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时代规范教育教学行为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57366959 上传时间:2022-02-2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顺应时代规范教育教学行为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顺应时代规范教育教学行为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顺应时代规范教育教学行为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顺应时代,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南城梁集中学苏红琴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师生双边活动必须紧紧围绕这一核心来开展。首先,教师必须在教学活动中掌握学生学习规律。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内部心理的过程,是以心理需要和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新知识,是以主动建构实现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其次,教师应明白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角色。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指导者、帮助者、支持者和诱发者。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设计、组织、实施过程中,要通过指导、帮助、支持和诱发等措施,努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了迎接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心理特点,以及认识规律,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是教育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支持者,其行为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学生的思维形式和学生行为的发展方向。教师必须树立正确教育教学观,彻底放弃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不相适应的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才能自觉实施正确教育教学行为。1.教师要放弃“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观念。教师要“相信只有学生自己学习才会更有效,相信学生的学习目标要通过某种活动来实现,只有当学生发挥了自己的积极性才能学会、会学”。学生的各种学习过程都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主动探索、反复体验,获得知识、懂得道理的过程,都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的认识过程。因此教育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实践”中认识事物的本质,确立正确观点,抛弃错误认识,产生信念,矫正不良行为,做出符合规则的行为。在认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荣与耻、美与丑、真理与谬误、正确与错误的矛盾撞击和较量,学生就是在这种“较量”中学会“什么”。2.教师要放弃“学生的学习行为是教师奖惩的结果”的观念。教师要“相信学生要做出的行为,是与满足学生自我需要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教师的“奖惩”适应学生心理需要时,学生才能产生行为动机,只有学生反复获得自我满足后,才能增强自信心,确立行为信念,选择符合规范的行为。如果学生认为教师的表扬是虚假的,或能导致他脱离集体,尽管教师想激励学生进步,学生也会不买账,而做出不良反映;如果学生认为教师的批评是恶意的、跟他过不去,或能丧失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尽管教师是出于“恨铁不成钢”,学生也不会理解,而产生抵抗情绪,或反抗行为。可见认为“较多地对学生优点或错误做出反映是好意”,未必妥当。因为学生会因教师的批评成为消极目标,也会因教师的表扬使学生成为众矢之的。但绝不是说学生不需要教师的表扬和批评。关键是教师的表扬和批评必须选择恰倒好处的时间、场合和对象,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情绪、性格,以及学生在家庭、集体中的处境和突发事件的基础上,从满足学生的自我需要的实际出发,选择真实和适度的表扬与批评,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自觉发扬长处,改正缺点。相信:好学生是教师鼓励出来的。3.教师要放弃“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教师的任务就是设法使学生知识瓶装得满满”的观念。在这种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往往认为学生获得知识数量与质量同教师的传授知识的数量与质量成正比。于是,当教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了最多的知识时,会感到很自慰。当学生安静地听教师讲课时,教师会感到很自豪。但教师的这种“自慰”和“自豪”是不能持久的,当面对自己的实际教学结果时,又不得不懊丧、愤怒、宣泄与自卑。