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主讲人:赵淑兰社会学基础社会学基础课件制作说明课件制作说明符号说明:为方便快速翻阅,同时给同学们本课程一个整体感,本课件采用目录与动作链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制作,链接符号的使用与含义: 返回“总目录” 返回“章节目录” 返回“未介绍完的纲目目录”使用方法说明:请你在使用时见到 这样的指示标志就返回。祝你学习进步!社会学基础社会学基础 学习资源 导言:社会学是什么?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第四章社会互动 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 第六章社会组织社会学基础社会学基础 第七章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 第八章社区 第九章社会制度 第十章社会问题 第十一章社会控制 第十二章社会变迁 第十三章社会的现代化 第十四章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附录 练习题学习资源学习资源教材:王思斌主编,社会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主要参考书目:邱泽奇著,社会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安东尼吉登斯著,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学习资源学习资源学院图书馆期刊社会学、社会学研究等学院图书馆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分册网络学习资源网络学习资源学院图书馆电子资源维普资讯(院内有效IP地址免费使用)中国知网(有偿使用)中国数字化期刊群(有偿使用)超星电子图书馆(有偿使用)网络学习资源网络学习资源网络学习资源网络学习资源网络学习资源网络学习资源网络学习资源网络学习资源导言:社会学是什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像人们在不断地处理经济学的问题一样,也在不断地处理社会学的问题,从家庭关系到工作关系,从结婚生子到养儿育女,从社会经济活动到政治运动,都有社会学研究的议题。社会学研究从一个人出生开始,讨论人们的成长、学习、工作、婚嫁、家庭、群体和组织中的社会学议题,最后讨论对社会的整体认知。社会学关注客观的、可测量的社会现象;关注人类的组织活动,关注组织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关注经济现象的社会基础及其相互关系;关注具有普遍意义、可解释的文化现象。邱泽奇社会学是什么经典故事:苏格拉底的爱情与婚姻观社会学探讨的重要内容举例:恋爱婚姻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婚姻吗?(自由讨论)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婚姻?有一天有一天, ,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老师就让他先到到麦什么是爱情。老师就让他先到到麦田里去田里去, ,摘一棵全麦田里最大最金黄摘一棵全麦田里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来的麦穗来, ,期间只能摘一次期间只能摘一次, ,并且只可并且只可向前走向前走, ,不能回头。不能回头。柏拉图于是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了。柏拉图于是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了。结果他两手空空的走出了田地。老师结果他两手空空的走出了田地。老师问他为什么摘不到。他说问他为什么摘不到。他说: :因为只能摘因为只能摘一次一次, ,又不能走回头路又不能走回头路, ,期间即使见到最期间即使见到最大最金黄的大最金黄的, ,因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因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的, ,所以没有摘所以没有摘; ;走到前面时走到前面时, ,又发决总又发决总不及之前见到的好不及之前见到的好, ,原来最大最金黄的原来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早已错过了麦穗早已错过了; ;于是我什么也没摘。于是我什么也没摘。老师说老师说: : “这就是爱情!这就是爱情!”之后又有一天,柏拉图问他的老师什么是婚姻。他的老师就叫他先到树林里,砍下一棵全树林最大最茂盛,最适合放在家作圣诞树的树。其间同样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样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于是照着老师的说话做。这次,他带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树回来。老师问他,怎么带这棵普普通通的树回来,他说:“有了上一次经验,当我走到大半路程还两手空空时,看到这棵树也不太差,便砍下来,免得错过了后,最后又什么也带不出来。” 老师说:“这就是婚姻!”苏格拉底的爱情与婚姻观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社会学的产生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 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社会学的界定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与基本问题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功能 社会学的知识体系与学科特点 社会学的功能社会学产生的标志性事件 1838年孔德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首次提出“社会学”以及建立这门学科的大体设想。孔德关于人类智慧(精神)发展的三个阶段 神学阶段 形而上学阶段 科学阶段 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社会学之父”。他认为,19世纪的人类已经进化到了“实证的时期”。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包括社会静力学(静态角度)和社会动力学(动态角度)。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社会学产生的条件社会历史条件:思想启蒙运动、工业革命 思想条件 :一是近代西方社会思想 ;二是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学术条件 :文艺复兴以来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及其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显示了自然科学方法的巨大威力,这启发社会思想家对社会的认识:可否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 西方社会学的形成:孔德、斯宾塞、涂尔干、韦伯 美国社会学的发展:受实用主义的影响,从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入手,注重应用研究。1873年萨姆纳在耶鲁大学讲授社会学课程。19世纪末20世纪,形成芝加哥学派,注重对城市问题与社区研究。帕森斯:将欧洲社会学引入美国,建立结构功能理论。符号互动论、社会交换论也发展迅速。20世纪60年代以后,新的社会理论不断在美国崛起。 当代社会学的发展: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达伦多夫的社会冲突论;卢曼的系统理论。法国:布迪厄的结构主义建构论,对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研究,以及对实践、场域、惯习的研究;福柯对权力、权力的谱系学的分析,展示了后现代主义的观点,以及对现代权力观的否定。