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是一场非对称的竞争

上传人:daj****de 文档编号:55772411 上传时间:2022-02-1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是一场非对称的竞争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是一场非对称的竞争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是一场非对称的竞争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是一场非对称的竞争一、主流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基本特点及优势目前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与学界探讨的模式间有较大差异,理论上探讨所认为的第三种模式如 P2P、众筹等模式目前影响相对有限。在实践中发展起来有较大影响的是以阿里金融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 这一互联网金融模式并没有排斥传统金融模式, 而是包容了传统金融模式, 其可以复制和覆盖传统金融的业务模式, 但传统金融却很难复制和覆盖其业务模式。 其主要特点和优势如下:第一,实现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高度统一,具有海量的客户基础。这是互联网金融区别于传统金融最关键的特点。传统金融营运的主要是资金流,信息流较少,基本没有物流。阿里金融平台以物流为基础,信息流也较丰富,并以支付宝为手段提供了资金流, 三流一体大大增强了网络对客户的黏度。 腾讯的平台虽然是以信息流为支点发展起来的, 但也在不断增强其物流。 而且腾讯平台满足人们社交、 信息交流的需求, 这本身也是信息时代一种特殊的商品交换。 显然,以物流为基础的阿里在发展互联网金融方面更具优势。 总之,三流一体是目前主流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基本特点。这是在互联网时代出现的新趋势。通过这种三流一体的平台, 企业可以与客户保持密切的接触。根据统计平均每个网民每天上网时间超过3 个小时,而每个月花在网银上的时间不超过半个小时,平均每天不超过一分钟。人们把大量时间使用在诸如淘宝、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中,也就自然而然的更容易接受这些平台提供的信息和服务,这就是网络活动的“入口”。拥有“入口”的网络金融企业就如同拥有渠道的传统金融企业,能够更容易获得客户, 并使客户对其产生粘性。 而传统银行尽管也有网银产品,但由于缺乏“入口”则很难与具备平台的网络金融机构进行竞争。 商业银行可以把网上银行作得很好,但客户的点击率却可能相当有限。借助其强大的互联网平台,阿里现已发展了 5 亿淘宝注册用户、 8 亿支付宝注册用户(超过了 2012 年全国各家商业银行个人网上银行客户数的总和) 和 7770 万注册小企业用户,客户基础强大。第二、具有多点扩张的特性, 对客户有很强的聚合能力。 平台经济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多点式扩张。 传统经济是以企业为核心进行单点扩张, 结果是其成长速度只能以线性发展; 平台经济以客户为核心进行多点扩张, 其成长速度往往是以几何级数增长(就如原子分裂) 。传统企业中企业自身是拓展的唯一主体;但对于平台类企业, 当客户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客户也会成为其拓展的主体,比如腾讯 QQ,现有客户会主动代替企业向其朋友推荐, 从而成为业务拓展的主体, 而在市场存在空间的情况下, 现有客户越多这种成长速度越快。第三,具有正的网络外部性,边际成本递减,边际价值递增。 以淘宝为例。传统消费行为原本具有负的网络外部性:更多的消费者意味着更拥挤的购物环境、更恶劣的服务态度以及更高的价格。 但在淘宝的平台上, 消费者反而具有正的网络外部性。要原因在于消费者对店家的信用评级为克服“缺乏品牌和信誉”的小店家消费中的信息不对称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因此购物前先查看店家的星级成为淘宝买家的基本习惯。 但是在传统的环境中, “组织消费者对众多小商户进行信用评价”本来是无论任何企业形式都无法实现的, 只有当交易成本极大地降低之后,这一体系才得以建立, 随之而来的正的网络外部性则极大地刺激了消费者对淘宝的使用。就是说平台经济随着规模的提升, 不但有更低的成本 (信息平台一旦建立其边际成本趋于零),还有更大的效用(淘宝使用的人数越多,对潜在用户的吸引力越大),边际价值不断提高。