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纪诗歌创作浅探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53876215 上传时间:2022-02-1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纪诗歌创作浅探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毛纪诗歌创作浅探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毛纪诗歌创作浅探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毛纪诗歌创作浅探摘要毛纪的诗歌创作既有应制的台阁之作,又有抒发个人情感的作品;从毛纪的个人志趣出发,其诗学观有着浓厚的复古意味;从毛纪与当时文人的交游情况来看,毛纪对茶陵派的诗学观不乏赞成态度。关键词:毛纪 茶陵派 台阁体 复古 IResearch on Mao Jis Poetry CreationABSTRACT Mao Jis poetry creation has both the response to the Cabinet work, and also has expresses the personal emotion the work. Starting from the personal interest of Maoji, his poetics has a deep meaning of restoring ancient ways. Judging from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Mao Ji and the literati at that time, Mao Ji had no lack of favorable attitude towards the poetics of the cha ling style.Key words:Mao Ji Chaling style Cabinet style Restoration II目录第1章 绪论.11.1 毛纪其人其作概述11.2 研究现状21.3 研究意义3第2章 毛纪诗歌作品概述42.1 鳌峰类稿中所收录毛纪诗歌作品42.2 联句私钞中所收录毛纪诗歌作品5第3章 毛纪诗歌整体艺术风貌及艺术价值63.1 毛纪诗歌作品主题概述63.2 毛纪诗歌语言风格概述73.3 毛纪诗作中的情理交融7第4章 毛纪诗歌创作实践11第5章 毛纪诗歌创作的影响115.1 毛纪的诗坛交游状况115.2 毛纪诗歌创作对后世的影响12致谢15参考文献16III第1章 绪论1.1 毛纪其人其作概述毛纪,字维之,号砺庵,晚号海翁、鳌峰逸叟。毛氏先世“当元季之乱自淮泗间徙家而来”1,“籍莱之掖县东南隅”2,号称“东莱崇儒毛氏”,毛纪是这个家族定居掖县后的第五代后裔,系毛敏第五子。毛纪生于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七月十七日,嘉靖二十四年(1545)卒,追赠太保,谥文简。毛纪于成化年间先后考中举人、进士,进入仕途,于弘治初年授翰林院检讨,后升任修撰,充任经筵讲官,简侍东宫讲读,为皇太子师。后参与修撰孝宗实录,书成,擢升侍讲学士,为讲官,继续担任给武宗讲课的重任。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晋户部右侍郎,后转任吏部左侍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由吏部左侍郎升任礼部尚书,旋迁户部尚书,改理诰敕,掌詹事府。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春,毛纪兼任东阁大学士,入内阁参与处理机要事务。同年秋,又加太子太保衔,改任文渊大学士。