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物学教学大纲

上传人:ail****e1 文档编号:53732031 上传时间:2022-02-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生物学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植物生物学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植物生物学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程名称植物生物学英文名称Plant Biology【课程编号】0218001003【学分数】5【学时数】64 (理论课)+96 (实验课)【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生物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编写日期】2009年7月一、教学目标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为植物科学各分支学科及相关生命科学内容的选修和深入学习奠定一定 的植物科学的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使学生达到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生物学专业全日制 本科毕业水平,培养合格的人才以适应21世纪科学发展的需要。了解植物科学研究的新方法、新思路以及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较为熟练地解决实际中的植物 科学问题。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一)总论(或绪论、概论等)4学时(课堂讲授学时1 +课程实3学时3)主要内容:本章介绍植物在生物分界中的地位;植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植物科学的研究对象 和基本任务;植物科学在自然科学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意义;植物科学的发展简史和当代植物科学 的发展趋势;学习植物生物学的要求和方法。第一节 植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内容: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包括对环境的保护作用),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第二节 植物在生物分界中的地位内容:生物界的划分。第三节植物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内容:植物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第四节 植物科学在自然科学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意义内容:植物科学在自然科学的意义,植物科学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意义。第五节 植物科学的发展简史和当代植物科学的发展趋势内容:描述植物学时期,实验植物学时期,现代植物学时期,中国植物科学的发展简要回顾。第六节学习植物生物学的要求和方法内容:学习植物生物学的要求和方法教学要求:了解植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植物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植物科学的发展简史 以及当代植物科学的发展趋势。理解植物科学在自然科学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意义。掌握植物在生物分界中的地位。重点、难点:四界、五界系统;现代植物科学的发展趋势其它教学环节:实验1:实验安排及校园植物的初步观察(二)第一章 植物的细胞与组织14学时(课堂讲授学时5+课程实3学时9)主要内容:本章介绍植物细胞和组织的相关知识,涉及的知识点包括细胞壁、质体和液泡等植物细胞特有 的结构;植物细胞的新陈代谢;植物细胞的增殖,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植物的组织, 分生组织与成熟组织,保护组织、基本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与分泌结构,复合组织和组织系 ,本竺 凯守O第一节植物细胞的形态与结构植物细胞的形状与大小;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原生质体(质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壁(细胞壁的化学成分、细胞壁的层次、细胞壁的功能、初生纹孔场、胞间连丝、细胞壁的形成与发育);后含物(淀粉、蛋白质、脂肪与油、晶体) 。第二节植物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分裂期、细胞周期的时间、周期性细胞、终端分化细胞与G0细胞);有丝分裂(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与纺锤体);无丝分裂;减数分裂(减数分裂的过程、发生减数分裂的时间与产物)。