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55708263 上传时间:2022-02-18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5.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王涛15235888687参考书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选集第1卷)哲学的贫困(节选)(选集第1卷)共产党宣言(选集第1卷)雇佣劳动与资本(选集第1卷)马克思致帕瓦安年科夫的信(选集第4卷)(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前苏联梁赞诺夫主编:梁赞诺夫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4)俄巴加图利亚主编:巴加图利亚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5)日广松涉编注:文献学语境中的,-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6)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第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8)张一兵:回到马克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2009.(9)俞吾金:被遮蔽的马克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何中华:重读马克思,-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 科学社会主义这种划分最早可以追溯到恩格斯。恩格斯反杜林论:哲学编、政治经济学编、社会主义编。三部分对应着杜林的三本书:哲学教程、 国民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教程、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恩格斯采取的是一种策略:为了批判杜林,“我不能不跟着他到处跑,并以自己的见解去反驳他的见解。”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肢解马克思主义的危险性2、狭义马克思主义和广义马克思主义 究竟是谁拉响了“第一小提琴” ? 广松涉文献学语境中的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革命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简介“熟悉的陌生人” 由街头的革命退回到书斋里的革命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 亚当斯密和李嘉图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 另外几个思想来源: 古希腊文化 德国浪漫主义运动 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 导言称赞希腊艺术和史诗是“一种高不可及的范本”,“有粗野的儿童和早熟的儿童。古代民族中有许多是属于这一类的。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 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 浪漫主义运动的特征总的说来是用审美的标准代替功利的标准 马克思与海涅、歌德 马恩全集第40卷 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列宁领导的俄国革命 共产党宣言(写于1847年12月-1848年1月),无产阶级“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 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1881年2月底-3月初):“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卡夫丁峡谷”典故出自古罗马史。公元前 321年,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迫使罗马战俘从峡谷中用长矛架起的形似城门的“牛轭”下通过,借以羞辱战败军队。后来,人们就以“卡夫丁峡谷”来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 。 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一方面神奇地发展了社会的生产力,但是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它同自己所产生的社会生产力本身是不相容的。它的历史今后只是对抗、危机、冲突和灾难的历史。” 十月革命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理论基础。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 底最有前途的阶级。 共产党宣言:“它(资本主义制度)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 (2)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历史使命解放全人类,解放不是复仇式的,不再是以一种奴役形式取代另外一种奴役形式。 列夫托尔斯泰村中三日 (3)是否最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这与马克思本人一生处于社会的边缘,受尽屈辱有关。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 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实践性是最根本的。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具体体现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 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根本要求。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指出,共产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学说,而是运动,是用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动,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思辨哲学的最大不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又被称作“实践的唯物主义”。 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书本上说的学习方法只起到一个借鉴作用。 1、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1)学习理论,武装头脑。 (2)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践的学风。 一方面,要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态度;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和反对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态度。 (3)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卡尔马克思的自白梁赞诺夫 著 您最珍爱的品德 一般人纯朴 男人刚强 女人柔弱 您的特点目标始终如一 您对幸福的理解斗争 您对不幸的理解屈服 您最能原谅的缺点轻信 您讨厌的人马丁塔波尔 您喜爱的做的事啃书本 您喜爱的诗人莎士比亚、埃斯库罗斯、歌德 您喜爱的散文家狄德罗 您喜爱的英雄斯巴达克、刻卜勒 您喜爱的女英雄甘泪卿 您喜爱的花月桂 您喜爱的颜色红色 您喜爱的名字劳拉、燕妮 您喜爱的菜鱼 您喜爱的格言人所固有的我无不具有 您喜爱的座右铭怀疑一切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世界观 从世界演变的过程来看,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 人们正是在谋求物质生活资料以维持自身生存和不断改善 自身生活条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形成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写于1886年初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 。”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谁是世界的本源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划分为唯物主义和 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根据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黑格尔)。 不可知论:康德和休谟。西方存在着不可知论的传统,比如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德谟克利特、皮罗、现代证伪主义者卡尔波普尔等。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我们只能认识现象,现象背后的 物自体不可被认识。不能被认识的就留给信仰。给信仰留 下余地。 古留加康德传 有神论(唯心论)和无神论(唯物论)的对峙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峙 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物质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万物由某一种或几种元素构成。 中国-“气一元论”、“五行说”;印度-“水风地火”;古希腊泰勒斯-水、赫拉克利特-火、德谟克利特-原子和虚空。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由当时已知的最小粒子即原子构成。 辩证唯物主义者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如笛卡尔)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性,统一于物质。 1、自然界 宇宙天体、基本粒子、生命现象、反物质 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 时间对人的意义。 虚空并非一无所有,存在引力场、磁场等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2、人类社会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物质性的。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关于费尔巴尔的提纲:“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八条)“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第十一条) 解释世界思维领域求真非批判性 改变世界行动领域求善求美批判性 2、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3、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实践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对自然的掠夺、占有应该是有所节制的,有限度的。海德格尔:“人的生产会造成人的毁灭。”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人与人的矛盾(阶级斗争)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两大和解:人和人矛盾的和解、人和自然矛盾的和解。 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1、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断的。 