武宗南征,毛纪辅佐杨廷和留守京师。因辅佐有功,又升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公元1521年,武宗暴病而死。武宗无子,毛纪、杨廷和等人奏请太后,商定从湖北安陆迎武宗叔叔的儿子朱厚熜继皇帝位,是为世宗嘉靖皇帝。世宗即位后,叙定策立之功,加毛纪伯爵位,毛纪辞免。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大礼议”起,时任内阁首辅杨廷和、次辅蒋冕相继去职。五月,毛纪出任内阁首辅,六月,毛纪晋吏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之后,又因在“大礼议”中与明世宗意见相左,被指责为“要结朋奸,背君报私”3。七月,毛纪上疏,引疾乞休,并仍坚持自己的政见,反对明世宗笞罚廷臣的做法,劝谏皇帝“法祖典学,任贤纳谏,审是非,辨忠邪,以养和平之福。”4明世宗传旨责切,毛纪遂于嘉靖三年(1524)七月二十六日致仕。对于毛纪在“大礼议”中的做法,清代傅维鳞在明书中这样评价:“世宗大礼之议,论忠佞,则杨廷和、蒋冕、毛澄、毛纪及伏阙得罪诸臣皆忠也;张璁、桂萼、霍韬等之附和佞矣。”5总体来看,当世与后世史家对毛纪的评价较高。明代徐咸在皇明名臣言行录称赞毛纪:“其高尚之风尤人所罕及者公历事四朝,清德正学,卓识宏才,为海内所倚重。”6明代官修的明实录也给予毛纪以高评,认为他:“守正不阿,晚家居二十年始终一节。”7清代官修的明史则称他:“有学识,居官廉静简重。与廷和、冕正色立朝,并为缙绅所倚赖”8,“清忠鲠亮,卓然有古大臣风。”9除却对毛纪生平的赞扬,其文采也得到时人与后世的认可。毛纪过世后,时任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严嵩在为毛纪所撰写神道碑文中曾这样评价他:“平居手不释卷,老而愈笃,作文浑厚典实,一根于理。”毛纪的文风也正如此,其写作的文章不但文字古朴典雅,引经据典,而且说理性强。清康熙年间,毛氏后裔毛贡在纂修东莱崇儒毛氏族谱时,也谈到了毛纪的文章:“公自登第翰林,历詹士、春坊、殿阁学士,殆四十年,恒以文字为职,代言应制视草,以及请求碑志、赠遗、题咏之类,皆出于一时应酬而作者,不敢自谓其立言也。”毛纪一生阅历丰富,笔耕不辍,传世作品主要有鳌峰类稿26卷、联句私钞4卷、海庙集4卷、密勿稿1卷、辞荣录1卷、归田杂识1卷、四朝恩遇图1卷,并篡修成第一部莱州府志8卷,于嘉靖十四年刻印发行。毛纪著作种类繁多,除应酬之作外,更有大量夹叙夹议、寓情于理、文采飞扬的诗文作品。1.2 研究现状近代对于毛纪文学作品研究,多散见于各家诗集序言、各类诗选或小传、碑集、家谱、地方志中。譬如毛贽私修地方志勺亭识小录,卢见曾的国朝山左诗抄,张思勉修、于始瞻纂(乾隆)掖县志,严嵩钤山堂集等。且涉及内容多为作者简介和人物生平,对其文学评价则少之又少,一般体例短小、内容简单,往往只有只言片语,又多有重复之处。当代学者关于毛纪文学作品的研究则更少,仅有在对毛纪生平的研究中或多或少涉及其文学作品的只言片语。如:孙晓义所作硕士论文毛纪密勿稿研究从历史学角度出发,对毛纪所留存的密勿稿进行史学价值的研究,;程皓所作清忠鲠亮,卓然有古大臣风明代首辅毛纪小传对毛纪生平做了简单梳理;朱铭所作姊妹易嫁与东莱毛纪文以民间流传的乡里故事所衍生出的吕剧姊妹易嫁为引,从侧面讨论了世人眼中毛纪的生活;耿晶所作毛纪:一把忠骨尽天知 对毛纪生前与身后的事迹与评价做了简要介绍,等等,但真正探讨毛纪诗作的文字尚少。1.3 研究意义毛纪主要活动于明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为明朝重臣,亦可称重要文人。其在朝为官近四十载,官至内阁首辅;致仕后,活跃于乡里亦二十余载。无论是在当时的政坛还是文坛,毛纪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毛纪是明代中期山左诗坛的一位重要诗人。毛纪历经弘治、正德、嘉靖三朝,官至内阁首辅,其下门人众多,影响广泛,所以毛纪诗歌创作中对台阁体的纠正、对“茶陵派”诗风的响应,都在推动着明中期诗歌风气的纠正与转变。