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重点研发与转化计划

上传人:风*** 文档编号:66143941 上传时间:2022-03-26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重点研发与转化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2018重点研发与转化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2018重点研发与转化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2018年度重点研发与转化计划申报补充指南一、企业研究转化与产业化专项突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重点依托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对象,通过企业先行投入研发资金,事后补助的方式,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相关产业链条的延伸发展。(一)支持方向新能源产业技术体系1、光伏、镁电解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突破光伏电能和镁电解工业无缝衔接瓶颈,实现光伏发电全天候无间断对电解工业供电,解决光伏发电弃光和电能消纳问题。重点开展光伏电站稳定高效直流变压技术和装备开发、熔盐储能电池开发。要求突破光伏电能直接用于镁电解工业关键技术,获得镁电解工艺与电解槽结构对光伏电能适应性规律。建成带液态熔盐储能电池的示范镁电解槽,电流强度10000安培,直流能耗小于12000kWh,电流效率大于90%,能量效率大于50%,电解槽综合能耗16000度/吨以下,金属镁的品位大于99.8%,氯气浓度(V/V)大于90%。2、光伏发电智能一体化集控技术研究与应用以提升光伏电站综合效益为目标,重点开展光伏电站信息采集通讯及数据质量控制、光伏电站智能运维和光伏电站主动参与电网频率/电压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等。要求光伏电站调频响应时间应小于10s、调节时间宜应小于20s,控制偏差应小于1%装机容量;光伏电站调压响应时间宜小于30s,调节时间宜小于60s、控制偏差的绝对值宜不超过给定值的5%。站内信息正确率99.99%,平台可靠运行时间20000小时,完成不少于2座光伏电站的现场示范。3、MW级梯次动力电池集成技术研究及应用以提高动力电池全寿命周期使用价值,推动储能技术发展为目标,重点解决梯次利用的动力电池快速筛选、梯次利用动力电池配组、梯次利用动力电池的自适应管理系统和梯次利用动力电池的模块化软连接问题。要求研制适用于电池一致性偏差在10%以内的均衡管理系统,其中电池管理模块至少能实现 18个以上的电池电压监测和均衡,电压均衡效果提升大于 8%,均衡效率85%;研制适用于梯次电池模块的储能变流控制保护系统,功率范围 10kW50kW,直流侧适用电压范围 300850V,变流效率不低于 97%;研制协调新能源电站运行的梯次利用电池储能电站监控系统,建成10MW/40MWh 动力梯次利用电池储能示范工程。4、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与分时租赁示范以提高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建立完善充电标准体系,形成可持续运营模式为目标,重点开展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互联互通、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线上线下服务应用示范,建成光储一体化新能源汽车充电站或快速充电桩,建立各类充电桩不少于20个,其中分体式充电桩最大充电功率达到250KW,最高充电电压750V;建设多种类型储能系统减低充电对电网冲击,包括锌溴液流电池、锂电池、铅炭电池等,总装机容量达到1MWH。通过增加储能系统,大功率充电桩介入电网冲击控制在10%以内,并建立光储充电站站级信息监控平台和充电设施运营管理平台。5、新能源发电智能一体化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发基于多种清洁能源互补利用电站的大数据智能控制系统,建立一套集中化、可共享的清洁能源大数据的智能集控优化平台,实现清洁能源数据的标准化接入、标准化管理及标准化应用,提升新能源电站对电网运行状态的适应能力,解决弃风弃光等问题,应用于兆瓦级示范工程,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97%以上。6、大型光伏电站复杂地形光伏电池组件高效清洗专用车改造与应用开展适应我省不同复杂地形情况下的光伏电站组件清洗车改造与应用研究,提高光伏组件清洗效率,降低因人工操作导致的安全隐患,提高操作自主性和灵活性。用水量每兆瓦在1.82.3吨左右,按照1兆瓦7000计算,每小时可清洁10000以上,一天(8小时)可清洁80000以上。7、基于斯特林发动机和SUNSAIL系统的分布式光气互补电站开展基于斯特林发动机和SUNSAIL系统耦合性测试、发电站并网接入系统综合测试;研究发动机替代光热电站二回路系统的可行性;进行光气互补稳定运行的经济性分析;完成斯特林发动机储能技术、内分布式高温无水发电系统的研究;集供暖、供热、发电于一体,将热利用率提高到75%以上,实现发电功率150千瓦;6小时熔盐储能;12小时天然气发电;每日产蒸汽50吨;可提供300供暖需求;综合发电经济性0.42元/千瓦时。新材料产业技术体系8、晶硅材料的高效生产技术研究(1)太阳能单晶硅棒自动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大规模单晶生长全自动工艺及控制实现及关键测量技术、硅液面位置的精确控制技术和直拉式单晶硅新型热场进行技术等,要求建立500吨/年太阳能单晶硅棒自动化生产线1条,热检漏泄漏率30mTorr/h(0.5Pa/5min),进行冷检漏时冷检漏率45mTorr/h(1Pa/3min),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片光电转化效率应大于18.5%。(2)高纯多晶硅智能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应用集成数字化和3D数字化建模优化等技术设计建设一套全新的智能化多晶硅生产系统,利用具有在线诊断功能的数字化智能提高最终控制元件行程测试的安全等级,并建成3000吨/年多晶硅智能生产线一条,且通过智能精细化管控多晶硅生产综合电耗下降5kwh/kg-Si。9、高性能钛合金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以提高高性能钛合金材料综合性能和降低生产成本为目标,利用电子束炉熔炼工艺,开发新型TA15型钛合金,要求合金材料符合国标GB/T 5193-2007中A级要求,单个不连续的孔直径不大于2mm,产品内部缺陷级别达到纵波探伤的超声质量级别。10、电池用电解铜箔研究与开发配套锂离子储能和动力电池生产,分别研发高抗拉、高延伸率锂离子电池用电子铜箔和超薄无载体动力电池用电解铜箔,高抗拉、高延伸率锂离子电池用电子铜箔实现箔厚6-8m;抗拉强度340MPa;延伸率5%。