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取材建设特色乡村景观

上传人:gui****hi 文档编号:57763876 上传时间:2022-02-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512.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就地取材建设特色乡村景观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就地取材建设特色乡村景观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就地取材建设特色乡村景观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就地取材建设特色乡村景观Constructing Rural Landscape with Local Raw Material欧阳勇锋 冯汝榕Ouyang Yongfeng, Feng Rurong广西大学林学院,南宁 530004College of forestry,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4摘 要:本文总结传统人居环境建设经验,全新诠释了就地取材的意义和内涵,为乡村景观设计提供正确和可行的理论参考。以广西上林县排岜村文化广场设计为例,研究了如何运用就地取材的方式完成广场设计定 位、总体布局、形式和工艺设计等工作,从而建造低成本、富有乡村气息和地方文化特色并深受排岜人喜爱 的文化休闲广场。最后提出就地取材可以充分体现在乡村景观设计的各个环节中,是一种适合农村实际而又 行之有效的设计理念。关键词:人居环境;风景园林;乡村景观设计;排岜村文章编号:1003-6997(2013)3-0050-05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Abstract: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environments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thisarticle gave a brand new interpretation to the meaning and connotation of obtaining raw material locally. Then taking Guangxi Shanglin County Paiba Village culture square as example, explored the way to square design positioning, overall layout, form and process design through the concept of obtaining raw material locally, to construct a low cost, rustic and loc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square, which melts into Paiba peoples daily life.Key words: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rural landscape design; Paiba Village近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强度席卷大江南北。毫无疑问,大规模的乡村建设改善了农 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然而,由于缺乏成熟、系统的乡村景 观设计理论作为指导,导致一些建设工程事与愿违,出现许 多令人叹息的问题,如乡村生态环境破碎化、文化景观消失 等。就地取材是我国乡村建设的传统经验,然为数不多的相 关论文基本停留在如何利用本地材料的层面,而将其作为一 种设计理论的研究则鲜有报道。陈磊刚(2012)对胶东民居进行研究,发现胶东海草房采用当地出产的暗红色花岗岩砌墙,用当地海边常见的海草盖顶,不仅形成独特的建筑风 格,而且有利于乡村生态环境保护1。李华珍(2011)对福 建省尤溪县桂峰村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桂峰传统民居的墙体 多采用本地盛产的黄土、碎石、松枝、木材、竹片等加工而 成,不仅经济耐用,而且观赏效果很好2。蓝力民(2012) 研究了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概况,认为乡村旅游景区建设必须 就地取材方能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3。