然而,综合来看,目前学术界关于毛纪文学作品的研究虽有开展,但主要是对其文集从历史学和文献学方面进行分析,关于其诗歌创作研究甚少。当代有著作论及毛纪诗歌创作,但也不过寥寥百字。因此,研究毛纪的诗歌创作,不仅是对其个人作品的探究,也期盼能够对了解胶东地区、乃至山左地区的文学创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因此,对于毛纪的诗歌创作和文学交游情况还有必要深入挖掘和研究。第16页,共16页第2章 毛纪诗歌作品概述在这两部诗文著作中,归田杂识二卷现存有明嘉靖十年毛纪手稿本,是为一册,并不分卷,上附彩绪十六图,现在被中国社科院历史所藏。笔者无缘得见,仅知道归田杂识是毛纪在归隐之后,与里中耆老在家内园林寻乐园中结社吟诗时所作诗歌。“图有引,轩有记,会有约,厘为上下卷,总名归田杂识”,吟咏之物,不外乎寻乐园之寻常景色。毛贽在勺亭识小录中说毛纪归田后“与忘形五老相酬答,雅不作一穷愁语可云得大臣之体欤。”102.1 鳌峰类稿中收录的诗文作品鳌峰类稿是毛纪的诗文集,同时也是其代表作,被明史艺文志收录,是书“乃纪致仕后所手定,前十八卷为文,后八卷为诗。”其编纂、整理工作自毛纪致仕归乡后始,于嘉靖二十年(1541)第一次刊印,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非三言两语可道明。由于研究需要,在此尝试做一概述。今嘉靖二十年刻本鳌峰类稿共二十六卷,有文十八卷,诗八卷。文收录于卷一至卷十八中,其中內制一卷计十五篇,讲章一卷计六篇,直解一卷计三十二篇,表笺、奏疏共一卷计十二篇,杂著两卷共计十九篇,序三卷共计二十八篇,记两卷共计十四篇,碑传一卷计六篇,墓志三卷共计二十三篇,行状一卷计五篇,祭文一卷计十六篇,书简一卷计三十七篇。卷十九至卷二十六为诗及长短句,其中,诗共计415题、448首;长短句计6题、7首。鳌峰类稿中,诗与长短句收录于卷十九至卷二十六中,以诗为主,长短句仅六题七首。诗歌按体裁分为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排律等。所涵盖内容丰富,有写景诗、纪事诗、咏史诗、送别诗等等。在众多诗篇中,较有特色、同时也是数量占比较大的三类的是酬赠诗、题画诗与山水田园诗。酬赠之作,在毛纪的诗歌创作中占到相当高的比例,多是与同僚、亲朋之间的寄题赠答、同韵唱和。如和谦斋徐公内阁赏芍药韵明妃曲和西桥刘汝忠韵中秋赏月次韵答汝俊等等题画诗则是在毛纪与当地名士雅集之时或自画自题、或为他人画作题诗,如题菊轩真意卷胡人献马图等另外,也有部分诗篇记录了其作画之乐趣如画马。另外还有毛纪游览之时兴至之作,表达对家乡山水的热爱,如游城西西郊即事等。又,毛纪在致仕后回到莱州,结五老忘形会,饮酒、品茗、赋诗、填词,“与里中郭大参东山、滕副使谧、王通判岳、王学博邦,酒不过三巡,蔬不逾五品,拈题分韵,雅歌投壶,居然香山洛社之遗风。”11在上述著作中,毛纪除了记述自己在朝及在野期间的所见所闻,也有总结自己漫长的人生思考所得之作,更有大量诗文歌咏了家乡的大好河山,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2.1 鳌峰类稿中收录的诗文作品联句私抄系毛纪在朝为官近四十载期间,与“僚友及诸司善鸣者”、“部佐同年数公”、“内阁诸老” 共计32人吟诗唱和,最后所结成的诗集,凡4卷,属于集体创作的成果。这些人当中,除了两人是只有贡士功名的文人外,其余30人全都是有进士功名的各级朝廷命官,有的甚至是尚书、侍郎一类的高官显宦,这与毛纪的出身、身份以及志趣完全吻合。明清时期,士大夫之间普遍形成以同乡、同年、同僚、门生等社会关系为基础的交游网络。在朝为官期间,毛纪曾基于志趣相投,与诸多官员诗文唱和,通过这种方式,既加深了彼此间的感情,又扩大了眼界,提高了诗文水平。从内容来看,联句私钞所含“会晤游赏”者二卷,“因事感怀”复得一卷,另有一卷为内阁中作。其中,第四卷由于受到其身份与创作时间、地点、目的等诸多限制,诗歌有着明显的“台阁”气息,与前三卷之风格大有不同。