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58273545 上传时间:2022-02-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朗读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表达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也有助于发展思维、丰富想象,激发情感,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现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从一年级起,“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发音正确,声音响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农村的小学生,朗读的最大一个缺点就是爱“唱读”。对于他们来说,似乎一字一顿,拖声呀气地“唱”那才叫“读书”。特别是集体齐读时,全班几十个学生一起“唱”,所有的课文几乎都用同样的腔调。其“唱”完的结果是:虽然会唱,但不能身临其境地理解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不能深刻体会课文中的生动字词和优美句子,甚至个别跟“唱”的“南郭先生”连生字生词都不认识。然而,对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不良现象唱读,仍未引起足够重视,一些教师虽然觉察,但一时找不到症结所在,拿不出得力的纠正措施。一、 唱读现象的存在及成因唱读现象是指朗读时不顾文章应有的句逗,把每个字音都平均拉长的读法,即所谓“唱书歌”。如同古私塾读“人之初,性本善”,或象科举时代的酸秀才吟诵诗文:“打起黄莺儿”。现在有些小学生仍然存在私塾遗风,致使校园里不是书声琅琅,而是“蝉鸣蛙唱”这就是唱读给人的感觉。唱读实质是只顾读音,不解字词句义,不懂感情,不能正确反映文义。唱读现象的具体表现是多样的。首先,许多学生在读书时,往往带着长长的拖腔,像学前班的小朋友一起喊“老师好”那样;他们齐读时也很整齐很响亮,但不分高低快慢;单读时也拖长声音像小和尚念经一样有口无心,没有抑扬顿挫,更谈不上有感情;还有的学生不注意标点及节奏,不注意区分语气。这样,不但文章的词句被破坏,而且腔调呆板、单调、乏味,令人生厌。小学生唱读习惯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小学生处于孩提时期,他们在幼儿咿呀学语时,由于其生理特征,只能拖长声音模仿,这可算作唱读现象的萌芽。到了学前班自然延续下来,进入低年级识字教学阶段,也极容易带进学习字词当中。二是小学生刚刚认字,初学知识,对代表声音的符号字,很生疏,因而当他们看到字的时候,往往不能及时反映出字所代表的声音,所以读书时容易把字音拉长。三是部分教师对唱读现象缺乏正确认识,在教学中不注意纠正出现的唱读现象,甚至不自觉地领学生唱读,结果促成了学生的唱读习惯。二、 唱读现象的危害唱读现象的危害不浅。小学生由于唱读习惯,在朗读时语调平淡,不能正确表达感情;由于唱读习惯,读书时不注意语义,因而不能正确深入理解课文,使语文学习深受影响;不仅如此,还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调查表明,凡是唱读习惯严重的学生,不仅语文知识差,其他学科也无一突出。可见唱读习惯危害之重。有些成年人写文章不会正确使用标点,念材料或讲话扯长腔,语调平平,缺乏感情,这些现象大概是唱读习惯的后遗症吧。三、 纠正唱读,在教学中应抓好的几个方面1.教师重视,严格要求。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与学的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是起主导作用的。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在幼年时期,教的主导作用尤为重要。因此,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唱读现象的危害,下决心在教学中杜绝唱读现象。只有教师从思想上重视,才能严格要求学生不唱读,才能严格按大纲要求指导学生正确朗读。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激发朗读情感 好的朗读,不只是清晰、流利、悦耳的音调,更重要的是理解文章的内涵,融入自己的体验,表达文章所要抒发的情感。指导朗读时,应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只有引导孩子们进入课文中的境界,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地理解课文内容,才能很自然地避免唱读,用正确的语气来表达课文中的感情。比如在雪孩子这篇课文中,读到雪孩子和小白兔玩的时候,引导孩子们体会到高兴的情感;读到小白兔家着火时,引导孩子们体会到着急的心情;读到雪孩子因为救小白兔而牺牲的时候,引导孩子体会到悲伤的心情。有了对这多种情感的理解,孩子们就会自己体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表达这些感情。