第四,借助大数据工程,减少信息不对称。 大数据集合海量非结构化数据,通过实时分析, 为互联网金融机构提供了客户全方位信息, 通过分析和挖掘客户的交易和消费信息掌握客户消费习惯, 并准确预测客户行为, 使银行在营销和风控方面有的放矢。互联网金融在云计算的保障下,资金供需双方信息通过社交网络揭示和传播,被搜索引擎组织和标准化,最终形成时间连续、动态变化的信息序列。由此可以给出任何资金需求者 ( 机构 ) 的风险定价或动态违约概率,而且成本极低。以阿里小贷为例, 在贷前,阿里小贷可以调取企业的电子商务经营数据并辅以三方认证信息,判断企业经营状况、信用情况和偿债能力;在贷中,通过支付宝、阿里云以及未来的物流系统监控企业资金流、 信息流和物流情况, 为风险提前做出预警;在贷后,进一步监控企业的经营行为,深化信用评判,并对违约客户处以限制或关停其网络商铺等措施,并向其他网络客户通报其潜在风险。第五,具有长尾效应。 传统商业认为企业界 80%的业绩来自 20%的产品,但长尾理论认为, 只要产品的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 需求不旺的产品的市场份额可以和少数热销产品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 即众多小市场汇聚成可与主流相匹敌的市场。 目前比较成功的互联网金融模式都可以用长尾理论去解释: 它们的用户大多消费额度很小但数量很多, 这也能为之提供巨大的收入。 传统商业对这些长尾客户经营的成本过高, 难以盈利。但互联网企业借助大数据工程, 可以极大地降低经营成本,能作到有利可图。第六,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性,遵循 7-2-1 “赢家通吃”的游戏规则。 传统金融模式下, 由于交易成本较高, 市场呈现分割状态, 各竞争主体的市场份额相对分散,大部分机构都有饭吃。 但互联网金融下的竞争秩序完全不同, 软硬件上的规模经济以及平台和大数据的自然垄断特征使得 7-2-1 定律将在各个细分领域内充分发挥作用, 从而形成“赢家通吃”的游戏规则。 该定律指的是与传统行业更为分散化的竞争秩序不同, 信息技术相关行业普遍呈现出“赢家通吃”的规律:第一名占据 70%的市场份额,第二名占据 20%,而余下的所有竞争者只能分享 10%的市场。当然金融行业比较特殊,监管者不会允许出现 7-2-1 的分布,但若干家行业巨头的总和则有很大体量。 没有弱点但也没有长处的金融机构在互联网金融中将很难生存。综上所述,平台才是互联网企业杀手级的工具, 互联网金融竞争的核心在于平台的竞争。其发展会削弱传统金融企业的客户基础, 这是技术脱媒的真正威胁所在。金融脱媒只要银行改换经营方式和产品, 客户仍在。 但技术脱媒会出现客户的流失,对传统金融具有釜底抽薪式的影响。 数百年来, 银行之所以成为最强大的金融机构, 就在于其有着广泛的网络分布和客户基础, 这是任何其它金融机构都无法比拟的,也是银行的基础价值所在(即渠道价值) 。今天互联网平台的客户基础比银行更为庞大,银行的传统优势已面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除渠道价值外, 银行业的第二个基础价值是信息处理的价值。 众所周知,银行依靠丰富的信息处理, 不仅降低了信息处理成本, 同时也减少了信息不对称性而能降低信用成本。但互联网金融已在这方面有更大的潜在优势。在经营上,以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也已表现出相当的比较优势。在风险定价方面,互联网金融的贷款利率可达基准利率的 300%以上,远高于银行的定价水平。在资金成本方面,接近零成本。在营运成本方面,采用大数据工程,通过网络自动处理,可以大幅降低营运成本。在信用成本方面,由于数据充分,事前风险量化较为准确, 可大幅降低风险。 事实上阿里金融小额贷款不良率已从两年前近 2%下降至目前 0.84%左右,已低于银行业整体不良率, 与其息差相比, 信用成本确实较低。但经营方面的优势不是互联网金融最主要的威胁所在, 前述互联网平台聚合客户的能力才是其最主要的优势和威胁所在。 就信息处理方面而言, 假若互联网金融向银行业开放并实现信息共享, 但共享的往往仅是通用信息部分, 大量个性化的信息仍在其平台中, 这种竞争仍然是不对称的。 即使其开放全部信息, 但客户仍在其平台。 客户使用支付宝首先是因为有购物的需求, 同时支付宝又适合其平台,具有银行卡所不具有的功能,如托管功能等。所以,金融只是其平台的衍生品,是整个价值链中的一环。 其平台的价值包含了金融业的价值, 或者可以理解为,发展金融业只不过是互联网平台的价值进一步变现的过程而已。二、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主要弱点和劣势:第一,互联网金融企业难以具备高度智慧型的专业金融能力。 互联网企业能替代大量简单和标准化的金融产品, 但具备高度智慧型的专业金融业务却以替代。