第三节 植物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与信号转导植物细胞的生长;植物细胞的发育;植物细胞的分化;细胞信号系统和信号转导。第四节植物的组织组织与器官的概念;植物组织的类型(分生组织、成熟组织、复合组织)。教学要求:了解植物体复杂的结构和生命活动是以细胞结构的复杂性为基础的,细胞本身又通过分裂、生长 和分化形成成各类组织和器官;了解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理解植物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相互统一掌握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特点、植物体的各种不同类型组织的细胞特征及其生理机能,掌握细胞 分裂的方式及对植物生长发育的意义重点、难点:质体的类型及结构;细胞壁的组成与结构;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有丝分裂与减数 分裂;细胞分化与信号转导;植物组织的类型和结构特点和功能。其它教学环节:实验2:植物细胞实验3:植物分生组织与细胞分裂实验4:植物的成熟组织(三)第二章 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发育20学时(课堂讲授学时8+课程实3学时12)主要内容:本章以种子植物为代表介绍种子的结构与幼苗的形成以及根、茎、叶的形态、结构、发育及功能,同时对各部分的结构特点与功能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作了论述。通过教材“窗口”,了解“人工种子”、“细胞程序性死亡”和“植物剥皮再生”等相关内容。本章涉及的知识点包括种子的构造和类 型;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种子萌发和幼苗的形成。根和根系;根尖构造;根的初生生长和初 生结构;侧根的形成;根的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形成层与木栓形成层;根瘤与菌根;根的功能; 根的变态。茎的基本形态;芽;顶端分生组织;叶原基和芽原基;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木材三切 面和年轮;树皮;裸子植物茎的结构;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茎的生理功能;茎的变态。叶的形态; 叶脉;单叶和复叶;叶序和叶镶嵌;被子植物叶的一般结构;裸子植物叶的结构;禾本科植物叶的 结构;叶的发育;叶对生境的适应;落叶与离层;叶的变态。营养器官内部结构上的关系。第一节种子的萌发和营养器官的发生种子的构造和类型(种子的形态和构造、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种子萌发和幼苗的形成(种 子的寿命和休眠、幼苗的形成和类型)。第二节根根和根系;根尖构造;根的初生生长和初生结构(根尖及其分区、根的初生结构、侧根的形成);根的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形成层、木栓形成层、根的次生结构);根瘤与菌根;根的功能;根的变O第三节茎茎的基本形态(茎的外形、芽的类型及构造、茎的生长习性和分枝);茎尖及其发育(顶端分生组织、叶原基和芽原基);茎的解剖结构(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木材三切面和年轮、树皮、裸子植 物茎的结构、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茎的生理功能;茎的变态。第四节叶叶的形态(叶的组成、单叶和复叶、叶序和叶镶嵌、叶的形态);叶的解剖结构(被子植物叶的一般结构、裸子植物叶的结构、禾本科植物叶的结构);叶的发育;叶对生境的适应;落叶与离层;叶的变态。教学要求:了解植物营养器官形态建成的规律,认识胚是种子最重要的部分。理解种子的萌发就是胚在一定条件下重新生长和进一步分化的过程;理解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和 生理机能之间的关系。掌握植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形态结构、起源及发育过程。重点、难点:胚的构造与幼苗形成的关系;根茎叶的基本结构;由根尖到初生结构、次生结构的转 变过程;茎尖到初生结构、次生结构的转变过程;木材的三切面;根和茎维管束的转变。其它教学环节: 实验5:种子的构造、类型及活力检定实验6:根的形态结构及发育实验7:茎的形态与结构实验8:叶的形态结构与发育(五)第三章 植物的水分生理和矿质营养21学时(课堂讲授学时6+课程实3学时15)主要内容:本章主要介绍植物细胞的水分关系、植物整体水分平衡、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其生理功能、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运输、氮的同化作用。