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语法知识提要

上传人:hjk****65 文档编号:63817074 上传时间:2022-03-2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语法知识提要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文言文语法知识提要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文言文语法知识提要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语法知识提要一、学习文言文语法的必要性高中文言文学习要用到文言文语法知识,而初中未作重点学习。初中阶段淡化语法,特别是文言文语法,几乎不作讲解。高中阶段文言文课文的篇目增多,难度加大,而且高考文言文阅读部分所选篇目都是课外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一定程度的语法知识,掌握文言文语法规律,以便举一反三,将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借助课内学到的文言文知识去阅读课外文言文。高中阶段将学习那些文言文知识呢? 我们将学习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文言文标点及翻译等文言文知识。其中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文言文标点及翻译这三部分知识尤为重要,而且较难。对于这些知识的学习又将用到哪些语法知识呢?比如,我们学习词类活用,就涉及到什么是词类、词可以分成哪些类、每一类词有什么意义和作用、有什么语法特征等语法知识;我们学习文言特殊句式,就涉及到句型、句子成分等语法知识。二、几个重要概念1、文言文文言文是指上古的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它所形成的书面语。(注:上古,在中国历史分期上多指上周秦汉时期。)2、语法语法又叫“文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3、语法单位语法单位可以分为四级:语素、词、短语、句子。三、研究要点:文言词法和文言句法文言词法部分主要研究词类活用,文言句法部分主要研究文言特殊句式。一个重要口诀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这个“口诀”表明了句子都包括那些句子成分,每种句子成分在句子中分别处于什么位置上。(一)词类活用1、词类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依据词的意义,词可以分为是实词和虚词两大类。文言词语分为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2、名词(1)名词的种类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等。包括表示时间、处所、方位的词在内。名词有以下几种:表示人和事物A. 朋友、同志、作家、学生、飞机、牛、羊、原子(普通名词)B. 刘翔、黄河、泰山、黑龙江(专有名词)C. 人民、群众、物品、马匹(集合名词)D. 道德、思想、文化、政治、欲望、苦头(抽象名词)表示时间 秋天、早晨、晚上、明年、现在(时间名词)表示处所 北京、哈尔滨、中国、亚洲、里屋(处所名词或地点名词)表示方位 前、后、左、右、东、南、西、北、之上、以下、东边(方位名词)(2)名词的语法特征经常做主语和宾语,例如:吴广素爱人;也常做宾语,直接修饰另一名词,例如:鸿鹄之志。3、动词(1)动词的种类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 走、坐、听、看、批评、宣传、保卫、学习(动作动词) 爱、怕、恨、喜欢、羡慕、希望、讨厌(心理活动动词) 在、存在、有、无、发生、沿边、发展、生长、死亡、消失(表示存在、变化、消失) 是(判断动词) 能、会、愿意、敢、应该、要(能愿动词) 来、去、进、出、回、开、上来、下去、起来(趋向动词)(2)动词的语法特征动词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如“他爱祖国”。4、形容词(1)形容词的种类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 软、硬、甜、苦、好、坏、快、慢、远、近、伟大、勇敢、优秀、聪明、大方(性质形容词) 雪白、笔直、绿油油、水灵灵、黑不溜秋(状态形容词) 多、少、全、许多、好些(表不定数量)(2)形容词的语法特征形容词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和定语,多数能够直接修饰名词。例如:“太阳红。红太阳。”少数性质形容词能够直接修饰动词,作状语,例如:“快走、老实说”。性质形容词大都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例如:“很简单。/太小”。5、词类活用现象(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宾语例如:A策之不以其道。(马说)(策:鞭策,用鞭子打,驱使。)B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光:发扬光大。)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腰:腰佩,腰间挂着。) 或棹孤舟。(归去来兮辞)棹:划(桨)。注:两个名词连用,一般前一名词活用为动词。但有时后一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A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大雨:下大雨。)B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王:称王。)副词作状语名词例如:A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出师表)(毛:长庄稼,长草木。)B江水又东。(水经注江水)(东:东流。)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刃:杀,用刀杀。)能愿动词名词例如: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名:说出。)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水:游水,游泳。)名词补语例如:今王鼓乐于此。(孟子)(鼓乐:敲鼓,演奏。)B沛公军(于)霸上。(鸿门宴)(军:驻军。) 所+名词例如: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罾:用鱼网捕。)名词充当联合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例如: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目:用眼睛示意。)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观潮)(标:树立,举。)B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赤壁之战)(礼:礼遇,以礼相待。)(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例如: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五柳先生传)(详:详细地知道。)B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尽:吃完。)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亲:和亲近。远:和疏远。)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善:与交好。)有时,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也活用为一般动词。例如: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陋室铭)(灵:显出灵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馨:此处指居室的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译为有了芳馨。) 天下非小弱也。(过秦论)(小弱:缩小,削弱。) (3)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动词用作名词):指飞奔的马。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观: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观:景象。)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伏:伏兵。)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生:生者。死:死者。)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至:到达的人。)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出:出产的物品。入:收入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例如: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坚:坚固的铠甲。锐:锐利的武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故: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新:新的知识,新的发现。)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五柳先生传)(亲旧:亲戚朋友,亲戚旧故。)