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近体诗六首》教案 人教版第三册

上传人:精****料 文档编号:56358455 上传时间:2022-02-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近体诗六首》教案 人教版第三册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近体诗六首》教案 人教版第三册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近体诗六首》教案 人教版第三册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7近体诗六首(1)山居秋暝教案 重点难点 理解并背诵这些诗歌。 山居秋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合一。 教学过程 一、介绍近体诗的常识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律诗”)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代以后才有格律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绝”“七绝”。二、四句要求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律诗共有八句话,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律”和“七律”。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非常讲究平仄。 (对联也有这个特征。) 高考曾在这一方面出过题,有的是选词填空题,有的是排序题(打乱句序要求重新排序),完成这些题都必须充分掌握律诗的特点。 二、学习山居秋暝 1、欣赏图画,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山居秋螟图及朗诵录音,营造欣赏氛围。 2、品读诗画美 教师范读,学生齐声朗诵。 想象、描述“诗中画” 请同学们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句展开联想与想象,说一段描述性的话。 (参考:(1)天色已螟,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有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2)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感悟“画中诗” 让学习讨论诗的前三联画图中所蕴含的诗意。 (首联以“空山新雨”构图,使人顿生“空明”之感;颔联以“明月、清泉”写意,物蓄谋而明志洁;颈联描绘“浣女喧竹、渔舟莲动”的活动之景,表达对政通人和的理想境界的追求。) 思考: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含义? (这一句,可谓诗人情不自禁的流露,“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因而,归隐的愿望便油然而生。) 品味艺术美 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寄慨言志,含蕴隽永。 随意写景,生动自然。 教师再次放录音,师生齐背全诗。 3、译诗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在一场新雨之后,晚来更觉天气是凉秋。 明月在松林中映照,清泉在石涧上畅流。 竹林喧响,是浣衣女叽叽喳喳地归来,蓬叶摇动,是穿莲而过的渔舟。 任随那春色已经逝去,我在这山中自可逗留。 4、王维 王维(699759),字摩诘(为人好佛),太原人。生卒年尚有701至761之说。 早熟,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缙幼年均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才,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 在诗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岁时写成的有文字记载的资料。可见,他在十几岁时已经是位有名的诗人了。这在诗人中是罕见的。当时,在那贵族世袭的社会中,象王维这样多才多艺的资质,自然会深受赞赏。因此,二十一岁时就考中了进士。 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这就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 一直过着舒服的生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当中。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而这在战乱平息后却成了严重问题,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幸在乱中他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的求情,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其后,又升至尚书右丞之职。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5、讲析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我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胆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玉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这里要着重谈谈的是中间的那四句。 中间的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写秋,前人很容易起得一片衰颓萧杀: “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雍陶)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僧无可)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司空曙) 都不免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比较豁达的是: “大署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杜牧) 可是王维在这里却把“空山”的秋暝写得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又如此绚丽。