包括资产管理、投融资顾问、产品设计等金融专业能力,都是互联网企业无法通过技术进步用更低廉的成本获得的。许多专业金融业务不仅需要定量分析,还需要大量定性分析,这是大数据工程难以完成的。越是大型、复杂的项目,互联网金融企业将越难以胜任。第二,互联网企业可以进行一些简单和标准化的营销,但较难胜任复杂产品的营销。 对一些高度复杂、 专业性强的产品和服务, 提升感知价值的过程通常涉及到高强度、 高频度和个性化的互动沟通, 并且人际之间的信任关系会在其中起到巨大的催化剂作用,而这些作用是互联网模式难以实现的。第三,互联网金融企业对流动性风险防范不足。银行为了防范流动性风险有着严格的管控标准:如流动性比率高于 25%;存贷比低于 75%;核心负债依存度大于 60%等。此外,银行有着多级流动性风险防范体系:银行内部,三级备付金储备; 银行间市场拆借; 中央银行作为最后借款人。 对于互联网金融机构来讲,在这方面基本处于“裸奔”状态:缺乏内部有效的流动性风险防范体系;无法参与银行间市场; 得不到央行的紧急支持。 互联网金融对流动性风险有放大效应。虚拟账户的产生使网络金融逃出了传统金融流动性监管的体系, 甚至有可能摆脱真实货币的约束, 从而增大的潜在风险; 互联网金融超越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得风险扩散的速度更快。一旦风险爆发,将难以应付。第四,互联网金融企业对信用风险的防范有优势,但也有不足。 互联网金融企业理论上解决信息不对称更有优势, 但目前实际上还缺乏足够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手段:互联网金融的信息和大数据优势完全体现在对于平台内的客户, 但对于平台外客户或者跨平台客户 (如 B2C模式中,商家可能在传统、 网络的多个平台中进行经营活动),互联网金融就难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传统金融机构在这方面有更多的经验和方式,包括征信系统、贷款卡、尽职调查、抵质押担保等。例如阿里金融的贷款审批,对于 C to C (淘宝)的模式,可以大数据处理部分信息不对称;但对 B to C (天猫)的模式,只有商铺的部分交易等信息在平台上,不一定有银行的信息有优势。 而平台之外的客户, 就更难了解其资信情况。第五,互联网金融企业产生经营风险的可能性较高。 互联网金融企业注重追求创新,比较激进, 对金融风险的隐蔽性和滞后性可能认识不足, 容易在高速发展后产生经营风险。金融业容易出现概率小、影响大的“黑天鹅”事件,如果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不好,出现“福岛核危机”式风险,对互联网金融将带来致命性的打击。不过,上述分析主要是针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现况而言, 如果互联网金融平台取得了正规金融的牌照,上述许多弱点可能也并非不可以克服。三、中国具有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后发优势,发展势头强劲阿里金融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 从支付宝、阿里小贷、余额宝、资产证券化、聚宝盆(同业业务)、微博淘宝版(移动金融),到收购天弘基金、与民生银行全面战略合作,不断推进互联网金融的演变。 其发展模式从全球视野看也没有第二家。全球著名的互联网金融企业 PAYPAL直到近期才推出小额贷款,比阿里小贷晚了近三年。事实上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已立于全球互联网金融的潮头。尽管目前对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存在种种争论, 但不可否认的是, 中国现有的金融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 金融服务所覆盖的范围和金融效率都还不尽完善, 这给了互联网金融发展壮大的土壤。 发达国家因其有较为完善的金融体系,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反而不易。 同时,国内金融业较高的资本回报率也是促使互联网企业介入金融业的一个诱因。从宏观上看,中国金融改革对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新一届政府也在全力推进中国金融改革。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助于完善中国的金融体系。 在国际上,从上世纪后半期美国信息技术革命的历程来看, 其发达的金融体系有力地助推了一大批中小科技企业的创新, 牢牢掌握了信息时代的核心技术, 始终居于新技术革命的前沿地位, 并与德日等国拉开了差距。 