第一节植物的水分代谢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根系对水分的吸收、水分在根系中的运输、 影响根系吸水的外界条件);蒸腾作用(蒸腾作用的意义和指标、气孔蒸腾和气孔运动、影响蒸腾作 用的内外因子);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水分运输的途径、水分沿导管上升的动力);植物对水分的需要(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第二节植物的矿质营养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其生理功能(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必需元素的生理作用及其缺素症);植物体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植物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部位、矿质元素在根 中的运输方式);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同化(硝酸盐还原、亚硝酸盐的还原、氨的同化);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运输的途径和速度、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影响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外界条件(温度和通气状况、土壤溶液浓度、土壤 pH)。教学要求:了解植物体内水分存在的状态;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和部位;水分的长距离运输及运输动力; 根系吸水的动力和影响根系吸水的土壤条件;作物的需水规律、合理灌溉的指标和灌溉方法。了解 判断植物必需矿质元素的标准和培养植物的方法:水培法和砂培法;影响根部吸收矿质元素的条件; 生物固氮机理;作物的需肥规律及合理追肥的指标。掌握水分的化学结构特性导致水分具有内聚力、粘附力和表面张力;细胞吸收水分的三种方式: 扩散、集流、渗透作用;根系吸水的途径:质外体途径、共质体途径和跨膜途径(后两者统称细胞 途径);气孔运动和气孔运动机制。掌握矿质元素缺素症状和症状表现原因;细胞吸收溶质的方式和 机制:通道运输、载体运输、泵运输和胞饮作用;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和植物地上部对矿质元 素的吸收;矿物质运输的形式和途径及其分布特点;植物对氮同化的过程。重点、难点:第一节的重点是理解渗透作用的概念,掌握根系吸水的途径和气孔运动机制。难点是 内聚力、粘附力和表面张力的概念以及由此导致的毛细管现象。第二节的重点是了解矿质元素缺素 症状和症状表现原因;掌握细胞吸收溶质的方式和机制;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氮的同化过程。 难点是通道运输、载体运输和泵运输机制。其它教学环节:实验12:准备实验实验13:营养液培养(1)实验14:质壁分离实验15:营养液培养(2)实验16:小液流法测定植物组织的水势实验17:营养液培养(3)(六)第四章 光合作用17学时(课堂讲授学时8+课程实3学时9)主要内容:本章介绍了光反应的基本过程和机制、不同类型的碳同化途径和光呼吸作用以及环境条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同化产物在韧皮部中的运输及其在植物体内的分配。通过教材“窗口”,了解“光合作用光能转化研究的意义”。第一节引论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光合作用研究简史;光合作用概述。第二节光反应叶绿体的超微结构;叶绿体色素的种类及其对光的吸收特性;光反应中心、原初反应和电子传递过程(光系统1和光系统2和电子传递链);光合磷酸化与光电子传递相偶联。第三节碳反应(碳同化)卡尔文循环;光合碳同化的 C4途径;景天酸途径和光呼吸。第四节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光合速率的定义;影响光合速率的内在因素(叶龄、叶片结构);影响光合速率的外界条件(光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水分、矿质养分)。第五节韧皮部运输和同化物分配韧皮部是同化物运输的主要途径、韧皮部的结构、韧皮部运输物质的化学性质及其形式、韧皮部运 输的机制、碳水化合物的装载和卸出、同化物的配置和分配。教学要求: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叶绿体的超微结构、叶绿体色素的种类及其对光的吸收特性、韧皮部的 结构、韧皮部运输物质的化学性质及其形式、同化物的配置和分配。掌握原初反应机制,电子传递过程和光合磷酸化的机制;卡尔文循环的过程,C4途径的反应过程和类型及景天科酸代谢途径;光呼吸的过程及其生理功能;影响光合作用的外在因素及一些基本 概念如:光饱和点、光补偿点、二氧化碳饱和点、二氧化碳补偿点、光抑制、光合滞后期等;韧皮 部运输的机制以及碳水化合物的装载和卸出。重点、难点:原初反应机制,电子传递过程和光合磷酸化的机制;C3、C4代谢途径和景天科酸代谢途径;光呼吸的过程及其生理功能;韧皮部运输的机制以及碳水化合物的装载和卸出。其它教学环节:实验18: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其理化性质实验19:希尔反应实验20:叶绿体色素含量的测定(四)第五章 植物的繁殖17学时(课堂讲授学时8+课程实3学时9)主要内容:本章讨论了花的组成和花器官各部分的发育,直至种子和果实的形成,着重介绍了大、小抱子的形成、雌雄配子体的发育、双受精及受精后的胚胎发育过程。通过教材的4个“窗口”: “花器官发育的ABC模型”、“传粉生物学研究进展”、“自交不亲和”、“精卵识别”,了解生殖生物学领域中 的一些研究热点或重要问题。本章包含的知识点有:繁殖的概念和意义;繁殖的类型;植物的生活 史与世代交替。