第3章 毛纪诗歌整体风貌及艺术特色可大致归纳出毛纪在诗歌创作上有以下特点:其一,从主题倾向来看,除应制之作所规定的主题外,毛纪个人作品偏爱以山水田园题材入诗;其二,从语言风格来看,其用词偏爱典雅,但又能摹写自然,抒发真情实感;其三,毛纪偏爱“以文为诗”,常以诗句说理,情理交融;其四,其诗常用典。3.1 毛纪诗歌作品主题概述毛纪的诗作内容涵盖广泛,既有交际应酬所作的题咏、赠别等题材的诗作,又有为朝廷所作的郊庙祭祀、应制之诗,亦有作者为抒发个人情感所作的咏物、游览、宴饮等诗,几乎涵盖了其、生活的方方面面。毛纪在朝位居高位,时常会有皇帝赐宴、随行郊祀等事,所以毛纪的诗中有部分颂扬圣德圣功、赞美太平盛世的应制之作。这类诗一般风格都雍容平正,辞藻典丽,是不折不扣的台阁之作。一方面,这与当时诗歌创作中台阁之风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毛纪仕途通达、官居高位有很大的关系。该类诗歌的内容题材与思想感情多为应制而生,在反映毛纪个人诗歌创作与欣赏意趣方面,可分析价值不大。毛纪其余诗歌可大体分为四类:山水田园诗、酬赠送别诗、抒情感怀诗和咏物题画诗。山水田园诗主要摹写其所见京城或京郊之景色、外出旅途中见闻以及回乡后所咏家乡风光,诗歌多有语言质朴、清新自然之感。酬赠送别诗是毛纪与同僚或友人之间的酬赠送别之作,情感真挚。而抒情感怀之作则多为对远方友人、家人或家乡的思念,亦有忧国忧民之叹等。在其致仕前后,也有作品是出于对身体衰老的担忧或因生病而起的愁思。有趣的一点在于,因毛纪在朝期间仕途较为通顺,并无大起大落,因此在其他诗人作品中常见的壮志难酬之叹难以在毛纪的作品中见到。毛纪的咏物、题画之作数量不少,可达百余首,咏物诗能生动展现所咏之物的特点,题画诗有不少描写生动之作,画中之景宛在目前。尤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毛纪在抒发个人志趣的诗歌创作中屡屡表现出对于山水田园的向往。在寓函山刘宪副书中,他这样写道:“盖老夫雅有通家之好事既当复东辕从容桑梓之间其乐岂易得者哉?”从中可明显看出毛纪对桑梓田园之乐的推崇与向往,而这与茶陵派对陶诗之推崇也正相符。3.2 毛纪诗歌语言风格概述毛纪为诗,受到当时盛极一时的“茶陵派”的影响。由于毛纪的仕途经历与“茶陵派”领军人物李东阳相似,两人所处的时代亦相近,因此,二人在诗歌创作的内容取材、语言风格上有相近之处也不足为奇。尤其相近的一点在于,其二人之诗作在题材上虽可说包罗万象,但在遣词用句上,仍难脱骨子里的典雅庄重。3.3 毛纪诗作中的情理交融在复提学王江南中,毛纪表明,虽山林之乐值得向往,但骨子里对儒学、对理学的推崇是不可掩盖的:“亲承指授发明至道之精微所谓博约一贯之旨,何幸悉得闻之,衰朽投老山林奚足为时轩轻而高论云云,且推及海岱之盛,此殆执事之自谓也。夫师范之地,道德文章。于是乎在焉非执事而谁归邪?诸士子得于瞻仰之余,其于浩博渊汇不可升者矣。”1(第八卷)由此可见,毛纪对诗歌创作的观点不仅仅限于抒发个人情感,也寓之于理。此可以追溯至宋代时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理学诗派。理学诗派坚持诗风追寻风雅之正统的观点,在文与道的关系问题上,多持“道先诗后、道本文末”13的观念,其诗作的主题也多围绕“天理”或道德修养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毛纪作为科举时代的传统文人,其对于程朱理学思想的继承仍是根深蒂固的。第4章 毛纪诗歌创作实践从语言风格来看,毛纪的诗作用词典雅,常用典,读之如饮甘泉。在中秋赏月一诗中,其尾联便典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中秋赏月年年爱看中秋月,今夕其如月色何?天入瀛洲回鹤驭,云开蝉窟露仙娥。一时逸兴聊须酒,千古幽怀欲放歌。玉宇琼楼高处冷,不胜清思忆东坡。毛纪的诗文不但古朴浑厚,而且感情真挚,特别是那些思念亲人、悼念亲朋的文字。