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学 第三篇 中草药吉林大学课件

上传人:gu****n 文档编号:59036518 上传时间:2022-03-01 格式:PPT 页数:99 大小:5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兽医学 第三篇 中草药吉林大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中兽医学 第三篇 中草药吉林大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中兽医学 第三篇 中草药吉林大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第一章 中草药的一般知识中草药的一般知识 中药,就是在中医中药的理论思想指导下,发现、制备和使用的自然药物及加工制成品。1840年以后,西医传入我国,为了区别于西药,所以人们称之为中药,民间又叫“官药”、“国药”。中药在其应用时,最讲究形、色、气、味、升、降、浮、沉、补、泻、清、和、润、燥等,这是中药应用的特点。 草药,就是随采随用,不需要特别加工处理的药物。中药和草药并称为中草药。 u 本草本草: 是“诸药中草类最众也”。是因为古人认识中草药是从草本开始的,所以有关中草药的专著都称为“本草”。如汉代我国第一部中草药学就叫做神农本草经;明代李时珍所著的药物学本草纲目等。由此可见,中药过去被称为本草。“草”字前面贯个 “本”字,叫“本草”有两层意思: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的药物以草类最多,另一方面汉代有有关本草的职称,掌管医药事宜的权利,故记载药物的书,在前面贯以“本草”成 为书名。u 民族药民族药: 反映某个民族文化特色的药物称为民族药。如“藏红花”、“雪莲花”就反映藏族民族文化特色。反映中华民族文化 特色的药物称为 “汉药”。u 中草药是我国劳动人民同人畜疾病作斗争的重要武器之一。兽医中草药学,是我国劳动人民数千年来与家畜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兽医学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草药的科属、产地、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炮制方法等有关知识的专门学科。u 中草药的来源中草药的来源范围很广,大多数来自于自然界,以植物为主,其次是动物、矿物、海洋生物以及传统的加工制成品。 中草药具有五大特征:中草药具有五大特征: 一是中药具有地道药材的特征,即中药比较重视药物的产地、优劣如长白山的人参,内蒙的甘草,广西的桂皮,广东的陈皮,青海的大黄(特称“锦纹”),云南的茯苓(特称“云苓”),杭州的菊花(特称“杭菊”),山东的阿胶,河南的怀地黄,四川的贝母(特 称“川贝”)等最好。 二是中药具有依法炮制的特征,也就是说中药的形、色、气、味、升、降、浮、沉等特性本身就具备,但也可通过炮制来 改变。 三是中药具有配伍应用的特征,配伍不同,作用也不同。例如麻黄配桂枝,发汗解表;麻黄配杏仁,止咳平喘;麻黄配白 术,利水消肿。这反映了中药的“群体效应”。 四是中药具有合理的剂型的特征,凡是现代医学中的丸剂、汤剂、散剂、粉剂、针剂,中药都具备。 五是中药具有严格的剂量的特征。中药的严格剂量主要反映在方剂的主、辅、佐、使上。如治肾阴虚的六味地黄汤,它的歌诀是“地八山山四,丹苓泽泻三”,即假设熟地为40克,则山药就应为20克,山萸肉20克,丹皮15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 第一节第一节 中草药的处理方法中草药的处理方法 一、 采 集 中草药的药性与产地和采集时间有着密切关系。如人们常说:“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就说明了这一点。 我国幅员辽阔,地势复杂,气候差异很大,药物生长季节,有迟有早,所以中草药的采集,只能根据植物的子、叶、花、根、茎等不同的入药部分和不同生长成熟时期,适时进行采集,才能保证药效。有些药物同属一种植物,由于采集的时期不同,效用即发生差异,如青皮与陈皮。因此必须掌握时机,适时采集,重视中草药采集时间,确保药物的质量。一般地说,各种植物的采集,最适宜时期,是在植物入药部分的有效成分含量最充足的时期。而大部分草药的采集,一般就地取材,随采随用,鲜用为主。对稀有的野生草药,可移植于药圃、庭院,以利随时选用。 (一) 植物药材 1 全草类 一般应在生长旺盛的开花期采收。如荆芥、香薷,多年生草本植物,通常割取地上茎部分;如须带根入药的时候,则连根拔取;个别需采嫩苗的植物,也应在花期前采收较为适用。 2根及根茎类 一般为秋末春初采集为好。此时植物的地上枝叶已经枯萎,而新芽尚未萌发,养分及有效成分多聚积在根部或茎部,所以药效也最高,如瓜蒌根、桔梗、牡丹皮等。但甘草、白芨应在开花前采集。 3叶类 一般当花正在含苞待放或在盛开的时候采集,因为这时是植物生长的最盛时期,叶较茁壮,如大青叶。但也有例外,如桑叶须在秋季霜后采集。 4花类 一般在含苞待放或花朵盛开时采集。如旋覆花、野菊花、红花等,应在花朵盛开时抓紧时机采集。这些花的花期不很长,如果花放过久,则花瓣干萎,容易散落或变色;而槐花、合欢花等,应在含苞未放时采集为宜。采收时应选择晴天,以便容易晒干。 5果实类 一般应在果实成熟时采集,如茴香、栀子、连翘等。但有些果实药物则应在未成熟时采集,如青皮、枳实、乌梅等。 6种子和核仁类 一般在完全成熟的时候采收,如桃仁、柏子仁、莱菔子等。个别种子药,如牵牛子、急性子,因为成熟过久容易散落,应在果壳尚未开裂时采集。 7 树皮类 一般在春夏之交采集,这时是植物生长的最盛时期,药效最高,且易剥离。 8树脂和树胶类 一般选择干燥季节或在雨后天晴采集,如乳香、没药等。 (二) 动物药材 一般地说,动物类药物的采集,也受季节的影响,如鹿茸要在新角初生尚未骨化时采;白花蛇、乌梢蛇要在气候转暖时捕捉;蝉蜕要在夏秋脱壳羽化季节采集;潜藏在地下的虫类,如地龙、蜈蚣、全蝎等可在夏秋季节捕捉或挖掘。 (三) 矿物药材 一般不受季节限制,可在农闲季节或在开矿时采集。 二、 保 存 为了防止中草药的霉烂、虫蛀、走油和变质而影响其质量,研究中草药的保存方法也是很重要的课题。现将常用的保存方法简介如下。 (一) 干燥 中草药采收后除鲜用外,需贮存的就应干燥,以防变质,可采取下述几种干燥方法。 1阳光干燥法 是把中草药直接放在阳光下晒干,常用于初步干燥茎类、根茎以及种子类药物,如桔梗、桑枝、牛蒡子等。但绿色的叶子、鲜艳的花瓣和芳香性中草药,则不宜直接曝晒。 2室内阴干法 不宜直接曝晒的中草药,可放在阴凉通风而不潮湿的室内,使其水分逐渐蒸发而干燥。 3加温干燥法 是利用加温干燥或烘箱来进行干燥,其优点是温度可随意调节,尤其适用于雨季处理形态大,水分多,肉质厚而不易干燥的中草药,如黄精、玉竹等。 