花的基本组成与结构;花各部分结构的多样性及其演化;花序的概念及类型。花药 的发育;花粉囊壁的结构与功能;小抱子的产生和发育;成熟花粉的结构与功能。胚珠的发育与结 构;胚囊(雌配子体)的结构与发育;无融合生殖与多胚现象。胚的发育;胚乳的发育;种子的形 成;果实的形成与结构;果实的类型;果实和种子对传播的适应;被子植物的生活史。第一节繁殖的类型植物的营养器官;植物的无性生殖;植物的有性生殖(同配生殖、异配生殖、卵式生殖);植物的生活史与世代交替。第二节花花的组成与基本结构(花柄、花托、花萼、花冠、雄蕊群、雌蕊群);花各部分结构的多样性及其演化(花部数目的变化、排列方式的变化、对称性的变化、子房位置的变化);花序(有限花序、无限花序)。第三节花药与胚珠的发育及配子体的形成花药的发育和雄配子体的形成(花药的发育、小抱子的产生、花粉的发育、成熟花粉的结构和 功能);胚珠的发育与雌配子体的功能(胚珠、胚囊的结构与发育)。第四节传粉与受精传粉(传粉的方式、传粉的媒介);受精作用(花粉粒在柱头上的萌发、花粉粒在雌蕊组织中的 生长、花粉粒到达胚珠进入胚囊)。无融合生殖与多胚现象。第五节种子的形成胚的发育(合子、原胚阶段、胚的分化与成熟阶段);胚乳(核型胚乳、细胞型胚乳、沼生目型胚乳);种皮的形成。第六节果实果实的形成与结构;果实的类型(根据果实的来源分类、根据心皮与花部的关系分类、根据果 实成熟时果皮的性质分类);果实和种子对传播的适应(以果实自身的机械力量散布种子、适应人及 动物的传播、适应风力的传播、适应水力的传播)。第七节被子植物的生活史被子植物的生活史概述教学要求:了解被子植物的生活史及其特点。理解花的组成和花器官各部分的发育,直至种子和果实的形成过程。掌握花的组成和结构,大、小抱子的形成、雌雄配子体的发育、双受精及受精后的胚胎发育过 程。重点、难点:植物的有性生殖;花各部分结构的多样性及其演化;大小抱子的产生及花粉与胚囊的 结构和发育;胚的发育和胚乳的发育;果实的形成与结构。其它教学环节:实验9:花与营养器官的变态实验10:花药与花粉的结构与发育、胚珠与胚囊的结构实验11:胚及胚乳的发育和果实的结构与类型(七)第六章 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其调控主要内容:植物生长物质、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基本概念;六大类激素的基本结构、生物合成途 径、代谢方式、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式、生理功能;六大类激素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植物的 运动;植物的营养生长及其调控;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光和温度对植物发育的调控作用;种子和果 实的成熟和植物衰老;植物生长发育中的基因表达与调控。第一节植物激素对生长发育的调控植物生长物质、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基本概念;六大类激素的基本结构、生物合成途 径、代谢方式、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式、生理功能;六大类激素间的相互作用。第二节植物的营养生长及其调控种子萌发(种子休眠、种子萌发的条件和生理变化);植物生长大周期、季节周期性、昼夜周期性;根和地上部的相关性、主茎和侧枝的相关性、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相关性;植物的向性运动 和感性运动。第三节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光周期的发现、植物成花的光周期反应类型、临界日长、光期与暗期的作 用);光周期诱导的机理;温度和光周期反应的关系。第四节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温周期现象;春化作用(春化作用的概念、植物对低温反应的类型、植物通过 春化的条件、春化作用的机理)。第五节植物的成熟、衰老及调控种子和果实的成熟及调控;植物的衰老及调控。第六节 植物生长发育中的基因表达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中的基因表达与调控。教学要求:了解六大类激素的生物合成途径、代谢方式、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式;种子萌发的特点和影响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植物生长大周期、季节周期性、昼夜周期性;种子和果实的成熟及调控;植 物的衰老及调控。掌握激素的生理功能和相互作用;植物的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的概念及其向重性和向光性的机 理;光周期现象的概念和反应类型;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主茎与侧枝、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等植 物生长的相关性。