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内陆地区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研究

上传人:dao****ing 文档编号:56845632 上传时间:2022-02-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部内陆地区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部内陆地区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部内陆地区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部内陆地区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研究采最2006/7中部内陆地区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研究胡小娟摘要:国际产业转移是外向型产业集群形成的背景和促成因素.文章在分析中部内陆地区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与国际产业转移相关性的基础上,对内陆地区外向型产业集群外资促进型形成原因及条件进行了探讨,并对如何发展我国内陆地区外向型产业集群提出了对策.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外向型产业集群;内陆地区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90X(2006)702903作者: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中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生,牛津大学访问学者;湖南,长沙,410079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05JA790024)和湖南省自科基金(05JJ30214)资助产业集群是指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产业成长现象.我国尤其是沿海地区外向型产业集群发展迅速,究其原因无不与国际产业转移密切相关.从国际产业转移的视角研究中部内陆地区外向型产业集群发展对我国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一中部内陆地区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内涵上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提出各种理论解释产业集群这一现象问题.这些理论概括起来从两条思路进行:一是从地理学的角度,强调不同区域的吸引力及其相互作用,经典的如韦伯_1J,Penoux【2J;二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关注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竞争优势的形成机制,具有代表性的如马歇尔【3I,波特_4J,克鲁格曼_5儿.J等,他们从不同角度对产业集群进行解释.产业集群是一个综合概念,有其严格的内涵和外延.一个区域内同类型企业的总和不是产业集群,它们虽然分属不同产业的企业在同一区域内,但相互无关联或关联度低,这样的企业聚集不是产业集群;一个企业内部沿产业链上下延伸或横向扩张,这样的多元化经营不可能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关系,也不构成产业集群.国内学者刘友金认为产业集群有如下特征:地缘上的临近;企业间的相互依存与联系;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各种机构,组织问互动;良好的公共基础环境设施;知识的快速扩散;价值链上的相互需求;外向型地投人产出;资源共享.J总的归纳为三大特征,即空间特征,产业特征和经济特征.外向型产业集群属于产业集群的一种特殊类型,不仅具有普遍意义上的产业集群特征,而且还有其具体特征,即开放的本地生产系统,更确切地说集群内的主导产业与外资的国内外相关产业具有较高的关联度.徐康宁通过对全国5个省市(主要是沿海地区)28个大类制造业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一个基本假说:中国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开放经济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即凡是经济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产业集群特征就比较突出;凡是经济相对封闭的地区产业集群现象就较弱.【J综观我国外向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外向型产业集群基本含义可以表述为在经济开放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的以外资企业为核心,集群内部与外部相互关联的企业与机构协调发展,具有完整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经济空间组织形式.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国际产业转移密切相关,国际产业转移,是指产业在国家或地区之间移动,表现为资金,设备,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国际转移,主要是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和资本国际流动实现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以本国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大会发布的(2001年国际投资报告中指出:国际直接投资不再向低成本方向转移,而是向产业集群度较高的地区转移._JUl产业集群度是指在一定区域的产业集群内,各企业及相关部门,机构之间功能互补,信息技术共享,相互促进发展的程度.