4石灰干燥法 是把需要干燥的中草药放入盛有石灰的容器中,利用生石灰吸水和防腐的性能,使之干燥,不致变质。这种方法适宜处理枸杞子、动物脏器及昆虫类药物。 (二) 贮藏 1大批的植物, 应选择高爽、干燥、通风、阴凉的仓库贮藏或存放,并要注意清洁和防鼠,为了防止返潮和虫蛀,应及时进行翻晒和硫磺熏杀。 2性味芬芳、辛散和少量的根块,果实等中草药应密贮于瓶、缸中,以免气味走散,受潮变质,降低药效。 3 虫类, 应贮存在放有生石灰的缸中。 4特殊保存的中草药, 如半夏、贝母等,可混入生石灰粉,既能保持干燥,又能保持原来的色泽。茯苓既不能曝晒又不能沾潮,应存放在阴暗而干燥的地方;鲜生地、鲜沙参等,则宜埋在沙土中;附子、肉苁蓉应盐渍;款冬花、黄芪用蜜炙,可达到防腐防蛀的目的。此外,白花蛇中应放花椒;三七内放樟脑;地鳖虫、蜈蚣、地龙内应放蒜头;瓜蒌、当归内应放酒等,都可以达到防蛀的目的。 5 剧毒药, 应按国家规定保存。 三、 炮 制 中兽医临证处方时,常标熟地黄、炒白芍、净麻黄、炒栀子、炙黄芪、煅牡蛎、侧柏炭等名称,这些就是指的已经加工炮制好了的中草药。所谓炮制(古人也称为炮炙)就是根据医疗和制剂的需要,结合中药的特性,对原药材进行各种加工处理的方法。 (一) 炮制的目的 中药材采自于自然界的植物、矿物、水产物等,多须经过炮制才能应用。炮制的目的,因药不同,因病而异,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 1 使药物纯净,确保疗效 此即指除去药材的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使药物纯净,达到用量准确,疗效可靠的目的。如修制和水制法中的拣选、洗选、刷毛、去皮、去心等。 2改变药物性能,扩大用药范围 中药的临床应用,是由它的药性决定的,药性变了,其功效也就不同,炮制可以改变药性,增加新功效,扩大用药范围。如生地与熟地,天南星与胆南星,生姜与炮黑姜,生麻黄与蜜炙麻黄等,经炮制后都改变了药性和功效。在传统制药中,用酒制升提而制寒,姜制温中而开痰,醋制入肝而收敛,盐制走肾而下行,蜜制甘缓而润补,米泔水制去燥而和中,土制守中而助脾,甘草水制甘缓而解毒,炒炭存性而止血等经验。 3除去毒性烈性,保证用药安全 中药的药性有偏,中医和中兽医治病,就是用其偏性来纠正人畜体内的阴阳失调的偏胜。药性过偏,便产生毒性。炮制可以减弱或消除某些药物的毒性或烈性。如马钱子其毒性成分是过量的士的宁,它可使脊髓高度兴奋,产生惊厥,甚至角弓反张、呼吸麻痹而死亡。但马钱子经砂炒、烫或油炸炮制后,能破坏20%以上的士的宁,即可确保疗效和用药安全。还有川乌、草乌、半夏、南星、附子等生用有毒,须用清水反复泡或姜汁等煮制去毒。甘遂用醋制能降低毒性。巴豆、续随子去油用霜,其性变缓。 4保证有效物质,提高中药疗效 如苦杏仁发挥止咳平喘作用的有效物质是苦杏仁苷。苦杏仁在汤剂煎煮时,其苷容易被其中的酶水解成氢氰酸而丢失,其损失量可达98%,但火单制可以破坏其酶,保存其苷。实践证明,苦杏仁苷在汤剂中的含量,火单制品比生品高一倍多。龟板,其生品的热水浸出物含量是2.276%,经炒烫淬后的制龟板,其热水浸出物含量是13975%,显然制龟板的胶质容易被煎出。5. 变异形态结构,便于调剂和制剂 中药的形态结构由于品种多样而复杂,直接配方和制剂都有困难,必须经过适当炮制。如根茎药物切成饮片;圆粒整个种子,须炒黄爆烈;坚实不化的矿物、贝壳、甲壳等经火煅醋淬才能变得酥脆;动物类药物经过酒炙后可除去不快之味等。经过这些炮制处理即便于调剂,使有效成份充分利用。 总之,中药的炮制,目的在于提高疗效,降低毒性,除去副作用,确保用药安全。对于前人总结的炮制经验,应当科学地分析、继承和发扬其精华,去除其糟粕,不能持一概肯定或一概否定的态度。 (二) 炮制方法 中草药的炮制方法主要分火制、水制、水火同制和其它炮制四类。 1. 火制法 是把药物直接或间接地放在火上加热处理,使之干燥、松脆、焦黄或炭化的方法。主要包括烘、焙、煨、炒、炙、炮、煅七种。 2. 水制法 是为了使药物洁净柔软,便于加工切片,或借以减低其毒性和刺激性,以适于制剂,服用和保存的需要,一般包括洗、漂、泡、渍、飞五种。 3. 水火同制法 主要包括煮、蒸、淬、露四种方法。 4. 其它炮制法(古人叫非水火法) (1) 霜,是把药物去皮后研成粗粉,用吸油纸包好榨去油质而得纯净质轻的粉末,如巴豆霜、续随子霜等。 (2) 酵,是把药物用发酵方法处理,如六曲、淡豆豉等。 中草药的性能,通常是指中药的药性和功能。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能,根据前人的实践,把各种药物的性能归纳起来,主要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以及有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以及有毒无毒毒无毒等方面的内容。 对药物性能的认识和定论,是前人从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并以阴阳、脏腑、经络、治疗法则等医学理论为其理论基础的。 一、 四气五味 中药的“四气”和“五味”,简称性味,是中药性能的主要内容。用气味来说明药性,是中药学的特点。气与味的确定,一方面是前人通过嗅觉和味觉辨认出来的;另一方面是依据长期的临床实践客观反映出来的效果所推断的。 ( 一) 四气的意义和作用 四气又称四性,是中草药的基本性能之一。四气指中草药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其中温与热、寒与凉是两类不同的属性,而且各具共性,在共性的基础上又有程度上的差异。如温与热都属阳性,寒与凉都属阴性。但凉是微寒,在程度上次于寒;热是大温,在程度上大于温。有“寒为凉之极,凉为寒之渐;热为温之极,温为热之渐”之说。 药物药性的温热与寒凉,是与家畜疾病病性的寒与热相对应的。长期医疗实践证明: 1. 凡是能够消除或缓解温热病证的药物,便表明这些药物具有寒性或凉性,并且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作用,如寒性的石膏、知母、黄连、黄芩、黄柏、大黄等;凉性的柴胡、桑叶、生地、玄参、麦冬、牡丹皮等。 2. 相反,凡是能消除或缓解凉寒病证的药物,便表明这些药物具有温性或热性,并且具有温里、散寒、助阳、通络等作用,如温性的防风、独活、小茴香、高良姜、艾叶等;热性的附子、干姜、肉桂等。 此外,还有一些四气偏性不甚显著的药物,称为平性药。它们对于寒证和热证都没顾忌,作用比较和缓,如猪苓、茯苓、甘草、大枣、粳米等。实际上平性药物也有微温、微凉之别,仍未越出四气的范围,虽有平性之称,而不独成一气,故不称五性,所以药性上仍称为“四气”。 3. 在治疗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神农本草经说:“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这就概括地指出了用药的原则。热证用寒凉药,寒证用温热药,这是一条用药的常规。