看起来,这里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相反相成的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 们从这些看来是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它和那些写幽静就必然是寂寞的寒瘦诗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 被称为“四灵”之一的南宋诗人翁卷游雁荡山时,曾写了他的观感: 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 平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 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 果落群猴拾,林昏独虎行。 我不知道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也许他认为这样才算是“真实”地写出雁荡山的景象。然而,他未免把幽静看得过分死板了,以为只有使用瘦、寒、迷、难、空、昏、坏、独等类字样,才显出幽静,因而他不能不堕入了枯寂的一途。许多山水诗人也打不破这个圈子,把幽静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有些人则惊异于王给的成就,以为他运用了什么“禅理”的法宝,是学佛有得之故,只好望洋兴叹。 只有知道幽静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故意描写枯寂冰冷的话),知道幽静与热闹之间既对立而统一,相反而又相成的道理,才不难理解王给的比较好的山水诗何以与众不同,也就不会对它作出种种唯心主义解释。(如明人胡应麟说王维的五言绝句“却入惮宗”。清人沈德潜说他“不用惮语,时得禅宗”、“不用禅语,时得禅理”。此外类似的解释还不少。) 在诗的结尾里,诗人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出自己愿意留在山中意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春夏两季的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谢了,由它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是泛指,但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全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出山去的。收束了上文,并点出作诗的用意。 6、鉴赏要点 动静结合 这首诗就是一幅极动人的山水画。笔下意向明月皎洁,泉水清澈。竹林喧闹,莲叶摇动,渔舟穿梭。竹喧、泉流、莲动是动态美,衬月静、山幽,动静结合。 意境优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一类的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的,然而境界却又是异常幽静的。 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构成这种意境的主力。这难道不是一种意境的优美吗?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氵邑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登高教案 1、题解 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2、学生自读感悟 自读全诗 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师生讨论: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师生讨论: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比较阅读感悟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感悟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特征。 (两诗均以“秋景”为描写对象,但景物特点、绘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较大差异。) 3、译诗 风猛天高猿叫声悲哀,岛清沙白鸟飞翔徘徊。 无边的秋叶刷刷落下,没头的长江滚滚奔来。 万里漂泊悲伤居他乡,年老多病一人登高台。 国衰国破可恨白发增。穷困潦倒浊酒也停买。 3、分析 登高一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表现了作者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感。 全诗语言精炼,词约义丰。萧瑟的秋天,诗人的笔下写得有声有色。首联落笔阔大,在猎猎的秋风中,诗人登上高处,随风传入耳畔的是长啸的猿声,日中所见的是清水白沙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这两句包容了六种物象风、天、猿、渚、沙、鸟。猿鸟哀鸣,飞鸟徘徊,描绘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此联中“风急”二字绝妙精炼,猿哀、鸟鸣及下联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都是由此产生。颔联诗人具体描写秋景,“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状景逼真,意境雄浑绵邈。此联已成煤后人传诵的名言侍句。以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实际上作者已经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在写景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萧瑟凄凉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的描绘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怆之情。“常作客”则表明作者飘泊沦徙的生活。“丰年”指暮年,面对苍凉寥廓的秋景,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现了诗人的衰叹。