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6445296 上传时间:2022-02-2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答案一、单选题1、B 2、B 3、C 4、C 5、C 6、C 7、D 8 、C 9、C 10、B二、多选题1 、ABC 2、 ABCD 3 、ABCDE 4、ABCDE 5、ABC 6、ACD7 、CD 8 、CDE 9、 CE 10 、ABCDE三、名词解释1、经济基础: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2、理性认识:( 1)使认得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感性材料的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内部关系和整体的认识。(2)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3)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3、社会进步:是对社会进步发展的总概括,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本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社会基本领域的变化和变革。四、判断说明:1、一切社会意识都是社会意识形式。答:( 1)此命题是错误的(2)社会意识从高低不同层次看,可以区分为社会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 形式,社会心理是低水平的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态则是高水 平的社会意识3)只有高水平的社会意识才是社会意识形态2、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的就是真理。答:( 1)错误(2)这是正确的前提发引了错误的结论(3)真理是有用的是指它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对象(4)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有用即真理”是实用主义真理观五、简答题1、简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其辩证关系。(1)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生产力的 状况,生产关系,社会物质财富积累的程度,人们日常物质生活 条件的状况等等。(2)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 和,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及其成果的体现,它包括两个方 面:智力、文化、方面和思想改造方面。(3)二者关系: a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物质文明 就没有一定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标志; b 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物质 文明的正确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2、简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1)人民群众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范畴,它包含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人民群众是指居民中的大多数,那些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 和社会集团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4)人民群众是社会制度变革的决定力量。六、论述题1、 什么是党的思想路线,它和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关系怎样?1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 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路线是紧密联系的,是一 致的,这个一致性体现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知和行在实践中的统 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只有化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路线才能在现 实中实现,在改造世界中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思想路线是在实际的 工作中对认识论的贯彻和运用。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物质 世界,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在思想路线就要求人们从 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通过调查研究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使 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起指导作用,因此,在思想路线上要求 理论,又不能把理论当作教条。理论要于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认 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依次在思想路线上要求人们必 须要用实践去检验认识,使认识得到修正、发展。2、论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1)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界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征服自然 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3)其辩证关系是: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一、生产力的性 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第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 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需要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需 要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 客观根据。、单项选择题答案(每小题 1 分,共 45 分)B 8 、A1、B 2 、 C9、A 10 、A11 、A12 、D 13 、 D 14 、 A15、B 16 、D17、B 18 、C19 、A 20 、D 21、D 22、 C23 、C 24、D25、B26、C27 、 B28 、C 29 、B 30 、B 31 、 B32、C33、A 34 、 B35 、 C36 、C 37 、C 38、A 39 、C40 、 C41 、C 42 、C43 、 D44 、B 45 、B、双项选择题答案(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1、AC2 、 AE3 、 CE 4、 BD 5 、 BC6、DE7 、 AB 8 、 AC9 、 AB 10 、 CE三、多项选择题答案(每小题 1 分,共 5 分)1、ABCDE 2 、ABCDE3 、ACD 4 、ACE 5 、BCDE四、简答题答案要点(每题 5分,共 20 分)1简述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着的。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都同周围的其 他事物、现象存在着某种联系或关系,离开同周围事物的联系,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 展都是不可能的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没有联 系也就没有多样而又统一的物质世界。