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邑总规说明书2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64953993 上传时间:2022-03-22 格式:DOC 页数:100 大小:512.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邑总规说明书2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高邑总规说明书2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高邑总规说明书2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 总 则 第一章 县域概况一、地理位置高邑县位于河北省中南部,地处华北平原西部边缘,地理坐标为东经1142611443,北纬37333742。县境北靠元氏县、南接临城县,东与赵县、柏乡县毗邻,西接赞皇县。县境东西长23.75公里,南北宽16.1公里,总面积222.046平方公里。二、行政区划高邑县政府驻地高邑镇,位于县境中部偏南,北距省会石家庄51公里,东北距首都北京300公里。高邑县下辖1镇(高邑镇)、5个乡(大营乡、万城乡、西富村乡、中韩乡和王同庄乡),共计107个行政村。三、交通条件高邑县对外运输的主要方式以铁路和公路为主。铁路主要有京广铁路,于县城西部设有高邑火车站,为客货兼办三等中间站。107国道纵贯县域南北,境内长约14.3公里;京深高速公路从县城东侧穿过,境内长度为16.5公里,距县城东1.8公里处设有出口。同时省级公路393省道横穿城区。铁路、公路纵横交错,组成了高邑县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四、自然条件地形地貌高邑县地处太行山东麓,全县总体趋势西偏高,东略低,东部平原区海拔40-60米,地势平坦,区内地貌可划分为2个大区7个小区:丘陵区黄土类台地小区:分布在高邑县西南的北焦村;河谷小区:分布槐河流域西部的西富村乡西北部平原区 倾斜地小区:分布在西富村乡 古河道高地或为高地小区:分三块分布在县城北、中韩乡及西富村的东南; 扇上平地:仅有小块分布在高邑镇南部; 洼地小区:在区内占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分布在县域腹部的万城、大营、高邑镇及县城东部; 河漫滩地小区:分布在泲河、槐河流域。气候条件高邑县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寒暑悬殊,昼夜温差大,雨量年际变化大,光照多,夏雨多的特点。年平均日照时数2732小时,最大冻土深度497毫米(2004年)。全县多年平均气温12.6 ,历年极端最高气温42 。多年平均降水量502毫米,一小时最大降水量73.2毫米。本地受季风影响,一般年份冬、秋季多吹偏北风,春、夏季多吹偏南风,全年以偏南风为主。水文河流本县河流主要有:槐河、泥河、泲河。槐河:一名黑水河,又名淮河,因流经高邑县北部,本地人又称北沙河。发源于临城县棋盘铺,经赞皇、元氏流经高邑进入赵县、宁晋。境内流长9.2公里,流域面积74.1平方公里。河宽400500米,最小断面泄洪量1564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为4190立方米/秒。槐河为季节性河流,建国前夏秋季节常有流水,自1973年赞皇县在上游修建了白草坪水库后,该河在75%频率年常年无水。泥河:一名新河,又名新沟,从县域中部流过,发源于赞皇五马山东麓,由赞皇县南刑郭入境,境内流长22.4公里,流域面积93平方公里,为高邑县主要排涝河道,1972年泥河上游改道入槐河,下游河道基本消失,仅留几座小石桥。泲河:又名济水河,因流经高邑南部,本地人又称南沙河。发源于赞皇县小石门、大石门,由赞皇东王俄入境,境内流长16.5公里,流域面积147.9平方公里。河宽250米,最小断面泄洪量752平方米/秒,1963年最大洪峰流量2300立方米/秒。“七七事变”前泲河下游河段由东张村村北经京广铁路,再经花园村北、小留村、后庄头流入柏乡县白楼村,“七七事变”后,日本人将泲河改道,一部分由东张村沿京广铁路向南流入午河,另一部分经现河道位置汇入午河。泲河为季节性河流,建国前河道上游宽下游窄夏秋泄洪不利,沿河十余村农田屡遭水患。1977年赞皇县在上游修建了南平旺水库,80年代后该河逐渐干涸。地下水高邑县水文地质分区系河北平原水文地质山前冲洪积平原空隙水亚区,主要由泲、槐两个冲洪积扇所构成。地下水贮存条件良好,主要贮存于第四系多层交迭的各种砂、卵砾石层的空隙中。根据机井地层记录及有关调查资料,本省含水层划分如下:第一含水组:为灰色、灰黄色的坡积、冲积、洪积、风积的亚砂土、砂、砂砾石、卵石及再积黄土堆积而成。底板埋深620米,且由西向东厚度变大,一般厚度小于15米。1970年以后,由于连年超采地下水,到80年代,此层水已枯竭。第二含水组:以黄色的亚砂土、亚粘土、灰砂堆积物为主,含水层厚度412米,为本县主要含水组。底板埋深650米。且由西向东变厚,单井出水量1980年以前3050立方米/时。随着地下水的年年超采,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单井出水量也随之减少。第三含水组:上部为淡绿、灰绿色亚粘土、亚砂土、夹砂砾石堆积而成。底板埋深20230米,含水砂砾层厚度为1090米,单井出水量为4060立方米/时。次含水补给来源较远,且远在本县西部以外的地方。含水砂层虽多但多含泥质,渗透性差,补给困难,一般不宜大量开采用。第四含水组:为一套杂色粘土、亚粘土、陆相冰川堆积物。土层间夹少量砂砾石,含水甚微,底板埋深380460米,且仅分布在东部边界一带,无开采价值。第三系砂岩含水层:分部在辛庄、西富村、古城一带的西南部,顶板埋深4080米,砾岩厚度超过10米,且有裂隙存在时方含水,出水量变化很大,中深井出水量2080立方米/时。奥陶系石灰岩裂隙水:主要分布在北渎以西,南焦西庄一带也有零星分布,北焦、贾村4080米以下也可以揭露到石灰岩。其出露分布面积约4平方公里,厚度170370米,裂隙在150170米较发育,宜井深度160200米,单井出水量6080立方米/时。此含水层可打1420眼机井。资源条件矿藏资源目前,全县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河沙、粘土、高岭土、铸造红沙、石油、煤、石灰石等。土地资源全县土地总面积22204.6公顷,农业用地17718.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9.80%。其中包括耕地16931.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6.30%。园地452.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0%;林地124.1公顷,占0.6%;水面210.9公顷,占0.95%。建设用地3651.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40%;交通用地831.0公顷,占3.74%;水利设施62.9公顷,占0.28%。未利用地83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76%。水资源地表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据省、市水文部门和县气象部门降水统计,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02毫米。泲、槐两河为季节性行洪河道,一般汛期排洪,冬春无水。1977年上游建成调节水库后,有一半以上年份无水通过。