因此教师要改变旧的教育教学观念,学生的学习任务:一是学会求知,即学会建构知识结构、掌握学科的学习方法;二是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即学会在交往中,完善、发展、自我的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学习品质。教师的主要任务:一是帮助、引导、支持学生积极、主动获得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科能力。在充分利用学生已获得的知识结构和原有的经验,创设获得新知识的背景下,遵循“同化与顺应”原理,启发、诱导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扩大或改组,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同其他事物、技能的联系中领悟、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二是教师要优化集体交往的环境,创设民主、和谐的育人氛围,开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活动,使学生在各项交往活动中,感受到成功与失败的体验,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学会交往,发展自我的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学习品质。4.教师要放弃“相信只要学生认真听讲,获得知识就多”的观念。教师要相信“真实的知识是学生自己通过动眼、动耳、动口、动脑 、动手的学习活动获得的”。心理学家认为:只有人的多种感受器同时作用于同一种事物时,才能记得住,理解得深。可是当前有的教师特别习惯于满足学生的认真听。他们的信条是:学生只要认真听,就能学会教师传授的知识。事实并非如此:有的学生“认真听”可能是一种假象。他们听是为了得到教师、同学的赞许,当教师提问他时,却一无所知;有的同学是认真听,可能想记忆,但是由于不理解,只能死记硬背,让他回答时,却丢三落四;有的同学听后,能顺利回答老师提出的直接问题,但由于不懂得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知识之间的关系,思考该知识点的变式练习题时,却一塌糊涂;有的同学能直接回答记忆性的知识,但由于头脑中没有具体事实的背景,在分析具体材料时,不能说明材料蕴涵的概念、原理。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应打破“告之、听之”模式,应围绕教育教学目标,遵循认识规律,有序地组织好“看一看”、“想一想”、“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练一练”、“做一做”的学习活动,构建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多获得知识。5.教师要放弃“学生学习是苦差役”的观念。这种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是强制加紧逼的教育教学思想,它把教育教学成绩不理想,往往归于“没有对学生进行高难度的训练;没有把课外时间充分利用好,没有头悬梁追刺骨”的刻苦精神”。教师在这种观念指导下教学,必然是教师念、讲教材,学生听、记、背书本上的死知识,然后通过学生反复练习,反复考试,反复评价,从而强化教师“告之”的知识。孰不知学生对这种反复强化的教学模式非常反感。因为简单的重复同一对象,会抑制大脑兴奋,产生疲劳感;高强度的紧张刺激,会使学生过度焦虑,产生心理防御行为。久而久之,原有的学习兴趣也会丧失尽。因此教师要相信“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情绪,能使人产生超强的记忆力,充分发挥心理潜能;而焦虑不安、悲观失望、激愤恼怒等不良情绪,则会降低人的智力水平”。必须采用多种教育教学形式和手段,创设学生的乐学情境,满足学生求异求新的心理需要、成功的心理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实现学生的乐学、会学、学会。顺应时代,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南城梁集中学耿学锋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外部与内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当前有一部分教师总埋怨学生不愿意学习,却不情愿从学生为什么不主动学习方面进行深层次思考,本能地“保护”自己。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内部因素思考,包括:需要、欲望、情绪、兴趣、态度、焦虑等,这些潜在的因素是否向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自我完善方向发展,依赖于教师是否创造了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以及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学态度、期望和评价。作为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都期待在班集体中享有成员资格,在群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是学生的心理需要。如果教师只思考学生应听自己的话,而不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正当心理需要,其结果只能产生与教师期望相反的效果。因为学生的正当心理需要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恐惧、忧虑、紧张、愤怒等情绪,学生在这种不良情绪下,面对教师的规范、要求,宁可忍受身体的痛苦,也不愿意忍受焦虑的折磨;宁愿蒙受低分数的耻辱,也不愿意直接应付给他的焦虑,这是人类为逃避过度焦虑的本能行为。学生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行为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在极度焦虑的情况下,很难理智控制自己行为,往往认为别人跟他作对,并且顾及不到与别人作对已达到什么程度。