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良实:善良、诚实的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长:长处。短:短处。)不念居安思危。(谏太宗十思疏)(安:安定的情况。危:危险的情况。)注:形容词如果作了主语或谓词的宾语、偏正短语的中心语,那么该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用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用作状语确实相当普遍的现象。 表示比喻。例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狐:像狐狸一样。)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鸿门宴)(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同上)(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一样。)其一犬坐于前。(狼)(犬:像狗一样。) 表示对待人的态度例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兄:以对待兄长的礼节,像对待兄长一样。) 表示处所例如:卒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廷:在朝廷上。)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指南录后序)(草:在草上。露:在露水上。)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北:在北方。)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庙:在庙堂上。)又郊败之。(勾践灭吴) (郊:在郊外。)表示时间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时:按时。)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早晨。)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夜:当夜,在夜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日:每天。)于是与亮情好日密。(隆中对)日:一天天(地)。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例如: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核舟记(箬篷:用箬篷。)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名词用作状语):用笔。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名词作状语):用丹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用箕畚。)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例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面:当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隧:从隧道。)表示动作行为的指向或方向例如: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隆中对)(外:对外。内:对内。)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内:对内。外:对外。)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西:向西。)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南:向南。)注:名词作状语大致包括以下几种类型:普通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作状语、地点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作状语。 (6)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例如: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乱:使受到扰乱。劳:使感到劳累。)(陋室铭)动词的使动用法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例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闻:使听到。)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序:原指排列次序,引申为统治、管辖。朝:使朝拜。)忿恚尉,令辱之。(陈涉世家)(忿:使恼怒。)有时候,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共同带一宾语。这一宾语既是及物动词的受事者,又是主语使得它成为不及物动词的施事者。例如: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苦、劳、饿、空乏:都是形容词用作使动词,分别是“使痛苦(劳累、饥饿、空乏)”之意。 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勾践灭吴)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促织) (昂:使高。)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侈,则天不能使之富。(荀子天论)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名词使动用法()普通名词活用为使动词。A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B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齐威王欲将孙膑。(孙子吴起列传)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客:使为门客。)()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词。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词,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例如:令尹南辕反旆旆,(pi)末端像燕尾的旗。(左转宣公十二年)(7)意动用法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动”“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代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动词一般不用如意动。用如意动的词可以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形容词意动。例如: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伤仲永)(异:感到惊异。)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奇:认为奇特、非凡。)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怪:认为奇怪或以为怪。)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小:以为小。)成以其小,劣之。(促织)(劣:以为劣。)耻学于师。(师说)名词意动。例如:父利其然也。(伤仲永)(名词作意动词)把看作有利。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以为宾客。)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从而师之。(师说)代词意动例如: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动词意动例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归去来兮辞)(二)特殊句式1、特殊在哪?文言特殊句式特殊在哪呢?特殊在: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特殊句式不符合现代汉语句法,有其自身的独特性。2、种类文言文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被动句茅屋为秋风所破。、省略句令(之)作诗。、谓语前置甚矣,汝之不惠!、宾语前置微斯人,吾谁与归?、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舜发(于畎亩之中)。、固定句式得无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如何:如太行、王屋何?。(1)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代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柳敬亭传)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汉书朱买臣传)“者”“也”都不用,即“,”式。如: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伤仲永)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用“乃、即、则、皆、”等表示肯定判断,用“非”表示否定判断。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世说新语咏雪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此皆良实。