平水年过境水量为1000万立方米,偏枯年无过境水量,基本没有可利用的地表水资源。南水北调工程在高邑县境内西南部地区穿过,境内长度为3.9公里,2010-2012年通水后分配给高邑县的水量为年供水1000万立方米。全县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为2782.8万立方米,而全县多年平均用水量为5700万立方米,年缺水2917万立方米,用水量每年都是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来维持供需平衡,造成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水环境恶化。地下水埋深:2000年全县地下水埋深已降至33.8米,其中后庄头村埋深已降至42.73米,为全市最大埋深,而且地下水水位每年以近两米的速度继续下降。大部分地区水质良好,适合各种用水,但也有部分地区浅层地下水污染严重,特别是城区东南部分村庄浅层地下水受城区排放的工业及生活污水的影响,受到严重污染,人畜不能饮用。水质的恶化,对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及健康造成严重影响。随着工农业的飞速发展,用水量急剧增加,工农业用水全部依靠超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资源的供需失衡,特别是近年来,城镇规模不断扩大,水供需矛盾更为突出,全县供水形势更为严峻。五、历史沿革高邑历史悠久,设制亦早。周为并州地。春秋属晋,称鄗。秦属巨鹿郡。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帝改鄗为高邑。此后,多隶属赵州。民国2年(1913年)废府州制,遂直隶于省。建国后属河北省石家庄地区。高邑地势平坦,历史上农业生产稳定,在赵州所领诸县中“颇称殷富”。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纵贯全境的京汉铁路(今京广铁路)建成通车,高邑开始吸引大批外县籍经商者涌入,活跃了本地商业市场,促进了高邑镇集日的发展,形成了高邑“小县大集”的特殊现象。但由于本地商业发展较晚,基础终属脆弱,全县人民经商意识淡薄,商业发展情况不够理想。工业在建国前基础十分薄弱,几属空白,五十年代棉花加工厂开始机器生产,后很长一段时间工业生产都是围绕支农而建或以农产品为生产材料,严重受制于农业,70年代工业有了长足发展,80年代开始成为本县的支柱产业。第二章 社会经济现状分析一、综述2005年底,全县户籍人口175427人,平均人口密度为790人/平方公里。人口出生率1.214%,人口死亡率0.58%,自然增长率0.633%,年末在岗职工10829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9287.9万元,年平均工资达到8409元。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89.05元,增长11.2%,人均消费性支出4529.28元,增长9.4%,人均住房面积3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75元,增长8%,人均消费性支出1883.2元,增长11.6%,人均住房面积26平方米。全县土地总面积 222平方公里。农业用地17718.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9.8%,其中包括耕地16931.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6.30%。建设用地3651.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44%,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757.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4%。二、高邑县的经济地位从河北省看,2005年高邑县在全省136个县和县级市中,生产总值为254554万元,居100位;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1687万元、12235万元和70632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75元,为第40位;职工平均工资8578元,居第135位;地方财政收入6528万元,居第77位;粮食总产量排第109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第97位。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邑县整体实力在全省属于中等水平,产业分布以工业为主,其第一产业相对薄弱。在石家庄市17个县(市)中,高邑县经济社会综合实力见下表。 2005年石家庄市17县(市)综合实力一览表 县名 称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万人)GDP总值(万元)人均GDP值(元/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井陉县138132.049978615618.31978613643正定县46843.980263418283.232581284797栾城县34532.172917922715.861715784667行唐县102541.74157849970.8391359732929灵寿县106631.23003129625.385900272681高邑县22217.525455414545.94773283975深泽县29624.826182510557.46965654155赞皇县121023.123558810198.61913492316无极县52448.559628112294.452648204476平山县264845.077034717118.821181742430元氏县66839.258190714844.571188703726赵 县67555.660145010817.452516254110辛集市95161.0120866019814.16061464467藁城市83674.6150162420129.013967885060晋州市61951.774820514472.052525234828新乐市52545.374508216447.732327014872鹿泉市60335.9109371130465.492766975313高邑名次171716101711 注:自河北经济年鉴(2006年)三、产业结构现状概况2005年高邑县生产总值达到254,554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1,687万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4.2;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22.235万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8.0;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为70,632万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7.7。第二产业中,工业按行业划分,制造业增加值为109,356万元,是高邑县的重要支柱产业。