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六首》㊣唐宋

上传人:fgh****35 文档编号:54365718 上传时间:2022-02-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体诗六首》㊣唐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近体诗六首》㊣唐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近体诗六首》㊣唐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总第 课时 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案 王贵和近体诗六首唐宋教学目标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2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味中体会诗歌意蕴的特点。3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中国堪称诗歌的国度,而唐朝则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人群星璀璨,作品浩如烟海我们欣赏了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琵琶行,还有许多出类拔萃的诗人创作的脍炙人口的作品值得我们欣赏。简介近体诗近体诗又叫今体诗(“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绝句,由四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绝句,七字句的称七言绝句。学习山居秋暝1介绍王维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王维的思想和诗歌,一般四十岁左右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以游侠、边塞诗为主,诗风豪迈、气势雄浑,表现了那个时代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在其后期,由于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等原因,对政治感到厌倦,开始过起了亦官亦隐、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后期的诗歌主要反映这一淡泊闲适生活的山川田园诗。由于王维晚年信奉佛禅,又使他的山水田园诗中显出一种幽深清远、静谧空灵的境界,从而形成了他自己诗歌的独特风格。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为我国山水诗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田园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不仅擅长音乐、书法,还是著名的大画家,是中国绘画史上南宗的开山鼻祖,文人画的创始人。他将音乐、绘画的义理与手法,融汇贯通与诗歌创作中,以自然凝炼而富有特征性的语言,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色彩鲜明、立体感强而又意境高远的自然风光图。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2情感内容赏析首联:点题“山居”“秋暝”,紧扣题意描绘出秋天雨后山村傍晚的大背景,给人以深远、幽静、清新之感,为全诗笼上一层清新洁净的基色。平和恬静的景象也是诗人闲淡心境的写照。颔联:明月、松林、清泉、山石几种意象组成色调明洁的图画,具体渲染了山景的清幽。与“清泉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相比,多了几分空明,少了几分冷寂。这是一幅无人的山水画。颈联:在“空山”的背景上,描绘了人物活动的两幅优美的画面。颔联先写所见,再写所闻,颈联则先写所闻,再写所见,使空山宁静的秋夜增添了几分生气,使整个画面更有动感,更有诗情。 画面美,画面中的人更美。诗人选择少女们洗衣归途上欢声笑语不断,渔夫利用夜晚月光捕鱼这些细节,从不同侧面写出了山村居民淳厚、朴实的风尚。 一个“喧”字,生动地表现了少女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 尾联:是面对景物发出的感慨。诗人宕开一笔,由写景转到抒情,反扣“秋暝”的诗题,收束全文。面对这个称心的世外桃源,诗人情不自禁地想留在山中,想归隐了,诗人反用“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留”(楚词招隐士)的诗意,巧妙表达了自己对山中秋色的喜爱和安于隐居生活的心情,深化了主题。 小结:这首诗描绘山中秋日傍晚空明而清新、幽静而有生气的自然风景,表现出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主旨) 3艺术特色赏析艺术特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学习登高1朗读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界标,也是唐文学的转折点。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磨练了一批文人,杜甫就是当时为国家、人民的哀乐而歌唱的诗人代表,正因如此,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这首诗是杜甫55岁时所作,诗人怀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计窘迫。登上高楼,个人悲怆与国家疾苦一齐涌上心头,他写下了这首诗。古人推崇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甚至称它是“旷代之作”。2鉴赏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风、 天、 猿、 渚、 沙、 鸟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 三峡秋景图。时当深秋,登高仰视,所以说“高”; 长江三峡多猿猴凄厉叫声。水经注 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夔州一带,山高林密,常有高猿长啸,哀转不绝,所以说“哀”;深秋九月,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说“清”;风霜高洁,水落石出,所以说“白”。因为台高,故愈觉其风大,所以说“急”;风大则水鸟低飞盘旋,故说“回”。起笔便有悲凉的气氛。画面的惨淡,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颔联:写了什么景物?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创设了怎样的意境?落木 长江-感伤 悲怆 旷远 雄浑 宏伟 写远眺之景借落叶、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颈联:“秋”在诗人的眼中为什么是含“悲”的? 一悲:离家万里;二悲:秋风萧瑟;三悲:长年漂泊;四悲:年岁已高;五悲 :百病缠身;六悲:孤独登台。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高远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国难家忧,命运艰难,可恨两鬓又白发增多,穷途潦倒志不得伸,因病戒酒不举杯,悲愁更难排遣。“艰难”指什么?为什么会让他愁白了头?诗人为什么戒酒?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境界? “艰难”指国家多难、自身潦倒。“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正是时势的艰难,深恨巨痛使诗人愁白了双鬓,再加上因病戒酒,悲愁就更难排遣。主旨:全诗写登高所见秋色,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3艺术特色沉郁顿挫第二课时学习蜀相1背景介绍蜀相是杜甫定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时写的。“蜀相”即诸葛亮。诸葛亮曾帮助刘备振兴汉室,建立蜀汉政权,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刘备死后,他辅佐后主刘禅治理政事。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他带兵讨伐司马懿,出师未捷,就病死在军中。后人在成都为他建立了祠堂,即今武侯祠。杜甫在唐肃宗乾元十二年(759年)十二月到成都定居,第二年春天(上元元年(760年),他走谒了武侯祠,写下蜀相这首咏史名作。