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新资本协议框架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共17页)

上传人:Xgjmqtw****nqtwad... 文档编号:57099246 上传时间:2022-02-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5.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略论新资本协议框架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共17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略论新资本协议框架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共17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略论新资本协议框架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共17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略论新资本协议框架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摘 要对商业银行来说,信用风险是其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可以说,贯穿其发展的始终。上世纪末巴林银行的倒闭和亚洲金融危机等一系列的金融事件,使我们对存在其中的信用风险管理问题进行深刻反思的同时,更是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技术,并最终促成了侧重于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以三大支柱为核心的新资本协议的出台。随着锐不可当的金融自由化、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各国银行业的监管措施、监管力度和商业银行本身的信用风险管理很难再适应银行所面临的日益复杂的信用风险环境,特别是对于负重前行的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势在必行。本文拟以六个章节来阐述在新资本协议框架下,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并利用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技术,以合理的对策和措施来有效的改进和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以适应新资本协议关于信用风险管理的新要求和新趋势,并迎接新资本协议带来的挑战。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新资本协议、三大支柱Credit-Risk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 Under the Basel ABSTRACTThe credit risk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objectives lying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bank. In the late last century, a series of financial events such as the bankruptcy of Bahrain Bank and Asian financial crisis makes us reflect on the managing Credit-Risk, develop and strength greatly the conception and technology , eventually bringing about the Basel Capital Accord II that focuses on the Credit-Risk of Management, involving Three-Pillar. With the reinforcement of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it is very hard for the supervision force of all countries bank industry and even managing Credit-Risk of commercial bank itself to adopt the increasingly complicated envirionment of Credit-Risk. It is definitely necessary for our domestic commercial bank struggling forward to elevate the ability to Credit-Risk management.Through six chapters, the thesis is going to abide by the framework of the Basil II, analyze the situation and the problems of our domestic commercial bank, utilize the modern technoly of Credit-Risk measure model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Credit-Risk management by reasonable methods and measures, which enables us to adopt the new requires and trend of Credit-Risk management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Basel Capital Accord II, welcome the chanllenge from it.