英国:吉登斯结构化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行动与结构二元对立。发展中国家:形成了本土社会学理论。如拉美国有社会学家对发展问题的研究,依附理论的提出。 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20世纪初,社会学课程出现在京师政治学堂、京师大学堂等高校中。 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社会学获得了较快发展 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取消了社会学。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中断达20多年之久。 1979.3.30,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指出社会学“需要赶快补课”,正式开启了重建社会学的进程。从了解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我们才能总结出社会生活中的一些规律,使我们能更好地按规律来处理我们社会生活各方面不断发生的变化。社会学的理论就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那些具有规律性的认识。社会调查是社会研究的基本工作。费孝通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王思斌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郑杭生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社会宏观、微观结构;社会宏观、微观过程。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最基本);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社会变迁。 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功能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功能社会学的知识体系 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分工举例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分工举例对贫困问题的研究怎么研究?何为“贫困”?怎么解决?理论社会学研究要解决的问题社会学研究方法要解决的问题应用社会学要解决的问题社会学的学科特点社会学的学科特点整体性观点 科学性 方法与知识的综合性 建设性与批判性 应用性 原因在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与广泛性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实证性,可验证性 以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为目标追求 社会学的两个基本取向:维护改良取向和革命批判取向 把社会视为一个整体,认为社会各部分之间、社会现象内部存在着复杂的联系 社会学的功能 何为“功能”? 何为“社会学的功能”? 功能是部分对整体所发挥所作用 指社会学这门学科对人类和具体社会的运行所起的作用 。(1)为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社会规划;(3)能提供组织管理的知识;(4)为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做出贡献。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第一节什么是社会社会的含义社会的类型社会的特点第二节社会的构成要素第二节社会的构成要素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社会关系+社会行动第三节文化第三节文化文化的含义与分类文化的特性文化的结构与功能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变迁第一节什么是社会第一节什么是社会 西方文献中“社会”的基本含义斯宾塞:社会是一个超级有机体。马克思: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两种需要(食、性)两种生产(物质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社会交往社会关系(以自然关系生产关系为基础)社会 社会的涵义 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通过互动以及互动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而联结在一起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社会的实质是什么?唯实论唯名论认为社会是客观存在的。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社会对个人的行为发挥主导作用。因此,社会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社会的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研究这种既定的结构如何去指导、塑造其成员。宏观倾向,强调社会的稳定性 。(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帕森斯 )站在个人优先的立场上,认为人们的行动建构着社会,只有了解每一个行动者,才能真正了解社会。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微观取向,强调社会的建构性。(韦伯、符号互动论者 ) 社会的类型宏观社会的类型 具体社会的类型 二分法 三分法 斯宾塞:军事社会(强制性) 工业社会(个人自由)中国社会学家:传统社会(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要特征)与现代社会(以现代工业生产为主要特征) 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 孔德关于社会发展的三阶段(以人类智慧发展为标志):(1)神学阶段把社会看成是上帝的造物;(2)形而上学阶段用抽象的自然力说明一切事物;(3)科学阶段用科学方法探索社会的规律。 现在一般将社会三种类型:(1)前工业社会;(2)工业社会;(3)后工业社会。志缘社会 血缘社会 地缘社会 业缘社会 社会的特点 多样性 复杂性 变动性 原因在于社会的多样性、人们的社会活动的多样性、人们组合方式的多样性 人的复杂性决定了社会的复杂性 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制度的更新、社会运行机制的变化、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的变化等 第二节社会的构成要素第二节社会的构成要素 社会的构成三要素 人(社会行动者) 社会关系(社会行动者的联系方式) 社会行动 人的两重属性 人是社会行动者 社会需要对人的行为的意义 社会关系的涵义 社会关系的类型 社会是一个行动体系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的形成 人的两重属性 自然属性(生物性) 社会性(本质属性) 是人与生俱来的属性,即生物性。表现为:生命、本能(P31麦独孤:本能是先天遗传的、固定的行为倾向和行为模式)。生物性是一个存在和活动的社会基础。 是指个体接受群体和社会的文化而表现为群体和社会的特征,是个人遵照社会规范参与群体和社会生活的特征。表现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能动性、有共同的生活模式等。社会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的特征。 人是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行动者(行动者是从事社会行动的人)。 