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调查报告专题

上传人:w****1 文档编号:54740749 上传时间:2022-02-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4.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调查报告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学生调查报告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学生调查报告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生调查报告专题中学生调查报告是当今中学生社会实践方面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中学生调查能力和写作努力的提高,本站最新收集数十篇中学生调查报告,希望对中学老师起一定的参考资料作用,也对中学生写调查报告,确定调查主题提供参考.范文一:中学生理财调查报告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是不愿意让中学生接触金钱的,认为从小持币会使孩子思想受到铜臭气的不良影响.这种消极防范导致中学生缺乏经济意识,出现盲目消费,不会理财等现象.其实,作为家庭成员之一,中学生不可能不和钱打交道,试图给中学生创造一个真空的消 费环境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中学生适当地注意增强经济意识,对健康成长十分有利,也便于提高辨别和分析能力,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大部分中学生家长都固定地给他们一些零用钱,数量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但每次还未到月末,同学们早已将零花钱用年完了.很多同学对钱该怎么用这一理财的基本问题存在着种种不熟的偏见和误解,甚至在他们身无分文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的钱到底花到哪里去了由于初中生年龄较小,家长一般不会给太多的零花钱.绝大多数(约占79%)的初中生每月零花钱低于 50元,但也有5%勺初中生每月零花钱超过100元.据调查,在同学们零花钱白支出项目中,经常购买饮食品占被调查人数的70%,位列第一,紧随其后的分别是文具,书籍,报刊杂志,磁带和光盘等.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同学存在乱消费,理财能力差的问题.理财意识淡薄是导致中 学生理财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正如有些同学所说:很多同学信奉钱是身外之物,出手要潇 洒大方,;也有的人认为算来算去烦死人,省来省去也省不出几个钱,还不如今朝有钱今 朝花,.所以同学们的零用钱很大一部分都是在不正确的理财观念中被浪费掉了.家庭对孩子理财能力培养的疏漏,是造成中学生理财能力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学校对孩子的理财教育也很少涉及.因此,家长应对中学生进行必要的理财教育 .比如,培养孩子良好的消费习惯,懂得 进行价格比较购物消费;家里一些有关财务问题的讨论中 ,不妨让孩子适当加入,了解适度消 费的道理,预防,杜绝一些孩子从小自家里私下拿钱 ,在外随意借钱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能养成以下良好的理财习惯:第一,学会消费,懂得必要的消费规矩.形成正确地花钱,算账的观念,逐步养成良好 的生活习惯.比如生活中需要购买东西时,需明白哪些该买,哪些不该买,哪些买了划算.第二,懂得钱来之不易.要正确认识钱的作用和地位,懂得钱是劳动成果,珍惜父母 劳动成果,不奢侈浪费,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第三,找机会参加储蓄存款,增加金融知识.如将逢年过节,过生日,长辈或亲友送的 压岁钱,贺礼等进行零存整取,自己计划管理,体验理财的滋味.第四,获得一些投资知识.可以集邮,集币等,有机会可以学习购买基金,债券.第五,合理利用女?零用钱,用于购买学习用品,交通费,以及同学间小额募捐等.现今世界,理财能力是一个人得以生存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也是素质教育不可忽 视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要培养和锻炼这种能力,专家建议:在孩子八九岁就应当注意培养其理 财意识,而到了中学这一理财观念的形成和定型时期 ,家长和学校更应积极做好引导工作 .中学生理财探究小组全体成员指导教师:胡蕙大学生课余活动调查报告 08年调查报告 旅游调查报告白色污染调查报告人力资源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会计学专业调查报告白领调查报范文二:当代城市中学生社会人格状况调查报告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我们的社会处在现代化的进程当中,而教育界也在逐步完成自身的现代化。新的 时代需要新的培养人的机制,新的人才需具备哪些特征?目前学校和家庭对中学生的不利 影响有哪些?这些问题自然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故而在1999年“社会调查实践课”中,我们选定了 “全国26个大中城市中学生家庭与学校教育现状抽样调查”这一课题。经过调 查和分析汇总,参考各种文献,现选取当代中学生的社会人格特征作研究对象,原因有以 下两点:通过调查了解当代中学生社会人格的现状,可以发现我们的家庭、学校在学生 性格培养上存在的不足,是哪些因素导致积极的社会人格,而哪些又导致消极的人格。 对目前处在转型社会中的我国中学生而言,其社会人格同其社会的性质同样具有过渡特征,在传统与现代的 人格类型转换的现阶段中透视当代中学生的人格特征,哪些透视出时代的特色,而哪些还 体现出历史的束缚。前一点主要出于应用的思考,而后者则更多偏重于对社会文化变迁的 理论思考,所有这些,构成了我们从事调查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对于社会人格的基本界定,我们是这样把握的:“即是指在特定历史阶段下其一 社会群体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为群体每个成员所认可和接受的群体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 征既是社会性的,同时又伴随价值判断过程。”社会人格产生于社会行动,是指“行动的 个人赋予其行动以主观意义,行为考虑到他人并在其行动过程中以他人为目标”的这样一 种心理特征 。而研究中的理论假设则主要采用了类型学的方法,正如后文斯宾塞的“尚武社 会”和“工业社会”的划分一样,我们将社会人格分为传统与现代的两种典型,而社会转 型中的中学生社会人格也具有过渡的特征,即旧的社会形态中的某些社会人格与新的社会 形态对某些社会人格的表现同时在当代中学生身上体现,而且正向后者转化。