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之网,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一方 面,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成分或环节。个个环节都处于联系之中,并通过它 们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2简述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实践的内容是 丰富多彩的,实践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 实验是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生产活动中, 人们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社会关系。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最基 本源泉和推动力。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首先是调整、变革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上层建 筑不适合经济基础某些方面和环节的活动。这种活动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斗争。 在这种活动中,人们认识了社会、认识了人和人的关系,也进一步认识了人与自然界 的关系。这一实践活动是人们认识的一个重要来源。 科学实验是一种尝试性、探索性学习性的实践活动,是以认识为直接目的的实践 活动在现代社会中,科学实验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是人类认识的重要釆源之一。3简述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事物在发生根本质变之前,总的说来是处于量变过程中,但由于事物发展的复杂 性,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部分质变可分为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 分质变。 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一事物的根本性质未变而比较次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使事物的发展过程呈现出阶段性来。阶段性部分质变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变化 不平衡性的一种表现。本质属性是同事物过程共始终,非本质属性则经常变化。本质 属性未变,事物处于总的量变过程中,非本质属性的变化,使事物某个阶段发生了性 质的变化,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了部分质变。 局部性部分质变是指事物全局的性质未变而其中个别部分发生了性质的变化。局部性部分质变是事物内部各部分发展不平衡性的一种表现。由于各种不同条件,组成 全局的各个部分的变化并不是齐头并进的,其中有些部分的条件成熟了,首先发生变 化,另外一些部分则相对不变,这就是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部分质变不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二者不能混淆起来。部分质变也不是单纯的量变,它也要以量变为基础,二者也不能混淆起来。由于事 物的范围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事物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和部分质变的界限又有相 对的一面,在一定场合下为根本质变的东西,在另一场下则成为部分质变;反过来也 是一样。4、简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人、昂群众是一个广泛的社会历史范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但在任何时期,劳动人民 (包括其知识分子 )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都是社会发展酌推动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寓的创造者。社会的右史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资料 的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劳动人民 是生产的主体,是生产力的体现者,是最终决定历史前进的社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类一切文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都在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一切优秀文化成果都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总结。历史上为数不 少的杰出思想家、科学家、军事家和文学艺术家直接来自于劳动人民群众。在精神文 明的创造中,劳动知识分子功不可没,他们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制度变革的决定力量。历史上一切真正的革命运动,实质上都是人民群众自己起来摧毁腐朽的社会制度的斗争 在剥削阶级统治社会的情况下,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 自身的贫穷;创造了社会精神文明,同时也创造了自身的愚昧;创造了新的社会形 态,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新的被奴役的地位。只是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自己 当家作主人,社会财富为全体劳动人民所有,社会的精神文明为人民群众自己所享用,社会的发展带来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高。社会主 义事业是人民自己的事业。五、论述题答案要点(每题 10 分,共 20 分)1、试论社会基本矛盾和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关系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许多矛盾构成的复杂的矛盾体系,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贯彻人类社会发 展过程的始终,推动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它们涉及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和上层建筑三个方面,形成了整个社会结构,规定了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社会基本 矛盾是一切其他社会矛盾的根源,规定着它们的存在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构成了社 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把握了社会基本矛盾也就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普遍规律。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 盾,但它与旧社会的性质根本不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对抗性的,社会主义社会的 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加以解决。发展生产力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是,生产关系 基本适合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基本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为生产力的发展提 供了根本条件,这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完成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的保证但 是,基本适合并不是没有矛盾,而是在适合中有不适合的方面和环节。