人作为行动者是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统一。主体性:是指人可以主动地采取自己认为合适的行为的特征。客体性:是指每一个人都是他人行为的对象,人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并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对方的行为并做出反应。人的需要是社会性的,需要是一个人行动的基础和积极性的来源。人的需要是社会性的,需要是一个人行动的基础和积极性的来源。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需要的历史发展规律认为,生存、享受、发展是人类需要历史发展的三阶段。图2-1三种社会需要的历史发展规律 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论 1943年五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或爱(社交)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1954年七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或爱(社交)的需要自尊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美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社会关系:是社会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的关系是社会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的关系,是从抽是从抽象意义上说明处于相同或类似的社会相对位置上的人们之象意义上说明处于相同或类似的社会相对位置上的人们之间的共有的行为模式间的共有的行为模式,是在社会中占有一定位置的社会角是在社会中占有一定位置的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色之间的关系,即它们之间的稳定的,合乎社会期望的相互作用的模式(如父子、师生关系)。社会关系的作用:为扮演某种角色的人提供了行为模式。社会关系的类型从角色纽带的性质的角度分从角色结合形式的性质的角度分结合关系分离关系混合关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志缘关系 社会是一个行动体系社会关系形成于社会行动之中,为社会行动提供框架与方向(通过社会规范),角色扮演者(行动者)则以自己对行为规范的理解而采取行动。因此,社会关系体系也是一个社会行动体系。 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的形成社会结构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即结构化过程。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的构成是一个不断再生产的过程,体现为二重性(英吉登斯)。第三节文化第三节文化 文化的涵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惯、信仰和价值等。 文化的三层次含义广义的“文化”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中尺度的“文化”主要指制度和规范文化,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通过创造、选择、积累而形成的行为规范、习惯和生活方式小尺度的“文化”仅指科学文化知识,是对文化的非学科化的理解 文化的分类三分法物质文化(有形的、具有物质特征)规范文化(以行为规范为主体,包括行为方式、办事规则、共处规范)认知文化(人们的各种知识,包括态度、价值和信仰等)社会学主要研究规范文化,即研究带有意义的社会行为规范对人们的行为及社会生活的影响。 以文化发生的领域为标准分类文化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和学到的文化是群体共享的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的文化的特性文化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的产物;对于一个个体来说,文化不是先天就有的特征和能力,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当某种行为和价值被群体接受、共享时,它们才成为文化并被保存和留传下来。符号是人类表达意思、进行交流的工具,符号包括人类的语言、表情、姿势,以及标志等任何有意义地表达某种事物的东西。当这些符号所承载的意义被普遍认可后,符号也就有了独立存在的价值,也就成为某种意义的象征。各种符号的相互结合表现为复杂的社会意义。文化的结构文化的结构文化的功能文化的功能 文化模式文化模式 文化丛 文化丛文化丛文化元素文化元素 文化元素文化元素文化元素文化元素整合功能 导向功能 维持秩序功能 传续功能 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的相对差异性(指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 文化变迁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变迁 原因表现主文化与亚文化我族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中国文化的类型与特点 变迁的原因 文化冲突 文化融合 原因由于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环境不同,人们谋生的手段与方式不同,所以他们所创造的文化也不同。 表现(1)在宏观层面上,文化可以分为不同的文化类型或文化模式;(2)在地域上,有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3)在经济类型上,有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工商文化;(4)在文化相对地位上,有主流文化与亚文化。 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中占主导或统治地位的文化。亚文化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 我族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我族中心主义是指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认为本民族的文化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而掩护与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相对论)认为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去评判其他民族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类型与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属于一种以家庭宗法制度为主体的伦理型文化。其基本特点:重实际,求稳定,安土重迁,以家族为本位,尊君重民,重视人伦等。 变迁的原因一是人们的发现与发明;二是因不同文化的接触而发生的文化传播。 文化冲突是指两种文化接触时,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生的互相反对的情况。 文化融合是指拥有两种文化的群体在相互交往(被迫的或自愿的)过程中,原来的两种文化相互吸收对方的长处而趋于一致的现象。