超薄无载体动力电池用电解铜箔实现箔厚5m;抗拉强度280MPa、延伸率3.5%。高温抗氧化性均实现140 烘烤10min无氧化变色。粗糙度Rz3;润湿性36达因。11、微纳米结构光伏组件增效薄膜材料的研究与开发研发用于提高光伏组件发电效率的薄膜材料,通过生长法和热处理法相结合的制备工艺研究,掌握薄膜材料生长机理、使其与太阳能光谱的极大值匹配,从而提高光电转换效率。使用在同等规格组件条件下发电量提升5%以上,并要求在不低于20MW的电站上进行示范应用。12、氧化镁单晶材料制备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开发以盐湖氯化镁为原料的单晶体氧化镁材料生产工艺,实现短流程、低成本和连续生产,要求氧化镁主含量大于99.5%、体积密度大于3.5g/cm3,并建立千吨级示范线。13、氯化锂电解法生产氢氧化锂关键技术研究研究直接以复杂卤水体系为原料电解生产一水氢氧化锂工艺,并集成分离技术解决该生产工艺中的脱硼、脱镁等问题。实现氢氧化锂产品纯度达到99.9%,符合电池级氢氧化锂(GB/T 26008-2010)标准,并建立200吨/年氢氧化锂生产线一条。14、低品位含锂卤水中萃取碳酸锂工艺技术研究针对低品位含锂卤水,开发多级精控盐田蒸发浓缩技术,进行新型萃取工艺、设备和萃取体系的研究,实现萃取收率95%以上,碳酸锂产品纯度99%以上。15、基于盐湖碳酸锂产品的提纯工艺研究针对盐湖碳酸锂产品中钠、钙、钾、镁杂质离子含量较高的问题,开发碳酸锂氢化分解复合提纯工艺,使钙、钠杂质降至500ppb以下,钾、镁杂质分别降至30ppm以下,磁性物降低到100ppb以下。先进制造产业技术体系16、大口径耐蚀高温合金NO8825挤压管生产开发利用680MN挤压机开发大口径耐蚀高温合金NO8825挤压管生产工艺,重点解决适合于680MN挤压机组生产中钢的润滑、加热控制技术;研究开发高合金钢的变形新工艺(扩孔+挤压方式),要求完成耐蚀高温合管的试制,914mm、壁厚40-50mm、长度60008000mm。17、3D打印可移动式环保建筑技术集成及示范应用依托3D打印技术,以天然石膏、工业副产品为原料打印可移动式节能建筑。要求3D打印可移动式节能建筑应用于旅游业,并要求该移动房屋抗震十级,抗晒抗腐蚀,抗折7.3级、抗压54Mpa,甲醛含量应达到国家住房水平。18、甲醇蛋白联产酶制剂技术研究与开发以煤制碳一化合物为起点,进行煤化工产品的高值化生物转化研究开发,重点攻克甲醇蛋白联产酶制剂生产技术、甲醇蛋白纤维生产技术等。要求蛋白菌体湿重达450g/L,木聚糖酶发酵单位酶活4-5万u/ml,脂肪酶发酵单位酶活2-3万u/ml。并建成2万吨/年甲醇蛋白联产酶制剂生产线一条。19、重型机床零件精加工设备一体化监控系统开发采用APP、数据云平台、数据管理平台等,开发数控机床零件加工设备数据自动采集、集中管理智能系统,实现生产设备与管理的实时化、数据化、信息化,提高生产效率15%以上。现代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20、高原现代农业发展方向(1)马铃薯专用品种脱毒化和商品化生产优化脱毒种薯、菜用型和加工型商品薯生产技术体系,以种薯产业发展为核心,不断扩大区域范围和生产规模,重点推广加工型、高淀粉型、菜用型等优质专用品种,研发规范技术3个以上,制定标准化种植技术标准3项以上,建立脱毒种薯生产基地不低于2万亩,标准化商品薯生产基地不低于10万亩,实现单产1400公斤/亩以上。(2)粮饲兼用作物繁育推广技术体系建设针对我省特色农作物及牧草品种,以建立面向全省乃至全国农区畜牧业发展的生产技术体系为目标,进行全产业链技术集成及示范,加快高产优质专用(兼用)型新品种繁育推广力度。研发规范技术3个以上,制定标准化种植技术标准3项以上,建立种子生产基地2万亩以上,实现单产150公斤/亩以上。(3)特色经济作物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的研究及应用依托我省特色资源禀赋,瞄准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瓶颈,开展有机浆果、特色果蔬、食用菌。花卉等特色经济作物高产优质种植技术标准研发,并进行产业化生产技术示范。通过项目实施,制定标准化种植技术3-5套,1000亩以上的种植示范区2-4个,新增产值1000万元。21、生态循环农牧业发展方向(1)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研究推广与全省农业生产相适应的科学高效施肥和施药技术,筛选高效肥料、农药新产品以及作物全程施肥施药新装备,建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精准施肥技术,基于自动化监测的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机械化施肥技术以及有机类肥料高效施用技术基地,集成创新适合我省不同区域主要作物的化肥农药减施技术模式并建立相应的化肥农药减施技术规程与标准不低于3项,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前提下,项目区化肥氮磷减施15%,化学农药减施30%以上。(2)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集成研究围绕农业面源主要污染源,结合节水农业、秸秆综合利用、测土配方施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土壤有机质提升、农田残膜回收、有机肥加工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1-2个,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农业氨氮排放量降低40%。(3)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示范通过种养配套生产、农作模式创新、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途径,实现主体小循环。通过农牧对接、蔬菜(浆果)秸秆回收资源化利用、沼液利用、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等节点建设,构建种养平衡、产业融合、物质循环格局,实现区域中循环。以农业产业和沼气工程、沼液配送、有机肥加工、农业废弃物收集处理等配套服务设施,构建1套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使农产品增值10%以上,农民增收10%以上。22、畜产品精深加工方向围绕有机牛羊肉全产业链高品质生产关键技术环节,集成有机饲料生产、健康养殖、均衡出栏、全生产过程追溯、冷鲜肉屠宰加工、冷链运输等先进技术,实现牛羊肉标准化、连续化、工业化生产。同时依托信息化手段建立从饲草种植到餐桌的全过程化精确有机畜产品追溯体系,提高产品附加值及解决季节性供给问题。研发牛羊肉质量分级标准2项以上,冷鲜牛羊肉货架期延长至15天以上,建立有机畜产品追溯体系和营销体系各1套,畜产品销售收入提高1倍以上。23、农牧业标准化生产与智能化管理技术示范以各级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星创天地”为核心,以信息化为主要手段,利用大数据分析、移动互联网、智能控制等技术,综合集成温室(暖棚)设施、灌溉设备、传感设备、监控设备等相关智能管理技术及装备,开展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智能化管理技术体系的集成示范,实现农牧业生产标准化和管理智能化,有效支撑粮油种植、畜禽养殖、果品蔬菜和枸杞沙棘4个百亿元特色农牧业产业发展。