学生只顾这样想:你做这种事,你不喜欢我,我会抵抗,我会忘记你不喜欢的事。此时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不考虑自己如何满足学生的正当心理需要,只考虑学生跟自己对抗,只关心学生是否学会你要求应学会的东西,而提出更加严厉苛刻的要求,学生必然产生逆反心理,做出教师不喜欢的行为。因此,为了满足学生的正当心理需要,强化学生学习动机,教师必须立足于“自己”,真正关爱、相信学生,创设学生自我激励、制约机制,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快乐。1.教师要诚挚地关爱学生、相信学生。学生认知的潜能的发挥,人格的健康发展,是以学生丰富的情感、高涨的情绪为前提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满腔热忱的态度投入教学,教师不但要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更要关心、爱护自己所教的学生。教师要站在事业心和责任感的高度,认真钻研、熟悉教材和学生,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教师是真正关心自己的“先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相信学生能学好的神态、热情诚挚的微笑、信任关爱的眼神、鼓励与支持的手势、推心置腹的谈话等,使学生感悟到教师不但是自己的恩师,而且还是自己的知心朋友,更是自己成功的支持者。总之要通过教师的行为,促使学生高兴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劝慰、指导、鼓励与支持。切忌教师以任何理由斥责、挖苦、讽刺学生,使学生产生“我不行”的心理,失去在同学中的信任;切忌在学生中造成教师是“权利欲”,“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形象,使学生产生:“你不行,我怎能行”的怨恨心理。教师如果能做出这样的行为,就抓住了关爱学生的根本。2.教师要创设学生自我激励、制约的机制。学生非常需要民主、安全、心悦的学习环境。而有的教师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却说:理论与实践相差太远。其实质是教师由于害怕学生不遵从、不听命、不按指示办事,而采取的防卫机制。教师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倾向于用权力控制来保证自己教学的“安全”,而学生总是在组织严格和什么事都可预料的情景中得到安全感。教师在没有对学生的自我指导和首创精神方面提出要求的情况下,就希望学生学会、会学、乐学和守纪,难免出现教与学不协调的矛盾。行为学指出:团体成员间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安全感,团体的规范、目标和舆论,激励、制约和限制着成员的活动方向和程度。如果教师能利用“团体功能”,把由教师下达指令,转变为由学生讨论,发挥学生个体和集体的智慧,为了自己的民主、自由、安全,有序的生活,制定出自己认同的规范,学生更会自觉、主动维护和遵守它。一旦有的学生违反了集体规范,教师最好不要先插手,可引导同学与他谈心,不追究其行为的结果,先分析其客观原因,促其自我矫正。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应先引导学生明确是非,学会预料自己行为的结果,学会在同学中找出自己学习的榜样,学会交知心朋友,帮助自己矫正不良行为。这种“机制”不仅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3.创设学生能成功的“场”。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希望受到他人的肯定、尊重,而成功的秘诀就是具备自信心。如果学生没有成功的体验,就会认为自己不行,总觉得自己笨,再努力也不会取得好成绩,于是总想讨好他人,或自暴自弃,扰乱学校纪律毫不在乎。人无完人,都存在优点和不足。学生个人在绘画、唱歌、体育、听力、观察、表演、书写、朗读、交往、合作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长,只要教师能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就能促进全体学生在各自的成功中,实现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根据学生各自的特长,创设有利于他们表现自己特长的机会。如:合作学习小组,可以把成员分为记录者、发言者、联络者、组织者,有组织的分工合作,形成集体优势,这样即满足了学生自我表现的需要,也促进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形成。又如:课堂学习,可以组织绘画质问、模拟法庭、小品表演、歌曲欣赏、专题辩论等学习活动,为不同学生创造各种成功的机会。如果教师总以考试结果论“英雄”,必然只有少数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多数学生失去自信,必然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品质、学习能力的两极分化,教师所希望的教育教学目标也成为泡影,教师的自信心也因此减弱,成为教育教学的失败者。4.创设多层次的评价标准。评价是手段,不是目的和目标。当前有一部分教师把评价作为学习行为结果来对待,于是考试频繁,公示分数排队,其结果使大多数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困生和流失生越来越来越多,学生与教师的对立情绪越来越来越大,就连课堂教学秩序也难于维持,评价失去了激励和导向的功能。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的多层次,必然导致学习结果的多层次。因此教师必须根据不同评价对象的学习结果,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才能激励全体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达到新水平,实现多层推进。