蔡良瑞(2010)研究作者简介欧阳勇锋/1979年生/男/广东河源人/硕士/广西大学林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50匠心了生土建筑的建造方式,认为就地取材是生土建筑的创新方向之一4。进行统筹安排和布局。这样一种布局方法,三百多年前的计成在园冶一书中已讲的很清楚。其前提是相地合宜8, 即设计充分解读、把握场地的地形、地貌、地势、水文、植 被、气候、人文积淀等资源条件;其方法是巧于因借,因者 因地制宜也,“随基势之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 流石注,互相借资。”借者借景也,“极目所至,俗则屏 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畽,尽为烟景。9”有仰借、俯借、针对乡村景观建设出现的诸多问题,本文在吸收传统人居环境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全新诠释就地取材的设计理念。 结合广西上林县排岜村文化广场设计,探讨如何运用就地取 材的方式营建特色乡村景观。10近借、远借、邻借、互借、应时借等方式 。其特征是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其结果自 然是就地布局,构园得体了。1 就地取材的本义和意义就地取材本义指的是在本地找需要的材料,比喻不依靠外力,充分发挥本身的潜力。我国人居环境建设领域素有 就地取材的传统,单民居而言,每个地方都会利用本地的材 料进行建设,如福建土楼的建筑材料均为当地山区极为丰 富的泥土、木材和砂石,广西山区的干栏式民居亦以本地盛 产的山石、杉木、竹子等为主要材料5。正是这种就地取材的建筑方式,造就了各地风格各异、风情万种的地域特色建筑6。2.3 形式设计就地取形设计方案直观表现为形式,围绕如何确定形式,设计史上曾有多次争论,并形成诸多流派。以勒诺特尔为代表的 古典主义者认为形式来源于几何美学规律,以瓦尔特格罗 皮乌斯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者则提倡形式追随功能1112。本文从就地取材的角度出发则认为形式应来源于场地,即就地取形。其所取之形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几何之形,即由冰冷、 无生命的点、线、面等符号所组成的设计构图;二为文化之 形,表现为彰显地方人文精神和性格的独特风格。前者建立 在尊重场地的基础之上,设计因低掘池、因高筑山,随形 就势,随曲合方,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置婉 转。后者则以地域文化景观为范本,如广西山区建筑设计, 可借鉴传统干栏式建筑的结构和装饰特点,从而使得新建筑 打上地域和民族的烙印,实现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再生。采用就地取材的建设方式具有节约建设成本、塑造地域特色景观、为地方创造就业机会、传承传统文化、保护生 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意义,可见就地取材不仅产生经济效 益,也能创造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2 就地取材的全新诠释利用本地材料进行建设具有较高的综合效益,然就地取材作为一种设计理念,远不止于利用本地材料那么简单。总 结传统人居环境建设经验,结合一般设计过程,就地取材的 设计理念可以充分体现在主题立意、总体布局、形式和工艺 设计中。2.4 工艺设计就地取艺就地取艺指的是利用地方的工艺资源进行建设,包括雇用本地工匠和采用传统工艺两个方面。2.1 主题立意就地取意(1)雇用本地工匠设计如写文章,意在笔先,好的立意才能打开设计的灵感之门。设计如何立意,学者们见仁见智,尚无公论。相对 于对着图纸天马行空、奇思异想,就地取意何尝不是一种行 之有效的好方法。所谓就地取意,指的是设计从场地自身出 发,根据场地的环境特征和人文内涵确定方案的立意。这方 面,经典的案例很多。如苏州名园沧浪亭,苏舜钦观孙氏废 池草树郁然,崇阜广水,感慨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 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傍水筑亭园,题其名 曰沧浪亭7。自古以来,地方建设就离不开民间工匠。他们虽名不见经传,却是传统工艺的继承人,成为一方师傅,为各地留下 许多精美绝伦的建设作品。如广西三江人善木作,其所建造 的鼓楼和风雨桥,不用一颗铁钉,凿榫打眼、穿柱连梁,全 用榫铆连接,结构牢固,历经百年风雨仍屹立于山水田园之 间,成为三江独特的形象标志13。雇用本地工匠一方面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让本地工匠参与建设过程,可以激发他们的主人翁精神,使得作品 建成后更容易受到当地使用者的认可和热爱。