重点、难点:掌握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在植物体内的分布运输及生理功能; 理解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主茎与侧枝、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等植物生长的相关性以及光和温度对 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其它教学环节: 实验:盐胁迫的生理反应(1, 2, 3;正在尝试探索之中)(八)第七章 植物多样性和植物的分类及命名1学时(课堂讲授学时1 +课程实3学时0)主要内容:本章介绍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主要层次、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关系,以及当前生物多样性受到 的威胁和灭绝的状况;此外还着重介绍了植物分类的方法、植物分类的单位和阶层系统以及命名法 和植物界的主要类群。本章的知识点有: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植物分类的方法;植物分类的基本单 位和阶层系统;植物命名法;植物界的基本类群。第一节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和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主要层次、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关系,以及当前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威胁和灭绝 的状况。第二节植物的分类植物分类的方法(人为的分类、自然的分类);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和阶层系统。第三节植物命名法双名法,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第四节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植物界基本类群的概念和范围教学要求: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主要层次以及当前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威胁和灭绝的状况。理解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掌握植物分类的单位和阶层系统以及命名法和植物界的主要类群。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和阶层系统。其它教学环节:(九)第八章 原核藻类 4学时(课堂讲授学时1+课程实3学时3)主要内容:本章介绍了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细胞结构的主要区别,重点介绍了蓝藻门的主要特征、代表种类和与人类的关系,并对原绿藻分类地位予以讨论。通过教材“窗口” ,了解蓝藻在分子生物学研究 中的意义。本章的知识点有:原核生物的概念及范畴;原核藻类;蓝藻门的主要特征、代表种类及 经济价值;原绿藻门的分类地位。第一节原核生物与原核藻类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区别;原核藻类的特征和范畴。第二节蓝藻门主要特征(藻体形态、细胞结构、异型胞、繁殖方式、生境和分布);分类和代表(分类概况、代表种类);经济价值与危害。第三节原绿生物原绿生物的特征和分类地位教学要求:了解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细胞结构的主要区别;了解蓝藻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意义。理解原绿藻门的分类地位。掌握蓝藻门的主要特征。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蓝藻门的主要特征其它教学环节:实验21:不同藻类水体中原核藻类和真核藻类的观察(十)第九章 真核藻类5学时(课堂讲授学时2+课程实3学时3)主要内容:本章介绍了真核藻类在形态、细胞结构、生殖结构、生殖方式和生活史等方面的特点,比较了真核藻类10个门的主要异同,并重点介绍了绿藻、轮藻、硅藻、褐藻和红藻等 5门的代表种类。通 过教材中的4个窗口,加深和提高对藻类世界的认识。本章涉及的知识点为:真核藻类的主要特征; 真核藻类的主要门类及分门的依据;绿藻门、轮藻门、硅藻门、褐藻门、红藻门主要特征及代表种 类;真核藻类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及其经济价值。第一节真核藻类概述藻体形态结构;细胞结构(细胞壁、细胞核和细胞器、光合器和光合色素);生殖结构;鞭毛和眼点;繁殖(营养繁殖、无性生殖、有性生殖);生活史(合子减数分裂、配子减数分裂、抱子减数分裂);经济价值与危害。第二节 真核藻类的主要门类及其分门依据真核藻类10个门的分门依据和特征比较第三节绿藻门和轮藻门主要特征(共同特征、轮藻特有的特征);分类和代表(分类概况、代表种类);生境与分布。第四节硅藻门内容:主要特征(藻体形态、细胞结构、光合色素、繁殖方式、生境和分布);分类及代表种类。第五节褐藻门主要特征(藻体形态、细胞结构、光合色素、繁殖方式、生境和分布);分类和代表(以海带为例掌握褐藻门的主要特征)。第六节红藻门主要特征(藻体形态、细胞结构、光合色素、繁殖方式、生境和分布);分类和代表(紫菜、江篱)。第七节:真核藻类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及其经济价值真核藻类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赤潮和水华;水质监测和水质净化;真核藻类的经济 价值教学要求:了解真核藻类的主要门类及分门的依据。