较高的产业集群度通常意味着由完整的内外部物流供应链,价值链,生产链,信息链及良性竞争机制形成的企业生态系统.就中部地区而言,资金和技术匮乏是制约中部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与沿海地区相比产业集群度也比较低.魏后凯通过19851999年外商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表明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落后地区之间GDP增长率的差异大约有90%是由外商直接投资引起的.J虽然这几年中部地区加速了利用外资的步伐,然而利用外资的规模,领域,程度和水平仍具有极大的空间,需要通过提高产业集群度来吸引外资.外向型产业集群常由大量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互关联的厂商及其它机构构成,其中尤以外商投资的加工制造业为主干,而加工制造业的产品或服务在生产上具有垂直分离的特征,形成大量由生产链,价值链组织起来的国内与国外相互连接的工序型企业和中间产品交易市场,与国外相关产业构成全球生产体系或全球供应链.中部内陆地区在利用外资中应高度重视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发展,充分利用国际和我国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打造外向型产业集群.二中部内陆地区外向型产业集群形成的机理保罗?克鲁格曼在前人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把产业集群与国家开放条件因素紧密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他认为企业和产业一般倾向于在特定区位空间集中不同群体,不同的相关活动又倾向于集结在不同的地方,空间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与产业专业化有关,这种同时存在的空间产业集群和区域专业化的现象是基于报酬递增的原理.克鲁格曼认为产品的贸易活动实际上间接地起到了生产要素贸易的作用,无论生产要素最初的分配状态如何,通过贸易活动总会使某些产品的生产集中于某些工业区.产业集群中的外部规模经济因素在克鲁格曼看来是一种开放经济的状态,是各个国家产业选择和取得优势的决定性因素.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与国际产业的转移密切相关.假设世界上只有甲,乙两个国家,甲为发达国家,乙为发展中国家;两个国家均存在IT,家电,纺织三个不同的产业,在甲国,三个产业均形成了产业集群,在乙国,IT产业为空白,家电产业形成了内生型产业集群,纺织产业出现一定程度产业聚集,但未形成产业集群;由于这三个产业在甲国都失去比较优势,产品进入成熟期或标准化阶段,出于生产成本和效率的考虑,甲国将这三个产业分别转移致乙国三个地区.这三个产业的国际转移实际上代表了国际产业转移地域选择的三种情形:在lT产业由甲国向乙国的转移过程中,因为乙国没有IT产业的相关厂商和机构,甲国已经存在的IT产业集群通过各种方式自行在乙国特定区域内复制,并且依靠产业聚集优势和市场机会的诱导使乙国这一特定区域内出现了该产业的国内厂商和相关机构的建立,在产业链,价值链和信息链的作用下,乙国这一特定区域就形成了以lT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外向型产业集群.这种复制式的产业转移首先发生于产业内的主导企业由甲国转移到乙国,然后出于降低供给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和运输成本等考虑,甲国其它企业紧跟而来实施追随客户战略.外商直接投资常常在这一特定区域引发一个新产业后,还会促进产业内生产的进一步专业化分工,并使这种专业化分工达到最佳规模和最佳效率状态,进而加速产业集群在这一地区的形成;乙国本来已经形成了家电产业的产业集群,在家电产业由甲国向乙国转移过程中,由于集聚效应的吸引,国际产业转移优先流向产业集聚的区域.产业转移对原来的产业集群产生优化效应,扩大效应和发展效应,导致乙国家电产业形成了产业集群度更高的外向型产业集群.这种嵌入式的外向型产业集群表现为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产业集群吸引国际产业转移的进入,另一方面,国际产业转移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发展;纺织产业在乙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产业聚集,但由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集群内各企业处于相对独立的生产状态,这种聚集不是真正的产业集群.发生国际产业转移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注入后,由于它们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市场优势,能够促使相关企业向其产业链和价值链靠拢,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乙国形成了纺织产业的外向型产业集群.这种推动式的外向型产业集群主要是通过国际直接投资产生的.三中部内陆地区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的条件1.内陆地区外向型产业集群大多为国际产业转移促进型集群.基于国际产业转移与外向型产业集群的相互联系,从外向型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动因的角度考虑,可以将我国外向型产业集群划分为两个类型,即国际产业转移主导型产业集群如我国东莞及苏州的工厂产业集群和国际产业转移促进型产业集群.如我国湖北,北京的汽车产业集群属于这种类型.以湖北省为例,湖北地处我国中部,是中国三大汽车生产工业基地之一,同时也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大省.随着湖北省汽车工业的发展,产业集中度有了显着的提高,形成了.东风公司,神龙公司,东风实业公司,湖北汽车集团公司,三环集团公司,东风轮胎公司等大型企业.目前,从十堰,襄樊,随州,孝感至武汉沿线,从宜昌,荆州到黄石,黄冈的两沿江长走廊,成为湖北汽车工业最集中,技术力量最雄厚,协作配套能力最强的汽车工业密集带.