2.2 总体布局就地布局(2)采用传统工艺就地布局指的是设计因地制宜,立足场地自身资源禀赋传统工艺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由时代先民不断探51匠心索、完善、积累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其工艺精细,结构缜密,环环相扣,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和艺术的火花。进入工业 时代,钢筋混凝土的泛滥使得传统工艺难觅用武之地而濒临 消失。采用传统工艺,不仅可以营造富有地域和传统特色的 作品,而且为其注入时代的活力,重获新生,有利于传统工 艺的保护与传承。经村民平整后,场地虽然地势平坦,但原有植被保存不多,唯东南角分布有一丛竹子、一株香椿、两株任豆和几丛 乡土杂灌。南侧偏东分布有一口水井,原为农耕灌溉之用。调查期间,项目组与政府相关人员和村民就广场设计定位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在综合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就地取意 将其定位为具有传统韵味、排岜特色的文化休闲广场。3 广西上林县排岜村头文化广场设计3.2 总体布局按照广场定位和村民意愿,戏台将是广场上的标志性建筑。项目组考虑到广场西侧毗邻村头大榕树广场,从功能 衔接和空间转换的角度出发拟将戏台布置于场地西端使其与 大榕树广场连成一体。然而,这样一个看似合理的方案遭到 了村民的极力反对。村民根据村庄整体风水意象提出戏台应 布置在场地东端,使之立于村东两山凹谷的延长线上,以起 到镇邪纳吉的效果。从景观美学角度而言,戏台置于东端, 远望双峰夹峙,气势恢宏、稳重端庄,实远胜于西端背靠 民居的景观效果。权衡利弊,戏台遂按村民意愿布置于场地 东端。2011年9月,广西上林县镇圩瑶族乡政府委托项目组对排岜村进行乡村改造设计。田野调查期间,业主谈到排岜村 有唱戏的传统,且自发组有戏团,希望能利用村头的空间设 计一个文化广场,供村民唱戏、集会、休闲和娱乐。3.1 场地现状和设计定位场地位于排岜村东头,入村道路南侧,北面有钟山幼儿园与之一路之隔,其余三面为农地环绕。场地沿入村道路东 西展开呈不规则方形,东西长约60 m,南北宽约27 m,总占 地面积约1620 m2(图1)。在项目组勘测场地之前,村民已自发将场地整平,并准备用水泥硬化。沟通后,村民暂停了硬化工程,表态将按设计方案施工。总体布局沿戏台所在的东西轴线展开,分东部广场区和图1 场地现状图图3 广场设计效果图图2 设计总平面图52匠心西部梨园区。戏台立于广场中轴线东端,两侧对立化妆间,9间文化活动室沿广场南边一字排开,并与东边的戏台和化妆间通过走廊相连成“L”形,对广场形成围 合之态势。建筑外侧的不规则空地保留作为绿地,东南角的竹丛和树木也被保留下 来,从而使得戏台在建成之初就有了绿树掩映,多添几分乡村野趣。建筑内侧的空 地铺设当地石板和瓦片,成为名副其实的乡村广场(图2图4)。西部梨园区以 “梨园晚戏”为主题创意,采用树阵式种植16株梨树,一方面在广场西侧立起绿色 屏障,接连“L”形建筑带加强对广场的围合,另一方面,利用梨树的树冠营造出 一片舒适的林下休闲空间,并丰富广场空间层次。图4 广场建成实景图3.3 形式设计方案在建筑、铺装和景观小品等形式设计上均体现了就地取形的理念。戏台建筑以地方传统戏台为蓝本,揉合了当地传统瑶居建筑结构和民族装饰特点,如穿斗 式木结构、大坡度的屋面、翘角上翻、屋脊上的龙犬吉祥雕塑装饰、藻井上的盘王 印图案、檐下和基座上的龙犬雕刻等。除此之外,建筑所采用的石材、木材均为当 地盛产的山石和杉木,可谓从材料到形式都体现了就地取材的理念(图5)。广场铺装设计以瑶族民族图案盘王印为原型,结合广场总体布局,形成不规则的方格网构图,方格网内铺设采自村周边石山上的石块,方格线条则采用镇上镇圩 剧场改造拆除下来的瓦片铺设。由于镇马剧团成员多来自排岜,采用镇马剧场废弃 的瓦片作为广场上方格线条铺装材料,无形中也加强了排岜人对广场的认同感。图 5 采用当地石材和木材建设台基、台 阶、铺装和戏台为了保留场地原有水井,并使其成为广场上独特的风景,设计将南侧文化活动室与水井重叠的一间敞开,在原有井口上用当地石板砌筑井台,其上架设木轱辘, 营造古香古色、乡趣浓郁的排岜古井坊(图6)。景观小品设计方面,设计于广场轴线中部铺设一面直径3m,刻有栀子花图案的铜雕小品,一方面强化广场中轴线,并打破大面积石板铺装带来的呆板和沉闷之 感,另一方面彰显瑶族人对栀子花的热爱与崇拜之情。除此之外,设计于广场周 边随意布置由村里收集而来的废弃石条,不仅可以增添广场的乡土气息和文化厚重 感,也为村民提供亲切、舒适的户外休憩坐凳。图6 排岜古井坊设计效果图3.4 建设工艺广场建设采用就地取艺的方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了保证建筑原汁原味的乡土特质,专门从三江请来木工师傅负责木作。而这些技艺高超的侗族工匠 也不负众望,运用娴熟的木工技术,不费一颗钉子,不用一根钢筋,凿榫打眼,穿 梁连枋,不到四个月功夫,美轮美奂而又充满瑶文化气息的戏台和文化活动室就从 图纸变为现实,跃然立于广场之上。