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第三章人的社会化第一节人的社会化的涵义与内容何为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人的社会化的内容第二节社会化的机制与过程社会化的实施机构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第三节社会化与个性发展个性及其形成社会化在个性形成中的作用个性与民族性何为“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一个人由生物体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即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狭义广义是指从人的出生到其成为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即青年这一阶段的社会化。广义的社会化伴随着人的一生。基本社会化(婴儿青年的社会化 ) 继续社会化 再社会化 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社会化研究的三个角度从文化的角度从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化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化是社会和群体向个体传输文化,个体学习和认同文化的过程。社会化是使个体变得具有社会性,培养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社会化的必要性社会化的可能性 从个人角度来看 从个人角度来看 人类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人有语言的能力 人要自生存下去就必须参与社会群体生活,继承人们在以往创造的文化,不断学习人们创造的新经验、新知识,也即必须进行社会化。 一个社会要延续就必然要求其新加入的成员了解已有的文化遗产,认同社会的主价导值,遵循社会的行为规范,即对新成员进行社会化。这种依赖性使群体与社会对新的社会成员实施社会化成为可能。同时,较长的依赖期使新社会成员学习文化知识成为可能。 学习能力主要包括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 语言是人类传达信息、沟通思想的工具。语言特别是文字语言具有储藏的性质,可以把人类经验与知识保留下来供后人学习。语言有文字语言、口头语言、符号语言、肢体语言等形式。 社会化的内容 人类发展的任务 人生六阶段(哈维格斯特人类发展):(1)幼儿期,主要学习基本生活技能。(2)儿童期,通过游戏学习一些动作技能,学习与同伴建立良好关系,学习文化知识,发展道德感。(3)青年期,学习社交,准备择业与组织家庭,学习价值与伦理体系。(4)壮年初期,结婚生子育儿,立业。(5)中年期,养家糊口,教育子女,侍奉父母,调适自身。(6)老年期,适应退休与收入减少,适应配偶死亡带来的影响,并与同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主要是指基本社会化(从出生到青年阶段的社会化)的内容,主要有:(1)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2)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3)学习社会行为规范(4)明确生活目标(5)培养社会角色 何为“人的社会化机制”?人的社会化机制是指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内在机理,它是一个相当广阔的领域,包括社会化的实施者与社会对象的关系模式,社会化对象的内在心理特征等。 社会化机制的三种理论解释 教化论 学习论 教化论 社会化的实施机构 家庭 同龄群体 学校 工作单位 大众传播媒介 教化论:将人的社会化过程视为社会化的实施者向社会化对象实施教化的过程。认为社会化的任务就是将不知不识的生物人教化成为具有群体与社会文化的社会人。 其特点是:社会化对象是被动的。 代表:斯金纳代表:斯金纳。他认为自发性行为与操作性学习有关,提出斯金纳箱理论,表明行为的后果对自发性行为(随意性行为)有决定性作用。 自发性行为行为的后果以前的自发性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降低以前的自发性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提高被否定被批评不愉快体验被肯定被奖励愉快体验 学习论:将人的社会化过程视为社会化对象主动学习的过程。认为社会化过程主要是社会化对象的主动学习过程,在社会化过程中必须确立社会化对象的主体地位。 代表: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强调人是积极主动的,认为人能够判断、规定和创造自己的行为。 互动论:将人的社会化过程视为社会化的实施者与社会化对象的相互作用过程。认为人的社会化是一个由社会化的实施者与社会化对象共同参与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一方面,社会化的实施者向社会化对象灌输知识、价值和规范;另一方面,社会化对象对自己的行为有所选择,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实施者的“灌输”行为,从而以新的方式实施社会化。 艾利克森关于人类成长的八阶段说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克森把人生分为八个阶段: 婴儿阶段、幼儿阶段、学前阶段、学龄阶段、青少年阶段、青年期(成年早期)、成年期(中年期)、成熟期(老年期)。 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人生任务,社会对不同阶段的人会提出不同的要求。 如果人能够成功地对特定的社会要求做出反应,就会得到积极的评价,从而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并进而对未来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反之,则会产生消极影响。 例如,婴儿期:未得到良好照顾,安全需要未得到满足,则会产生不信任感。幼儿期:过多限制与责怪会使其产生羞耻感。基本社会化(即婴儿青年的社会化)基本社会化(即婴儿青年的社会化):是指从婴儿到青年时期的社会化。可分为三个小的阶段:可分为三个小的阶段:(1)婴儿学龄初期的社会化 特点:初到人间的生物人、初涉人世的社会人,始以家族教育为主,后由家庭教育向学校家庭教育转变。 主要任务:基本的生活技能、知识与行为规范、道德意识(2)少年期的社会化 年龄:12-15岁。 特点:不安分、人生的“躁动期”、社会化的“危险期”。 主要任务:学习文化知识、相对独立地实践社会行为规范(3)青年期的社会化 年龄:14、15岁20岁左右。 特点:生理、心理上已接近于成人。六大高峰:体力、智力、特征行为、社会需要、创造、超常规行为高峰。少年青年社会化遇到的问题少年青年社会化遇到的问题(1)心理上的断乳(社会性断乳)(2)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3)理想与现实的矛盾(4)社会的迅速变迁(5)代沟 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是指人们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活到老,学到老”再社会化是指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基本上已不适用,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与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原因:一是适应新角色的需要;二是知识折旧与知识更新的需要。 被动再社会化(如,犯罪分子的改造)主动再社会化(如,跨文化者的再社会化学习原因:一是原来的社会化失败;二是原来的社会化成果基本上已不适应。 什么是个性? 也称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一般表现为它的倾向性,即在一定的、具体的条件下对个体的某些态度与行动的积极的、选择性的推动。这种倾向性主要表现在兴趣兴趣、气质、性格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认知风格、自我调控我调控等方面。 弗洛依德的人格“三我”结构人的个性不是先天的,而是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而成的。