理解真核藻类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及其经济价值。掌握真核藻类尤其是绿藻门的主要特征。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绿藻门的主要特征其它教学环节:实验22:陆生和海洋原核藻类和真核藻类的观察主要内容:本章论述了苔葬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和生活史特点,以及其对陆生生活的适应,介绍了苔群植物的分类及代表种类以及其经济和应用价值。通过教材的2个窗口,使同学对苔葬植物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本章的知识点有:苔群植物主要特征;苔群植物的分类和代表种类一葫芦群;其他代 表种类一地钱、角苔;苔群植物的经济价值。第一节苔葬植物的主要特征植物体的形态结构(配子体、抱子体);有性生殖器官和生殖过程;生活史;分布和生境。第二节苔葬植物的分类概况和代表植物分类概况(群纲、苔纲、角苔纲);代表(葫芦薛、地钱);角苔简介。第三节苔群植物的经济价值苔群植物的经济价值。教学要求:了解苔葬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和生活史特点以及其经济价值。理解苔葬植物在植物界中的地位。掌握苔葬植物主要特征;苔群植物的分类和代表种类葫芦群的主要特征。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苔葬植物有性生殖器官和生殖过程。其它教学环节:实验23:苔葬植物的观察(十二)第十一章蕨类植物5学时(课堂讲授学时2+课程实3学时3)主要内容:本章讨论了蕨类植物的抱子体和配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殖特点,介绍了抱子体中的维管组织和中柱类型,并以蕨为代表植物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蕨类植物的亚门划分以及不同亚门的代表也予 以适当的介绍。通过教材的窗口 “顶枝学说”理解维管植物营养体和抱子体的起源。本章的知识点: 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维管组织和中柱;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和代表种类一蕨;蕨类植物的其他代 表种类;蕨类植物的经济价值。第一节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抱子体(形态和营养器官、维管组织、中柱、抱子囊和抱子);配子体(形态和营养方式、有性生殖器官和受精);生活史;分布和生境。第二节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和代表植物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 (松叶蕨亚门、石松亚门、水韭亚门、楔叶亚门、真蕨亚门);代表种类(蕨); 其他代表种类简介(石松属、卷柏属、问荆属)。第三节蕨类植物的经济价值药用;食用;指示植物;工农业上的用途;观赏价值;科学研究上的价值。教学要求:了解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和生活史特点以及其经济价值。理解蕨类植物在植物界中的地位以及适应陆生生活的特点。掌握蕨类植物主要特征;蕨类植物的分类和代表种类蕨的主要特征。重点、难点:本章重点和难点是维管组织和中柱。其它教学环节: 实验24:蕨类植物的观察主要内容:本章论述了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并以松属为例详细叙述了裸子植物的生活史;采用郑万钧系 统,介绍了苏铁纲、银杏纲、松杉纲和买麻藤纲中的常见科属代表,其中重点介绍了松杉纲中的松 科、杉科和柏科的差异及代表种。此外对裸子植物的经济价值作了简要的介绍。通过“窗口”,可以了解裸子植物的双受精现象。本章的知识点主要有: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裸子植物的生活史;裸 子植物的分类和常见科属;苏铁纲(苏铁科)、银杏纲(银杏科)、松杉纲(松科、杉科、柏科)、买麻藤纲(麻黄科、买麻藤科);裸子植物的经济价值。第一节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抱子体发达;具有裸露的胚珠;抱子叶聚生成球花;配子体退化,寄生在抱子体上;形成花粉管, 受精作用不再受水的限制;具多胚现象。第二节裸子植物的生活史抱子体和球花;雄配子体;雌配子体;传粉;胚胎发育和成熟(原胚阶段、胚胎选择阶段、胚的 分化和成熟、种子的形成);注意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两套名词对照。第三节裸子植物的分类和常见科属苏铁纲(苏铁科);银杏纲(银杏科);松杉纲(松科、杉科、柏科、松杉纲其他代表种类);买麻藤纲简介。第四节 裸子植物的经济价值林业生产中的作用;工业上的应用;食用和药用;观赏和庭院绿化。教学要求:了解裸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和生活史特点以及其经济价值。理解种子的形成对植物适应陆生生活的意义。掌握裸类植物主要特征;裸子植物的分类和代表类群。重点、难点:本章重点和难点是裸子植物的生活史过程。其它教学环节:实验25:裸子植物的观察(十四)第十三章被子植物20学时(课堂讲授学时8+课程实3学时12)主要内容:本章讨论了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和演化趋向,以及进行被子植物分类的 依据。