在研究中,我们采用了抽样调查的方法,将全国所有城市分为大、中、小三等,然后在大中城市中按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随机抽取了26个城市作研究对象,共计回收中学生答卷275份,经检查,结果客观有效,问卷质量高,并采用SPS必计软件作统计分析,并按照调查工作计划中确立的指标项目分别作检验分析,同时结合图书馆中的人口学资 料,作了初步的思考。下文中,拟从当代中学生对所处环境的态度与感受、偶像崇拜、人 格倾向、转型社会人格结构几方面具体阐述。二、社会转型期中学生对所处家庭和学校环境的感受和态度家庭是影响和作用于个体思想观念、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的主要社会环境之一, 我国素有“三岁看老”的说法,即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个人一生的行为规 范、心理特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至个性气质、品德塑造的重要作用,据郑杭生先生 所编的社会学概论新修,家庭对个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大致有三: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社会化的开端,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 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对儿童的感情和爱的培 养,家庭环境对个人而言,其作为感情交流和体验爱的主要场所无疑较之其他社会环境重 要得多,丰富的感情交流对一个人感情和心理的正常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种 感情的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家庭感情交流的程度如何。家庭中父母的权 威对儿童的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家庭环境中的权威形象和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使家庭 社会化对个体的心理和观念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塑造力。基于此,在我们的调查中,重点 设计了有关方面的题目,经过初步的统计分析和基于理论的思考,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 的问题是颇值得我们思考的。1.部分父母老师的德育影响力与子女自身难以协调一致。在被调查的中学生当 中,有的父母较注重子女的德育教育,而且在平时能够作到言传身教,自身具有示范性 作用,这对子女的教育是非常有利的,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有的父母则不是很注重德育 的教育,这已是一个不低的比例,事实上,父母亲在家庭内的各种行为所体现的道德、形 象和道德内涵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子女的楷模,这在人生观尚未完全定型的青春期前期的少 年儿童中尤为如此。父母与子女在家庭里充当的角色与地位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说“父 母是施教者,子女是受教者,是依赖者,他对有支配权的一方-父母,会发现自居作 用,而子女在这种作用下会追随和仿效父母,以期将来能成为父母那样的人。”当然这种机制的作用有时完全是潜意识的。由调查的结果来看,在问及学生“当老师教导您怎样做人与父母教导不一致时,您会选择什么?”有的中学生选择了(A) “听父亲的”其 较之(B) “听母亲的”所选比例%稍高,但由此已可看出现代中国家庭德育中母亲的地位 较之古代“父严母慈”的家庭中母亲的地位已有很大的提升,虽然这样,还是可以看出现 代中学生对父母的教导的依赖性已下降到足以引起重视的地步,因为也有的学生选择(C) “听老师的”,可见在学生的品德教育的施行者中,老师无疑是较之家长更具有道德 典范和说服力的人物,其所行所言会给尚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奠基阶段的中学生带来巨大 的塑造性影响。当然,在“父母教导与老师教导不一致时”,大多数中学生还是理性地选 择了 “谁对就听谁的 (F),这一比例达,而不是像以上三个简单地选“父亲”(A)%、“母亲”(B)%或“老师”(C)%那样,“谁对就听谁的”表明了他们已具有判断的能力,不盲从、不迷信权威,这是当代青少年心理上的一个显著特征。不过我们仍须看到另一面,竟然有的中学生选择(E) “谁的说法与我相符合就听谁的,这一比例之高是让我们始料不及的,我们起码可从中看出当代中学生的“自我中心”倾向的表现,当代的中学生,由于独生子女占较大比例(本次调查结果中,独生子女占 66%),在家庭 中地位较高,致使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得到强化。而这种性格特征一方面 会导致一部分学生持有过度的“自尊感”,而且对于他们未来生活中面临的人际关系的良 好发展无疑是一种潜在的阻碍。这一部分学生较之前面“谁对就听谁的”那些学生而言, 更难以与人相处,常常以自己的价值标准评判一切事物,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和替他人着想,这是我们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所应重视的一个问题。最后,我们关注到选择(D)项“谁的都不听”的那一部分学生群体,这一部分学生占总体的。他们的回答显明地表现了接 近青春期和正处在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所普遍具有的叛逆性,不过他们的回答更趋极端罢了。叛逆性,这种具有抵抗色彩的心理特征,本身就是该年龄段人群的社会人格之一,中 学生“他们在这一时期特别注意观察和认识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学会扮演不同的角色, 实现角色的自我不同,而如果个人在这一时期的社会交往活动缺乏主动和自信,将不能正 确地理解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而在活动出现角色混淆不清的现象。”既然青少年特别注意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利于自己的角色扮演,但同时家庭里父母的教导与学校里老师的教 导如果存在价值指向上的不一致性(这种情况目前在我国的确存在:老师作为传统的道德 训导者与尤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家庭中父母的价值观实际是有很大的不一致性的)这种 不一致性增加了青少年的困惑,有时让他们无所适从,兼之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的自我 意识与独立意识发展进程加快,而且快速的知识、科学技术的更替又打破对以往权威和长 辈的一味服从,于是一部分青少年就有可能不重视传统的道德教育,他们就可能“谁的都 不听” 。更多范文,敬请登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件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