2、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木桶效应。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蝴蝶效应。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 3、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上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它提供给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合二为一。杨献珍。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一分为二。毛时代特色。 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 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物质运动,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物质静止。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同一性 (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2、斗争性 (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矛盾双方相互排斥,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新事物。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用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 质是一事物区别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有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变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僧肇物不迁论:梵志出家,白首而归,邻人见之曰:“昔人尚存乎?”梵志对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秃子论证和稻草原理。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1)在总的量变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2)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因素,否定因素是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质向新质的转化。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所谓“扬弃”不是全盘否定,而是既舍弃又有所保留。 事物的辩证发展要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第二次否定是在更高阶段上向着起点的复归。 正题反题合题 否定否定之否定 老子:(1)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道者反之动。“反”字兼有两义(正反训诂):一为“反”,即作为正题向反题的单纯否定;二为“返”,即作为反题向正题的复归。 道远离道向道复归 马克思导言: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者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成人感到愉悦吗?他自己不该在更高的阶梯上把儿童的真实再现出来吗? 儿童的天真丧失天真再现真实 黑格尔认为“好的无限”是向着自己起点的无限复归,而不是直线式的发展。因为在发展之中有丧失对美好之物的丧失。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作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客观辩证法 主观辩证法 恩格斯:“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 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起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 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形式,离开人的意识、思维而独立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主观辩证法则采用观念的、逻辑的形式,是同人类的思维的自觉活动相联系的,是以概念为基础的辩证思维规律。 (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方法论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两点论和重点论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原因和结果 德谟克利特主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都受因果必然性和客观规律的制约。“找到一个新的因果律比获 得波斯国的王位还要高兴。” (2)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趋势,体现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前途。 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减缓作用。 德谟克利特在强调必然性时,他否定了偶然性,把自然界的一切作用都归结为必然性。 只强调必然性,会导致宿命论。 偶然性和自由的关系。 (3)可能性和现实性 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依据的、合乎必然性的 存在。 (4)现象和本质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为我们的感觉器官所把握。现象具有欺骗性。 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 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透过现象看本质。 (5)内容和形式 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1、辩证思维方法使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 (1)归纳和演绎 归纳:从个别到一般。休谟的“归纳难题”。 演绎:从一般到个别。 一方面,归纳和演绎互为前提。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为归纳提供理论依据。 另一方面,归纳和演绎互为补充。归纳必须靠演绎来补充和修正。 费马大定理、三角形内角之和180度。 (2)分析和综合 分析是指在思维中把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和要素,以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 综合是和分析相对应的方法。综合是指在把整体分解为各个要素的基础上,再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活动。 分析窄而深培养专家 综合宽而浅培养通人 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 (3)抽象和具体 在认识过程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具体,一种是感性的具 体,一种是思维的具体。 感性的具体,是指人的感觉器官所得到的生动而具体的知觉表象,它是人们认识的起点。 抽象是通过分析把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区别开必然的本质的方面和偶然的现象的方面,从中取抽出必然的本质的因素,以达到对具体事物的某一本质方面的认识。 思维的具体是运用综合的方法,把对事物各方面的本质的 认识联系起来,形成全面的整体的认识。 感性的具体抽象思维的具体 (4)逻辑和历史 2、现代思维方法 (1)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方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 (2)现代思维方法又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1、规律 规律这个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 在根据和本质联系。 (2)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 (3)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相对重复性。不受时空的局限。 2、规律的客观性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支配。 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但这绝不是说人们在规律面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人们在实践中,可以认识和发现客观规律,并利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社会谋福利的目的。 荀子: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和区别 1、自然规律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2、社会规律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3、两者的联系和区别 (1)联系 两者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规律。 (2)区别 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在起作用。自然规律只要具备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 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社会规律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变现形式。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应客观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反映对象不只是一般的模仿,而是能动地创造。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 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列宁:“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改变世界不仅意味着强化客观世界的变化过程,而且意味着创造世界上原来没有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格格不入。 庄子秋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 老子: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荀子解蔽:蔽于天而不知人。 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 (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人们能够创造历史,但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 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成现实的物质力量,就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实现。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社会历史趋势和主观选择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