通过项目实施,建设核心生产基地。蔬菜瓜果类园艺作物种植示范基地1000亩以上,示范养殖基地200亩以上。24、农牧业机械化生产标准研发及推广重点开展复式整地、定量施肥、精量播种、高速覆膜、高效施药、全价收获等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研究示范,研发轻便型、轻简化、本土化、组合式中小型配套农机装备,特别是适于山地马铃薯、油菜、蚕豆、青稞等作物的联合收获机械轻量化技术、组合式山地耕翻、施肥、平整、覆膜、播种一体化作业技术、适于机械作业的品种、农艺配套技术以及适于燕麦等饲草收获、干燥、打捆、青贮等机械化生产技术。通过项目实施,引进筛选新型农牧业机械5套以上,研发配套作业机械10套以上,研发机械化种植技术3-4项,形成专利5件以上,推广示范5万亩以上,单产提高10%以上。25、冷水鱼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围绕我省冷水鱼产业发展,开展虹鳟鱼、高白鲑等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水体人工控制、疫病防控、高效养殖、高值开发利用等技术集成示范,在保证水质和生物安全的同时,高效开发我省冷水鱼资源。重点围绕高白鲑、虹鳟鱼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依托蚕豆、菜粕、青稞等我省特色作物资源,开展功能型、环保型饲料开发及示范。通过项目的实施,筛选出适宜的饲料配方1-2个,饲料系数1左右,饲料成本降低20%,降低饲料中的氮磷含量20%以上。鱼苗成活率达到85%以上,年培育鱼苗300万尾以上,年产商品鱼1000吨以上,产值3000万元以上。现代生物产业技术体系26、大宗特色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开展羌活、秦艽、大黄、白刺、枸杞、青稞、菌类等大宗生物资源活性成份的开发利用,以及枸杞、唐古特大黄等大宗特色生物资源加工过程中副产物或非传统药用部位资源、农林生产中废弃秸秆和枝条的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进一步开发可用于医药、畜禽养殖、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能源等后续深加工产品,提升生物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3-5种药用植物传统及非传统药用部位的综合开发利用。建立青海产红枸杞、黑枸杞等的地方标准1-2项,提升产品知名度,提高青海枸杞品牌优势;开发有效成分中间体1-3个,精深加工产品3-5个,生物资源利用效率提高10%。建设年利用800吨的农林加工废弃物示范生产线一条和示范地基一个,申请专利6-8件。27、特色微生物资源开发挖掘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特有微生物资源,并进行产业化生产和示范,制定生产技术及相关标准;开展珍稀药用植物资源可培养植物内生菌和共生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探讨内生菌对药用植物生长、抗逆性、道地性及其次生代谢产物形成的影响。明确冬虫夏草、大黄、麻花艽、暗紫贝母、羌活、手掌参等药用植物中与代谢产物活性成分相关的关键内生菌。筛选2-3个具有开发前景的内生菌菌株,建立相关活性成份发酵生产工艺1-2项。开发2-3个乳酸菌相关食品,制定生产技术及相关标准,并进行产业化生产和示范。28、特色资源医药中间体的研发针对青海省特色资源如枸杞、沙棘、树莓等浆果类植物、菌类、以及特色药用植物,提取制备活性成分,在前期籽油、果粉、提取物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层次和科技含量;采用冷冻干燥及微波干燥等技术制备无添加的果粉生产工艺;开展特色生物资源高含量活性成分的提取物的制备工艺,提高作为医药中间体产品的附加值。明确提取物、活性部位、活性组份或活性单体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的制订;制订不同医药中间体的新型制备工艺并产业化生产;申请专利6-8件,制订地方标准3-4项。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标,以大宗药材、特色药材或市场急需的中藏药材为载体,建立高效精细化提取分离生产线,开展提取物、有效组份和单体化合物医药中间体的规模化生产分离工艺及生产技术研究,对接国际国内医药市场,提升中藏药材的产品附加值,重点开展2-3种中藏药材精细化分离及产业研究工作,建立1-2条精细化分离生产线,实现对接销售。29、功能食品和保健品开发以青海省特色生物资源为载体,以高值开发利用为目标,研发具有辅助降血压、降血脂、降糖、提高免疫力、改善睡眠质量等功能性食品与保健产品。开展枸杞、黑果枸杞、蕨麻等青海特色药食同源植物、新资源食品营养功能新的活性成分提取分离及功效评价。研究功能活性成分提取工艺、功效功能、产品工艺、加工稳定性及加工对功能物质的影响;研发具有市场独占性及高附加值产品。鼓励开展开发程度低、特色鲜明、具有开发潜力的青海特色生物资源的开发与研究工作。获得活性物质与功能成分提取工艺技术及加工技术5-8项;制定加工技术规范与质量安全标准5项以上;开发功能性食品和保健品4-5个,2-3个品种获得保健食品批准证书;4-5个品种完成功能性食品申报前期研究工作。申报或获得专利10项以上。30、特色食品加工及储运共性技术研发针对枸杞等食药植物、新资源食品加工储运过程中危害因子控制、品质保持、劣变控制等加强研究,重点突破鲜果保鲜、快速干燥、高效分离、靶向萃取、分子修饰、质构重组、新型杀菌、节能速冻和综合利用等现代食品制造共性关键技术。制定加工储运技术规范与质量安全标准10项以上;并完成4-6项技术转化;申报或获得专利10项以上。高原医疗卫生与食品安全技术体系针对高原性疾病、地方病防治、重大疾病、常见病及国家重大新药研发需求,建立天然药物提取物库(含化合物库),利用现代分离技术、药物高通量筛选技术及现代药理学手段,解决创新药物发现、活性部位(功效成分)制备及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共性技术问题。重点支持市场前景广阔的生物药物与新型药物研发、传统药物二次开发、中藏药质量标准制定与提高,提升我省医药研发总体水平。31、天然药物提取物库建立与新药临床前研究针对青藏高原特色药用植物资源,利用现代提取分离手段,开展青藏高原特色药物植物资源提取及化合物分离研究工作。针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开展复方药物、组份药物、单体药物或靶向药物的筛选与研究工作。建立40-50种青藏高原特色药用植物提取物库(含化合物库),单体化合物不少于800种。筛选出10-20种生物活性显著的活性单体或组份。对8-10种疗效显著的成分开展临床前基础研究工作。研制1-2种临床急需和具有市场潜力的中药新品种。32、中藏药标准化和二次开发研究通过配伍规律和用药规律挖掘,筛选疗效确切的核心药物组或基本方,创制作用机理明确、质量可控、疗效确切的中藏药新药。制订完善中藏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开发藏药材对照品,修订和提升常用藏药标准,健全以药效为核心的藏药(材)质量控制体系。