由此可见, 金融改革及提高金融效率是经济转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发展互联网金融对促进消费和中小企业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 因此,借助互联网金融作为其中一个动力推进金融改革应是管理层的题中之意。在不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前提下,敢于试验,适度容错,不因噎废食,这是目前管理层在互联网金融发展上表现出来的基本态度。无论从市场环境还是从金融改革来看,中国发展互联网金融都有其后发优势。中国金融业象以往那样复制国外经验便可成为国内创新并占领蓝海市场的发展路径可能已行不通,互联网金融必须结合国内情况创新发展。阿里金融今年以来在互联网金融发展方面频频出击, 跃跃欲试。试想,如果其获得相关金融牌照将会如何? 5 亿淘宝注册用户、 8 亿支付宝注册用户和 7770 万注册小企业用户,其中一部分发展为信用卡、借记卡、小微贷客户,就将是一个惊人的数据。余额宝只用了18 天时间就将合作伙伴天弘基金的增利宝货币基金推上了中国用户数最大的货币基金的宝座, 由此可见其潜在的能量。 如果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再加入这一战团, 其影响更大。 而更关键的是, 阿里金融是否会就止于此?他完全可以在现有客户基础上根据供应链金融再进一步上溯, 并形成大中小客户紧密结合的金字塔结构, 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圈。 至于在技术和业务方面, 只要有足够的规模, 完全可以聘用业内顶尖的人才队伍, 复制和建立相关金融体系。 其不但可以发展出现有金融体系所具有的业务, 更会发展出现有金融体系所没有的大批新型业务。这是一场完全不对称的竞争。当然,阿里金融要快速并全面发展金融业务还要取决于政府是否会给他金融牌照。但是,即使政府不给其金融牌照, 也只会延缓但却难以阻止其发展的进程。阿里金融一直在不断翻墙, 跨越牌照的屏障。 如发展余额宝、 资产证券化等介入资产管理业务。 近期收购天弘基金, 就已获得了资产管理的牌照。 有报道其正筹划收购证券公司。未来是否会收购银行?例如,近期阿里选择与某股份制银行全面合作, 如果仅是业务合作, 双方的得益可能较有限。 阿里所掌握的核心客户和数据与银行的分享可能不会太多。 当然,该银行可以借此掌握平台运作的模式, 阿里则可能进一步掌握小微贷款的核心技术。就如当初阿里与建行的合作一样, 虽然最终双方分手, 但建行之后发展了善融商务, 阿里则发展了阿里小贷。 不过,阿里与该银行的合作是否还另有所图?为何选择该银行而不是其它银行进行战略合作?该银行具有股权结构较为分散的特点,一次定向增发阿里就可能成为大股东并掌控一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如果双方股权融合,无论对该银行还是对阿里集团的价值都有极大的提升。而且阿里收购天弘基金就解决了管理层的股权激励问题, 阿里对其它金融机构的收购也可能会采用类似的方法。目前双方或许还在磨合阶段,未来才能见分晓。没有该银行,阿里也有其它许多选项, 如在数量众多的其它中小银行中选择一家收购而获得银行牌照。 无论如何, 其介入金融业的趋势很明显。 在没有牌照的情况下,他会通过许多交易过程才能逐步介入金融业, 这会延缓其进程, 但难以阻止其发展。而其它互联网巨头也会效仿阿里而陆续进军金融业。监管部门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会在提高金融效率与金融稳定之间寻求平衡。最可能的选择就是有限度放开,分阶段发展。当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会受到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支配, 目前的互联网金融浪潮还没有经历一轮残酷的考验, 其也必将会在一片热潮之后, 经历从历泥沙俱下到大浪淘沙、 剩者为王的演变过程。 尤其是许多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风控体系极为脆弱,很容易遭受挫折。然而,这一切却不会影响互联网金融的生命力。 10 几年前中国也有一批象 8848 这样的电子商务平台前赴后继地失败了,但却催生了阿里巴巴这样的电商巨头。虽然 10 几年前国际上也有一批互联网金融企业倒下,但今天互联网金融的环境已显著不同。 当年商业银行很容易复制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但现在基于三流一体的互联网平台和全新的商业模式带来了优于传统金融的用户体验并具有强大的客户基础, 而传统金融在短期内却无法简单复制和吸收这些新的模式。