古时,每年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有登高望远之俗,因九是阳数中最大的,又与“久”字同音,故又常常被赋子思亲之意。毛纪自从二十多岁起,便在京师为官,长期不在父母身边。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 其父毛敏以八十二岁高龄去世后,毛纪更加思念在家乡的高堂老母刘氏。某年重阳节,毛纪像往年一样登高望远,面对西风中盘旋哀鸣的老鹰,不禁激发起思乡思亲之情,于是赋重九书怀诗一首:楼角西风晚鹰哀,不禁乡梦逐秋回。黄花带露簪金鈿,绿蚁分香写玉醅。吟兴百年间捻笔,病躯九日强登台。偶逢安稳高堂信,刚得尘埃笑口开。在诗中,毛纪提到,重阳节这天他抱病登上高台,这个季节的北京,天气已经转凉,萧索秋风中,更加思念千里之外的故乡,心情很不好。但巧的是,这天毛纪收到了母亲从家乡来的信,当了解到母亲近期身体康健,顿时喜上心头,有说有笑。即便是涉及国事,毛纪所作怀人之诗也不乏真挚情谊。毛纪在担任侍读时,曾与幼年的明武宗朝夕相处,后来又长时间辅佐他。因此,彼此之间关系很密切。虽然明武宗在位期间做了无数令阁臣们头痛的荒唐事,但他的死,还是令毛纪感到十分悲痛,毕竟明武宗是正当壮年就撒手人寰了。毛纪创作了两首武庙挽歌诗,来表达哀思。其一曰:玉辇今何处,宸游事已空。泪多湘水竹,悲切鼎湖弓。汗筒千年后,钧天一梦中。空余旧戎帐,金甲凛霜风。14又曰:北伐威方震,南征驾始回。永违天日表,独使肺肝摧。帐殿三秋迥,铃歌万国哀。羊车空永巷,寂寂望重来。同14毛纪文思缜密,作文说理鞭辟入里,这一点在诗歌中也有体现。如同历史上许多先贤一样,毛纪也一再感叹时间的宝贵,劝诫青年人一定要惜时,他曾撰写有诗歌此日足可惜,里面提到:此日足可惜,流光似转圜。羲和驱白驹,倏乎岁云迁。勿谓今不学,相将有来年。茫茫颓波逝,迅速宁我延。勿谓不隅失,桑榆可着鞭。旋耳青阳去,皓首徒自怜。所以古圣人,寸阴尺壁然。劳运赞子,分阴惜愈坚。15羲和,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太阳女神、时间女神;白驹,即白色的骏马,人们常用“白驹过隙”来形容光阴易逝。在这里,毛纪用羲和驾白驹之典故来形象地比喻时光飞逝,感叹人生苦短。他谆谆告诚青年人,千万要珍惜时间,不要事事留待来年,因为一旦青春逝去,到老了再伤悲则为时已晚。这与宋人所说的 “幼不学,老何为是一个道理。而针对有人常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典故来为自己整日虚度时光来辩护,毛纪用“青阳”即春天转瞬即逝为例,告诫年轻人,如果不利用好青春时光,等到满头白发时再感慨那就太晚了。这首诗寓情于理,也正应了严嵩对他的诗文“一根于理”的评价。毛纪不仅文采出众,而且学识不凡。清朝官修的正史明史称赞毛纪“有学识”。在联句私抄所收录的众多诗歌中,毛纪的诗句特别突出,不乏画龙点睛之笔。例如下面这首菽乳诗,由毛纪与吴一鹏(字南夫)、刘鈗(字汝忠)、顾清(字士廉)合作完成:菽乳豆液聊供一筯羹(吴),儒家风味此偏清(刘)。助甘正得霜余菜(顾),送饱还宜雪样秔(毛)。碧盥媛浮群玉碎(吴),朱门刚笑万钱轻(刘)。老禅东圃思君甚(顾),合把新诗细与评(毛)。这首诗的主题“菽乳”,即豆腐的古称。清人梁章钜归田琐记.豆腐谓:“豆腐,古谓之菽乳,相传为淮南王刘安所造。”16。这首诗的第四句与最后一句是由毛纪所作,分别呼应了所咏之物与由此所引申出的清新淡泊的儒家思想,且分别承接了上句顾氏所作之意,十分巧妙。除了以上所提到的抒发毛纪个人志趣的诗歌外,作为朝廷重臣的毛纪也留有不少台阁之作。前文多次提到的毛纪的诗文集 鳌峰类稿中大量记述了其在朝、在野期间的所见所闻,以及在朝政和地方建设方面的许多独到的见解。而这些,在毛纪的诗歌中也多有体现。但此类题材的诗歌,往往其政治功用大于文学意义,有着较为明显的“台阁体”之气息,例如戒谕宗藩应制诗四首:一王者重宗支,疏封赐社土。钦哉戒骄盈,世为汉藩辅。二之国际清时,轩静日端委。尚其酒此心,经训乃還轨。三众建藩邦茂本枝,谊公天下岂为私。周家茅土传千祀,汉代河山壮四维。