开发10种可用于质量控制的中藏药对照品,完成20种常用中藏药材及10种常用中藏药复方药的质量标准的制定。开展特色优势中藏药二次开发研究,重点开展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和优化生产工艺等研究,提高2-3个中藏药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标准,培育符合社会需求的药物品种。针对常见疾病,筛选疗效明确的中藏药传统组方制剂,确定组方药剂种类、用法和用量。采用现代植物化学技术、药效药理学手段,阐明起效成份、药效、适用范围和治病机理等研究工作。开展组方药材质量标准研究、剂型研究与药品质量标准研究,建立疗效可靠、质量均一的高质量组方药物的生产标准及质量标准。开展传统组方制剂生产工艺研究及质量控制标准化体系建设。重点开展1-2个效果显著的复方制剂的有效成分、药效学、药理学、生产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工作,建立1-2个药效确切的标准化复方制剂研制及生产标准化创新示范体系,引导中藏药复方药向标准化和国际化迈进。新一代信息产业技术体系33、专利导航及高价值专利培育为鼓励高价值专利的创造和应用,不断提升发明专利数量与质量水平,围绕我省盐湖化工领域和光伏产业,开展专利导航分析与研究,引导企业有针对性地在关键技术上进行专利布局、储备和运营。重点在盐湖储能材料、高端半导体材料方向,探索形成2-3个创新水平高、权力状态稳定、市场竞争力强的高价值专利群,培养专利导航和运营人才10人以上,为建立我省优势产业专利导航工作机制和运行模式,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提供示范。生态环境保护产业技术体系34、青海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根据青海省农村污水排放特征,研究各类生活污水水量及水质特点,探索适用于青海省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适用技术和相应指标,制订适用于青海省的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体系1套;研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建立相对应指标体系1套,探索适用于青海省污水处理排放标准的污水处理工艺,完成适用于青海省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导则1套;建立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机制;研发或引进小型污水处理技术及成套化设备12套;开展青海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12个。35、农牧区厕所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以节水型为导向,研究农牧区节水型厕所系统的关键技术,实现节水型厕所系统的装备化和产业化因地制宜的开展旱厕无害化的研究和建设;针对农牧区厕所污水的水质水量特点,开展低能高效的厕所污水处理技术及污泥堆肥技术研究,集成农牧区公共厕所污水收集、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整套技术,提出农牧区公共厕所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方案。研发12套节水型公共厕所设备,相较于一般水冲式厕所节水40%以上;研发并集成12套厕所污水处理设备,要求出水分别达到以农田灌溉和水体排放为目的的相关标准;研发12项厕所污水处理系统污泥堆肥技术,堆肥产品满足农业用肥相关技术标准,旱厕无害化要求。36、利用高浓度废水脱除水泥窑烟气氮氧化物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根据我省高浓度废水特点,研究高浓度废水的脱硝性能,开发高浓度废水制备脱硝剂关键技术,建立高浓度废水制备水泥窑脱硝还原剂技术示范基地。通过项目的实施,建立1条年消纳高浓度废水5000吨以上的水泥窑脱硝剂制备的产业化示范线,建立规模2500t/d以上水泥窑高浓度废水脱硝示范工程,烟气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标准要求。(二)申报要求重点突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开展科技研究转化及产业化项目。本专项采用企业先行研发投入,财政资金后补助方式对承担单位进行支持。优先支持由企业牵头产学研结合的科技项目。项目科研经费与申请资助经费的比例不低于3:1,总经费与科研经费的比例不低于6:1。(三)管理处室联系方式 1、支持方向1-19,33 管理处室: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 联 系 人:刘永庆 王杏芳 米 杰 联系电话:0971- 2、支持方向20-25 管理处室:农村科技处 联 系 人:常丽娜 苗希春 联系电话:0971- 3、支持方向26-32,34-36 管理处室:社会科技发展处 联 系 人:杨广智 赵以莲 联系电话:0971-二、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或推广机构等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应用初期进入产业化开发,提升相关产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事业单位承担由省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凝练提出的改善民生以及行业发展共性技术难题等公益性的科技成果转化研究。(一)支持方向新能源产业技术体系1、激光掺杂选择性发射极太阳电池工艺研究以开发低成本高效太阳能电池为目标,重点开展激光对硅片掺杂、扩散工艺的对比研究,研究轻重掺杂区方块电阻的匹配、在高方阻时方块电阻的片内均匀性,正电极印刷的精准对位以及SE叠加PERC等工艺技术。要求在传统线上通过增加SE(选择性发射电极),实验平均效率达到20.5%,在PERC(金属穿孔卷绕-发射极和背面钝化电池)线上增加SE实验平均效率达到21.5%,扩散方阻在110范围内,片内不均匀度6%。2、菲涅尔式太阳能集热技术工业化应用示范充分利用线性菲涅尔聚光装置结构相对简单,综合造价低等特点,开展该技术在盐湖领域大规模工业热水供应中的示范应用,要求建成线性菲涅尔聚光系统集热面积平方米示范基地,实现每小时生产40热水600吨生产能力,综合光热转换效率45%。3、农村牧区新能源(1)无干扰地热供热技术应用与示范在高寒地区,通过无干扰地热供热技术应用研究,解决冬季清洁采暖问题。主要开展地质构造对系统取热效率影响、内外隔离地热取热、取热系统与地下环境分离、取热系统零排放、无干扰地热供热对地质环境地热环境影响、无干扰地热供热技术与传统供热技术对比分析等相关技术研究,实现单口地热井热负荷约500-700kW,建筑室内温度不低于21,节约2/3集中供热和燃气锅炉供热运行成本,供暖连续24小时运行,建立1至2处示范基地,示范面积达到不小于12000m2,编制高寒地区无干扰地热供热技术应用技术标准1套、施工图集1套,成果1项、论文2篇、专利不少于1件。