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第10课 游褒禅山记同步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56980742 上传时间:2022-02-22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第10课 游褒禅山记同步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第10课 游褒禅山记同步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第10课 游褒禅山记同步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10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记1识作者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_、改革家。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_。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与“韩愈、_、欧阳修、苏洵、_、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文学家王文公柳宗元苏轼2明背景这篇文章是作者在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作者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所见到的景物,以及游山经过,并以此为喻,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而慎取”。我们知道,王安石是主张变法的,青年时他就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但他也认识到,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将遇到重重阻碍,要成功,“志、力、物”缺一不可,但“物”与“力”不可强求,一个人要想为社会有所贡献,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吾志”。“尽吾志”思想正是王安石后来百折不挠实行变法的思想基础,也是他文章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1)zhn(2)mi(3)yo(4)hu(5)u(6)hu(7)u(8)ji(9)sh5解词义(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_(2)而卒葬之:_(3)有碑仆道:_(4)问其深:_(5)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_(1)筑舍居住(2)死(3)倾倒 (4)探究,追究(5)懈怠(6)有怠而欲出者:_(7)遂与之俱出:_(8)则或咎其欲出者:_(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_(10)夫夷以近,则游者众:_(6)走到尽头(7)一起,一同(8)责怪(9)尽兴(10)平坦 6辨用法(1)其始舍于其址()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距其院东五里()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1)代词,它的,代华山代词,那代词,那个代词,它代词,它的,代仆碑代词,它上面 代词,它的,代华山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 的“穴”,译作“那个洞”代词,代“好游者”,译作 “那些”代词,译作“那些” 代词,它的,代后洞 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 代词,那些(2)以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连词,因,由于连词,因,由于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介词,靠,用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有志矣,不随以止也()无物以相之()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连词,因,由于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连词,用来连词,因,由于(3)而而卒葬之()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来而记之者已少()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可是连词,表并列关系,并且连词,表并列关系,并且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连词,表递进关系,而且连词,表转折关系,但是连词,表并列关系,可不译连词,表转折关系,却连词,表并列关系,并且(4)然有穴窈然()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连词,但是(5)焉于是余有叹焉()而人之所罕至焉()然力足以至焉()(6)且不出,火且尽()(5)兼词,“于之”语气助词,表停顿代词,那里(6)副词,将要7识通假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_8分古今(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_;今义:_。(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_;今义:_。7“父”皆通“甫”8(1)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2)古义:不平常;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_;今义:_。(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_;今义:_。(5)于是余有叹焉古义:_;今义:_。(3)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4)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今义: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5)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9判活用(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_(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_(3)有泉侧出_(4)入之甚寒,问其深_(5)则其好游者不能穷_(1)舍:名词用作动词,筑舍定居(2)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3)侧:名词用作状语,从旁边(4)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5)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6)火尚足以明也_(7)往往有得_(8)常在于险远_(9)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_(10)则其见愈奇_(11)则其至又加少矣_(6)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7)得:动词用作名词,收获、心得(8)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僻远的地方(9)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错误;传:动词用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用作动词,识其本名(10)见:动词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象(11)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10析句式(1)而卒葬之_(2)有碑仆道_(3)火尚足以明也_(4)有志矣,不随以止也_(5)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_(1)省略句,“葬”后省略“于”(2)省略句,“仆”后省略“于”(3)省略句,“以”后省略“之”(4)省略句,“随”后省略“之”(5)省略句,“以”后省略“之”(6)然力足以至焉_(7)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_(8)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_(9)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_(10)此余之所得也_(6)省略句,“焉”后省略“而不至”(7)判断句,“者也”表示判断(8)判断句,“者也”表示判断(9)判断句,“者也”表示判断(10)判断句,“也”表示判断(1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_(1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_(1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_(14)其孰能讥之乎?_(15)何可胜道也哉!