自是靖共能保节,谁于宠盛解思危。愿遵成宪毋违越,用弼皇明万载基。四建屏元资夹辅忠,匹休王室永无穷。民忧好达岩廊上,祖训恒瞻殿壁中。要向人心防逸欲,须知天道贵钦崇。东平乐善言犹在,青史芳名款与同。明代的藩王多行不法,朝廷对此一直十分头痛。这一组诗即为毛纪遵皇命为告谕宗室及藩王所作。在这些诗中,毛纪提到了古代的分封制,井闸释了历代朝廷分封宗室的重要目的为国藩屏。诗中阐明朝廷立场,委婉地告诫他们要遵守法纪,寓意深刻,劝诫意味明显。毛纪的台阁之作亦有华丽典雅之作,正如吏部左侍郎徐缙所评价的那样,毛纪的文作“质直而浑厚,和平而简畅,如黄钟之扣,如太羹之和,如元黄之布彩,正而雅,丽而则也”:元宵应制长乐宫中上寿巵,月华初转万年枝。共逢玉燭均调日,谁献鼇山宴会诗。风动御炉霭霭,云深紫阁漏迟迟。今宵想见龙颜喜,奏尽升平一曲词。第5章 毛纪诗歌创作的影响5.1 毛纪诗坛交游状况总体来看,毛纪在入仕前或者致仕后,其交游主要以地缘关系为基础,对象以本县或邻县境内的名门望族成员或致仕还乡的官员为主,而在朝为官期间,则主要与朝廷中品级相当或者志同道合的官员交游。其中,绝大部分人相互之间的科举功名大体相当。一、与在朝与各级官员交游毛纪在朝为官近四十载,期间曾与“僚友及诸司善鸣者”、“部佐同年数公”、“内阁诸老”17共计三十二人吟诗唱和,最后结成诗集联句私抄共四卷。这三十二人分别是:礼部右侍郎、进士顾清,礼部尚书、进士吴一鹏,太常寺卿兼翰林院侍书、进士刘鈗,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进士李逊学,少保、大学士、进士石珤,左庶子、进士张天瑞,少师、大学士、进士杨廷和,少保、吏部尚书、进士乔宇,南京吏部右侍郎、进士储瓘,都御史、进士王云凤,副都御史、进士王纶,参政、进士刘约,兵部右侍郎、进士李贡,布政使、进士杭济,贡士顾伯谦,贡士李兆先,郎中、进士娄性,参政、进士任仪,吏部尚书、进士刘春,少师、大学士、进士费宏,南京大理寺卿、进士于凤喈,少傅、大学士、进士蒋冕,礼部尚书、进士毛澄,太子太保、大学士、进士靳贵,南京吏部尚书、进士朱希周,礼部尚书、进士傅珪,按察司副使、进士宋汉,参政、进士阎价,大理寺少卿、进士周东,按察司佥事、进士官贤,参政、进士苏葵,南京国子祭酒、进士费寀。18他们中,除了两人是只有贡士功名的文人外,其余三十人全都是有进士功名的各级朝廷命官,更有官至尚书、侍郎等朝廷重臣,这与毛纪的身份以及志趣完全吻合。毛纪在朝任职期间,与自己的门生、明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王守仁亦多有往来。在王守仁致毛纪信札中,王守仁自称“侍生王守仁”,尊称毛纪为“大元老毛老先生大人”,并在信札中提及“盖未承赣州之乏,己尝告病求退,后以托病避难之嫌,遂不敢固请,虽免至此实恐得罪于公,议为知己之羞”即王守仁认为,如坚持拒绝朝廷任命,不去赣州赴任,不仅有假托病弱、逃避朝廷任命的嫌疑,还怕连累毛纪。推测其缘由,因王守仁与毛纪私交甚密,毛纪在朝中又是举足轻重的地位,若王守仁抗命,也会直接影响毛纪的声誉。由此可知,王守仁与毛纪的关系非同一般。追溯二人渊源,毛纪曾与王守仁之父王华于弘治中同朝为官且关系甚密,因着这层关系,王守仁成为毛纪门生也不足为奇。除此之外,毛纪和王阳明还多有书信往来。王守仁在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所寄给毛纪的致砺斋书中说“岂徒苟称知己者而已哉”也可推知二人不仅有师生之谊,也可称得上忘年交。与毛纪有诗文唱和的其他同僚,如费宏、傅珪等,诗文皆有茶陵之风,而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毛纪和“茶陵派”之间的关系。观毛纪之交游,在与毛纪有唱和之作存留的士人中,石珤、顾清是“茶陵派”的重要成员,李兆先是“茶陵派”领袖李东阳之子,储罐为李东阳之门生,杨一清与李东阳互引为知己,乔宇曾受教于李东阳和杨一清门下。