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Credit-risk、Basil 、Three-pillar目 录声明2摘要3ABSTRACT4第一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71.1信用风险概述71.2信用风险管理及目标71.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必要性7第二章 新资本协议框架92.1新资本协议产生背景和发展92.2新协议的核心:三大支柱9第三章 新协议下信用风险度量模型123.1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123.2信用风险度量其他新技术概览13第四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测度方法及应用144.1风险价值VaR方法144.2 VaR方法分析及影响因素144.3 VaR方法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15第五章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185.1开篇案例:两份裁定书与一个亿185.2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185.3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19第六章 有效改进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216.1信用风险管理原则216.2改进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若干思考216.3金融衍生品对进一步改进信用风险管理的深远意义236.4信用风险法制环境的建设23结束语24参考文献26致谢27第一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1.1.信用风险概述1.1.1.风险的定义风险是指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或波动性,在当今社会,它早已是很普遍的现象。甚至各个角落,似乎能见得到,但真正对其进行开拓性研究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奈特,他出版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中对风险作了经典的定义:可测定的不确定性,是指经济主体的信息虽然不充分,但却难以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给定一个概率值。与此相对应,奈特把“不可测定的不确定性”定义为不确定性,并进一步指出,企业的利润主要是企业家处理经济环境中各种不确定性的经济结果。根据奈特的描述,本文从考察应用的角度出发,将风险一致定义为“可测定的不确定性”。1.1.2.信用风险与信贷风险就商业银行来说,所谓信用风险,是指银行的借款人或交易对象不能按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义务而导致损失的潜在可能性,也包括由于借款人的信用评级和履约能力变动导致其债务的市场价值发生变动所引起的损失可能性。可见,信用风险是伴随着信用活动而存在的,这是因为,信用活动的特性之一就是具有跨期性,即承诺先于履约,而正是这种跨期性,使信用活动天然具有信用风险。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动机驱使下,不守信用来无偿的占用、享受所有人财产,致使失信的激励,天然存在。显然,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信用风险无疑是其经营活动中最重要的风险。信用风险有别于信贷风险,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信贷风险专指信贷过程中,借款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而给债权人造成潜在损失的可能性。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二者的主体是一致的,均是由于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变动而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但信用风险不仅包括了信贷风险,还包括了表内表外以及其他衍生工具中的风险。目前,由于信贷业务仍是商业银行的主业,所以,信贷风险仍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对象。本文的信用风险侧重于信贷风险。1.2.信用风险管理及目标信用风险管理,就是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和监控,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处置风险,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其中心内容是由对信用风险的识别、衡量、分析等环节所组成,并通过计划、组织、指导、管制等过程,辅以各种科学方法和风险管理技术模型综合、合理地加以运用来实现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由于信用风险天然存在,无法完全消除,只能把它缩减到最小的程度,这就有必要积极主动地认识信用风险,管理和有效控制信用风险,因此,对信用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就势在必行。那么,对信用风险管理应该以何为目标呢?对此问题,国际金融界不仅仅从存款人和市场监管者的角度,更从商业银行投资者的角度提出了信用风险管理的五大目标:即要做到对风险的识别、衡量、监督、控制和调整收益。