这些矛盾影响 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解决这些矛盾的道路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解放生 产力,生产力。2、试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对实际活动的指导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我们的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现实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 准;对思维能否反映现实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哲学基本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际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体现在现实生 活、实际工作中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人类一切社会活动,说到底无非是两件 大事: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认识世界是主观反映客观,改造世界是主观通 过实践活动作用于客观。这两者都会经常地、不可避免地发生主观与客观的矛盾,我 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关键在于能否处理好它们之间的矛盾。现实问题有时是很复杂的,在人们面前总有许多未知数。但是无论如何复杂的事 物,总是可以认识的,今天不认识,将来可以认识。“天下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只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一定会达到正确 的认识。根据正确的认识,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付诸实现,就能达到改 造世界的目的。一、单项选择题答案(每小题 1 分,共 45 分)1C2C3B4B5B 6 D7 B8 B9B10D11A12D13 B 14 A15 C16 C17A18C19 A20 B2lD 22 C23B24 B25D26C27C28 A29 B 30 。 B31 C32 A33C34D35A36 B37 C 38 D39 A40 D41B42B43 D44 A45C、双项选择题答案(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1AB 2 BE 3AE 4 CD 5CE6AB 7DE 8AB 9AB 10 AE三、多项选择题答案(每小题 1 分,共 5分)1ADE 2 ABDE 3 ABCDE 4 ABCDE 5 ABCDE四、简答题答案要点(每题 5分,共 20 分)1、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结、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 贯通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 的性质和趋势。 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关系。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 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 是同一之中的斗争,同一性是以差别、对立为前提的,是矛盾对立面的同一。因此, 要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反对在绝对对立或绝对同一中思维的形而 上学。 同一性和斗争性绝对相对的关系。同一性是相对的,具备了一定条件矛盾双方 才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也因为一定的条件对立着的双方相互转化。斗争性是绝对 的,在任何条件下都存在着斗争,而且斗争性能够打破具体条件的限制,具有任何条 件下都要贯彻下去的趋势。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2、简述假象也是本质的一种表现。 本质与现象是对立统一关系。本质与现象对立的最突出的表现是存在假象。似乎 假象与本质是绝对对立的,实际上假象与本质之间也有统一的方面。因为假象的产生 是由本质决定的,是本质的一种歪曲的表现,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假象不是由 于人们的主观原产生的错觉,而是容易引起人们错觉的一种客观现象。 假象是事物本质的特殊表现。假象表现本质与真象有所不同,它是从反面表现本 质的,是本质的歪曲的、颠倒的表现,是“本质的一个方面”。因此,有人制造假象 以欺骗善良的人们。可见,揭露假象是认识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现象认识本质是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其中,既要总结、概括大量的反映本 质的现象材料,又要揭露掩盖事物本质的假象,在某种意义上说,揭露假象对于认识 事物的本质更为重要。3 、简述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个人意识是个人独特的社会经历和社会地位的反映,是个人社会实践的产物。 群体意识是一定的人群所组成的社会共同体的意识,是这个共同体的历史和社会地位 的反映,是群体社会实践的产物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群体意识由个人意识体现,个人意识 依赖于群体意识;正像不存在无个人的群体和脱离群体的个人一样,不存在脱离群体 的个人意识和脱离个人意识的群体意识。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相互作用。个人意识是在群体意识的培养和影响下发展起来 的,在素质高的群体里个人素质一般也较高,反之也一样。个人意识也影响和作用于 群体意识,先进的个人意识可以促进群体意识的发展,落后的个人意识也会对群体意 识的发展起滞缓甚至破坏的作用。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群体意识为个人所接受就转化为个 人意识,每个人都是在一定的群体中成长的,因此这种转化是经常发生的;个人意识 的某些内容一旦为社会群体所承认,就转化为群体意识,如马克思主义就成为了广大 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群体意识4 、简述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静止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和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平衡的状态,有两种基本情 况:第一,机械运动中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第二,事物处在量变阶段, 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承认相对静止是认识运动的条件。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绝对 的运动存在于相对静止之中,并通过相对静止表现出来,绝对的运动只有用相对静止 才能测量。 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绝对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 相对静止则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是不同形态物质存在的根本条件,没有相对静止 就没有世界的多样性。 承认相对静止区别的前提。由于事物的相对静止才使得事物具有确定的形态和性 质,人们才能把不同形态的物质及各种不同的物质特性区别开来,从而认识和利用不 同性质的事物。五、论述题答案要点(每题 10 分,共 20 分)1 、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 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矛盾统一体。