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趋势 加强合作 深度推进西部大开发

上传人:细水****9 文档编号:58549274 上传时间:2022-02-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握趋势 加强合作 深度推进西部大开发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把握趋势 加强合作 深度推进西部大开发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把握趋势 加强合作 深度推进西部大开发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把握趋势加强区域合作深度实施西部大开发务川自治县发展和改革局2010年6月17日西部大开发实施10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随着低炭经济的潮流,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到来,经济社会发展正发生质的变化,西部大开发已从单纯的区域发展转变为全国战略性的发展,从单纯的经济社会发展转向经济、社会、文化、自然、城乡的统筹发展,从保护性开发直接迈向现代产业进程的发展,从基础性工作直接迈向新兴产业开发、人类宜居环境的探索性发展。毋庸置疑,国家已将重庆定位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极”,起着直接辐射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承担生态建设、稳定社会大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等艰巨任务。西部大开发10年以来,重庆利用国家的战略定位及市场的力量,有效撬动民间资本3000多亿元,建设并基本完成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城市轻轨、重庆大学城及十大社会文化设施,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产业开发,重庆均以最快的速度走在了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前列;通过近十年经济的高速发展,重庆市场、资源与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适应,谋求外部发展,加强合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大趋势。反观贵州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主要是利用国家投资进行建设,市场的力量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与周边省市已有较大的差距,好处是资源得到保护、市场潜力蕴藏巨大、自然气候与环境良好,与周边省市区特别是重庆市的关联度高、互补性强,具有较强的合作潜力。加强两省市的合作,首选边区的协作与合作,通过重庆发展极的辐射带动,深度实施西部大开发,完成国家新阶段的战略性布局。以黔渝边区(务川)为佐证,浅议加强区域合作与深度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建议与对策。务川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一个欠发达县和边区县,有着与其它兄弟市县(区)基础设施薄弱、投融资瓶颈制约、产业开发滞后、人力资本不足、城镇化道路缓慢、统筹城乡任务艰巨等的共性问题,也有资源富集、土地广博、民族政策、仡佬文化和区位独特的个性特点,在西部大开发中有的正在焕发生机或转化为动力,有的还是尚待开发的潜力,有些是尚需探讨解决的体制性的根本问题。围绕国家的战略性定位以及重庆“发展极”规划的谋篇布局,加强区域合作,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是欠发达县与边区县的一条科学发展路子。一、黔渝边区在西部开发进程中的合作绩效及态势(一)黔渝边区(务川)取得的绩效1、西部开发取得的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成果。以交通、城镇为主的基础设施逐渐改善,实现了乡乡通油路的目标,有效解决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交通运输问题。生态环境治理取得重大成效,“山更绿、水更清”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成果。教育、文化、民生保障等社会事业建设取得与全国几乎同步的效果。产业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了农民群众增收步伐。2、边区合作取得的绩效。共引进10家重庆客商,投资7亿元实施矿化工业及能源开发;引进5家重庆客商进行农业开发,高山反季节蔬菜销、优质肉牛、肉羊等畜牧养殖及加工产品进入重庆市场;引进6家重庆房地产企业,整体实施县城及规划新区,相继建成商住房30多万平米,在建20万平米;“重庆至广州”铁路建设事宜达成前期工作协议,交通合作取得先期成效;商贸流通顺畅,本地已有10余家物流配送企业直接与重庆开展业务,两地商品交易总额为3.68亿元,其中重庆销往务川的商品交易额为2.54亿元,务川销往重庆的商品交易额为1.14亿元。引进重庆客商开办私立中学一所,两地互派教师挂职锻炼学习的促进机制初步形成,社会事业的合作前景良好。3、边区合作趋势。立足务川当地资源禀赋,在旅游业、城镇管输燃气等配套设施等领域,务川与重庆的合作正日益紧密,拓展的空间日益宽泛,合作前景日益广阔。(二)西部大开发以及区域合作存在的问题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日益增长的交通运输、物流配送、旅游外行、城市聚集等还有较大差距,本地市场经济主体处于不利的起跑地位,对各类资源还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容易出现过度开采或不合理的开发格局。二是资源支配能力欠缺,逐渐丧失资源的定价权与话语权。由于国家实行“一刀切”划定功能区位,西部大开发的边区县份基本上属于限制开发区,没有选中一个“极点”实施有效开发,没有研究不可再生资源的就地转化力和辐射力,导致各类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与科学利用,无法转化为经济优势,只能成为较发达地区的后备基地,只能“坐在金砖砌成的厕所上叹穷”。三是人才流失,人力资源不容乐观,以人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优势逐渐丧失。如我县的教育、医疗卫生、工程技术人才大量向外流失,向更高一级城市集中,导致本县各项城镇聚集功能不完善,倒逼大批群众向更高一级城市集中,同时,大量农村劳动力向东部沿海转移,建设本县产业与实施工程已无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可言。