(高邑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2005年))高邑县第二产业在生产总值中占有较大比重。主要原因在于本地优势产业建陶、化工、纺织等发展态势良好,正趋向于规模化发展,近期有大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为高邑县的生产注入了新鲜血液。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相对第二产业比较落后,表现出高邑县社会服务业不发达,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特点。产业特色农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农村经济稳步发展高邑县05年农业总产值完成11.5亿元,增加值完成6.17亿元,平均增长1.3,同时农业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奶牛良种场项目于05年开工建设,即将建成投产使用;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项目均在进行中;“一山两河”绿化初见成效。又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已被提上日程,该项目实施后将有效缓解高邑县的水资源危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第二产业快速增长,特色产业发展迅猛“十五”期间,工业蓬勃发展,有98个重点工业项目竣工投产,陶瓷、纺织、化工等行业正朝向规模化、集聚化发展。全县工业稳步快速增长,支柱地位进一步增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8.99万元,增长28.5。工业产销衔接良好,经济效益稳步增长。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建陶业、纺织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建筑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2879万元,全县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3家,完成产值8370.6万元。第三产业稳中求进以高邑县城为龙头,第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依托优良的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商业贸易、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产业发展迅速。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城乡市场更加繁荣活跃,连锁店、专卖店、超市等新型商业形态不断发展。2005年末全县市场成交额完成112000万元。商贸流通企业改制取得新进展,市场营销机制不断创新。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扎实有效,市场环境进一步看好。第三章 1995版总体规划回顾及实施评价一、上轮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内容1、城市规划区范围高邑县城总体规划区范围,包括高邑镇的东关、西关、北关、北街、孙家庄、五百村、张家庄、侯家庄、李家庄、王家庄、花园、大夫庄、西堤、东堤、寺家庄,大营乡的西大营、中大营,西富村乡的东塔影村、东张村、西张村,万城乡的东良庄和中韩乡的马村、赵村、岗头,总面积为54平方公里。2、城镇化水平近期2000年县域总人口1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26%;远期2010年县域总人口2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5%。3、城镇体系发展战略规划期内,重点发展县城,提高县城服务水平,增强其中心地位;远期积极引导万城镇的城镇建设,使之成为与县城合作良好、协调发展的建制镇。4、城市性质高邑县城是高邑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的商贸城。5、城市规模近期(2000年):县城人口5万人,建设用地550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10平方米;远期(2010年):县城人口9万人,建设用地990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10平方米。 6、城市发展方向的选择规划期内确定城市以主城区为核心逐渐向周边扩展,生活区以向北为主要发展方向,以向南为次要发展方向,工业区以向东为主要发展方向。7、城市总体结构(1)、生产与生活两大功能区结构县城形成东部加工工业区和高科技园区、西部建材工业区、中部生活居住区,并以防护林带和绿色隔离带作为生态缓冲区,形成生态城市的基本框架。(2)、城市中心体系结构县城中心体系为“一城”、“两翼”、“中心十字轴”结构。“一城”指多引力中心、单核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现代化新凤城;“两翼”指东西两侧的工业区,象征凤城的双翼;“中心十字轴”是指凤中路与新城大街城市功能十字轴和轴心城市中心区域。8、城市总体布局(1)、居住用地北部西区:千秋路以北,新城大街以西,规划人口3万人;北部东区:千秋路以北,新城大街以东,规划人口3.5万人;南区: 千秋路以南,规划人口2.5万人。(2)、公共设施用地形成凤中路、新城大街城市对内服务的公共设施十字轴和107国道、千秋路城市对外开放公共设施十字轴。(3)、工业用地西部工业区:位于京广铁路以西,在原有化工、建材工业基础上,重点安排配套工业和相关工业,形成以化工、建材工业为主的二、三类工业区。东部工业区:以工业二街为界,西侧为一类工业区,安排服装和高新技术产业;东侧为二类工业区,安排食品、纺织、机械等工业项目。(4)、仓储用地在县粮库基础上形成铁路西仓储区,在北环路立交桥南侧安排与蔬菜市场配套及为生活区服务的仓储区,在东部工业区安排为工业区服务的仓储区。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绩效与评价1、“一城”、“两翼”、“中心十字轴”结构合理,功能分区清晰明确,技术经济指标基本可行。2、在指导城市各项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通过城市结构布局、城市环境容量的控制,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引导城市健康有序发展。3、上版总体规划确定县城性质为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的商贸城,而近年来高邑县已形成了以建陶、化工、纺织和农副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四大产业。工业体系的变化对总体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4、城市用地和发展方向突破了上版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近几年县城向北发展迅猛,行政中心、文教中心北移使建设用地跨越了府前路,突破了上版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第四章 总体规划编制的背景、依据及规划期限一、规划编制背景1996年经河北省批准实施的高邑县县城总体规划(1995-2010),在十年的城市建设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规划所确定的近期发展目标已经基本完成。 