在二者的关系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 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着生产关的性质和形式,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 关系;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当生产力发展到新的更高水平,旧的 生产关系容纳不下生产力的发展时,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状况时,能够有力地推 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 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推动了生产力的发 展在建国初期所建立的计划经济体制,曾对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保证人民的基本 生活和奠定工业化基础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经济体制 暴露出种种弊端,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了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经过对十几年改革经验的总结,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充 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的改革也是在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改革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也必须在 进一步调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即深化改革中解决,所以深化改革是我国经济 发展的客观要求。 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经济体制的改革又大大地推 动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发展的具体的生动的体现。2、真理发展规律和在实践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真理和谬误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真理不是谬误,也不包含谬误;谬误不是 真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不能混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同时,真理和谬误又是相互 依存的,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发生错误是不可避免的,真理与谬误相互比较而存在,没 有谬误就无所谓真理,反之也是一样。真理和谬误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真理 是具体的,有其适用的范围,超出这个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是一个过程,真理适用的条件变化了,真理也会变成谬误;真理是全面的,把它割断、片面地理解 和应用就会转化为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谬误也会转化为真理:具体真理超出了它的适用范围就变成了谬误,把它再回到原来的适用范围,谬误又会变 成真理;发展条件的变化,也会使某些错误的判断变为真理性的意见;俗话说,“失 败是成功之母”,谬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纠正谬误就可以发现真理。真理和谬误的 相互转化,为修正错误、坚持真理提供了客观依据。 真理是在与谬误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可以说,真理和谬误是一对孪生姐妹, 她们总是相伴而生,相随而行,人类认识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真理与谬误斗争的历史。 在科学或实践中提出某个新的观点、理论,开始往往不被人们所接受,反而被人们当 做谬误而遭到反对和排斥,只是在坚持真理的人们不懈地斗争中,克服种种错误的见 解和成见之后,才被人们普遍接受。在此之后,又会有更新的观点和理论出现,再经 过斗争取得胜利。这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坚持真理的斗争过程中,人 们付出了很多的代价,甚至生命。克服谬误才能坚持和发展真理,这是真理发展的规 律。、简答题(每小题 8 分,共 32 分)1 、舍弃掉经验事物的各种规定性,作为一切存在者的最终根据的纯粹的“存在”;(2 分)是一个外延最广大、内涵最稀薄的概念;( 2 分)特点是:自因的,( 2 分)保持自身不变的。( 2 分)2、 二者是人类实践活动两个相互并列的尺度;(2 分)是人类活动过程中两个相互 联系的因素:真理有助于发现价值、( 2 分)人能根据真理创造出价值,( 2分) 价值推动人们追求和发现真理。( 2 分)3、 科技对生产力其它要素的作用: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2 分)创造更高效率的生产工具,( 1 分)开辟新的劳动对象,( 1分)提高生产管理水 平;(1 分)对社会各领域的作用: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1 分)科技对人的精神生活发生积极影响,( 1分)科技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关系的改变。 (1 分)4、 实践就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对象化和非对象化的统一。(2 分)一方面人通过 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成为对象的本质规定,即主体对象化或主 体(3 分)客体化;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变为主体的内容和存在方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和主体本质力量,即客体非对象化 或客体主体化。( 3 分)二、材料分析题(每小题 14 分,共 28 分)1、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任何运动都必须以一定的物质实体为其主体、承担者。(7分)认为运动的主体是精神,是“知”、“概念”、“心灵”,是唯心主义的观 点。( 7 分)2、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2分):( 1)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4分)( 2)使矛盾双方互相利用、互相吸收、互相促进,(4分)( 3)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4 分)。(要求联系材料做简要分析。)三、论述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1、( 1)唯物史观从现实的人出发,在实践的基础上研究历史中的个人。(8 分)(2)运用这种方法得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这一论断首 先是关于人的本质而不是关于人性的全面规定;其次强调人的社会本质是具体 的;再次包含着人的本质是不断变化的结论;最后,它只是提供了一个研究人的 本质的一般方法论,而不是对“什么是人”的回答。( 12 分)2、( 1)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6分)( 2)人与自然有对立的一面,但人又的 生存和发展又依赖于自然;同时,人以自己的活动改变自然。人与自然在实践的 基础上既分化又统一。( 6 分)( 3)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利于自然生态的平 衡、健康发展,进而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8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