还专门列了一节介绍花程式、花图式和植物检索表。被子植物的分类采用了克朗奎斯特系统, 并重点介绍了双子叶植物纲 6亚纲、19目的19个科和单子叶植物纲的 5亚纲、6目的6个科。此外, 还对当前流行的恩格勒系统、哈钦松系统、塔赫他间系统、克朗奎斯特系统等4个分类系统进行了介绍。通过窗口,可以了解分支系统学在植物分类学和系统学中的应用。本章的主要知识点有:被 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和演化趋向;进行被子植物分类的依据。花程式、花图式 和植物检索表。被子植物的分类:双子叶植物纲6亚纲、19目的19个科和单子叶植物纲的 5亚纲、6目的6个科。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恩格勒系统、哈钦松系统、塔赫他间系统、克朗奎斯特系 统等8个分类系统。第一节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真正的花;具雌蕊,形成果实;双受精现象;抱子体进一步发达和完善;配子体进一步退化。第二节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和演化趋向分类原则和演化趋向制定的依据;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和演化趋向;应用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注 意的事项。第三节被子植物分类的依据形态学资料;细胞学资料;化学资料;分子生物学资料;超微结构和微形态学方面的资料。第四节 花程式、花图式和检索表花程式;花图式;检索表(定距检索表、平行检索表)。第五节被子植物的分类双子叶植物纲(木兰科、毛蔓科、桑科、壳斗科、石竹科、锦葵科、葫芦科、杨柳科、十字花科、 蔷薇科、蝶形花科、大戟科、葡萄科、芸香科、伞形科、茄科、唇形科、桔梗科、菊科);单子叶植物纲(泽泻科、棕桐科、禾本科、姜科、百合科、兰科) 。第六节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概要恩格勒系统;哈钦松系统;塔赫他间系统;克朗奎斯特系统;其他4个分类系统简介。教学要求:了解裸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和生活史特点以及其经济价值。理解种子的形成对植物适应陆生生活的意义。掌握裸类植物主要特征;裸子植物的分类和代表类群。重点、难点:本章重点和难点是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和演化趋向;重点掌握的科是木兰科、毛蔓科、 蔷薇科、蝶形花科、菊科、禾本科、兰科;恩格勒系统和克朗奎斯特系统。其它教学环节: 实验26-29:被子植物的观察(1, 2, 3, 4)(十六)第十五章植物的进化和系统发育5学时(课堂讲授学时2+课程实3学时3)主要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 30多亿年来植物进化的证据、进化的方式和进化的基本理论,并从纵向的发展 上分析了植物界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趋势,概述了原核藻类和植物 界进化发展的6个主要阶段。通过教材的窗口,了解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主要的知识 点有:植物进化的证据;植物进化的趋势和进化方式;生物进化的基本理论。植物界的起源和进化; 单元起源和多元起源;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原核藻类的产生;真核藻类的产生和发展;裸 蕨植物的产生和蕨类植物的起源和发展;苔群植物的产生;原裸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起源和发展; 被子植物的起源和发展。第一节植物进化的证据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个体发育中重演现象的证据;生理生化的证据;分子生物学上 的证据。第二节植物进化的趋势和进化方式内容:上升式进化;下降式进化;趋同进化;趋异进化;平行进化;特化或专化;渐变式进化与 跳跃式进化。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基本理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综合进化论和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隔离在植物物种形成和进化中的重要作用;单元起源和多元起源(单元论、多元论);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个体发育、系统发育)第四节植物界的起源和进化地质年代与植物进化简史;植物界的起源和进化简史(原核藻类的产生、真核藻类的产生和发展、 裸蕨植物的产生和蕨类植物的起源和发展、苔群植物的产生和发展、原裸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起源和 发展、被子植物的起源和发展)。教学要求:了解植物进化的证据、进化的方式和进化的基本理论;了解植物界的起源和进化简史。理解植物界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趋势。掌握真核藻类的产生和发展、裸蕨植物的产生和蕨类植物的起源和发展、苔群植物的产生和发 展、原裸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起源和发展、被子植物的起源和发展。