当今,国家发展政策背景、区域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高邑县发展条件、发展目标和发展动力等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国家政策层面强调贯彻科学发展观;区域工业结构的全面调整,使高邑成为河北省建陶产业基地之一;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交通优势全面提升了高邑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县行政中心的北移使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对高邑县城空间布局和县城空间结构带来重大影响。 2006年7月,高邑县政府根据高邑城市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使城市总体规划能科学地指导城市各项建设,决定开展高邑县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为适应新的发展需要,更好地指导城市各项建设活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对高邑县县城总体规划进行重新编制。二、规划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4、河北省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办法5、石家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6、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7、高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8、1995年版高邑县县城总体规划(19952010年)9、高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10、高邑县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20062020年)11、国家、省、市相关的其他法规三、规划期限近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四、本次规划所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1、从区域的角度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在省、市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指导下,拟定高邑县社会经济发展目标。2、研究并确定县域范围内各城镇的发展体系,建立适合于全县整体协调发展的城镇发展结构。3、确定高邑县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发展方向,建立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形态,合理确定未来城市的布局结构。4、协调城区内旧城与新区合理发展的关系。5、调整工业结构,合理布置工业用地,保证高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6、采用先进的规划手段,把城市建设成为设施先进、环境优美、极具活力的现代化城市。7、大力加强县域交通、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县域城镇建设的步伐。8、重视县城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适应能力和现代化水平。第五章 社会经济发展策略与目标一、社会经济发展优势1、高邑县交通条件便利,县域内南北向有107国道、京深高速公路、京广铁路通过;东西向有393省道通过。全县对外交通网络确保了高邑县与省内外之间的联系快捷便利。与此同时县内公路网已初具规模,保障了县域内外物质、信息的流通。2、高邑县是石家庄地区乃至全省的小县,土地面积和人口基数都比较小,各项工作开展相对便捷,产业带动成效明显,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方面有优势。3、发展环境日渐完善。随着经济全球化,经济开发区的逐渐泛化,以及我国顺利加入“WTO”等外在环境的变化,中国经济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也已经跨过30的增长点,进入了良性循环期的加速阶段,国内国际良好的经济环境为高邑县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4、高邑县的交通、电力、电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日渐改善,为今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优化了投资环境。二、经济发展目标与策略 1、到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GDP)达到50亿元(2000年价,下同),人均GDP超过2.7万元,财政收入达到2.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1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20元。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3、发展壮大战略支撑产业,把工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培育工业园区,提升、扩张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三大园区的建设,促进产业集聚。4、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倡导循环经济策略,走集约、循环发展之路;改造提升主导产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扩大第三产业规模,加快物流业、服务业发展;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综合竞争力,促进高邑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三、社会发展策略 1、全面推进人口健康发展。不断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口管理和服务。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2、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 3、积极促进社会公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社会化,改善创业环境,建设完善的社会事业体系,推动社会均衡发展。 