个性以生理素质为基础,但社会实践、社会化过程对个体的个性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请以西游记中孙悟空为例,思考人格“三我”结构。请观察红绿灯前人们的行为,分析其人格“三我”结构。个性的形成 弗洛依德(1856-1939)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是生物本能我,自我是心理社会我,超我是道德理想我。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超我追求完美。 气质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 性格性格一种与社会关系最密切的人格特征与社会关系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包含着丰富的社会道德含义。性格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态度与所采取的言行言行上。性格是在后天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受个体的生物学因素的影响。性格差异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请思考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如,贾宝玉多情与反叛、林黛玉抑郁与聪慧、曹操雄心与奸诈、关公勇猛与忠诚) 态度态度是个体对社会、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包括对事物的评价、好恶和趋避等方面。 社会化在个性形成中的作用 促成社会个性的形成。原因:在同一个群体或社会中,个体社会化的外部文化环境是相同的,群体或社会则用同一种标准去要求、塑造同一类个体,其结果是同类个体有相似的个性。社会个性:是指同一群体中多数成员共同具有的心理特质和性格特点,是一个群体中成员个性的共同的方面。如,男人性格与女人性格、东方人性格与西方人性格等。 造成雷同性格的出现。原因:雷同性格是对群体成员过度社会化的结果。过度社会化往往是同集权体制、自上而下的单一的社会化方式相联系的。 雷同性格是指同一群体的不同成员的个性、性格高度相似的现象,是群体成员个性中的共同部分大大超过不同部分而处于支配地位的现象。人的个性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而成的。社会化过程对个体的个性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个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当我们把群体视为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时,这一群体的社会个性就成了民族性或国民性。 民族性:是一个民族的大多数成员共有的个性特征。国民性:是一个国家的国民所共有的个性特征。在单一民族国家中,民族性即国民性;在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通过互动形成的共有的个性特征,即是这个国家的国民性。如,日本的国民性是指大和民族的性格特征;而中国的国民性是指整个中华民族(华夏民族)的性格特征。 中、日两国国民性的特点 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如,爱美而又黩武;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菊与刀”: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菊是日本皇室的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中国国民性基本上建立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之上。农耕文化与以家族、家族、村落为特点的居住模式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相对封闭与保守的、以人伦为取向的文化特征,并内化为民族成员的心理与行为特征。重视儒家文化与集体主义文化的人认为,中国国民性的特点是:看重权威、保守、依赖性、顺从、礼让、谨慎、勤俭、忍耐、安分。第四章社会互动第四章社会互动第一节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社会互动的涵义社会互动的类型社会互动的意义第二节社会互动的理论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符号互动论常人方法学拟剧论第三节社会角色社会角色及其类型社会角色的扮演社会互动的涵义 社会互动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社会交往,是指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社会行动动的过程,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社会行动的过程。 何为“社会行动”? 社会行动是指人们所做出的以他人为行为指向的,并以他人的符合自己预想的反应为目的的行为。 韦伯关于社会行动的四种类型 单位社会行动的构成要素 目的合理性行动价值合理性行动 情感合理性行动 传统行动 行动者行动者 目的目的 手段手段 条件(情境)条件(情境) 规范规范 思考:试以找工作为例,理解社会行动的构成要素。思考:试以找工作为例,理解社会行动的构成要素。 社会互动的类型社会互动的类型 不同行动主体不同行动主体之间的社会互动之间的社会互动 人人际际互互动动 群群体体互互动动 是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如:企业之间的合作、国家之间的交往。 不同性质的社会互动不同性质的社会互动 合作合作 冲突冲突 竞争竞争人际互动:是作为行动者的个人之间有意识的、有目的人际互动:是作为行动者的个人之间有意识的、有目的的相互作用。的相互作用。 人人际际互互动动的的特特点点 互动发生于个人之间 在大多数情况下,互动双方是“共同在场”的,即互动是直接的、面对面进行的,在少数情况下,人际互动也可能通过媒介来进行 互动双方都明白各自的角色,其行动的目标和手段是明确的 双方的行动与反应都是及时的,双方能直接感受到互动的结果 感情在人际互动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合作:是不同个人或群体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相互配合的互动方式。合作:是不同个人或群体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相互配合的互动方式。合作是人类最基本的互动方式。可分为共同合作(是一种共时性的集体参合作是人类最基本的互动方式。可分为共同合作(是一种共时性的集体参与)与分工合作(包括分散性合作与序时性合作)。与)与分工合作(包括分散性合作与序时性合作)。 合合作作的的条条件件 参与合作者有一致的目标 参与合作者不能单独达到目标,而必须相互依赖 参与合作者能力的互补性 参与合作者有最基本的信任 竞争:是不同个人或群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互动方式。竞争:是不同个人或群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互动方式。其目标是其目标是“物物” (如:财富、权力、名誉、爱情等),而不是(如:财富、权力、名誉、爱情等),而不是“人人”。 竞竞争争的的条条件件 存在着想占有同一目标的个人或群体 参与者都希望独占这一目标物 目标物具有排他性,即一方占有,另一方就会丧失 冲突:是指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冲突:是指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各自获得共同珍视的目标而采取的斗争、各自获得共同珍视的目标而采取的斗争、压制、破坏以致消灭对方的互动方式。压制、破坏以致消灭对方的互动方式。其目标是其目标是“人人”,而不是,而不是“物物”。在冲突中,双方都将对方视作敌对者,并将在冲突中,双方都将对方视作敌对者,并将注意力集中于敌对者身上,而不是目标物上。