否则,面对多层次的学生运用同一标准进行评价,很难实现教师评价的真正目的。如:同一教学目标,在自学阶段,教师要求差生在教材中找出来,读一读;要求中等生说一说,怎样理解的;要求优等生举出事例,说出与哪些知识相联系。在练习设计上,对同一教学目标设计出由易到难的三组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组练习。教师千万不要公布题组的难易程度,避免造成学习困难的学生心理不平衡,学生只要能完成自选题组,教师一定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教师创设这样多层次的评价标准,不但满足了多层次学生成功的需要,而且为学生创设了广泛发展的空间,激励全体学生不断进步。顺应时代,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南城梁集中学耿学锋 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交往。人们只有在交往中,通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才能学会认识自己,发展自我观念,促进自我完善;同时人们随着自我的成熟对他人的评价,也产生选择性、批判性和独立性。对学生而言,他们的自觉行为更多地依靠同学门的态度和评价,而很少依靠父母和教师的态度和评价。学生在交往中逐渐学会评价别人,在评价他人的同时,也感觉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达到自我观念的独立性。因为学生之间的看法、态度、兴趣有许多相似处,他们可以共享经验,从而融合成一股内聚力,形成“集体规则”,其总的趋势更具有稳定性。这种“团伙友谊”,促使学生由关心自己,希望别人关注、爱抚、照应、保护,转化为关心别人、尊重他人,吸收别人的意见,从而履行自己的义务。同时由于集体交往的评价激起某种焦虑和不安,促使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言行,建立彼此舒畅、轻松的关系;学生也在集体交往中学会如何发挥自己的才能,并以此为荣,对他人的成功,产生羡慕,激励自己去努力拼搏,加大自己获得成功的信心。学生在集体交往中往往并不明白是有规范的,只有在不断交往中,尝试到适应集体的成功快乐,不适应集体的焦虑与痛苦,才能批判地思考与领悟到集体规则。因此教师要利用集体心理,为促使学生在集体交往中学会对自己行为的观察与评价,引导学生建立集体规范。同时要为学生创设集体交往机会,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集体活动;还要适时调控正确集体规范的心理倾向,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荣辱、是非观,鼓励学生在交往中学会自我完善和发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1.教师要相信学生能合作学习。现阶段课堂教学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还没有广泛推开。其原因有二:一是,教师已习惯于讲授法,尽管此方法费时、费力、低效,但给教师以安全感,自豪感;二是,教师不相信学生能合作学习。他认为:当前学生独立观察思考的能力,理解的能力,表述的能力,争辩的能力很低,小组学习可能沉默寡言;或认为当前学生受社会上负面影响较大,合作学习容易跑题,小组学习可能一团糟。实际上学生好奇、好动、好问、好争论、好群体活动是天性,而学生课堂沉默寡言,合作学习能力低正是教师没有采用合作学习方法所致。今天提倡采用合作学习方法正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人生活在社会里,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教师想要回避负面影响是不可能的,这正是要通过教育教学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利用学生思想认识存在的误差,设置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论,在争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辩明是非,确立正确观点,提高思想觉悟和多种能力。关键是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确立现代教育教学观,人才观,认识到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会学习、会交往,能创新的人才重要性,努力创设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争做“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教学实践表明,只要大胆实践和创新,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但学生喜欢、乐于参与,而且通过参与讨论,学生感受到了“只要乐于集体交往,一定能得到集体的认同,一旦遇到困难也会得到教师和学生的帮助”。因此学生逐渐学会了合作学习,提高了合作学习的能力。2.教师要建构合作学习的结构。任何事物都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不存在无形式的内容,也不存在无内容的形式。合作学习有它特定的内容,也有它要求的特定形式。从内容上看,要解决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的问题,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辨析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形式上看,可分为:“同桌”小组,“前后桌”小组,“谈判桌”行列式小组,小组内部成员,根据成员的特长,分别承担书记员、讲演员、联络员、组织员。也可根据活动项目的需要,分别承担绘画、唱歌、表演、质疑、答问、主持等任务。活动的形式,可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小组讨论、抢答竞赛、专题辩论,也可以在教学中穿插漫画的联想与设疑,歌曲的欣赏与体会,小品的体验与启示、案例的分析与认识等学习活动。