(2)镁质胶凝材料在高寒地区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研究为推动镁质胶凝材料应用技术发展,依托镁质胶凝材料的特殊性能和我省镁资源优势,开展镁质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能、热工性能、防水性能、抗震性能研究,镁质胶凝材料在高寒地区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研究,镁质墙体材料及构建制备工艺研究,镁质材料装配式房屋结构设计与优化研究,镁质材料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工艺及构件设计,镁质材料装配式房屋经济、技术和环境评价研究,解决标准化镁质建材经济性制备和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问题,建立1处示范基地,示范面积不小于1000m2,编制镁质建材在装配式建筑中应用技术导则,开发1套镁质胶凝材料在高寒地区装配式建筑中应用的综合评价体系,成果1项,论文1篇,专利1件。(3)“南墙利用计划”太阳能清洁供暖技术综合利用研究及项目示范开展农村地区太阳能清洁供暖集成技术体系研究,基于青海气象条件,针对直接受益窗、集热蓄热墙、附加阳光间和对流环路式等被动式太阳能供暖技术进行参数优化,建立经济性和节能性评价指标体系,探索适用于高原地区的主被动式太阳能清洁供暖集成技术方案和推广机制,合理解决农村住宅冬季清洁供暖问题,实现农村住宅建筑节能率达到65%、冬季采暖日平均室内温度14、温度波动10、示范农户50-60户,建筑面积约5000m2,编制“南墙利用计划”太阳能利用技术指南1套,成果1项、论文2篇、专利不少于1件。(4)绿色能源技术节能产品应用示范为深化完善我省绿色用能体系建设,加强绿色能源技术在农牧业生产生活应用中的渗透结合。在传统绿色用能的基础上,开展绿色能源技术在农牧区生活用能、绿色交通出行、农产品绿色加工生产、绿色旅游、生态保护等多领域应用研究。通过将现有单一成熟的绿色能源应用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集成综合运用,形成绿色能源技术在不同领域模块化应用示范的新模式。开发1至2套新产品,建设2处示范点,成果1项,论文1篇,专利不少于1件。(5)高寒地区村镇多元物料高效沼气发酵技术工程示范开展牲畜粪便、农村有机质生活垃圾、农作物秸秆等多元沼气发酵物料理化特性及产气性能研究测试研究;多元物料沼气发酵工艺技术集成和发酵装置优选设计,多元物料的沼气发酵工程示范集成、运行管理模式与技术经济性研究。解决村镇牲畜粪便、生活垃圾、农作物秸秆等的无害化处理和沼气应用问题。建立1处多元混合物料沼气示范工程,日产气达到500m以上,多元物料的发酵工艺参数1套,成果1项,论文2篇,专利不少于1件。(6)偏远地区离网分布式光伏电站并网改造工程示范针对我省大电网覆盖偏远地区离网分布式光伏电站资源现状,开展偏远地区离网分布式光伏电站并网改造优化设计,并网改造经济性对比研究,并网改造电站运维、盈利可持续发展管理模式研究,形成离网分布式光伏电站可持续发展并网改造方案,为改造我省牧区现有离网光伏电站,提供科学可行的运管维一体化解决方案。通过项目实施,完成我省农牧区1至2个电站的并网改造工程示范,成果1项,论文1篇,专利1件。(7)地热水资源在农村、农业的绿色综合开发利用依托共和盆地丰富的干热岩资源和地热温泉涌水(水温常年保持25至30)资源,利用较先进的热泵、太阳能光伏互补、被动式日光房等技术,实现清洁能源地热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进行地热水资源农村、农业综合利用研究。智能温室采暖及生活热水耗能指标控制在100W/之内;日光温室大棚利用地热水浇灌与热水采暖后全年蔬菜产值较常规温室提高一倍以上;棚连房采暖耗能指标较常规房采暖节能70;房屋的采暖与生活热水的运行成本低于常规方式的50。解决智能温室、日光温室大棚、农户住宅的采暖和提供热水问题,促进农业生产增收,改善人居环境。新材料产业技术体系4、锂电产业相关材料的研究与开发(1)低品位含锂卤水萃取提取锂盐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新型高效锂萃取剂,并采用萃取法从高镁锂比盐湖低品位含锂卤水中萃取提取锂,要求老卤经蒸发浓缩使锂含量达到萃取反应的最低浓度要求500mg/L。萃取率达到95%以上,反萃率达到95%以上。并开展工业性试验,且碳酸锂品位达到99.0%。(2)盐湖低品位锂高效吸附剂的制备及脱附新工艺的研发通过不同锰系、铝系锂离子吸附剂配方和吸附效果研究,筛选出盐湖低品位锂高效吸附剂。并以该吸附剂为基体借助电化学辅助方法开展溶损程度研究及脱吸附新工艺的研究。要求锰系吸附剂容量不低于30mg/g,铝系吸附剂容量不低于8mg/g,脱附效率经过20循环使用后不低于首次吸附量75%,含孔吸附剂比表面达到150m2/g,孔径控制在2-4nm之间。(3)电池级碳酸锂提纯关键技术研究通过氢化再分解和干式和湿式除磁相结合的方式,除去碳酸锂制备过程中的钙、镁和钠离子,并降低磁性物质的含量。要求将磁性物质降低到100ppb以下的水平、实现钙镁离子与锂离子分离和钾钠离子分离,达到电池级要求,并建成3000吨/年电池级碳酸锂提纯生产线1条。5、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用特殊钢材料的研究与开发针对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材料特性要求,进行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用特殊钢材料成分的设计与优化,并重点开展零部件热加工和热处理过程中,材料组织细化和均匀化控制技术研究,实现合金钢材料力学性能:Rm1100MPa、Rel950MPa、A4%,在额定载荷试验条件下,疲劳寿命达到5000h以上;超负载试验条件下,疲劳寿命达到50h以上。6、区熔用高端半导体材料研发研究区熔硅单晶片用多晶硅产品的制备技术,并开发制备工艺要求的重点装备,实现中试规模工艺验证,材料受主杂质(B,Al)0.03ppba;施主杂质(P,As,Sb)0.05ppba;碳含量:0.05ppma;总表面金属每种元素(Fe,Cr,Ni,Cu,Na,Zn,Al)均1ppbw。先进制造产业技术体系7、高海拔宽温超大功率液冷风力发电装置关键技术研究开发适用于高海拔地区的特殊低温条件下的超大功率液冷风力发电装置,并开展该装置的低电压故障穿越研究和高电压故障穿越研究。要求海拔适应性在28004000米,运行温度控制在-40+50,电网电压不平衡适应性在8%以下,并网冲击电流峰值小于发电机定子额定电流峰值的20%。8、高效高倍聚光光伏模组关键技术研究通过高效芯片,高效聚光系统,高效模组、精准追日系统等技术研发,进一步提升光电转化效率、降低成本。要求改高倍聚光光伏模组的使用可提高高倍聚光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35%以上,单位安装容量的组件发电能力提升30%。9、智能制造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面向我省装备制造、流程生产行业重点骨干企业,结合三维建模技术在现代化工厂中的应用,针对企业的生产要素、能效管理、智能决策和生产服务等开展智能制造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实现系统集成、互联互通、信息融合的数字化企业。