通过这五大目标将信用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并获得最高的收益。1.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在金融全球化、市场波动性增强的趋势下,银行风险环境瞬息万变,这都迫使商业银行甚至整个金融业有必要加强信用风险管理。1.3.1.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研究表明,以银行实际的风险资本配置为参考,信用风险占银行总体风险的60。四大商业银行,若按“一逾两呆”法,不良贷款率在25左右;若按“五级分类”法,其不良贷款率则更深不可测,远高于东南亚国家银行1997年金融危机时的不良贷款率,从下图表我国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走势可略见一斑。信用风险的过度集中严重威胁着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发展以及整个社会金融系统的安全。此外,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还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正常运行,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有效制定和执行。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五级分类情况表 单位:亿/贷款类别2003200420052006正常贷款82.2086.7991.3991.97不良贷款2440617.801717613.21131348.61131258.03 次级类33422.4430752.3633362.1932812.01 可疑类1431610.4488996.8449903.2750353.08 损失类67474.9252024.0048073.1548082.94数据来源:中国银监会网站1.3.2.新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于2006年底在成员国范围内实施的新资本协议在很大程度上更注重了信用风险的管理,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评估与控制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从而使得资本水平更能真实地反映银行面对的风险。新协议对信用风险的衡量提出了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显然,这对调动银行积极性,增强银行的稳健经营,促使银行间的公平竞争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但对我国银行业来说存在机遇的同时,更大的是挑战。我国已于1996年加入巴塞尔成员国的行列,尽管银监会明确宣布2006年我国暂不执行新协议,但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逐步具备新协议的适用条件,迎接新协议的挑战,无疑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业面临的最为紧迫的课题。第二章 新资本协议框架2.1.新资本协议产生背景和发展1988年7月,针对世界上严重的债务危机,国际清算银行(BIS)的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的资本协议,主要解决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问题。该协议第一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国际通用的、以加权方式衡量表内外风险的资本充足率标准,有效地扼制了与债务危机有关的国际风险。然而进入9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随着商业银行盈利空间的不断扩张,市场风险与日俱增,“里森事件”仍能轻而易举的使资本充足率符合要求的巴林银行遭遇免破产的厄运,则足以说明,88年协议并不能提供有效的方法来确保资本要求与银行真实的风险状况相匹配,换句话说,它对风险的敏感程度不够。鉴于该协议的诸多先天不足,巴塞尔委员会认识到改进的必要性,经过大量的调查与研究工作,于1999年6月发布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第一个征求意见稿,后又于2001年6月,发布了经过两度修正的第三个意见稿,并计划新协议从2005年在G10国范围内开始实施。从发展历程来看,巴塞尔协议经历了一个内容不断更新、方法不断改进、思想不断成熟的深化过程。88年协议经过多次修改补充后,已将新协议的基本框架搭建就绪,特别是2001年推出的征求意见稿,更为直接的体现了对第一稿的充实与完善。新协议除保留最低资本要求的规定外,还提出监管检查和市场约束要求,从而共同构成了新协议的三大支柱。2.2.新协议的核心:三大支柱以风险加权资本衡量表内外风险的资本充足率标准,是新资本协议的重要内容。而互为补充的“三大支柱”即最低资本要求、监管检查和市场约束则是新协议的核心所在,要求资本监管更为准确的反映银行经营的风险状况,从而提高银行的安全性和稳健性。2.2.1.最低资本要求 对新协议,巴塞尔委员会依然继承了旧协议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想,将资本要求视为最重要的支柱。当然,新协议的资本要求已经发生了极为重大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2.1.1.风险范畴的拓展在当前金融格局下,尽管信用风险仍然是银行经营面临的主要风险,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破坏力却在进一步加大。因此,新协议在银行最低资本要求的公式中,分母由原来单纯反映信用风险的加权资本加上了反映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内容。如下所示:资本层次1(核心资本):指满足资本要求的股权、保留盈余以及不可赎回的非累积优先股。