又如:我在教学燕子妈妈一课,指导学生朗读燕子妈妈的话语时,学生朗读不出母亲关爱的语气。我便让学生回忆一下平时妈妈是怎样关爱你的,模仿妈妈的语气,读一读燕子妈妈说的话。果然,学生的朗读 有了很大的起色。通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课文中相似场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验人物心理活动,这样就可以避免了在朗读过程中“唱读”的出现。3.正确理解标点及语气。有唱读习惯的学生,不懂得语句中的停顿。他们在读书时往往运用始终如一的语气和节奏,没有快慢急缓之分。从语法角度上讲,他们分不清各种标点的意义和作用;从逻辑角度上讲,语句间的意义关系,不能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停顿,只是在换气的时候才停顿。改变这种习惯,首先要指导句与句之间的停顿。这就需要向学生讲明标点符号的意义和作用。从低年级起,就要逐步向学生讲清标点的意义和各自停顿的时值。如顿号停一拍,逗号停两拍,句号、问号、叹号停三拍等等。其次要指导句子内部的节奏与停顿,示范和要求学生按标点及节奏进行朗读练习。如诗句的节奏:“白日/依山尽”,“红军/不怕/远征难”,“让我们/荡起/双桨”;散句内部的停顿:“一只企鹅/尖叫着/把我们/驱逐出境了”等等。有唱读习惯的学生,缺乏语气观念。他们不懂得根据句子的作用和需要选择恰当的语气,只知道就音读音,平铺直叙,因而清淡乏味。纠正这种现象,要注重向学生讲清句子的语气和用途。从低年级起就培养他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讲清句子四大语气的基础上,还要分清各种语气内部的区别。如陈述句中的褒贬句、自述句、他述句及转述句,疑问句中的一般问句、设问句和反问句,感叹句中的赞美句和憎恨句等。老师要针对教材内容及时点拨、示范,口把口地进行纠正。关于语调的具体指导,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可以告诉学生:老夫的话要缓慢、沉稳些,老太太的话要快些,嗓音尖细,凶声凶气;小金鱼很和蔼,话说得温柔动听。再如你们想错了一课中,“快把大洋拿出来,不然我就炸死你”,要读出凶狠语气;“要从我这里发洋财,你们想错了”,要读得义正词严,坚定有力。在语文教学中,纠正唱读习惯必须予以重视,同时要正确指导读文章的停顿、节奏及语调,使学生把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发于外,形于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这样,也就自然抑制了唱读。4.正确运用朗读方法(1)做好示范,抓好领读。孩子的模仿性强,教师怎样读,他们就怎样模仿。儿童接受教师对拼音字母的发声及字的读音,主要靠机械记忆,因此,要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示范性领读是主要手段。教师深情并茂地朗读,不但可以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进课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起到示范作用。特别是在低年级,教师的范读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在拼音教学中从教学字母开始。读字母要正确发音,长短适当,音量适中,切忌喊读;要改四拍呼为两拍或一拍呼。如改“a-”为“a-”或“a”。拼读字音,可借鉴学习外语单词的读法,尽可能看着拼音直呼其字音即改两拼、三拼为直呼。其次,改变领读方式。为了便于理解、记忆和应用生字,不少教师较习惯这样领读:“月月亮的月”,“灯电灯的灯”。学生跟读时,往往把生字的读音拉长,久之,就容易养成唱读习惯。对此,可改用下面的方式领读:“月,月亮”,“灯,电灯”。这样干净利索,直截了当。至于课文领读,更应注意标准示范,切忌一味顾及学生跟不上读不齐而有意把读音拉长。再次,读准带某些声母的字词。现代汉语中,带翘舌音和鼻辅音的字词发音时,或舌尖卷起,或鼻腔出气,要把声音拉长比较困难,因此,如果学生能读好这类词,就能在一定的语音范围内抑制唱读现象。翘舌音是指zh、ch、sh、r的发音。鼻辅音字词为数不少,且使用频率很高,如拿手、那么、内容、知识等等。比如:我在教学元宵节时,可以利用儿歌节奏明快的特点,组织学生拍手读、赛读等,感受节目的快乐,可按下列节奏读:窗外/月儿/圆又圆,全家/欢聚/吃汤圆。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庆团圆。只要能让学生走进课文情境,正确断句,读好长句,就不会有“唱读”的现象发生。 (2)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角色 根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在学生初步得到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或熟读课文后,我在教学中经常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去朗读或演绎课文,体验角色性格特点,使学生的情感真正投入课文的情境。