要求在2家典型示范企业中开展智能制造集成技术深化应用;示范企业生产数控率达到90%以上,数据及时率及准确率提高到98%以上,产品生产周期缩短15%以上。10、文化科技创新融合开展藏文文献资源数字化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重点突破藏文标准体和手写体识别过程中使用到的特征提取和分类器设计技术,研发藏文文献数字化无损采集系统与装置1套,标准体文字识别率不低于95%,手写体识别率不低于85%。现代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11、生态畜牧业高效生产技术示范(1)饲用燕麦新品种选育及关键技术研发重点开展产草型、产籽型、早熟型、抗倒伏型、麦片加工型等专用燕麦品种的选育、现有优良燕麦品种提纯复壮、三级繁育体系建设以及燕麦饲草生产过程中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通过项目实施,筛选专用型燕麦品种7-10个,生产的品种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种子生产田平均种子产量达到220kg/亩以上,研发燕麦专用草产品1-2个,制定相关技术标准4项以上。(2)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家畜地方品种选育中的应用运用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技术揭示黄牛、藏羊等地方品种分子遗传多样性状况、种群遗传结构及与其他品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制定科学的保种选育策略,为其合理保种、开发和利用提供技术支撑。(3)家畜疫病诊断与防控技术研究示范重点开展新型饲养方式下家畜疫病快速诊断技术研发,高效安全长效的家畜疫病防治等技术示范。通过项目实施,建立3-5项新型家畜疫病快速诊断技术,制定家畜疫病高效安全防治技术标准1-2项,示范规模30万头/只以上,内外寄生虫驱虫率达95%以上。(4)柴达木绒山羊绒纤维超细型品系培育通过改进遗传材料,选育柴达木绒山羊绒纤维超细型品系,建立柴达木绒山羊绒纤维超细型品系培育基地1个,育成柴达木绒山羊纤维超细型品系1个,提出品系标准1个。要求超细型品系个体绒纤维直径控制在14微米以内,自然长度在4.5厘米以上,个体产绒量不低于350克左右。12、农业高效生产技术示范(1)高效智能型设施蔬菜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重点开展温室能量平衡技术、结构设施技术研究、信息化技术、种植技术研究,研制适于青海设施农业发展需求和高原生态气候特征、土地利用更为高效、结构更为合理、设施更为先进的新型温室,研制集高效栽培技术、绿色防治技术、精准施肥技术、栽培基质配制、环境调控技术、土壤抚育复壮技术、生态净化技术、机械化栽培于一体的种植技术体系。通过项目实施,温室有效使用面积率80%,温室最低温12。实现周年生产,蔬菜单产8000Kg/亩。(2)遥感技术在精准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利用遥感技术获取不同单元的农田信息,根据地块土壤、水肥、作物病虫害、杂草及产量等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差异,开展相适宜地耕种、施肥、灌溉、用药及收获等技术示范,实现生产过程精细化、准确化的农业经营管理系统。(3)智能型水肥一体化技术集成与示范重点开展区域非耕地资源调研与布局,对现有节水灌溉施肥设备创新升级,开发专用型设施结构和配套智能化设备,培育和引进适应性新品种,开展有机无机滴灌肥研发和适宜栽培新模式研究示范,建立非耕地设施农业高效生产技术体系。通过项目实施,节水节肥15%以上,增产10%以上,选育品种1-2个,申请专利1-2项,制定规程2-3项,建立示范基地3个,示范推广面积15000亩以上。(4)高寒牧区畜禽粪便发酵及有机肥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重点开展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畜禽粪便原料进行自主创新,开发适于高原牧区环境及原料的微生物堆肥菌剂、堆肥工艺及技术设备、固液分离技术、沼气生产技术、低氧、低温环境高效好氧或厌氧发酵关键技术,通过项目的实施,制备可用于当地牧场草地修复的功能性有机肥,实现高原牧区畜牧粪便高值化利用、草场修复肥料制备的有机结合,提高堆肥项目的经济性和生态学价值,为高原牧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途径。(5)科技精准扶贫以信息化为手段,以青海省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为依托,开展贫困地区产业技术支撑、科技扶贫示范、科技人才支撑、科技信息支撑四大行动,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通过项目实施,组织1000名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员深入全省42个县(市、区、行委)开展科技服务,实施10项产业化扶贫项目,建立10个产业化科技示范基地,培训新型农牧民10000人次以上。生态保护产业技术体系13、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参照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立的优先发展领域,集成创新资源,研究分析区域特色禀赋和实际需求,明确示范区创建主题、思路和目标,制定规划和方案。针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围绕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特色资源综合利用、清洁能源、疾病防治、健康养老、精准扶贫等领域,确定技术路线,加大技术集成,促进技术转移转化和推广应用,支持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打造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成熟有效的解决方案。探索科技创新与社会事业融合发展新机制,建设惠民科技创新基地,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14、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自然恢复技术集成与示范针对我省高寒草地长期以来存在的季节性过牧和草畜不平衡问题,利用人工草地置换理论,通过适宜性饲草料加工技术研究、草地培育实用技术集成示范、放牧家畜牧草返青期全舍饲技术以及基于返青期休牧的放牧新模式建立与应用,改变高寒草地牧草生长和供给的季节性不平衡现状,解决天然草地季节性过牧问题,实现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建立高寒草地放牧新模式,研发规范化实用技术3-4个,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2-3项。