总之,一定的教学内容需要一定的合作学习形式来解决,一定的合作学习形式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换一句话说,当代教育呼唤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为了当代教育。教育教学再不能搞“一言堂”“满堂灌”,把学生当成“装知识的袋子”,必须建构合作学习的结构,运用“集体功能”,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获得知识,发展和完善自我。3.教师要提出诱导合作学习的问题。当前有一部分教师把课上成个人唱“独角戏”从唱头到尾,尽管讲得严肃认真、头头是道、逻辑严密,但也很难调动学生得积极兴趣和思维,也无法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古人云:“学则设疑,方疑则大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造成学习的“困境”,带领学生走出“困境”,获得成功的喜悦,进而培养学生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提问有以下几种引发方式:在验证规律的事实中引发问题。规律是客观事实发展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因此客观规律决定事实发展过程,事实发展过程体现客观规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事实中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应用事实验证客观规律的真实性。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即要求学生从材料的分析中得出结论,或要求学生举例说明规律。在认识和理解的矛盾处引发问题。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度,超过自己存在的度,就会发生质变。因此在教学中,对同一事物从限制的“度”上提问,就会发生矛盾,引发学生思考。如:在任何情况下,我国公民都享有政治自由权。这个说法对吗?这就要求学生辨析思考,说明正误、解释术语、联系分析。在检验猜想的过程中引发问题。抓课题提问,让学生读书找答案,这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之一。不看书,只看课题提问,猜想课题可能涵盖什么问题,然后再让学生看书,就会发现教材并没有回答猜想的问题。从而引发了深层次的问题。如;看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你发现什么新问题吗?请讨论一下,如何理解正确。在新旧知识的矛盾处引发问题。事物是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新事物的产生就意味着对旧事物的否定。就是同一事物在不同条件下也有质的不同。因此不加限制的绝对肯定也是错误的。在教学中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头脑中就会矛盾撞击的火花,引起学生的争论。如:国家永远是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对吗?私有制是阶级剥削的根源,剥削现象是私有制的结果。对吗?此外还可以在知识归类处、知识对比处、规律知识推理处引发问题。总之教师必须善于钻研教材,按照教材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认知规律处理教材,提出可思考、可争论的问题,学生才有可能参与合作学习。4. 教师要做出激励合作学习的评价。创新教学不仅需要鼓励学生创新,更需要有一种创新的评价方式。如果停留在传统的评价方式上,创新教学难以维系和深入持久。创新教学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需要在合作学习中敢说、善说。而当前课堂教学中,教师担心学生观点偏激,产生负效应;担心学生乱说,场面失控;担心学生讨论时间过长,完不成教学任务;担心自己准备不足、能力有限,自己处境尴尬。学生怕暴露自己真实想法,遭人议论;怕说错,惹人笑话;怕自己的回答不符合要求,被视为思想差。因此教师和学生双方顾虑重重,教师不情愿激励学生合作学习,学生也不愿意参与合作学习。可见,教师是否激励学生参与合作学习,已成为现阶段教学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首先教师必须树立现代教学观,教师是指导、帮助、引导、支持学生主动获得知识者,学生的知识是自己探索、发现获得的。为此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更新知识,广闻博览,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预测出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增强自信,饱含激情地投入教学。同时,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消除顾虑,鼓励学生肯说、敢说,用一些鼓励的话去调动学生。如:“现代年轻人都应善于、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敢于说真话,说实话的人最可爱!”“在课堂上能否勇敢地站起来说出自己的心声,是衡量是否是勇敢者的标准,也是是否能战胜自我心理的表现!”“课堂发言是锻炼自己胆量和寓言表达能力的好机会!”“你看,他说话的声音多洪亮!”等等。并且教师要注意必须有足够的耐性,对学生的表述不能中间打断,认真听,为学生做出表率;对回答问题不完整的学生,必须充分肯定正确因素,给予表扬;对表述答案不同的学生,也不要忘记赞扬他们“勇于实话实说”。这样评价,学生才会感到塌实,体会到战胜胆怯、在众目睽睽下发表个人看法的乐趣和自豪。总之,学生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就会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乐于发言,勇于表态。