(出师表孙权劝学)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相梁) (注:、两句中“非”与前面名词性成分构成谓语。)用“是”作动词,文言中也有,但起义较晚。如: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式。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不拘于时。(师说)帝感(于)其诚。(愚公移山)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同上)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劝学)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动词前用“受”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如: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句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也能引出。如果需要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在动词的后面加上介词“于”,这样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不为酒困。(论语)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如:茅屋为秋风所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如:社会上有很多人为金钱所累,为名声所累。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厚者被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如: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鸿门宴)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3)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为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省略主语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极为常见。只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简洁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以上下文的意思或在整个语言环境中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承前省。如:渔人甚异之。(渔人)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操蛇之神闻之,(操蛇之神)惧其不已也,(操蛇之神)告之于帝。(愚公移山)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捕蛇者说)()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晋崤之战)()对话省。如: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孔文子)敏而好学,(孔文子)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庄暴见孟子)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中相同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承上文省略谓语。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鸿门宴)或师焉,或不(师)焉。(师说)()蒙下文省略谓语。如:杨子之邻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列子歧路亡羊)()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如: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记王忠肃公翱事)省略宾语文言文中省略宾语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之)。(狼)令(之)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此可以(之)为援而不可图也。(隆中对)因以(之)为号焉。(五柳先生传)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旦日,客来,(邹忌)与(之)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促织)省略兼语“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常常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如:皆以(我)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以”、“自”等。()省略介词“于”。如:一狼洞(于)其中(狼)帝感(于)其诚。(愚公移山)借(于)旁近与之。(伤仲永)收天下兵器,聚之(于)咸阳。(过秦论)稚子候(于)门。(归去来兮辞)()省略介词“以”。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促织)()省略介词“自”。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这四种句式都属于倒装句式。那么什么是倒装句式呢?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是指与现代汉语相比语句中的句子成分位置颠倒了或倒置了的语句形式。那么,现代汉语都包含哪些句子成分?这些句子成分在语句中都分别处于什么位置上呢?一个重要口诀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4)谓语前置文言文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在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这种谓语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5)宾语前置动词和介词都可以带宾语。宾语通常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后边。但文言文中,宾语往往前置到动词或介词的前边,构成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式有条件的。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不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不吾知也。(同上)(诸葛亮)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故不我若也。(种树郭橐驼传)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在文言文中,疑问代词“何、谁、孰、恶(w)、安、焉、胡、奚、曷(h)”等作宾语时,前置到动词谓语之前。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太后言欲立梁王,梁王即终,欲谁立?(史记梁孝王世家)丧夫守子,子死孰守?(宋史列女传崔氏)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庄子知北游)沛公安在?(鸿门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僖公十四年)/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论语尧曰)生曰:“子胡为者?”(聊斋志异侠女)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歌以咏言,文以骋志。予今不述,后贤曷识?(曹植集学官颂)()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之”和“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孔子曰:“何陋之有?”(陋室铭)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惟命是听。/惟命是从。/惟美国马首是瞻。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下放在介词之前:()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为了强调介词的宾语,将介词的宾语放在介词的前面。如: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一言以蔽之。(论语)()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6)定语后置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于”作状语,常放在谓语动词后。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介词结构“以”作状语,有时在谓语动词后。如: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赤壁之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