这样看来,毛纪虽未入“茶陵派”,现有资料也暂无法考证毛纪是否直接和李东阳有直接的交游关系,但他和“茶陵派”之间仍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二、在野与地方名士交游毛纪致仕后回到家乡莱州,过起了向往已久的田园生活,二十余载不问政事。游息之余,著述颇丰,他“与里中郭大参东山、滕副使谧、王通判岳、王学博邦,结五老忘形会, 仿效历史上的香山洛社等名贤聚会的典故,并制定了忘形会约。酒不过三巡,蔬不逾五品,拈题分韵,雅歌投壶,居然香山洛社之遗风。”19嘉靖九年(1530),原四川右参政、毛纪的妹夫郭东山去世,享年六十一岁。噩耗传来,毛纪十分悲痛,专门撰写了祭石崖郭大参文以悼之。在这篇祭文中,毛纪赞颂了郭东山的才华和品行,回忆了自己与郭东山相识、相交数十载的往事,同时对郭东山的去世表达了无比悲痛之意,全文情真意切,催人泪下。郭东山去世后,“五老忘形会”组成人员有一空缺,时逢邯郸县教谕王邦致仕返乡,毛纪等“共邀,入补五人之数”,他们在一起共享茶酒诗词之雅乐,时人称作“居然香山洛社之遗风”。205.2 毛纪诗歌创作对后世的影响除毛纪外,崇儒毛氏家族其他子孙也有能文善诗者。同时,毛纪崇尚复古、抒发真情、浑雅正大的诗风,对后代的影响可谓深远。下面按世系介绍自毛纪后崇儒毛氏族人的文学成就。毛纪七世孙毛似徐“河曲笔精墨妙,一时梁所诗,十指沸腾,奔泻尽意,而构炼之功少。”21王士禄曾如此评价毛似徐的诗歌,并录其诗三首于涛音集中。涛音集是被誉为清初诗坛“海内八大家”的新城王士禄、王士稹兄弟共同编选的明清山东掖县诗人的诗作选集。其亦有诗作被选入清代徐宗干辑山左明诗选八卷,可谓是在明后期山左诗坛小有名气。明中期诗坛,复古潮流蔚为大观,前有“茶陵派”奠基,后有前、后七子,虽诗风各有不同,但都崇古拟古;前七子中边贡,后七子中李攀龙、谢榛等皆为山左诗人,所以山左诗坛普遍响应复古潮流。毛似徐生活的隆庆、万历年间,复古潮流虽已衰减,但仍有其影响力,又加之毛纪为诗为文甚重复古,毛似徐古体诗飘逸铿锵仿李太白,律诗字斟句酌似杜子美,可以视为对复古潮流的一种响应。崇儒毛氏三支十世毛畹,“诗工五言”,有河东草饮马池集,存佚待考。其为诗写景不离田园逸景和山间野趣,字字锤炼,精工密致,韵味深长,颇有柳河东写景诗之感。佳句频出,如“天空星自焕,露冷月添明”“牧童闲野外,樵子散山中。露果枝垂白,霜林叶耐红,皆意境清幽,用字精致。其中同友人游道士谷诗,被各家收录,可见此诗或为毛畹诗中可称道者。但各家版本略有出入。清乾隆二十三年德州卢氏雅雨堂刻本的国朝山左诗钞六十卷录为下:同友人游道士谷入谷群峰抱,白云初起时。乍寒童子怯,将雨野人知。细草埋幽径,流泉过小池。行行看不尽,松外一花枝。勺亭识小录录之如下:游道士谷入谷群峰抱,白云初起时。乍寒童子怯,将雨野人知。荒草盈蹊径,春流漫小池。行行看不尽,松外一花枝。清代毛贡纂崇儒毛氏族谱卷八为:仝友人游道士谷入谷群峰抱,白云初起时。乍寒童子怯,将雨野人知。荒草盈蹊径,细流平小池。行行看不尽,松外一花枝。崇儒毛氏三支十一世毛霦,“肆力坟籍,学识贯综”,有诗文集传桂堂集无卷数、莱风无卷数,皆存佚情况待考。现今遗诗三首,文章四篇。这三首诗皆五言,颇有史风之沉稳确凿:掖侯司马墓:神庙承平日,桓桓总六师。北门司锁钥,西域静鸮紙。俎豆千秋盛,勋名故府垂。丰碑何处是,荒塚草离离。此诗记述了作者拜谒掖侯司马墓时的所见所想:回想掖侯曾经的赫赫功绩,但如今坟前只见荒草一片,虽无一字写情,但今昔相照,悲叹之情溢于言表。卢见曾称他:“早岁知名,嗜古成癖。”其复古意味愈加明显。而在父亲毛霦的影响下,毛贡、毛贽和毛赓三兄弟,亦皆嗜古,喜好文献之事,为诗为文亦沾“古”气诗文语言自然工整、理性克制,不做华丽、伤情之言。由此,毛纪诗歌创作中所体现出的复古之风可谓对后世影响深远。致谢至此,论文撰写也算告一段落。回想当初论文选题之时,既看中此题目的“冷落”现状,亦存有些许私心表彰乡贤之意。但可惜的是,此题虽构思甚久,然真正动笔却不过寥寥数日,最终成品与最初之设想亦相去甚远。尽管在开题前已得诸前辈之提醒,然真正看到成品,心中仍难免失落。感谢父亲、母亲对我学业的支持。在外求学四年,辗转多地,对父母往时今日之良苦用心渐渐有了更多理解。