“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的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 律诗一般都是中间两联对仗,而且对得自然妥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胡应麟诗薮内篇五卷中赞誉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还称它是唐人七律中,甚至是古今七律中第好诗。 此诗虽是一首悲歌,但它给予我们的感受不是悲凉和消沉,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两联的写景并后两联的抒情张本,写秋景,物象含蓄,极富特征,特别是在颈联才点出“秋”字,表明诗人构思用字的精妙。后两联的抒情将国家的现实和诗人遭遇联系起来,感情表露得深沉、旷远,表现了杜甫高超的艺术功力。 (3)蜀相教案 1、以诗题导入新课 四川原是古代蜀国的地方,公元二二一年刘备即帝位,史称蜀汉,而诸葛亮是蜀国的丞相,所以人们称他为蜀相。 生当安史之乱的杜甫,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热情,因此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十分推崇。这首七律诗大约是在上元元年(760)的春天,诗人初谒诸葛亮祠时写的。 律诗形成于唐朝,分国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在格律上比古体诗严格许多。 首先,从音韵的方面看:律诗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偶句(二、四、六、八句)都押韵。 其次,从对仗方面看:首联、尾联可能不以对仗,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2、师生齐诵全诗 3、学生自读,明确诗的内容 前四句写蜀相祠堂的位置及周围的景色;后四句写诸葛亮的才能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史实,歌颂其丰功伟绩。 讨论:诗题为“蜀相”,应重在写人,为何用了一半的笔墨写祠堂及其周围的景色? 首联一问一答,自开自合,展现了在成都城外的一片葱郁翠柏中的武侯祠。颔联写巍峨殿宇、凛凛塑像来寄情为好,而诗人却转向写“映阶碧草、隔叶黄鹂”,似为闲笔,可传神的“自、空”二字,使其境界全出,碧草自萋萋,人所罕至;黄鹂好呖呖,无人赏听,荒凉之情无限,寂寞之心难言,可见,写景实为伤情,为下文写心志作铺垫。 有人说:该诗是一首怀古之作,借古人事表达诗人的理想,你看如何? 关于末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所指何人?历来说法纷纭。诗人一生许身社稷,志在匡国,当为“英雄”,可又绝不仅此,诗人心念武侯,高山仰止,也正是寄希望于当世良材。可见,借古人寄情较显。 4、译诗 诸葛丞相的祠堂到什么地去找寻?听说锦官城外有一处古柏茂茂森森。 碧草映照石阶自成一派春色,密叶深处莺空自婉转娇音。 三顾茅屡次询问济世大计,创蜀国辅后主一片耿耿忠心。 出兵伐魏没有取胜身先忘故,长让英雄豪杰热泪满襟。 5、鉴赏 杜甫写过多首怀念诸葛亮的诗篇,充分表达了他对历史上这位杰出政治家的景仰之情。这首吊古七律是千百年来颂扬诸葛亮的最为脍炙人口的诗篇之一。这首诗怀古喻今,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强烈怀念,对其尽忠报国的歌颂和功业未成的惋惜心脏身后寂寞的慨叹,表现了诗人爱国忧民的精神。 诗的联自问自答,指出祠堂所在地。细细体味,诗人之“寻”决非寻常“游玩找寻”之意,而是寓凝重之情于提笔之中,为后文抒情打下伏笔。颔联描写神祠内景物,目的是即景抒情:因为自己景仰的人已不得见,碧草映照石阶不过“自”为春色,诗人无心赏玩;叶中黄莺也不过是“空”作娇音,诗人无心倾听。此联环境描写精致,有声有色,追怀先哲的代伤感之情寄寓寂寞之景中。颈联言简意赅,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把诸葛亮一生的遭遇、抱负、功业凝练为精辟之句。而景仰之情的后面清晰可见杜甫的身影;诗人以历了玄宗、肃宗两朝,但功名未就,空有报国之志,却不得 施展。因此,这一联是寓忧国忧民之精神于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诗人渴盼能有像诸葛亮这样的忠臣挺身救国,为天下计。尾联是凭吊之语。泪满襟的英雄,即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杜甫自己。“长使”二字,读来极富感染力。此联惋惜、慨叹之情抒发的挚诚而淋漓,成为后人引用的名句。 统观全诗,凝重之情,景仰之情,惋惜慨叹之怀情,层层推进,全诗以厚重之笔墨传递出诗人忧国忧民的饱满情怀,也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的内心感触。 (4)石头城教案 1、题解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石头城是刘禹锡写的一首七言绝句,选自唐诗别裁,是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一首。写此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进行内宦官专权,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有所抬头。作者用此诗讽喻现实,抒情国远衰微的感叹。诗中所写的石头城,即南京。原是战国朝代梦国建的金陵城,三国时代吴国孙权重建,定为国都,改名石头城,并在此修筑宫殿,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一带。经六代豪奢,至唐朝初废弃,二百年来成为一座空城。 2、齐诵全诗。 指名回答:全诗都写了哪些“境”? (1)山围故国 (2)潮打空城 (3)月达女墙 3、分组讨论:“境”所含的“意”是什么? 境1所示:群山依然围着石头城,可旧日的繁华已空无所有,有苍茫悲凉之感。 境2所示:潮水依旧,城却不再,一“空”字足见其凄凉;因而,潮水碰到冰冷的石壁,只会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潮水如此,人何以堪? 境3所示:旧时的明月,仍旧钨地从城垛后面升起,“还过”一词,意味深长,说明月是见证,虽然还来,然而许多东西已不复返。 这三境,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的衰落不着一字,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中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可见其寄意的深远。 4、比较阅读:这首诗与李白的越中览古均为怀古之作,但在表现主旨的方式上有何不同。 两首诗均借景抒情,但刘诗并无“只今惟有”现实之景的强调,也无对怀古内容的明点,寄情的内容通篇都溶铸在具体意象之中,诗境更浑厚深远。 5、译诗 群山依旧围绕在故都周围,江湖拍打城根后寂寞退回。 