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1~4章

上传人:豆****2 文档编号:58040831 上传时间:2022-02-25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体育1~4章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大学体育1~4章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大学体育1~4章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第一章 大学体育大学体育属于我国学校体育的范畴,主要是指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所接受的体育教育。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终身体育”的要求以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其含义是指传授体育文化与体育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适应能力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第一节 体育的概念体育的概念是人们对体育本质的认识的高度概括,其内涵是揭示体育本质的属性;其外延则是对其概念范围的指定。正确理解体育的概念,无疑将有助于从根本上、宏观上把握体育的本质特征、目的任务、基本途径和方法手段,便于灵活机动地开展体育实践。一、 体育的定义中国大百科全书 体育定义:体育是人们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延长生命的重要方法;是与德育、智育、美育等相结合的整个教育的组成部分;它的竞技形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和各国人民之间加强联系的纽带。体育大辞典定义:体育也称体育运动,是人们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活机能活动能力变化与适应性的规律,以及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与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以身体练习(体育运动)为基本手段,结合H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全面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成绩水平,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体育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1 体育的广义概念(也称体育运动)体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它是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2 体育的狭义概念(也称体育教育)体育是一个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是对人体进行培育和塑造的过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体育的广义含义与体育运动相同。体育的狭义含义是指身体教育。体育主要包括身体教育、竞技运动、身体锻炼三个方面。身体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相结合,成为整个教育的组成部分,它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技能,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坚强意志的一个教育过程;竞技运动是指为了最大限度的发展和不断提高个人、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及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以取得优异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身体锻炼是指以健身、医疗卫生、娱乐休闲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这三个方面因目的不同而互相区别,但又互相联系。二、体育的产生与发展(一)体育的产生体育的产生是一个长期孕育演变的过程,其发展更是一个长期积累、选择、变异、冲突、交融、定型的过程。在人类起源时,手的形成和发达,标志着人类已经发展出一种借助自然物延长自己肢体的能力,这种带有质变的超生物肢体可用来对抗并改造自然,实现人类自己的目的。人类的超生物肢体需要不断地健全和完善,提高活动能力,也需要不断地开发新的功能。因此,体育应运而生。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随着超生物肢体酌形成而发展的另一个质变,就是超生物经验的积累。在语言文字产生之前,在系统的教育形成之前,这些经验的交流、传播、延续,主要依靠肢体动作,即雏形的体育教育来完成,这是体育产生的根本原因。体育的产生满足原始人类的各种需要。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除满足生存所需要之外,还有安全、娱乐、社交、信仰等其他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这些需要都在体育产生之初给它打下了印记。因此,军事格斗、宗教祭祀、舞蹈娱乐、医疗保健等与人的心理活动关系十分密切的社会文化活动都推动了体育的产生。(二)体育的发展体育的发展是个长期过程,社会的发展决定体育的发展。文艺复兴后,欧洲近代体育的勃兴有其深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机械化劳动时代需要较全面的身体素质和对大脑的开发。进入机械化时代,劳动密度加大,严格的社会分工造成的疲劳是局部性的疲劳,疲劳的部位也开始由过去的肢体转向大脑,生产劳动对人的疲劳的影响则进一步转向了高级神经系统,使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发生着更为深刻的变化,这是促使近代欧洲体育发展的根本性原因。欧洲16世纪开始的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运动,提倡“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于是体育教育迅速发展起来,奥林匹克运动重新得到倡导。现代社会继承了传统社会积累起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中的积极成果,扬弃了后者保守、落后的形式和内容。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使体育活动参加者获得了更高的享受,也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体育活动。物质条件满足人们体育活动需要,一方面是通过改善场地、器材等活动和比赛条件,另一方面是通过不断产生新的体育运动项目来实现的。