注意力集中于敌对者身上,而不是目标物上。 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集体行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集体行为涵义:涵义:集体行为通常是指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所采取的群体行动。分类:分类:可分为初级集体行为初级集体行为(包括骚动、传闻、社会动荡不安、时尚)和高高级集体行为级集体行为(社会运动) 特特征征 群体性 非组织性 突发性 社社会会互互动动的的意意义义 促进对自我的认识满足行动者的社会需要社会互动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自我意识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库利用“镜中自我”这一概念来形象地说明人们都是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的。“镜中我”的三个阶段(感觉阶段、解释阶段、自我反应阶段),并认识到“首属群体”对自我的形成最为重要。个体的非自足性决定了他必须与他人共同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即需要社会互动。社会互动是满足需要的途径。社会结构的基础是社会关系,而社会关系则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通过交往与互动而形成的。 马马克克思思的的社社会会交交往往理理论论 马克思对社会交往的界定: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马克思对社会交往的界定: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所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所有方式,是人从事共同活动的过程。有方式,是人从事共同活动的过程。马克思认为,社会交往对于满足人们的需要和促进马克思认为,社会交往对于满足人们的需要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交往是个体生存的需要;第一,交往是个体生存的需要;第二,交往是人自我显现的方式;第二,交往是人自我显现的方式;第三,交往建构着社会。第三,交往建构着社会。代表人物:代表人物: 米德(米德(Jeorge H. Mead) 托马斯(托马斯(W. I. Thomas) 库利(库利(C. H. Cooley) 布鲁默(布鲁默(Herbert. G. Blumer) 库恩(库恩(G. Manford Kuhn)等)等符号互动论:是一种通过分析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符号互动论:是一种通过分析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流派。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流派。符号互动论的提出:在米德思想的基本上,布鲁默于符号互动论的提出:在米德思想的基本上,布鲁默于1937年年提出了提出了“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这一名称。这一名称。 符号互动论的内部分歧符号互动论的内部分歧 :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注重个体的能动性注重个体的能动性与自由度,认为个与自由度,认为个体具有潜在的自发体具有潜在的自发性,互动处于不断性,互动处于不断变迁之中,社会组变迁之中,社会组织是不固定的、易织是不固定的、易变的,强调从经验变的,强调从经验中得出结论,注重中得出结论,注重使用使用“敏感概念敏感概念”,侧重于归纳性理论侧重于归纳性理论建构。建构。 衣阿华学派:衣阿华学派:强调人们的强调人们的“核心自我核心自我”作为一个作为一个客体的重要性,认为它将影响和客体的重要性,认为它将影响和限制人们情境定义的方式,人们限制人们情境定义的方式,人们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可预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可预见性。注重文化与社会结构对认见性。注重文化与社会结构对认同的规制,倾向于把个体的人格同的规制,倾向于把个体的人格及社会组织看作是结构化了的,及社会组织看作是结构化了的,互动受到这些结构的规制,强调互动受到这些结构的规制,强调“核心自我核心自我”,注重建构统一的互,注重建构统一的互动理论体系,侧重于使用演绎方动理论体系,侧重于使用演绎方法。法。 请思考:从符号互动论的视角分析请思考:从符号互动论的视角分析“现代人易变现代人易变”是谁之过?是谁之过?芝加哥学派:外界变化太快,人不能不变!衣阿华学派:由于有“核心自我”的存在,人不应该易变,因此易变是现代人的错!常人方法论是一种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互动中使用的方法的理论。常人方法论是一种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互动中使用的方法的理论。核心概念:一是行为的反身性与互动;二是意义的索引性;三是其常用互动方法主要有核心概念:一是行为的反身性与互动;二是意义的索引性;三是其常用互动方法主要有寻求正常模式、进行视域融合、运用等等原则。寻求正常模式、进行视域融合、运用等等原则。 代表人物:加芬克尔代表人物:加芬克尔加芬克尔的裂变试验(加芬克尔的裂变试验(Breaching experimentBreaching experiment):):在裂变试验中,正式的互动程序被有意地打破,参与互动的一方对另一方的任何陈述在裂变试验中,正式的互动程序被有意地打破,参与互动的一方对另一方的任何陈述都提出刁难。都提出刁难。被试:我的轮胎瘪了。被试:我的轮胎瘪了。实验者:你的轮胎瘪了,什么意思?实验者:你的轮胎瘪了,什么意思?被试:(经过一时的困惑之后,用一种满含敌意的腔调回答)被试:(经过一时的困惑之后,用一种满含敌意的腔调回答) “什么意思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轮胎瘪了就是轮胎瘪了。是什么意思?轮胎瘪了就是轮胎瘪了。 我的意思就是这样,没有别的意思。你是不是疯了?我的意思就是这样,没有别的意思。你是不是疯了?戈夫曼的拟剧论:研究的是人们运用哪些技巧在别人的心目中戈夫曼的拟剧论:研究的是人们运用哪些技巧在别人的心目中创造印象。创造印象。戈夫曼认为,为了获得一个好的印象,人们常常会进行戈夫曼认为,为了获得一个好的印象,人们常常会进行“印象印象管理管理”。主要概念:主要概念:剧场比喻剧场比喻、自我展示自我展示、焦点互动、非焦点互动、经验的结构与组织、焦点互动、非焦点互动、经验的结构与组织剧场比喻:戈夫曼把社会比作剧场剧场比喻:戈夫曼把社会比作剧场舞台,把社会成员比作演员,并用舞台,把社会成员比作演员,并用以解释人们的日常生活。在社会这以解释人们的日常生活。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中,人人都是演员,他们个大舞台中,人人都是演员,他们通过相互演出节目,操纵脚本、舞通过相互演出节目,操纵脚本、舞台、道具和角色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台、道具和角色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为自己塑造一个良好的印象。为自己塑造一个良好的印象。为了表演,人们会区分前台(是一为了表演,人们会区分前台(是一个经过个经过“印象管理印象管理”的供表演的地方)的供表演的地方)与后台(是一个未经与后台(是一个未经“印象管理印象管理”的的供放松与休息的地方)。供放松与休息的地方)。自我展示的主题是:人们极力避免自我展示的主题是:人们极力避免犯错误和失礼,以免使情境定义破犯错误和失礼,以免使情境定义破裂,而他们也因为作为观众的他人裂,而他们也因为作为观众的他人保持礼仪与响应而受益。保持礼仪与响应而受益。 社会角色(简称社会角色(简称“角色角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套行为模式。