建立试验示范基地2-3个,培育、休牧天然草地50万亩。15、天然草地放牧系统功能优化与管理专家系统研究与应用通过开展天然草地生产能力监测指标与监测方法研究、天然草地适宜放牧率的判断指标体系及适宜放牧率的研究、基于营养平衡的家庭牧场联营优化模式、三江源区草畜数字化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总体达到高寒放牧系统优化,进一步推动青海高寒草地放牧系统持续管理技术与示范工作。16、工业废矿物油回收利用示范采用循环真空蒸馏工艺设备技术对废矿物油进行回收利用、对油/水/烃混合物进行集中处理,实现废矿物油的数量削减、再生循环利用。年处理工业废矿物油1万吨以上,经营收入5000万元以上。17、节能减排技术应用与示范加快节能减排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推动高超临界发电、低品位余热发电、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细颗粒物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汽车尾气净化、垃圾渗滤液处理、多污染协同处理等新型技术和装备研发和产业化。采用低温煅烧技术等,对传统煅烧窑进行改造,提高生产效率,相比于传统工艺节能20%以上。提升有色、建材、化石、钢铁等行业能源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对生产工艺进行节能优化,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生产能耗下降10%以上。强化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管,推广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推进燃煤锅炉生产、使用全过程技能环保监督标准化管理,加快高效换热器、高效电机、配电变压器的开发与应用。18、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建设技术体系研究围绕青藏高原科考工作,重点对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资源进行调查,摸清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本底情况。开展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及生态系统功能演变机理研究,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研发,生态适应性综合管理模式与调控,监测、评估、预警及数据融合技术体系研发。构建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监测网络体系,为三江源区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发展模式,提升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建设和生态安全的决策与管理能力。19、水泥生产过程智能集成优化节能技术面向水泥生产过程特点,结合软件测量、预测控制、综合优化等多种技术,进行先进控制及全流程优化方面的研发,建设面向节能降耗的水泥生产过程集成控制系统。要求实现年节约标准煤7000吨,年可增加发电量350万kwh。20、建设“四好农村公路”关键技术研究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农村公路的改扩建工程技术研究,提出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前提,适宜于青海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功能的公路设计标准体系和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体系、公路建设设计标准及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体系、农村公路养护适用技术、青海省绿色交通等方面进行研究;解决公路建设中的高边坡滑坡、路基沉陷、及运营养护中路面病害及修复、特殊路段运营安全保障等关键问题。针对我省特殊的气候、地质地貌、水文条件等因素,优化桥梁、隧道、路基等结构物的设计、施工及混凝土等混合料的配制技术,提出相应的技术指南及技术标准。高原医疗卫生与食品安全技术体系开展高原病、地方病、常见病、多发病临床医学研究,促进高原医学、民族医药、生物工程等多领域创新融合发展。加强医学技术集成示范,研发推广先进、有效、安全、便捷的规范化诊疗技术,提升重大疾病、重大疫情防控水平;加强基因组、干细胞、合成生物、再生医学等技术在高原医学、生命健康等领域应用,发展精准医学;研究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建立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和质量安全保障体系。21、贫困地区多发病防控及诊疗研究聚焦贫困地区常见的多发病,结核病、肝炎等重大感染性疾病,以及伤害预防和救治技术等,加强临床转化、循证评价、示范应用,引进、集成及示范5-8项重大疾病诊疗技术和装备,提升重大疾病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的防控能力。探索具有疗效优势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建立3-5个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循证指南和诊疗规范。22、高原医学研究开展高原医学基础理论、诊疗技术、疗效评价及标准等系统研究,创新发展高原医学诊疗技术疗效评价及标准,形成1-2套创新诊疗技术体系;建立青藏高原人类遗传资源采集保藏标准规范和质量管理体系;搭建人类遗传资源信息管理和分享平台,实现和中国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库信息管理平台共享互联。结合基因组、干细胞等技术在高原医学中的应用,为早期预防及治疗高原病提供科学依据。23、青海多发病和重大疾病临床防控及诊疗研究聚焦青海常见的多发病,结核病、肝炎等重大感染性疾病,以及伤害预防和救治技术等,加强临床转化、循证评价、示范应用,引进、集成及示范5-8项重大疾病诊疗技术和装备,提升重大疾病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的防控能力。探索具有疗效优势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建立3-5个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循证指南和诊疗规范。24、构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协同创新网络建设,推进医学科研机构和临床研究基地能力建设,促进医学成果转化推广。完成1-3家省上需求迫切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协同创新网络建设,列入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支持序列。