四是区域政策未充分开发与利用,区域间享受不平等的政策待遇,如我县为生态环境建设与治理付出较大的代价,人力资源输送巨大,矿产资源被企业财团买断和挖掘,但得到的政策与资金补偿显然不成比例;再如我县的民族自治政策并没有得到更多的优惠,没有较多的自治权,无力发挥“特事特办、新事新办”的执行力,对市场机制与行政调控机制结合运用也显得尤为乏力。五是金融支持与资本市场拓展缺失,没有充分发挥国家政策、资金的撬动力,如金融市场、资本市场、期货市场、土地交易市场仅停留在重庆大都市一级,其触角还未延伸到边区县份,县份没有足够的融资能力,无力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再加上大城市的聚集效应,形成对边区县份的金融抽出机制,金融机构对边区县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已经虚空,这是边区县份经济没有发展起来的初始原因。六是贫富分化成为社会现象,不稳定因素增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官民争利,一些重点领域的矛盾较为突出,短时期内难以化解,群体性事件隐患增大。二、把握新阶段西部大开发趋势,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区域合作水平国家将把全面提高西部地区开发开放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努力把西部地区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域、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示范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域,加快构建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新的经济增长极。并将开展以下几方面合作:深化能源和交通合作。继续巩固发展同周边国家能源资源合作成果,同时大力吸引国际能源企业参与我国西部地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煤矿灾害防治、煤层气开发等能源项目建设。将积极构建西南、西北进出境国际交通大动脉。期待与相关国家就建设新亚欧大陆桥达成共识。深化经贸和投资合作。支持西部沿边地区与周边国家进一步扩大经贸往来和边民互市,引导外资投向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化节能和环保合作。积极支持西部地区同周边国家和其他国家开展节能和环保领域的国际合作,支持联合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深化区域和国际合作。支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全面建成,并将继续深入拓展与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经贸合作,积极推进“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积极办好广西南宁中国东盟国际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和中国南亚商务论坛,继续加强和深化区域金融合作。我们对现代产业发展的集聚区域的理解是:当其它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要经过传统农业、传统工业逐步过渡到现代农业、各个工业化阶段时,国家将在西部地区部署现代产业,成为重要的集聚区域,这是新阶段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转型标志。发展现代产业,就是要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强力构建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驱动、传统产业做强、现代新型农业跟进的产业发展格局。以旅游、物流配送、策划咨询、文化传播、IT中介、法律审计咨询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要占GDP的70%左右,以现代服务业带动一、二产业转型发展,三次产业比例合理,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结合我县实际,重点要围绕“重庆发展极”的旅游业、金融业、商贸流通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信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制造、生物、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规划建设相关子项目、产业基地以及服务项目,成为重庆市场的一角基地和服务之门。我们对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示范区域的理解是:当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着力减少农民(城市化促进农村户籍转移),加快经济腾飞之时,而诸如我县的西部大开发欠发达、边区县份,要实现两个统筹,一是大力发展现代产业,以现代产业带动农业步入现代化轨道,二是大力实施城镇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面临着加快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实现农民增收,达到和谐社会的目标。面临的机遇是国家将加大这部分项目资金的注入,并引导城市、企业资金的支持与注入。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要施行更加开放的改革手段,创新各种工作机制,做细做实各项工程及项目建设,把行政调控与市场配置两个手段充分发挥好、利用好。结合我县实际,就是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条件,制定帮扶到户的增收计划,大力引导农村发展生态农业,千方百计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引导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通过策划包装国际型的旅游项目,对接重庆的旅游市场,形成相互呼应、相互联动发展的旅游格局,实现城镇、农村经济社会整体快速发展。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域的理解是:低炭经济时代已到来,西部地区要率先成为生态建设区,要为较发达地区快速发展经济储备并提供大量的生态指标;西部地区还要率先成为生态文明区,成为长江中上游的生态屏障,保障下游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安全与宜居;西部地区更要成为生态建设的先行区,率先成为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的集聚地,要严格设置工业入驻门槛标准,严控工业生产、农业生产污染源,大力发展无污染、低能耗的旅游业、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将未来的西部建设成为人类居住的“逸居”区域。