四、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的基本对策探讨目前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还基本处于竞合关系阶段, 互联网金融很大程度上对传统商业银行还只是一种补充。 虽有一定程度的竞争, 但其影响还微不足道。不过,虽无近忧,却有远虑。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与传统金融未来必有短兵相接的时候。 这尤其对于以零售和小微客户为主而没有强大互联网平台支持的银行,未来发生正面碰撞的可能性更大。互联网金融对传统性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以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依靠其平台经济对传统商业银行客户的侵蚀与争夺。其二是其它商业银行通过不同方式发展出了适合自己的平台, 在互联网金融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还处于传统经营模式的商业银行将会面临进一步的竞争压力。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商业银行可以采取的基本对策探讨如下:第一,商业银行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商业银行可借助互联网公司的平台, 利用其客户和信息资源, 共同开发相关金融业务。 采用该方式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 虽然投入少且见效快, 但客户和信息资源是互联网公司的核心资源, 主动权也就掌握在对方手中。 对于较大型的互联网公司,当对方掌握了银行金融业务的核心架构后, 不排除对方自建金融业务并结束同银行合作的可能。 如前几年建行与阿里合作, 当阿里掌握小贷的主要流程后与建行的合作也就结束了。 这种方式也许更适合于对中小型互联网公司的合作。如果商业银行能够掌控这些平台, 对这些平台进行整合, 发展成为众多平台中的核心平台,则将是一种较有效的途径。第二,发挥商业银行的优势,建立必要的互联网战略平台,谋求商业模式的变革。通过电子商务是银行介入互联网平台的一个基本途径。目前商业银行介入电子商务的有建行的善融商务、 交行的交博汇和民生银行在其外围搭建的电子商务公司“合一行”,有报道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也在筹划设立电子商务平台。阿里巴巴能在电子商务方面获得较快发展, 关键是在支付宝中嵌入了第三方信用和托管功能。 而银行的信用与托管平台比电商要强得多。 同时,商业银行介入电子商务不必追求商业交易环节的利润, 而是在此基础上的金融服务及由此派生的高附加值,银行可以为加入网络的经营者让利, 从而加快电子商务的发展。 银行本身有强大的 IT 系统,对建立互联网金融能提供很强的技术支持。银行的信誉能更好地解决电子商务广受诟病的诚信问题。 银行目前本身盈利充足, 完全可以用现金牛业务支持具有未来成长性的平台业务发展。 有以上因素,只要经营得当,商业银行的网络平台应比电商更有竞争力。由于商业银行长期没有介入这一领域,电商才获得了异军突起的机会。电商平台目前已有阿里巴巴这样的龙头,受互联网平台赢家通吃规则的影响,其它竞争者在相同的市场里短期内难以超越其规模。 在电子商务模式的选择上,银行可以走与电商不同的路径和细分市场。 电子商务包括企业对企业电子商务( B2B)、企业对个人电子商务( B2C)、个人对个人电子商务( C2C)以及线上线下结合的电子商务( O2O)等模式。银行对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比较优势。如线上与线下结合的电子商务 ( O2O)。目前许多线下商业企业备受线上电商的困扰,而线下商企单个发展电子商务的能力有限,特别是大量中小商企,力量更有限。但银行可以提供一个网络平台, 将他们整合起来, 将银行的线上服务与商企的线下服务结合起来, 两者都会获得更好的发展。 商企可以利用银行提供的网络平台延伸其服务, 消费者又可以在线下得到实际的体验, 可以促进商企的销售, 既可降低商企的交易成本,又可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对商家是业务发展的倍增器。银行对商业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包括贷款、 支付、结算等,还可以为其供应商提供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 ,同时还能向商企的客户提供消费金融服务。O2O主要适应于商业企业,对于工业企业,可以发展 B2B等模式,即企业对企业模式。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 针对工业企业的电子商务有着巨大的商机,尤其对于中小企业, 电子商务更有价值, 可以提高其在流通环节的效率, 降低交易成本。