因为寒凉药物常用于阳证、热证;温热药物常用于阴证、寒证。 假若温热病证用了温热药就会导致“抱薪救火”而损伤阴液;寒凉病证用了寒凉药就会导致“雪上添霜”而加重病情。至于寒热夹杂的病证,凡非假象者,就可将与病情相适应的热性药与寒性药适当配伍应用。 (二二) 五味的意义和作用五味的意义和作用 五味就是指药物的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五味也是药物的基本性能之一,同时也是药物作用的标志。不同的味具有不同的作用,相同的味具有相同的作用。综合历代用药经验,将其意义和作用分述如下: 1酸味 酸味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和固涩的作用,多用于治疗虚汗外泄、久痢脱肛、遗精早泄等症。如乌梅、诃子味酸,能收涩止泻,常用治久泻、脱肛等;五味子、金樱子能敛汗、涩精,常用治虚汗、滑精等。 2苦味 苦味能燥能泻,具有清热燥湿、泻下通降作用,多用于治疗热性病、大便燥结、脾胃湿滞等证。如黄连、黄芩、黄柏等具有清热燥湿作用,常用治湿热病证;苍术、陈皮、厚朴等具有苦温燥湿作用,常用治寒湿病证;大黄有通便泄热之功,常用治热结便秘;苦杏仁具有降泄肺气作用,常用以止咳逆上气。 3甘味甘味 甘味能缓能补,具有补养及缓和作用。多用于治疗虚证,还能调和药性、和中、缓急。如党参、黄芪、山药味甘补气,常用治气虚证;熟地、阿胶、枸杞味甘补血,常用以治疗血虚证;甘草、大枣、蜂蜜能缓急止痛,和中补脾,常用治拘挛疼痛,脾胃不和等,同时,调和药性。 4辛味辛味 辛味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或调养作用,多用于外感表证及气血阻滞等。如麻黄、生姜、白芷能发散表邪,常用治表证;香附、木香、陈皮能行气止痛,常用以治疗气滞证;当归、川芎、红花能行血祛瘀,用以治疗血滞疼痛;菟丝子有温润作用,防风为风药之润剂。 5咸味咸味 咸味能软能下,具有软坚和润下作用。多用于痰核瘰疬,大便燥结,痞块等证。如昆布、海藻能软坚散结,常用治疗瘰疬、结核、痞块;芒硝、食盐能软坚泻 下,常用治大便燥结。 此外,尚有淡味,有渗湿利尿作用,如猪苓、茯苓、通草、苡仁等,多用以治疗水肿、尿闭等证。又有涩味,与酸味相似,具有收涩作用,如龙骨、牡蛎、芡实、赤石脂等,常用以治虚汗,久泄,滑精,久带等证。因此,所谓五味实际上有七味,前人把淡味常并于甘味,故有“淡附于甘”之说。涩味同酸味的作用相似。因此,虽有 七 味 , 但 习 惯 上 仍 称 “ 五 味 ” 。 二、二、 归归 经经 药物归经是指药物对脏腑经络具有选择性的特性,如杏仁入肺经,主治肺经病证;白术入脾经,主治脾经病证;附子通行十二经,能治十二经病证。这一特征说明了各药的主要应用范围,一般而言,药物归经越多,应用范围越广。 三、升降浮沉三、升降浮沉 药物的升降浮沉,是指药作用的趋向而言。可概括为升降和浮沉两个方面。一般规律是: 升浮药向上、向外,具有升阳、催吐、解表、散寒的作用,能治疗病势下陷的久泻、垂脱和病位在表的外感表证,沉降药向下、向里,具有潜阳、降逆、渗利、泻下的作用,能治疗病势上逆的咳嗽、呕逆和 病位在里的肠燥粪结。 升降浮沉与药物的气味、质地、病势、配伍和炮制都有一定的关系。 四、四、 有毒与无毒有毒与无毒 1药物具有两面性药物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能治疗人畜的疾病,对我们有利;另一方面,药物因其性能之偏,也具有一定的毒性,应用不当,不但达不到用药的目的,甚至发 生致害作用。 中药的所谓“有毒”是相对的,往往因其用量、炮制或配伍而改变。某些有毒的中药,其用量减少、炮制得法或配伍适当,常可使其毒性减小,发挥较好的治疗作用;相反,某些无毒的中药,用量增大或配伍不当,常可发生毒害作用。如附子、乌头、天南星、生半夏、苦楝根皮、马钱子、砒石、水银等药,均有较强的毒性,用法不当常发生致害作用就是无毒的药物应用不得法或药不对证,亦可产生致害作用。 由于家畜的品种不同,对药物毒性反应也有差异,如牛对汞剂比较敏感,故牛禁用。 2. 引起中毒的药物引起中毒的药物 1含生物碱类能引起中毒的药物 此类药物有钩吻、雷公藤、曼陀罗、番木鳖、芦荟、阿片、秋水仙、毒芹、天南星、闹洋 花、马兜铃、石蒜、烟叶、乌头、附子等。 2含苷类成分能引起中毒的药物 此类药物有万年青、杠柳皮、夹竹桃、八角枫、木薯、商陆、黄独、芦荟、了哥王、醉鱼草、芫花、马桑、鸦胆子、半夏等。 3含毒蛋白类能引起中毒的药物 此类药物有相思子、苍耳子、蓖麻子、火麻仁、望江南等。 4.含其它有毒成分能引起中毒的药物 此类药物有鱼藤、莽草、乌桕、油桐、威灵仙、除虫菊、红茴花、荜澄茄、羊蹄、白果、藤黄、狼毒、细辛等。 5能引起中毒的动物类药物 此类药物有蟾酥、斑蝥、鱼胆及毒蛇咬伤、蜈蚣咬伤、蜂类螯伤中毒。 6能引起中毒的矿物类药物 此类药物有砒霜、朱砂、雄黄、轻粉、白降丹、红升丹、密陀僧、硫磺等。 认识和了解药物的有毒与无毒,有“大毒”或“小毒”,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其作用之峻烈或缓和,以便根据家畜的种类、体质、年龄及疾病轻重适当选用药物组方和药物用量,彻底纠正“中药性平和,不中毒,不过敏”的世俗之见,避免乱用和滥用中毒。 。 第三节第三节 药物的配伍与禁忌药物的配伍与禁忌一、一、 配配 伍伍 (一一) 配伍的概念配伍的概念 用中药治病,首先是从单味药开始的,随着人们对疾病的认识的加深和用药经验的积累,便产生了复味组合, 这种在临床上按照病情的需要和用药的法度,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用,就叫配伍。配伍是组成方剂的基础。 (二二) 配伍的种类配伍的种类 药物经配伍后,药与药之间可以发生相互作用,古人把它归纳为相须、相使、相恶、相杀、相畏、相反,再加上单行,共七种,称为“七情合和”。现分述如下: 1 单行 单行就是不需其它的药物辅助,只依靠一种药物治疗疾病,又称为“独行”。李时珍曰:“单方不用辅”。如独用蒲公英治痈肿;用独参汤治疗气虚。2相须相须 相须就是性味、功效相近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起到协同作用,增强药物疗效。李时珍曰:“同类不可离”。例如:石膏与知母配合应用,能明显地增强清热泻火作用;大黄与芒硝配合应用,能明显地增强泻下通便作用;红花与桃仁配合应用,能明显地增强活血化瘀作用。3 相使相使 相使就是两种药物其性味、功效不尽相同,互相配合能发挥各自特长,增强其疗效,这种新功效,与其本身的功效也不相同,这种配伍在临床上有很大意义。李时珍曰:“我之佐使”。如黄芪配茯苓,可增强补气利水的作用;黄柏配苍术,可以在清热基础上增强燥湿的功能。 4 相畏相畏 相畏是指两种药物合用,其中一药的毒性或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减弱或消除。李时珍曰:“受被之制”。如生半夏、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弱或消除,故说半夏南星畏生姜;芫花、甘遂、大戟畏大枣;它们常在同一处方中同时出现。 