资本层次2(补充资本):具有和股权和债务相同性质的资产重估储备、一般准备金和损失准备,以及长期次级债务。资本层次3:主要指在政府允许情况下银行发行的短期次级债务,以应对部分市场风险2.2.1.2.计量方法的改进与创新新协议根据银行业错综复杂的状况,创新了一些计量风险和资本的方法,这些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旧协议相关内容过于僵化、有失公允的问题,而且使新协议更具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对于信用风险的计量,主要是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IRB(包括基础内部评级法和高级内部评级法)。一、标准法(Standardized Approach):该法虽是88年协议提出的,但仍是新协议的重要内容,但做了重大改进。首先是OECD成员国的标准地位退居次要位置,而采用国际性信用评级机构的评估为基准,对政府、金融机构及公司的授信设定风险权重,来计算风险加权资产。这不仅消除了风险权重方面的国别歧视,也有利于信用风险评估中的信用标准回归,并可纠正非OECD成员国在国际融资市场上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其次是增加了风险级次,风险权重共有0、20、50、100和150五种,即增加了50和150两个级次,另外,规定针对以抵押品或担保贷款、衍生性金融产品和证券化资产,将风险权重适当调整以反映实际风险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银行资产的风险敏感度,从而体现出资产实际上存在着的多样性差别。建议业务相对简单、管理相对薄弱的银行使用标准法来计量风险和资本充足率授信对象风险权重(单位:)AAAAA-A+A-BBB+BBB-BB+BB-B+B-B-以下未评级政府02050100100150100银行1*2050100100100150100银行2*20505010010015050银行3*202020505015020公司2050100100150150100备注:*银行注册国家主权风险权重之下的一个评级类别(AAA到BBB)*基于国外评估机构对该银行的评估*三个月以下短期贷款二、基础内部评级法(Foundation Internal Ratings-Based Approach):基础内部评级法允许银行遵守严格方法和标准对借款者进行信用评估,估计其资产的信用风险,并针对不同种类贷款风险区别对待。使用该法银行需评估借款人的违约率PD(Probability of default),即不能收回贷款的可能性,并将其结果转换为未来可能发生损失的金额。另外,银行采用自己的评估体系计算风险资产,还必须由金融监管机构审查并获批准,同时应严格遵守财务揭露的规定。三、高级内部评级法(Advanced Internal Ratings-Based Approach):在高级法下,提出了违约损失LGD(Loss Given the Default)、违约风险暴露EAD(Exposure at Default)和保证/信用衍生金融品处理三个风险因素作为综合考量,从而使银行的风险权重范围远大于标准法,具有了更好的风险敏感度。高级法的计算方法与基础法相同,不同的是银行自行确定PD、LGD、EAD。这三个因素和M(到期日)作为IRB的输入变量,构成了度量期望内在损失的方法,并因此形成了与信用风险相关的资本充足率要求的基础。综合来看,IRB方法不仅是资产风险权重及最低资本金要求估量的方法,而且为坏帐准备金的提取打下基础,同时为客户综合授信和金融工具的定价提供重要依据,并促进了银行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评级体系。建议内部风险管理系统和信息披露达到一定标准的实力较强的银行采用IRB方法。2.2.2.监管部门的监管检查对于监管检查,新协议不仅强化了金融监管当局的职责,而且提出了较为详尽的配套措施。有具体目标又有行为规范和措施的监管当局就特别重要,因为根据新协议,监管当局必须担当起三大职责:一、全面监管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状况,即监管当局必须确保该条件自始至终得以满足,因为对最低标准和资格条件的检查是第二支柱下的有机组成部分。银行可以分三个步骤进行。首先是判断银行是否达到充足率的要求,可以根据银行所处市场的性质、收益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以及以往的风险化解记录来判断;其次是根据银行风险状况和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提出高于最低限度的资本金要求;最后在资本规模低于最低要求时,进行必要干预。二、培育银行的内部信用评估体系。新协议鼓励银行使用基于内部信用评级的风险计量方法。对于银行,都有一个由基础法向高级法过渡的阶段,而监管当局在该阶段的职责就是给出四个主要输入变量即LGD、EAD、PD以及M中的前三个,并促成这一阶段的尽早结束。同时,还要及时检查银行的内部评估程序和资本战略,使银行的资本水平与风险程度合理匹配。三、加快制度化进程。根据新协议,商业银行除了遵照新协议的规定,还必须向监管当局提交完备的资产分类制度安排、内部风险评估制度安排等,从而使得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新方法得到有力的制度保证。2.2.3.市场约束市场约束具有强化资本监管,帮助监管当局提高金融体系安全和稳健的潜在性作用。新协议在适用范围、资本构成、风险暴露(核心披露与补充披露)的评估和管理程序以及资本充足率四个领域制定了更为具体的定量及定性的信息披露内容,并以此来确保市场对银行的约束效果。信息披露,不仅要披露风险和资本充足状况,而且要披露风险评估和管理过程、资本结构以及风险与资本匹配状况;不仅要披露定性信息,而且要披露定量信息;不仅要披露核心信息,而且要披露附加补充信息。另外,对信息披露本身也要求监管机构加强监管,并对银行的信息披露体系进行评估。新协议更多的是从公众公司的角度来看待并对待银行,强调以市场的力量来约束银行,将市场看作是一股强大的推动银行合理、有效配置资源并全面控制经营风险的外在力量,具有内部改善经营、外部加强监管所发挥不了的作用。