在此基础上,外商投资迅速发展,2003年以来合资合作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频繁,东风本田的合资合作拟定改正原企业及生产SUV类的cRV运动型多功能越野车,东风与日产汽车公司在乘用车和商用车领域的全系列车型的广泛合作,神龙公司与PSA公司的合作等,标志着内陆地区外向型产业已具雏形.随着湖北产业集群趋势日渐明显,以汽车产业为中心的配套企业逐渐成长起来,吸引了.越来越多外资厂商的关注.2.中部内陆地区产业集群或聚集与外商投资具有互需要求.几十年来内陆地区产业结构一直是偏向于资本密集型的,而内陆地区资金短缺与劳动力过剩的矛盾十分突出,这种产业选择上的逆比较优势倾向导致的后果是资本节约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不充分,各种有效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无论是解困以前投入的资本密集型企业还是解决过剩劳动力问题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吸引高质量的外资尤其是国际产业转移无疑是内陆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措施之一.内陆地区产业密集度较低,企业规模普遍不大,产业链不够完整且多数集中在低端,整个产业的外向度较低;而现代产业集群则可以克服内陆地区这些缺陷,是一个产业密集度高,企业规模大,产业链完整,创新能力强,产业氛围浓的企业群落.因此要大力发展内陆地区的产业集群,以内陆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促进内陆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也只有内陆地区产业集群或产业集聚的发展,才能够吸引西方更多的跨国公司来投资,才能更好地承载国际和沿海的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是跨国公司对中国直接投资的载体,它需要落实在市场或更低成本的劳动要素或资本报酬率更高的区域.比较而言内陆地区吸引国际产业转移具有以下突出优势:一是内陆地区的中心城市或二级中心城市有一定的制造业基础及产业聚集条件,尽管有些国有企业效益较差,但历年累计投入资产的存在是不容质疑的.二是与沿海地区相比内陆地区具有更低的劳动要素和更丰富的自然资源,既容易形成市场型的外向型产业集群也容易形成资源型的外向型产业集群.三是内陆中心城市已经或正在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信息产业和物流业正在发展.当然,内陆地区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的最大缺陷也就是内陆问题,正因为这样,内陆地区应充分利用内陆地区的优势,对于内陆地区的劣势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政策,形成内陆地区产业集群,以产业集群加以内陆地区的优势来吸引外资,达到促进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四中部内陆地区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对策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内外市场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和发展涉及到全球资源的配置,当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难以有效配置资源时,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无疑是一种最现实的选择.尤其在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中,政府适时把握方向,理顺关系方能助推外向型产业集群健康发展.1.政府应采取各种措施5l导企业向产业群集中.内陆地区在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应力求完善产业结构:一是相关产业间的结构不完善,相关产业之间相互之间协调困难,产业之间联系散乱,布局不完整;二是产业内产业链的结构不完善,一般都集中在附加值较低的中游制造环节,附加值较高的上游研发环节及下游的深加工产品较薄弱;三是产业组织内部结构的不完善,中小企业多,大型企业少,大中小企业间的配套协作关系弱.内陆地区在产业结构上的这些弱点,使得它的市场竞争力不够强,赢利能力不高.因此政府首先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来考虑产业间的配套.其次是突破产业价值链的局限,积极引导和扶持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鼓励企业往上游的技术研发环节延伸,同时也应鼓励企业往下游的终端产品延伸.三是扶强扶优,形成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配套分工合作体系,完善产业集群的企业组织结构.鼓励龙头企业实现从产品经营向资本经营,品牌经营和核心技术经营的方向发展;鼓励中型企业依靠技术,管理优势向加工制造环节集中;鼓励小企业向零配件专业化生产方向发展,最终在行业内形成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配套分工合作体系.2.制定并严格执行外向型产业集群的产业规划.产业规划是产业集群的总体发展计划,政府经济政策制定部门应该根据集群的地理位置,生产要素禀赋,经济基础条件,开放程度对集群的产业结构,产业规模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对外向型产业集群而言,产业规划是指对一定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产业规模及全球产业链上的定位等做出的总体安排.联合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建议强调本地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上向上攀登,这点对于外向型产业集群尤为重要.