重点、难点:本章重点和难点是高等植物的起源、种子的起源、被子植物的起源。其它教学环节:实验30:综合实验: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的观察(有时会因节假日而无法实现)(十六)第十五章真菌界(粘菌、真菌和地衣)4.5学时(课堂讲授学时1.5+课程实3学时3)主要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粘菌、真菌和地衣的营养体形态、细胞结构、营养方式以及特殊的发育方式;并讨论了它们的经济价值以及与自然界和人类的关系。通过教材的窗口,了解地衣、真菌和菌物的 研究进展。主要的知识点:真菌门的主要特征;真菌的分类和代表种类;粘菌和真菌的起源;真菌 的经济意义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第一节粘菌、真菌和地衣的主要区别粘菌、真菌和地衣的主要特征和区别;粘菌的代表种类。第二节真菌门真菌门的主要特征(营养体、营养方式、细胞结构、繁殖、分布) ;真菌的主要分类群(鞭毛菌 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半知菌亚门);粘菌和真菌的起源;真菌的经济意义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第三节地衣门地衣门的主要特征(组成和营养关系、地衣体的形态、地衣体的结构、地衣的繁殖、分布);地衣的分类;地衣的经济价值以及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学要求:了解粘菌、真菌和地衣的经济价值以及与人类的关系,了解其研究进展。理解粘菌、真菌和地衣在自然界的作用。掌握真菌和地衣的营养体形态、细胞结构、营养方式以及特殊的发育方式。重点、难点:本章重点和难点是子囊菌和担子菌的生活史过程。其它教学环节:实验(十七)第十六十七章 植物、环境与人类0.5学时(课堂讲授学时0.5+课程实3学时0)主要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植物对人类的贡献;保护植物资源的意义;我国植物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现状;合理开发和利用植物资源的一般原则和思路。第一节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环境的概念;植物对环境中生态因子的适应(光、温度、水分、土壤);植物的种群和群落;植被及我国的主要植被类型简介;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第二节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保护植物资源的意义;我国植物资源利用与保护现状(现状、成果、保护、生物入侵的影响);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地衣的分类(一般规则、一些思路)。第三节植物多样性与人类未来教学要求:了解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植物对人类的贡献,保护植物资源的意义,我国植物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现状理解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掌握环境的概念;植物对环境中生态因子的适应;植物的种群、群落和植被的概念。重点、难点:本章重点和难点是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其它教学环节:该部分内容有时因特殊情况无学时讲授,需通过自学完成。、教材与学习资源教材:植物生物学(第 3版),周云龙主编,2011,高等教育出版社。植物生物学实验(第 2版),王英典、刘宁、刘全儒、姜帆主编,2011,高等教育出版社。课程网站: http:850其他参考教材植物生理学,第五版,潘瑞炽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植物生物学,杨世杰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Introductory Plant Biology (9 ed), by Stern, K. R., 2006, Boston, McGraw-Hill Companies.Plant Physiology (The fourth edition) edited by Lincoln Taiz and Eduardo Zeiger. Published by SinauerAss。兆修课要求理教赞策略与方法建议学生应掌握一定的生物化学基础知识。理论课与实验课相互配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校园植物识别的内容。五、考核方式(必备项)学生的学科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平时成绩为平时提问和考察,占20% ,考试为闭卷笔试,占80% ;实验课的成绩亦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 平时成绩为平时提问和考察, 占80% , 考试为闭卷笔试,占 20%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件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