又因论文题材涉及极其冷门的乡贤之作,文献材料亦难以寻得,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也多烦请父母帮助联系本地文化部门,其中珍贵的古籍材料才得以一见。感谢吾师杨雨。当日蒙雨师不弃,收学生于门下。期间,雨师不仅在课业方面多有点拨,更在古典诗词吟唱技能等延伸方面多有提携;升学期间,为争取外出深造机会,亦多叨扰雨师出具推荐材料;在论文写作期间,我因对时间掌控的不足,亦可称得上最让雨师“头疼”的学生凡此种种对此,学生内心感到多有辜负。感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诸位老师在课上、课下对我的教导与解疑答惑。感谢成娟阳老师在文体学方面对学生的启发,感谢叶烨老师介绍古代文学研究新角度,尤其感谢晏选军老师,在明代文学与文化方面细致入微地指导。本希望能在论文成型后再请教小晏老师的意见,但由于个人论文进度“失控”,至今仍未成行。也要感谢辅导员老师、教务老师等四年中春风化雨一般的默默支持。论文得以完成,还要感谢许多校外的师长、朋友。感谢刘国庆老师热心介绍毛纪研究相关信息与前辈,感谢程皓学长不辞辛劳为我解读毛纪家族背景与个人生平,感谢在山东大学交流期间所结识的诸位好友慷慨分享校内外古籍资源,使我得以参阅。此外,还要感谢齐鲁书社的刘玉林先生在文献资料提供和其他方面予以学生诸多帮助。给予学生帮助者不胜枚举,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参考文献1 本文中所引用毛纪的作品均出于毛纪.鳌峰类稿M,明嘉靖二十年(1541)刻本.2 同1,卷八.重修崇儒毛氏族谱序3 同1,卷九. 毛氏先茔记4 张廷玉等:明史卷一九毛纪传,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5046 页。5 张廷玉等:明史卷一九毛纪传,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5046 页。6 傅维鳞:明书卷一二七毛纪传,中华书局1985 年版。7 徐咸:皇明名臣言行录续集卷一,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刻本。8 明世宗实录卷三,“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年校印本,第5697 页。9 张廷玉等:明史卷一九毛纪传,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5046 页。10 张廷玉等:明史卷一九杨廷和、梁储、蒋冕、毛纪、石珤传赞,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5051页。11 (清)毛贽:勺亭识小录卷之七上,山东文献集成编纂委员会编: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25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56页。12 毛贽:识小录卷二识人物,民国十三年(1924)抄本。13 宋代理学诗派的诗文观及其文学地位14 毛贡:东来崇儒毛氏族谱卷八遗文类毛纪,清康熙六十年稿本15 毛纪:鳌峰类稿卷一九16 梁章钜:归田琐腐卷七豆腐,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49页。17 毛纪:联句私抄卷首联句私抄引,明嘉靖十四年(1535)刻本。18 毛纪:联句私抄卷首名氏,明嘉靖十四年(1535)刻本。19 毛贽:识小录卷二识人物,民国十三年(1924)抄本。20 毛贽:识小录卷二识人物,民国十三年(1924)抄本。21 王士禄、王士稹辑:涛音集卷一,山东文献集成编纂委员会编: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年,第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