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逐渐由运动状态的体力劳动者向相对安静状态的脑力劳动者方面转化,致使在整个劳动者中出现了以脑力劳动者为典型的“运动不足”等现象,大大削弱了人类正常的适应能力,从而形成了现代社会的“文明病”。由于现代社会竞争加剧,个体承受的心理应激加重,社会冲突的可能性增加。这些因素与人类固有的攻击性共同作用,促使社会不安定因素滋长。体育运动以其特有的性质,给这些危险因素提供了一个畅通、健康、安全的宜泄通道。生产力的进步使体育的价值变得越来越高。体育的价值不仅在于使人类能适应因生产力的变化而出现的人类病理学机制的转变,起到减缓社会健康危机的作用,而且在于其能成为保障社会心理健康、医治各种心理疾病的有效手段。(三)未来体育的发展趋势1体育将进一步国际化先进的情报系统和全球性通信网络的建立,使宇宙的空问相对缩小;高科技支持下的交通,使万里之遥,朝发夕至。整个世界的物质越来越丰富,使不同种族和不同民族的人们更加热衷于具有和平意义和公平竞争的体育活动,体育国际化的趋势更为明显。2体育将进一步社会化、大众化一方面,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多、“自我完善”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将意识到体育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将导致体育人口的增多。另一方面,社会的进步将提供丰富的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材,为体育活动的拓展和延伸提供更为广阔的前景和优良的环境,体育活动将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体育将会“无处不在”。3 体育将进一步科学化新的科学技术和理论为体育的科学化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场地设备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将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如电化教学。电脑进入运动场,将会使竞技比赛中的某些项目的评分更为公正和客观。而新型健身器材的发明和使用,会使体育锻炼更加有效。一些科学理论的新发现,如人体科学、遗传工程、心理学、管理决策等新的研究成果,甚至对人体的结构、功能、质量产生突破性的影响,为体育的科学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4 体育手段和内容将更加多样化社会生活和科学发展的多维性以及体育活动场所、体育组织和团体的遍在性,必将导致体育手段和内容的多样化,而这些多样化也正符合人们的观念、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等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体育手段和内容将更加多样化,主要表现在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和表演项目日趋增多,体育教学内容和手段有了更大的灵活性,身体锻炼和娱乐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5 体育将进一步终身化在体育的社会化、大众化过程中,体育不仅会“无处不在”,而且还将会“无时不有”,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各自分离的状况将会得到改观,形成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相连贯的新体系,使体育在人的一生中连续不断地进行。三、体育的功能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体育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体育之所以能在人类社会连绵不断地存在和发展,是得到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人们的喜爱和广泛的认同,而且发展的活力越来越大,影响和作用也越来越大。这充分说明体育对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而且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人们强身健体的意识就越强烈,体育的地位就越重要,作用就越显著。体育的功能取决于体育本身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一)体育的健身功能(1)体育运动能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2)体育运动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运动能力。(3)体育运动能促使人体内脏器官构造的改善和机能的提高。(4)体育运动能调节人的心理,使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5)体育运动能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6)体育运动可以防病治病,推迟衰老,延年益寿。(二)体育的教育功能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面。几乎所有国家都把体育作为教育的内容之一。体育在培养人们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刻苦耐劳、顽强拼搏精神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三)体育的交流功能和作用体育运动能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交往,是促进人们的友谊和增强团结的重要手段。通过体育活动,能够扩大人们的情感交流,增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改善人际关系,共同创造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国际间的体育交往,还能够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信任,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四)体育的娱乐功能体育运动能得到广大社会成员的喜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体育与文化、艺术等活动一样,具有较强的娱乐功能。人们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乐趣和快感,因而它也成为人们娱乐的一种形式。体育的娱乐功能是通过观赏和参加两个途径来实现的。(五)体育的经济功能体育也是一种生产活动,它投人人力、物力和财力,为社会提供体育物品、体育劳务和体育精神产品,同样是在创造价值、创造利润。与物质生产所不同的是,体育这种生产活动所生产的,主要的不是物质产品,而是精神产品。(六)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体育能够教导人们的基本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发展人际关系;传授文化科学知识。此外,体育还具有政治功能、科学研究功能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体育运动本身在人类社会中的不断发展。