5 相杀相杀 相杀是指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李时珍曰:“制彼之毒”。如土茯苓能解水银毒;绿豆能杀巴豆毒。它们不在同一处方中出现,只是一种药物中毒后,用另一种药物去解毒。6 相恶相恶 相恶是指两种药物配合应用,能够互相牵制,使各自的药效降低或者丧失,李时珍曰:“夺我之能”。如“人参恶莱菔子”,“吴萸恶甘草”,“生姜恶黄芩”。7 相反相反 相反是指两种药物配合使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李时珍曰:“两不相合”。如甘草反甘遂,乌头反半夏等。 以上药物“七情”除了单行之外,其余六个方面都涉及药物的配伍关系,这种关系可概括为四方面: (1) 有的药物配伍后产生协同作用而增强疗效增强疗效,这是临床用药时必须充分考虑的,如相须、相使配伍的药物。 (2) 有些药物配伍后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作用抵消作用,削弱原有功效,用药时当加以注意,如相恶配伍的药物。 (3) 有些药物则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剧烈药时,须要考虑选用,如相畏、相杀配伍的药物。 (4) 另一些本来单用无害的药物,却因配伍后相互作相互作用而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用而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则属于配伍禁忌,原则上应避免使用,如相反的药物。 关于药物的配伍“七情”,已是近两千年的用药经验了,它们组合后所产生的药理,尚须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一般医学家多采用相须、相使的配伍形式,少用相恶、相反的配伍形式。具体应用时尚须灵活斟酌。l二、二、 禁禁 忌忌 (一一) 配伍禁忌配伍禁忌 关于配伍禁忌,一般中草药不甚严格,但有些特殊药物还是应该注意。古人有十八反及十九畏(它们中所涉及的药物不能同时应用)的规定。录歌于下供参考。1 十八反歌:十八反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反藜芦。 即药性相反最显著的有十八种,歌意是: 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芨;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藜芦反人参、沙参、玄参、苦参、丹参、党参、细辛、芍药。另外,蜂蜜反葱。 2 十九畏歌:十九畏歌: 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 若逢石脂便相欺。 即药性相畏最显著的十九种,歌意是: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荆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肉桂畏赤石脂。 十八反、十九畏是劳动人民和疾病作斗争时取得的经验总结,应予重视。这些经验据报道有些是有道理的,其中有些药物作用相反,合用影响疗效。如甘遂、大戟功能逐水,可治浮肿,而甘草含有使水液潴留的成分,合用产生明显拮抗;又有些药物都是毒药,如狼毒与密陀僧合用毒性更烈;还有些剧毒药合用起化学变化,毒性增加,如水银含汞,砒霜含砷,合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三汞化砷或三汞化二砷,毒性加剧。但还有另外的情况,有毒药物与无毒药物并用偶尔中毒,误认为相反,如人参与藜芦,人参无毒,藜芦含毒芦素有害,单用藜芦过量即可使循环受阻,以致呼吸麻痹,甚至心跳停止而死亡;或功用相似,药力均大,又都有毒,合用作用更加峻烈,产生不良反应。以上数例说明了十八反,十九畏的药理关系,但有许多问题目前还不清楚,例如:牛经大全中的大戟散,它的药物组成为: 大戟,滑石,甘遂,黄芪,芒硝,大黄,猪脂,巴豆,牵牛子。 本方为治疗耕牛的大小便不通的宿草不转。本方中的巴豆与牵牛子按古代理论是不能混合用的,经江西中兽医研究所验证,却不见毒性反应,因此仅可作用药时参考。在古今配方中也有一些反畏同用的例子。如用甘草水浸甘遂来内服治疗腹水,可以更好地发挥甘遂的药效;党参与五灵脂同用可以补脾胃、止疼痛,药效无损,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二二) 妊娠用药禁忌妊娠用药禁忌 母畜怀孕期间,应注意用药,禁用猛烈药物,以免造成坠胎、流产的不良后果,根据药物对孕育、胎儿虚寒程度的不同,一般分为禁用和慎用两类。妊娠服药禁忌歌妊娠服药禁忌歌: 螈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 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 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 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 半夏南星与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 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都不中。 这首歌包括在妊娠中宜忌的药物有: 螈青、斑蝥、水蛭、虻虫、乌头、附子、天雄、野葛、水银、巴豆、牛膝、薏苡仁、蜈蚣、荆三棱、代赭石、芫花、麝香、大戟、蝉蜕、雌黄、雄黄、牙硝、芒硝、牡丹皮、肉桂、桂枝、槐花、牵牛子、皂角、半夏、天南星、通草、瞿麦、干姜、桃仁、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等四十种。第四节第四节 剂型、剂量和服法剂型、剂量和服法 一、一、 剂剂 型型 剂型是指药物制剂的形态。中草药的传统剂型比较丰富,近年来又有许多新的发展,这里只介绍中兽医最常见的三种: (一一) 汤剂汤剂(煎、饮煎、饮) 汤剂又称煎剂,是将药物切薄片或杵碎混合后加水稍浸渍,加热煎煮,去渣取汁服用的一种剂型。汤剂需要冷服的称饮,多作内服,也有作外洗用的。内服汤剂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容易吸收,疗效迅速,并有荡涤的作用。组成灵活,但不易携带与贮存,而且蒸煮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容器容器 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为好,忌用铁器。