社社会会角角色色的的特特点点普遍性普遍性具体性具体性复杂性复杂性表现性表现性一是社会角色普遍存在于各种社会之中,与一是社会角色普遍存在于各种社会之中,与 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形影不离。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形影不离。二是社会角色是同类社会成员共享的行为模式。二是社会角色是同类社会成员共享的行为模式。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是对人在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是对人在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中的地位的具体确认,表现为众多具体的规范与中的地位的具体确认,表现为众多具体的规范与行为模式。行为模式。有多少种社会关系,就有多少种与之对应的社会有多少种社会关系,就有多少种与之对应的社会角色。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社会角色的复杂角色。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社会角色的复杂性。性。社会角色所内涵的社会规范是角色承担者通过角社会角色所内涵的社会规范是角色承担者通过角色扮演表现出来。色扮演表现出来。社社会会角角色色的的类类型型 分类 一分类 二分类 三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自致角色:是经过个人的努力而获得的角色。开放角色:是指社会对角色没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而只是指出了扮演这种角色所遵循的基本思想的角色。 规定角色:是指对角色的行为、行为规范和标准有明确而严格地规定的角色。实际角色:是处于某一社会位置上的人实践其所应遵行的角色规范的实际情况。理想角色:是社会对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们的行为的期望,是社会为承担某一角色的人所设计的一套应遵守的、理想的、被期待的行为规范。 角色距离:实际角色与理想角色之间的差距。角色距离:实际角色与理想角色之间的差距。 角色扮演:是指一个人承担某种社会角色,并按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角色扮演:是指一个人承担某种社会角色,并按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行为规范去活动。角色扮演的基本过程: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角色认同角色扮演的具体过程角色扮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角色扮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角色混淆 角色紧张 角色冲突 角色失败 复式角色与角色丛的区别:复式角色:一个人承担多种社会角色的现象。角色丛:围绕着某一社会地位而形成的一组角色。复式角色不一定能构成角色丛,但角色丛中的人一定是一个复式角色的承担者。只有相关的复式角色才构成角色丛。 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第一节社会群体及其类型 社会群体的涵义与特征 社会群体的类型 人类结合成社会群体的原因 群体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 群体过程的五个阶段 群体中的权力第二节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 初级社会群体的概念与特征 初级社会群体的类型与维持 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及其变化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的典范:家庭 家庭的涵义与类型 家庭的功能及其变迁 家庭的变迁社会群体的涵义 是指人们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某种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具有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感以及共同的期待。 社会群体的特征 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具有直接的、明确和持久的社会关系 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身份和群体意识 有一定的群体边界 群体成员有某种共同的期待与行动能力 按群体规模分 小群体大群体 按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分按群体形成的基本缘由分 按群体成员对自己人与他人的感情分 按群体内部行为规范的正式程度分 初级社会群体(首属社会群体)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 血缘 外群体内群体 次级社会群体体地缘 业缘 志缘 人类结合成社会群体的原因人类结合成社会群体的原因 结成群体是人类结成群体是人类共同对付外在压共同对付外在压力、寻求安全感力、寻求安全感和相互支持的需和相互支持的需要要 合作的需要合作的需要 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的含义的含义是群体成员之间互相吸引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是不同是群体成员之间互相吸引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是不同个体结合成群体的基本要素和内在机制。(是群体得以个体结合成群体的基本要素和内在机制。(是群体得以维持的原因)维持的原因)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的形成的形成是一个由个体之间互相吸引变为个体对群体的依赖的是一个由个体之间互相吸引变为个体对群体的依赖的过程,与群体内外部的诸多因素有关。过程,与群体内外部的诸多因素有关。群体凝聚力的发展群体凝聚力的发展:表现为三个层次 一是人际吸引一是人际吸引 二是群体规范二是群体规范的形成与遵从的形成与遵从 三是成员把群体目标三是成员把群体目标自觉地作为自己的目自觉地作为自己的目标,把群体规范内化标,把群体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为自己的行为规范 群体过程群体过程的涵义的涵义群体过程是指群体的形成与运行过程。群体过程的五个阶段群体过程的五个阶段(从人际过程的角度看群体过程从人际过程的角度看群体过程 )行为行为(人们(人们面对个面对个人将如人将如何行动)何行动)情感情感(人们的(人们的动机、相动机、相互间的感互间的感情及对事情及对事情的看法)情的看法)规范规范(人们认(人们认为应该怎为应该怎样去活动样去活动以表达感以表达感情)情)目标目标(群体作(群体作为独立的为独立的单位希望单位希望做什么)做什么)价值价值(群体作(群体作为独立单为独立单位希望是位希望是怎样的)怎样的)在群体过程中也存在着矛盾和不一致,在群体过程中也存在着矛盾和不一致,也存在着强制性的权力。群体权力关也存在着强制性的权力。群体权力关系的形成是群体结构和群体过程分析系的形成是群体结构和群体过程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的一个重要方面。初级社会群体初级社会群体的概念的概念是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是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关系的社会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的特征一是规模较小;一是规模较小;二是持续的直接而全面的交往;二是持续的直接而全面的交往;三是人际关系亲密,因而,成员具有三是人际关系亲密,因而,成员具有 不可替代性;不可替代性;四是非正式控制。四是非正式控制。