作为公众公司的银行只有象其它公众公司一样建立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理顺了委托代理关系、确立了内部制衡和约束机制,才能真正建立风险资产与其良性匹配关系,从而在接受市场约束的同时赢得市场。第三章 新协议下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新资本协议的宗旨是:完善的资本充足率框架,旨在促进鼓励银行强化风险管理能力,不断提高风险评估水平。其出发点是提供一个比现行协议更为完善的资本充足率框架,落脚点是通过建立最低资本要求,大幅度地提高最低资本要求的风险敏感度,更全面更充分的考虑了银行可能面临的多种风险,增强了风险敏感性。为适应这样一个优秀的资本协议框架,我国监管机构已开始对现行的资本规定进行了修改,纳入了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的内容。银行业本身在尽可能多地引进先进的实践经验和建立有效的、与新协议一致的内部评级体系的同时,还应着手收集借款人和债项的所有必要的信息,为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监测、管理信用风险做好基础性工作。3.1.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根据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要求,在对信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客观的数量化,从而进行准确科学的控制,有着重大意义。虽然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如6C法和信用评分法也曾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在近年来,由于商业银行贷款利润持续下降和表外业务风险不断上升,促使银行不得不寻求更为经济适用的方法来度量和控制信用风险。建模技术和建模分析方法的应用,以及金融理论的发展和新的信用工具的创新,在传统信用评级的基础上涌现出一批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并逐步替代传统模型而发挥着更大的作用。3.1.1.CreditMetrics模型CreditMetrics由J.P.摩根公司1997年首次开发,是世界上第一个评估银行信用风险的组合模型,不仅适用于所有的信贷资产,而且适用于金融衍生品如期货和期权等。其核心思想是以信用评级为基础,运用VaR方法,计算贷款资产或贷款组合以及非交易资产的违约概率,进行估价和风险测量。在基于借款人的信用评级、评级转移矩阵、违约贷款的回收率、债券市场上的信用风险价差计算出贷款的市场价值及其波动率,最终计算出该贷款或贷款组合的VaR值,从而判定其风险状况,即当借款人信用级别发生变化时银行如何应对。运用该模型能够及时科学地进行各类信贷业务的风险计量,有助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3.1.2.麦肯锡模型即McKinsey公司于1998年提出Credit Porffolio View方法。麦肯锡模型在CreditMetrics模型基础上,对周期性因素进行了处理,将评级转移矩阵与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利率、汇率、政府支出等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关系模型化,并通过蒙特卡罗模拟技术模拟周期性因素的“冲击”来测定评级转移概率变化。该模型可以看成是对CreditMetrics的补充,但克服了后者不同时期的评级转移矩阵固定不变的缺点。3.1.3.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CSFP(Credit Suisse Financial Products)公司公开其CreditRisk方法是在1997年。这是一个违约模型(DM),它不把信用评级的升降和与此相关的信用价差变化视为一笔贷款的VaR的一部分,而只看作是市场风险。主要考虑违约概率和损失大小的不确定性,并将损失的严重性和贷款的风险暴露数量分段,通过计量违约概率和损失大小得出各段损失分布,加总得到贷款组合的损失分布。它在任何时期只考虑违约和不违约这两种事件状态,计量预期到和未预期到的损失。违约概率不再是离散的,而被模型化为具有一定概率分布的连续变量,将每一笔贷款视作小概率违约事件,并且每笔贷款的违约概率都独立于其它贷款。3.1.4.KMV模型KMV模型主要在于估计借款人违约的概率。它利用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根据借款人资产的市场价值、波动性、到期时间、无风险借贷利率及负债的帐面价值,估计出借款人股权的市场价值及其波动性,再根据其负债计算出它的违约实施点(借款人1年以下短期债务的价值加上未清偿长期债务帐面价值的一半),然后计算借款人的违约距离,最后根据企业的违约距离与预期违约率之间的对应关系,计算企业的预期违约率。3.2.信用风险度量其他新技术概览3.2.1.信用衍生产品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一种用于管理信用风险的新技术信用衍生产品逐渐成为金融界关注的对象。简单地说,信用衍生产品是用来交易信用风险的金融工具,在使用信用衍生工具交易信用风险的过程中,信用风险被从标的金融工具中剥离,使信用风险和该金融工具的其他特征分离开来。3.2.2.利用期权对冲信用风险银行在发放贷款时,收取一种类似于贷款者资产看跌期权的并且出售者可以得到的报酬。具体来说,银行发放贷款时,其风险等价于出售该贷款企业资产看跌期权的风险,因此银行会寻求买入该企业资产的看跌期权来对冲这一风险。其最早运用是美国中西部的农业贷款。为保证偿还贷款,小麦农场主被要求从芝加哥期权交易所购买看跌期权,以这一期权作为向银行贷款的抵押。如果小麦价格下降,那么小麦农场主偿还全部贷款的可能性下降,从而贷款的市场价值随之下降,但同时,小麦看跌期权的市场价格上升,从而抵消了贷款市场价值的下降。 3.2.3.违约期权违约期权是在贷款违约事件发生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期权购买者,从而对银行予以一定的补偿。银行可以在发放贷款的时候购买一个违约期权,与该笔贷款的面值相对应。当贷款违约发生时,期权出售者向银行支付违约贷款面值,如果贷款按照贷款协议得以清偿,那么违约期权就自动终止。