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语文组合阅读练习.docx

上传人:黑** 文档编号:63101175 上传时间:2022-03-1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语文组合阅读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语文组合阅读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语文组合阅读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下)语文组合阅读训练【诗词鉴赏】阅读下面f首词,完成问题。村居初夏陆游天遣为农老故乡,山园三亩镜湖傍。嫩莎经雨如秧绿,小蝶穿花似茧黄。斗酒只鸣人笑乐,十风五雨岁丰彳襄。相逢但喜柔麻长,欲话穷通已两忘。【注】镜湖:湖名,在今浙江绍兴附近,亦名“鉴湖”。莎(suo):草名,多年生 草本植物。十风五雨:风调雨顺。丰穰(rdng):丰收。通:显达。1. 颔联写乡村之景,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2. 请从内容的角度,分析下面两句诗的相同之处。斗酒只鸡人笑乐,十风五雨岁丰穰。(陆游村居初夏)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3. 本诗尾联蕴含了诗人的哪些情感?【文言文阅读】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小题。【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落。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核,可远 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 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页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 荐之,调南安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 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漉溪学案)【注】龙图阁:北宋初年开封宫城中所建的一座馆阁。狱:案件。转运使,中国 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手版:即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 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4. 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A.水陆草木匕花闻考于宋君(穿井得一人)B.中通外直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C.香远蓬清自以为大有所枝(孙权劝学)D.可爱者甚蕃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6. 【甲】文中,作者抒发了怎样的志向,又批评了怎样的世风?7.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称莲为“花之君了”,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乙】文中周敦颐的哪些表现符合“君子”形象?【现代文阅读】阅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完成下列各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箱华,也是中华民族千百 年来遵循的处世之道。其实质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就赴我们今天所谓 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二 就日常生活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的准则。我 们应该从自己的所欲所想出发,推及他人,从而理解他人的所欲所想,以此规范自己的 行为。比如,你不愿被人嘲笑,那你就不要嘲笑他人:你不愿被人非议,那你就不要非 议他人;你不愿被人欺骗,那你就不要欺骗他人。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 只想“我高兴就好”、“我便利就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那人与人之间就必然失去友善, 社会也难以和谐。人们可能都有类似的经历:在早晚高峰堵车时,总有这样的司机,只 图自己的一时便利而不顾他人,左穿右插,随意变线加塞儿。这种做法,轻则会惊吓对 方,进而引发纠纷,重则会造成交通事故,甚至危及生命。不论出现哪种结果,都是损 人不利己。可见,只有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准则,人们才会相互理解、减 少矛盾,社会才能和谐。 同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习近平主席在阐述 我国和平外交政策时,一再重申,在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束承和平、 和睦、和谐的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已深深植 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近代以后中国人民经历了一百多年战乱 频发的惨痛历史,最懂得和平的宝贵,最懂得发展的重要,绝不希望这样的悲剧在任何 地方重演,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国家和民族。由此可见,中 国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糖神,彰 显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当代价值。 总之,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既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同 时也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需要。8. 木文围绕一个什么话题展开?全文从哪两个方面来谈论这个问题?9. 第段列举了有的司机随意变线和加塞儿的事例,如果你是一位“交通志愿者”,你 会怎样来劝诫他?清结合第段内容来谈。10. 第段中讲到“中国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体现了中国传 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彰显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当代价值。这个价值集中体现在 文中第段的哪两个词语上?现代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弹棉花莫清荣 “弹棉花,弹棉花咯一声带着湖南口音的长长吆喝从小巷的深处传来。 我赶紧探出头去观望。只见一个穿看灰色棉衣的年轻人,肩上背看一张大弓箭样的东 西,一边扯长声调吆喝着,一边弹拨两下弓箭上的铁丝,发出砰砰砰砰的响声。 母亲赶紧出去把他叫了进来,说有一床旧棉絮要弹。母亲从房间里抱出发黄的旧棉絮, 塞到那个人的手中,那个人抱起旧棉絮就往晒谷坪的插青屋里走。我和母亲跟了过去, 看到灰尘满天的屋里有两个人,在棉架上砰砰地敲打着弓弦。砰砰砰,砰砰砰,棉絮弹 起义落下,落下义弹起,轻飘飘的棉絮制舞在空气中。顿时,他们的头上全白了。 师傅手里又拿着一根细长的竹枝,牵着一根长长的纱线,熟练地把纱线从这个对角牵 到那个对南,绕在一根一根木钉上,拉成一张纵横交错的网。棉茱像个听话的孩子,服 服帖帖地躺在师傅拉起的纱网里。师傅让两个徒弟拿来木制的磨盘,压在棉絮上,棉絮 渐渐由厚变薄,由松变紧。师傅摸摸棉絮,觉得可以了,就缝上几针,又继续推压,每 个角落都推一遇,翻过来再推一遍。一床崭新的棉胎才做成了。 直等到日落西山,才轮到弹母亲的旧棉絮。旧的棉絮比棉花更难弹,一来它用的时间 长了,积累的灰尘比较多。二来它太实,要反复击打才能弹松。从太阳升起一竿子到太 阳落山后,三个人分工合作,就弹了两床棉胎,得到八元钱的加工费。 弹棉花的过程中,母亲和那个师傅唠起了家常。师傅说,他是湖南人,那两个年轻人 一个是他的儿子,一个是他的徒弟。他们三人平时在家农忙,从八月之后就外出弹棉花, 生意好的话,过年前可以赶回家去与家人团聚。如果生意不好,或者揽到的活儿没有完 成,他们就不回去过年了。他们从湖南辗转来到广西,几乎走遍了广西的每个乡镇农村。 每到一个地方,他们都会租住一两间民房或公家的房子。白天,那里是他们的作坊和厨 房;晚上,义成了他们的卧室。把架子一收,铺盖卷一展,就能美美地睡上一觉。临近 过年前,工期赶得紧,晚上也要加班,做到半夜才睡几个钟头。母亲问他,家里还有什 么人。师傅说,家里有老婆还有四个没有成年的孩子,他只带了大儿子和徒弟出来。大 儿子本来学习成绩很好,但家里那么多张嘴等着吃饭,就靠着他一人外出弹棉花贴补家 用,基本生活都难以保持,只得让孩子辍学,跟着他走南闯北,学一门手艺,自己养活 向己。我看了看旁边那个略显瘦弱的年轻人,他苍白的脸色上分明露着无奈。他朝我苦 涩地笑笑,说:“小妹妹,以后勤读书,有出息,可别像哥一样,干这下等的活计。” 前几年,我也种棉花。去弹棉胎的时候,发现用的都是弹花机了。棉籽脱粒有脱粒机, 弹棉絮时,把脱粒后的棉花寒入机器中,出来的就是白花花的棉絮了。纱线,不再一根一 根地手工来拉,而是铺一层事先做好的网纱。压棉胎也有木制的磨盘,但只是开始时用 来压实棉花,之后的工序都用机器来完成了。 小卷里,不再有“弹棉花,弹棉花”的吆喝,那些走街串户弹棉花的湖南人,也不知 去往了哪里。我还是怀念那种手工棉絮的温暖。(选自回望故园,有删改)11. 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弹棉花师傅具有哪些品质?12. 按要求赏析文中第和第小节的画线句。 棉絮像个听话的孩子,服服帖帖地躺在师傅拉起的纱网里。(从修辞手法角度) 他朝我苦涩地笑笑,说:“小妹妹,以后勤读书,有出息,可别像哥一样,干这下等的 活计。”(从人物描写角度)13. 第段和第段两次提到“木制的磨盘”,有何用意?14. 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的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