银行有完善的支付结算体系,商业银行可以提供大量的金融服务。银行业也可以考虑以其它具有自身特色的方式建立平台。如先以开放式的金融服务为平台, 提供如金融产品搜索、 在线资产管理等功能, 再逐步向消费等其它功能延伸和扩展,发展成一个对客户黏性较强的平台。总之,在互联网时代,具有自身特点的平台才有生命力和竞争力。以银行的资源介入互联网, 不一定局限于某一种平台, 随着平台的发展, 广谱的理财业务、创业投资、股权交易与并购、旅游甚至社交、娱乐、游戏等互联网平台都会涉及资金流,都是可以探讨的,并从中找出有价值的平台逐步发展,最终发展成一个容纳量大、 能高效聚合客户的超级平台。 今后的客户将时时生活在互联网的海洋之中,未来的金融将离不开互联网,两者如同鱼水,交融合一,银行应以网络黏住客户,以金融带来增值,即以网络搭台,金融唱戏。大型平台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需要长期战略规划,并逐步、有序发展。在信息经济时代, 资金流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信息流。 互联网就是经营信息流的平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金融业自然会融入其中。 经营商品的商业企业已开始逐步被互联网企业所替代, 商品流都在逐渐融入信息流之中, 而资金流这样一种特殊的信息流更不会例外。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未来的情景也许不是金融企业并购互联网企业, 就是互联网企业并购金融企业, 二者的融合将是必然的趋势。拥有高效聚合客户的互联网平台将是未来竞争致胜的关键。 而没有平台支持的银行将始终处于被进攻和防守的地位, 部分失去客户的金融机构也许只能成为平台的金融服务外包商。从更广的角度来看,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实体经济在不断虚拟化, 许多服务业都在不断转化为一种信息流的表现形式, 服务业的形态也在随之改变。 这些信息的交融,导致许多行业的交叉、跨界与融合,行业的界限在模糊,并形成了大服务的概念, 任何一个行业可能都不会再象以前那样单纯, 而是某种复合形态。银行也许不再是单纯的金融企业, 最终的胜出者或许会表现为某种信息大超市的形态,一种以金融为重心但又兼容其它信息服务的综合性互联网大平台。 这是一种结构性的变化,也许这就是一个时代变迁的特征。在传统经济中,一般存在三种资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对应的有产品流、 商品流和资金流, 后两者是为前者服务的, 以完成产业资本的循环,并形成了商品的交易成本。 商品流和资金流在线下是分离的, 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商品流和资金流逐步虚拟化, 上线后都表现为信息流, 并逐步融合,“两流”开始融为“一流” 。这一变化可以大为降低交易成本,从而降低商品总成本。也许这就是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经济结构的改变,并可能引起商业模式的革命。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就已初具这种“二合一”的特征,也可能这就是一个新商业时代开始的标志。 如果这种趋势成立, 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就不是简单的抗衡,而必须从全新角度思考整体的应对策略并谋求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大变革。第三,大力发展高端金融业务。 互联网企业能替代大量简单和标准化的金融产品,但具备高度智慧型的专业金融业务却以替代,包括资产管理、投资银行、投融资顾问、 产品设计、高端私人银行等金融专业能力, 都是互联网企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无法用单纯的技术手段可以解决的, 越是大型、复杂的项目, 互联网企业将越难以胜任, 而金融企业专业能力的优势就越能得以发挥。 发展高端金融业务不仅可以增加商业银行应对技术脱媒的安全边界, 也是应对金融脱媒的重要手段。第四,积极发展金融互联网。 可探索线上作业、远程服务等模式,以供应链融资、贸易融资、消费贷款、循环贷款、质押贷款等适合线上运作的信贷产品为重点,积极推动融资产品、流程、机制创新,面向中小企业、小微网商和个人客户推出在线、自助式的融资服务等。 发展金融互联网可以多渠道改善银行的经营效率。以上是对互联网金融不太成熟的初步分析, 旨在抛砖引玉,以便带来进一步的探讨。任远果2013年 10月 18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