因此,银行的最大损失就是从期权出售者那里购买违约期权所支付的价格。3.2.4.信用联系票据信用联系票据CLN(Credit-linked Notes)指同货币市场票据相联系的一种信用衍生品,其购买者提供信用保护。一旦标的资产出现违约,购买者就要承担违约所造成的损失。CLN发行者则相当于受保护的购买者,他向购买者支付一定的利率。如果违约情况未发生,他还有义务在CLN到期时归还全部本金;如果违约情况发生,则只须支付信用资产的残留价值。第四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测度方法及应用4.1.风险价值VaR方法风险价值VaR(Value at Risk)方法是为了测度一项给定资产(包括资产组合)或负债在一定时期和在一定置信度下其价值最大的损失额。最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交易商对金融风险测度的需要,但真正作为风险测量和管理的工具,则是由J.P.摩根银行最早于1994年在其推出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中提出的,并指出:VaR是指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置信水平(1)下(如95、99等),用于评估和计量任何一种金融资产或资产组合在既定时期内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大小和可能遭受的潜在最大价值损失。VaR方法能够简单清晰的测度市场风险,并有严谨系统的概率统计理论为依托,因而得到了国际金融界的支持和认可,特别是自1993年BIS宣布引入对市场风险的资本充足要求以来,对它的开发和应用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不仅考虑金融资产对某种风险来源(利率、汇率、股指等基础性金融变量)的敞口和市场逆向变化的可能性,而且加入大量的可能影响公司资产价值的因素,如利率、汇率、波动率以及这些变量之间的相关值。随着技术的成熟,VaR的应用已不仅仅局限于市场风险测量方面,在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方面正得到广泛的应用。4.2.VaR方法分析及影响因素VAR的数学表达式是:或其中:表示某一金融资产或资产组合在持有期内的价值损失为在置信水平下的风险价值。上式表示对某一金融资产或资产组合,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对给定的时间区间和置信水平,该资产组合最大可能的预期损失不超过VaR。可用如下的例子进一步加以说明:J.P.Morgan在1994年年报中公布的时间间隔为一天交易的VaR:在95%的置信水平下平均为1500万美元。这意味着因市场波动而每天发生超过1500万美元损失的概率为5%,也就是说J.P.Morgan可以以95%的概率保证其日交易损失不大于1500万美元。通过这个VaR值与其年利润和资本额相对照,那么它的风险状况即可一目了然。目前,VaR值的计算主要是假定在正态分布下,利用临界值和相应资产的标准差来求解。如置信水平195情况下,某一资产的标准差为,那么根据正态分布,VaR的值是:。可见,VaR的值与置信水平1的大小密切相关,若其他条件相同,则不同的置信水平对应着不同的VaR;当然,它也与时间期限关系紧密,一般期限越长,受不确定因素影响的可能性越大,风险的测度越困难,相应得到的VaR也越大。如下图所示:4.3.VaR方法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VaR方法不仅可以测量金融风险,而且在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业绩评价、信息披露以及银行监管等方面均具有独特优势,因其明确指出某一金融资产或资产组合的价值不仅受到违约的影响,也受到信用等级变化的影响,违约只是信用等级变化的一个特殊情况。根据这个核心思想的指导,通过建立信用等级转移概率,将违约概率和违约时资产价值回收率综合起来,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中,来全面考虑信用风险的度量问题。实施步骤如下:4.3.1.建立信用等级转移概率矩阵借款人信用等级分为:AAA、AA、A、BBB、BB、B、CCC和D(违约)。在其借款期限内,信用质量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专门的评级机构或银行应经常定期检查借款人的信用质量变化情况,并根据其信用质量的变化对其信用等级做适当的调整。借款人信用质量的这种变化可用信用等级转移概率矩阵来表示。假定转移概率遵循马尔柯夫过程,即借款人在本期内转往任何特定信用等级的概率与过去时期的结果无关,据此,可以认为过去一段时期统计出的一年期转移概率相互独立,将这些数据进行算术平均就可得出一年期信用等级转移概率矩阵。 表1 一年期信用等级转移概率矩阵最初等级一年后可能的信用等级的概率()AAAAAABBBBBBCCCDAAA90.818.330.680.060.12000AA0.7090.657.790.640.060.140.020A0.092.2791.055.520.740.260.010.06BBB0.020.335.9586.935.301.170.120.18BB0.030.140.677.7380.538.841.001.06B00.110.240.436.4883.464.075.20CCC0.2200.221.302.3811.2464.8619.79来源:CreditMetrics-TechnicalDocument, J.P.Morgan, Inc., 1997 根据表1,对于信用等级为BBB的某借款人,一年后他有0.02的可能性变为AAA级,也有5.30的可能性变为BB级,但保持信用等级BBB不变的可能性最大,为86.93。4.3.2.计算信用等级变化对贷款市场价值的影响借款人信用等级的变化将会影响贷款剩余现金流折现所必需的信用风险利差。每一种未来的信用等级状态都有一个与之相应的信用利差,它实际上是用来折现未来收回贷款现金流的利率。处于不同信用等级贷款的市场价值就是用相应的零息票利率把它的未来现金流折现,从而重新股价贷款的市场价值。