图7 村民参与广场建设其次是雇用本地工人参与建设,如采石、铺设石板、种树等工作全部由排岜村民完成(图7)。村民的工艺虽然略显粗糙,但工作认真、积极,不仅保证了工程 建设的质量,也缩短了广场的建设工期。4 结语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14。古老的建设经验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新形势下可以赋予全新的内涵。从乡村景观设计的主体立意、相地明旨,到总体布局、形式图8 村民在广场上欢度达努节53匠心和工艺设计,就地取材无处不在而又行之有效。营建既有传统韵味又散发着现代气息的特色乡村景观。当然,与任何一种设计理念一样,就地取材也有其不足之处。其一,相对于现代建材,本地材料,如木材、竹材 等,其韧性和强度较低,不利于建造大跨度和多层的建筑。 其二,一些传统工艺繁琐复杂,如灰塑和木工往往需要精雕 细琢,费工耗时,无形中增加了建设成本。其三,过分执着 于就地取材会束缚设计的创造性,使得设计失去亮点和活 力。针对上述不足,设计应进一步拓展并丰富就地取材的内 涵和外延,通过现代建材与本地材料相结合,机械制造与传 统工艺相结合,合理引进新元素弥补就地取材的不足,从而文章成文之前,排岜村文化广场建设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睹文思物,有遗憾有欣慰。遗憾的是,由于建设经费和 工艺的限制,一些设计细节被取消了,如屋脊上的龙犬吉祥 灰塑、古井坊和广场中轴线上的栀子花铜雕小品,梨园区也 由于梨树的不到位而有名无实。欣慰的是,广场从设计到施 工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就地取材的建设理念,建成实景也 与设计效果相差无几。最重要的是,村民从一开始就以主人 翁的角色参与进来,从而让新广场完全融入到古老的村庄格 局和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图8)。参考文献12 3 4 5 6 7 8陈磊刚,李莹.浅析山东民居的多样性及其文化特色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12,33(1) :62-66.李华珍.桂峰古村住居形态探析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11,9(6) :568-573. 蓝力民,何芸.乡村旅游开发:我国城市反哺农村的理想途径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2, (2) :74-75. 蔡良瑞.生土建筑研究从过去生土建筑发展基础寻找其适用当今环境的可行性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2010:139-149. 金潇骁.两种山地建筑的生态适应性研究以福建客家土楼和贵州苗族吊脚楼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12, 265(1):96-103. 彭一刚.传统村中聚落景观分析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5-16. 孙浩.从沧浪亭解析江南私家园林造园特征J.中国园艺文摘, 2010, (12) :110-111.欧阳勇锋,黄汉莉,和太平.相地为先的乡村景观设计以百色市那坡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屯环境设计为例J.中国园林, 2008, 24(8): 28-32.计成(明)原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第二版)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47-50.崴比奎台特, 陈晓彤(译),杨蓬英(校).借景-中国园冶(1634)理论与17世纪日本造园艺术实践J.中国园林, 2008. 24(6) :1-6. 林箐.理性之美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造园艺术分析J.中国园林, 2006, 22(4) :9-16. 萧喻.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看格罗皮乌斯的设计观J.山西建筑, 2010, 36(34) :30-31. 张宪文.鼓楼与风雨桥:广西的民族风景线三江侗族鼓楼和风雨桥J.中国文化遗产, 2008, 27(5) :99-102.孟兆祯.从来多古意 可以赋新诗继承和发扬中国园林优秀传统J.广东园林,2005,27(1) :6-7.910 11 12 13 145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