第二节 体育的概念大学体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按照我国教育方针的要求,以体育运动的形式,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体方面施加一定的影响,为培养合格人才服务的一种教育过程。简言之,大学体育是通过影响学生身体,培养合格人才的教育过程。大学体育的目的是:一方面是通过大学体育的开展,促进大学生生长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保证大学阶段繁重学习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是要求大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提高运动能力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和体育意识,为毕业以后走向社会,坚持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大学体育的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意识;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大学生的体质;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大学体育主要由大学体育课程、课外体育锻炼、课外运动训练和课外运动竞赛等几方面构成。一、大学体育课程大学体育课程是指依据高等教育目标制定的大学生在校期问各种体育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教育活动。(一)大学体育课程的性质大学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大学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锻炼为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二)大学体育课程的目标根据大学生的实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体育课程需要完成以下五个领域的目标。1运动参与目标学生对体育运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参与,自觉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有能力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能够进行个人锻炼效果的自我评价;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2运动技能目标学生有能力把掌握的体育理论知识用来指导简单的身体实践并进行一般性的分析与评价;所掌握的健身知识和运动技能能够终身受益,并有能力进行自我更新;掌握常见的消除运动疲劳的方法,能够正碉处理简单的运动伤害。3身体健康目标学生能掌握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健康意识和保健意识;具有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身习惯,能科学处理学习与生活、工作之间的关系。4心理健康目标学生能学会运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改善心理环境;学会利用体育活动增强意志品质,提高自信心;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通过体育活动调节自己的情绪;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5社会适应目标学生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观,建立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处理好团结与出作、自我表现与集体荣誉、成功与失败三种关系;在积极的群体活动中,建立良好的社会交往关系。(三)体育课程的设置(1)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4个学期的体育课程。教学形式以男、女分班教学为主。(2)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的自身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不同项目的选修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中渗透相关体育理论知识,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扩大学生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并使其掌握两项以上的运动技术和锻炼身体的手段与方法。对部分身体异常及病、残、弱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指导康复、保健为主的适应性体育课程。(四)体育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1理论课程知识学生主要了解体育概念、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关系、体育运动与卫生保健知识、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与精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知识。2实践课程内容实践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球类运动项目、田径运动项目、健美与健美操、体育舞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游泳、定向越野以及有关新兴体育的健身项目等。二、课外体育锻炼课外体育锻炼是指在课余时间里学生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和方法,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等为目的的身体活动,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学生体育任务完成的重要手段。(一)课外体育锻炼的目标(任务)(1)与体育课教学相辅相成,共同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2)全面锻炼身体,丰富体育知识,扩展体育技能,提高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3)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个性发展。(4)激发体育动机,培养体育兴趣,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二)课外体育锻炼的原则1自觉、自愿性原则是指学生通过各种宣传教育,认识并感受到参加锻炼的重要性,激发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培养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并积极主动、自愿地参加课外体育锻炼。