淮水东边那旧时的月亮,夜深时仍然还照过女墙来。 6、鉴赏 这首席诗通篇都是写景,句句都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表达了作者希望当时统治者应以前车之覆为鉴的愿望。 第一句写空城四周被山峦围绕着,它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第二句写北面的江湖拍打着空城的城根,而后带寂寞之情又默默地退回。这两句是写山川依旧,可故都已荒废。第三句写淮水的东边升起的明月悬在空中,照着今日,也曾照过昔日,是见证;经四句写今夜的月亮又逐渐移到这边来,可这里已是空城一座。这后两句与月照空城,更见“寂寞”。全诗寓情于景,感慨城墙仍在,江潮和明月不变,但石头这座古城却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感慨唐王朝也已由盛变衰,期望着唐代统治者能吸取历史教训。 全诗的语言含蓄,意象具体,笔触凄凉,意境深远。 (5)锦瑟教案 1、题解 “锦瑟”或名无题,题目“锦瑟”是取句着两字。是一首广为传诵的有人认为是缠绵悱恻的爱情诗,或有人认为可能别有寄托或悼念亡妻之外,大抵是表现封建士大夫隐秘难言的爱情生活。 2、译诗 这锦瑟毫无来由,具备了五十根丝弦,每根弦,每根弦,都使我想起逝去的华年。 地庄周在清晨的梦中,变成蹁跹的蝴蝶,是望帝将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鸣的杜鹃。 明月临大海,闪烁着晶莹的珠泪,蓝田的日光和暖,升腾起美玉的轻烟。 往日的那些情事,又何必今天追忆!就是在那时候,我也已经不胜惘然。 3、品典 品典一:庄生晓梦迷蝴蝶 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后来梦醒,庄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 品典二:望帝春心托杜鹃 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亦表达殷切的思念。 品典三:沧海月明珠有泪 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海,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又有南海鲛有泣泪,颗颗成珠的故事。计人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一种复杂的怅惘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 品典四:蓝田晶暖玉生烟 蓝田的玉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冉冉上腾,远察如发,近观却元。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与典三所涵一致。 4、结构与主题 12句:由听瑟弦诉说思念往昔。 34句:由庄周化蝶,望帝托鹃思念亲人。 56句:由美人眼泪化珍珠,蓝田美玉化轻烟进一步眷恋。 78句:追忆悲欢离合仍是一片茫然。 这首诗的主旨隐藏得很深,我认为是作者追忆心中思念的亲人。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可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妨自己品味。 5、 鉴赏要点 构思新奇 开头写锦瑟诉说“一弦一柱思华年”思之殷切,思之缠绵。声声诉述思念之切。结尾句“当时惘然”“追忆此情”,使悲欢离合之情更令人断肠。可见作者构思之精巧。 朦胧美 诗人用“庄生”梦中的浪漫神奇想象,把人人带入美好的梦幻景象,令人神往;又用“望帝”把心托给“杜鹃”仿佛置身于“杜鹃啼血”的氛围中,更感受到离别后的思念这深。梦中的朦胧美如一幅画,雾也朦胧,水也朦胧,美人鱼落泪,蓝田美玉在阳光下闪光,仿佛燃烧出缕缕轻烟,冉冉飘拂。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乐游园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书愤教案 1、介绍作者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2、讲析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府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 的爱国青年形象。 颔联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诗人壮年时期点头生活的回顾。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理想,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前半部分。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 颈联抒情悲愤,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句中的“空自许”和“已先斑”形成鲜明对比。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主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愤之情。两个副词吐露出诗人一腔忠义无处寄托,华鬓点点,壮志落空的愤慨之情。在现实的强烈对比之中,包含着对投降派罪恶行径的愤怒指责。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后半部分。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 这首诗虚实相生,变化多姿。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句以实写虚,“北望中原气如山”,用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诗歌还通过场面写人,通过场面写情。例如,颔联对仗工整,描画白雪皑皑,秋风萧萧,万马奔腾战船横空的征战场面,从而赞美当年气吞残虏,挥戈卫边的爱国将士,是对“气如山”这种豪情具体形象的说明,从中可以看到作者战斗的热情。此联表面写宏大的场面,实际歌颂英勇的战士,表面写战争,实际抒发感情。 陆游用典巧妙不留痕迹。南宋名将檀道济曾自诩为万里长城,诗中陆游以长城自比,表明诗人对檀道济的敬仰,希望能像他的样建功立业。檀道济对当权派自毁长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诗人的心声,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摧残抗战力量的愚蠢。用典贴切自然。这首七律是陆游诗中的上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