4、加快建设信息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5、切实保障城市安全。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的设施系统,建立有效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四、生态环境发展策略 1、推进区域生态网络建设。以建立稳定、持续和高质量的生态网络体系为核心,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流域的综合治理,确保城市与区域的生态安全。 2、强化重点地区的生态建设。以积极的规划理念和财政政策,关注地区生态要素构成,划定禁建区和限建区域,保护河流水系、山体林地、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加大生态廊道、防护绿地、环城绿地、城市公共绿地等生态环境建设。 3、提升发展环节的生态保护行动。贯彻科学发展观,实行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城市空间规划布局的协调发展,坚持建设、预防和治理并重,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五、空间发展策略 1、区域协调发展。加强高邑与相邻城市经济发展走廊的建设,积极促进区域城市功能、产业互动,提倡基础设施连接与共享,构筑开放、统筹与协调发展的,面向区域、整体提升的城市空间结构。 2、有序推进利用交通优势发展战略。构建“一城两翼”空间格局,加强沿交通干线及过度地区的发展指引和服务体系的建立,构筑分工明确、有序推进的空间结构。 3、构建城市特色。积极关注高邑城市要素构成特色,建立可持续发展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利用,处理好城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确定规划期内生态保护的内容、范围和管制要求,建立持续的历史文化城市形象。 第二部分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章 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一、 县域城乡统筹战略1、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政策,加速城乡要素的互动通道建设,加大农村地区的发展要素和空间要素的投入,改善城乡区位关系、经济关系,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进程。 2、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核心,加大城市公共财政对农村地区生活要素的投入,提高市政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服务设施水平与标准,改善生活环境质量,提高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缩小地域差别和生活差别,推进农村现代文明进程。二、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旨在城市、农村共同发展。高邑县农村经济虽有部分沿袭旧的分散、粗放经济模式,但更多的是较大规模的集中、集约、机械耕作的先进经济模式;县城高邑镇发展迅速,随着工业体系的建立,活跃的商业率先发展起来,从农村经济中汲取“营养”,壮大城市经济,同时县城依托自身较完善的公共设施、基础设施服务于农村生产、生活,“反哺”农村,共同发展。为使高邑县城乡发展协调同步、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面对目前良好的发展时机,排除现状存在的各种非常规因子的干扰,立足县情,结合本次规划,加快城乡建设。1、县城发展与城乡协调发展根据“小县大县城”的发展战略,拥有一定规模且具备集中条件的工业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县城提供基础设施和各项服务,并协调其发展。工业园区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以及投资环境的不断完善,形成工业生产优势,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使城市发展更上一个台阶,实现大县城的构想。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在园区发展,不仅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支持,而且将得到更多的利润作为回报,使农民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去,改进农业技术,增加农产品产量,保证农副产品加工工业的原料供应,促进工业发展,形成农村经济良性循环。县城发展的循环效应与农村发展的循环效应两者紧密联系,环环相扣作用于全县经济发展,使县城和农村经济建设相互协调。2、工业与城乡协调发展根据县域资源分布和生产力布局,结合高邑县工业规模较小、与农业联系紧密的特点,制定工业加工与原材料生产相互支持、共同促进的发展方针。县城西部建陶工业区主要以建材工业为主,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开采矿产资源、发展小型运输业以及原料粗加工工业为主,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后,再投入农业生产,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做到小区域内经济发展协调。在县城东部规划建设以纺织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区。工业区持续发展依赖于稳定的农业生产。随着区内工业项目的增多和加工能力的不断扩大,工业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种类越来越多。加强原料供应基地建设,并有计划、有条件地扩大供应基地规模,依靠市场优势可适当地向周边县市发展。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相辅相成,互为因果,链式反应,滚动发展,促进本县的经济发展。3、副食品产业与城乡协调发展近几年来快速发展的蔬菜、养殖业也为本县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规划在留村、哨营、东富村和辛庄、营儿村重点发展养殖业,扩大养殖规模,提高畜禽出栏率、蛋奶产量和动物皮毛产量。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品牌蔬菜。副食品产业的发展不仅解决了城镇居民的“菜篮子”问题,同时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4、市场体系建设与城乡协调发展蔬菜果品市场须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使主要蔬菜产地大营乡和中韩乡有较大发展潜力;果品主要产地是高邑镇、中韩乡、大营乡,继续扩大其生产规模是今后发展的重点。