2经常性原则是指课外体育锻炼必须尽可能地经常进行,以确保锻炼效果良性积累,从而达到理想的锻炼效果。并应注意:科学安排作息制度,妥善处理好体育锻炼与学业和其他课外活动的关系,克服困难,坚持每天有一定时间的体育锻炼;合理安排锻炼的时间、负荷及锻炼的间隔,重视锻炼后的恢复,以避免影响课业学习;持之以恒,注意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并培养顽强的意志,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针对性原则是指课外体育锻炼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进行锻炼。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时,应根据所在地域环境和学校的具体条件选择锻炼的形式、内容、方法、手段。同时应考虑自己的身体状况、技术基础、心理状态,做到“保强、补弱”,提高锻炼的实际效果,并避免伤害事故。在体育锻炼中还应遵循全面性原则、适量性原则、渐进性原则等,使它们相互配合,以全面提高课外体育锻炼的效果。(三)课外体育锻炼的内容课外体育锻炼的内容十分丰富,只要条件允许,凡是能有效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调节身心的方法、手段都可作为锻炼内容。可将锻炼的内容分为健身类、娱乐类、保健类和达标类4种。三、课外运动训练课外运动训练魁利用课外l叫问,对部分在体育jj耐有一定灭赋和爱好的学生以及高水平运动员,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组织他们进行系统的训练,全面发展他们的身心素质,为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而专门组织的一种体育教育过程。(一)课外运动训练的特点课外运动训练是我国整体运动训练体系的一个环节,其主要特点是:训练有基础性,训练对象有广泛性,训练时间有课余性。(二)课外运动训练的目标学校课外运动训练的主要目标是:对大学生运动员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加强全面身体训练,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具体目标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群体活动骨干,促进校园群众体育工作的开展。(三)课外运动训练的内容课外运动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和思想品德训练等几个方面。(1)身体训练:是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和方法,增进学生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改善体型,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为掌握运动技术和战术,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打好基础的训练过程。(2)技术训练:是指学习、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的训练过程。技术是提高运劫成绩的重要基础。(3)战术训练:是指根据自己对手的竞技能力和外部情况,正确地分配力量,充分发挥本方的特点,争取比赛胜利的行动方案。(4)心理训练:是指在运动训练中,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使他们学会在训练和比赛中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训练过程。(5)思想品德训练:是指在训练中对运动员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四、课外运动竞赛课外运动竞赛(含校内、校外)是指在课余时间,以争取优胜为直接目的,以运动项目(或某些身体活动)为内容,根据规则的要求,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心理的相互较量的体育活动。(一)课外运动竞赛的特点课外运动竞赛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竞争性,集体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多层次与群众性相结合,趣味性与娱乐性相结合。(二)课外运动竞赛的目标课外运动竞赛的目标具有多元化特征,一般可以分为竞技性目标、教育性目标和娱乐性目标。(1)竞技性目标:主要是检验运动训练效果,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提高运动技术水平。(2)教育性目标:主要是检验体育教学效果,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培养学生的现代竞争意识和勇敢、坚毅、拼搏、顽强等优良的意志品质以及团结守纪的集体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3)娱乐性目标:主要是通过运动竞赛,加强人际交往,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在运动竞争中以自然的心态放松自己的身心,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三)课外运动竞赛的种类(1)按运动竞赛进行的空问范围分类,有校内运动竞赛、校外运动竞赛两大类。校内运动竞赛有单项运动比赛、班级间的对抗赛、友谊赛等。(2)按运动竞赛目标进行分类,有竞技性运动竞赛、教育性运动竞赛和娱乐性运动竞赛等。(3)按运动竞赛内容多少进行分类,可分为单项运动竞赛和综合运动竞赛等。(4)按运动竞赛的性质、任务、水平分类,有对抗赛、友谊赛和邀请赛、测验赛、选拔赛、表演赛、等级赛、通信赛等。(四)课外运动竞赛的方法(1)淘汰法:淘汰法又称淘汰制,是指在比赛过程中逐步淘汰成绩差的,最后决出优胜者的一种方法。淘汰法一般有单淘汰和双淘汰两种。(2)循环法:循环法又称循环赛,是指在比赛过程中,参赛者都要按照一定的次序相互轮流进行一次比赛,最后综合全部比赛的胜负来决定名次的一种比赛方法。(3)顺序法:顺序法是指参赛者按一定先后顺序表现成绩的比赛方法。分组顺序法是把参赛者分成若干组,分别进行比赛,按预赛、复赛、决赛结果决定名次。(4)轮换法:轮换法是指在同一比赛时间内,参赛者按规定的轮换顺序进行不同项目的比赛。(5)游戏法:游戏法是一种非正规的、由比赛组织或成员共同约定的竞赛方法。第三节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测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锻炼效果的评价标准,是国家对不同年龄段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健康的概念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涵盖的是与学校体育密切相关的学生身体健康范畴。一、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简介(一)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目的、意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组织研制,于2007年4月正式颁布实施。