:头痛不止连及项背,伴有恶寒发热,多属外感;头痛轻而缓,时痛时止,常兼眩晕,多属内伤里证。头痛沉重,如裹如蒙,多为湿困;头痛眩晕,口苦目赤,多为肝胆火盛;头晕而心悸气短,多为气血不足;偏侧头痛,多属内风或血虚。此外,可参考经络循行部位进行辨证,如后头痛属太阳经,见于外感;前额、眉棱骨痛,属阳明经,见于火热上攻或血虚证;痛在两颞或偏头痛,属少阳经,见于肝胆火或风热上攻。 (二)眩晕:暴眩多实,久眩多虚。头晕目眩,伴有头身麻木,多属肝风内动;眩晕头沉,体胖痰盛,多属痰湿内阻,清阳不升之证;眩晕时作,面白乏力,多属气血不足。 (三)耳鸣耳聋:肾开窍于耳,胆经绕耳,故肾气不足,胆经火盛均可导致耳鸣耳聋。突然发作者,多属实证、热证;久鸣久聋,多属虚证。 (四)身痛:全身酸痛,发热恶寒,多属外感;久病身痛,多属气血不足;产后身痛而无表证,多属血虚或血瘀脉络;周身窜痛多属肝气不疏关节疼痛为痹证,疼痛游走不定为行痹,属风偏重;痛势酸重,或肿胀为着痹,属湿偏重;疼痛剧烈,遇寒加重为痛痹,属寒偏重;关节红肿热痛,则属风湿热痹。 (五)腰痛:腰为肾之府。肾虚腰痛以酸痛为主,腿膝无力,遇劳加重,偏于肾阳虚者则兼有畏寒肢冷、腰背发凉或阳虚、滑精;偏于肾阴虚者则兼有心烦失眠、手足心热等虚火之证。腰部冷痛,转侧不利,卧不减轻,遇阴雨则加重者多属寒湿;腰痛伴有热感,拒按或有叩痛,兼见尿痛等症状者多属湿热;腰痛剧烈,不能转侧,痛处拒按者,多属血瘀。 六、问胸腹:注意疼痛部位、性质、发作时间及兼症。 (一)胸痛:胸痛多属心、肺的病证。心区之胸痛牵连肢背,多属心血瘀阻或寒凝心脉(如心绞痛)。肝经布两,肋胀闷或窜痛,多属肝郁气滞;两痛或有肿块,多属血瘀。 (二)脘腹痛:痛在上腹,多为脾胃病证。下腹痛,多为肝、肾、膀胱、肠、子宫的病证。一般说来,隐痛喜按喜暖,多属虚证、寒证;剧痛拒按或喜凉,多属实证、热证。此外,腹痛而有积块者,为瘀血之证。 七、问睡眠:注意入睡是否困难、易醒,有梦无梦。 (一)失眠易醒:入睡困难,心悸健忘,纳少乏力,多属心脾两虚,心烦易醒,舌质红赤,多属心火内扰;心悸不安,失眠多梦,腰膝酸软,潮热盗汗,多属阴血亏耗,心肾不交。 (二)嗜睡:食后即困,四肢无力,多属脾虚;病后嗜睡,多属正气未复;病重嗜睡多属危象。 八、问妇女、经、带、产 . 月经提前,量多色深红,多为血热;量多而色淡,多属气不摄血。月经错后,色淡量少,多属血虚;经色紫暗有块,小腹胀痛,多属气滞血瘀;经色紫暗,小腹冷痛,多属寒证。经前腹痛,多属气滞血瘀;经后腹痛,喜按,多属血虚。经来日久,淋沥不断,多属脾不统血;月经不止,气味恶臭,还应考虑癌症。 . 白带清稀或腥味,多为脾虚湿盛或下焦虚寒;带下色黄而粘稠臭秽,多属湿热;带色灰白恶臭或有血,应注意癌症。 . 产后发热恶寒,恶露臭秽,多为产褥热;恶露不尽,腹痛拒按,为瘀血阻滞。闻诊 闻诊包括闻声音和嗅气味。 一、闻声音:注意声音有力无力。一般说来,声章高亢有力者,属实、属热;低沉无力者属虚、属寒。 (一)语声:语声低微或断续无力,多属气虚。声高有力或烦而多言则属实证、热证。静而懒言多属虚证、寒证。 突然嘶哑,多为风寒或痰火。久病嘶哑多属肺虚。 (二)呼吸:呼吸微弱,多为气虚。若呼吸低微而气不衔接者,多为肺肾两虚,或中气不足。呼吸气有力,多是肺热,里实之证。 (三)咳嗽:咳嗽鼻塞、痰白,为外感风寒。咳声无力,痰百易出,为肺气不足。阵咳有力,痰黄而稠为肺热。干咳无痰或略少量粘痰,新病为燥邪郁肺,久病为肺肾阴伤。痰声温温或痰多稀白泡沫,为痰湿或寒痰。咳而痰少,以咳为主者,其病在肺;因痰而咳,以痰为主者,其病在脾。 (四)呃逆(打呃):声高有力,多为实证、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