结合我县实际,要进一步强化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为西部乃至全社会提供安居兴业的舒适环境。我们对四个方面合作的理解是:要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国际化视野规划储备项目,主动参与到国际化分工中,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强合作,整体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把西部地区建设提高到更高一个层次。在对外开放中,不仅是一个县份的开放,不仅是几个县的合作,而是要储备和整合各类资源及项目,实施整体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与规则经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西部大开发的整体深入推进实施。三、深度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措施建议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各县为生态建设、资源输出、能源输出、劳动力输出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因国家政策的区位功能定位、历史积累与自然条件的限制,西部特别是边区县份经济欠发达,人民群众对大量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性过高,发展方式的转型任务仍十分艰巨,还面临城乡统筹、人力资源统筹、保护性开发与现代产业建设、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统筹等同步进行的更加系统、更加艰巨的任务。要实现西部地区的稳定,保障东中部地区能源供给、生态供给、劳动力供给、土地供给等发展要素,必须从转移农民、加大投入、开发新兴产业、强化生态建设等方面着力,从体制、机制方面破除瓶颈,通过先进的制度与规则经验和高科技的引领,支持西部地区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更加适宜居住、和谐发展的环境。(一) 弥补西部地区生态建设与资源牺牲、人力资源外输的支持代价,国家应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开辟西部产业建设基金、中小企业促进基金、资源有偿补偿调节基金等支持渠道,解决西部地区应得利益,加大西部地区建设的投入。(二) 国家应将西部地区路网规划制订得更加紧凑,使县县通高速公路纳入国家高速公路规划网络(建议转型任务轻的县份可上1条,交通枢纽或资源转型任务重的县份增加至2-3条,甚至增加快速铁路),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型,不要仅停留在传统工业制造和传统农业开发方面。通过快捷的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以及快速铁路的建设与带动,促进西部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发展人文+自然资源的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减轻各县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性,促进西部地区生态建设更上一层楼。(三) 在国家划定功能区的基础上,围绕西部的成渝、关中经济圈,延伸产业链和附加值,在有条件的地区增添部分经济增长的“小极点”,促进资源的就地转化,以此促进农民返乡创业、提供就业岗位,以此解决都市的人口压力和当地社会稳定问题。(四) 西部地区生态建设成果斐然,将生态指标纳入国家经济发展调控范畴与资本运作范畴的条件已经成熟。为发挥西部地区生态良好、土地广阔的优势,应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土地占补平衡治理等工作并列为重要战略,给予项目和资金支持,通过市场机制出售指标,健全融资-投入-建设各项社会事业的可持续促进机制。(五) 在西部重点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庆为极点,布置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各县应围绕重庆大规划的谋篇布局,结合自身的资源条件,建设各项新兴产业和服务产业的子产业与项目。国家应将此战略重点的调控权(如项目建设的审批、核准、备案)重心下移至省及其县份,充分激发各县份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六) 引导建立健全金融机构,完善期货市场、中小企业债券等资本要素市场,将生态、矿产资源、土地指标交易市场延触到各县,让各县有能力将自身的资源纳入市场融资轨道,促进各经济实体的快速健康发展。(七) 制订更加周密的区域经济政策,给予西部大区域平等化待遇,完善资源交易、人力资源交易等补偿性制度和工作机制。(八) 西部大开发的县份围绕全国战略性的布局和趋势,在政策领域、资源领域、文化精神领域加强合作,统筹资源开发,整体策划储备项目,创新合作机制,将推进参与国际化合作与分工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跨国集团、跨省财团等市场主体施行整合、并购、营销的机制,实施整体推进、深入开发。 总之,西部大开发的县份作为国家一个份子,也是全球的一个细胞,承担着国家大后方资源储备、生态保障、环境保护、人力资源输出、统筹城乡发展等重大任务,必须依靠新兴产业的聚集,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西部大开发的县份还应在规划领域、政策领域相互融通,施行标准相对统一的政策措施,科学开发不可再生资源,大力发展可再生资源与能源等产业;应围绕国家的战略性布局和对外开放领域,加强资源领域、项目建设领域的合作,通过行政机制与市场机制的双向结合,实施整体开发;还应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宗教精神意识交流,通过和谐的精神文化引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尽力消除贫富心理,稳定社会大局,实现经济、社会、文化、自然、城乡的统筹协调发展,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为人类提供更加适宜人居的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分类 > 其它学术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