在高校实施标准,是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精神。标准中有关内容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学生,实施标准的目的在于通过测试和评价,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标准既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也是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二)标准的功能1教育和激励功能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所选用的指标可以反映与身体健康关系密切的身体成分、心血管系统功能、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以及关节和肌肉的柔韧性等要素的基本状况。标准的实施将使学生和社会能够对影响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积极追求健康的身体,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标准实施办法还规定,对达到合格以L等级的学生颁发证章,以激励学生产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2反馈功能标准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并规定了各校应将每年测试的数据按时上报至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按各种要求进行统计、分析、检索的功能,并定期向社会公告。该系统为学生及其家长提供了在线查询和在线评估服务,向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身体健康诊断,使学生能够在准确地了解自己体质健康状况的基础上进行锻炼;该系统还可为各级政府机关、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提供翔实的统计和分析数据,使之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及时采取科学的干预措施。3引导和锻炼功能新的标准增加了一些简便易行、锻炼效果较好的项目,并提高了部分锻炼项目指标的权重,对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同时,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学生还可以查询到针对性较强的运动处方,用于自身因地制宜她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提高身体健康水平。(三)标准有关的实施办法(1)本标准各评价指标的得分之和为本标准的最后得分,满分为100分。根据最后得分评定等级:90分及以上为优秀,75 - 89分为良好,60 - 74分为及格,59分及以下不及格。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绩每学年评定一次,按评定等级记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学生毕业时体质健康标准的成绩和等级,按毕业当年得分和其他学年平均得分各占50%之和进行评定。(2)学生标准测试成绩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三好学生、奖学金评选;成绩达到优秀者,方可获体育奖学分。标准成绩不及格者,在本学年度准予补测一次,补测仍不及格,则学年标准成绩为不及格。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时,标准测试的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肄业处理。(3)因病或残疾学生,可向学校提交免予执行标准的申请,经医疗单位证明、体育教学部门核准后,可免予执行标准,并填写免予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申请表,存入学生档案。确实丧失运动能力、免予执行标准的残疾学生,仍可参加三好学生、奖学金评选,毕业时标准成绩可记为满分,但不评定等级。(4)认真上好体商课、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每天锻炼时间达到1小时者,奖励5分,计入学年标准总成绩。(5)属下列情况之一者,其标准成绩记为不及格,该学年标准成绩最高记为59分:评价指标中1 000米跑(男)、800米跑(女)、台阶试验的得分达不到及格者;体育课无故缺勤,一学年累计超过应出勤次数十分之一者。(四)标准的测试项目及评分方法标准是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标准按百分制记分。大学各年级合计需要测试六个项目,其中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各三个,具体情况见表1-1、表1-2。二、实施标准,发展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方法身体素质,通常指的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身体素质一般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一)发展速度素质的方法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做动作的频率和动作幅度的大小,是影响速度素质发展的主要因素。发展速度素质,对于提高大脑皮层的反应能力和对身体快速指挥和协调能力,使身体更加灵活,做动作更加迅速,具有重要的作用。发展速度素质,一般采用强度大、持续时间短的练习,同时要与发展力量、速度耐力和柔韧性素质结合起来。1反应速度它是指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的快速应答能力,最常见的方法是利用各种声、光等突发信号让练习者快速做出相应的反应动作,以提高其神经系统反射弧的接通机能水平。2动作速度它是指人体完成某一动作的快速能力。提高动作速度的锻炼方法有以下几种。(1)减小练习难度,加助力法。如牵引助力跑步、顺风跑、下坡跑等。(2)加大练习难度,发挥后效作用法。如负重跳后,紧接着做跳跃练习。3位移速度它是指在周期性动作中,单位时间内人体快速移动的能力。提高动作速度是提高位移速度的墓础,并与四肢肌肉的爆发力密切相关。通常采用下列方法。(1)快速跑,如短距离用最快速度重复跑、让距离追逐游戏等。(2)加速动作频率的练习,如高频率小步跑、快速摆臂练习等。(3)发展下肢的爆发力,如负重跳、单脚跳、跨步跳等。案例:50米或100米锻炼方法1小步跑作用:改进落地技术,体会“扒地”动作,发展关-仃灵活性和动作步率。练习方法:做原地脚尖不离地的交换支撑腿练习;由原地逐渐前移过渡到小步跑2030米,要求动作由慢逐渐加快;行进间小步跑20 - 30米;小步跑过渡到正常跑40 - 60米,要求大腿逐渐抬高,步幅逐渐加大,自然过渡到正常跑。2高抬腿跑作用:增强抬腿肌群力量,发展关节灵活性和动作频率。练习方法:原地高抬腿跑;行进间高抬腿跑20 -30米,要求动作充分,向前移动不要过快;高抬腿跑过渡到正常跑或加速跑40 - 60米,要求过渡自然。3后蹬跑作用:体会蹬、摆技术,增强跑动中后蹬时髋、膝、踝三关节充分蹬伸的力量。练习方法:原地单脚跳,两腿交换跳,体会蹬地动作,要求髋、膝、踝三关节充分蹬直,动作有弹性;向前上方小跨步跳,体会蹬地力量和蹬、摆动作的配合;后蹬跑20 -30米,要求蹬、摆充分;后蹬跑过渡至正常跑40 - 60米,要求过渡要自然。