假设一项贷款:利率为r,期限为n,初始本金为,一年后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发生了变化,则此时这项贷款的市场价值A为:其中,为信用等级变化后第j年新的信用等级对应的零息票利率即贴现率。 表2 不同信用等级一年期现金流贴现的贴现率()信用等级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AAA3.604.174.735.12AA3.654.224.785.17A3.724.324.935.32BBB4.104.675.255.63BB5.556.026.787.27B6.057.028.038.52CCC15.0515.0214.0313.52来源:CreditMetrics-TechnicalDocument, J.P.Morgan, Inc., 1997表3 不同信用等级贷款可收回率信用等级贷款可收回率(%)AAA78AA77A57BBB53BB42B35CCC17贷款的可收回价值:如果借款人违约,则不会产生承诺的现金流,贷款可收回的价值取决于借款人所处的信用等级。违约发生时不同信用等级贷款可收回的比率(本金的百分比)如右表3:4.3.3.计算贷款的VaR值贷款可收回的价值取决于借款人所处的信用等级,结合上述两个步骤计算贷款在某一置信水平下的VaR值。假如现有一笔10000元、期限为5年的贷款,年利率为6,借款人的初始信用是BBB级。根据表1、2、3提供的资料,可以计算该笔贷款在一年后借款人信用等级发生变化时市场价值。结果如表4:表4 由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变化而产生的贷款价值的分布 一年后的信用等级信用等级概率()该等级下贷款价值概率加权贷款价值贷款价值与均值的偏离概率加权的偏离平方2AAA0.0210935222710AA0.331091736209144A5.95108646461561448BBB86.93107539348451760BB5.3010201541-50713624B1.179809115-8999456CCC0.12836310-23456599D(违约)0.18530010-540852644合计1070885685具体计算过程如下:对于,利用市场价值公式,以贴现方式计算: 而对于: 1093510708227。同理,计算表中、其它数据,最后得到10708,285685则该笔贷款价值的加权平均值为10708,其标准差为293。在正态分布的假定条件下,99%的VaR=2.33683,95%的VaR=1.65483。这表明:在该贷款价值为正态分布的假设条件下,有1%的可能在第二年中损失超过683元,有5%的可能损失超过483元。显然,通过计算该笔贷款的风险价值,银行就可以比较明确地了解该笔贷款的风险状况,从而可以根据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和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及时调整相应的信贷政策,防范信用风险,有效地进行信用风险的管理。第五章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5.1.开篇案例:两份裁定书与一个亿据报载: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数名离退休干部联名写信给南方周未,举报该院院长杨刚与人串通伪造了两份盖有法院印章的破产裁定书。正是靠这两份裁定书,杭州合成塑料厂和杭州皮鞋厂顺利地赖掉了6600万元(前者为5200万元,后者1400万元)工商银行贷款,连同利息,国家财政损失逾亿元。而且因为有了这两份裁定书,两家企业的债权人无法求偿。事实上,已破产的合成塑料厂并入了杭州包装工业公司,杭州皮鞋厂仍在“金松集团”旗下生产。资料来源:南方周末,1999年9月30日小小的两份破产裁定书,竟然导致一个亿的不良资产损失。正是与此雷同的大大小小的不胜枚举的信用风险案件,才使得我国金融业不良资产率居高不下进而造成了巨额的损失。本案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一方面是银行缺乏产权约束,经营者不必承担资产损失责任,出于某种目的可以主动投怀送抱;另方面是权大于法,政治上的依附关系超越法律关系;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惯例,这类地方违法者不是谋私而是为“公”,往往将这类事件视为中央与地方在利益分配上的矛盾与磨擦,中央难以深究,地方不愿作追究,从而助长了这类事件的发生。但无论是何种原因,基本殊途同归,即国家承担重大经济损失。同时,通过这一小小案例也可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略见一斑。5.2.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存有各种历史性的顽疾和问题,但随着银行商业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已开始逐步认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监管也逐步加强和完善。尽管风险管理初见成效,但相比较国际先进银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距。一、资本充足率水平不高,风险资产规模较大。由于国内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比较差,在资本补充有限的情况下,要提高资本充足率必须努力降低信贷资产的风险敞口规模。而我国绝大部分企业目前尚未取得外部评级,在标准法下其风险权重为100或者150,且国内商业银行尚不具备内部评级的客观条件,无法对企业进行内部评级,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敞口规模的途径只能是降低信贷存量规模,甚至是减少一些优质客户的信贷业务。二、风险计量方法落后,计量技术达不到要求。新资本协议规定了内部评级法必须达到九个方面的最低标准,但我国商业银行还存在差距:信用风险尚未进行公司、国家、银行、零售贷款、专项贷款、股权投资方面的细分;评级体系仍实行一逾两呆四级分类法和五级分类法,没有成熟的风险计量模型;信用评级以定性分析为主,客户风险评价的准确性较差;缺乏以风险为导向的资本资源配置机制。三、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管理执行力度较弱。