市场销售是促进蔬菜和果品生产的根本动力,直接影响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市场建设首先应从农业着手,以农业保障市场,以市场促进农业,以期共同发展。建材批发市场、副食品批发市场须以工业生产为基础。工业产品的数量、质量直接影响市场的经营情况。发展工业的前提是有较稳定的第一产业生产,由第一产业提供原材料来保障工业发展,由工业稳定的生产过程和逐步扩大的生产规模推动商业发展,由繁荣的商业带动全县工业、农业、采掘业发展,通过连锁传动,促进三业间协调、稳定、持续发展。5、生态环境建设与城乡协调发展近年来高邑县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受其基础条件的挚肘,城区绿地建设严重滞后,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因此,除对污染源的治理、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文物古迹的保护、城市环境的整治外,需城乡共同建设生态体系,达到城乡生态平衡。县城内部以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系统,形成城内生态调节防护系统和生态缓冲区,城郊控制的绿色隔离空间形成生态补偿区,县域广大农村耕作区、沿泲河、槐河建设的两条生态林带、“南水北调”输水线作为县城的生态调节区。城市绿地系统、农作物区、防护林带以及“南水北调”输水线共同形成生态调节大系统,共同调节城市和农村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第二章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一、县域城镇体系现状高邑县下辖一镇(高邑镇)、一区(建陶工业区)、五乡(大营乡、万城乡、西富村乡、中韩乡和王同庄乡),共计107个行政村。1、高邑镇位于高邑县中部,为高邑县县城所在地,是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京广铁路、107国道与393省道交叉境内,京深高速公路在镇区东部设有高邑出口,另有柏油公路通往各乡,为全县交通枢纽。镇域面积37.8平方公里,2005年底人口为48233人(不含暂住人口),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276人。全镇现辖行政村计26个。境内花园村南有明代“千秋台”,原县政府院内有明代古槐,东关村有明代赵南星祠堂,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建陶工业区建陶工业区位于县城以西393省道以南,距离107国道约6公里。现有企业约12家,以陶瓷生产为主,现有企业主要有银河陶瓷厂、新世纪陶瓷厂、宏业瓷砖厂、金正陶瓷厂、福龙陶瓷厂、恒盛陶瓷厂、南北陶瓷厂、五羊陶瓷厂。已建区域面积约56公顷,已形成三横三纵的道路格局。除道路、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外,其它基础设施尚不健全,供水由企业自行打井解决,排水基本通过厂区内的渗坑渗透或蒸发。3、大营乡大营乡位于高邑县东部,东北、东南分别与赵县、柏乡县接壤。乡域南北最大纵距10.8公里,东西最大横距8.4公里,总面积46.2平方公里,2005年底人口为29743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44人。全乡现辖行政村计25个。4、中韩乡中韩乡位于高邑县北部,北与元氏县接壤,西与万城乡相连,东、南分别与赵县和大营乡、高邑镇交界。乡域总面积33.8平方公里,2005年底人口为23742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02人。全乡现辖11个行政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全乡有耕地42321.78亩。乡镇企业以化工、农机修造等为主,京深高速南北贯穿,京广铁路和107国道从乡域西侧穿过,交通便利。季节性河流槐河东西向横穿乡域。境内有河村烈士墓,赵村东南赵村古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万城乡万城乡位于高邑县西北,北与元氏县接壤,东、南分别与王同庄乡、西富村乡交界,西与赞皇县毗邻。乡域总面积为26.1平方公里,2005年底人口为19813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59人。全乡现辖14个行政村。6、西富村乡西富村乡位于高邑县西部,西北、西南分别与赞皇县、临城县接壤,东、北分别与高邑镇、万城乡交界。总面积54.5平方公里,2005年底人口为35299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48人。全乡现辖20个行政村。境内有古城村西房子城遗址。7、王同庄乡王同庄乡位于高邑县西北,北与元氏县接壤,东连中韩乡,西邻万城乡,南与西付村乡、高邑镇交界。乡域总面积为23.8平方公里,2005年底人口为18597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82人。全乡现辖14个行政村。二、城镇体系规划根据石家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结合高邑县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现状,加快实施“小城镇建设”和“撤乡建镇”战略,发挥小城镇的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近期完成大营乡撤乡建镇工作,远期完成万城乡、西富村乡撤乡建镇工作,逐步形成一城(县城)、一区(建陶工业区)、三镇(大营镇、万城镇、西富村镇)、两乡(中韩乡和王同庄乡)的城镇体系格局。三、城镇人口规模及职能分工(一)、城镇人口规模2005年底高邑县县城人口58837人,大营乡集镇人口3805人,中韩乡集镇人口2168人,万城乡集镇人口3125人,西富村乡集镇人口2504人,王同庄乡集镇人口2246人。通过对高邑县今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分析,参照高邑县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20062020年),确定远期2020年高邑县城人口10万人,大营镇镇区人口5000人,万城镇镇区人口4000人,西富村镇镇区人口4000人,中韩乡集镇人口3000人,王同庄乡集镇人口3000人,建陶工业区产业工人约7500人(在县城或临近乡镇居住)。(二)、职能分工城镇体系职能划分为三类:1、中心城镇高邑县城 高邑县城是高邑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以建陶、纺织和农副产品流通为主导产业的商贸城市。2、一般城镇大营镇、万城镇、西富村镇、中韩乡集镇和王同庄乡集镇。是各乡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以农副产品加工和集市贸易为主导产业的农贸型城镇。3、建陶工业区是以建材、陶瓷生产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区。四、城镇化水平预测(一)、县域现状人口分析高邑县1996年全县人口172752人,2005年末人口175427人,十年中净增人口2675人,人口增长15.5。九年中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年均综合增长率为1.72,其中年均自然增长率为4.41,年均机械增长率为-2.69。