4加速跑作用:使身体迅速摆脱静止状态,获得向前的最大冲力。练习方法:起跑后的加速跑,要求上体逐渐抬起,步长加大,步频加快,同时两臂配合两腿做积极有力昀摆动;慢跑接加速跑,要求过渡自然;小步跑接加速跑,要求小步跑,身体逐渐前倾,向前加速跑出;高抬腿跑接加速跑,要求逐渐加快频率,身体逐渐前倾,过渡到加速跑。(二)发展耐力素质的方法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时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素质是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和心理素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人的体质强弱的重要标志。发展耐力素质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体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改善新陈代谢水平,增强抗疲劳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坚毅、顽强等优良的心理品质。发展耐力素质的练习方法:12分钟跑是国际上流行的一种运动方式,对于发展有氧耐力、提高心血管功能的效果较好;跑完12分钟,根据自己跑的距离,再查一下评分表,就可以知道自己的有氧代谢能力水平。耐力锻炼可分为有氧耐力运动和无氧耐力运动。有氧耐力运动包括长跑、游泳、登山、健美操等。无氧耐力运动多指爆发运动,如短跑、跳高、跳远等。案例:800米、1 000米锻炼方法1变速跑作用:有计划地改变速度,以改进跑的技术,提高一般耐力或速度耐力。练习方法:20米快跑接40米慢跑;50米快跑接50米慢跑;100米快跑接60米慢跑;突然加速并保持一段距离转为匀速跑或慢跑。2间歇跑作用:用较大强度跑规定距离后,按计划休息一定的时间再跑,以增强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和无氧代谢的能力。练习方法:200米400米段落的间歇跑,要求速度接近或超过测试速度;400600米段落的间歇跑,要求速度慢于测试速度。3定时跑作用:发展学生的一般耐力和跑的能力,使其掌握和改进跑的技术,增强内脏器官机能,培养学生的速度感觉。练习方法:只规定跑的时间,不要求跑的距离;场地内5分钟、10分钟、15分钟定时跑;在规定时间内跑完一定距离,女生4分20秒内跑完800米,男生4分30秒内跑完1000米。4反复跑作用: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练习方法:30米跑57次,要求用90%的力量跑,休息510分钟;100米跑23次,要求用80%的力量跑,休息12分钟;150米跑12次,要求用70%的力量跑,休息23分钟。(三)发展柔韧素质的方法柔韧素质是指关节活动的幅度及相关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性和弹性。发展柔韧素质有利于正确地掌握各项运动技术,在突然用力的情况下,避免损伤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发展柔韧素质的方法,主要是采用加大动作幅度,即拉长肌肉、肌腱、韧带和皮肤的练习。所有的柔韧练习至少连续做510次,动作幅度应逐步加大,身体各部位的柔韧性练习动作要交替进行,并需持之以恒。当软组织被拉长之后,肌体感到酸、胀、痛时应坚持8 -10秒,这样重复练习8 -10次,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每次锻炼过程中,动力拉长练习一般控制在15 25个之间,每个练习以7-30次为宜,注意柔韧练习总的时间不宜过长。案例:坐位体前屈锻炼方法1.正压腿作用:发展腿部后侧肌肉的柔韧性。练习方法:面对横木或一定高度的物体站立,一脚提起,把脚跟放在横木上,脚尖勾紧;两手扶按在膝关节处,两腿伸直,腰背挺直,髋关节摆正,上体前倾并向前、向下做压振动作。两腿交替进行,重复35次。2.仆步压腿作用:发展大腿内侧和髋关节柔韧性。练习方法:两脚左右开立,左腿屈膝全蹲,全脚着地;右腿挺膝伸直,脚尖内扣,尽量远伸;可一手扶膝,另一手按另一膝;也可一手抓住远伸脚,做向下压振的动作。两腿交替进行,重复35次。 3.站立前俯腰作用:发展腰部向前运动的能力和柔韧性。练习方法:并步站立,两腿挺膝夹紧,两手十指交叉两臀上举,然后上体前俯,两手心尽量向下贴紧地面,两膝挺直,髋关节屈紧,腰背部充分伸展;两手松开,用双手从脚两侧屈肘抱紧脚后跟,使胸部贴紧双腿,充分伸展腰背部,保持20秒后放松。重复35次。4.坐姿双脚并拢体前屈作用:发展背部柔韧性。练习方法:坐姿,双腿在地面贴紧伸直,上身前倾,用手指去碰触脚尖,尽量让腹部和胸部靠近腿部,保持20秒,放松。重复3 -5次。(四)发展力量素质的方法力量素质是指肌肉收缩克服阻力和对抗阻力的能力,是人体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是进行各项运动的基础。发展力量素质,不仅能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的壮实程度,使身体更加结实、丰满、匀称、健美,还有利于学习和掌握各项运动技术和技能,减少运动损伤。力量素质的练习方法由一些基本要素组成,掌握这些要素及其规律,就可以根据锻炼需要,创造和设计出多种多样的力量练习方法。力量锻炼可分为上、下肢和腹背锻炼等。锻炼上肢力量可选择引体向上、俯卧撑等运动;锻炼下肢可选择蹲起、跳台阶等练习;腹背锻炼可选择仰卧起坐等练习。案例一:立定跳远锻炼方法1蹲跳起作用:发展腿部肌肉力量和踝关节力量。练习方法:双脚左右开立,脚尖平行,屈膝向下深蹲或半蹲,两臂自然后摆,然后两腿迅速蹬伸,使髋、膝、踝三个关节充分伸直,同时两臂迅速有力向前上摆,最后用脚尖蹬离地面向上跳起,落地时用前脚掌着地屈膝缓冲,接着再跳起。每次练习15 -20次,重复3-4组。2纵跳摸高作用:发展腿都肌肉和踝关节力量。练习方法:两脚自然开立成半蹲预备姿势,一臂或两臂向上伸直,接着两腿用力蹬伸,向上跳起,用单手或双手摸高。每次练习10次左右,重复3 -4组。3蛙跳作用:发展大腿肌肉和髋关节力量。练习方法:两脚分开成半蹲,上体稍前倾,两臂在体后成预备姿势;两腿用力蹬伸,充分伸直髋,膝、踝三个关节,同时两臂迅速前摆,身体向前上方跳起,然后用全脚掌落地屈膝缓冲,两臂摆成预备姿势。连续进行5-7次,重复3-4组。4跳台阶作用:发展腿部力量和踝关节力量。练习方法:两手背在身后,两脚平行开立,屈膝半蹲,用前脚掌力量做连续跳台阶动作。一次可跳20 -30个台阶,重复3-4组。案例二:仰卧起坐锻炼方法1仰卧空腿交换、举腿,蹬车轮作用:发展腰肌力量。练习方法:两手扶住腰部,大、小腿成直角,身体成45。角,仰卧垫上,双脚迅速空中左右交换20 - 30次,重复3-4组;双腿举起于头上,举腿时控制角度,举放腿动作要慢,做2030次,重复3 -4组;两腿快速进行蹬车轮动作30次,重复34组。2仰卧挺腹作用:发展背肌力量。练习方法:双手支撑仰卧在垫上,两腿屈膝分开与肩同宽,向上快速挺腹、挺髋20次,反复3 -4组。3俯卧挺背作用:发展背肌力量。练习方法:练习者全身俯卧于垫上,两手背于身后,帮助者压住小腿,练习者上体挺身高抬30次,反复3 -4组。4仰卧起坐作用:发展腹肌速度、耐力力量。练习方法如下。发力练习:20秒仰卧起坐,做3组;30秒仰卧起坐,做2组;40秒仰卧起坐。耐力练习:20秒仰卧起坐,做3组;1分10秒仰卧起坐,做2组;1分钟仰卧起坐。节奏练习:1分钟仰卧起坐,做3组。