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国文化八

上传人:ail****e1 文档编号:54739711 上传时间:2022-02-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4.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国文化八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国文化八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国文化八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国文化(八)7.1 士农工商(明灯按:本部分不见于要略与指南)春秋时期齐国的贤相管仲最早把土商工农的排位确定 下来。早期中国不歧视任何一个行业,凡是生活与生产所需 要的行业都是正当的行业;凡是从事正当行业的人都是值得 尊敬的人,士商工农四民都受到尊重。土商工农可以专业化也可以兼而为之农可以经商,士可 以从商,商可以从政。汉晁错第一个提由农本商末的理论,向皇帝提生了重农 抑商的建议。土商工农之间的平等地位从此分由高低贵贱。7.1.1 士1) .地位独特的社会阶层,介于统治集团和被统治集团之间。社 会地位高四民之首。2) .作用开创、继承和发扬了博大精深中华文化3) .经济实力:低4) .人物儒化或官僚化的读书人,代表人物往往是各个时期的著 名学者。5) 1.2 农1) .地位:低2) .经济实力:差3) .人物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人口【原注】决定了中国是农业大 国。历代都有农民通过各种途径(如科举、起义等)进入土 的阶层。【原注】农业文明最早由现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发明 耕地工具的是神农氏;第一个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 的是黄帝;第一个制定农历的是尧。7.1.3 工1) .人物从事各种制造和加工业的生产者。2) .特点子承父业,善于动手动脑、善于发明创造、善于制造先 进工具与先进器具等。城市经济越发达,工业越发达。【原注】比较:燧人氏钻木取火,西方的火是从天堂偷 来的;木屋与草房是有巢氏动手动脑创造的,西方的伊甸园 是上帝为人创造的。(四)商1 .人物从事物资流通领域的经营或服务行业的人员。2 .特点城市越发展,商业越繁荣,商业的发展促进城市的发展 在早期的中华大地上,政治家可以弃政从商,商人也可以弃商从政。韩非子是第一个把商人列为五蠹之一。3 .2婚姻家庭中国古代婚姻家庭知识主要包括婚姻形式、婚姻礼仪、 婚姻法律等。7.2.1 古代婚姻的形式7.2.1.1 一夫多妻制中国古代社会普遍实行此制度。每个朝代虽有关于妻妾 数量的大致规定,但实际上并不严格,官方不干涉。传统中 国男性的正妻只有一个,其他有婚姻关系的女人常称为妾。 中国皇帝的正妻是皇后,其它妻子称妃嫔等(当老婆开始代 表妻子后,小老婆便可以指妾)。7.2.1.2 一夫一妻制绝大多数平民百姓家庭是一男一女终身同居的形式。妻 死可续妻,夫丧可改嫁。【明灯注】原笔记脱中国婚姻制度沿革一节,见要略P346350,兹将其梗概如下: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经历了血缘群婚、对偶婚和夫妻知 婚姻三个阶段。1)血缘群婚:同血缘的氏族成员交配成婚,以现在的 观点看,是乱伦,如传说中黄帝与其妹妹女娟成婚。2)对偶婚:禁止氏族内通婚,即同姓不婚,除此之外, 别无禁忌,以现在的观点看,是男女性自由,生子归母,亦 随母姓(没有办法,因为母亲们也很可能不知道孩子的父亲 哪个坏蛋),因此早先的姓全带女旁。3)夫妻婚姻:夫与妻的概念在这个阶段才产生,产生 于父系社会,主要是一夫一妻和一夫多妻制度,前者早有滥 觞,如尧将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舜,后者以现在的经 济学观点看,是相互承包关系,延续至今。7.2.2 古代婚姻礼仪1) .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父母对子女婚姻有决定权。子女必须遵从父母之命,婚姻还必须由媒人从中介绍,男女不准自由恋爱,婚嫁。2) .六礼(古代婚礼的基本程式,先秦时制定)(1)纳采:男方请媒人向女家提亲。礼记:纳采用雁。雁具有随着阳气而迁居的习性;失去配偶后不再另配的 品质。纳采用雁象征着忠贞、守节,与男权社会中女子从属 于男子的现实相合,要求妻子服从丈夫。(2)问名男方请媒人问女方的姓名和生辰年月即生辰八字,特别 是秦汉以后,随着门阀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高门与低门,嫡 由与庶由,有着严格的差异。(3)纳吉(正式订婚的仪式)男方将占卜合婚的吉兆报告女家,男女双方换定贴,确 定婚姻关系。(4)纳征(纳币)指男家向女家赠送聘礼。男方向女方赠送彩礼以后,婚 姻关系就宣告正式成立。男家赠予女家彩礼后,女家亦应回 赠男家一些礼品,不过其数量要少得多,只要有象征意义即 可。男女双方互赠的礼品都必须是双数,其中含有成双成对 的意思。(5)请期选择结婚日期。由男家卜得吉日,请女家商定。(6)亲迎在结婚之日,由新郎亲自去女家迎娶新娘,归来举行婚 礼。古代迎亲最初用车,后来演变为用花轿。