顺应时代,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南城梁集中学耿学锋 在教育教学中,学生难免会出现违纪、对抗等情况,而有的教师为保证课堂教学质量,采取停止讲课、斥责、挖苦,或漠不关心等方法,使这些行为不再继续下去;有的教师采取交给校领导、班主任,或家长去矫正。这些方法都不可取的,因为这些方法都不利于帮助学生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其结果都与教师的初衷相反。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不良行为均是过度焦虑的结果,其行为是为了摆脱焦虑的客观反映。作为教师应把处理行为问题建立在了解学生行为和心理的基础上,找出产生不良行为的根源,应带着理解、同情、关爱学生心态,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学生一起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使其明朗化,促进学生自我矫正。从内部因素看,学生为了逃避焦虑可能外显下列行为。有的为保护自己免受自我焦虑,给自己的不良行为做出似乎合理,又有相当富有逻辑的解释,即辩护。有的为了避免自己感受焦虑的痛苦,采取推责、他怒、发泄方式进行自我解脱。有的因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不敢批评他人,表现出不情愿的自我贬低。有的因当前兴奋抑制先前焦虑,忘记了课堂纪律,或已经记忆的知识。有的运用顺从避免焦虑,当个人正确思想与某些群体不良思想不一致时,由于个体害怕自己远离群体,而选择顺从找到安全感,有可能模仿他人缺点。有的避免焦虑产生羞怯,他们在课堂上不敢发言、表演、提问、质疑,希望老师、同学不要要求他做出某种活动。实际上他们心里在这样想:我不乐于这样,但我不这样太痛苦。我也会成功,真恨自己无勇气。可见学生做出这些不良行为,并不出于自己本意,更不是有意与老师作对,但又不能明白地表达出来,这时学生很需要老师理解他们心理上的痛苦,很需要教师使其真正原因明朗化,实现师生心灵相通、目标相同、方向一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矫正错误,完善自我地健康发展。从外部因素看,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教师的评价有关。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感受器官是通过刺激,传入神经中枢,经过筛选,集中到某一任务上,而学生的筛选机能还未发展成熟,不可能自觉修正自己的行为,只有在集体活动交往中,通过反复反馈矫正后形成。可是有的教师只对学习成绩优良、安静守纪等学生做出过高的评价,而对学习成绩差、相对不守纪的学生做出斥责,这必然伤害其自尊心,丧失自信心,强化不良行为。有的教师违反客观规律,不允许学生学习失败。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失败是正常的,尤其学习新内容,一次完全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少的,可是有的教师不正确对待学生的失败,而采取积极态度,却表现出不耐烦,做出学生难于接受的结论。因此学生为了避免挫折,做出欺骗行为,即假象,或因害怕失败而抄袭。学生一旦课堂出现不良行为,教师应理智做出行为选择。1.教师要举办民主、和谐的“专题讨论会”。学生发生违纪行为有多种原因,教师只凭主观意志,评判学生的行为结果,有时对学生是极不公平的,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为什么犯错误。怎样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呢?教师首先要以一种关心的,接受意见的,不加评论的方式与学生谈话,让学生按自己的看法,即使他的分析有曲解或错误,教师也不要批评。教师可进一步查询有没有涉及其他问题,一定要认真听。这时教师可问:“你认为应该怎么办?”学生的观点在这时就发挥作用了,不管自己的理由多么充分,也开始对改正自己的错误表示忧虑,说出矫正错误的措施。此时教师可指出学生可能忽视的,对解决目前问题有意义的问题,但教师指出的一定要真实,不要改变接受学生意见的态度。然后探索学生动机的变化。教师征求他的意见:“你认为怎样才会得到他人的帮助?”当学生说出方法后,教师一定支持和鼓励他说出方案,并指出此方案对控制自己行为的作用。最后教师可与学生协商:“如果这种行为再发生,我们应该怎么办?”师生共同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这种方法由于教师对学生没有直接评价,而以平等的、富有情感的,相互尊重的对话交流方式,帮助、支持学生分析其行为发生的原因,自我矫正。因此学生乐于并希望得到他人帮助。2.教师要鼓励“知心朋友”进行劝导。有时侯教师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帮助一个学生解决问题。为了促进学生自我矫正错误行为,可以组织他的一些知心朋友,找他谈心,这种方法可能比教师找他谈心更有效。因为,犯错误的学生心里会这样想:“他们也经常犯有这样的错误,他们劝导我很安全,他们对我一定有同情心,他们可能会教给我一些自我矫正错误的好方法。”也可能这样想:“不管教师怎样对我同情和友好,但毕竟是学生的评判者,不愿意把真心话告诉他。”可见,知心朋友之间谈心,比教师与学生之间谈心更容易。学生选择“劝导”,不太愿意接受教师的劝告,而倾向于“知心朋友”的劝告。但采用“知心朋友”的劝导是有条件的。一是,不能让犯错误的学生发现“知心朋友”的劝告是教师有意安排的。否则他会怀疑教师有意围攻他,有意丧失他在学生中间的威信,他会对“知心朋友”采取敌对态度,不与他们合作,加剧自己的违纪行为,来报复教师。二是,教师要从心理学角度审视学生的错误行为,对“知心朋友”进行劝导内容和方式的训练。教师不能把任务完全交给他们,就一推了之。否则,“知心朋友”的谈心不能通情达理,不为犯错误的学生所接受,把好心当成“驴肝肺”,或“知心朋友”被他的“理由”所折服,扫兴而归。如果这个方法运用得当,学生由于受到良好的劝导,一定会增强自信心、社会适应力、应付压力的能力,在行为和态度方面有明显进步。3.教师要掌握科学的批评艺术。