建设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库标准体系。25、医疗卫生大数据运用示范整合以生物信息学数据、临床医学数据和卫生健康数据为核心的多层次数据信息,开发能够更好用于这些数据信息的获取、处理、储存、传递、分析和解释的技术方法,并建立符合“信息安全等级”要求的安全保障、隐私保护系统。建设共建共享的疾病防控、精准医学、远程医疗大数据体系,先期实现1-2项重大慢性疾病的运用示范。26、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数据体系整合食品药品安全源头监测、过程监管、流通监控、疾病溯源等数据,制定规范统一的数据汇集、管理、共享利用规范和信息标准;开发科学合理的平台接口。构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数据库,建立智慧化预警信息,实现食品药品安全风险分级管理。27、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全过程控制研究与示范开展食品药品品质调控、功效评价等研究,开发食品药品快速检测技术。完善第三方食品药品检测服务。建立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提高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和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新一代信息产业技术体系28、青海省重大灾害预警、评估和防控技术研发针对青海省雪灾、干旱等主要气象灾害、重大地震灾害、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的综合监测预警与防范存在的科学问题,开展青海东部农业区干旱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青海省重大地质灾害快速识别与风险防控,基于国产卫星数据对湟水河流域地质灾害高精度遥感技术研究。建成我省基于3S的干旱监测预警系统,干旱监测准确率达到80%;建成基于大数据和云平台的重大地质灾害临灾快速预警系统与地质灾害灾情速报平台;形成基于互联网的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并完成示范系统。29、农牧区新型智慧社区健康养老信息系统开发与示范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适合青海农牧区的新型智慧社区健康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创建新型高原健康养老、养生服务体系。开发易操作、低成本的家庭健康、环境、能源等数据采集系统和信息交互终端;创建适合于农牧区的高原康养和旅游康养的服务设施和服务模式;建立农牧区智慧社区健康养老信息服务系统;开展农牧区健康机构与公立健康机构的远程共享服务。构建“智慧健康产品+软件与互联网运营服务+大数据与云服务平台”的综合应用服务系统1套并在农牧区示范应用;接入的农牧区家庭数量不少于100户;创新的健康养老服务模式不少于5种。30、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深度融合,提高城市智慧环保、宽带网络设施、公共安全、网络安全管理等领域现代化水平,推动城市管理数字化、精细化、智慧化。开展新型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加快格尔木市、贵德县、共和县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促进新型智慧城市健康、快速、有序发展。31、智慧旅游共性技术研究以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为核心目标,以互联互通、共享交换、便捷畅享为建设原则,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一套旅游数据标准体系、建设一系列智慧旅游应用,以大数据为技术基础,采取“互联网+”和“旅游+”双轮驱动构筑全域旅游智慧化发展模式,重点开展全域旅游安全监管与智慧导览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32、三江源国家公园智慧生态旅游与GIS信息化平台通过“互联网+”和立体化感知、云信息服务等技术,实现三江源可视化管理与智能应用平台,有力支撑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生态体验、智慧旅游、科研监测等活动,实现国家公园的智能化、信息化管理,进一步加强对生态体验的管理,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和可持续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和科技支撑。33、公共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开展技术攻关、装备研制和应用示范,通过社会安全监测预警与控制、生产安全保障与重大事故防控、城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治理、综合应急技术装备等重点方向不同重点任务的关键科技瓶颈问题研究,大力提升我省公共安全预防准备、监测预警、态势研判、救援处置、综合保障等关键技术水平。为健全我省公共安全体系、全面提升我省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34、信息化技术在农村公路的应用研究与示范信息化技术在农村公路中的应用及农村公路养护站如何实行信息化管理。采用信息化手段对农村公路养护与应急救援问题的解决,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解决农村公路的养护与救援问题。矿产资源开发35、锡铁山铅锌矿安全与强化开采综合技术研究通过对矿山的采矿方法、工艺进行技术改造,新建充填系统工程,更新提高装备,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和资源的综合回收率资源的综合回收率资源的综合回收率。要求矿石开采损失率为8.6%,贫化率8.6%;平均出矿品位:铅锌综合7.84%。36、柴达木南缘难选铜多金属矿浮选工艺及高效利用技术研究针对柴周缘金属矿产资源选冶过程中环境污染严重、物耗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等问题,重点对矿产资源高效清洁提取技术,绿色环保、高效节能、选冶工艺等方面研究,提升金属选冶高效利用及综合回收技术。提高铜精矿铜品位20%,钼精矿钼品位51%;铜、钼回收率80%;研制高效选铜药剂1-2种;伴生有益元素综合回收率达到70%;尾液回水再循环利用率达85%。(二)申报要求1、企业牵头承担的项目采取事前立项事后补助的方式进行支持,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开展研究示范。2、现代农牧业产业技术方向重点支持国家级、省级农业园区入驻企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