将药放入锅内,加冷水浸过药后,稍浸片刻,再行煎煮。沸后改用微火(文火),以免过快熬干。同时不应频频打开锅盖,以尽量减少挥发性成分的散失。解表药和泻下药,用水宜少,急火煮沸十分钟左右即可;补养药用水宜多,沸后用慢火煎煮半小时以上,一剂药可反复煎两、三次,混合煎液分次灌服。 2 煎法煎法 为了充分发挥药效,常对汤剂内某些药物采取先煎、后下、烊化、冲服、泡服等方法。 (1) 先煎先煎。磁石、代赭石、龙骨、牡蛎、龟板等金石贝壳类药物,因质重难煎,应打碎先煮数沸,然后再下其他药。生半夏、生附子等有毒药物,应先熬数小时,以减低其毒。 (2) 后下后下。薄荷、藿香、香薷、木香等气轻力薄的芳香药物及大黄、钩藤等,不宜久煎,应在一般药物即将熬好前再下,煎二、三沸即可,以防有效成分逸散。 (3) 烊烊(熔化熔化)。阿胶、鹿角胶、饴糖之类,久煎易粘锅煮焦,且附着他药,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溶解。应在他药煎好后,置于去渣的药液中溶解,乘温灌服。 (4) 冲服冲服。朱砂、琥珀末、三七末等可以不煎,用药液冲服。 (5) 泡服泡服。肉桂等药,应用药汁泡服。 (二二) 散剂散剂(药散药散) 散剂是把一味或多味药物经干燥后研成粉末或筛过的细粉末状的剂型(可先研末后配伍,也可先配伍后研末),既可内服,也可外用。内服散剂可用开水冲服,也可以加水煮沸十分钟左右服用。其优点是节省药材,制备简单,服用方便,容易吸收,药力持久,便于携带,但不宜久贮。外用散剂一般用水、醋或油调匀后涂敷,也可直接撒敷、点眼或吹鼻用。 (三三) 针剂针剂(注射液注射液) 针剂是根据中草药所含有效成分的不同,用不同的方法提取、精制,制成灭菌水溶液或混悬液供作注射用的一种剂型。既可用单味药,也可用复方。其优点是奏效快,应用简便,节约药物,便于保存,并适用于口服困难的患畜,但要求质量稳定,没有副作用,保证安全、有效。二、二、 剂剂 量量 整个方剂的药量,称为剂量,每味药的数量,则称为用量。 根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中医处方用药的计量单位,以公制的“公斤、克、毫克”代替市制的“斤、两、钱、分”。 (一一) 公制与市制计量单位的基本换算关系公制与市制计量单位的基本换算关系 1 基本关系 1公斤(kg)=2市斤 1市斤=500克(g)1公斤(kg)=1000克(g) 1克(g)=1000毫克(mg) 2十进位市制两、钱、分与公制克的关系 1两=50克(g) 1钱=5克(g) 1分=0.5克(g)=500毫克(mg 1厘=0.05克(g)=50毫克(mg) 3十六两进位市制两、钱、分与公制克的关系 1两=31.25克(g) 1钱=3.125克(g) 1分=0.3125克(g)=312.5毫克(mg) 1厘=0.03125克(g)=31.25毫克(mg) (二二) 确定药量的原则确定药量的原则 一般中草药的用量安全范围比较大,但少数有毒的药物仍需十分注意不能过量。确定药量的一般原则有如下几点: 1 根据药物性能确定用量根据药物性能确定用量 凡有毒、峻烈的药物,用量宜小,并应从小量开始,逐渐增加,不要过量;质重的药物一般用量宜大,质轻的药物一般用量宜小;芳香走窜的药用量宜轻,厚味滋腻的药物,用量宜稍重。 2 根据配伍剂确定用量根据配伍剂确定用量 一味药单用,用量宜重;复方配伍,用量宜轻;汤剂用量宜重,散剂用量宜轻。 3 根据病情需要确定用量根据病情需要确定用量 轻病的用量不可过重,重病急症的用量可适当加大;慢性虚证用量不宜多,但虚脱或湿邪闭塞之证,用量宜大,否则药力不足不能挽救。有些药物轻用与重用,其作用有所区别,如大黄轻用能健胃,重用能泻下;红花轻用养血,重用破血。 4 根据病畜情况准确用量根据病畜情况准确用量 病初体质壮实时用量宜重,老、孕、幼畜用量宜轻 三、三、 服药法服药法 服药的方法与疗效有一定的关系,特别是服药时间和药液的温凉可影响药效,应加注意。(一一) 服药时间服药时间 一般来说,补养药在饲养前灌服;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宜在饲喂后服用。驱虫、攻下药物宜在空腹时灌服;急性病不拘时间;慢性病应定时给药。 (二二) 药液温度药液温度 一般汤剂均微温服用。热证用寒药宜冷服,寒证用热药宜温服。另外,在夏季宜稍凉,冬季宜稍温。 (三三) 灌服次数灌服次数 一般汤剂可将药连煎二、三次,各次药液混合,一次灌服,也可一日内分二至三次灌服。若病情需要,也可一天数剂。 (四四) 服药方法服药方法 汤剂可用灌药器服。散剂可用开水将药末冲泡,候温用灌角或投药器投服。 附本书所载药物和方剂的用量标附本书所载药物和方剂的用量标 猪: 以2040公斤的本地猪为标准。 马: 以中等蒙古马为标准,纯种、幼驹或驴骡等应适当增减。 牛: 以中等普通黄牛为标准,水牛或犊牛应适当增减。 羊: 以1525公斤的山羊为标准。第二章第二章 常用中草药常用中草药 第一节第一节 解表药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 物,称为解表药。 解表药多具有辛味,因辛能发散,故具有发汗、解肌的作用,适用于邪在肌表的病证,即内经所说的“其在表者,汗而发之”。此外,某些解表药尚兼有利尿退肿、透疹、止咳平喘、 宣痹止痛等作用。 解表药的药物组成: 按解表药物的性能,一般可分为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两大类。 一、一、 辛温解表药辛温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性味多辛温,发汗作用较强,适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耳鼻凉,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的表寒证。 有些辛温解表药,如荆芥、防风,其药性较温和,常用于风热表证,但须配伍辛凉解表药以增强疏散风热的功效。 由于这类药物发汗力较强,故用量不宜过重,服后取微汗,对热盛伤阴,阴虚体弱的患畜禁止使用。1.麻麻 黄黄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本品发汗作用较强,为治风寒感冒的第一要药,为表中之表药。发汗宜生用,配桂枝按3 2应用;平喘应炙用,配杏仁;利水消肿配白术。2.桂桂 枝枝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通阳化气。为表中之里药。 应用鉴别应用鉴别: 麻黄与 桂枝均为发汗解表之药,常相须为用增强疗效。但 麻黄所主,以毛窍闭塞、汗不能透达之表实无汗证,故为表中之表药; 桂枝所主,以营卫不和、虽汗出而邪不能去之表实有汗证,故为表中之里药;同时, 桂枝可以达肢,故可作为引经药。3.羌羌 活活 发散风寒,祛风止痛。为风药之燥剂。 应用鉴别: 羌活与 桂枝均能祛风散寒。但 羌活偏于散头顶脊背的风寒, 桂枝长于祛膊肢关节的风寒。4.荆芥荆芥(芥穗芥穗) 祛风解表,利咽消痈,止血透疹。有“疮家圣药”之称。 