终身体育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终身体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中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成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使人们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第二章 体育锻炼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体育锻炼是人们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因素,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振奋精神、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身体活动。不同性别、体质、年龄的人,其锻炼的内容、方法、生理与心理负荷等均有不同的科学要求,体育锻炼者应了解健身原理,遵循科学规律,进行合理的锻炼。第一节 人本运动的供能系统作为生物体,新陈代谢是生命存在的基本表现,新陈代谢是生物体从环境摄取营养物转变为自身物质,同时将自身原有组成转变为废物排出到环境中去的不断更新的过程。新陈代谢过程中物质转变为物质代谢,人体在进行物质代谢的过程中,也进行若能量的转换。能量代谢是机体与周围环境间能量交换和体内能量转移的过程。进行体育锻炼时,体内代谢比平时大为加强,能量消耗增加。锻炼后,能量物质的恢复更充分,可达到比锻炼前更高的水平,各器官系统功能增强,这是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从事体育锻炼,人们都需依靠各种营养物质提供的能量。人体活动直接能量来源于三磷酸腺苷( ATP)的分解,而最终的能量是来源于糖、脂肪和蛋白质的氧化分解。营养物质木能直接转化为人体所需要的能量,必须经过一个释放、转变、合成的过程,才能成为人体细胞能利用的高能磷酸化合物三磷酸腺苷( ATP)。人体肌肉中本身含有很少量的ATP,可以直接为肌肉收缩提供能量,但只够维持1分钟左右的运动。因此,只有不断地合成ATP才能满足不同运动的需要。在人体内有三大供能系统,它们是ATP-CP供能系统、乳酸能供能系统和有氧代谢供能系统。一、ATP-CP供能系统(无氧供能)人体运动开始时由磷酸原系统供能,即所有的能量都由ATP和CP供给。这一供能过程十分迅速,而且不需要氧气,也不会产生乳酸。人体肌肉ATP供能只能维持1分钟,需要不停地合成ATP才能满足肌肉收缩的需要;CP是由肌酸合成的高能磷酸化合物,存在于肌浆中,其含量是ATP的数倍,当ATP分解释放能后,CP在酶的作用下可以分解释放能,迅速合成ATP。生理学研究证明,全身肌肉中ATP-CP供能系统仅能持续8-10秒。磷酸原供能系统的强弱,主要和绝对速度有关,如果要提高100米、200米跑的绝对速度,就要发展磷酸原系统的供能能力。发展这一系统的供能能力,最好是采用每次持续10秒以内的全速跑,进行反复练习,中间间隔30秒以上。如果间隔少于30秒,由于磷酸原系统恢复不足,就会产生乳酸堆积。在100米跑中无氧代谢占98%以上,200米跑无氧代谢占90% 95%,有氧代谢仅占5%10%,因此,短距离跑项目以提高无氧代谢能力为主。二、 乳酸能供能系统(无氧供能)当人体肌肉快速运动持续较长时间(810秒)10后,磷酸原供能系统的供能能力已不能及时提供ATP补充,于是动用肌糖原进行无氧酵解供能合成ATP。这一系统供能不需氧,但产生乳酸堆积,乳酸的堆积可导致疲劳。人体乳酸能系统供能的最大持续时问约为33秒钟左右。乳酸能供能系统能力的优劣主要与速度耐力有关。中距离跑主要需要速度耐力,100米、200米跑的后程能力及不少球类运动也需要速度耐力。要发展乳酸能供能系统的能力,最适宜的手段是全速(或接近全速)跑3060秒,间歇23分钟。这种手段能使血乳酸达到最高水平,能锻炼和提高对血乳酸的耐受力,提高乳酸能供能系统的能力。三、有氧代谢供能系统在氧供应充分的条件下,糖和脂肪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大量能量,因而称为有氧代谢供能。有氧代谢供能系统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心肺功能和耐力素质情况。长距离跑等耐力项目需要有氧供能系统供能,不少球类运动也需要有良好的有氧代谢能力。提高有氧供能系统的供能能力,主要采取较长时间的中等或较低强度的匀速跑,或较长段落的中速间歇训练等。在任何一种体育运动中,几乎不可能是仅有一种供能系统参与供能,多数情况下是3个供能系统均参与供能,仅仅在不同的运动项目中,各系统所占的比例不同。例如,100米跑等速度项目,主要是ATP-CP系统供能及乳酸能系统供能;400米跑等速度耐力项目以乳酸能系统供能为主;而长跑项目,如12分钟跑等长距离跑则主要由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表2-1)。第二节 体育锻炼对心肺功能的影响心肺系统承担着人体的氧运输任务,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提高心肺功能,使其在平时工作节省化,同时也能更好地承担运动时氧需求量的增加。体育锻炼也能有效地预防一些心血管系统疾病产生。一、 心肺系统的组成心肺系统由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组成,由于这两个系统均承担着氧的输送任务,故也称为氧运输系统。由呼吸系统把氧气从体外吸人体内,氧气进入血液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再通过心脏的收缩动力,不断地把血液和氧气送到各组织器官。(一)循环系统循环系统是由生物体的细胞外液(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及其借以循环流动的管道组成的系统。从动物形成心脏以后循环系统分心脏和血管两大部分,称为心血管系统。循环系统是生物体内的运输系统,它将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和由鳃或肺吸进的氧输送到各组织器官并将各组织器官的代谢产物通过同样的途径输入血液,经肺、肾排出。它还输送热量到身体各部以保持体温,输送激素到靶器官以调节其功能。心输出量是指心脏每分钟射人血管的血量,受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和每搏输出量(心脏每收缩一次的射血量)的影响。健康成年人心率为每分钟75次左右,每搏输出量约为70毫升。血压是指心脏射出的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压力,主要反映血管壁弹性的好坏。心脏收缩时其血管壁承受了血流的最大压力,所测的血压称为收缩压;而当心脏舒张时其血管壁承受的压力减小到最小,其血压称为舒张压。我国健康成年人安静时的收缩压为100 120毫米汞柱,舒张压为60 80毫米汞柱。血压是随着年龄、性别和体内生理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血液是充盈于心脏和血管中的一种流体组织,由细胞与液体两部分组成。细胞部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液体部分是血浆,内含大量水分和多种化学物质,如无机盐、蛋白质、葡萄糖等。在血细胞中,红细胞数量最多,健康男性每立方毫米血液中有450 550万个,平均约为500万个;健康女性为380 -460万个,平均约为420万个。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氧气的运输任务主要是由血红蛋白完成的。为了满足体育锻炼时对氧的需求,运动肌肉的血流量会增加,运动肌肉血流量的增加是心输出量增加和血液再分配的结果。血液再分配是指运动时内脏血流量减少,而运动肌肉血流量增加;心输出量的增加可包括心率的加快和每搏输出量的增加。