常见的常见的初级社会群体初级社会群体初级社会群体初级社会群体的形成与维持的形成与维持 初级社会群体的形成与维持是群体初级社会群体的形成与维持是群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这些努力主要包括:经常性交往、这些努力主要包括:经常性交往、非利已的动机、开放和宽容。非利已的动机、开放和宽容。 1.家庭家庭2.儿童游玩群体儿童游玩群体3.邻里邻里4.朋友圈子朋友圈子初级社会群体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的功能(包括正、负功能包括正、负功能 )初级社会群体初级社会群体的变化的变化 初级社会群体在现代社会表现出逐渐衰落的景象。初级社会群体在现代社会表现出逐渐衰落的景象。一是初级社会群体的某些功能外移;一是初级社会群体的某些功能外移;二是初级社会群体内部的成员关系趋于松懈;二是初级社会群体内部的成员关系趋于松懈;三是某些初级社会群体名存实亡。三是某些初级社会群体名存实亡。正功能主要表现在:正功能主要表现在:第一,是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第一,是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第二,是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第二,是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第三,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第三,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第四,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第四,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负功能主要表现在:负功能主要表现在:第一,初级社会群体的过分发展可能会抑制个人的发展;第一,初级社会群体的过分发展可能会抑制个人的发展;第二,初级社会群体对成员的过分满足可能导致个人对第二,初级社会群体对成员的过分满足可能导致个人对 群体的过分依赖,从而影响其在社会中的发展;群体的过分依赖,从而影响其在社会中的发展;第三,成员对初级社会群体的过分忠诚可能损害社会的第三,成员对初级社会群体的过分忠诚可能损害社会的 整体利益。(本位主义、小集团主义)整体利益。(本位主义、小集团主义) 家庭的涵义家庭的涵义 家庭(结构)类型家庭(结构)类型 家庭是以一定的婚姻关家庭是以一定的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合起来的社会生活系组合起来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是的基本单位。(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生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生活共同体。)共同体。) 请思考:家庭的历史与未来。一是一是核心家庭核心家庭(夫妻加未婚子女)(夫妻加未婚子女)二是夫妻家庭(空巢、丁克)二是夫妻家庭(空巢、丁克)三是三是主干家庭主干家庭(直系家庭)(多代同堂(直系家庭)(多代同堂,但家中同代夫妻但家中同代夫妻 只有一对,且次小一代夫妻必须健全,可分为完整只有一对,且次小一代夫妻必须健全,可分为完整 主干家庭与残缺主干家庭)。主干家庭与残缺主干家庭)。四是四是联合家庭联合家庭(同代中至少有两对夫妻生活在一起)(同代中至少有两对夫妻生活在一起)五是隔代家庭(祖孙家庭)五是隔代家庭(祖孙家庭)六是单亲家庭(夫或妻加未婚子女)六是单亲家庭(夫或妻加未婚子女) 家家庭庭的的功功能能 家庭主要功能 家庭功能的影响因素 家庭功能的变迁 一是生物功能;一是生物功能;二是经济功能;二是经济功能;三是抚育功能;三是抚育功能;四是赡养功能;四是赡养功能;五是休息与精神满足功能。五是休息与精神满足功能。一是家庭生命周期;一是家庭生命周期;二是国家和社会发展阶段;二是国家和社会发展阶段;三是民族文化、社会政策等因素。三是民族文化、社会政策等因素。含义:是指在社会影响下,家庭功能所出现含义:是指在社会影响下,家庭功能所出现的变化,包括功能替代、功能内涵的改变、的变化,包括功能替代、功能内涵的改变、功能外移、旧功能的消失与新功能的出现,功能外移、旧功能的消失与新功能的出现,以及家庭的主要功能随着家庭生命周期的阶以及家庭的主要功能随着家庭生命周期的阶段性变化而发生的改变。段性变化而发生的改变。 家庭的核心功能家庭的核心功能:是指在家庭诸功能中与一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具体体现着一定社会的家庭制度和家庭本质的功能。家庭变迁家庭变迁的含义的含义 是指宏观家庭制度的变迁以及微观的与家庭生命周期相是指宏观家庭制度的变迁以及微观的与家庭生命周期相联系的周期性变化。联系的周期性变化。主题:结合社会现实,分析家庭变迁的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主题:结合社会现实,分析家庭变迁的趋势及其影响因素课堂讨论课堂讨论现有研究成果:古德关于世界家庭模式变化趋势现有研究成果:古德关于世界家庭模式变化趋势古德认为,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扩大家庭趋向于向古德认为,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扩大家庭趋向于向夫妇式家庭制度转变,家庭制度向夫妇式家庭制度转化。夫妇式家庭制度转变,家庭制度向夫妇式家庭制度转化。 家庭变迁家庭变迁的趋势的趋势社会变迁 家庭变迁 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收入构成收入构成就业性质就业性质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价值观念 收入结构收入结构 、就业结构、就业结构、成员地位、价值观念成员地位、价值观念 、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关系家庭关系 第六章社会组织第六章社会组织第一节社会组织的特征与结构社会组织的定义与特征社会组织的类型与构成要素社会组织的结构第二节组织目标与组织运行组织目标的涵义与功能组织的运行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第三节社会组织的管理家长制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的管理理论组织文化理论组织管理中的参与中国的单位组织社会组织的涵义社会组织的涵义 社会组织的特征社会组织的特征 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所有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所有群体形式,包括氏族、家庭、秘密团体、政府、群体形式,包括氏族、家庭、秘密团体、政府、军队和学校等。军队和学校等。狭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狭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如企业、政府、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如企业、政府、学校、医院、社会团体等。学校、医院、社会团体等。社会学主要研究狭义的社会组织社会学主要研究狭义的社会组织 一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群体;一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群体;二是目标简单明确;二是目标简单明确;三是成员之间的关系不那么亲密;三是成员之间的关系不那么亲密;四是成员的可替代性强。四是成员的可替代性强。经济生产组织:经济生产组织: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的组织,如实业公司。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的组织,如实业公司。政治目标组织:政治目标组织:是形成和部署社会权力的组织,如政府机关。是形成和部署社会权力的组织,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