从各乡镇人口近10年变动情况来看,高邑镇10年中年均综合增长率为13.01,其中年均自然增长率为4.58,年均机械增长率为8.43;大营乡10年中年均综合增长率为-4.54,其中年均自然增长率为1.81,年均机械增长率为-6.35;中韩乡10年中年均综合增长率为1.92,其中年均自然增长率为3.31,年均机械增长率为-1.39;万城乡10年中年均综合增长率为-3.21,其中年均自然增长率为1.61,年均机械增长率为-4.82;西富村乡10年中年均综合增长率为-1.95,其中年均自然增长率为4.85,年均机械增长率为-6.79。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邑镇人口以机械增长为主,人口机械增长的动因是县城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的人口增长。而五个乡中自然增长率为正值,而机械增长率多为负值。造成农村人口外迁的主要原因是高邑县人均耕地仅为1.44亩,土地较少造成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迁,致使农村人口呈现负增长。(二)、县域人口预测1、自然增长率的确定通过高邑县近10年的人口变动情况可以看出,高邑县近10年年均自然增长率为4.41,近5年年均自然增长率为6.13。参照国家人口发展战略,根据高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高邑县近期2006年2010年年均自然增长率为6.8,远期2010年2020年年均自然增长率为7.0。2、机械增长率的确定通过高邑县近10年的人口变动情况可以看出,高邑县近10年年均机械增长率为-2.69。随着高邑县“工业强县”战略的实施和推进,二、三年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可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在解决本地剩余劳动力的同时尚可吸引外来资金和人员进入本县。由此考虑,规划确定高邑县近期2006年2010年年均机械增长率为1.2,远期2010年2020年年均机械增长率为3.0。3、县域总人口预测 采用综合增长法预测县域总人口,公式为: Pn=Po(1+r1+r2)n, 式中Po为基期人口数,Pn为预测年份人口数,n为预测年份距基期的年数, r1 为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r2为年均人口机械增长率。将以上确定的近、远期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代入预测公式中,可以得出:近期2010年全县总人口为18.26万人,远期2020年全县总人口为20.17万人。(三)、高邑县城市化水平预测高邑县2005年底县城人口5883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344万人,农业人口18339万人,暂住人口15154万人。县城人口占总人口的34%。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城市化水平按城镇人口占县域总人口的比例来确定,则高邑县2005年城市化水平为34%。根据高邑县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县域城镇体系近期由二镇四乡构成,远期期由四镇二乡构成。全县近期2010年城镇人口为7.4万人,全县人口为18.26万人,城市化水平为41%;远期2020年城镇人口为11.3万人,全县人口为20.17万人,城市化水平为56%。五、生产力空间布局(一)县城 县城按两条产业发展轴线组织产业空间:即国道G107产业发展轴线和省道S393产业发展轴线。1、国道G107产业发展轴线由三个经济板块组成:G107国道县城段东侧北部形成以高邑蔬菜批发市场和建陶市场为中心的产品贸易区,中部以信息、金融、房地产、科技教育、商业、服务业为主的中心城区;G107国道县城段西侧形成以铁路站场、仓储物流、老工业区为重点的产业区。2、省道S393产业轴线由三个经济板块组成:S393省道县城东段北部形成以化工、纺织和农副产品加工为重点的产业区。S393省道县城中段两侧形成以对外交通服务及配套设施为重点的产业区。S393省道县城西段南侧形成以建陶产业为重点的产业区。(二)大营镇规划确定大营镇生产力空间布局结构为“三区”:指北部的粮棉瓜果种植区、中部的农副产品加工区和南部的蔬菜种植区。(三)中韩乡规划中韩乡生产力空间布局结构为“两区”布局。即粮棉种植区和蔬菜种植区。根据其现状及地质条件确定槐河以南为蔬菜种植区,槐河以北为粮棉种植区。(四)万城镇万城镇生产力空间布局结构为“两片三区两轴”。“两片”:是指第一产业分为两大片,即粮棉种植片和蔬菜种植片。根据其现状及地质条件确定站北路以南为粮菜种植区,站北路以北为育种基地。“三区”:指以石良庄、北焦为基础建设的两个工业小区和镇区工业小区。规划坚持优化布局、促进协作、改善环境的原则对分散建设的工业项目,要结合旧村改建和工业片区建设逐步实行改造或搬迁。“两轴”:指以393省道、万富路为依托建设的商业服务施轴。规划将万城集市用地建设在万富路东侧,393省道北侧,依托市场向北,东西建设商业轴。(五)西富村镇规划西富村镇生产力空间布局结构为“三区”。指西北部的粮棉林果种植区、东北部的农副产品加工区和南部的蔬菜种植区。六、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县域城镇空间布局呈一心、两轴、五点、一区结构形态。以107国道和393省道为城镇体系发展轴,县城作为城镇体系的核心位于两条轴线交汇点;建陶工业区和西富村镇位于县城以西393省道南侧;万城镇位于县城以西393省道北侧;中韩镇位于县城以北107国道东侧;王同庄乡集镇位于县城以北107国道西侧;大营镇位于县城以东393省道北侧。七、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根据城镇性质、功能、人口及产业发展,结合用地现状,按照河北省城镇建设用地标准要求,确定各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规划期末(2020年),高邑县城建设用地1096公顷,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10平方米以内;建陶工业区建设用地180公顷;大营镇镇区建设用地72.5公顷, 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45平方米以内;西富村镇镇区建设用地58.0公顷, 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45平方米以内;万城镇镇区建设用地58.0公顷, 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45平方米以内;中韩乡集镇建设用地43.5公顷, 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45平方米以内;王同庄乡集镇建设用地43.5公顷, 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45平方米以内。第三章 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一、现状村庄空间布局结构从空间分布的角度来看,高邑县城镇地域空间分布结构较为简单,全县仅设一镇,其余全部保留乡建制。县城位于县域中心偏南,其余五个乡均匀分布于县城东、西、北方向,空间分布较为理想,辐射范围均匀。