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适应银行审慎经营和银行监管的需要,银行内部缺乏一个统一完整的内部控制法规制度及操作规则。特别是信用管理经验匮乏,对同一个借款人的信息资料尚未实现资源共享。信用调查基本上依赖于借款人的自报及其就职单位的说明,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及表现,有无违法纪录,有无失信情况等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进行了解征询,导致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且,贷后的监督检查不足,一旦发现风险不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潜在风险增大。四、法律制度环境不健全。信用制度的建立是信用风险控制和管理的重要基础,而我国个人信用制度、个人破产制度等尚未建立。在实际司法过程中,保护借款人或保证人正常生活,而忽视银行债权法律保护的现象时有发生,也给信用风险防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作用。因此,要从法律上对银行信用风险控制给予必要的保障。5.3.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我国银行业自20世纪90年代陆续开始尝试建立“统一授信,审贷分离,分级审批,责任明确”的授信管理体制,后来又逐步引进了客户信用评级体系和贷款风险分类制度,在信用风险管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技术、体制等方面仍存在着诸多缺陷和不足。5.4.1.尚未形成正确的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决定了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信用风险管理的行为模式,并渗透到银行业务的各个环节。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依法合规经营意识薄弱,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陈旧,已不能适应新时期业务的高速发展及风险环境复杂的需要。表现为:一、对银行业发展与信用风险管理的关系认识不够充分。过分片面地追求银行业务的发展壮大,不注重资产的质量与盈利水平,忽视信用风险管理,而且在考察银行业绩时基本上依据业务的发展为标准,这种以发展业务为导向的经营理念使得一些无利可图甚至危及到银行未来发展的业务在银行业务中比比皆是。二、对银行发展眼前利益与长远目标的协调认识不够充分。依国际惯例,通常把银行的市值稳定作为银行的长期经营目标,况且,市值的稳定增长最终是衡量一家银行经营成败的根本标准。但我国的商业银行漠视风险,片面地扩大贷款规模,通过扩大分母来稀释不良资产率,这种疏于信用风险管理的贷款规模的扩大可能会增加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三、信用风险管理的意识在全行职员中和银行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贯彻得不够充分,让银行的职员产生了信用风险管理只是风险控制部门的职责的认识误区。5.4.2.尚未建立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基础还比较薄弱。一、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完善、治理架构不健全,决策执行体系构造不合理,监督机构有效性不足,从而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基础还不够坚实。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是以分支行为经营单位的体制,信用风险横向的管理体制造成了金融效率低下。三、国内商业银行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和内部控制体系还不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及内控制度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计划性。5.4.3.尚未建立完善的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随着信用时代的到来,信息科学在银行业的应用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信息系统开发上缺乏前瞻性和不连续性,造成信息冗余,数据一致性较差。基础数据的不统一和准确性不足严重阻滞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这使得即便是简单的分析工具也由于数据的质量问题,导致分析的结果缺乏可信度,从而无法可靠的建立各种信用风险管理模型,来把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运用到银行实际的信用风险管理中。5.4.4.尚未建立信用风险度量与管理的先进技术现代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非常丰富,与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主要依赖定性分析与主观判断截然不同,现代信用风险管理越来越注重定量分析。而且分类科学、量化准确,大量运用来自于信用风险管理科学理念的金融工程技术和数理统计模型。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的模型应用和管理技术上还待进一步的发展。5.4.5.尚未建立起一个健康的信用社会体系由于社会上普遍缺乏信用意识以及信用道德规范,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还很不完善,它直接给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