最隆重的是拜 堂仪式,包括拜天地、拜祖宗、拜父母。(三)古代婚姻的相关法律1 .五不娶:逆家女、乱家女、世有刑罚、世有恶疾、丧母之女2 .七由(休妻):不顺父母、无子、淫佚、恶疾、多言、 盗窃、嫉妒3 .三不去(不可休妻):有所娶无所归、为公婆守丧三 年、先贫后富4 .二义绝(夫妻之间):两族之间殴杀、通奸5 .协离:夫妻双方一致同意离婚,法律允许。三.姓氏名号(明灯按:本部分可参要略 P4860及指南, 原笔记是对要略的提炼和归纳)(一)姓与氏1 .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 简称族号。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 个氏族部落的称号。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最早由现在母系氏 族社会时期。1 .氏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由若干新的部落,这 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氏,是姓的分支。氏由现在父系氏族社会时期3.姓与氏的关系周初天子为姬姓,氏很多。分封姓同则族同。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先秦姓氏有别。姓明血缘,氏别贵贱。姓是族号,氏是分支标志。氏为贵族专有。春秋氏不为贵族专用, 氏也成姓,姓氏并立,数量骤增。 姓氏相同,以名相别。名字(个人标志)日益突生。战国姓氏混一。随着宗法制度的崩溃,等级制度被破坏, 姓氏合二为一,标志着现代意义姓氏的产生。汉姓氏统一,姓与后来基本相同,氏为女性称呼。1)氏最早表示氏族的分支;周代以后诸侯以封地为氏,或以祖先的官爵号为氏,由此氏成为贵族地位的标志, 称为: 贵者有氏,贱者无氏;例如,商鞅本姓公孙,因是卫国贵族, 故称卫鞅,后来被秦国封于商地,故又称商鞅。2)先秦时代,氏主要用于男子,以示地位,而姓用于 女子,因同姓不婚,以示血缘,称为:男子称氏以别贵贱,女子称姓以别婚姻。女子只能按孟仲叔季的排行来称呼,例 如孟姜女,她姓姜而非姓孟,她排行老大,故曰孟,与今日 迥然不同。3)秦汉以后,姓氏混同,例如史记说秦始皇因生 于赵,故姓赵,于是氏也变成了姓,统称姓氏。4)不知何时起,氏成了已婚女子的称呼,例如刘姓奥 女嫁给张姓,则称为张氏,家谱或死后墓碑则记张刘氏,反 映了夫为妻纲的宗法观念。4 .姓氏来源上古最早产生的姓:(母系氏族,姓里都有女字旁)姜,姬,姚国名:齐,鲁,楚,秦地名:东郭,西门动植物:牛,羊,马职业:陶,乐,卜官职:司马,尉,史,司徒少数民族:宇文(隋代宇文化及),尉迟(音yuchi,如 唐名将尉迟恭),慕容(古鲜卑族,如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复),长孙(如长孙无忌,唐太宗的皇后好象也姓长孙)爵号:侯,王居住地:西门(西门庆,但西门子绝对不是),东郭,东方(东方朔),南宫排行:孟(伯),仲,叔,季5 .姓氏数量汉500左右宋1700左右清5000左右,清亡后,姓氏大减,少数民族姓氏混于 汉姓之中。如爱新觉罗改姓金、赵,叶赫纳拉改姓叶等。现代3000左右据中华姓氏大词典,中国历史上共有姓氏 11969个, 其中单姓5327个,复姓4329个。1987年人民日报公布, 常见姓氏200个,最常用100个,人口众多的19个,这19 个姓共占全国人口一半以上。最大姓李(1亿),其次王(9千万),张(8千万),依次是李王张刘陈杨。(二)名、字、号1.名与姓氏的关系名是个人的符号,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2.命名原则(左传)1)信:上天的征兆。如孔鲤,陆游;2)义:祝颂。如屈平,郑和,张居正,康有为3)象:孩子的象征。如孔丘,赵云,苏轼4)假:借用奥物名称。如用五行命名,朱棣,朱高炽5)类:孩子与父亲的共同点,如傅抱石傅二石傅小石命名六忌:国名、官名、山川、隐疾、畜牲、器帛3 .字及其与名的关系同义:屈原名平,字原;诸葛亮,字孔明;班固,字孟 坚;毛泽东,字润之。反义:朱熹字元晦;管同字异之。相关:孔丘字仲尼;苏轼字子瞻。无关:刘邦宇秀;欧阳修宇永叔。字是在举行成人仪式上所取。古代男子20岁举行冠礼,女子15岁举行笄礼。颜世家训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古 人自称一般用名,不用字。字是供他人称呼所用。4 .号唐宋时期,文人活跃,号真正流行,明清达到鼎盛。种 类有自取号,他取号和浑号。1)自取号个人喜好:陶渊明五柳先生;欧阳修六一居士籍贯或居住处:李白青莲居士;苏轼东坡居士;居室:陆游老学庵,王维竹里馆2)他取号地望:王安石王临川;李鸿章李合肥官爵:鲍照鲍参军;杜甫杜工部谥号相称:韩愈韩文公;岳飞岳武穆3)浑号【明灯注】此部分不见指南与要略一般是他人所取,形象而通俗,多见于文学作品。如宋 江及时雨,李逵黑旋风,鲁智深花和尚四.三教九流(明灯按:本部分不见于要略和指南)三教:儒、释、道;九流:儒,墨,道,法,阴阳,名,农,纵横,杂家此种说法产生约在宋代,明代以后很少用这个含义。三 教九流泛指旧社会中各种人物和各种行当,本是中性词。明 代后多指下层社会人物,今犹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件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