5. 防防 风风 祛风解表,除湿解痉。本品与甘草配伍,可解砒石中 毒,为风药之润剂。 6. 苍耳子苍耳子 发汗通窍,散风祛湿,杀虫。为治鼻炎的常用药,如辛夷散。 7. 白白 芷芷祛风解表,消肿排脓,通利鼻窍。治汗多疼 痛, 尤其是人的胃痛效果好。 8. 细细 辛辛 发表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痰,开窍。该药是治疗鼻塞风寒喘咳的第一要药. 9. 藁藁 本本 发表散寒,祛风胜湿。 该药为治头顶痛腰背风湿痛的主药。 10. 紫紫 苏苏 发表散寒,理气宽中,安胎。该药安胎、行气开胃作用似砂仁,为治感冒较平和的药。 11. 生生 姜姜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该药为调中开胃、降逆止呕要药。 12. 辛辛 夷夷 散风寒,通鼻腔。该药为治鼻炎的要药。 二、二、 辛凉解表药辛凉解表药 辛凉解表药,性味多辛凉,主要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风热表证、温病初期、风热目疾。 1.薄薄 荷荷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解毒透疹。该药不宜久煎。 2.柴柴 胡胡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提阳气。 该药已制成柴胡针 剂,在临床上广泛用治感冒。 3.升升 麻麻发散风热,解毒透疹,升阳举陷。为治气虚下陷的常用药。 4.葛根葛根 (粉葛根粉葛根) 发汗解肌,升阳透疹,生津止渴。该药。该药解肌热的 效果好。 5.桑桑 叶叶 疏风清热,清肝明目。 该药治风热和目赤的要药。 6.菊菊 花花 疏风清热,清肝明目,解毒。该药治风热和目赤的要药。 7.蝉蝉 蜕蜕 疏散风热,明目退翳,透疹止痒,祛风止痉。该药为熄风 止痉的佳品。 8.牛蒡子牛蒡子 疏散风热,利咽散结,解毒透疹。该药为风热上乘、咽 喉肿痛的常用。 9.蔓荆子蔓荆子 疏散风热,清肝明目,祛风解痉。该药是治风热目疾、 头身疼痛的要药,特别对人的额头痛。 10.淡豆豉淡豆豉 宣透表邪,清热除烦。常用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期。 第二节第二节 清清 热热 药药 凡是药性寒凉,能清解热邪,治疗各种里热病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燥湿、生津、解暑、清退虚热等作用。主要适用于高热不退、狂躁神昏、湿热黄疸、痢疾、热毒疮肿、热性出血、暑热、虚热等病证。 清热药根据其作用不同,可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凉血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解暑药和清虚热药六大类。一、一、 清热泻火药清热泻火药 清热泻火药,又叫清热降火药,主要作用是清降气分之热。适用于急性热性病。证见高热、汗出、口渴贪饮、小便短赤、肺热咳喘、口舌生疮、舌苔黄燥、脉象洪数等。 1.石石 膏膏 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生肌敛疮。该药还能清解肌热,用于里热重而津未伤者(无滋阴作用),又名白虎。 2.知知 母母 清热,滋阴,润肺,生津。人咳浓痰用知母,该药用于里热重而津已伤者(有滋阴作用)。 3.栀栀 子子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该药主要用于三焦热盛或里湿热证。 4.夏枯草夏枯草 清肝火,散郁结。该药常用于肝火上炎,瘰疠痈肿。 5.芦芦 根根 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该 药主要用于胃热口渴、肺痈鼻脓。二、二、 清热凉血药清热凉血药 清热凉血药主清血分之热,多用于血分实热,血热妄行。证见斑疹和各种出血、狂躁、神昏、热痢、肠黄等。也用于跌打损伤所致的血热证等。对于温热入营的高热尤有良效。 1.生生 地地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2.丹丹 皮皮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3.玄玄 参参 滋阴降火,凉血解毒,软坚散结。该药常用治肠燥便 秘及肾火上升引起咽喉疼痛等证。 4.紫紫 草草 凉血活血,解毒透疹,利尿滑肠。该药治痈肿、丹 毒、湿疹、烧伤、痘疮常用。 5.赤赤 芍芍 清热凉血,活血祛瘀。该药常用血热妄行的出血证、 跌打损伤、产后瘀血腹痛。 6.白茅根白茅根 凉血止血,清热利尿。该药对血淋症有特别疗效。 7.白头翁白头翁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该药为治热毒痢疾的首选药。 8.水水 牛牛 角角 清热,凉血,解毒,定惊。10倍水牛角可代1分犀角 用。三、三、 清热燥湿药清热燥湿药 清热燥湿药性味苦寒,能燥湿清热。适用于湿热所致的泄泻、痢疾、黄疸、湿疹、尿淋浊以及疮痈肿毒。 本类药中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等,除清热燥湿外,还具有泻火解毒作用,因此,亦为常用的泻火解毒药。临床应用时,宜互相参证。 苦寒性燥之品,易于伤阴败胃,故一般不适用于津液亏耗及脾胃虚弱的患畜,需使用,应分别配伍养阴药或益胃药同用。 1.黄黄 连连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该药治湿热诸证,其中尤以肠胃湿热壅滞之证最宜,是治疗热毒痢疾的专药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抗原虫的作用。 2.黄黄 芩芩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该药泻肺热、解肌热效果好。 3.黄黄 柏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退虚热。该药是治下焦湿热的良药。 4.苦苦 参参 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该药为祛风止痒治湿热的良药。又名牛参,牛吃了可以长膘。人泡茶喝可以催眠。 5.秦秦 皮皮 清热燥湿,清肝明目。是治疗热毒痢疾的常用药。 6.龙胆草龙胆草 清热燥湿,泻肝胆火。是治湿热黄疸肝炎的首选药。四、四、 清热解毒药清热解毒药 清热解毒药主要用于清解火热过盛引起的热毒或火毒。所谓“热毒”和“火毒”,是泛指各种感染性疾病所致的发热和伴随的病理性改变及毒性反应。如瘟疫、毒痢、疮痈肿毒、蛇虫咬伤以及某些肿瘤等。这类疾病多表现为高热不退,咽喉肿痛,疮黄疔毒,目赤肿痛,泻痢腥臭,口色赤红,舌苔黄等。 现代兽医多用本类药物治疗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1.