高邑县地处平原地区,地势相对平坦,无突出地质灾害,加上县域范围相对较小,地区性差异不大,故而整个县域107个行政村布局均匀,规模相对均衡。但各个乡镇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村庄密度最小的地区是中韩乡,其次为西富村乡,村庄密度最大的地区为高邑镇。究其原因,北部槐河蜿蜒横穿中韩乡,历史上槐河多次泛滥,给沿岸人民带来过极大的灾难,造成当地村庄数量较少;西富村乡有泲河过境,同时部分地区地处丘陵之上,生存条件不如平原地区优良,故而村庄密度较小;高邑镇自古即为地区性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有极为有利的区位、经济环境,能够辐射周边地区发展,聚拢了为数众多的村庄聚落。二、村庄规模从107个行政村的人口规模情况看,10002000人口的村庄数量最多,其次是2000人的村庄,再次是500800人、8001000人的村庄,数量最少的是20001000-2000800-1000500-800300-500300合计高邑镇(含县城)11426124大营乡2153525中韩乡64111万城乡363113西富村乡612220王同庄乡1102114合 计19619153107比 重17.7657.018.4114.022.80100资料来源 高邑县统计局以上分析是以行政村的数量进行划分的,即107个村委会按107个村庄计算。而事实上,一部分相邻村庄已经融为一体(含乡镇政府驻地),或本身某个行政村以多个居民点的分散形式存在发展,即实际的居民点并非以行政划分为界限。因此,按居民点划分,村庄数量并非107个,而是89个。综合以上分析,高邑县的人口分布比较均匀,村庄规模相对较大。村庄发展有积聚的态势,为资源共享、土地整合提供了有利条件。三、城乡居民点及人口密度分布特点村镇人口密度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造成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自然资源条件以及交通条件的变更,人口的流动和聚集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村庄聚落的兴衰更替。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一致性县城是全县的经济中心,全县的第三产业收入主要集中在此,也是全县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相对应的,全县人口密度的分布状况是:全县最高的地区为高邑镇,为1276人/平方公里。村庄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区也在高邑镇。与自然资源条件的一致性原始的农业村落,以土壤、灌溉条件决定生产条件,土地耕种条件较好的地区人口密度较大。高邑境内沿泲河以及槐河原河道集中了相当数量村庄聚落;尽管两河在70年代后已经干涸,但其吸聚的村庄已经颇具规模,加之现代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然环境变迁所带来的影响,所以短期之内这些村庄仍将存在并发展。高邑县绝大部分地区为平原地形,西部小片为丘陵,相对来说村庄较少,人口密度偏低。与区位交通条件的相关一致性在平原地区,区位交通条件是影响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近现代技术不断进步,物资流动速度加快,交通区位的影响力越来越明显。作为地区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中心的高邑县城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全县居民点发展逐渐向交通要道靠拢,沿京广铁路、107国道等重要干线的人口迅速积聚,人口密度大大增加。四、村庄建设概况及存在问题建国前,高邑县城乡建设处于盲目发展状态,乡村房屋建设布局自由散乱,街道曲折不畅。乡间农舍多为四合院模式,贫穷农民房舍一律为土坯房、板打墙房。砖房在农村寥寥无几。建国后至1975年,农村房屋建设虽有发展,但是发展缓慢,多数房屋样式与建国前无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房舍发生较大变化,向建筑模式新颖、布局合理、宽敞明亮、装饰美观的方向发展。但由于大多数村镇没有经过系统规划指导,建设活动多为自发无序进行,导致聚落总体环境混乱,建筑质量良莠不齐,聚落风貌五花八门,整体协调性较差。现状高邑县村庄分布体现了与自然、交通、区位、资源、经济等条件密切相关的特点,村庄充分利用外在条件进行建设发展。但是由于村庄行政区划的原因,村庄都各自为政,缺乏协作精神,导致村庄布局存在着种种不合理现象:其一,就建设用地而言,部分相距较近甚至已经连片的村庄,仍然独立配置基础设施以及公共设施,形成居民点内的公共设施重复建设,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基础设施配套混乱不成系统,造成资源浪费。其二,就农用地利用而言,村庄分散布局,行政区划严格导致土地耕作规模过小,限制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不利于农业机械化、集约化生产,不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其三,受“故土难离”思想观念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许多应该迁移或连片发展的村庄(如处于行洪区的村庄、规模过小的自然村等)没有迁移,居民生活存在安全隐患,也造成资源的浪费。五、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目标1、整合土地资源,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村生产效率通过村庄布局规划的实施,使全县土地得到重新整理,实现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安全水平。通过标准化生产,使农产品提质增效,调整优化农产品区域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农业生产的方向和规模,提高家庭经营的集约化水平,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2、提高城镇化水平,完善社会保障系统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全县城乡统筹,加快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构筑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从制度上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水平,既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又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农村体制改革和农村经济市场化的实现。3、优化村庄布局,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村村办企业的路子已不可能再继续,环境和资源等各方面的需求要求工业必须适度集中。集中优化城、镇、村布局,同时也是整合工业小区,使村办企业向小区集中的有利时机。农村人口向城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