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真实问题情境-科学设计探究活动(201311)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58168489 上传时间:2022-02-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设真实问题情境-科学设计探究活动(20131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创设真实问题情境-科学设计探究活动(20131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创设真实问题情境-科学设计探究活动(20131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创设真实问题情境,科学设计探究活动【内涵解析】情景性学习理论主张,学习应着眼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学习效果应在情景中评估。抛锚式情景性教学是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完成从识别目标到达到目标的全过程。在教学中利用以逼真情节作为“锚”,为教与学提供一个可以依靠的宏观情景。围绕“锚”组织教学,并不是排斥学生的亲自实践。抛锚式教学的目标是鼓励学生自我生成的学习。围绕“锚”组织教学再逐步过渡到学生的“亲自实践”的问题解决的优点:第一,对于教师来说,围绕“锚”组织教学比寻求所有的资源以完成任务要更易于掌握;第二,由于学生的程度不同,首先围绕某个“锚”进行学习有助于他们作好完成任务的准备;第三,“锚”提供了一个共享的知识背景,这有助于学习者和其他成员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和积极地参与;第四,“锚”提供了学习者自我敏感的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保证他们尽可能地从教学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理解。【研究阐释】章鼎儿老师曾说过:“一堂结束时,学生有很多问题,这不是坏事,说明他在思考,带着旧问题进来,带着新问题出去,这就是学习的过程。”真正的科学探究,应该是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在活动中思考。一个真实的情境,是学生开展探究的基石,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参与的热情, 而且能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让学生在情境中分工合作,动手实践,思考交流,分析讨论,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为后续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托而斯泰也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人如果有做事情的兴趣,即使你不督促他,也会激起他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自然而然他就会去探究。如果所设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他就会有探寻答案的好奇心,这样问题情景的创设就是有效的。本文以地球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为例,尝试通过如何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来设计促进学生开展长时间自主探究活动进行解释,目的是为让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更加真实有效。【实践案例】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的第二课。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形成的主要原因。从单元中结构来看,本课是研究地球表面变化的第一课,地球内部运动是造成地形变化的主要原因,剧烈的主要表现为火山和地震。两者具有很强的震撼力,但这两种自然现象生活中很难见到,它们的巨大作用力学生无法亲自感受。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通过问题情境,设计各种自主探究活动,引发学生对于本单元大概念的思考。教学片段(一):师:你们见过火山吗?生1:没见过。生2:见过,在电视上。 播放视频:火山喷发时岩浆喷涌。师:火山爆发时灼热的岩浆喷发,人无法近距离观察,我们有办法亲自感受火山爆发的情境吗?出示火山模拟装置:塑料瓶中的红水通过软管连接到沙盘地下。师:怎样才能让火山喷发?生:用力挤塑料瓶。师演示:(1)老师一个人的力量(先用双手用力挤,然后整个人站到瓶子上)无法让岩浆喷发出来;(2)请班里个子最高大的男生上台与老师一同站到瓶子上,还是没有看到岩浆喷出来。师:这个现象你看懂了什么?你能解释一下吗?生1:岩浆受到的压力很大,但还是无法冲出地面。生2:压力不够大。生3:土太厚了。师:没错,岩浆虽然受到了高温高压,但并不是任何地方都会形成火山的。请你思考一下,如果火山爆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生1:沙盘上戳个洞。生2:地面裂开来,出现缝隙。师:所以火山爆发时一定会伴有地震。案例分析:如果让学生看了视频就直接说火山爆发的条件,会因为没有火山离我们生活实在太遥远,没有任何感性认识,只能把课外书的介绍搬出来,或者干脆无语。通过火山模拟装置,设计一个有趣的情境,在好像玩得过程中让大家体会到岩浆受到的高压,理解了火山为什么不是每个地方都会有的原因,进一步明白了火山和地震的联系,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做好了铺垫。教学片段(二):师:你觉得地震时地面会怎么振动?生1:左右会摇晃。生2:上下颠,房子会倒。师:会上下左右乱振一起吗?生:可能会吧。出示资料:三种地震波(纵波、横波、面波)的主要特点。师:大家好像都没有见过地震,课堂上我们能有办法感受地震吗?你们想试一试吗?出示:地震模拟装置(上下两个托盘,两者之间四角用弹簧连接)。介绍使用方法。分组活动:把各种地形沙盘(上节课学生自己制作的),放到模拟装置上,依次模拟三种地震波,观察记录对地形的影响。交流:做相同地形的小组交流地震后地形情况。全班汇报:每种地震波对各种地形的影响情况。师:能概括地震波对各种地形有什么影响吗?生:我们发现有规律,每种地震波对地形的破坏作用是不同的,纵波和横波对地形的破坏小,面波对地形的破坏大。师:科学家通过仪器测定全世界每天都有几万次的地震,但我们好像并没有这种感觉,这是为什么呢?生:地震有大有小,小的我们人感觉不到,对地形的破坏也很小。师:现在谁能说说火山和地震两者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生:地表受到岩浆的高压,形成地震,地震把地表震出裂纹,岩浆就从裂缝里冲出来形成了火山喷发。案例分析:在“地震时地面会怎么振动”这个问题情境中,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得到非常积极地回应,学习共同体成员间的互动、交流流畅有效,合作学习非常愉快,小组成员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完成从识别目标到达到目标的全过程。学生在情境问题的引领下,通过探究活动建构起自己对地震特点的认识,地震对地形的影响,以及地震与火山的联系。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科学问题情景的创设中,我们不仅要做到了解学生已有什么,确立教学的起点,还要知道学生需要发展什么,以此来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设计,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破教学难点,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参考文献:1 毛新勇:情境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载外国中小学教育1998年第5期。2 高文、王海燕:抛锚式教学模式,载外国教育资料1998年第3、4期。3 王祥:小学科学教学探究模式刍议,载基础教育研究 2013年12期 4 袁维新:试论基于建构主义的科学教育理念,载外国教育研究 2002年06期5 张守林: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研究,载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