_(11)判断句,因果关系的判断句(12)介宾短语后置句(13)介宾短语后置句(14)文言固定句式,难道吗(15)文言固定句式,哪里呢11积名句(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2)夫夷以近,_;_,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_,_,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1)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则游者众险以远(3)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4)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12通语篇(1)游褒禅山记全文五段,前两段是记游,记叙_和_的过程。中间两段是借游赏经历抒发一番有关_的议论。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情况。(2)第1段紧扣题目,说明_的由来,以及辨释“花山”之“花”乃“华实”之“华”的误读。记叙的景物由_到_,再到_,反映了游览的行踪。在内容上环环相扣,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1)褒禅山的来历登山游赏治学(2)褒禅山命名禅院华山洞仆碑(3)第2段则全是记游。先略述了华山_与_的概况,突出它们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前洞是宾,后洞是主。后洞多自然美妙之境,而这种景色都在_之处,即“_,_,_”,但是走到半途,却因听了怠倦者的话,怕火把烧尽,而退出洞来。事后悔恨万分,因为当时自己“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却未能极尽游赏之乐。一个“_”字既概括了作者的心情,也引出了下文的议论。(3)前洞后洞险远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悔(4)第3段集中抒发了自己未能深入后洞的_。这是全文的重心,也是作者思想意念之所在。“_”一句承上启下,自然地转入议论。作者先借托古人,说他们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是因为他们能坚持不懈地对事物进行深入的观察与思索,所以没有探索不到之处。以古喻今。因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要看到这种奇景异观,“非有志者不能至也”,“_”,又“_”。而在这三个条件中,“_”是最根本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即使未达到目的,也可以于己无悔,不为人讥。这便是作者游览华山的心得体会,它具有十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4)感想和体会于是余有叹焉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志(5)第4段,与第1段仆碑文字和读音问题相照应,由山名读音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触目伤怀,产生无限感慨,“_”作者从个别问题提升到对普遍现象的认识,因而提出“_”,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深思而慎取”,正是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第5段,交代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从而收束全文。(5)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6)作者通过记叙游览褒禅山,进而议论抒发了感想:无论治学处事,都首先要有_,才能无讥无悔,同时还应该有“_”的态度。在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今天我们也强调立志,我们所说的“志”和王安石所说的“志”,具体内容虽然不同,但“尽吾志”的精神,“深思慎取”的态度,仍有借鉴意义。(6)百折不挠的意志深思而慎取13译原文游褒禅山记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得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模糊不清了,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上的错误。原文: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译文: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询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怠惰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在这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而未能尽享游洞的乐趣。以下翻译部分省略1问题导读(1)作者为什么要写“仆道”石碑上文字“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答:作者写“其文漫灭”的“仆碑”上“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说明今人称褒禅山为“华山”是错误的。也为后文“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提供事实根据。(2)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比较前洞和后洞的?这样的比较目的是什么?答:作者从洞的位置、距离、环境的危险程度、游人的多寡几个方面对前洞和后洞进行了比较;比较的目的之一是为自己游后洞的经历作铺垫,更重要的是为自己后文的议论张本,使自己的观点有根据:“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3)作者出洞时,说自己“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有什么作用?答:作者听信别人懈怠之话,“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本来就有后悔之意,再加上有力气,火把还可以照明,却失去了观赏洞中更深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机会,那后悔的程度就更强烈了,为后文关于“志、力、物”尤其是“志”在成功中作用的论述作了事实准备。(4)作者认为要达到“非常之观”,必须具备“志”、“力”、“物”三个条件,那么作者认为“志”、“力”、“物”这三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答:作者认为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5)作者为何由“仆碑”而“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呢?“仆碑”和“古书”有什么关系?答:作者并不只想就“仆碑”上的文字进行议论,而是想议论人们对所有“不存”的“古书”上知识的误传而带来的危害,从而得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结论,因此作者自然由“仆碑”过渡到“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仆碑”和“古书”是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是点和面的关系,是“斑”和“豹”的关系。(6)作者最后交代同游人的姓名籍贯,是不是赘语呢?答:有两个好处。一是与前文记游中的“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的内容相呼应;二是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和理论上的说服力。2结构图解游褒禅山记3写法赏析(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本文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因事见理,前面的事和后面的理紧密相扣,把深刻抽象的道理谈得具体生动,浅显易懂。文章一开始介绍褒禅山时,就特别说明“褒禅山亦谓之华山”。记仆碑情况又突出“花山”二字,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记游山,不记别的,只记游山洞。前洞略写,指出路近、地平、游者众,为后面议论作铺垫(“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后洞详写,突出路远、奇险、深寒、游者少,和前洞对比,并交代退出情况,为后文议论作了有力的铺垫。前面记游山,处处和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写体会,处处紧扣游山的经历。前后呼应,紧密结合。(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4文体常识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_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有趣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_、欧阳修的_、袁宏道的满井游记。4散文岳阳楼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始舍(sh)于其址 有碑仆(p)道 褒之庐冢(zhng)也B盖音谬(mi)也 有穴(xu)窈(yo)然 禅(chn)院C或咎(ji)其欲出者 瑰(gu)怪 其下平旷(kung)D无物以相(xing)之 长乐王回深父(f) 有怠(di)而欲出者解析:A仆:p;B穴:xu;C瑰:gu。答案:D2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始舍于其址(山脚)其至又加少矣(更加)B褒之庐冢(坟墓)也华山之阳(山的南面)C悲(感叹)夫古书之不存非常之观(景象)D夫夷(平坦)以近则或咎(错误)其欲出者E拥(拿着)火以入火且(将要)尽解析:咎,责怪。答案: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