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既感慨当年朝廷中缺少像诸葛亮这样的匡时济世之才,又痛感于自身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在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的同时,又叹惋他的壮志未酬,含蓄的表达了自己的痛苦。 2鉴赏首联,自问自答,交代祠堂所在地及环境。题作蜀相而不说“武侯祠”可知杜甫意在人而不在祠。但诗又分明自祠写起,为什么呢? 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因而颂诸葛亮,由写武侯祠引入,既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又由祠堂景色的凄凉、冷落气氛,使读者体会到诗人的惋惜,由此而联想到诗人自身的遭遇,感悟诗人壮志难酬的伤感。颔联,写祠堂内的景色.草深树茂恰恰表现出来的是肃穆幽静,“自春色”和“空好音”暗含无人欣赏之意,它写出了祠中的凄凉、冷落的气氛。颈联,评价诸葛亮的功绩。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完成他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他慨叹了。尾联,这两句诗是叙事兼抒情,加上前面六句有力铺垫,收束(合)得既有精神,又有余味。 “英雄”,这里可以理解为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3小结杜甫早年曾有抱负,自比为舜的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前夕,杜甫离长安回奉先探亲。不久安禄山发动叛乱并攻下潼关,杜甫一家人流亡北行。他只身到了凤翔,被授为左拾遗,却因上疏救房琬,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探亲。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他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既表达了他对诸葛亮的敬仰和对诸葛亮大业未成人已去的叹惋之情,又跟自己壮志难酬的痛苦融为一体,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情怀。学习锦瑟1导入简介。白居易的诗妇孺皆懂,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这首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罢了,所以也要算做一首无题诗,解读极为不易。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诗的内容是回忆往事,情调低沉,诵读时要放慢速度,总要给人一种迷惘的感觉。2赏析首联:用的是民歌的起兴手法。诗人用瑟起兴不是无因的,瑟这种乐器本可以演奏各种情调的乐曲,但诗人们往往喜欢把它跟哀怨的情调联在一起。颔联:诗人回忆中的感受。出句用庄周梦为蝴蝶事,对句用望帝魂化杜鹃事,则似乎表明了诗人对“华年”的一往情深,即无论是梦是真,他都不会让自己的“春心”(也就是他的美好理想和情思)自生自灭,即使他死去,也要像望帝那样借杜鹃的啼声唱出自己的悲哀。以上两联是“起”和“承”。下面的颈联该是“转”了这是历来诗家在律诗创作上极为重视的一联,最能见出作者的功力,也最不易写好。颈联:二幅画,前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明月为背景,塑造了鲛人泣泪成珠的形象,后以蓝田秀丽的群山和温暖的阳光为为背景,塑造了“玉生烟”的形象。这两幅画面尽管色调不同,但在表达作者怅惘、悲伤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尾联:是“合”。当时既有怅惘之情,则今日追忆必定更加怅惘,的确是不堪回首了,张中行用“一切都如隔世”为此句作注,真是妙极了!3小结特色清丽的语言。鲁迅在致杨霁云的信中曾说:“玉溪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这是对李商隐语言艺术的高度评价。从这首诗也可见一斑。例如开头写诗人听瑟的演奏,用的只是“无端”“一弦一柱”等,语语清空如话,却使人可以想像出那音调的凄婉悲怨来。中间两联所描绘的图景也同样具有清新明丽的特点,其中有栩栩然而飞的庄周的化身蝴蝶;有杜鹃的声声哀鸣;有海上鲛人的泪光珠光;有晴空下升腾着的玉气。每一幅都有浓浓的抒情气氛和丰富的意蕴,可以使人品味无穷。第三课时学习书愤1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1154年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1172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淳熙五年(1178年),被召回临安,先后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为主和派所忌,任职期间多次遭到罢斥。晚岁闲居故里。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2赏析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通篇都是围绕着“志”写的。首联: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这是暗写他欲图恢复失地。“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颔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这两次胜利的战斗,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这两次战斗都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当时诗人才36岁。颈联:说现在,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塞上长城”,点明诗人之志。“空自许”,跟上文“世事艰”照应,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后出师表里曾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学习石头城1简介作者刘禹锡(772842)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为朗州(现在湖南常德)司马。元和十年(815年),被召至京,游玄都观,写诗讽刺新权贵,复出为连州(现在广东连县一带)刺史。长庆元年调任夔州刺史,三年后再调为和州(现在安徽和县)刺史,在任两年复罢去,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路经金陵时,写下组诗金陵五题,石头城是这组诗的第一首。2赏析这首诗通篇都是写景,以凄凉的基调寄寓着国运衰微的感慨。石头城写了那些景象?表达作者什么感情?王国维人间词话:“一切景语皆情语。”石头城用写景寄寓感慨。这首诗一开始就写空城四周的景色。你看,城的东、南、西三面依旧绵亘着高低起伏的群山,它那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北面的江潮依旧拍打着城根,而后带着寂寞的心情退回,那声音仿佛在叹惜着昔日的繁华已经化为乌有。在这种苍莽凄凉的氛围中,读者不禁要问:山川形胜的六代帝王之都为什么会变成一座空城呢?后两句其实正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这时,诗人仿佛指着那从淮水东边升起的明月说道:它就是历史的见证啊!诗人称它为“旧时月”,跟李白的诗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览古)有同工异曲之妙,意思是此刻天上的月儿曾照见过六朝腐朽的封建统治者在秦淮河游乐的情形,照见过当年的豪华生活,也目睹了这些朝代的迅速灭亡。而今夜呢?你看它又逐渐移到女墙这一边来,可这已经是一座空城了。沉寂的群山、带着凉意的潮声、朦胧的月夜,全诗句句写景,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仍然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3小结特色刘禹锡的诗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思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刘禹锡的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陋室铭尤为著名。背诵六首诗,完成课后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