在达到最大摄氧量之前,心率同摄氧量一样,与运动强度也存在线性关系,即运动强度越大心率越快。由于心率很容易测定,因此测量心率被认为是确定运动强度的标准方法之一。体育锻炼时收缩压也增加,但舒张压变化不大。收缩压的增加可加快血液向运动肌流动,不仅可以运输更多的氧,而且可带走更多的代谢废物。(二)呼吸系统呼吸系统是机体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的总称。呼吸系统的机能主要是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氧气,完成吐故纳新。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肺是通过血液循环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在大学生所在的年龄阶段,肺的发育不断成熟,表现在肺的体积增大,肺通量增加,呼吸肌的收缩能力增强,呼吸频率减慢,呼吸深度加大,肺活量增长。衡量肺通气能力的常用指标是肺活量,即尽力深吸气后再尽力呼气。健康成年男子的肺活量为35004 500毫升,女子为25003500毫升。人在参加体育锻炼时,由于全身的物质代谢提高,需要吸收大量的氧和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这就刺激呼吸中枢,迫使肺加深呼吸,扩大肺和胸腔的容量,增加呼吸频率,从而提高呼吸肌的功能,保证了运动时血液的供氧量。经常参加锻炼可以使呼吸系统的机能得到改善,因为运动可以保持肺组织的弹性,改进胸廓活动范围,使呼吸深度加大,肺活量增加,能适应和满足较大运动负荷对呼吸系统的要求。在平时的定量工作时呼吸机能还能表现出节省化现象,能够较长时问地保持高效率工作。二、体育锻炼时心肺系统功能的变化及锻炼强度控制(一)最大摄氧量与运动能力人体运输和利用氧的最大能力称为最大摄氧量,最大摄氧量是衡量氧运输系统整体功能的综合性指标。最大摄氧量受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训练水平及遗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般健康人最大摄氧量每分钟为23升,而经常锻炼的人每分钟可达45升,长跑运动员每分钟甚至可达67升。运动时,人体的最大摄氧能力直接影响了人体运动能力的发挥。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机体的耗氧量随着运动强度的加大而加大,但过大的运动强度会使机体的无氧代谢成分加大,从而影响到最大摄氧量的提高。因此,掌握适宜的运动强度是增进最大摄氧量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科学地把握好运动强度,使人体的最大摄氧量得到提高呢?最简便有效的方法是测量心率,运动时的心率越快则运动强度就越大,这是被广泛采用的评定运动强度的方法之一。从运动生理学角度来看,运动心率在110次分以下时,其运动负荷为小强度,此时的运动锻炼对人体的心脏、血压及其血液成分、尿蛋白的影响不是十分明显,因而其健身效果不大;当运动心率在130150次分时,其运动负荷为中等强度,此时的运动锻炼对心脏的作用和价值是最有意义的,健身效果最佳,被视为理想的运动生理负荷的适宜区。其原因是此时人体心脏的心输出量和每搏输出量均接近或达到最大状态,一是保证机体运动的耗氧能得到最大摄氧量,人体可以获得轻松、愉悦的身体感受;二是由于血液有力地回心充盈心房,促使心脏肌肉的收缩更加充分、有力。运动心率在150180次分时,一般称为生理负荷的适应区,可视为改善人体内部机能的健身活动和人体极限能力之问的一个过渡区域。当运动心率在180200次分时,其运动负荷为大强度,此时的运动负荷已接近或已达到人体心脏所能承受的最大极限能力,被称为生理负荷的耐受区。原因是此时人体的心脏处于一种强直、收缩不充分的剧烈运动状态,人体可能会有疼痛、难以忍受的身体感受,需要凭个人的意志才能坚持锻炼下去。大强度的运动负荷一般用于运动员发展机体的无氧代谢能力、提高运动成绩,而从事健身锻炼一般不宜涉人这个区域。(二)运动锻炼适宜心率的计算方法运动时的最大心率的计算方法为:一般人的最大心率= 220-年龄;经常锻炼者的最大心率= 210-0.8年龄。运动时测定适宜的心率可采用以下方法来估算。(1)每分钟心率=170-年龄。如锻炼者为40岁,他的适宜心率应为130次分左右。(2)用220减去年龄后分别乘以0.8和0.6可以得出适宜心率的上限和下限。以30岁为例,其计算方法为:适宜心率的上限为(220-30) 0.8=152;下限为(220-30)0.6=114,一般情况下可参见表2-2。三、提高心肺功能的锻炼手段人体心血管功能的增强主要依赖于长时间有节奏地进行肌肉活动的耐力锻炼。耐力素质是反映人体体能的重要素质之一。发展耐力素质可采用有氧锻炼和无氧锻炼两种方法。前者主要用于增强心肺功能,以健身为目的;而后者主要用于发展和保持快速跑的耐力,以提高运动成绩为目的。有氧耐力锻炼是指肌肉组织维持长时间大量的氧气供应,而不引起显著的乳酸的大量的堆积。在运动过程中,耗氧量达到机体最大耗氧量的40%60%,肌肉中的能量代谢以有氧代谢为主。有氧代谢的目的是使身体在一定时间内加大吸氧量,加快氧气与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以使身体的各部位能得到氧的供应。因此,吸氧量的大小直接反映人体心肺功能的情况。有氧锻炼持续时间最少应在5分钟以上,一般多在1560分钟,心率一般控制在120150次分。锻炼时按自己的年龄查出相应的适宜心率范围,体质差的可按心率范围的下限阈值进行锻炼;体质好、经常训练者可在心率范围内的中上限阈值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强度(心率)。四、体育锻炼对心肺机能的影响(一)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促进心血管系统的结构政善、机能提高,从而提高工作能力。心血管系统的改善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运动性心脏肥大在长期的体育锻炼下,心肌的收缩蛋白和肌红蛋白的含量增加,心肌中的毛细血管大量增生,结果心肌纤维变粗,心肌肥厚,使心脏的容积和重量都增加。2每搏输出量增大运动生理学研究证明,耐力训练可以有效地发达心肌及增大心室容积,从而增大心脏每搏输出量,但其增高值不超过20%。一般人的心容积为765785毫升,而运动员可达10151027毫升。3心搏徐缓和血压降低运动员安静时心律可减少到每分钟36次,此现象称为心搏徐缓,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锻炼使迷走神经紧张性加强,同时血压也发生变化,收缩压可降低至85105毫米汞柱,舒张压可下降到4060毫米汞柱。这表明心肌收缩能力加强,血管舒张能力改善,是心脏机能良好的表现。此外,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还会影响心血管壁的结构,改变血管在器官中的分布状态,使冠状动脉口径增粗、心肌毛细血管的数量增加。因此体育锻炼也是预防一些心血管系统疾病、保护心脏健康的积极手段。(二)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促进呼吸系统的机能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呼吸肌增强在体育锻炼时,为了满足人体运动所需要的氧气量,一方面要加大呼吸深度,另一方面还要加快呼吸频率,这样就使呼吸肌(肋间肌、腹肌、膈肌等)得到了锻炼,使呼吸肌的力量和耐力为之增强,因而呼吸有力,胸围、呼吸差增大。一般人的呼吸差为5-8厘米,而经常锻炼的人呼吸差可增大到816厘米,肺内可容纳的气体量增多,使气体交换更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