金银花金银花 清热解毒。该药为清热解毒的必用首选药。该药已制成针剂,在临床上广泛使用治疗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2.连连 翘翘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3.鱼腥草鱼腥草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该药已制成针剂,在临床上配青霉素治肺炎广泛使用。 4.大青叶大青叶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该药已制成针剂,在临床上广泛使用治疗各种病毒感染。 5.板蓝根板蓝根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该药已制成针剂,在临床上广泛使用治疗各种病毒感染。 6.豆豆 根根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该药为治实热上冲咽喉肿痛及猪肺疫的良药。 7.射射 干干 清热解毒,祛痰利咽。该药也为治实热上冲咽喉肿痛及猪肺疫的良药。 8.青青 黛黛 清热解毒,凉血泻肝。该药为治溃疡性咽喉肿痛及口舌糜烂的良药。 9.马马 勃勃 清热解毒,利咽喉,止血。该药也为治溃疡性咽喉肿痛及口舌糜烂的良药。 10.蒲公英蒲公英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该药为治乳房炎的首选药,也常用治各种疮黄肿毒。 11.紫花地丁紫花地丁 清热解毒,利湿消肿。该药也为治各种疮黄肿毒的常用药。 12.黄药子黄药子(黄药黄药)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黄药子对地方性甲状腺肿和一些原因不明的甲状腺肿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同时为外科治疗各种热毒引起的黄肿。 13.白药子白药子(白药白药)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散瘀消肿。 14.穿心连穿心连(一见喜一见喜) 清热解毒,燥湿止泻。该药对多种感染效果都很好,故制成针剂、片剂、散剂广泛应用。五、五、 清热解暑药清热解暑药 清热解暑药,主要用于中暑、伤暑、暑热挟湿等证。 引起暑证的原因很多,证候不同,应选择不同药物配伍。暑邪耗气伤津者,宜配益气生津药;暑热挟湿者,宜配芳香化湿药和清心利小便药;纯属感受暑邪者,宜辛凉清暑。若湿重暑轻或暑热为湿遏者,甘寒滋腻之药当忌之,以免湿邪缠绵不去;阴虚者不宜用。 1.香香 薷薷 发汗解暑,化湿利水。该 药是治疗暑症主药。 2.白扁豆白扁豆 健脾和中,清暑化湿。常用治暑症和脾虚症。 3.绿绿 豆豆 清热解暑,清心解毒。常用治暑症。同时与甘草配伍,可解巴豆毒、附子毒、食盐中毒、棉籽饼中毒等。 六、六、 清虚热药清虚热药 清虚热药主要用于温热病后期,热病津伤、盗汗、长期低热或慢性消耗性疾病等所出现的阴虚内热证。在临床应用时,应依据虚证的原因,适当选配其他药物以增强疗效。如属阴虚者,配滋阴药;属血虚者,配补血药;热重者,配凉血药。 1.青青 蒿蒿 清热解暑,退虚热。 该药对艾美尔属鸡球虫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对牛双芽巴贝斯焦虫病和牛环形泰勒焦虫有较好疗效;青蒿素有抑制疟原虫的作用。 2.白白 薇薇 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该药常配清热解毒药治疮痈肿毒、咽喉肿病、毒蛇咬伤等。 3.胡黄连胡黄连 清热燥湿,退虚热。母猪产后爱睡湿地,常开此药。 5.银柴胡银柴胡 清虚热。该药常用治低热不退、温病后期,邪热未尽。 6.地骨皮地骨皮 凉血退热,清肺止咳。 该药常用治阴虚发热、 牛尿血、 劳伤咳嗽, 第三节第三节 泻下药泻下药 凡能刺激胃肠引起腹泻, 或润滑大肠促进粪便排出,或攻逐水邪消退体内蓄水的药物,统称泻下药。此类药物适用于大便不通、肠胃积滞、实热内盛、冷积便秘、水饮停蓄等里实证。 根据泻下药的药性和使用范围,常分为攻下、润下和峻下逐水三大类。攻下药药力峻猛,可致强泻;润下药药力和缓,不致引起大泻,适用于老弱孕畜;峻下逐水药药力峻烈,可致剧烈腹泻。 使用泻下药应注意: 攻下药、峻下逐水药易伤正气和胃气,不可过服。里实兼表,宜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双解;里实不可缓,若里实应下而失下,常变生它证;里实正虚,宜攻补兼施。热盛津伤便秘,不可单纯用攻下药,宜配生津滋阴药,以达“增水行舟”之效。老弱孕畜应慎用攻下、逐水药。 一、一、 攻下药攻下药 攻下药药性多苦寒,能通便、泻火。主要用于实热积滞,燥粪坚结。另外,对虫积使用攻下药,可促进虫体的迅速排除。对目赤咽痛、火毒疮疡、头部因高热引起的充血和出血,使用攻下药,借以达到“釜底抽薪”的目的。对湿热下痢、里急后重、泻而不畅,使用攻下药,以达“通因通用”之效。另外,对积滞腹痛,亦可选用。 1.大大 黄黄 攻积导滞,泻火凉血,活血祛瘀。本品生用泻下力猛烈,煎汤宜后下,酒炒能直达上焦而驱热下行,蒸熟泻下为缓和,炒炭可止出血,同时本品轻用健胃,重用能泻下,惟本品作用峻烈,凡胎前产后体弱血虚者均慎用。 2.芒芒 硝硝 泻热通便,润燥软坚。纯度为:元明粉芒硝朴硝,泻下作用逐渐增强。 3.巴巴 豆豆 峻下寒积,逐水消肿,祛痰,蚀疮。用巴豆时一般去油用霜:“巴豆不去,其性猛如牛”。本品的特性“得热则助泻,得冷则缓泻,欲泻则热服,若泻之过度则饮食冷以解之”。 4.番泻叶番泻叶 泻热导滞,利水通便。本品主要用于热天天气过热引起的大便干燥而泡开水喝(人用)。 二、二、 润润 下下 药药 润下药多为植物的种仁或果仁,富含油脂,具有润燥滑肠作用,能使大便易于排出。主要用于老弱津枯的便秘,或产后血虚、病后津液未复、大肠燥结所致的排便困难。 由于本类药物药力较为缓和,在应用时应根据不同病情,适当地与其他药物配伍应用,以增强药效。如热盛伤津便秘,可与养阴药配伍;兼血虚者,宜与补血药配伍;兼气滞者,须与理气药配伍。 1.火麻仁火麻仁 润肠通便,滋阴补虚。该药常用治病后津亏及产后血虚所致的肠燥便秘,习惯性便秘常用本品。 2.郁李仁郁李仁 润肠通便,利水消肿。该药常用治 治老弱病畜,肠燥便秘,四肢浮肿,尿不利。 3.食用油食用油 润燥滑肠。该药常用治肠燥便秘、食积腹痛,单用或与其他泻下药同用。 4.蜂蜂 蜜蜜 润肺,滑肠,解毒,补中。治体虚不宜用攻下药的肠燥便秘等证。若用治肺燥干咳,肺虚久咳等证,如枇杷叶(炙)、炙冬花、炙百合、炙百部等均为蜜炙,以增润肺之功。缓解乌头、附子等的毒性;同时也用治脾虚胃弱症。反葱。三、三、 峻下逐水药峻下逐水药 峻下逐水药药性较峻猛,具有强烈的泻下作用,能使大量水分从肠道排除,其中有些药物还有利尿作用,而能达到消除肿胀的目的,故适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湿结聚、喘满壅实而正气未虚的病证。 