如何依靠特定商品的出口竞争力加入全球生产体系,建立和发展新的竞争优势成为外向型产业集群产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陆地区应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产业规划,建立自己的主导产业或主要产业或特色产业.我国在产业集群吸收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大多数集群只是被动地接受,然而由于内陆地区外向型产业集群中外资主要表现为嵌人式,与所定义典型的外向型产业集群有一定的差距,它更反映出内陆地区在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的过程中要充分对外资企业的特征及对集群的影响做出科学的研究,以及充分考虑集群内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这样可以避免外向型产业集群企业关联不紧密,产业链不完整,集群优势不明显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可避免我国外向型产业集群过多分布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3.重视经济环境建设及产业配套建设.集群建设需要有良好有序的市场环境.目前,我国还没有实现区域市场一体化,尤其是内陆地区还没有完全建立起生产要素,产品要素自由流动和市场化配置资源的市场环境;集群产业配套尤其是服务业及基础设施跟不上集群发展的需要;地方政府不能有效提供集群需要的服务.在成熟的产业集群中,中介机构对加强地方网络中各行为主体间的联系有着重要作用,众多规模较小的企业通过协会而能联成一个整体.我国许多产业集群没有行业协会,或虽有行业协会却带有官方性质,不能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发展提供帮助.为加强产业集群内部的自我组织,政府需要帮助建立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同时,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方式,大力发展服务型的出口代理商,生产力中心,技术信息中心,质量检测控制中心等.实施开放性行业技术中心等集群发展机构,建立法律,会计,仲裁,信息咨询等方面的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自组织体系.同时要为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公共基础设施.网络中分工协作关系的建立和发展需要相应的信息,依靠私人关系或机构获得信息既有限也不完全;公共基础设施由私人提供通常也是无效率的.因此,政府不能撒手不管.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加快信息咨询服务建设,建立多层次的公共信息平台;同时根据当地产业集群特点,创办急需的劳动力教育培训机构,培养和创造高级生产要素;此外,政府也可出面组建创业服务中心,为新企业的形成提供孵化器功能.4.重视国际产业转移对外向型产业集群的风险防范.实践证明,利用国际产业转移对促进外向型产业集群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基于区域经济长远发展的考虑,其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值得政府部门注意和防范.首先,政府应该对游移性产业的数量和规模进行控制.这类根植性较弱的产业对集群的依赖性较低,容易向外转移从而给产业集群带来经济动荡和社会问题;其次,政府应该抵御外资企业的自闭风险.不少外资企业在进入产业集群后,其国内供应商往往采取跟进策略,导致这类企业拒绝与集群内其他企业进行商业上的交往,政府可以对其供应商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降低其自闭程度;再者,一定区域内的资源和环境对产业集群的发展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集群的发展一旦超过这个限度将会产生规模不经济,政府应采取措施根据地方实际条件对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数目进行控制,防止规模不经济的出现.参考文献:1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2FrancoisPenoux.EconomicSpace:TheoryandApplications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50.3(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4Porter.M.E.ClustersandNewEconomicsofCompeti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8(11).5KrugmanP.HistoryandIndustryLocation:TheCaseofTheManufacturingBelt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1.6Krugman,P.DoesThiMWoAdGrowthHurtFirstWorldProspefity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4.7刘友金:区域发展理论与中部崛起的产业集群战略,求索,2006年第1期.8徐康宁:经济开放中的产业集群与竞争力,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11期.9小岛清:对外贸易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10UNCTAD.TheWorldInvestmentReport,20041R.NewYorkandGeneva:UnitedNations,2001.11魏后凯: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研究,2002年第4期.(责任编辑:南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