分角色朗读是引导孩子们进入课文内容情境的最好办法,只要真正进入了课文角色,同学们想“唱”也“唱”不起来,因为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特征。比如借生日这一课中,孩子们自己都会知道,读妈妈的话时,声音要亲切一点;读小云的话时,声音要细一点儿,天真一点儿。还有四季这一课。草芽儿很嫩,声音要细一点,还可以有点奶声奶气的味道;荷叶很茂盛,声音可以粗一点儿;谷穗已成熟,可以学着老爷爷的声音;雪娃娃很调皮,当然可以读得顽皮一点儿了。 (3)运用多种朗读形式 运用多种朗读形式,既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朗读兴趣,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尽量减少齐读。因为齐读容易限制孩子们的情感表达方式。而且“唱读”最容易在齐读中表现出来,只要有一个孩子大声“唱”,就会影响到其它孩子。所以,可以尽量减少齐读,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所体会到的感情。才是语文教学需要追求的目标。(4)提倡个别朗读和速读。一个班级中,总有优、良、中、差的各类学生,因此集体朗读极易形成不正常的“和谐”的慢拍状态。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部分优生也因压不过大多数学生的声浪,久而久之被“同化”而随大家唱读。因此宜多进行个别朗读,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学生唱读时总是延长每个字的读音,与正常朗读和说话相比要慢得多。对此,我们可以这样启发学生:“你平时说话也是这样拖腔拖调吗?”引导学生读书要向说话“靠拢”。但朗读毕竟是“读”,所以有必要引导感知领会词语的含义,从初步的语法知识上把握一些词语的结构规律,训练学生以词为注意单位进行朗读;还要启发学生思维,理解句子所要表达的事物,体会句子的思想感情,带着某些感情来朗读。这样即可避免呆滞刻板的腔调,想“唱”也“唱”不起来了。如捞月亮中有一句重复出现的话:“糟了,糟了!月亮掉到井里去了!”引导学生讨论、比较、体会,一致认为:读得稍快,能表达猴子们焦急的心情;一次比一次焦急,朗读速度要一次比一次稍稍快一点。在学生个别朗读时,还应逐步提倡其速读,即加快朗读速度。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而且也就自然抑制了唱读。(5)开展读后评论,促进学生在经验教训中提高 在朗读时,常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现象”,为了让孩子们自己知道自己的朗读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可让孩子们围绕字音、停顿、表情、流利、有感情等方面进行评价评议。一方面孩子们在评议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了课文表达的感情;另一方面,孩子们在评议中认识到自己朗读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朗读能力。在雪地里的小画家的教学中,一个孩子在大声地,一字一顿地读完课文后,我让学生来评一评。马上有孩子说:“从他的读中,我感觉不到高兴的心情。”还有孩子说:“他的表情不生动。”也有孩子指出“他把xu读成xu了。”我表扬了他们评得好。然后说:“你觉得应该怎样读?你来试试看?”这样,让孩子通过评议,自己发现朗读中的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无论对读者还是听者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6)充分利用课件,熏陶情感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通过乐曲中音符的力度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给学生一种更直接、更丰富的感受更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中。只要选取的音乐与教材语言和谐协调,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朗读小山村一文时,配上悠扬的古筝曲来渲染情境,让音乐的旋律把学生带到家乡,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在优美的旋律中,我先给学生范读课文,去感受家乡如优美的山水画般的景色,然后让学生随着音乐轻声地练习朗读课文。这样,学生不仅感受到文中的语言美,而且感受到家乡的景色美。在这种“形”与“情”的交互作用下,学生的情感自然被激起,产生了语感,这样学生那种对家乡,对美的向往之情便油然而生了,想“唱”也“唱”不起来了。 总之,朗读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不断的钻研,找到最好的方法,彻底把“唱读”远离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才会不断地得到提高。9 /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