本类药物非但药性峻烈,且多具有毒性,应“中病即止”;对体质虚弱及孕畜应当慎用或忌用。并且对炮制、配伍、剂量及运用方法等,亦必须充分注意。只在一般药物无效时,可短期使用,否则易损元气。具体应用时,尚须配合扶正药。 1.大大 戟戟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2.甘甘 遂遂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3.芫芫 花花 泻水逐饮,杀虫。 4.牵牛子牵牛子(丑牛,分白丑、黑丑丑牛,分白丑、黑丑) 泻水通便,消痰涤饮,杀虫攻积。 5.续随子续随子 泻下逐水,破血散瘀。 6.葶苈子葶苈子泻肺行水,祛痰定喘。 第四节第四节 消消 食食 药药 凡能健运脾胃,促进消化,具有消积导滞作用的药物,称为消食药,又称消化药。此类药物适用于草料停滞胃肠所致的肚腹胀满,反胃吐食,大便失常,以及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证。 在使用本类药物时,常根据不同的病情,适当地配伍其它药物。如因脾胃失健所致者,当以健脾胃为主,不能单纯依靠消食药物取效。宿食停滞,已经化热的,又当配以适当的苦寒缓下之品,以泻热导滞;宿食停滞而致气机不畅者,可与理气药同用,以行气宽中。脾胃有寒者,可配温中暖胃药;湿浊内阻者,可配芳香化湿药等。唯非食滞及脾胃气虚的患畜宜慎用。 1. 山山 楂楂 消食化滞,活血散瘀。 2. 神神 曲曲 消食化积,调中和胃。 3. 麦麦 芽芽 消食和中,回乳。 4. 谷谷 芽芽 健脾开胃,消食和中。 5.鸡内金鸡内金 健脾胃,消食滞,化结石。 第五节第五节 行行 气气 药药 凡能调理气分,疏畅气机,消除气滞病证的药物,称为行气药。又叫理气药或利气药。理气作用强的,习称破气药。 此类药物多辛温芳香,主开通郁滞,行气理脾,舒肝解郁,降气平喘,理气止痛,降逆止呕。用于脾胃气滞,升降失司所致的肚腹胀满,疼痛不安,嗳气呕逆,食欲不振,或肝气郁滞,疏泄失常所致的胸胁胀痛,乳核硬肿,发情紊乱,或肺气上逆,肃降失司所致的咳嗽气喘,呼吸不利,痰涎壅盛等证。 使用行气药应根据不同证候适当配伍,如草料停积的脾胃气滞,可与消食药或泻下药配伍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所致之气滞,与健脾益气药配伍;气滞兼肺气上逆所致之咳嗽有痰,可与化痰止咳平喘药配伍;气滞兼血瘀,与活血祛瘀药配伍。 行气药多辛燥,易耗气伤阴,不宜过量与久服。气虚阴亏宜慎用。破气降气药对体虚、孕畜慎用。本类药多含挥发油,故不宜久煎。 1.枳枳 实实 破气消积,化痰散痞。 2.枳枳 壳壳 理气宽中,行滞消胀。 3.乌乌 药药 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4.木木 香香 理气止痛,和胃止泻。 5.沉沉 香香 行气止痛,温中降逆。 6.陈陈 皮皮 行气健脾,燥湿化痰,消食导滞。 7.青青 皮皮 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8.大腹皮大腹皮 行气宽中,利水消肿。 9.厚厚 朴朴 行气燥湿,降逆平喘。 10.苦楝子苦楝子 理气止痛,舒肝解郁,杀虫。 第六节第六节 活血祛瘀药活血祛瘀药 凡以通行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活血祛瘀药。又称行血药或活血化瘀药或活血散瘀药。 此类药物性味多辛温。辛能散瘀化滞,温可通行血脉,促进血行,故适用于血行障碍、瘀血阻滞所引起的多种病证。如跌扑损伤、瘀血肿痛、产后瘀滞腹痛、胎衣不下、风寒湿痹、关节疼肿、痈肿疮疡以及瘀血阻滞所出现的血瘀等症。 由于气与血关系密切,“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故本类药常需与行气药配伍,以增强活血化瘀的作用,而郁金、玄胡、川芎既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又兼有行气作用,故用之可少佐行气药物。征瘕积聚之证,往往发病已久,难以速去,使用破血逐瘀药时,应与补益之品同用,并作为丸剂、散剂常服,攻补兼施,缓缓奏效,而对于新瘀急证,宜用汤剂、散剂或加酒送服,取其力大效捷。 本类药物大多具有催产和堕胎作用,孕畜禁用或慎用,以免发生流产。同时,凡血虚而无瘀滞者亦慎用。 1.川川 芎芎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2.丹丹 参参 活血祛瘀,凉血消痈,养血安神。 3.五灵脂五灵脂 活血,化瘀,止痛。 4.红红 花花 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5.桃桃 仁仁 破血祛瘀,润燥滑肠. 6.延胡索延胡索(玄胡玄胡) 活血散瘀,行气止痛。 7.三三 棱棱 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8. 莪莪 术术 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9.牛牛 膝膝 活血祛瘀,引血下行,利尿通淋,补肝肾。 10.乳乳 香香 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 11.没没 药药 散血祛瘀,消肿定痛。 12.土鳖虫土鳖虫(虫、地鳖虫虫、地鳖虫) 活血散瘀,通经止痛。 13.郁郁 金金 行气破瘀,疏肝利胆,清心凉血。 14.自然铜自然铜 散瘀止痛,续筋接骨。 15酒酒 活血通络,除湿止痛,散寒理气。 16.醋醋 活血散瘀,下气消胀,消肿解毒。 17.穿山甲穿山甲 散血通络,攻疮排脓,通窍下乳. 18.马钱子马钱子 通络止痛,散瘀消肿。 19.益母草益母草 活血祛瘀,利水消肿。 第七节第七节 止止 血血 药药 凡是能制止家畜体内外出血的药物,称为止血药。具有清营、凉血、收敛、凝固的作用。适用于衄血、便血、尿血、子宫出血以及创伤出血等证,可防止血液耗损或因出血过多而引起的衰竭。 引起出血的原因很多,而止血药多为治标之品,因此,在治疗出血性疾病时,不能仅是见血止血,必须根据出血的原因和不同症状,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配伍。如血热妄行出血,与清热凉血药同用;阴虚阳亢出血,与滋阴潜阳药同用;瘀血阻滞出血,与活血祛瘀药同用;气虚不能摄血的出血,与补气药同用。这样标本兼顾,方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此外,在使用止血药时,除一时大量出血应急救止血外,还须注意有无瘀血。若瘀血未尽,宜选用兼有化瘀作用的止血药,或适当配伍活血药,以免单纯止血而留瘀。大失血而有虚脱现象时,单用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