批评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惩罚”,其目的是为了“顺从”,而进行改正错误的训练。但是如果教师不顾时机、场合、方式,学生很难产生“顺从”,而自律。自律是不能够在恐惧与严峻控制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虽然“惩罚”能停止学生的干扰行为,但学生也会从受“惩罚”的情境中逃避,如:逃学、上课作“白日梦”。可见教师希望使用批评实现学生自律,不能只适应教师自己的心理需要,而必须适应学生心理的需要。一般情况下,对犯错误的学生不公开指责,而采取私下谈心的方式进行批评,不让他在同学面前丢面子。教师创造一个或学生选择一个,可以受到同学赞扬的活动代替批评,更能强化是非观念,自我矫正错误。教师不要把学生错误行为说成故意与自己作对,最好教师从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心理因素方面客观地找原因,促使学生在内心进行自我谴责。教师采取暗示方法,终止错误行为。没有焦虑的人不关心他人的权利和感情,正常焦虑是完善自我和发展自我的内在驱动力。教师在课堂上发现不良行为,最好用目视、点点头、提高一点语调、暂停讲、或把手放在行为不端学生的肩膀上,表示出教师对他关心就足够了。教师采用榜样法,修正不端行为。通常说表扬优秀学生等于批评差等学生,但总比直接批评要好得多。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把自己希望学生应具有什么样的行为,运用积极的,能引起学生注意的方式告诉给犯错误的学生,能使学生产生自责,感谢老师对自己的关怀。教师对学生的爱心换取学生的改正错误的决心。如果学生不把教师看成一个引导、协助、关心、尊敬自己的人,而看作一个威胁、处罚、批评、监督、控制自己的人,那么学校将成为教师与学生相互反对力量的场所,教师的批评将起不到矫正学生错误的作用。因此教师对犯错误的学生一定要不怕花费时间、不怕麻烦地去了解他们,一定要格外关心、爱护、帮助、鼓励他们,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教学关系,使学生理解教师时时刻刻在关心他,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和批评。4.教师要建立学生自控的机制。从入学开始,班集体在使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性逐步增强,总想从成年人的控制和指导中解放出来,并且开始对他的同学察言观色,以便懂得自己应该如何做。学生为了不妨害与其他人的关系,一般要服从集体的舆论、任务和规则,宁可不做成年人要他的时,而去做别的学生要他去做的事。而有的教师却无视儿童的心理特点,强硬地要求学生遵守自己的纪律,阻止学生建立自己的集体,忽视学生对集体的需要是他们发展中的正常和自然。因此教师因势利导,发展学生集体的作用,促使学生集体中实现自律。具体方法有:明确纪律意义。自律是学生自觉响应教师和集体指导的行为。要达到这种自律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明确教师和集体提出要求的意义,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有什么好处,弄清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和人与社会的交往关系,从而懂得自律的重要性。自建集体规则。教师明确的纪律是一种原则,具有指引性、提倡性、鼓励性和强制性。而学生通过集体讨论,为了优化自己的发展环境,建立自己认同的规则,接受同辈的控制,比接受教师的控制更情愿些。树立自律榜样。任何班级集体的成员当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成熟者,他们生活在学生中间,其自律标准比教师提出的标准更贴近学生奋斗目标,更具有模仿性,更能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更能激励“榜样”帮助其他同学,或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建立自查制度。焦虑适度是学生矫正自我行为的心理条件,学生只有在有安全感的情境下,才能完全自觉自愿选择自己的行为。因此教师要创建民主、和谐的自我制约机制,引导学生随时检查自己行为与学生行为标准的差距,并自我矫正。如:“写日记制度”,可以写对自律名言的感想,可以写自己错误行为的悔悟;可以写决心向“榜样”学习。“交流自律经验”。自尊是自信的前提,批评与自我批评在一定程度上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在学生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不太容易,不如换一个角度,用“我能行”的形式,引导学生树立自我批评光荣的观念,懂得犯了错误并不可怕,人就是在不断改正错误中成长起来的道理,大胆地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改正错误的经验和体会。总之,为了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教师一定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一定要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确定和选择正确的教育教学行为,从满足学生正当心理需要出发,创设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运用科学方法矫正学生不良行为,全面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学习品质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参考文献1.林格伦.课堂教育心理学2.陈厚嫦政治课上应让学生实话实说2001.1期政治课教学3.翟生明强化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问题”意识2001.4期政治课教学4.杨小平 交往教学在政治课堂中的运用2001.2期政治课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